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合浦有哪些地球资源
扩展阅读
怎么画钻石水彩 2025-07-28 21:53:34
裱画的工具哪里有买 2025-07-28 21:45:46

合浦有哪些地球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8-07 17:52:12

1. 合浦县的经济条件怎么样

先说曾经,因为合浦有过辉煌的过去,许多合浦人都以之为骄傲,久久不能忘怀!

合浦县是广西经济较发达的县(市)之一,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九十年代初,合浦名列广西农村经济十强县榜首,跻身“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最高的百强县”,并被评为“全国农业百强县”。2001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0.2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0.96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3.89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5.35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439 元;地方财政收入 1.65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381 元。

再说合浦的支柱产业:
一是发展渔业经济。合浦三面环海,合浦海区海水比重范围1.0105~1.020,水质优良,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三废”污染,浮游生物丰富,天然饵料充足,是各种经济鱼类、贝类、虾蟹类、藻类的良好栖息和繁殖场所。全县水产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经济鱼类达500多种,不仅有海洋珍稀动物儒艮和驰名中外的合浦珍珠,还盛产对虾、青蟹、文蛤、近江牡蛎、方格星虫、竹蛏、栉江珧、大獭蛤、藻类和多种经济鱼类。此外,还有“四大家鱼”、罗非鱼、鲤、鲫、乌鳢、胡子鲶、合浦毛蟹等淡水经济鱼类100多种。另外,广西较大河流———南流江的出海口就在合浦。全县淡水水域总面积达26.1万亩,其中县境内江河总水面达9万亩,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31座,水库总面积7.2万亩,淡水资源丰富。这些资源为合浦渔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是发展农业。可以说,合浦的农业在全区来说是有很大优势的,因为合浦有平坦的土地,而且土地肥沃,很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等经济作物。所以,也是提升合浦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现今沿海乡镇的水田已经大多改为对虾,青蟹养殖场,发展了海水养殖业,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
三发展合浦的旅游业。北海的旅游业在全区来说是比较旺盛的,合浦星岛湖;红树林、合浦古墓群、东波亭等,但这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四是引导和发展烟花爆竹业。烟花爆竹十合浦工业的最大亮点,历来是合浦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合浦县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很大贡献。

最后说眼下:
近几年来,合浦县由原来的广西十强县之首沦为现在的贪困县。
1984年,北海市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作为原合浦县的一个镇,基础薄弱,腹地小,人口少;1987年,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市管县开始,也是全广西被市管吸血最厉害的,原因是北海只管唯一的一个县;1995年,北海市把合浦县财税大镇-沿海三镇划出,财税任务也不减合浦的,而且每年递增。自1987年北海市管辖合浦以后,合浦经济实力逐年下降。国家、自治区划给整个北海(包括合浦)的资金、项目都没有放到合浦一个,全部为了一个行政造市的完美,而牺牲了一个全国、全广西的强县。而如今的北海却起不了广西排头的作用,更苦了合浦,合浦现在发工资都成了最大的问题。(北海人看到这一节无需恼怒,虽然合浦经济落后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腐败、措施失当等,但北海在经济的剥夺和缺少扶持这方面难辞其咎,三区一县真正忽略的是合浦县,在这方面北海政府应该反省)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合浦虽然官家经济不行,但是那的人还是挺有钱的,生活都不差到哪里去。我走了广西十多个县,在县城规划,建设,市容市貌方面能和合浦相提并论的不多,只有北流市,岑溪市两处,至于浦北、灵山、博白、容县、苍梧、是无法比的,更不用说田东、田阳、大新、天等诸县了。来合浦的人都不会相信这是个贫困县,我的一位朋友曾惊呼:规划那么好,那么漂亮的县城,怎么会发不出工资。或许,其原因是很多,上面稍有论及,这里不想说,也不屑说!

有空来合浦看看吧,合浦人民欢迎你,合浦的海鲜比北海的便宜,新鲜!欢迎投资!

跟北京比是蚂蚁比大象,合浦人去北京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咯!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周屋矿区高岭土矿详查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合浦县城北东66°方向,直距约28千米处的周屋—高犁头一带,为合浦县常乐镇管辖,面积3.27平方千米。勘查工作区南西侧都有国道通过,工作区与这些主干道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矿区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湿多雨,雨量充沛。

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广西第三地质队承担开展了勘查工作,工作程度为详查,勘查矿种为高岭土,勘查资金328万元。

(2)成果描述

圈出高岭土矿体1个,高岭土主矿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延展面积约2.67平方千米。矿体最大长度约2552米,最大宽度约784米,最小宽度约417米,平均宽度为583米。矿体厚度自2.00~22.70米,平均5.94米。矿石类型属砂质高岭土。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以石英(30%~48%),高岭石(20%~35%),云母类矿物(14%~35%)为主,残余长石(1%~5%)次之。微量矿物(<1%)有水云母、电气石、褐铁矿及钛铁矿、金红石及白钛石、锆石、软锰矿及硬锰矿、沸石等。

全矿区探获高岭土矿石总量1352.66万吨,淘洗精矿量517.32万吨,其中,(332)资源量838.91万吨,淘洗精矿量316.43万吨;(333)资源量513.75万吨,淘洗精矿量200.89万吨。此外,探获伴生矿产石英砂(玻璃用)总矿物量647.24万吨。其中,新增高岭土矿石(333及以上)资源量952.66万吨。资源储量已备案。

3. 合浦景色的作文,只要说一点合浦的一些景点的特点就行了,急急急!!!

合浦历史悠久、山清水秀、资源丰富、物产众多,是着名的南珠之乡,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的美称。
合浦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合浦属百越之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合浦县。1987年,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1988年3月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对外开放县。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辖16个镇(乡),272个村(居)委会,人口93万。
作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合浦,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桂东南沿海,东邻广东廉江市,西交钦州,北依灵山,南临北部湾,是大西南进出口———北海市的门户和通道。水、陆、空交通便捷,有钦(州)北(海)铁路、重(庆)、湛(江)高速公路、325、209国道和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过境;县城距北海机场和港口码头20多公里,境内有沙田、官井等港口。
合浦自然条件优越。年均气温22.4℃,年均降雨量1663毫米;属过渡热带平原地区,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县92%的面积为平原、台地和低丘陵,耕地面积5.65万公顷,有林面积10.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3.75%,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县有大小河流22条,水库31座。全县海域辽阔,有9个乡镇沿海,海岸线307公里,0—10米等深海域2.93万公顷,海滩涂2.7万公顷;盛产珍珠、对虾、文蛤、牡蛎、青蟹、方格星虫(沙虫)等,有海洋经济鱼类500多种。合浦是全国20个重点渔业县之一。
合浦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有:高岭土、石灰石、石膏矿、花岗岩、钛铁矿、金矿、硫铁矿、黄铁矿、重晶石、火山灰、釉泥等30多种,矿产集中连片。旅游资源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士阁、古汉墓群,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坡亭、海角亭、惠爱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塔等68处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主要有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南国星岛湖,以及曲樟山水田园风光带等。
合浦物产众多。工业产品主要有烟花炮竹、糖、盐、罐头食品、建材、角雕工艺品等。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甘蔗、花生、蚕桑、黄红麻等;盛产荔枝、龙眼、香蕉、柑桔等水果,其中香山鸡嘴荔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畜禽产品主要有牛、羊、猪、三鸟等,其中合浦鹅以产肝性能优异着名,获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
合浦基础设施完善,供水、供电充分保障,电信畅通无阻。县城日产10万吨净化水厂已完成工程量95%以上,竣工在即;全县有大型变送电站4个,总容量可达10万千瓦,供电可靠率99%以上;实现了城乡电话一体化,村村通电话,固定电话总交换容量达97000户,全县16个镇(乡)都有移动通信的基站,信号覆盖全县

4. 六硍镇的自然资源

六硍镇自然资源丰富。镇境地处六万山区,镇政府驻地是小丘陵,南北狭长,自东向西倾斜。境内的山峰葵扇顶,海拔1118米,是全县最高峰。主要河流有横岭河、大江口河,境内流程分别是13公里和6公里,还有六秀、大能、民生、垌心山溪小河。年均温度18~20℃,年降雨量为14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霜冻和风灾等。解放前,境内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丰富,老虎等猛兽时常出没。据民国《合浦县志》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横岭虎患,连续17年,遭咬者300余人。解放后,原有的森林植被被破坏,老虎等已经绝迹,其他野兽也较少。
全镇总面积225.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水田面积1.8万亩,有林面积21万亩。
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铅、锌等含量最高,坐落于镇内的浦北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铅、锌各种矿产约5700万吨。经济林发展迅速。
盛产木材、八角、玉桂,其中八角林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鲜八角约5000吨,已注册的浦北县绿万山香料有限公司的大红八角远销东南亚及国内各大中城市,六硍镇成为名副基实的八角之乡。另外,酸梅、竹笋、茶叶、松脂等发展也较快.
——木薯基地:重点布局在乐民、寨圩、福旺、六硍、官垌、平睦等镇;——速生桉基地:重点布局在安石、小江、龙门、福旺、寨圩、六硍、平睦、官垌等镇;——八角基地:重点布局在六硍、平睦、官垌等镇;
——“官垌鱼”基地:重点布局在官垌、六硍、平睦等镇;

5. 自然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全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大气环流的作用下,形成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夏长冬短,四季宜耕,但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 23.76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47%。东西最大跨距约 771 千米,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阳岛)约 634 千米。

(一)地质地貌

1. 地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濒太平洋构造带与古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结合部位,南岭构造带的中西段。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形成沉积地层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质特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发展历史可上溯到距今 16.7 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历经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乃至近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出露的岩石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沉积岩分布最广,遍及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其中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和桂西北,构成全国乃至世界上典型的岩溶地区之一,面积占全自治区的 88.00%。沉积岩在特定的沉积条件下,往往形成各种沉积矿产,某些质纯的沉积岩本身就是非金属矿产。岩浆岩也分布较广泛,主要位于桂东南、桂东北和桂北,面积占全自治区的 9.03%;形成时代多,有喜马拉雅期、燕山期、华力西-印支期、加里东期、四堡-雪峰期,岩类齐全。岩浆活动有利于成矿和矿质富集。变质岩仅见于桂北及桂东南局部地域,岩石种类简单,变质作用程度低,形成矿产较少,面积占全自治区的 2.97%。

在地球内部地质营力作用下,地壳及其岩石发生以褶皱和断裂为主的各种构造形变,形成隆起、凹陷及内陆盆地 3 种构造型式。褶皱和断裂非常发育,主要断裂或断裂带共 21 条,北偏东向、东北向和西北向断裂构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构造的基本框架。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古以来发生过构造运动共 19 次,主要的有四堡运动、广西运动、东吴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属造陆运动或褶皱运动。

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变化,显示相对平静和显着活跃相互交替的特点。一个地震活动周期为 360 ~ 400 年,其中,平静期为 160 ~ 200 年,活跃期约为 200 年。从 19世纪 50 年代以来地震资料看,4.75 级以上的地震平均约 5 年发生一次,但时间分布很不均匀,有时数十年一次,有时则连年发生。

在目前地震活动周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相邻省份有两个主要中强地震区域,即平果—乐业—云南省富宁和灵山—容县—广东省廉江,约 69% 的 5 级以上地震和所有 6 级以上地震发生在这两个区域,现代仪器记录的微震也多在这两个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震分布是由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决定的,尤其与活动性断裂的分布有着内在联系。自治区的活动性断裂有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西向 6组,其中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为主,构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活动性断裂的“X”形格架。北东向断裂主要分布于桂东南,北西向断裂分布于桂西北,这两组断裂活动导致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一系列中强以上地震发生。近代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桂东南和桂西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小地震频度较高,中强以上地震较少,震源深度较浅,因此,地表破坏烈度相对较高,这种小震级高烈度的地震现象以河池市较为典型。

2. 地貌

广西壮族自治区总体呈现出山地多、平原少的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如下: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有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萌渚岭,海拔一般为 1500 ~ 1800 米,2000 米上下的山峰也不少。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西部为桂西岩溶高原,海拔为 1000 米左右,高原之上有六韶山。西北部为金钟山、岑王老山、青龙山、东风岭,组成云贵高原的南缘,海拔为 1000 ~ 1500米。北部分布着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和天平山,海拔为 1500 米左右。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海拔多为 200 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因受中部弧形山脉(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都阳山、大明山、莲花山)的分隔,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区、武鸣县、南宁市区、玉林市区、荔浦县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 4 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 800 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 23.50%;海拔为 400 ~ 800 米的低山次之,占总面积的 15.90%。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为 2141 米,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错综(海拔为 200 ~ 400 米)。丘陵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 10.30%,以高丘陵居多,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原分布零散,规模不大。海拔为 200 米以下的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 26.90%。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两类。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 63000 公顷 。

(5)喀斯特地貌广布,类型众多。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 37.80%,集中连片,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其岩溶地貌类型有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峰丛洼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峰林谷地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和桂西南,孤峰平原主要分布在桂中及桂东南。

(二)气候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四周多山,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南临热带海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各地年平均气温 16.50℃~ 23.10℃,等温线基本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北向南递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各地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33.70℃~ 42.20℃,历年最低气温为 -8.40℃~ 2.90℃。日平均气温≥ 10℃积温为 5000℃~ 8000℃,持续日数 240 ~ 330 天,是全国积温最高省份之一。无霜期长达 280 ~ 360 天,南部有些地方终年无霜。按平均气温< 10℃为冬季、> 22℃为夏季、10℃~ 22℃为春季的标准划分,梧州市、武宣县、来宾市、巴马瑶族自治县、百色市一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冬季长 1 ~ 3 个月,此线以南,冬季长不足 1 个月,丰富的热量资源,为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熟制作物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均在 1080 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区为 1200 ~ 2000 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量 630 毫米的 1 倍多,降水最多的东兴市可达2840 毫米,降水最少的田阳县也有 1086 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在地域分布上以北部、南部、东部多,中部、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在季节分配上由于受冬、夏季风的交替影响,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属湿润和半湿润气候。4 ~ 9 月为雨季,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 85%,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 月~次年 3 月为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 15% ~ 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 1200 ~ 2200 小时,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南、北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是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 355 ~ 698 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 30% ~ 40%;冬季为185 ~ 380 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 14% ~ 20%。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热带气旋和雷电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划分,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但主要是春旱和秋旱。春旱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出现频率由桂东北向桂西南逐渐增大。秋旱的地域差异也很明显,出现频率由桂西南向桂东北逐渐增大。造成洪涝灾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出现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暴雨往往是造成洪涝的主要原因(图 1-2 ~图 1-6)。

图1-2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

图 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图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日照时数分布示意图

图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蒸发量分布示意图

图 1-6 广西壮族自治区年无霜期分布示意图

(三)土壤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有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花岗岩、紫色岩等的风化物以及少量第四纪红土、冲积物、沉积物等。其中,砂页岩类(包括砂、砾、页岩)风化物占56.15%,各地均有分布;石灰岩风化物占 13.23%,主要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和桂东北的岩溶地区;花岗岩风化物占 11.77%,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桂东北及南宁盆地北部昆仑关一带;紫色岩风化物占 5.31%;第四纪红土母质占 5.28%;其余为冲积物、沉积物、硅质岩风化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丰富。山谷、平原区多为冲积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水稻土,主要的土种有潮沙泥田、黄泥田等;山间谷地冲田、低洼垌田多为各种冷浸田;丘陵区的山坡多为由地带性土壤发育而成的各种梯田、旱田和旱坡地,主要土种有壤土田、泥肉田、紫泥田、红壤土等;滨海区为海滨沙土田(地)和咸酸田;岩溶石山区为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棕泥土、石灰泥田、黑泥田、鸭屎田。在这些土壤中,以壤土田、泥肉田、潮沙泥田的生产性能较好,有机质较丰富,一般达 2% ~ 3%,土壤肥沃,产量也较高;各种冷浸田,水温低,土性冷,酸性;桂东北、桂中及桂西南大部分岩溶区的各种石灰性土,质地土壤黏重,通透性差,耕性不良,有机质含量低,有效磷、钾养分也较缺,易旱易涝;咸酸田含硫酸盐类致酸物质多,土壤酸性强,有毒物质多。桂西北、桂中和桂西南的大部分岩溶区、高寒山区以及滨海地区土质较差,耕作也比较粗放,农作物产量较低。桂东和桂南以及右江河谷平原土质好,农业生产水平高,农作物产量也较高。

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域广阔、气候多异、地貌复杂,土壤形成受地形、生物、气候因素及成土母质等因素影响,地带性差异明显,因此,可将其土壤划分为地带性土壤(显域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隐域性土壤)两大类。地带性土壤有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石炭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分布规律如下:

(1)纬向地带性分布:在水平分布上,大约以北纬 23°30′为分界,以北地区大致为红壤分布带,主要是中亚热带常绿林红壤;以南至沿海地区为赤红壤分布带,主要为亚热带季雨林赤红壤和砖红壤;在南部沿海地区还有少量砖红壤分布。红壤受富铁铝化成土过程的影响,呈酸性,养分含量较少,但土层较厚,有机质量则因植被覆盖度不同而异,覆盖率高的有机质含量可达 3% ~ 5%,反之,可少于 1%;赤红壤和砖红壤受富铁铝化成土过程的影响更大,风化程度比红壤更彻底,养分含量更少,土壤黏重瘠瘦。

(2)垂直分布:在垂直分布上,自低至高依次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山地红黄壤,山地草甸土或山地矮林草甸土。山地红壤的植被主要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风化度较赤红壤和砖红壤低,土壤养分较多,但土层浅薄。

黄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垂直带谱性土壤,多分布在海拔 700 米以上。不同的基带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北部地区主要由红壤—黄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构成,南部地区主要由赤红壤—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粗骨土构成垂直带谱。桂西气候比较干燥,干湿季节明显,土壤垂直分布一般比东部高,例如西部的基带土壤为红壤,分布高度可达海拔 1300 米,其山地黄壤的分布下限也由东部的海拔 1400 米上升到 1850 米,并且一般不出现山地黄棕壤。

(3)非地带性土壤(隐域性土壤)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中,水稻土面积最大,广泛分布于冲积平原、沿海围田、山地丘陵宽谷、山涧盆地垌田及丘陵坡地梯田和窄谷冲田等,其中,桂东南多于桂西北,例如,玉林市、梧州市、南宁市、桂林市等地的水稻土占耕地的比例较大,均在 75% 左右,而百色市、河池市两地的水稻土占耕地的比例较小,分别为 42% 和 46%。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发育于碳酸盐岩类风化物,由于各地气候及成土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种类有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等。紫色土则发育于紫色砂岩和紫色砂页岩上,分布零星,面积不大。

(四)自然资源

1.水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低纬度区域,降雨量比较充沛,河流发育,水资源丰富,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986 条,总长度约 34000 千米,河网密度 0.14 千米 / 平方千米 ,分属珠江、长江、桂南沿海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水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流域面积为202424 平方千米,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85.20%,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 44.40%,其中,集雨面积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833 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初称南盘江,经红水河段、黔江河段、浔江河段及西江河段,从梧州市出境经广东省入南海,全长 1239 千米。其中,红水河段 658 千米,河流比降大,滩多水急,水能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水电资源的“富矿”;而西江在广西境内的主要支流有郁江、柳江和桂江,其中以郁江为最大支流。长江水系分布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 3.50%,集雨面积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30 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内的主要河流有湘江和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桂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流江、钦江、防城河、茅岭江、北仑河等,流域面积 22900 平方千米,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9.70%,其中,最大河流为南流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粤西沿海诸河主流九州江发源于陆川县,经文地流入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 2300 平方千米,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0.97%,诸河有流程短、坡度陡的特点。那坡县境内的百都河属越南红河水系,经越南红河注入北部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流域面积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0.60%。广西壮族自治区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 433 条,其中长度超过 10 千米的有248 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自形成地下河水系。2007 年,全区年径流量 1221.20 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 2133 万千瓦。

大陆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与广东省英罗港接壤;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其大陆海岸线约 1500 千米,岛屿岸线 461 千米。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广西壮族自治区近海滩涂广大,面积达 1005 平方千米。0 ~ 20 米浅海广阔,面积达 6488 平方千米。整个北部湾的面积约 129300 平方千米,东起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湾内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 2°,水深一般为 20 ~ 50 米,最深不超过 90 米。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有 697 个岛屿,总面积约 66.90 平方千米,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 24.70 平方千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形特点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四周为山地环绕的盆地,加上充足的降水形成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地下水贮存条件。全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约为 391.60亿立方米,可开采量 248.70 亿立方米,其中,碳酸盐岩岩溶水占地下水资源总量的 61.50%,基岩裂隙水占 36.40%,松散岩类孔隙水占 1.40%。

2.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是各种植物和陆栖动物分布最集中的区域。自北至南分布着 3 个植被带,即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带、北热带季节性林带,以热带和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特有树种较多,在分布上存在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的差异。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变化,自南至北依次为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的经度、纬度地带性变化受雨量的东西变化的影响,东部为湿润常绿阔叶林,而西部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暖性针叶林中也存在着东部湿润区为马尾松林,而西部半湿润区为细叶云南松所替代。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变化,自低到高,在南部山地为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顶矮林,在桂中山地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山顶矮林,在桂北山地为典型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植被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植被的次生性质上,大部分地方已不存在原生植被,次生植被主要有灌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据统计,天然植被有 5 个植被型组(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草丛)、14 个植被型、301 个群系。14 个植被型是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次生季雨林、红树林、暖性竹林、热性竹林、暖性灌丛、热性灌丛、禾草草丛、蕨类草丛。暖性针叶林由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演变而来,是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较大的森林类型。

根据 2000 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年度清查统计资料,全自治区现有森林面积9819100 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41.49%,有各种动物、植物自然保护区 59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总面积1646400公顷,有林面积752000公顷,两者分别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00%和 3.20%。到 1992 年底,野生植物物种和珍稀种类,确认有维管束植物 288 科、1717 属、8354 种,仅次于云南省和四川省,居全国前列。在各类植物中,按用途分,具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水果 120多种,野生药用植物 2426 种,野生淀粉植物 109 种,野生化工原料植物 210 种,野生纤维植物400 多种,野生芳香植物 156 种,栽培的果树约 700 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37 种,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61 种,主要分布在 3 处,以弄岗自然保护区及十万大山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以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桂中地区以及以花坪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桂北、桂东北地区。银杉被称为“活化石”,是一种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树种,世界上仅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花坪林区、大瑶山林区以及重庆金佛山。

2)动物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多,共发现野生陆栖脊椎动物 929 种(含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43.30%,海洋及淡水的鱼类 700 多种,占全国总数的 30.00% 以上。在这些动物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物种有 150 个,约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 44.50%。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26 种,占全国的 26.80%;二级保护的有 124 种,占全国的 51.70%。此外,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的动物有 82 种,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动物有 18 种。在兽类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10 种,二级保护的有 16 种(其中,灵长类动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6 种,二级保护的有 3 种);鸟类资源的品种数约占全国总数的 45.00%,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9 种,二级保护的有 78 种;爬行、两栖类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4 种,属二级保护的有14 种;野生鱼类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 3 种,二级保护的有 16 种。此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宽阔的滩涂和浅海地带还生长着大量浮游生物、潮间带生物和底栖生物。

3.北部湾水产资源

北部湾属高生物量海域,是我国着名渔场之一,有鱼类 500 多种、虾类 200 多种、头足类50 多种、蟹类 20 多种,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贝类和其他海产动物及藻类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地区是北部湾的重要渔区,其浅海面积广阔,水质肥美,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以大风江口为界,东边浅海底质平坦,除了涠洲岛与北海间有分散岩礁外,其余大部分为沙质和沙泥质海底;以西多属泥质和沙泥质。良好的底质条件加上适宜的水温和入海河流携带大量的有机物及营养盐类,为浮游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这些浮游生物是鱼虾的主要饵料。浅海有主要经济鱼类 50 多种,资源量约 6900 吨;主要经济虾类 10 多种,资源量约 8000 吨;主要经济贝类有珍珠贝、日月贝、牡蛎、文蛤、毛蚶、栉江珧等,资源量约 38000 吨;主要经济蟹类有青蟹、梭子蟹等;主要藻类有江蓠、马尾藻等。沿海珍珠以马氏珍珠为主,着名南珠分布在北海营盘海域,及防城珍珠港、钦州三娘湾一带。涠洲岛、斜阳岛附近海域产鲍鱼。

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有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合浦营盘港—英罗港儒艮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涠洲岛鸟类自然保护区等。涠洲岛珊瑚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的珊瑚礁资源,也是北部湾沿岸珊瑚生长的北界,有 21 属、45 种珊瑚,资源宝贵。

4.旅游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分布广,洞穴众多且景观优美,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称;区域内峰林发育完美,是热带岩溶地貌的典型代表。据统计,溶洞约有 10 万个,在这些瑰丽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石花、石莲、石林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石灰岩峰林在桂东北、桂中、桂东南、桂西等地也随处可见;海拔高于 1500 米的山峰有数十座,山地景观气势磅礴,山体雄伟,林木葱郁,景色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适于科学考察、远足攀登;位于中越交界的归春河上游的德天瀑布闻名遐迩,其瀑面宽超过 100 米,高约 80 米,呈三叠状飞泻而下,水声轰鸣,势若奔马,非常壮观。其他着名的瀑布还有资源县的宝鼎瀑布、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冷水瀑布、靖西县的三叠岭瀑布、龙州县的响水瀑布、上思县的应天府瀑布等。在八桂大地上,泉流众多,分布广泛,冷、热、温、沸四泉均有;海岸线长达 1595 千米,岛屿众多,海水清澈,沙滩洁净平缓,滨海风光十分诱人,沿海城市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主要的滨海旅游景点有国家4A级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北海海底世界、山口红树林生态旅游区、“七十二泾”风景旅游区、麻蓝岛海洋生态旅游度假区、金滩京族风情旅游度假区、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合浦南国星岛湖旅游度假区、廉州城历史文化及古迹旅游区以及涠洲岛、斜阳岛旅游区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争纪念遗址众多;同时,也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成为自治区观光旅游业的一大特色。特别是近年来,注重对以桂林山水和百色大石围天坑群等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和防城港金滩为代表的滨海情韵,以大新德天跨国大瀑布和凭祥友谊关为代表的中越边关览胜,以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代表的民俗风情,以及以兴安灵渠、宁明花山壁画、刘三姐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风采和红色旅游这 6 种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旅游的开发,充分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6.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松联矿区高岭土详查、金矿普查

(1)概况

勘查区位于合浦县城北东75°方向,直距30千米处的周低马—松联一带,为合浦县常乐镇管辖,面积7.17平方千米。国道209从勘查工作区西侧通过,国道325及湛渝高速公路从南侧通过,交通较为便利。矿区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湿多雨,雨量充沛。

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广西第三地质队承担开展了勘查工作,勘查矿种和工作程度为高岭土详查、金矿普查,勘查资金466万元。

(2)成果描述

圈出高岭土矿体2个,金矿体8个。高岭土主矿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延展面积约4.39平方千米。主矿体最大长度约3390米,最大宽度约1870米,最小宽度约540米,平均宽度为1200米。矿体厚度自2.00~18.90米,平均7.40米。矿石类型属砂质高岭土。矿石矿物成分较简单,以石英(一般55%),高岭石(16%)为主,云母类矿物(12%)和残余长石(15%)次之。微量矿物(<1%)有褐铁矿及赤铁矿、电气石、磁铁矿、钛铁矿、软锰矿、硬锰矿、金红石及锆石等。

共探获矿石总量3176.66万吨,淘洗精矿量为1157.56万吨,其中,(332)资源量1773.34万吨,淘洗精矿量639.37万吨;(333)资源量为1403.32万吨,淘洗精矿量518.19万吨。伴生矿产石英砂(玻璃用)总矿物量1444.24万吨。资源量已备案。其中,新增高岭土矿石(333及以上)资源量2726.66万吨,岩金(333及以上)金属量0.09179吨。

7. 广西合浦有什么旅游景点吗

合浦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口永安大士阁和古墓葬群以及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塔、东坡亭、海角亭子、惠爱桥、东山寺、魁星楼、抗日名将陈铭枢故居、陈铭枢故乡璋嘉陈氏宗祠等77个文物古迹。此外,还有国家级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南国星岛湖,该湖面积6660多公顷,有大小岛屿1026个,风光秀丽。1996年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外景拍摄基地“水浒城”在此建成并投入使用,增加了该旅游区的景点设施。它与北海银滩相辉映,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此外,还有山清水秀的南国瑶池——曲樟六湖水库,南珠森林公园,清水江水库等自然风景区。

8. 世界最有用的自然保护区

我国的典型自然保护区

湖南省浏阳市沙市文光中学 颜开桂

中国之大,范围之广,奇花异草珍稀动物之多令世人刮目相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观念的更新,环保意识的加强,我国出现了众多的自然保护区,现略谈如下:

一、我国第一个内陆荒漠自然保护区——博格达自然保护区

该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由天池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区两部分组成。自上而下有冰雪带、高山植被带、森林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及荒漠,组成了一个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参加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内陆荒漠地区的自然保护区。

二、我国最大高寒草原及湿地保护区——三江源保护区

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保护区位于藏北高原。藏北高原藏语称“羌塘”或“章塘”,意为北方高地。它大致位于昆仑山和雅鲁藏布江谷地之间。东西长2000千米,南北宽700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5000米。高原上生物资源丰富。它是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的核心,也是我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主要产地,它位于岷江上游四川汶川县境内,面积20万平方千米,海拔1150米~6250米之间。现已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成为大熊猫研究中心。

四、有“童话世界”之誉的自然保护区——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是岷山山脉中一条纵深4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因周围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沟中有雪峰十座,插入云霄;有108个形状各异的湖泊;有多处气势壮观的瀑布;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有上百种珍稀动植物。入秋后满山红叶倒映于碧水之中,山光水色,五彩缤纷,景物特异。九寨沟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

五、我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

海螺沟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境内,景色中最为壮观的是位于冰川上部的大冰瀑布。这个宽1100米,落差1080米,由无数巨大冰块组成的瀑布,仅次于落差1100米的加拿大国家冰川公园的冰瀑布,而名列世界第二。在距离冰川几千米的地方,有多处的温泉、热泉和沸泉。沸泉水温高达90℃,可以沏茶和煮鸡蛋。除此之外,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也是公园的一绝。黛绿色的密林里,蕴藏着250多种从亚热带到寒带的野生植物;还栖息着40多种动物,其中有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小熊猫、白唇鹿等28种。这里一年四季可以旅游,最佳是春秋两季。

六、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坐落在阿尔金山中段的郁漫塔格山与昆仑山、海拔约为4000米的高山盆地间,占地4 5万平方千米。保护区面积超过了我国现有的100多个自然保护区的总和(除三江源保护区外),比台湾省还要大1万平方千米。这里生长着数十种稀疏、低矮但广为分布的莎草科、禾本科、豆科牧草。众多的野生动物中,最珍贵、最具有地域特色,数量又占优势的是野驴和藏羚。由于交通不便,以及高寒缺氧。淡水少,物资供应困难,所以人迹罕至,因而是我国少有的高原生态系统保存相当完好的地区。

七、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草地类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锡林浩特市境内,这里是欧亚大陆中温带典型草原保存较好的地区,是典型草原的代表。1987年被批准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网,成为举世瞩目的一块绿色宝地。

八、珍奇动植物的故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交界的白头山附近地区,总面积20余万公顷,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1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300余种,其中珍稀植物有红松、长白落叶松;有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东北虎,梅花鹿,紫貂等。

九、我国最大的蛇类自然保护区——蛇岛

蛇岛位于辽宁省旅顺口西湖嘴的渤海中。全岛略呈菱形,长1700米,宽700米,面积0.62平方千米。系蝮蛇栖息地,无人定居。岛内管牙类毒蛇甚多,卵胎生一次产仔蛇4至14条,每年递增8%,蝮蛇为珍贵动物,蛇胆、蛇蜕、蛇皮、蛇肉均可制药。

十、我国最年轻的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位于古老黄河入海口,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40′~38°10′、东径118°41′~119°16′之间,总面积15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300平方千米。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是国家级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黄河每年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使黄河三角洲以每年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湾推进,湿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这片共和国年轻的土地,滩涂辽阔,且少污染,少人迹,是我国最完整的湿地生态保护区,也是珍稀、濒危鸟类的乐园。

十一、我国第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北戴河

我国第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建立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总面积1.5平方千米。这里鸟类资源丰富,有覆盖面积达60%以上的森林和广阔的沿海滩涂,又地处候鸟迁徙的路线上,因而为候鸟停留、觅食、栖息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环境。据统计,这里已知鸟类405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86种。每年3月中旬至5月下旬,是观鸟的最佳季节,吸引大批中外学者和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十二、“绿色宝库”——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举世闻名的神农架,坐落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总面积3250平方千米。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有“绿色宝库”之称。尤其是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种类达1300种,有“药房”之称,广阔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这里的野生动物多达570余种。因此,享有“天然动物园”的美名。

十三、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56年,面积1200公顷。位于广东省高要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是我国南方的一个自然资源宝库。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其中有经济林木300多种,药用植物900多种,油科和纤维植物各100多种,淀粉植物400多种,草原料植物60多种,野生水果约30多种。保护区内保存有400多年历史的270公顷自然林,是世界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亚热带季风性常绿阔叶林。

十四、我国第一个热带森林公园——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海南省西南部的乐东县境内,总面积470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雨林,也是我国第一个热带国家森林公园。尖峰岭海拔1412米,山势巍峨峻拔,林中古木参天,茂密幽静,风景秀丽,资源丰富。这里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药材,并有多种出口。林区珍禽异兽繁多,其中许多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尖峰岭以富饶的热带森林资源,奇特的景色,吸引着中外游客和科学工作者前来旅游和考察。

十五、我国唯一的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

1980年建立的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白沙县境内的坝王岭林区中,是我国唯一的黑冠长臂猿自然保护区,黑冠长臂猿的生理特征和血缘关系和人接近,被认为是人类的“近亲”。因此,它是现代医学、动物学甚至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重要实验物。它可以为研究人类起源和生物进化提供实例和依据,其科研价值极高,素有“中国之贵”的美称。

十六、我国最大的热带生物园——海南省

海南省得天独厚的热带生态环境,为生物繁衍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是我国最大的热带生物园。这里拥有各门类植物4200余种,其中特殊树种6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之珍稀树种200多种,如花梨、苦梓、油楠等。野生陆栖椎动物有500多种,其中兽类700多种,鸟类340多种。属海南特有的动物中有鸟类1种,兽类4种;国家重点保护之珍稀动物多种,如黑冠长臂猿、海南鹿等。

十七、我国首批海洋保护区共五个,它们是:(1)河北省昌黎县的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2)广西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3)海南省万宁县的大洲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4)海南三亚市的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5)浙江省平阳县的南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博格达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由天池自然保护区和中国科学院阜康荒漠生态区两部分组成。自上而下有冰雪带、高山植被带、森林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及荒漠,组成了一个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参加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的内陆荒漠地区的自然保护区。

9. 广西的自然资源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较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合适的海岸线的曲直比,使得广西沿海地区有天然优良港群之称。北部湾鱼类、虾类、头足类、蟹类、贝类和其他海产动物、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煤、泥炭、铝、锡、锌、汞、金、钛铁矿、石英砂、石膏、石灰石、花岗岩、陶土等海洋矿产资源亦达到20多种。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合浦盆地三个含油沉积盆地蕴藏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他盐化工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淡水资源也较为丰富。
广西沿海地区处于中国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的北部湾的北部,以粤桂交界处的英罗港为起点,沿铁山港、北海港、大风江、钦州湾、防城港、企沙港、珍珠港,直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沿岸,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沿海岛屿有697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1个,岛屿岸线总长600公里,岛屿总面积为84平方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储量较大,是中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有色金属矿产凸显表现为,境内已经发现了锰、铝、锡、铁、砷、膨润土、钒、钨、铟、铅、锌、锑、银等145种矿种,现已探明97种的矿藏储量。部分矿藏储量更是位于全国,甚至世界前列,所以广西亦称“有色金属之乡”。
广西矿产分布较集中:
桂东的主要矿产为:银、钽、钛;
桂南的主要矿产为:锰、稀土、花岗石;
桂西的主要矿产为:铝土矿、金;
桂北的主要矿产为:锡、铅、锌、锑、汞、银、硫铁矿、滑石;
桂中的主要矿产为:石灰岩、白云岩、重晶石。
其中,较为知名的是南丹锡矿、平果铝土矿、宁明膨润土矿。

10. 合浦县的旅游景点

合浦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群、山口永安大士阁以及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塔、东坡亭、海角亭子、惠爱桥、东山寺、魁星楼、抗日名将陈铭枢故居、陈铭枢故乡璋嘉陈氏宗祠等77个文物古迹。还有国家级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南国星岛湖,该湖面积6660多公顷,有大小岛屿1026个。此外,还有南国瑶池——曲樟六湖水库,南珠森林公园,清水江水库等自然风景区。 星岛湖 位于北海市合浦县西北部24公里处的洪潮江水库,距离北海市区50公里,约1小时的车程。1026个岛屿座落在方圆600平方公里的绿水碧波上,因成于丘陵地区,地形起伏交错,形状各异,林木苍翠,宛如一颗颗璀璨星星撒落在绿水碧波上,星岛湖因此得名。“水浒城”独具魅力,是中央电视台拍摄基地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外景拍摄地之一。
曲樟湖 曲樟田园风景带位于北海、钦州、玉林三市的交界处,是桂南地区三市三县的连接点,地处大廉山腹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此外,这个区域还有灵隐寺,陈铭枢故居,曲木客家土围楼等文物古迹。曲樟湖光山水客家旅游区是北海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市旅游规划的五大景区之一。
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定为五个海洋自然保护区之一。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潮间带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之美称,其“胎生”繁殖方式,为植物界所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部面积8000公顷。
保护区位于广西合浦县东南部沙田半岛的东西两侧,由该岛东侧和西侧的海域、陆域及全部滩涂组成。岸线总长50公里,东部分区是莫罗港西部海域,西部是丹兜海湾。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由红树林科和其它有相似生境要求的植物种类组成。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之一。 汉文化博物馆
合浦汉文化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廉州镇(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旁边),主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分三层,底层设有“青铜馆”、“陶器馆”,二层是“玉器馆”,三层是多功能的学术演讲厅,整个藏馆布展的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和古代中外交通有关,作为汉代郡治驻地的合浦,当时还是个繁华的港口,是中国南疆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两千多年前就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 有21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铜凤灯、铜屋、铜提梁壶、三足铜盘、铜魁等具有南方青铜器精巧细致的地方特色;带有干栏式结构特征的陶楼,显示出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日常居住条件;汉墓出土的完好的玻璃杯、玻璃碟、铜屋、铜井、铜灶、金带钩、玉壁和传世的铁斗、铜钟等更是珍贵。铜凤灯、铜屋、铜匾、三足盘等文件等五件文物在往日本、加拿大等7个国家展出。
东山寺:广西合浦县廉州镇的东山寺是北宋时期安南王李日尊在灵觉寺(建于晋代以前)的故址上修建的,历史上东山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驿站,是合浦、浦北、博白等地佛教信众的主要道埸,历代僧才济济,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为中国岭南地区最大最兴盛的寺院之一。解放后,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东山寺屡遭破坏,合浦县委政府批准重建。
大士阁:又名四牌楼,位于合浦县城东南85公里的山口镇永安村内。大士阁因过去在阁楼上曾供奉观音大士而得名。大士阁现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该阁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道光年间曾重修一次,为中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是合浦县保存最长久的一座古建筑物。
海角亭:位于合浦县城西南。北宋时为纪念汉代曾任合浦太守的孟尝“去珠复还”的政绩而建。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1007年),经明成化、嘉靖多次迁建,至隆庆年间迁定于今廉州中学校内。
当人们说到“天涯海角”一词时,总会想到海南三亚。但其实“天涯海角”之名始于广西的合浦与钦州。合浦又称廉州,合浦与钦州,合称为“钦廉之地”。大文豪苏东坡有句诗说“廉州既称海之角,钦州旋说天之涯”,就是因为合浦有了这座海角亭、钦州有天涯亭的原因,因此“海角天涯”之名始于广西钦廉,比海南三亚早了七百多年。
东坡亭:顾名思义,此亭为纪念北宋文豪苏东坡而建。苏东坡62岁时,因“乌台诗案”而坐牢,从广东惠州贬到海南岛,三年后(宋元符三年,即公元1100)召回合浦,受廉州名士邓拟热情接待,安排在风景秀丽的清乐轩居住,虽只两个月,却写了《廉州龙眼质味珠绝可敌荔枝》《雨夜宿净行院》等诗篇和《记合浦老人语》等札记,给当地文化艺术留下深刻影响。诗人在离开合浦的第二年病逝,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清乐轩故址修建起一座亭子,命名为“东坡亭”。

东坡亭位于广西合浦廉州镇大东门街合浦师范学校内,建于干隆四十一年,歇山顶二进亭阁式砖木结构建筑。东坡亭主亭正门上端挂着“东坡亭”的大字匾额,为广州六榕寺铁禅和尚所书,正面壁上嵌有苏东坡石刻象及其他诗文碑刻十余件。
东坡井:东坡井位于东坡亭东侧约30米处,为廉州四大名井之一,井水清澈甘美,相传为苏东坡被贬至此,看见当地的合浦居民饮水的不卫生、饮水的困难。就想方设法的帮助合浦居民寻找饮水的解决办法,帮助乡亲们打了一口井,泉旺水甜。乡亲们为了纪念苏东坡便把它命名为“东坡井”,数百年来,清甜的井水从未干枯过。
文昌塔:位于合浦县城南约两公里处,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塔为八角形,高约36米,塔座8.1米,内径2.6米。为7层叠涩密檐砖塔,其造型从底层向上逐层收窄,塔顶为一红胡芦。每层开着东西通风门,即坤门与凤门,其余是作装饰之用的假门,塔内有阶梯盘旋而上。塔身为白色,角边和拱门边为红色,红白鲜明,既朴素又美观。登塔眺望,北海远景尽收眼底。
文昌塔的取名,是取南方丁火文明之义。文昌塔现为广西南部宝塔之冠,这对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及建筑力学都有较大的价值。
西门江:曾经是古合浦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廉阳八景之一“西门古渡”就是说的这条曾经美丽的河流。合浦县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西门江穿城而过,几千年来,,它养育了一代代勤劳淳朴的合浦儿女,被评为合浦人民的母亲河。合浦县县城西门江河道整治工程终于在2009年6月初开始西门江河道整治。沿旧河道进行滨江路、沿江护江堤、防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西门江长廊于2011年春节期间竣工开放,已经成了合浦县城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合浦汉墓群:集中分布在合浦县城东北至东南郊的丘陵地带,在廉北、堂排、冲口、廉东、廉南、平田、禁山、杨家山、中站等村庄,分布着汉代墓葬村土堆近二千座,范围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6公里。汉墓村土堆一般有5米左右二底径,高近1米余;封土高大的底径超过60米,高亦有7米以上。而在各封土堆之间则遗存着数目很大的封土无存的地下墓群。1981年合浦汉墓群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为典型的代表是1971年望牛岭西汉晚期木椁墓出土的一对铜凤灯、造型为昂首回望的凤鸟,堪称瑰宝。此外,青铜出土文物中的龙首柄铜魁,人形三足承盘、活链龙首提梁壶,孔雀纽三熊足铜樽,錾刻守门卫士干栏式铜仓,人面纹和人臂执刀铜铺首,错金铜剑等等器物,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