⑴ 西北干旱少雨,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好水资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回答本题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农业、水利工作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人非常熟悉“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利用,而“三水”利用难以理解和分析的在于“空中水”。
最后,要了解降水基本原理。固体二氧化碳升华温度在大气压下很低,升华从云中吸取大量热量,使四周空气温度剧烈降低,在局部范围内形成高度过冷却及高度过饱和。随着冰晶继续增大而产生降水。
综述: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人类对农业发展的认知、改造水平会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难题会进一步被攻破,农业生产的潜力会进一步被释放。如:在西北干旱山区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就是很好地利用自然降水发展起来的旱区栽培技术。
西北干旱少雨,农业生产中如何运用好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西北地区的省份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3个省份;西北地区的自治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个自治区。西北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开发难度较大。
西北地区农业想要得到高效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在粮主产区的上游多修水库。
二是开采地下水,在粮食主产区加大打井工程。
三是利用管道引水工程,因长江和黄河源头都在西北,找一个水流较大处,建设管道引水工程。管道引水工程投资比开挖河流大大节约资金,也便于管理。
四是:据科学勘探,在我国的新疆沙漠中地下水的储量有七条长江的水量那么多,可在沙漠地区也可开采地下水,利用管道引水工程,把水送到粮食产区。
五是把握好不同的天气,采除人工降雨来解决旱情。
六是在粮食主产区建大棚钢管架,夏天时用遮阴网,挡住强烈的阳光照射庄稼,可减轻旱情,还可以改成大棚种植大棚水果蔬菜,可采滴灌技术节约水资源。
⑵ 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多水源的科学调度,地面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综合利用,废污水回收处理利用以及咸淡水混合利用,水库、蓄水池的防渗处理等。
对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能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发挥最大效益的优化分配方案,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优化调度模型,采用计算机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效益,实现节水增产并保持灌区水资源的良性平衡。
在干旱缺水的丘陵山区,选择有一定产流能力的坡面、路面、屋顶,或经过夯实防渗处理的地方,作为雨水汇集区,将雨水引人位置较低的水窖或水窑内储存,经过净化处理,供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用水。
在利用地下水为灌溉水源的地区,在维持地下水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确定开采强度,合理利用地下水。对机井进行测试改造,提高机井的出水效率和装置效率,降低能耗。在井渠结合的灌区,非灌慨季节时,可利用渠道引客水或利用排水沟积蓄雨季降水,人渗补给地下水。
⑶ 冰川融化成为独特的抗旱水源,应该怎么利用呢
冰川融化成为独特的抗旱水源,应该怎么利用呢?
我觉得这个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冰川的水源是很难运送到内陆地区的,所以这个工程还是比较困难的。
绿色生态管理体系服务是指人类社会从冰川给与的水源中获得的利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很容易遭到水资源污染的伤害。当供电系统不足时,水突然愈来愈价格比较贵起来。进而致使的压力提高了移民投资项目投资和纠结的风险,措施不力跨境电子商务资源共享许多水源的地区,例如阿富汗,印尼,塔吉克斯坦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塞尔维亚的29%~97%的供电系统借助跨境电子商务河流,更易产生形势焦虑不安。冰川服务的真真正正实用价值是维护保养这一地区的大伙儿免受旱灾造成的各式各样较为严重威胁。
⑷ 在干旱的西北,蒸发特别强烈,是怎样保护水资源的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这些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当地人采取一些措施保护水资源:
(1)修建坎儿井工程,大量的引水渠道是暗渠,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2)保护现有植被,营造植被,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
⑸ 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降雨稀少的黄土高原地带
黄土高原地处内陆地区,降水比较少,水资源不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耐旱的农作物,例如小麦和棉花等,不要种植高耗水农作物;
(2)修建水利工程,夏季拦截雨水;
(3)因时制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
(4)在城市建设雨水截流工程,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5)发展节水灌溉,节约农田灌溉用水;
(6)适当提高家庭生活用水水费,督促人们家庭生活方面节约用水;
(7)防治水污染,将污水处理后循环利用。
如果你有什么疑问,可以追问,我会尽力帮助你。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你采纳我的回答,谢谢你!
祝你学习进步!
⑹ 干旱地区主要有什么资源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干旱地方,指的是降雨量比较少,蒸发量比较大的地方。这些地方不具备很多地方创业需要的资源,只有在如何利用当地环境、改造当地环境田间上下功夫。干旱地方是光照强、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创业,只有在如何解决当地的水源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发展。
在种植和养殖上,要选定适应于当地环境、耐旱的作物和动物为对象。在加工上,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气温高、空气湿度小的特点。应该说,这样的特点往往是难度很大,但也正是因为难度大,一旦生产出来,价格也比较高。
实例1:吐鲁番的葡萄干
吐鲁番在新疆中部的低洼盆地上,被称为“火洲”。是我国葡萄主要生产基地,总产量占全区的52.84%,全中国的1/5。由于这里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因而瓜果丰茂;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吐鲁番的地下水贮量丰富,所以水果中的含糖量非常高。现有葡萄品种有无核白、红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种,仅无核白葡萄就有20个品种,它的含糖量可高达22%~24%,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图6、图7、图8、图9、图10)。在葡萄上市季节,人们可以吃到新鲜的美味葡萄,在其余时间吃到的是葡萄干。在干旱地带,因为缺水,人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但是当地的生产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把不利因素转化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他们采用滴灌技术,利用土块砌成的四面通风、专门晾制葡萄干的荫房,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高温干热气候,将葡萄先晒一下,再挂在“荫房”里,利用当地的高温脱去葡萄中的水分(图11、图12、图13、图14),再晾制成味道鲜美的葡萄干,成为贡献在世人面前的神奇果品(图15、图16)。
图20硕果累累
需要注意的是,干旱地方创业一定要考虑水资源紧缺的具体情况,必须发展节水抗旱的农业生产项目,不能够反其道而行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曾闻位处干旱地带的某企业老板征求到一个独出心裁的建议,就是要在其干旱地带挖湖、造假山,建风景旅游区。这位企业家一时兴起,还支付了一定数额的“项目建议费”。然而,这一项目的建议显然达不到预期结果。这个计划很快就像漂亮的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究其原因,就是计划脱离了当地实际情况,建议的本身就是缺乏物质基础。如果非要建设,必须花费很多的投入,难度非常大,属于“不可能事件”。
⑺ 以色列为了在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是怎样开发利用水资源的
以色列的水比牛奶还金贵,所以他们国家对于淡水科技的研发技术非常先进。开发水资源主要靠滴灌技术发明还是先进设施的支持:
1:是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在发展农业中,针对水资源极端匮乏的特点,以色列提出了节约每滴水“给植物灌水”,而不是“给土地灌水”的口号,形成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了节水高产目标。创造了滴灌技术,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灌溉系统基本实现了喷滴灌。先进的滴灌系统已使水的利用率达95%。
2:是广泛采用先进的滴灌设施。以色列大地遍布管道,公路旁蓝白色输水干管连接着无数滴灌系统,滴灌使每寸土地都渗透着高科技,电脑控制的水、肥、农药喷灌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三是提高污水利用率。以色列是世界上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废水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每年大约有2亿立方米的净化污水用于农业。同时解决了工业废水对土壤的污染,保持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微灌技术的应用,极大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推进了沙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大面积开发,现已使昔日的死亡之海内格夫沙漠变成了绿洲。为了发展绿洲,以色列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政策:
1:高度发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2:实行投资倾斜政策,增强农业活力。
3:面向生产的科技创新。
4:高效节水型农业。
5:重视教育、科技协作攻关。
⑻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研究一直是水文地质界关注的现实问题,因为全球约1/3的陆地面积被划归为干旱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1979年资料)。通常认为年降雨量在0~50mm为极度干旱区,50~200mm为干旱区,200~500mm为半干旱区。世界上近一半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干旱的影响,如中东、北非、南非、纳米比亚、澳大利亚中西部、南美的秘鲁、阿根廷、欧洲的西班牙、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原苏联中亚等国、伊朗、巴基斯坦、蒙古以及中国的西北、华北地区干旱都比较严重。
由于干旱区的地表水源有限,水质又差,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分布较广,不易因蒸发受损失,水量、水质相对稳定的地下水,就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甚至有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深层地下水由于补给有限,基本上属非再生性的水资源,且找水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干旱国家或地区十分重视加强地下水的勘查研究并取得了成效。
1)进展和突破
近几十年来,在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取得不少重要进展和突破。哈萨克斯坦编制了干旱区自流水和潜水预测图,发现和评价了70个自流水盆地和大量潜水,总面积达150×104km2;高质量地下水储存量达8×1012m3/a,其天然补给量为450×108m3/a,预测其可采资源为1960m3/s。在中东和北非地下水已成为该区最主要的水资源,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深部地下水储存量达15×1012m3/a,天然总补给量可能超过250×108m3/a,可灌溉70×104hm2沙漠土地。美国亚利桑那州60年中在该区各含水层中共采出2250×108m3的水,其中90%为深部地下水。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中本世纪内已开采出350×108m3以上的深部地下水。伊朗抽出的地下水不少于1600~1700m3/s,灌溉着约250×104hm2的土地。一些阿拉伯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等)自50~60年代以来,所采取的地下水相当于其用水总量的70%以上。美国西南部的高平原区,包括8个州,从深部奥格拉拉含水层抽取的地下水,有95%都用来灌溉近447×104hm2的土地,使其成为美国最重要农业产区之一。
中国的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属温带和暖温带,是世界中纬度干燥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地下水成因有现代溶滤水和古代沉积水两种类型,以前者为主。现已查明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可采资源为470×108m3/a,仅占全国地下水可采资源总量的1/6,而西北地区面积约330×104km2,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35%。近年来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宁夏南部山区、陕北能源开发区、内蒙古额济纳平原等地找到了可供直接饮用的优质地下水,获得干旱地区找水新的突破。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设有“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专题讨论会,有不少论文讨论了干旱区地下水研究的总体战略思想以及利比亚、博茨瓦纳及中国的华北、西北等干旱区的研究实例。实例突出的是扩大干旱、半干旱地区井群采水效率的方法。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有其特殊的问题存在,需要从理论上、勘察技术方法上、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深入研究解决。
2)深部地下水的形成和评价问题
哈萨克斯坦水文地质学家结合他们的实践突破了原有对干旱区地下水形成理论的认识。按照以前沙漠区地下水为水汽凝结形成和原生(封存)形成理论,在沙漠地区只能形成储量有限的透镜体状水体。通过深入研究“查明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和补给源大部分位于潮湿的山区,成功地证实了自流水型和潜水型地下水径流和水资源是由大气降水渗透而形成的”。这一理论观点的突破为在沙漠区预测和查明大规模地下水储量奠定科学的基础。
在世界大多数干旱地区下面普遍分布有大型的沉积盆地,如撒哈拉大沙漠盆地、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塞纳-内盖夫盆地等。其中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但对其运移机制有不同认识,即是否存在水力连续性问题。采用不同的水文概念模型,即采用径流模型(以水力连续性为基础),还是采用滞留模型(以水力不连续性为基础),其研究结果不同,其计算年龄可超过一个数量级。加拿大J.Toth是第一个持有水力连续性观点的学者,法国P.J.Margat,英国J.W.Lloyd以及美国等水文地质学家亦以水力连续性作为基础研究沉积盆地的地下水。但在石油领域中一些学者,以以色列E.Mazor为代表的学者在1995年即提出,在地下深部,随着温度、压力、岩石压实作用的影响加大,不同含水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几乎不存在,因此采用滞留(Stagnant)含水层的概念来研究沉积盆地中地下水的圈闭体。有关沉积盆地水力连续性及滞留含水层是否普遍存在的问题,直到今日仍是地下水理论与实践以及科学问题研究的主题和焦点。它涉及到干旱区大型沉积盆地地下水的评价、开采以及水资源的管理,它与较开放的浅部含水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对干旱区深层地下水的评价方法目前有:①同位素方法。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机制、补给来源、流动路径及可能发生的入渗、混合及水-岩相互作用。如D、T、14C、18O、36Cl仍普遍用来研究地下水的补给机制。锶的同位素在深层地下水评价中逐渐显示出其重要作用。②数学方法。如以色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聚类分析法和混合单元模型等,对零散的多变量信息进行整理、评价和建立模型。③现象学方法。以直接观测和测定地下水系统的物理、化学、地质和水文等特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认识。
3)干旱区地下水勘探技术和管理
由于干旱区地下水埋藏深,找水有相当的难度。近年来勘探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如借助遥感与GIS技术来确定地下水开采有利地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布井成功率。英国、瑞典、美国、德国都有成功的经验。此外,从英国和欧美一些国家在非洲结晶岩基底地区找水经验来看,采用先进综合性的勘探技术方法,如磁测、甚低频、激发极化法、电阻率测深、核磁共振(NMR)和测井方法等,亦可较快较好地找到地下水。
对于干旱区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如何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和管理,必须是在弄清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及对水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基础之上,否则将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环境和水质恶化等严重的不良后果。当前一些水文地质学家认为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加强能力建设。所谓能力建设是指“提高全民素质,动员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个向决策层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水问题科学宣传,向用户及群众提供科学普及服务并进行宣传教育,向水资源工作人员进行技术传授、培训和提高等各个方面工作的系统建设”。
在干旱地区为了扩大供水量,需修建一些地下水工程,如集水井、人工补给蓄水坝、池等。但联合使用、合理调配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⑼ 干旱缺水地区如何做好节水灌溉
目前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农业用水浪费极为严重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农业成了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改变人们千百年来传统的灌溉习惯,用较少的水获得较高的产出效益,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任,也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途径之一,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效节水灌溉比较常见的灌溉方式是:滴灌、微喷、膜下滴灌。
滴灌: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
微喷:微喷是利用折射式,施转式成辐射式微型喷头将水喷酒到作物枝叶等区域的灌水形式。微喷的工作压力低,流量小,既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又能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功效,应用面|分广泛。
膜下滴灌: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这种技术是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将加压的水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和水溶性肥料充分融合,形成肥水溶液,进入输水干管-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方的灌溉带),再由毛管上的滴水器一滴一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供根系吸收。
关于节水灌溉的更多知识,可以咨询专业的灌溉公司哦。网页链接
⑽ 国家可以利用哪些手段来调节水资源的配置
西北地区已经尝到了水资源短缺和低水平利用尴尬带来的后果,其中最显着的就是土地沙漠化。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水、土资源利用不合理,使原有耕地、林地和草地退化。内陆干旱区,如甘肃民勤,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致使沙生植被枯萎、死亡,造成土地沙漠化。据统计由于过度利用沙区水资源,当地地下水位下降了0.5到1米。地下水位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现有的9000公顷人工沙枣林全部枯死,23300公顷白刺红柳林也面临枯死的境地,2万公顷的土地荒芜,面临着二次沙漠化的威胁。
此间,有关专家呼吁,要通过各种措施来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的保有量。在当前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能力无法负担高昂的生态保护的费用下,应该建立一个流域间的上下游的补偿机制,流域的上游地区停止对水资源的过量开采,着重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下游地区是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应从财政上对上游地区进行适当的补偿。这样,既可以在不牺牲上游利益的前提下让环境得到保护,又可以使水资源向能产生更高效益的相对发达的下游地区,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保护水资源的总方针是:
要转变以往比较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重视不够的局面,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的转变 。
以总方针为主导展开以下工作:
1,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2,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4,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