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中国对什么资源有定价权
扩展阅读
8元的快餐成本是多少 2025-05-16 10:30:44
修丽可产品哪里有专柜 2025-05-16 10:29:22
钻石星星卡怎么充值 2025-05-16 10:27:55

中国对什么资源有定价权

发布时间: 2022-08-05 12:23:03

A. 中国有什么大宗商品定价权

没有。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大宗商品上有绝对的定价权。强如沙特,也没有在原油上的绝对定价权。在很多人眼中,定价权是操纵价格的能力,想要多少是多少的意思吧。如果真有那个超能力,想买时把价格直接归0不香吗?

总有网络爽文用阴谋论来掩饰某些交易中的人为因素,掩饰某些交易中由于缺乏认知,过于贪婪或盲信造成的裸奔上阵。

例如国储铜,中航油事件,把某些相信人定胜天,不尊重市场规律行为造成的交易损失,归结为交易对手不讲武德,还说是因为缺乏定价权。这个结论导致中国从上到下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寻求所谓的“定价权”。

终于,2012年,港交所收购了lme,大鳄们席位中所有的头寸,所有的仓储都在眼皮子底下了。这下子按说有定价权了吧。大鳄资金再雄厚,有我们举国之力强吗?我们奥运会金牌数早就世界第一了。交易所都收入囊中了,总不能再把原因归结到几个投行的展望报告了吧。

但是,价格却没有永远向着期望方向发展。那为什么还是没有予取予夺的定价权呢?答案就是大宗商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所谓“定价权”根本是个伪命题,不过是赌输了为了脱责而炮制出来的“敌人有洋枪洋炮”的故事而已吧。

B. 中国有国际黄金定价权吗

目前还没有,不过下个月很有可能会获得国际黄金定价权了。
相关资料:
2014年9月18日,黄金交易所在上海自贸区建立了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黄金国际板,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大举措,已推出黄金交易新产品,进行业务创新。如今,黄金交易所正在加速建立黄金人民币定价规则及体系,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现在正在加紧进行黄金人民币定价交易平台和机制的技术开发,完善定价交易规则,加紧合规审查和对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市场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征询等工作。在最后的完整计划、规则获人民银行的正式批准后,上海黄金交易所将积极进行面向全球的市场推广。

2015年3月底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将开通新的电子系统,以取代伦敦黄金定盘价。中国将不仅参与黄金价格的形成,而且还会获得国际黄金的定价权。
目前给黄金定价的是伦敦银行间黄金市场的五家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汇丰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和英国的巴克莱资本银行。中国一直在争取摆脱对这五家拥有黄金定价权的银行的依赖。它推出了形成“黄金市场中国价格”的工具,这就是将国际黄金合约和国内现货黄金市场整合起来。股市分析人士赫斯塔诺夫认为,这是上海向伦敦黄金市场旧有的游戏规则发出的第一个挑战。

C. 中国对稀土有没有定价权

稀土中国当然是有定价权利的,但是问题出在各地的保护主义,很多地方都有盗挖稀土,然后低价卖的,这样防不胜防。稀土的开采成本其实非常低的。盗挖稀土是暴利行业。

D. 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会步铁矿石、石油等行业的后尘,被国外掌握了定价权吗

煤炭在中国是不等同于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因为中国的煤炭资源储藏量丰富,品质好,产量也很大,在市场中,进口和国产煤炭的价格是在自行调节,国内矿价高,进口煤就进来,使市场价格回降到一个合理价位.反之,国内煤矿可以增加投入和产量来满足市场需求.
煤炭产区分布广,很多国家都有品质好的煤矿,这现实就造成煤炭资源不易被垄断.中国的资源消耗量大;需求大;造成了购买量多.
也可以说是因为中国煤炭的需求量增加,但产量跟不上需求,所以价格就上涨,煤价超过了国际煤价,人们就去国外卖进.
中国的煤也是出口的.如卖到日本.

我对定价权的理解:
价格本应是卖方制定,而不是买方,最低限度是买卖双方协议定价. 买主定价其实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买的越多价格就得越底,这实际上是买方的一相情愿,这种价格思维是自己认为的,不是国际上人们认同的价值观.理论上是谁都要按标价买货.
当产品参杂进期货等资本操控的经济方式后,价格体系形成已不能都套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确定.如物以稀为贵;原产地是的产品就便宜;量大价优.
以期货等方式操控资源性商品价格的背后操控者,也有中国企业背景的操控者.如国的外铁矿就有中国资本在里面.
不可认为被国外掌握定价权. 应释为卖家定价.

中国的出口产品的价格由买家说了算,说的是部分产品由于中国的卖家太多,买家去到每个卖家对比价格的结果 - 即国内产家互相竞争:你便宜,我比你还便宜的结果.
这里的你,是指产家的同行

E. 什么是争夺定价权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如果我们中国强大了,什么东西都有定价权;那么,在世界贸易中,中国资源丰富出口多的产品价格定高一些,中国资源缺乏要依赖进口的产品价格定低一些。

F. 国际油价定价权的中国争夺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决定国际石油定价权,是必要和应该的。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保障,而是否具有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影响力,则是中国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前提和重要条件。中国对全球油价的影响不足的事实说明中国还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中国的经济正在迅速崛起,民族资本话语权的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中国缺少联合谈判机制。无论是石油, 还是钢铁、铁矿石等领域,都没有建立起联合对外谈判机制。正因为如此,中国在类似国际市场领域,由于没有话语权,屡屡吃哑巴亏。譬如,日本新日铁公司撕毁了此前中日韩三国钢企达成的“君子协定”,率先与力拓公司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韩国浦项制铁也随之接受了日本与澳大利亚达成的合同价,就恰恰曝露了这一点。当然,原油与其他领域市场机制不同,这决定了石油谈判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也需要超强的智慧。
打破国际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关键在于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权,要形成与美国主导的石油金融体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点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构建中国“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打造中国战略新优势。
中国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石油等能源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可以将外汇储备与能源储备结合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即把石油金融合约如石油期货合约、石油债券合约等也视作一种新型的储备货币,既能使过多的外储向实物资源转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保持以往较高水平,将对世界油价走低产生重要影响。
能源消费量的净增长全部来自新兴经济体,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能源需求则在过去四年中第三次下降,其中日本降幅巨大。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占到全球的71%.这些平均值背后掩盖的是各类燃料的发展迥异:石油消费增长了不到1%,低于其它化石燃料。同时,天然气消费增长了2.2%,而在化石燃料中只有煤炭的年均消费增长率超过平均水平,在全球达到5.4%,在新兴经济体国家达到8.4%。
数据显示,化石燃料以87%的市场份额继续主导着全球能源消费,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迅速,但仍只占全球消费的2%。
在去年,全球核能生产下降了4.3%,这是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超过了平均水平,达到17.7%.其中风电独领风骚,增长25.8%。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所占比例首次过半,美国和中国是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太阳能由于基数较小,增幅达86.3%。

G.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具有定价权的有哪些商品

例如:煤炭、大豆、铜和本国生产的水果蔬菜棉花等。
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贸易定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作为全球定价中心的国际期货市场的期货合约价格为基准价格来确定国际贸易价格;另一种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主要供需方进行商业谈判以确定价格。
拓展资料:
我国缺失定价权的原因如下:
一、分析国内各行业太过分散,企业缺少集中度。
我国国内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谈判能力弱。我国对原油、铁矿石、铜、大豆等初级产品进口需求总量很大,但贸易主体过多,平均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过低。
二、国内现有的期货市场不成熟。
我国的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仍无法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
(1)交易品种不足。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品种到现在都还没有上市或者恢复上市。
(2)投机成分过重。目前在我们的市场上,大部分的市场参与者在交易的过程中,投机的心理往往占了上风。甚至在需要参与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中,也有不少做投机交易的,比如有些粮油加工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却成为了空方的大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对价格的炒作便成了唯一的主题。
(3)市场参与者不够成熟。由于目前我国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和专业的经纪人队伍还没有建立和规范起来,所以实际的投资大部分还得依靠投资者自己来完成,其投资行为必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4)市场的弱有效性。影响市场价格的所有因素最后必定要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
(5)市场开放度不够透明,市场参与者受到限制。目前我国百分之80以上的投资者均为中小型散户,缺乏具有价格形成话语权的机构投资者,无法有效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

H. 我国的煤炭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有没有定价权

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双第一大国,但能源不可再生,目前是有定价权,最进国际煤价飙升,就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引起的,如果我们哪天自己的煤资源用完,完全或大部份靠进口,那就难说了,会不会重蹈覆辙呢?(铁矿石),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缺性影响煤炭产品定价能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一次能能源消费对煤炭依赖,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煤炭消费最大的国家(是美国煤炭消费的2倍)。未来几年我国GDP保持8~10%增长是可以期待的,按此推算我国煤炭需求在2006年23.25亿吨的基数,每年按现阶段增长情况的10~12%测算,每年需求增加2.3亿吨~2.7亿吨。 巨大的增长量,实际上加快了煤炭稀缺性的体现。 国家发改委2006年12月27日在北京牵头召开“2007年煤炭产运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欧新黔在27日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供需双方企业自主衔接资源、协商价格的新机制基本确立。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在我国延续了50多年由政府直接组织召开全国煤炭订货会的历史即将结束。从2007年起,电企与煤企就煤价进行“一对一”的“谈判”。此前,我国已陆续取消了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仪器仪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十余种物资订货会。煤炭订货会是最后一个被取消的物资订货会。与订货会一起结束历史使命的还有煤炭价格双轨制。 市场配置资源重要的原理,就是稀缺性影响产品的定价能力。尽管在人们常识中,煤炭好像是通用的大众能源产品,但是煤炭细分的煤炭品种具有不用产品特性和产品用途。 产品成本转移:下游需求,影响产品转移成本能力煤炭行业,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输血部门,在市场化进程中,因为煤炭价格的双轨制,很难使得行业企业拥有一致行动,煤炭行业整体与下游行业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 但是随着,国家对资源品价值认识,和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和和谐发展自然需求下的煤炭行业,整合过程不断加快,这些形成行业对下游行业成本转嫁能力。

I. 国际定价权到底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去针对定价权

一个时期以来,有关国际定价权的文章、报导等充斥各种媒体:提出我国争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具体目标;痛惜我国缺少定价权蒙受的损失;分析我国缺失定价权的原因;欢呼某种商品已具备国际定价权。但是,定价权是什么?没人给出答案。
●价格形成的基本理论
关于定价权,多数人主张,通过期货市场或增设某个期货品种决定或影响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以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买卖。既然涉及价格形成问题,有必要回顾商品价格形成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计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期货市场远期交易有时十分活跃,尤其受投机资金影响,某种商品期货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明显偏高或偏低,如果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其解释,不会得出任何结论。直观感觉,期货市场定价权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扯不上关系。
西方经济学认为,商品价格在交换中形成,主要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力量决定。市场需求和供给相当时,形成商品的均衡价格。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会刺激供给量的增长,市场将供大于求。在市场价格偏高时,未能实现购买的需求者会等待价格下降后再来获取其所需商品量;而供给者将被迫降价以便售出过剩商品,结果是商品价格必然下降并一直下降到原均衡价格水平。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商品的需求量将大于供给量,市场上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未能实现购买的需求者将会提高价格以便获取所需商品量;而供给者将会增加商品的供给,商品价格必然上升并一直上升到原均衡价格水平。
西方经济学强调供求决定价格,直观且容易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就是这样确定的。期货市场买卖双方交易形成的价格,更多的是对远期商品价格走势的认可,而交割月或临近交割月交易的价格则离不开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现货商品的买卖价格不由期货市场决定。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费国,许多原材料如原油、大豆、铁矿石等都是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即使国内交易所上市这些期货品种,我们也不能左右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更不可能按照自己的价格意愿从国外购入这些商品。当商品紧缺呈卖方市场时,买方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供货方的报价;当商品供大于求呈买方市场时,卖方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买方的出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存在什么中国价格、美国价格、中东价格等,只有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公平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100美元一桶的原油不是只对中国买家。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个价格下,各国企业利用期市规避风险的水平和能力不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避险能力仍然非常薄弱,这才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人们所说的定价权也许是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把价格发现功能等同于定价功能。从字面上理解,发现价格与定价不是一回事。
●我国国际定价权危机
“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010年5月16日在第二届国际商务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降价”,成为我们部分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无奈的调侃。
中国钢铁工业产能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世界第一,其中2009年进口6.3亿吨,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9%。今年,国际铁矿石巨头再次更改定价规则,从年度定价改为季度定价,中国钢铁企业要比去年多付700多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0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4255万吨,比2008年同比增长13.7%。每年消费大豆5000万吨左右,80%大豆需要依赖进口。目前,大豆的价格几乎全部是国际四大粮商说了算,因为成本太高,中国本土大豆种植面积已不断萎缩。
石油产业方面,2009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为40837.5万吨,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石油净进口量21888.5万吨,原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2.5%,在国际油价面前,中国完全跟着国际市场走,“国际油价一发烧,国内油价就要感冒”。
2010年5月17日,姚坚再次在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低调回应这个话题,称“要平衡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妥善处理在经济增长、对外开放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包括在大宗产品定价中遇到的矛盾”。“定价权之痛”已经影响到中国的贸易发展格局,未来中国对大宗商品应该启动全面的产业链条整合,调动起金融、物流、生产的多个环节,去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参与这些商品的定价、销售。
●我国正在参与黄金定价权的争夺
上海黄金交易所(简称“金交所”)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中国唯一的、专门从事黄金交易的国家级市场,于2002年10月正式运行。
成立16年来,金交所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产业发展原则,努力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和丰富的产品,已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黄金市场的核心、枢纽以及全球重要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交易市场。自2007年起,金交所连续9年位居全球场内黄金现货场所交易量第一。目前在全球共有会员250余家,境内机构客户超过1万户,个人投资者900余万人。
近年来,上海黄金交易所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市场需求,不断推进业务创新。2014年9月交易所推出了“国际板”,使全球投资者可使用离岸人民币参与金交所交易,实现了国内黄金市场和国际黄金市场的有效联通。2016年4月,交易所发布了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黄金基准价格--“上海金”,为黄金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创新工具,加快了中国黄金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未来,上海黄金交易所将以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综合性黄金交易所为总体目标V亻言cytj888,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打造反映人民币黄金市场需求的“上海金”和普惠金融战略的“百姓金”品牌,努力推动金交所实现从现货交易为主向现货和衍生品交易多元化方向发展、从激发黄金的商品属性交易为主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交易为主、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并重的“三个转变”,更好服务于黄金产业及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大局,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推进贡献力量。
图文/金交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