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河的水质开始越来越好,为何里面的鱼却变少了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之一,为我国的历史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对黄河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黄”。没错,黄河堪称是世界上最“黄”的河流,因为在地球上所有河流中,黄河水的含沙量是最多的。
不过话说回来,禁渔只是拯救黄河渔业资源的其中一种方式,渔民的过度捕捞也难以对渔业资源造成毁灭性打击。相比之下,水质污染、水电工程建设以及河水含沙量过高,这三大因素才是黄河鱼类资源的真正“杀手”。
以水质污染为例。上游的黄河水质优良,到了中下游之后,工矿企业就开始变多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导致渔业生产力急剧衰退。据统计,黄河流域每年因为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有115~156亿元左右。水质一旦被污染,鱼类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鱼类胚胎发育畸形、鱼苗成活率下降等问题。
2. 我国南海海域渔业资源极其丰富,但近几年渔业资源数量急剧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1.过度捕捞,
2.航海运输中油料泄漏
3.海底石油开采、运输中的泄漏
4.沿海水质污染后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3. 影响渔业的因素
1,渔业资源日渐萎缩,特别是淡水渔业。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高产量、高效益、但是伴随着的是重污染。很多行业都是如此,就目前来说,禽类有禽流感,乳制品有三聚氰胺,蔬菜类有核辐射,就连白酒都有塑化剂。还有什么是安全的呢?鱼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前景也不是很乐观,什么氯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呋喃西林、痢敌灵、磺胺类药物,这类药物残留性强,一旦在水产养殖大量使用,就会残留在养殖水产品中,如果长期食用抗生素超标水产品,会影响人体健康,明令禁止使用。五氯酚钠、孔雀石绿、等在生产中仍被少数养殖户使用,这类药物具有高剧毒或重污染特点,污染水环境难于修复,且危害人体健康。
2、渔业发展趋势有两种,一种是生态养殖模式,一种是工厂化养殖模式。生态养殖顾名思义就是放养,感觉就是回到四五十年代的那种纯捕捞渔业,但是也有他的不同,不同的就是生态上的维护,物种的补充。工厂化养殖就是全新的高科技手段了,全部标准化鱼池配套,全自动温控、喂养、捕捞,全方位监控。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在一个操作间完成。
3、国家政策扶持渔业这块逐年在增加,从以前的保证菜篮子到现在的吃放心水产品,吃高品质水产品的转变。渔业这个行会永远是可持续发展的。打个比方你可以餐餐吃鱼,但是你不能顿顿吃肉。这个一说大家就明白了·肉吃多了人会受不了,会肥胖,会三高。但是鱼多吃基本不会存在这些问题。
4、这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有所重复就不谈了。
5、制约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大多都是人为的,主要是环境的破坏。合理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是每一个水产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很多不法开发商填湖、填池,使淡水水面面积大幅顿减少,从2002年至今10年时间,全国有100多万亩淡水水面被填平(具体数字不详)。按这个速度下去,若干年后不光没鱼吃,连喝水都是问题。所以这才是制约这个行业的绝对因素!!为了自己,为了国家,为了全世界,希望你们珍惜水资源,爱护好身边的每一滴水!
4. 目前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是()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人类过度捕捞 ③鱼的产卵量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如乱砍滥伐、滥捕乱杀、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环境污染等,使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导致生物种类越来越少,破坏生物的多样性. 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等流入淮河,使淮河的水质恶化、含有有毒物质、水体缺氧等,不在适宜鱼虾生活,严重的致使大量鱼虾死亡,如1994年爆发了特大污染事故,致使洪泽湖1200万千克鱼、9万千克蟹、2.5万千克虾死亡,苏南大部城市河段发黑发臭,成为没有动物的“死河”.水体污染导致多种水生动物死亡,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因此属于环境污染及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威胁了鱼类资源的多样性,使鱼类资源日益减少;还有人来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捕捞,以及电鱼、炸鱼等非法捕鱼,进一步使鱼类资源减少. 为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国家也可以对饲养鱼类有成效的人实施奖励,鼓励其投资鱼类繁殖产业如规定.如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规定渔网网眼大小的规格,是为了限制捕捞幼鱼,等到幼鱼长大再捕捞提高鱼类的产量. 故选:A |
5. 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这个问题隐性把黄河变清和黄河鱼类资源减少变成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二者有一定间接的联系,并不是完全因果关系,因为造成黄河鱼类减少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因素有很多。我回答了很多关于黄河下游的问题,今天来说说黄河中游。
加上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等水利工程的蓄浑排清,黄河时至今日有机会变化已是几代人的努力结果了。所以单以泥沙角度,是无法解释黄河上游鱼类资源问题。黄河鱼类减少,人为因素居多回到题目问题,上文大概解释了黄河变清一些因素,对鱼类减少不利因素是小浪底,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因为这阻断黄河干流鱼类通道连通性,鱼类的生存环境破碎化,食物来源被压缩,对洄游性鱼类繁殖造成毁灭打击。
6. 简述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的保护渔业资源
在渔业资源保护方面制定了合理的捕捞强度,减小因捕捞造成的海洋环境的压力,对水产品中实行严格管理制度,使其得到保护,实行渔业许可制度,严格管理渔业市场的准入条件,规定了每年的禁渔期还有禁渔区。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远远低于保证精确度的最小流量,将导致无输出(如涡街流量计)或输出信号被当作小信号予以切除(如差压式流量计),这对供方来说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对于一套具体的热能计量设备,供需双方往往根据流量测量范围和能够达到的范围度,约定某一流量值为“约定下限流量”,而且约定若实际流量小于该约定值,按照下限收费流量收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执行前款规定的检定、测试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显示仪表中实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经上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可以建立本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主持考核合格后使用。计量检定工作应当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就地就近进行。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第四十条 国家实行耕地养护、修复、休耕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的时间和区域,并可以根据地下水超采情况,划定禁止、限制开采地下水区域。禁止违法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产业、企业向农村转移。禁止违法将城镇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未经达标处理的城镇污水等向农业农村转移。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和土地复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严格控制河流湖库、近岸海域投饵网箱养殖。
7. 为什么渤海中的鱼愈来愈少
主要有几个因素。
1 环境污染 导致鱼类生存环境恶劣,很多鱼群离开污染的近海。污染导致繁殖力下降。种群数量减少。
2 过度捕捞 不分大小全部捕捞,渔业资源急剧衰退。
3 气候异常 导致繁殖力下降
4 执法不力 地方经济利益和渔业保护冲突时----
8. 是哪些原因导致了长江中鱼类的减少
长江里淡水鱼资源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流域内经济活动高速发展,长江河道里航运以及沿岸人为的破坏活动频繁,恶化了生物生存环境。专家表示,其中最为主要的“兇手”就是酷捕滥捞,不仅减少渔业资源的“存量”,还严重破坏“增量”。
9. 初二地理 我国近海渔业面临枯竭境地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作为多种鱼虾主要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的渤海日趋“荒漠化”,致使黄、渤海乃至东海渔业资源迟迟不能恢复,
由于长期的酷渔滥捕和水域污染、涉海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渤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生态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低质化,资源生产功能严重退化
生物生殖群体结构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近年来,渔民捕捞上来的许多小黄鱼、小带鱼只有一岁。产卵群体的低龄化,使其产卵量减少,造成资源补充量降低,最终导致渤海的渔业资源衰竭
总结一下有:荒漠化,滥捕,水质污染,捕的鱼年龄偏小,使资源补充量降低
10. 什么原因造成海鲜越来越少(望详细)
你好!
海产品(海鲜)产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个是海洋污染,二是人为的过度捕捞。
一: 过度捕捞使得海产品减少:
就以我国为例:
目前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总体欠佳,以过度捕捞为代表的对海洋物种的过度利用而直接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物种灭绝问题十分严峻。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近海渔场的底层和近底层传统经济鱼类已经严重衰退和枯竭。目前处于严重衰退状态的鱼类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红娘鱼、黄姑鱼、鳕鱼、鳐类等,只有中小型的中上层鱼类和头足类尚可捕捞。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20年时间里,中国海洋捕捞量持续增长。从1997年开始,海洋捕捞量一直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而据专家估算,中国近海渔场渔业资源每年可捕捞量大约为800万吨。长期巨大的捕捞量是以捕捞幼鱼资源和营养层级低的劣质鱼种实现的,这种捕捞已经导致了渔业生态系统难以逆转的严重退化。这种退化表现在渔业资源数量结构上为主要鱼类个体变小,低龄鱼比例增加,鱼类性成熟提前,渔业资源已经变成低层次和低营养级。
传统经济鱼类在中国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关键物种数量锐减必然会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组织结构。
海洋发展战略专家表示,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相关部门下决心压船减船,严格控制捕捞量,杜绝“休渔三月,一天捕光”的现象。
二: 海洋污染:
还是以我国为例。
海洋污染是对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的根本原因。
发生污染事故的原因主要有,船舶造成的污染、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陆地工厂对海洋的污染。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海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国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94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2000年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120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6亿元。海洋渔业污染损害事故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国共发生较大突发性海洋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04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7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3起,重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12起。2000年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20余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4起,重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1起。日益严重的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这一问题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及各国的政府的极大关注。为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努力下,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它们对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沿海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国际社会也针对世界海洋污染制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但是,海洋环境污染的形势还是非常严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