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全球油气资源分布图从哪里找
扩展阅读
银行信贷产品在哪里申请 2025-05-15 12:05:20
各位是如何评价格瑞的呢 2025-05-15 12:05:18

全球油气资源分布图从哪里找

发布时间: 2022-08-08 13:45:20

‘壹’ 油气分布

( 一) 世界的油气资源

世界石油的剩余探明储量,1980 年为880 ×108t,到 2000 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到1408. 9 × 108t ( 表 8 - 4) ,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油气地质理论的提高,地震、测井、钻井等勘探方法的进步,高采收率等开发技术的应用,老油田储量的增加以及新大油田的发现。

表 8 -4 世界油气探明储量

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超过6850×104t和850×108m3的大油气田,对世界油气资源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世界上共有509个大油气田,虽然它们仅占世界油气田总数的1.7%,但其油气可采储量却占世界总可采储量的70%(Brooks,1990)。其中,可采储量超过6.85×108t的巨型油田有42个,却占世界石油总可采储量的40%(法国石油研究院,1993)。尽管目前对大油气田的划分标准还未完全一致,但无论以什么储量级别或不同时期所做的统计结果,都不会改变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油气储存在少数大油气田中(表8-5和表8-6)。

通过对大油气田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反馈很多有关大油气田形成的地质信息。

1)烃源岩:页岩(泥岩)占65%,微晶灰岩占21%,泥灰岩占11%,煤小于2%;按烃源岩类型统计,海相大油气田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95% ,陆相大油气田占 5% 。

2) 储集岩: 按岩性统计,砂岩储集层约占大油气田储量的 60% ,碳酸盐岩储集层约占 40% ; 按时代统计,中新生代地层中大油气田储量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89% ,古生代地层中的占 11% 。

3) 盖岩: 与页岩盖层有关的大油气田占大油气田总储量的 65% ,与蒸发岩盖层有关的占 33% ,与碳酸盐岩盖层有关的占 2% 。

4) 圈闭: 背斜圈闭约占大油田总数的 61% ,占大油田总储量的 73. 9% ; 地层和岩性圈闭约占总数的 6. 8% ,占总储量的 4. 4% ; 复合圈闭约占总数的 32. 2% ,占总储量的 21. 7% 。

表 8 -5 世界 10 大油田

表 8 -6 世界 10 大气田

5) 埋深: 埋深 1220m 以上大油田所占大油田总储量的 5. 1% ,大气田所占大气田总储量的 25. 7% ; 埋深 1220 ~ 3050m 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 79% ,大气田占总储量的46.1%;埋深3050~3665m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8.1%,大气田占总储量的25%;埋深3665~4270m的大油田占总储量的7.6%,大气田占总储量的1.9%;埋深4270m以下大油田占总储量的0.2%,大气田占总储量的1.3%。

(二)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

虽然地壳上油气资源的分布非常普遍,目前除南极洲外,在各大洲的110个国家和256个盆地中均发现有油气田,但油气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全世界1000km2以上的陆上盆地有964个,海上盆地有451个,共计1415个,其中已发现油气田的盆地有256个,含有巨型油气田的盆地73个,它们占有世界油气总储量的80%(张亮成,1986)。其中的波斯湾、西西伯利亚和墨西哥湾这3个盆地就占有世界油气总储量的60%,仅波斯湾一个盆地就占有世界油储量的40%,而西西伯利亚一个盆地就占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0%。即使在同一个含油气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气丰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蕴藏石油最多的波斯湾盆地面积为230×104km2,油气田集中分布在其东北边缘大约60×104km2的面积内,占有该盆地总可采储量的95%以上油气资源;蕴藏天然气最多的西西伯利亚盆地面积为280×104km2,油气田集中分布在鄂毕河的中下游地区,不超过其总面积的30%(甘克文,2002)。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地壳上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分布具不均匀性。

油气主要产在沉积盆地之中,油气资源丰度的不均性与盆地的类型密切有关。Price(1994)在原有盆地分类的基础上,将含油气盆地归纳为8类,并研究了其与含油气丰度之间的关系(表8-7)。

表8-7 各类盆地的含油气丰度

Price认为,克拉通盆地是体面比(沉积物体积与沉积物分布面积之比)低、地温梯度低、构造形变小、断裂活动少的盆地,因而油气储量和丰度均最低;前陆-褶皱带是极不对称的大型盆地,巨厚的沉积位于盆地活动翼一侧且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有穿过盆地深部的高角度和低角度的逆断层,稳定翼一侧构造活动大大减弱,大油气田多分布在此稳定的陆棚区,例如属此类型的波斯湾盆地拥有105个大油气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拥有12 个大油气田,阿尔伯达盆地拥有 10 个大油气田等,是油气储量最多、丰度中等的盆地类型。裂谷和萎缩裂谷盆地在地堑中有巨厚的沉积,地温梯度高,常在 4 ~5℃ /100m,深大断裂发育,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油气田多分布在邻近深地堑的断块隆起上,例如属此类型的北海盆地拥有 26 个大油气田,二叠盆地拥有 19 个大油气田,西西伯利亚盆地拥有67 个大油气田等,是油气储量仅次于前陆盆地而丰度高于前者的盆地类型。由海洋扩张中心隔开的海盆,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地温梯度高,深大断裂活动频繁,例如属此类型的大墨西哥湾盆地拥有 27 个大油气田,是油气储量和丰度都比较高的盆地类型。扭动盆地被不同学者称为俯冲盆地、后缝合线盆地或张性盆地,这类盆地具有很高的体面比、地温梯度极高、张性构造活动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垂向运移通道,油气田大多分布在成盆主断层的上升盘或其附近,目前世界上 3 个含油气丰度最高的洛杉矶、中苏门答腊和马拉开波盆地均属此类,其中马拉开波盆地拥有 8 个大油气田,是油气储量较高而丰度最高的盆地类型。

尽管 Price 的盆地分类只是众多分类中的一种,很多盆地的归属也不尽相同,但他明确指出沉积巨厚、体面比高、地温梯度高、构造活动较强烈、有深大断裂穿过成熟烃源岩的盆地,其含油气丰度最高,而油气储量也不低。因此 Price 的研究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盆地类型与油气资源丰度不均匀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油气勘探和评价提供了一种依据和思路。

此外,许多研究者把一个海相沉积盆地划分为陆棚、枢纽带、深坳陷、活动边缘 4 个部分。陆棚位于盆地一侧的浅海地区; 枢纽带是从陆棚向盆地深坳陷中延伸,坡度发生激剧变化的地带; 活动边缘是盆地另一翼,为激剧隆升与褶皱山联结的地带。陆棚和枢纽带合在一起称为盆地的稳定翼或陆棚区,深坳陷与活动边缘合在一起称为活动翼。通过研究发现,沉积盆地中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稳定翼一侧,特别是更多地集中在枢纽带上。例如在 245 个大油气田中,陆棚占有 25. 4% 的储量,有 183 个大油气田; 枢纽带占有 53. 6%的储量,有 33 个大油气田; 深坳陷占有 19. 5% 的储量,有 17 个大油气田; 活动边缘占有 1. 5% 的储量,有 12 个大油气田。整个稳定翼共占有 79% 的储量,约是活动翼的 4 倍。可见,在一个沉积盆地中油气资源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这一事实为海相盆地中的油气勘探指出了有利地带,也为陆相盆地中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

( 三) 油气资源的时代分布

油气资源在时代上的分布也是极不均匀的,Klemme 和 Ulmishek ( 1991)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 1987 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在全世界常规油气可采储量 3100 × 108t ( 油当量)中各地质时代所占的百分比 ( 表 8 -8) 。虽然看似每个地质时代都有烃源岩,但实际上主要发育有 6 套烃源岩,它们占有世界总储量的 91. 5% 。新元古代和下古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志留系,约占总储量的 9%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上二叠统 - 中侏罗统的储集层中; 上古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中,约占总储量的 16%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本层系的储集层中; 中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侏罗统和中上白垩统中,约占总储量的 54%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本层系和新生界的储集层中; 新生代的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渐新统,约占储量的 12. 5% ,其油源通过垂向运移主要聚集在新生界中 ( 图 8 -30) 。

表 8 -8 全球常规油气可采储量中各时代所占比率

图 8 -30 6套主要烃源岩的油源通过垂向运移聚集所占世界可采储量的比率( 据 Klemme 和 Ulmishek,1991)

从油气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可以明显地看出,石油的储量和油田的数量随着地质时代的变新而急剧下降,Miller 等 ( 1992) 认为这是油田在地史过程中不断遭到破坏的结果。虽然也受到烃源岩分布和成熟时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充其量也是第二位的,因为早古生代发育的烃源岩实际上比中生代更为广泛 ( Klemme 和 UImishek,1991) 。对此不少学者提出,许多原先存在的油田已在全球范围的石炭 - 二叠纪构造运动中遭到了破坏。Miller ( 1992) 提出石油资源随时间呈指数衰减的模式。认为石油在不断生成,又在不断遭到破坏,任何时刻所存在的石油数量就是那时全球的石油资源量,在所讨论的系统处于稳定和平衡的条件下,全球石油资源与流量 ( 充注或漏失) 以及年龄之间有如下关系式:

半衰期 × 系统流量 = ln2 × 系统规模

图 8 -31 世界 350 个大油气田的储量与石油聚集定位年龄的关系( 据 Macgregor,1996)

该式既可应用于全球所有的石油资源,也适用于油田中的石油资源。据Miller的计算:全球石油储量的半衰期约为29Ma(也可理解为中值年龄),全球石油圈闭的漏失速率约为每年80×104bbl(≈11.4×104t)。Macgregor(1996)根据大油田的时代分布认为:占世界80%以上的石油资源在距今75Ma时就已成藏到位(图8-31),其中值年龄为35Ma(与Miller所提29Ma大体相当),这表明世界现有大油田的一半是在35Ma(渐新世)之后形成的;并具体计算了世界上350个大油田的漏失速率为每年10×104~40×104bbl(≈(1.43~5.7)×104t),由此可见大油田的地质储量有可能在18~27Ma内漏失殆尽。这里虽然不包括天然气资源,但天然气的散失更为广泛,天然气藏的中值年龄可能更短。总之,通过上述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更确切地说明了油气资源得以延续至今保存条件最为重要。这也是本书所强调的“生烃是基础、圈闭是条件、保存则是关键”的重要依据。

(四)中国的油气资源

目前中国的石油总资源量按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约为940×108t,天然气的总资源量约为38×1012m3。与世界的油气资源一样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都是极不均匀的 ( 表 8 -9 和表 8 -10) 。中国的石油资源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海域地区,而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海域地区 ( 沈平平等,1999) 。中国的油气资源在时间上主要分布在新生代 ( 第三纪) ,这一点与世界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代有所不同。而中国天然气资源的时代分布除新生代( 第三纪) 最多外,其他各时代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若进一步划分时代则发现在中生代中有将近 50% 的天然气资源集中在三叠纪,上古生代全部集中在石炭 - 二叠纪,下古生代几乎全部集中在奥陶纪,其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 ( 据窦立荣等,2002) 。

表 8 -9 中国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

表 8 -10 中国油气资源的时代分布

此外,从中国大油气田的分布位置也可以看出中国油气资源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性( 表 8 - 11 和表 8 - 12) 。从表中可知: 我国大油田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海域,在时代上主要集中在第三纪和白垩纪,12 个大油田的探明储量约占石油总探明储量的 50% ;而我国大气田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在时代上主要集中在石炭 - 二叠纪和第三纪,10 个大气田的探明储量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 40% 。尽管表中数值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大油气田在我国油气储量中所占比重是举足轻重的。

总之,深刻地认识油气资源在沉积盆地中时空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可以客观地判断和评价世界和我国油气资源的潜力,为制定我国的能源政策和安全战略提供切实的依据。进一步了解不同盆地类型以及盆地中不同部位的油气分布和丰度上的差异,可以优选不同的盆地、含油气系统和区带首先进行勘探,以达到减少勘探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表 8 -11 中国 12 大油田

表 8 -12 中国 10 大气田

‘贰’ 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

全球古板块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环境图集

据IHS数据库,2009

传统的沉积盆地主要包括大陆架、陆上盆地(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裂谷盆地等)。北美西部、欧亚北部、非洲北部均发育大型沉积盆地。北极地区沉积盆地也很发育(全球不同类型盆地的分布及超长剖面位置图)。全球板块构造格局控制了中、新生代以来盆地的构造演化:泛大陆中生代以来解体形成大西洋两岸、澳大利亚西北缘、印度大陆两侧等被动陆缘盆地。新特提斯洋盆晚中生代以来陆续关闭形成扎格罗斯、恒河、高加索等前陆盆地以及印-澳板块俯冲形成东南亚弧后盆地,东太平洋板块中生代以来俯冲形成北美和南美西岸的科迪勒拉弧后前陆盆地。含油气盆地可以形成于超大陆聚合-裂解构造演化的各个阶段。

不同时代克拉通盆地处于远离板块边界的大陆克拉通内部,广泛分布在北美、南美、非洲、欧洲、亚洲北部、澳大利亚、南极洲等各个大陆板块内部,它们的形成时代主要为古生代,也有部分为中生代(全球克拉通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具有大油气田的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北非、北高加索-滨里海地区、南里海-卡拉库姆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和东西伯利亚地台等。其中,最典型、最富油气的是西西伯利亚盆地,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大规模的沉积盆地,面积可达350×104km2,构造稳定,至今持续沉降。

裂谷盆地的分布主要与板块构造的分离或俯冲(弧后伸展)有密切关系,总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主要形成于泛大陆裂解时期的裂谷盆地,在南、北美东部分布一系列中生代裂谷盆地,同时在非洲板块内部由于远源应力场作用,形成西非中生代裂谷系、中非中生代裂谷系和东非古近-新近纪裂谷系。第二类是西太平洋型裂谷系,其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高倾角俯冲弧后背景伸展有关,如中国东部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群(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另外,造山后伸展作用也可以形成裂谷盆地,如准噶尔盆地、海拉尔盆地等。北海油气区是欧洲最富油气的中生代裂谷型盆地群(全球裂谷盆地及其大油气田的分布图)。

被动陆缘盆地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沿岸以及南极洲周围,形成目前长度60%的大陆边界。南大西洋东、西两岸含油气被动陆缘盆地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与冈瓦纳大陆的中生代裂解和大西洋洋盆的中、新生代张开相关。墨西哥湾深水区及其相邻地区、西非尼日尔爾尔三角洲等均是最着名的被动陆缘盆地油气区(全球被动陆缘盆地及其大油气田的分布),形成于泛大陆中生代裂解-漂移阶段。

前陆盆地近平行于造山带分布,如北美的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欧亚大陆的特提斯造山带和乌拉尔造山带。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最长的两条巨型造山链,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科迪勒拉造山带,控制了全球两类前陆盆地链的发育。前者长13000km,从西班牙到越南、澳大利亚北缘;后者长16000km,从阿拉斯加向南一直延伸到阿根廷南部。增生型造山带和碰撞型造山带两类中、新生代造山带类型,分别对应两类前陆盆地的发育(弧后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扎格罗斯、乌拉尔、东委内瑞拉、西加拿大前陆盆地是世界上典型的油气富集前陆盆地区(全球前陆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

弧后盆地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该类盆地的油气富集区也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全球弧前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弧前盆地环太平洋分布,为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典型盆地类型,如东南亚的文莱-沙巴盆地、苏门答腊盆地等(全球弧后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以往的油气勘探表明,该类盆地在所有类型盆地中油气前景不被看好,目前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在东南亚,有重要的油气分布。

走滑盆地最典型的是拉分盆地,如北美西海岸加州湾盆地群、南美东北部特立尼达盆地群、大西洋两岸部分区域以及南北极一些洋盆(全球走滑盆地及其大油气田分布图)。这类盆地规模和寿命均较小,但可以形成一些小而富集的油气盆地,如洛杉矶走滑盆地、辽河盆地、维也纳盆地等。

‘叁’ 世界的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在哪些地方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中层鱼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约为2~3亿吨,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吨,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为18.2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海20278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吨之间的品种有60~62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40种左右,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大宗品种。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占优势。世界上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总储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区。据预测,中国近海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3~12%。

‘肆’ 世界石油地图分布

(1)据图可知图A所示范围是西半球,该石油产区是波斯湾沿岸地区,其石油主要输往美国;
(2)据图可知图B是波斯湾地区,其石油主要输往日本、北美和西欧,其中石油输出量大的航运线是波斯湾沿岸经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西欧和北美;
(3)图C中的油田分布的国家是委内瑞拉,图D中的油田是秋明油田,该油田位于俄罗斯.
故答案为:
(1)墨西哥湾沿岸;美国;
(2)波斯湾沿岸;日本、北美、西欧;波斯湾沿岸经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西欧和北美;
(3)委内瑞拉;俄罗斯.

‘伍’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

世界石油主要分布: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该带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储量;50°-70°纬度带内有着名的北海油田、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一、中东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位置,原油资源非常丰富,被誉为“世界油库”。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9亿吨。其中,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1012.7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东国家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9亿吨,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从先前的115.0亿桶升至143.1亿桶,跃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6.7亿吨,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45.5亿吨,居世界第二位。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9.8亿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最为着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但因消耗量过大,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6.9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三、欧洲及欧亚大陆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1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其中,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2.2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06年的石油产量为4.7亿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储量为41.1亿吨。挪威、英国、丹麦是西欧已探明原油储量最丰富的三个国家,分别为10.7亿吨、5.3亿吨和1.7亿吨,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产油国。

四、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56.2亿吨,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专家预测,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尼日尔爾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目前,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委内瑞拉、巴西和厄瓜多爾尔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2006年,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109.6亿吨,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为16.1亿吨,仅次于委内瑞拉。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资源,是巴西原油储量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厄瓜多爾尔尔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产油国,境内石油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部亚马孙盆地,另外,在瓜亚斯省西部半岛地区和瓜亚基尔湾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约为45.7亿吨,也是目前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分别为21.9亿吨、7.7亿吨、5.8亿吨和4.1亿吨。中国和印度虽原油储量丰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进口。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越南也于2006年取代文莱成为东南亚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近海的马来盆地、沙捞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区。

‘陆’ 求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图

世界石油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仅中东地区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为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4.8%和4.27%。

‘柒’ 美国油气资源分布

受地质背景的控制,美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中部稳定的内部区域,主要的油气生产层系为古生界;在稳定内部区域的西部,油气产自山间盆地和前陆盆地内,产层除古生界外,还有中生界及新生界。科迪勒拉逆冲断层带的油气产自古生界和中生界,而沃希托和阿巴拉契亚逆冲断层带的油气仅产自古生代储层。

在墨西哥湾沿岸及海域,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已经从中生产了大量的油气,如着名的东得克萨斯油田,墨西哥湾沿岸油气区基本上由形成于北美大陆南部边缘的大型中生代和新生代复合盆地组成。大西洋边缘一带,也有巨厚的中、新生代沉积物,可是迄今为止,除佛罗里达半岛南部发现了少量石油,该区勘探尚无重大突破,在巴尔的摩峡谷区域的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非商业性的天然气。

得克萨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东部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包括二叠盆地、本德隆起-沃思堡地区和南部的马拉松-沃希托逆冲断层带。该区古生代地层几乎全部可以生产油气,二叠盆地是该区最丰产油气的地区,它是北美克拉通西南边缘一个大的不对称构造坳陷,内部充填了厚的古生代地层。在二叠盆地中,特拉华-瓦尔沃德地区是重要的天然气产区。

在科迪勒拉山系东面和中央稳定地台的西部边缘,从新墨西哥州到蒙大拿州,包括科罗拉多高原在内的地区,分布了一系列的含油气盆地,含油层系包括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地层。科迪勒拉逆冲断层带对该区的山间盆地,如尤因塔-皮申斯和圣胡安盆地等的石油资源有重要作用,在这些盆地中发现了重要的油气田。在美国的最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一些含油异常丰富的新生代盆地。

中陆地区占据了美国中央稳定地台的大部分,该油气区含有两个深盆地,一个是西部的阿纳达科盆地,另一个是东部的阿科马盆地,两个盆地都含有非常厚的古生代岩石层序。该区的油气集中在堪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圈闭类型为各种构造型、地层型或者二者复合的圈闭。

阿拉斯加州有两个油区,南部库克湾盆地的产油层为新生代储层;北冰洋海岸平原上的北坡盆地拥有美国最大的普拉德霍湾油田,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均有产层。北坡盆地中已发现的重要油气田和储层有:普拉德霍湾油田三叠纪储层、恩迪克特油田密西西比纪储层和库帕鲁克油田古近纪、新近纪储层。阿拉斯加盆地中有很大部分是含新生代岩层的非海相盆地,分布在阿拉斯加的内部,库克湾盆地就是这种类型。

从已生产的油气情况看,墨西哥湾油气区的生产居美国第一位,其次是二叠盆地为主的得克萨斯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东部,中陆地区排在第三位,之后就是太平洋沿岸、落基山油气区等(图2.1~图2.3)。二叠盆地和中陆地区的油气田主要是靠地面和地质方法发现的,落基山、太平洋沿岸以及东得克萨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气区的油田也是靠多种方法发现的,只有墨西哥湾油气区、东南部地区以及东内部油气区的油气是主要靠地震方法发现的。

在美国重要油气田中,构造圈闭占一半以上,特别是在海岸平原地区以构造圈闭为主;复合圈闭重要性居第二,主要分布在中陆地区及部分墨西哥湾海岸平原和加利福尼亚海岸平原地区;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中陆地区和落基山油气区。海岸平原及落基山、东内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储层以碎屑岩为主,仅二叠盆地的储层以碳酸盐岩为主。

图2.1 美国油气产区分布示意图[26,27]

图2.3 2004年美国天然气(干气)剩余探明储量分布[28]

‘捌’ 全球个大油气区的油气分布图

全球古板块再造、岩相古地理及古环境图集

根据2009年英国石油公司(BP)的统计,全球石油的探明储量为12568亿桶,其中,最富集的地区是中东,石油探明储量为7540.1亿桶,约占全球的60%;欧洲和中亚俄罗斯地区石油探明储量为1421.54亿桶,占全球的11.3%;非洲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258亿桶,约占全球的10%;中、南美洲的石油探明储量为1232.8亿桶,占全球的9.8%;北美的石油探明储量为709亿桶,占全球的5.6%;亚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为420亿桶,占全球的3.3%。全球各国家的石油储量排名依次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土库曼斯坦、尼日尔爾利亚、苏丹、美国、加拿大、卡塔尔。

全球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为6534×1012 ft3。世界各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布十分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中东和中亚俄罗斯地区。中东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680.9×1012 ft3,占全球的41%;欧洲和中亚俄罗斯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220.8×1012 ft3,占全球的34%,绝大多数分布在俄罗斯;亚太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43.5×1012 ft3,占全球的8.3%;非洲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17.5×1012 ft3,约占全球的7.9%,与亚太地区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基本相当;北美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13.1×1012 ft3,占全球的4.8%;中南美洲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58.2×1012 ft3,占全球的4%。

油气田在世界上分布的不均一性,使得在不同地区大型油田的数量和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大型油气田的统计发现,大型油气田主要集中在全球的少数几十个盆地中,集中度甚高,这些重点盆地所集中的区域便是重要含油气区或称大油气区。根据全球的大型油气田富集程度和地理位置进行划分,大致可划分为19个大油气区(全球19个大油气区分布图)。据对全球235个含油气盆地的统计,油气储量大于50×108m3oe(油当量)的含油气盆地共有19个,占全球含油气盆地油气总储量的75%。油气储量规模在前9位的含油气盆地,占全球含油气盆地油气总储量的64%。中阿拉伯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量达到1603×108m3oe,占全球油气总储量发现的27%。

储量大于100×108m3oe的含油气盆地称为超大型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量在(50~100)×108m3oe的含油气盆地叫作大型含油气盆地,全球9个超大型含油气盆地主要分布于中东、俄罗斯、南美、非洲和欧洲。全球石油储量大于100×108m3oe含油气盆地共有8个,合计石油储量2390×108m3oe,占全球含油气盆地石油总储量3686×108m3oe的64%;全球天然气储量大于100×108m3oe(当量油)的含油气盆地共有3个,占全球含油气盆地天然气总储量的50%。

据对全球225个盆地的统计,油气总储量为6025×108m3oe,其中,石油3694×108m3oe,天然气246×1012m3。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储量居首位,占油气总储量的50%。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裂谷盆地等4类盆地,是主要的盆地类型,合计占油气总储量的97%。 即使在同一类盆地中,油气分布也不均一,如全球弧后盆地油气储量的90%见于苏门答腊盆地;前陆盆地油气储量主要在中阿拉伯盆地、扎格罗斯褶皱带、东委内瑞拉盆地、马拉开波盆地、阿姆河盆地、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富油气潜力盆地主要分布在3个地区:一为美洲科迪勒拉区,主要包括艾伯塔盆地、落基山盆地群、东委内瑞拉盆地、北斜坡盆地、马拉开波盆地等;二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区中部,包括波斯湾盆地、南里海盆地等;三为乌拉尔系,包括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和季曼-伯朝拉盆地。被动陆缘盆地类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尼日尔爾尔三角洲盆地(Niger Delta)阿拉伯盆地、坎波斯盆地(Campos Basin)、Baram盆地、布劳斯盆地(Browse Basin)、下刚果盆地(Lower Congo Basin)、北卡纳封盆地、伏令盆地等。大陆裂谷盆地油气储量主要见于北海、北非、东巴伦支、松辽-渤海湾盆地。克拉通盆地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滨里海。

‘玖’ 油气资源分布

(一)大区资源量分布

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近海,这三个区的远景、地质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82.42%、79.33%、83.66%。其中,远景资源量分别为418.14×108t、270.78×108t、151.50×108t,占全国的38.52%、29.94%、13.96%。地质资源量分别为324.41×108t、175.13×108t、107.36×108t,占全国的42.41%、22.89%、14.03%。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00.25×108t、47.87×108t、29.27×108t,占全国的47.28%、22.58%、13.80%(见表5-2、图5-1)。

图5-1 大区石油资源量分布图

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和近海,这三个区的远景、地质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全国的83.40%、85.11%、86.63%。其中,远景资源量分别为18.04×1012m3、15.85×1012m3、12.72×1012m3,占全国的32.28%、28.37%、22.75%。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0.11×1012m3、11.60×1012m3、8.10×1012m3,占全国的28.86%、33.12%、23.13%;可采资源量分别为6.37×1012m3、7.46×1012m3、5.25×1012m3,占全国的28.90%、33.88%、23.85%(表5-2、图5-2)。

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西部、南方和近海海域五个现实勘探大区。五大区合计,石油远景、地质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964.31×108t、695.40×108t和198.03×108t,分别占全国的88.83%、90.90%和93.40%;天然气远景、地质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53.02×1012m3、33.34×1012m3和20.99×1012m3,分别占全国的94.87%、95.17%和95.27%。

青藏地区的石油远景、地质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21.26×108t、69.61×108t和14.00×108t,分别占全国的11.17%、9.14%和6.60%;天然气远景、地质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2.86×1012m3、1.69×1012m3和1.03×1012m3,分别占全国的5.12%、4.82%和4.67%。

图5-2 大区天然气资源量分布图

(二)盆地资源量分布

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吐哈、柴达木、东海、珠江口、莺歌海、琼东南等12个Ⅰ类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796.91×108t、601.52×108t、172.79×108t,分别占全国的73.41%、78.63%、81.49%,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47.28×1012m3、31.04×1012m3、19.68×1012m3,分别占全国的84.61%、88.61%、89.33%。

依兰—伊通、海拉尔、二连、南襄、苏北、江汉、酒泉、三塘湖、焉耆、北部湾、开鲁等11个Ⅱ类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74.75×108t、51.63×108t、15.32×108t,分别占全国的6.89%、6.75%、7.23%,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0.57×1012m3、0.36×1012m3、0.19×1012m3,分别占全国的1.02%、1.03%、0.86%。

彰武—黑山、三水、百色、保山、景谷、陆良、延吉、赤峰、句容—常州、柴窝堡、伦坡拉等11个Ⅲ类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5.18×108t、2.92×108t、0.77×108t,分别占全国的0.48%、0.38%、0.36%,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0.40×1012m3、0.18×1012m3、0.09×1012m3,分别占全国的0.72%、0.51%、0.41%。

青藏、新疆、甘肃等地区81个Ⅳ类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208.73×108t、108.94×108t、23.15×108t,分别占全国的19.23%、14.24%、10.92%,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为7.63×1012m3、3.45×1012m3、2.07×1012m3,分别占全国的13.65%、9.85%、9.40%(表5-3,图5-3、图5-4)。

表5-3 不同类型盆地油气资源分布数据表

图5-3 不同类型盆地石油资源量分布图

图5-4 不同类型盆地天然气资源量分布图

石油资源量的分布相对集中,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等9个含油气盆地地质资源量大于10×108t(表5-4),这9个盆地石油远景资源量855.50×108t,地质资源量641.78×108t,可采资源量178.60×108t,分别占全国的78.81%、83.89%、84.23%。其中,地质资源量大于100×108t的有渤海湾、松辽盆地,地质资源量在50×108~100×108t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和羌塘盆地,地质资源量在10×108~50×108t的有珠江口、柴达木和措勤盆地,其他盆地的石油地质资源量小于10×108t。

表5-4 全国石油资源盆地分布数据表

天然气资源量的分布也相对集中,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及柴达木等9个含油气盆地的地质资源量均大于1×1012m(3表5-5),9个盆地天然气远景资源量45.09×1012m3,地质资源量29.05×1012m3,可采资源量18.43×1012m3,分别占全国的80.68%、82.93%、83.65%。其中,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的地质资源量大于5×1012m3,鄂尔多斯、东海、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渤海湾盆地的地质资源量为1×1012~5×1012m3,其他盆地的地质资源量小于1×1012m3

表5-5 全国天然气资源盆地分布数据表

(三)资源量层系分布

石油资源集中分布于新生界、中生界地层,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99.73×108t、359.51×108t,分别占全国的39.18%、46.99%(表5-6、图5-5)。

图5-5 全国石油资源量层系分布图

表5-6 全国石油资源层系分布数据表

天然气资源也主要分布于新生界、中生界地层,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3.25×1012m3、11.31×1012m3,分别占全国的37.82%,32.29%(表5-7、图5-6)。

表5-7 全国天然气资源层系分布数据表

图5-6 全国天然气资源量层系分布图

全国各大区的油气资源层系分布极不均衡,而且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特点也因地而异。其中,东部区石油资源集中在新生界和中生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界;中部区石油资源集中于中生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和中生界;西部区石油资源在四大层系中均有分布,以中生界为主,天然气资源以新生界和中生界最为集中;南方区石油资源集中于上古生界和新生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界和上古生界;青藏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界;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集中在新生界。

(四)资源量深度分布

石油资源集中分布于浅层、中深层,地质资源量分别为413.57×108t、197.62×108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4.06%和25.83%,深层和超深层石油资源相对较少(表5-8、图5-7)。

图5-7 全国石油资源量深度分布图

表5-8 全国石油资源深度分布数据表

天然气资源在四个深度范围都有分布,从浅层、中深层、深层至超深层,地质资源量依次为8.30×1012m3、10.21×1012m3、10.94×1012m3、5.58×1012m3,分别占全国的23.69%、29.15%、31.23%、15.93%(表5-9、图5-8)。总体上,我国油气资源深度分布具有油浅气深、东浅西深、近海浅、远海深的特征。

表5-9 全国天然气资源深度分布数据表

图5-8 全国天然气资源量深度分布图

(五)资源量地理环境分布

石油资源在平原分布最多,地质资源量为298.77×108t,占全国总量的39.05%;其次是浅海和戈壁,地质资源量分别为95.02×108t、94.10×108t,分别占全国的12.42%、12.30%;黄土塬、高原和沙漠石油资源较少,地质资源量为75.88×108t、69.94×108t、62.89×108t,各占全国的9.92%、9.14%、8.22%;滩海、山地、深海、丘陵和湖沼的石油资源最少,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8.12×108t、23.87×108t、11.08×108t、4.27×108t、1.04×108t,各占全国的3.68%、3.12%、1.45%、0.56%和0.14%(表5-10,图5-9)。

表5-10 全国石油资源地理环境分布数据表

续表

图5-9 全国各类地理环境的石油资源量分布图

天然气资源在浅海、沙漠、山地分布最多,地质资源量分别为6.47×1012m3、5.69×1012m3、5.64×1012m3,占全国的18.47%、16.24%、16.10%;其次为平原、戈壁、丘陵、黄土塬,地质资源量分别为4.47×1012m3、3.49×1012m3、2.79×1012m3和2.70×1012m3,各占全国的12.79%、9.96%、7.96%、7.71%;高原和深海较少,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72×1012m3、1.52×1012m3,分别占全国的4.91%、4.34%;湖沼和滩海最少,地质资源量分别为0.37×1012m3和0.19×1012m3,各占全国的1.06%和0.54%(图5-10,表5-11)。

表5-11 全国天然气资源地理环境分布数据表

图5-10 全国各类地理环境的天然气资源量分布图

(六)资源量品位分布

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469.32×108t,占全国总量的61.35%;低渗油地质资源量为216.14×108t,占全国总量的28.25%;重油地质资源量为79.56×108t,占全国总量的10.40%。常规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区、西部区,重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和近海区;低渗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图5-11、表5-12)。

图5-11 全国石油资源品位分布图

表5-12 全国石油资源品位分布数据表

续表

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26.66×1012m3,占天然气资源总量的76.11%,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低渗气地质资源量为8.37×1012m3,占总量的23.89%,主要分布在中部区(表5-13,图5-12)。

表5-13 全国天然气资源品位分布数据表

图5-12 全国天然气资源品位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