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
针对近年来“热点”不断的山西,王茂设认为,山西在发展中始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加快建设新山西、新基地进程”的工作部署,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总体和谐稳定,呈现出不少亮点。
话锋一转,王茂设满面笑容的谈起他主政的晋城市。“从晋城来讲,主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总体实现了平稳较快、协调推进、均衡发展、和谐稳定的局面。2008年,完成生产总值527.5亿元,增长10.1%;财政总收入113亿元,增长17.2%。一般预算收入41.9亿元,增长22.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46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4856元,增长9.5%。”
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王茂设认为,关键是既要坚定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有工作思路和办法。2008年初,晋城市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充分发挥工业带动、投资拉动的作用,把发展新型工业、扩大有效投入作为重中之重,把上项目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均衡发展,确保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此,晋城市积极采取措施,大规模支持新型工业化改造,先后开工建设了40多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和7个煤化工工业园区,全年市财政拿出了1亿元的地方工业技术进步专项资金、3800万元科技研发资金、1000万元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3000万元服务业发展资金、6000万元的农业和畜牧业扶持资金,1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配套资金。在这次危机中,除电力、化工和玻璃器皿、丝麻织品等出口产品外,其他产业影响不是很大,全市的铸造建材轻工纺织等产业还成为发展的亮点,比如光学仪器、制药、LED节能灯具、铸管、陶瓷、绿洲大麻、玻璃制品、服装加工、煤层气开发等。“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充分估计形势,应对正确、措施果断,我们不仅对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充满信心,而且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得力的措施,来自雄厚的实力。
㈡ 玉门的新能源转型之路能够给其它资源型城市带来什么经验
1、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消费环节的碳排放为重点,促进低碳绿色转型。
2、关注资源生产、就地消费和对外运输全环节的碳排放问题,从各个环节入手全面减少碳排放。
3、在生产环节,推进低能耗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矿山改造升级,建设绿色矿山。
4、支持接续替代产业绿色制造,推广清洁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严格执行重点行业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
5、鼓励资源类企业进行低碳化、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和升级。
㈢ 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如何转型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早的一些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面临这个问题,一些国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英国、法国、德国三国在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探索,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转型推进体系。目前,这三个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基本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强化政府引导,明确转型目标。 政府引导是转型的前提。英国、法国、德国三国分别组建或者明确了负责转型工作的政府部门(如英国由住房及地方事务署负责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承担“全面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城市转型再造目标实现”的主要职责。英国的住房及地方事务署明确将“就业、私人投资、住房保障、新的商业机会”等列为转型的工作目标。为推动城市全面转型、科学转型,三个国家还分别研究、制订了较为全面的规划体系。 其次,突出产业提升,重构转型支撑。 产业是转型的核心。随着资源型产业的逐渐枯竭,英国、法国、德国三国都将产业转型摆在了核心位置。一是强调对资源枯竭矿山、企业的综合利用,而不是简单的“一关了之”。比如德国的萨尔工业文化有限公司就是改造、利用原有的煤矿设施建立起来的;弗尔克林根钢铁厂停产后,通过策划、提升将传统意义上的“一堆废铁”摇身变为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钢铁厂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殊荣;二是注重对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比如德国的萨尔州,现在已经形成了汽车工业、生命产业、信息产业和呼叫中心等新的主导产业,仅汽车行业就包括100多家公司,安排就业4万余人。产业支撑的重构,推动英国、法国、德国三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有效、高效开展。 再次,提升就业能力,突破转型瓶颈。 就业是转型的关键。英、法、德三国都非常注重转型过程中就业问题的解决。主要做法有:一是强化法规约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法国要求企业在解雇员工时,要承担“提前通知工会、与员工进行调职谈话、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等义务;二是突出政府支持,营造就业环境。如法国通过“全国就业投资基金”、国家银行提供低息贷款等措施,为员工再就业创造环境;德国萨尔州对创造新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其创造岗位所需投资15%的补助;三是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员工就业能力。在德国萨尔州,企业员工培训费用的70%由政府承担。 第四,优化发展环境,夯实转型基础。 环境是转型的基础。英国、法国、德国三国普遍重视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优化。一是不断优化硬环境。如法国每年安排的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土地整治资金就达4000万欧元;二是不断提升软环境。如德国经济技术促进公司为投资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为了争取新项目的落地,法国在贷款贴息、土地出让等方面还提出了一些优惠政策等。 最后,多方筹措资金,强化转型保障。 资金是转型的保障。英、法、德三国在推动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视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其资金来源包括:一是欧盟的支持;二是本国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国家银行的低息贷款;三是市场化运作的收益。市场化运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挖掘土地的资本价值。通过土地整治或者将政府拥有的土地作为一种股权投入和市场主体进行合作,提高土地的增值收益,英国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实践;第二,积极引进市场主体。重视市场的力量,重视私人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引入,重视“联合作战”而不是“单打独斗”,以此来夯实转型基础、激活转型活力。
㈣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出台哪些政策
在资源型经济发展历程中,一般认为,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尤其是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其工业化起步的基础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但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会出现经济增长缓慢,乃至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呈现出强烈的“锁定”特征。
㈤ 民生为先,资源枯竭型城市有哪些转型之路
鹤岗低价房的事情沸沸扬扬,但是,在低房价的背后是一个个资源枯竭的城市。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促进了许多煤炭城市,石油城市和其他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为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一些城市的资源已经用尽或几乎用尽。大量资源型企业难以维系。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束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的城市正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其次,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离不开科技人才。高科技人才是城市资源中最为珍贵的资源。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培育和改善创新发展环境,加强对各类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使得城市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㈥ 绿色转型包括哪些内容
绿色转型其核心内容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就是由人与自然相背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相分割的发展形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态的转变为使绿色转型内涵更加立体化直观化。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原因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因素系统运作的结果,四大因素的内部矛盾构成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直接动力,因此从这四因素出发对绿色转型进行评价,有助于观察经济社会发展中无限需求与资源环境运行中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分析矛盾的激化缓和程度;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具体方法和实现途径是企业、产业、政府三大主体的绿色转型,三大主体直接关系着资源型城市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绿色转型效果。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上述四大因素和三大主体综合作用的结果,绿色转型若想顺利进行,必须关注各因素主体的发展,协调因素与主体间的关系。
㈦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和谐矿区建设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也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是指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枯竭城市则是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七成以上的城市。
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确定阜新等12个城市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09年3月、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委分别界定了第二批和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截至目前,国家已分3批界定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经济衰退风险,群众生活水平下降,失业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大量人口流出,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为了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确定了大小兴安岭区9个县级单位参考执行资源枯竭城市财政专项支付政策,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资金303亿元。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提出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从根本上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建立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利益分配共享机制、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五大机制,并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提出规范成长型城市有序发展、推动成熟型城市跨越发展、支持衰退型城市转型发展、引导再生型城市创新发展。
㈧ 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途径
政府政策支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㈨ 目前国家有哪些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五个机制”建设
一是对于成长、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应该重点发挥资源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利益分配共享机制的作用;而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应主要发挥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的作用。
二是对于不同区域的资源型城市,国家应实行灵活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中央财力转移支付应更多地指向落后地区、边远地区和远离市场的资源型城市。
三是在增加保障性政策资金的基础上,政策资金的投向、使用应由民生事业为主逐渐转为以民生事业、产业转型、生态保护为主。
四是对于节能减排、生态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森工类资源型城市,应积极推进碳交易,使其转化为现实资本,加快实现森工类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破解“四个效应”障碍
资源型城市具有产业锁定、外部性、挤出创新、财富流失等四个显着的效应,这些效应不同程度地阻碍着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破解“效应障碍”已成当务之急。
1.推进产业多元化,破解锁定效应。
2.规范资源开发利用,破解外部效应。
3.推动产业和科技融合,破解挤出效应。
4.引导吸纳资源财富当地资本化,破解财富流失效应。来自云掌财经,望采纳谢谢
㈩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是怎么样的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状况是积极的。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状况是积极的,特别是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往往也是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
当累计采出储量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五年时间的地方,就可以被划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又与计划经济、国企改制等特殊背景交织在一起。和军说,许多城市的兴衰系于单一资源产业,甚至全省系于单一产业,国企占比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国企改制困难可想而知。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产业转型,和军表示,强化地方的造血功能是关键。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培育东北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北经济发展问题。
施新政认为,经济的转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转型及落地速度。很多时候错过了一步,后面就很难再追上。得有经济模式的创新,另辟一个赛道,看未来技术的发展是什么方向,经济的发展是什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