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核心资源禀赋是什么意思
扩展阅读
石油干洗油怎么买的 2024-05-08 08:18:14

核心资源禀赋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8-11 14:05:31

Ⅰ 请问什么是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 、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一国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丰裕。

反之,如果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小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高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稀缺。

(1)核心资源禀赋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体系关系:

资源禀赋与金融体系关系现代金融体系的功能和目标,就在于适应建立在资源禀赋结构之上的产业结构的需求,为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服务,保证将资本配置到这些企业和产业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利用比较优势。

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内生于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结构,但同时一个经济中的资源(要素)禀赋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共同的规律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得以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也必须不断地调整,以适应资源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这最终将导致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总而言之,金融体系演化的内在规律是,顺应产业/技术结构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把资本配置到在特定发展阶段最符合比较优势的实质经济活动中去。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并不能先验地认为某一种金融市场组织优于另一种,某一种金融组织结构优于另外一种。金融体系的模式选择一定要服从于实物经济中优势产业部门发展的需要。

Ⅱ 企业资源禀赋是什么

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方面。俄林早期师承瑞典着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而深受启发,故他的要素禀赋说也被称为赫--俄模式。该模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模式。

(2)核心资源禀赋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

它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理论分析

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俄林在分析、阐述要素禀赋论时是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在逻辑上比较严谨。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

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通过严密的分析,俄林得出了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Ⅲ 企业核心能力分析的内容有那些企业企业资源是如何分类的

企业核心能力分析的内容:
1.价值链分析
2.技能分析

3.资产分析
4.知识分析
5.核心能力的顾客贡献分析
6.核心能力的竞争差异分析
企业资源的分类:
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
企业的内部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财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可控市场资源、内部环境资源;
而企业的外部资源可分为:行业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外部环境资源。

Ⅳ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之间的共同点与区别是什么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主张世界各国都应该分工生产成本费用绝对低廉的产品,以绝对的优势的产品的一部分换回自己生产成本绝对高的产品,形成国际分工
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则认为应集中力量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核心原则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两个的相同点都是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国际分工
但绝对优势论无法解释当一国的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时能否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优势论则很好的解释了这点,所以相对优势论是绝对优势论的一个补充和发展..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的理论则是从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绝对优势论和相对优势论都只是静止的,凝固的去看待国际贸易,而且也只是抽象的提出了国际贸易分工形式...

Ⅳ 低碳生产都有哪些核心要素

低碳生产的核心要素:
涉及的范围、的的手段不尽相同,以微观、中观或宏观等不同层面审视低碳生产,其核心要素是有着区别的。
(一)微观层面的低碳生产核心要素
生产是指将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以制造产品的活动。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和劳动力在企业,由企业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不断进展,产品生产之间协作更加密切;产品的市场化和市场自动调节,使生产各形成分割的整体。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努力节约能源消耗、不断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即努力低碳生产,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减少源排放,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中,几乎的机器、设备都将电能源。不断调整和改善,使机器、设备耗用的能源达到最少,则来机器、设备的CO2排放就会降低。
2、提高机器、设备的能源效率。生产能源输出与输入之比即能源效率,这一指标评价,低碳生产的能源效率要比一般或常规生产的能源效率高。
3、减少,指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时间、等候时间及排队时间,杜绝或减少不必要的等。最优的设备运行及生产案例使能源消耗及CO2排放降至最低,低碳生产。
4、资源的,原的、减少排队及等候时间、生产优先等,它们均是生产最优化的约束因素。降低无效的能源消耗及CO2排放、提高资源的效率是低碳生产的因素。
(二)中观或宏观层面的低碳生产核心要素
中观或宏观层面的低碳生产,以LCP来表示,是指行业、地区内的众多微观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为构筑的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系统,其核心要素为资源禀赋、低碳技术、产业结构、增加方式、消费方式五个,以R、T、F、G、C来表示,
则以中观或宏观层面的低碳生产表示为:LCP=f(R,T,F,G,C)。其含义分述如下。
1、资源禀赋,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资源等,它决定着行业、地区的能源结构,对低碳生产重大的影响。碳排放来化石能源的使用,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再生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是递减的)煤炭、石油等的越高,碳排放量就越大。在我国的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一决定了我国低碳生产的艰难,另一也了我国进展风能、太阳能、核能、低热能和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的作用。
2、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制约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减碳技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无碳技术(指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去碳技术(指二氧化的碳捕获与埋存(CCS))。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决定着低碳生产的进程。我国与发达在低碳技术还有着着差距,一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另一要多管齐下、我国低碳技术的自主革新和推广速度。
3、产业结构,即不同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它取决于社会经济的进展阶段。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和产业的生产能源消耗较少,产业,是重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越大,能源消耗就越大,碳排放量就越高。它是行业、地区由“高碳生产”向“低碳生产”转型的起点和背景。
我国第一次(2004)、第二次(2008)经济普查结果及发达经济进展的进程浅析,我国正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一决定了我国相对于发达推动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的空间和较低成本,另一决定了我国低碳产业系统(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等)进展的紧迫性。
4、增加方式,即行业、地区生产增加的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式:前者指由生产要素量增加导致的生产增加,而后者指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生产增加。能源是生产进展的要素,增加方式就决定着能源消耗的量与质,以而决定着低碳生产的情况。
5、消费方式,指与消费相的策略论文范文和形式。生产的要服务于现实或未来的消费,能源消耗排放在根本上都受全社会消费活动的驱动。进展、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多的差别,不同地区或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的差别。低碳生产应杜绝奢侈,采取低碳消费来。

Ⅵ 请问什么是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禀赋论,是指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蕴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各国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基础上的国际分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资源的“有与无”产生分工。这种有与无决定了一些国家要生产这种产品,而另一些国家根本不能生产这种产品,只能依赖进口。第二是“多与少”产生分工。一些国家尽管蕴藏着较少的自然资源,但其需要量却很大,另一些国家尽管蕴藏量比较大,但其需要量相对比较小,这就形成一些国家要像国内生产小于国内需要的国家提供一部分资源产品。第三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第四是战略上的原因。自然资源禀赋论尽管直观合理,但它仅适用于解释那种建立在自然资源条件或地质、地理条件产品生产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因此自然资源禀赋论只能对一部分国际分工现象做出解释。

Ⅶ “能源资源禀赋不高”其中“禀赋”一词怎么理解 是指能源质量不高的意思吗

不是,举例说明:浙江的能源资源禀赋不高,是说上帝没有赋予浙江那么丰富的煤炭、矿石等能源资源。山西能源资源禀赋高,是说上帝厚爱山西,到处是煤,还有大量的铁、铝、镁、矾等资源。

Ⅷ 资源禀赋是什么意思

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 、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一国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丰裕;反之,如果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小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高于别国 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国的这种要素相对稀缺。

Ⅸ 资源诅咒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资源诅咒”的经济现象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我们的国家十分富有,但人民却很贫困”。从 17世纪的西班牙,到19和20世纪的俄罗斯,再到二战后的尼日尔爾利亚、委内瑞拉、一些海湾产油国等,这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缓慢(Sachs and Warner,1997)。相反,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如 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瑞士、日本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的NIE(New Instry Economics,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却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人们有理由怀疑,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否造成对经济增长的“诅咒”?
“资源诅咒”的国内外发展
“资源诅咒”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Auty(1993)的《丰富的资源与经济增长》,其基本涵义为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反而比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增长得更慢。然而,“资源诅咒”的思想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出现了。Prebisch 和 Singer 通过实证分析,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解释资源出口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原因。他们发现,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在面临不断贸易恶化的状况时,不得不出口更多的初级产品以换取更多的工业品,从而大量贸易利益为发达国家所占有。这一思想被称为“普雷维什——辛格假说”。
经济学家对于“资源诅咒”的解释虽多样化,但概括而言,“资源诅咒”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在于丰裕的自然资源通过某种机制“挤出”了其它生产性的组织或经济活动。
日本学者Matsuyama(1992)将整个经济分成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由于制造业具有“干中学”的性质,如果一国中的制造业被更多体现资源优势的初级产业所挤出,那么该国的经济增长就会下降。
Sachs 和 Warner(1995,1997,1999,2001)提出了“荷兰病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在荷兰病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有三个部门:可贸易的自然资源部门、可贸易的非自然资源部门以及不可贸易的部门,从而建立了Sachs-Warner模型(简称S-W模型),并成为“资源诅咒”理论研究的主流模型。该模型认为:自然资源禀赋越大,对不可贸易产品的需求就越大,从而分配给制
造业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就越少。这导致了制造业的萎缩以及不可贸易部门的扩张。但是由于初级品的价格低于制造业,再加上许多国家对初级品进口的保护政策,从而导致自然资源丰裕国家的经济发展反而出现停滞。然而,恰恰正是制造业及其具有的正外部效应,才是长时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和必要基础;制造业普遍缺乏、经济活动集中于初级产品生产的资源国也就必然摆脱不了增长乏力的困境。
Sachs和 Warner(2001)进一步检验了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即丰裕的自然资源主要通过挤出促进经济增长的活动来阻碍经济增长。
资源诅咒的间接传导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显着提高,从而使人们忽视良好的经济管理、社会平等以及有效率的政府机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人们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并减弱人们对投资、高级劳动力和推动经济增长策略的需要。其次,本币升值会损害制造业并且导致出口结构向资源密集型产品倾斜。结果,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往往会面临制造业和其它非原材料产品出口的减少,而这些产品都具有技术溢出和“干中学”的特征(Sachs et a1.1995,1999a;Gylfason 2001)。最后,自然资源也会吸引潜在的创新者在资源部门工作从而挤出企业活动和创新行为,造成资金从研发部门向初级产品部门的转移(Sachs and Warner 2001)。
针对国外的的理论成果,国内学者结合本国实情也做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这里提出如下代表性人物:
徐康宁对与“资源诅咒理论”的研究在国内算是第一人了,并在《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一文中,利用1995-200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鉴荷兰病模型方法对采掘业的资本以及劳动力投入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中,他们主要用采掘业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比重来表示资源丰裕度,从而间接研究丰裕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采掘业扩张确实导致经济衰退,这种负面影响主要通过资本转移渠道来实现,同时劳动力转移渠道也起到了抑制经济的作用,但是显着性要低很多。同时他们还通过研究山西的典型案例发现,资源过度开发引起的制造业衰退和制度弱化是导致该省经济衰退的主要传导渠道。借鉴国外学者的模型使用同样方法做同样类型的研究的学者还有李天籽《自然资源丰裕度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
究》、韩亚芬、孙根年和李琦三人的《资源经济贡献与发展诅咒的互逆关系研究》、邵帅和齐中英的《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等。
然而,鲁金萍在《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与实证检验》一文中,提出了“广义的资源诅咒理论”,这个理论指出导致经济增长减缓的原因不仅仅是对自然资源禀赋的研究,而主要是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资源的快速枯竭所导致的(如下图“广义的资源诅咒理论的模型”)。并且,梁玉洁和黄念兵在《资源诅咒还是制度诅咒?》一文中提出“之所以出现所谓资源诅咒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现资源诅咒地区的经济文化或制度缺陷”。

“资源诅咒”的成因解释及对策建议
1.“中心-外围”理论
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大类国家,一类是西方高度工业化国家,即中心国家,一类是没有实现工业化或畸形工业化的外围国家。中心与外围存在着严重不平等的交换,中心的发展以损害外围的发展为代价。其逻辑结论是,只要“中心-外围”结构不改变,或外围国家不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外围国家的发展就没有希望。
2.贸易条件恶化论
普雷维什和辛格等认为,初级产品基本上都是缺乏收入和需求价格弹性的,
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如果始终停滞于满足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贸易条件将不断恶化,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拉大,陷入长期的相对贫困之中。
3.产业关联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产业与该国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很低,无助于其他部门的成长。一方面,资源产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压制了本国消费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资源产业所需要的资本品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而所生产的初级产品又全部销往国外加工,也压制了本国加工业的发展。
4.“荷兰病”效应
Coren 和 Neary 研究了上个世纪 60 年代荷兰由于发现巨量天然气并启动大规模开采,最终在很多方面失去了国际竞争力的典型现象。他们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指一国内部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他们认为资源的突然发现或价格意外上涨会导致资源转移效应和支出效应,这两种效应的结果最终使得当地制造业衰落、服务业繁荣。而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甚至培育企业家的使命,一旦制造业衰落,一个国家就失去了长足发展的动力机器。
5.人力资本投入不足
Sachs 和 Warner 还有 Gylfason 等人的研究已经证明,在资源丰裕的国家中,初级产品的生产构成了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这些部门并不需要高技能的劳动力,对这些国家来说,扩大教育支出以增加人力资本似乎是没有必要的。 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就业领域仍然以初级产品部门为主,接受教育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收益并不高,因而个人也缺乏接受教育的激励。然而,舒尔茨以来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已充分揭示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抑制效显然也是“资源诅咒”产生的原因之一。
6.腐败与寻租行为
寻租理论也被人们用来解释“资源诅咒”。Korhonen 等人的研究认为,导致“资源诅咒”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制度。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法制不健全、官僚治理能力低下、产权的不安全和模糊等等制度问题,而丰裕的自然资源蕴涵了大量的经济租,这就导致在资源产业内或围绕着产业形成相关的寻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