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到底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秦始皇在为了修筑长城的时候,大概耗费了100多万人来修筑,据统计,当时秦始皇所使用的劳动力基本上占据了全国的1/20。而且在修筑万里长城的过程中,所累死的工人也是不计其数。而且在将国家大量的钱财以及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很多的百姓带来了苦难以及负担。同时也将人民的反抗激发了出来,并且也造成阶级矛盾,让秦王朝加速覆灭。
但是秦始皇所修筑的长城,让中原地区免受游牧民族的骚扰以及侵害,在抵制少数民族入侵的同时,也让中原农耕文明更好的被保护了起来。并且也让中华文明达到了一个更好的交融,在给后世留下这笔精神财富的同时,永远都无可比拟。并且长城时隔今日也是中国形象的代表,以及象征就像是图腾一样的存在永垂不朽。
B.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秦朝惠文王九年,秦国将领司马错率部歼灭蜀,将蜀地完全并入秦国。此后,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蜀中粮仓的作用十分显着。除了昌平战役等两国长期对峙外,秦国并不缺粮。然而,秦的经验却不能为三国时期的蜀汉所借鉴,其根本区别有三个原因
第二,秦治蜀的性质不同于蜀汉
秦国在四川灭蜀之前,这两个国家名义上是两个附庸国,秦国是被武力强行摧毁的蜀国。在蜀中,秦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秦国完全可以无视蜀人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榨取秦军的粮食供应。同时,蜀中的贵族家庭对秦国的君主和臣民没有控制权,如果他不诚实,反对秦国的政策,秦国可以毫不犹豫地消灭他们。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蜀中秦军提供更多的粮食。
三国蜀汉时期,刘备的势力还不及秦国。不管刘备是怎么得到的,刘备和蜀中的贵族家庭都是汉代的官员。尤其是关羽失守荆州后,刘备仅存的土地就是蜀中。要巩固统治,就必须依靠蜀中、刘备、蜀中三个世家。蜀中世家也是蜀汉时期主要的统治阶级之一。刘备或诸葛亮不能像秦国那样挤蜀中。
三是蜀中世家反对秦国无效,却可以反对诸葛亮的北伐
如前所述,秦国占领了四川中部的粮食。它不在乎蜀中贵族家庭的利益是否被占。秦军可以强行夺取粮食,蜀中的贵族家庭没有反抗秦国的勇气。蜀中世家作为蜀汉统治阶级的一员,可能会给诸葛亮带来麻烦。在汉代,粮食的战略资源集中在贵族家庭手中,因为大部分土地都在他们手中。诸葛亮只能和他们商量,不能强行征粮。
C. 秦国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为啥诸葛亮总缺粮
巴蜀之地,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产粮丰富。这是大多数人对这块地区的认知。
这是事实。
不过,最初的巴蜀之地,可并没有这么好。至少在秦国攻占了巴蜀之地之前,这块地方还是比较不行的。
因为当时的巴蜀之地深受洪灾的困扰,以至于此地根本无法发挥自己本身的优势。
真正让这块地方成为人人羡慕的天府之国,应该是在李冰建立都江堰之后。都江堰的建成,才让长期困扰巴蜀的洪灾问题得到解决,随后才演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天府之国”。
然而,秦国的崛起依靠的可不仅仅是因为巴蜀,还因为关中。
战国时期的秦国,很出名的一项制度,就是耕战制度。耕与战,也就是说,你不,就得去种田。说是全民皆兵也不为过。
这一点,其实三国时期也有人做到了,那就是魏国。魏国的屯田制其实和耕战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屯田制,其实就是让那些打战的士兵在不打战的时候,就地种田。
蜀国就不同了,蜀国既没有屯田,也没有耕战,也就是说他们打战的消耗,全部都得农民们承担,这是很伤的。
因此,蜀国才老是缺粮。
D. 秦始皇的暴虐是不是被后人栽赃
前言:公元前221年。
一支来自秦国的铁骑攻进了齐国的都城,随着齐国国都的覆灭,宣告了嬴政历经十年吞并六国的统一战争结束。秦国作为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者,成为整个天下的唯一主人。
随着秦朝的建立,嬴政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快乐。因为这位秦朝的始皇帝,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广阔的疆域,也正是这阔土之下的治理与发展,成为了嬴政一统天下后的最大考验。
秦法的确立实则给予了农民更大的利益!为了进一步巩固秦朝的政权,秦始皇下令一统法律,通过各地的吏官推行至天下各地。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想必秦法是秦始皇暴虐的代名词,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这件事情看似确实是惨无人道,但这些跟白起在长平活埋赵军四十万大军想必,也自然是小巫见大巫。对于秦朝当时的一些车裂等酷刑,活埋也可以算是对“犯禁者”的一种福利了。
总结:秦始皇为秦朝的巩固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始终没有得到六国的认同,也并没有打破六国百姓内心的传统,他们始终都想恢复曾经的故国。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也带来了东方六国士子的极大怨恨,作为时代开创者的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政策上的怀柔,在一些人眼中也定将被视而不见。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真的都是嬴政的错吗?
E. 秦始皇修造长城的功和过
功:
1、使中原地区免遭游牧民族的骚扰,抵制外部少数民族入侵,保护中原农耕文明;
2、促进了中华民族中原文明的交融,为世界后后人留下了无法比拟的精神财富,使长城成为中国形象的图腾和象征;
过:
1、浪费了国家大量的钱财和资源;
2、给无数百姓带来苦难和沉重的徭役负担;激发了人民的反抗,引发阶级矛盾加剧,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其实秦始皇只是将各国长城连接在一起,因为在战国时期各国已经开始修筑长城,但是即使如此工程依然非常浩大,劳民伤财,人民怨声载道,成为秦灭的一个原因.同样在我看来,长城还给中原文化刻下了一个烙印,就是封闭,将自己的文化处在一个与外隔绝的位置.在之后两千多年汉文化没有再踏出此范围.而它的功劳就是在常年的战乱之后,对于中原农耕文化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诚如康熙所言,再好的长城不如人们心中的长城.
F. 为了长治久安,秦始皇不惜动用上百万民夫修城,为何反而是自掘坟墓
秦始皇有更高的人生追求了,要追求到生命的至高点,那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来为自己开路。秦国最不缺的是什么,那就是人了。六国的人都是秦始皇的,还有什么可吝啬的。于是秦始皇直接就派了数十万军队和俘虏们,到北方修筑长城。
死的人十万计,伤的人百万计,军队干不动了俘虏上,俘虏干不动了再找俘虏来,于是前赴后继的俘虏们,就被派遣到北方荒蛮之地,用身体的力量修筑成一道道血墙。后来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一方面说的是庶民之苦,一方面说的又是庶民之恨。或者,正是因为这座长城,终于激怒了人们心中的怒火,终于星火可以燎原。秦始皇求不到长生,却求来了秦国的灭亡。
G. 在战国时代,秦国为何能越挫越勇,而秦赵却是两败俱伤
战国风云,诸侯争霸,战争四起,纵观整个战国时代,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无论从规模上,时间上,还是烈度上,都算是规模比较宏大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整个战国时代和中原格局来讲是影响深远的。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中后期的强强对话,西方霸主秦国对战军事强国赵国,这也是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终极对决,很多人将长平之战,看成是秦国提前的灭国之战,在这场战争之后,赵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彻底失去争霸资格,秦国在军事上再无对手,从此开启统一战争之路。
因此可以说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虽然没给秦国带去巨大的利益,甚至让秦国蒙受了部分损失,但却为后来的灭国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秦国在统一的战争当中能够分出更多的国家精力对抗其他的国家,并且越挫越勇,加快了灭国之战的胜利,也加快了统一的脚步。
小结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之战当中,秦国和赵国在已有资源上,实际损失程度是对等的,但在国家的根本生产力方面,却又是完全不同等级的损害,这也就导致了赵国惨胜却伤到了根基,秦国惨败却未伤根本。
战国时期,两国交兵拼的是综合国力,比拼的不仅是已有资源的储备,更是资源背后的生产力强弱,只有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拥有强大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够在战争之后迅速地恢复国家的发展动力,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发展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才能够保证国家能够长久稳定的进行发展和实力提升。
就如同赵国一样,如果它能够像秦国那样拥有强大的后援生产力,那么相信两场战争结束后,赵国的发展一定比秦国更加强盛,但可惜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是一个不完善的改革,只是侧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在经济发展方面却远落后于秦国,这也是赵国一败涂地的原因。
H. 长平之战中秦国军队的粮草如何供给
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战略物资,在古代农业经济和冷兵器作战的生产条件下,最重要最根本的战略资源就是粮食。长平之战,秦国正是在切断赵国的后勤供给,自己依仗充足的粮草供应,最终赢得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在秦灭六国的十年统一战争期间,拥有庞大军队的秦国是在稳定的军粮保障下,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秦国之所以有充沛的粮食供给,则得益于秦国历代君王从政策、劳动力、法律以及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上对农业生产的极度重视。《墨子·杂守》记载,战国秦汉时期的士卒每天吃两餐,如果以最小量来计算,赵国军队每天至少需要四十五万斤口粮,这还没有加算战马的消耗。
对于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其粮草的消耗和武器装备损耗的是十分惊人的。秦国又是凭借什么来支撑如此巨大的消耗的呢?
一,问题的解决在于秦国拥有一个庞大的财政收入即粮草征收来源。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商鞅对秦人说,在生活中你只需要做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拥有强大的农业才足够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就此,商鞅为秦国定制了一个延续上百年的国策:“耕战”。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则必须重农。“商鞅把‘耕战’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和国家富强的基本手段”。自商鞅变法以来,这一政策“为秦国历代统治阶级所不懈恪守”。
二,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颁“恳草令”,扩大面积,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比关东诸国高出一倍,在同等条件下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正是由于关中每个劳动力能够比关东农民提供更多的剩余粮食,秦国与关东诸国相比,在每次战争损耗之后,更具恢复的能力。商鞅在秦国实施授田制,强制农民开垦和耕种。“商鞅是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鼻祖,是把“抑商”与“重农”同时定为基本经济政策的第一人”。
三,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后来又攻占了蜀地,他们拥有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两块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肥沃,而且他们的生产力发达。生产力的提高,那么,秦国同样的粮食产量可以用更少的人来完成。商鞅在变法中制定了“罚赋”,即颁布《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地就是要强迫有两个成年儿子的家庭必须分家,否则“加倍征纳田租”。商鞅企图通过这种按人口征税的法律条款强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以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粮食产量,进而保障充足的后勤供应。
同时,商鞅利诱“三晋之人”来耕耘秦国的土地,而秦国黎民则对外应敌。秦人为武士阶级,晋人则为佃户。秦国人专心的追求军功,而三晋之民既受田宅,又免兵役。这样一种安排使双方互利,结果也是皆大欢喜。
四,为了保护农业生产的平稳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秦国制定了种种法律条款来调解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是秦国一部完备的经济法规”。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历任政府先后制定了《仓律》《厩苑律》《徭律》《效律 》《田律》《司空律》等经济法规,以此来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五,在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莫过于农业生产。在东方六国大力发展商业的时候,地处西陲的秦国却通过大力鼓励人民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来进行农业生产,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来改造耕地,以此来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
因此,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和充足的粮草保障的秦国铁骑相比,赵国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同时期的赵国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常备军数量是秦国的二分之一。其粮食产量最富庶的地区,又基本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本无法保障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充足的粮草供给,秦赵之间对峙的结局可谓早已注定。
I. 秦始皇有那些暴行
1、秦始皇暴行
连年征战,灭六国,征匈奴
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收入3分之2都要上缴政府
大兴土木,建郑国渠,灵渠,长城,阿房宫,陵墓
游巡无度,劳民伤财
焚书坑儒,专制,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穷兵黩武
刑法苛刻
追求长生不老,浪费国家资源
2、人物简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
3、人物贡献
嬴政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J. 战国时秦国的土地明显比楚国小,为何统一中国的确是秦国,而且秦王不受人民爱戴,为何会兵马成林
不单纯是土地的问题。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取决于生产力。土地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还有人口、经济等更为重要的因素。
一、地图的大小并不能反映实际大小。
其实在清朝之前,都没有明确的划界条约(顺带说一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边境争议不断,因为从来没有过划界条约,你说是你的对方不承认)。古代都是控制“点”而不是“区”。关于古代所有的边界地图都是大概根据活动范围划分的,并不能直观反应土地产出。因为古时候人口比较集中于城池,所以边界都是习惯性边界。楚国南边都是南蛮百越或者无人区。所以在习惯上划入楚国的地界。实际上楚国所有的城市都集中在长江边和湘江边,实际控制地区就是城市周围几十里的土地。其他地方基本是无人区和未开发区。说得难听点就是充数的,就是几个楚国人在荒山野岭绕一圈就宣布是自己的,对经济、国力没有丝毫所用。
二、统一战争前夕控制区域。
秦国控制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统一前夕还控制了楚国的郢都。几乎控制了战国十一国的三分之一。而到了后期楚国只控制长江下游地区,郢都、宛城都被秦国夺取,只剩寿春、吴越一带。只相当于三国时候孙策控制的区域。根本无法与秦国抗衡。
三、实际控制区域产出。
秦国在商鞅变法到统一前大力开发土地。像首都咸阳的关中平原土地被网格化,修筑了大量的灌溉设施,可以大量生产粮食与其他物资供给军需。而楚国控制荆州和长江下游的会稽一带,丛林密集,山岳遍布,亚热带地区瘴气重,一直未开发。
四、为政差距。
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天下三分之二人口集中在黄河流域。楚国并非是周朝分封的诸侯,而是一支山野民族越干越大而成为一个国家的。楚国一切都是自己开发出来的,并没有享受到黄河流域现成的富裕。
开发并不算难,秦国也是起源于山戎的一支。但是秦国历代君主都比较有作为,进入战国后,因为眼红黄河流域的财富,所以历代君主都兢兢业业,鼓励开发关中地区,让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秦国进入四川后,又进一步派能吏李冰开发都江堰等灌溉工事,把蜀郡建立成“天府之国”,意思就是“老天的仓库”,由此可见秦国开发成都的成功。
对比楚国,历代却是昏君多。所以开发进度十分缓慢,最后还把国家最富有的郢都(荆州地区)让秦国占领了。把屈原气得跳江。
五、经济结构的代差。
战国时候铁器的大量使用,使用铁器和耕牛后,让封建经济结构成为可能。在此之前各国的制度都类似于“井田制”,八家人耕种一块田。田分九份,如“井”字,八家人耕种周围,而中间那份是贵族的,八家共同帮耕种。而肥田都让奴隶耕种,收入全交。这样田地利用率极其低下,肥田让奴隶耕种,积极性极低。
商鞅率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原先我们采用井田制是因为一个人没法耕种一块地,现在完全可以了,如果还用井田制就是极大的浪费。所以商鞅变法第一点就是废除井田制,土地归私人所有,交税按照占有土地的多少决定。这样更多的人去开发荒山野岭,以期成为地主。税收按土地交,保证赋税稳定。将老百姓与土地绑定,保证了粮食产出。那时候粮食产量远不如现在,所以打压商人保证生产足够粮食用于战争。统一度量衡,这样物品流通时不会无形中大量流失,并有利于物品的流通与税收的保证。
商鞅变法所构筑的经济结构比其他各国先进整整一代,带来了秦国物资超级丰裕。并且个人生产粮食多,就能腾出更多人打仗,自然“兵马成林”。
六、行政制度法律化。
秦国的法制严格绝对是战国所有国家里执行最彻底的。那时候的“法律”与现在意义的“法律”不一样。那时候其他国家的法律不是用来保证社会运行的,而是“供君王与官员判决案子”的参考,甚至是保密的,不允许老百姓知道。而商鞅用法律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各国的“习惯法”不同,严格执行,例如“什伍连坐”、“通行证”、“军功授爵”等,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顺利与合理运行。韩非提出的“官爵分开”深深影响后世。例如“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汉丞相是官位,有行政能力的担任。武乡侯是爵位,只享受待遇,不掌握政权,否则一个人会打仗,却不一定会治国。官爵分立有效解决了这个矛盾。
七、军事制度与装备的变化。
战国之前,作战很多时候依靠兵车。兵车数量的限制导致作战规模比较小。到了战国后期,赵国与秦国利用地理优势,大量发展骑兵。骑兵强大的移动力与集团作战能力远高于战车兵与步兵。所以长平之战为何有划时代意义,就是秦国之外唯一拥有大量骑兵的赵国40万大军被俘,这几乎是全国兵力。战马全落到了秦国人手里。赵国20年内无力复兴,秦国的骑兵实力大增。
八、爱戴君主的问题。
秦国的法制严厉,的确老百姓不满。但是战国时期老百姓都以国家为荣,以国家为团结中心。在他们心中,秦王就是自己的代表。就算对严厉的法律不满,但国家富庶,自己粮食充足,他们还是十分拥护秦王的。你说的老百姓不爱秦王更多的是原先六国老百姓不满。因为他们不认同秦王,其次秦王用掠夺的手段将六国财富美女全运到咸阳,六国老百姓自然十分愤怒。统一后实行秦国严法,却没得到像秦国老百姓那样的富有,自然会起来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