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什么是信息资源编目
扩展阅读
石油属于什么味道 2025-05-16 09:59:56
卖小吃成本多少钱 2025-05-16 09:59:08

什么是信息资源编目

发布时间: 2022-08-05 06:57:04

⑴ 什么是政务信息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有哪些

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府中与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有关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资金、信息及技术。换而言之,政务信息资源并不仅仅指政..府信息而言,其涵义和涉及的范围比信息本身更要广泛得多。相应地,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也包括对人员、设备、资金及技术的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看作是等同于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组织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从支持政..府职能发展到政府的管理职能,同政..府的其他重要职能一样重要。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关键标准包括 6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1部分:总体框架”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总体结构、基本功能等内容;“第2部分:技术要求”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的基本技术要求;“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规定了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应当遵循的内容标准;“第 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与编码;“第5部
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符编码方案;“第 6部分:管理要求”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基本管理要求。
(1) 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给出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所涉及的关键术语,定义了政务信息资源、公共资源、交换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等关键概念,明确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管理者、提供者和使用者三个角色及其职责。各级政务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时,可按照“总体框架”规定的总体结构建立起符合其概念模型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并要实现对目录内容的编目、注册、发布、查询和维护等基本功能。
(2) 技术要求
目录技术要求的核心是目录服务规范,它能够整合分布在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并形成完整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建立良好的基础。
目录服务规范主要定义由发现和管理两大类接口组成,并为其提供外部接口。其中,发现服务是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查找、浏览、定位功能。发现服务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查找、浏览及定位是通过元数据进行的,提供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元数据级的访问。管理服务提供对目录本身的管理功能,如修改目录信息、增加或删除目录等。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目录服务规范规定了针对公共资源的服务接口规范和交换服务资源的服务接口规范两部分的技术规定。
(3) 元数据
从组成上来说,元数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分发、数据质量、数据表现、数据模式、图示表达、限制和维护等信息。

标识是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特性,包括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符、信息资源的摘要信息、创建信息资源目的、信息资源的状态等信息。内容重点描述信息资源的基本数据组成,包括信息资源包含哪些具体的数据。分发着重说明使用者如何获得信息资源的信息,包括数据分发格式信息、分发者信息以及用户获取数据集的途径。数据质量信息包含数据志信息以及数据质量报告等内容,数据志说明的是信息资源的生产依据和过程,数据质量报告给出了按特定的数据生产标准进行评价的结果。数据表现确定了数据的展现方式,包括图形、影像、文字等方式的说明。数据模式信息包含有关数据的物理模式的信息。图示表达则进一步说明了采用图形进行数据表达的具体规则。限制和维护信息既包括信息资源本身也包括元数据的使用以及日常维护方面的信息。
一般来说,元数据的具体组成需要结合具体的领域、部门以及具体的信息资源的情况来加以确定。

⑵ 编目什么意思

编目: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对某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每种实体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描述,并予以记录成为款目,继而将款目按一定顺序组织成为目录或书目的过程。

⑶ 什么叫信息资源的半结构化

文摘: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查询,首先要建立一种合理的信息资源描述机制。Metadata是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力工具,但新的信息描述机制——linking机制不仅能表述Metadata的内容,而义可以表达比Metadata更丰富的语义,弥补Metadata自身不能克服的一些缺陷。

关键词:半结构化信息 信息资源描述 Metadata linking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图书情报界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内容。网络信息资源的动念性、分布性、多元性和无序性等特点,使信息的查找和检索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于21世纪的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来说,困扰他们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倍息过多的问题。因此,如何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描述,组织、序化网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利用率,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网络半结构化信息资源
目前,网络半结构化数据日趋丰富。完全结构化数据有非常良好的数据结构,如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中的数据。完全无结构数据是指声音、图像文件等无模式数据。而半结构化数据是介于完全结构化数据和无结构数据之间的一种数据类型。
半结构化数据虽然有一定的结构,但却是不严格的、多变的和不完整的。
从网络的信息层次来看,网络半结构化信息的研究对象分为3个层面:网页层面、网站层面、网络层面。
——www网页:最主要的研究方向。
●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由于其在目前网络资源描述格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所以有关研究持别多。
●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作为一种新的网上数据交换的标准,正在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XML是标准的通用标记语言SGML(ISO8879)的一个子集,用于支持Internet亡有结构文档的交换。和HTML相比,XML是面向内容的,它具有更多样化的结构和更丰富的语义,并具有可扩展性良好、易于零握、自描述等特点,适用于web上的数据交换。可以预言,川L将成为数据组织和交换的事实标难,大量的XML数据将出现在Web上。XML数据模型与半结构数据模型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即它既为半结构数据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推动了半结构化数据研究的发展。
——网站的半结构化研究:充分利用网页内容、锚文本、网页链接、链接的兄弟关系等进行导航。
——网络的半结构化研究:通过挖掘利用网络信息半结构化的特点,设计智能搜索引擎,提供某一主题的高效检索,要更好地组织网络半结构化信息.首先要对半结构化信息进行合理的组织描述。

2 半结构化信息资源的描述
目前,大多采用带标记的有向图作为半结构化数据模型,最典型的就是OEM(对象交换模型)模型。概括地说,主要有两种描述方法:
2.1 基于逻辑的描述形式
在已经提出的半结构化数据模式的描述形式中,基于逻辑的描述形式是重要的一类,如一阶逻辑(first-order logic)、描述逻辑(description logic)以及Datalog等。它们非常类似,但在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所差别,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基于Datalog的模式描述形式。
2.2 基于图的描述形式
由于半结构化数据一般采用带标记的有向图来表示,所以这种描述形式的一个显着优点是模式和数据采用同一种数据模型(图模型).非常便于处理。模式图通常是一个有根、边上带标记的有向图.其边上的标记可以与数据图相同,也可以加以扩充,如允许类似于“name | address”的形式,或采用特定形式的规则(如一元渭词).等等。对模式图中的节点,可以加以一定的注释.表明其代表的语义或其它特定的含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OEM。 此外,还有概念模型。通过一个自然简单的方法,了解HTML页面的内部结构。它不同于OEM,而类似于人对文档的概念化。它提供虽然很少却十分有效的高层结构,用于描述文本的内容(如通过引入LIST对象解决了图、树描述方法所不能解决的LIST表问题)。另有一套相应的规则,把内容自动映射到概念模型中。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查询语言。
2.3 半结构化模式的特点
● 先有数据,后有模式。一般是先进行查询,查询结果即为数据结构及其模式。
● 用于描述数据的结构信息.而不是对数据结构进行强制性约束。
● 规模可能很大,甚至超过源数据的规模,而且因数据的不断更新而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 不讲求精确性,可能描述其中一部分结构,也可能根据数据处理的不同阶段的视角而不同。
● 非常灵活,能满足网络这种复杂分布式环境的要求。
● 加大了数据处理的难度。

3 从metadata到linking的组织描述
为了描述网页半结构化信息资源,人们提出了元数据(metadata)的概念。提出metadata的目的.是将图书情报领域的分类法和标引技术普及到一般的网页制作者,以组织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metadata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用于抽取构成对象的属性和方便信息访问的强有力的通用机制。
较早出现的元数据格式是MARC(主要被用来详细着录书目),它是全球范围内公认的较为成熟的传统机读编目格式.其结构严谨.类目复杂;系统完善.但是并不适合对一般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首先,网络信息资源描述格式并不需要那样复杂;其次,网络信息资源浩如烟海,让编目人员对每个网页都进行详细着录.需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这是不合实际的。
为了研究一种适用于描述一般网络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制定一种通用的网络着录规则.1995年3月由OCLC与NCSA联合发起,52位来自图书馆界和电脑网络界的专家共同研究产生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ublin Core,简称DC)。DC适合揭示各类型电子文献的内容和其它特性.能有效地对网上资源进行组织、分类、索引。
DC由15个基本元素组成,分成三大部分:①内容描述部分行题名、主题、说明、来源、语种、关联和覆盖范围;②知识产权部分有创建者、出版者、其他责任者和权限;③外形描述部分有日期、类型、形式和标识符。
DC比较易于应用到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中,着录数据与着录对象可以存在于同一文件中,也可以存在于不同文件中。
3.1 DC的优点
● 结构简单:数据元素的含义,易学易记,非编目人员也能很快理解。对网络资源的描述性编目,主要由资源制作者在制作资源的同时提供.这不仅降低了记录的制作成本.又能适应网络信息资源巨量增长的需要。在资源制作者描述的基础上,信息工作者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质量较高、稳定性较好的网络资源的标引和规范控制上,为用户构建高效实用的检索系统。
● 可重复性。 DC规定所有入素都是可重复的,因而解决了多着者或多版本等重复元素的着录问题。
● 可选择性:着录项目可以简化,只须确保最低限度的7个元素(题名、出版者、形式、类型、标识符、日期和主题)即可。
● 可扩展性。各个DC地方版可以在15个元素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元素或新的修饰词,允许资料以地区性规范出现,并保持元数据的一些特性,以便日后有扩充的余地。
● 可以与其它元数据连接使用,以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在统一资源描述框架(RDF)下,可以实现与其它元数据的连接。
3.2 metadata存在的两大理由
● 提供在一个系统内扩张对象的通用机制。要注意的是,这一对象不一定是文献。
● metadata在系统中可以用于分组、排序并访问对象,即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3.3 metadata的缺陷
● 主要是对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描述,虽然采用了主题这个元素对文献内部特征进行揭示,但描述得不够详细
● 没有充分利用半结构数据中的结构信息。
● metadata机制看不出所描述的对象类型。
● matadata值对(名字和值)是不对称的,单向可读,域和域值角色不能交换。
实践中,有的研究者把DC和全文检索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搜索引擎,但尚无实质性进展。故此,更切合对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描述的机制——联接(1inking)机制应运而生。
联接(1inking)机制和metadata之间具有相似性,即它同样有能力抽取对象的属性,并给用户提供更有效的信息访问手段。
首先,metadata可以用1inking形式表示出来。
把metadata值对视为系统内可以识别的子对象,这样,metadata值对就成了对象的子对象,通过名字在锚(anchor)和metadata值对间建立映射。
示例1:
<docl,<author,hq>>:其中<author,hq>为metadata值对,用P表示,有<doc1,p>,p视为doc的子对象,从而与锚的表达一致。
其次,1inking机制可以表达比metadata更丰富的语义,能揭示关系对的类型,并且是对称的。
示例2:
<<“doc2”.“document”>, <”hq”,”author”>“DocumentAuthoredBy”>
<<“hq”,“supervisor”>,<“lj”,”supervises”>,”supervises”>
第一句的语义为:doc2 is the document authored by hq。第二句的语义为hq supervises lj。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linking机制揭示了metadata模型不可能揭示的关系对的类型:document和supervisor。并且,它使metadata对称化了,其中hq这个1ink中的“锚”既可以做第一个关系对doc2的域值,也可以做另一个关系对hq的域名。
分析表明,linking机制更适合对网络半结构化信息的描述。在对网络半结构化信息资源合理描述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抽取和信息查询,系统就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检索结果,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⑷ 有人写过这个的论文吗高分悬赏

相关范文: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设计有关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在阐述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有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并且提出若干建议。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illustration of&n

1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
元数据方案就是数字图书馆中所使用的信息描述方法。数字图书馆的运作,无论是存取过程还是检索过程,都是以元数据方案为基础实现的。换言之,元数据方案为数字图书馆分布式信息资源的发现和检索奠定了基础。因此,元数据方案决定了数字图书馆的功能特征、运行模式和系统运行的总体性能。为了实现这一总体性能,达到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应遵循下列原则。
1.1 元数据方案的标准化原则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标准问题最重要的是元数据的制作,而与元数据的制作紧密相关的问题是元数据方案的设计。
然而,目前在元数据方案的标准化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DC系列元数据而言,在同一元素的着录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北京大学拓片元数据要求在权限(Rights)元素中着录馆藏地址、允许使用的用户范围,而在《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通用格式》规定着录有关权限管理的声明,包括知识产权等。其次,对于同类型信息资源的组织,有的图书馆已经采用DC元数据,有的则仍然采用MARC元数据。这种着录内容和同类信息资源所用元数据的不一致都会给数据交换的带来困难。最后,各个元数据所采用的编码语言也是各不相同,有的采用HTML,有的采用SGML或XML。由于各个编码语言的标签设置、内容、可扩展性的不同,则会影响元数据的通用性。
元数据方案的标准化原则具有广泛的内涵。它包括元素着录内容的标准化、同类型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着录所采用元数据的一致性、元数据方案所采用编码语言的统一性这几个方面。
1.2 元数据方案的准确性原则
所谓准确性原则一方面指元数据方案中元素的定义、使用的术语等不能模棱两可,容易产生歧义,导致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指元数据方案能够准确地描述信息资源。也就是说,元数据方案不仅要规定元素的设置、着录规则、标记语言的使用,而且要规定着录所依据的标准、传输交换语言等。
当前困扰各个搜索引擎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其查准率。搜索引擎的低查准率究其原因是其对信息资源特征的揭示不够准确、深入。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类型多样,既有文字信息,也有音频、视频信息,只有准确地揭示它们的特征,提供高质量的元数据,才能保证较高的查准率。
1.3 元数据方案的通用性与专用性原则
元数据方案的通用性与专用性都是相对而言的。所谓通用性是指元数据方案可用于数字图书馆多种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制作。所谓专用性是指元数据方案只适用于数字图书馆某一特定类型信息资源的元数据制作。具有通用性的元数据适用于组织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通用性元数据有两种:一种通用性元数据的结构非常庞大、复杂,但是具有很好的描述深度,因为所有的情况都已经定义了,比如MARC元数据。另一种通用性元数据,其结构非常简单,好学易用,仅仅只有几个非常普遍的属性,但对特定类型的信息资源的描述能力不够。而具有很好专用性的元数据,其对于某一特定类型的信息资源描述能力很强,但无法覆盖其它类型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类型多样,过分强调专用性会导致多种元数据各自为政。因此,在设计元数据方案时,设计人员需要在通用性和专用性之间加以协调、平衡,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1.4 元素设置的可扩展性原则
所谓元素设置的可扩展性原则是指在元数据方案设计时,为元素、元素的限定词以及属性值的扩充留有一定的余地。数字图书馆要处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广泛,而且各类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应用背景更为复杂。如果元数据方案只提供最广泛意义上的描述,一些针对特定应用背景的内容并不纳入,那么,应允许使用者在不破坏已规定的标准内容(如元素的语义定义)的条件下,扩充一些元素或属性值。此外,元数据是一个发展活跃的领域,新的元数据元素会不断出现,老的元数据元素会不断修改完善。数字图书馆的生存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新的信息源也会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元数据方案允许将新的元数据元素容纳于其中,或者要求修改更新已经注册的元数据方案。
1.5 元数据方案的互操作性原则
所谓元数据方案的互操作性,是指在由不同的组织制定与管理且技术规范不尽相同的元数据环境下,要向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数据检索界面,确保系统对用户的一致性服务。在具体应用上,互操作性表现为易转换性,即在所携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可方便地转换为其它系统常用的元数据。

2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1 非MARC元数据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质量问题
在此,根据我国当前引进、研制元数据的状况,将现存的元数据分为两类,即MARC元数据和非MARC元数据。MARC元数据包括USMARC、UNIMARC、CNMARC等。非MARC元数据包括DC系列元数据和非DC系列元数据。DC系列元数据是指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对DC元数据加以引进并改造而生成的针对特殊类型信息资源的元数据,也就是说这些新出现的元数据是在DC元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改进。例如,DC元数据、北京大学拓片元数据、《数字式中文全文文献通用格式》以及清华大学的建筑元数据。非DC系列元数据包括TEI头标、EAD、GILS等。目前将非DC系列元数据用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呼声很高。美国图书馆协会(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简称ALA)编目:着录与检索委员会(Committee on Cataloging: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CC:DA)在《元数据与编目规则研究报告》(CC:DA Task Force on metadata and Cataloging Rules:Final Report)中以TEI头标、EAD等元数据为例,就非DC系列元数据作为编目源的情况做出评估,得出三点重要结论。第一,非MARC元数据在专门针对其用途而设计的系统中效率最高,但在图书馆目录系统中的效率就不是最高的。第二,不符合AACR的普通元数据进入图书馆目录的时候,总是需要图书馆编目人员对其进行严格审查。第三,绝大多数非MARC元数据方案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区别相似的信息资源或者内容基本相同而不同版本信息资源。[1]也就是说,只有充分地利用各种编目规则和其它一些质量保证手段,非MARC元数据才能具有较高的质量,才能用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
众所周知,非MARC元数据大多数是一些资源描述机构针对自己的需要而开发的。在这些元数据方案中,元数据的制作可以由专业的编目人员完成,也可以由根本没有任何经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自己完成。非专业人员制作的元数据具有费用低、元数据的专指性较好的优点。但是,这样做会导致对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属性和特征的揭示程度差别很大,进而影响元数据的总体质量。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元数据仍然由专业人员提供。例如,TEI头标是一种复杂的元数据,绝大多数TEI文本都是由人文科学领域非图书馆专业人员创建,而TEI头标通常是由图书馆员创建或维护。如果让非专业人员参与元数据的制作,那么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设计就应解决元数据制作质量的检测与管理问题。
2.2 DC系列元数据与MARC元数据的关系
目前,有些数字图书馆纷纷采用DC元数据作为描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格式。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建筑数字图书馆项目以DC元数据作为基本框架,结合建筑资料的实际情况对DC元数据进行改造,扩充为THDL——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格式。北京大学依据DC元数据开发了拓片元数据格式。上海图书馆也使用了DC元数据。自从DC元数据产生以来,图书馆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图书馆是继续使用MARC元数据,还是舍弃MARC元数据,改用DC元数据?具体到我国,在任何一个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MARC元数据与DC系列元数据关系的处理。

DC元数据最初的定位是处于全文索引和复杂格式的元数据之间,提供简单明了的元数据格式。DC元数据与MARC元数据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DC元数据结构简单,而MARC元数据复杂。DC元数据经过数次研讨会后,对其进行扩展,使用修饰限定词使得DC元数据不可避免地复杂起来。其扩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应用领域比较复杂,DC元数据没有足够的元素来描述信息资源的各种重要特征;二是人们希望DC元数据应用于多个领域。实际上,无论如何扩展,DC元数据不可能解决所有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描述问题。笔者建议:由国家标准化权威机构——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来制定适应于各类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元数据方案。这样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就某一类数字化信息资源采用何种元数据着录达成共识。目前,在MARC元数据与DC系列元数据并存的情况下,信息资源的存储与检索必然涉及MARC元数据与DC系列元数据两者之间的转换,是将全部MARC元数据转换为DC元数据,还是将DC元数据转换为MARC元数据?笔者认为,MARC元数据与DC元数据之间转换的目的是实现一条记录可以以MARC元数据和DC元数据两种格式来显示以及数据的交换与共享。但是,如果用户没有这种需求或者两者之间不转换并不影响数据交换,则没有必要进行转换。也就是说,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需要MARC元数据与DC元数据之间相互转换。MARC元数据与DC元数据之间的转换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MARC元数据的描述能力大大丰富于DC元数据,如何尽量解决两者之间转换所产生的歧义与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丢失等难题。
2.3 元数据的编码语言问题
元数据的编码语言是指针对元数据元素和结构进行定义和描述的具体语法和语义规则。目前,各种元数据使用的编码语言是不同的,包括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tandard General Markup Language,简称SGML)、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简称HT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简称XML)三种形式。有些元数据明确规定使用何种标记语言,如TEI头标、EAD和美国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数字地理空间元数据内容标准》使用SGML。也有些元数据没有规定使用何种编码语言,如DC元数据,有使用HTML,也有使用XML的。从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需要出发,元数据的作用是传递计算机系统可以理解的描述信息和存储数据。计算机首先要理解元数据的各个元素或字段序列化的方式,即按怎样的顺序和结构来组织各个元素及其内容。所使用的编码语言不同,元数据编码规则以及记录格式也存在差异。这样则不利于数据的交换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从长远利益来看,有必要对元数据的编码语言进行统一。

3 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设计的若干建议
3.1 推进元数据标准化进程,提高元数据的互操作能力
目前,国内出现了许多种元数据,例如,拓片元数据、建筑元数据、古籍元数据、中文数字化全文文献元数据等,由于每种元数据都是由不同图书馆研制而成的,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因此,就会出现DC系列元数据与MARC元数据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有利于DC系列元数据与MARC元数据形成优势互补,也可以使某些适合用DC系列元数据描述的特定类型信息资源被充分地揭示和利用。同时,这种局面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目前,我国DC系列元数据至少有4种以上,那么对DC系列元数据是否一体化;那些特定类型信息资源以前的机读记录该如何处理等。
笔者主张DC系列元数据一体化,反对各自为政。DC系列元数据都是在DC元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与信息资源特点进行了修正,所以这些元数据的核心或实质仍然是DC元数据。这一点可以作为DC系列元数据一体化的基础,但是,这种一体化工作完成就需要各个研制单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需要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出现加以强制执行,从而结束元数据结构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于那些原由MARC元数据着录的信息资源来说,MARC记录已为受编信息资源提供了着录内容详尽,查全率高的机读格式,在受编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舍弃原有的元数据,而采用其它元数据方案。
3.2 选择适用的编码语言
在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设计中,编码语言的选择也是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在DC系列元数据中通常使用HTML、SGML或XML。有比较才有鉴别和选择,我们不妨对这三种编码语言的优劣进行分析比较。
XML是SGML语言的一个子集,同HTML一起成为SGML家族的主要成员。SGML是一种元语言,可以用来定义其它更专门的标记语言。HTML是由SGML定义出来的,专门使用在WWW上的标记语言。SGML是很好的资料存储格式,适用于任何复杂的文件,但不便于网络传输,SGML非常复杂,不易学习掌握。XML与HTML不同,XML是SGML的一个简化版本,实际上,XML也是一种元语言。与HTML不同的是,XML并没有语义上的元素定义,也没有预先定义好的一套标记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定义自己的标记。XML是可扩展的
,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用能力,同时它很有可能在今后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标记语言。但是,目前,XML在网络上的应用不如HTML广泛。由于HTML文档本身的结构性不强,扩展能力差,描述内容的能力也较弱,因此不太可能成为今后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主要编码语言。笔者建议,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编码语言采用XML。
3.3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应面向专业编目人员
信息资源编目实际上是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判断和组织的过程。组织过程包括分类、描述、归并及格式化等过程;分析过程则包括区分、验证、评估、比较、解释及综合过程。[2]总之,信息资源编目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增值的过程。目前,困扰信息资源编目的主要问题是费用。一是时间的花费,二是金钱的花费。费用问题使得许多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者希望所研制的元数据可以由非专业人员制作。毫无疑问,非专业人员制作元数据的费用低,然而这种低费用是以牺牲元数据的质量为代价的。笔者认为,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而言,元数据的总体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元数据,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利用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甚至会像搜索引擎一样,查准率很低。所以,建议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应面向专业编目人员。只有专业编目人员利用编目规则及书目控制等手段,才能够提供具有较高质量的元数据。
3.4 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其它技术运用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技术,其中包括数据库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开放式网络词表/分类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中,我们需要与这些技术进行衔接并加以应用。以联合在线资源目录(Cooperative Online Resource Catalog,简称CORC)为例加以说明。CORC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为本地或网络电子资源创建书目元数据的系统,是一种为电子资源编目的数据库和工具包。CORC利用了网上杜威分类法数据库,实现了编目过程中DDC号码和主题标目自动分配。同时,CORC数据库的软件平台采用Mantis,这是一种适用于任何元数据定义与界面的网络资源编目系统工具箱。Mantis用XML存储记录,使得记录的输出非常容易,且有MARC、DC HTML和DC RDF、XML多种格式可供选择。CORC的成功在于其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因此,我国在数字图书馆元数据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其它技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CC:DA Task Force on metadata and Cataloging Rules:Final Report,August 21,1998[EB/OL].[2001—03—05]. http://www.ala.org/alcts/organization/ccs/ccda.
[2]真溱.矛盾重重的元数据世界[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6):56—59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⑸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情报专硕考研专业分析

图书情报 依托于管理学院的“图情档案”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拥有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数据产品开发机构、出版发行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就业与发展:图书情报机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数据产品开发机构、出版发行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研究生阶段对口的研修学科为图书馆学学术型硕士、情报学学术型硕士、图书情报专业硕士(MLIS);职业发展预期:成为信息机构的信息主管、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类机构的管理者。主干学科: 管理学、 文献学与传播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心课程:按照“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招生,前2学期开设相同课程,从第3学期开始开设专业特色课程。主要课程有:信息管理概论、文献学、目录学、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编目、信息组织、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图书馆管理、信息检索、信息政策与法律、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导论、信息素养。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信息资源编目、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中开设实验课;实习实训模块,包括军事训练、专业调查、专业实训和(来自:考研派之家公众号)毕业实习;论文(设计)模块,包括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模块,包括参加各类竞赛、学术论文、文艺作品、科研训练活动、发明创造、校园文化活动、职业资格和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
华东理工大学图书情报专硕考研专业分析小编就总结到这里了,更多关于图书情报专硕的备考技巧,备考干货,新闻资讯,考试时间,考试报名入口,考试报名时间,成绩查询时间,成绩查询入口等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祝愿各位考生都能认真备考,顺利通过考试。

⑹ 编目室是做什么的

一般文献采访、编目室、样本室是靠着的
若空间不够或要求不高的话,可在书库中隔离出一部分作为编目室

在现行规范JGJ38-1999《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的4.6.3条对采编用房做了如下规定
“4.6.3 采编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置应与读者活动区分开 与典藏室 书库 书刊入口有便捷联系;
2、平面布置应符合采购 交换 拆包 验收 登记 分类 编目和加工等工艺流程的要求;
3、拆包间应邻近工作人员入口或专设的书刊入口 进书量大者入口处应设卸货平台;
4、每一工作人员的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0平方米;
5、应配置足够的计算机网络 通信接口和电源插座。”

需要规范的话 可以传给你 给你做参考

编目室岗位职责

编目室是图书馆基础业务部门之一,其基本职能是组织藏书、揭示馆藏,把无序的杂乱无章的文献加工成可供检索的、具有科学体系的文献集合体。编目工作为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现正朝着文献着录标准化,编目工作规范化,编目技术自动化,联机编目网络化方向发展。其具体岗位职责如下:�

一、负责进馆图书的验收工作,仔细核对批次、书名、价格,保证新购图书在种类、数量、价值上的正确无误。�

二、认真做好图书条形码的保管、粘贴工作,保证图书财产帐的清晰、完整和安全。�

三、在新书入库的交接工作中,要认真履行交接签名手续,验书单与新书种类、册数必须相符,有附件的需在交接单中注明,保证新书及时完整入库。入库前,图书一律不得外借。如有特殊情况,需经馆长批准后,由书库人员办妥临时手续,并限期归还。�

四、对入藏的图书要严格按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进行新到图书的图书分类工作,确保本馆图书分类号的规范、科学、标准。�

五、尽最大可能套录全国统一图书编目数据(北图MARC数据),严格按照MARC着录格式进行图书数据输入,做好本馆分类号、索书号、馆藏地点及其它相应数据的加注。保证本馆数据库与全国图书馆数据库的协调统一。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每一批书在加工过程中都要认真进行校对,发现问题立即纠正,未经复核,不得入库。�

六、认真打印、编排、保管本馆图书的个别登记帐、总括登记帐和图书分类目录,保证馆藏备查系统的正确完整。�

七、认真做好新书介绍工作,为读者及时传递新书信息。�

八、认真保养和爱护图书馆电脑网络系统,对所有网络办公设备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规范使用和管理。不得将与工作无关的光盘、软盘以及各类软件数据置于本操作系统工作用机内,严防病毒侵入,以免给该网络造成重大损失。�

九、负责图书的统计工作,建立馆际的图书交换、赠阅与协调关系,认真做好图书的注销工作。�

十、搞好专业技术的学习,刻苦钻研现代化网络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使图书馆工作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⑺ 什么是calis有关rda编目

RDA(Resource Description & Access, 资源描述与检索)是为了满足数字环境下资源着录与检索的新要求,成为信息资源描述与检索的标准而编制的。可以参考编目精灵的博文详细了解。http://catwizard.net/posts/tag/rda

⑻ 图书馆工作中的编目 标目和款目分别指什么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之比较
杨小云
(渭南师范学院 图书馆,陕西 渭南 714000)

文摘:《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在适用范
围、对电子资源的着录等方面都有一致性,但在着录规则、标目形式、版本说明等又各不相同。
关键词:编目规则 ;文献着录;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西文文献着录条例
1.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是我国编目人员进行中文编目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工具。近10年来,随着网络资源和电子文献的迅速发展,信息载体、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组织形式等都有较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由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历时两年半时间修订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以下简称《规则》)于2005年4月正式出版,它与1996年出版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一版相比,新版在内容、章节、结构上作了大量调整、修改,更加客观、更加规范,也更加贴近编目工作的实际需要。1985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本着等效采用ISBDS和“基本采用、个别改动”AACR2的精神,结合中国西文文献编目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了《西文文献着录条例》,“试图既能满足手工记录的需要,又能照顾到自动化的发展”。它在规范西文文献着录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使中国西文文献的着录与国际接轨,为共享西文文献书目数据奠定了基础。2003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西文文献着录条例》第二版,中国的编目规则日趋完善。
2.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的相同点: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尽管修订的时间和机构不同,但却不约而同地遵循了以下修订原则:
2.1坚持与国际接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修订版《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坚持与国际接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规则》的前言说,“修订要坚持与国际接轨,依据ISBD、GB3792.1最新版、AACR2R/2002年版等”。以ISBD最新版与GB3792.1最新版等为依据,既体现编目原则,又不机械照搬。《西文文献着录条例》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的修订组进行修订工作,2002年4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修订稿的内容完全遵照ISBD和AACR 2 1998 Rev.和AACR2R-93的原则,为适合于我国西文文献编目、着录人员的使用,除对国际标准条文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外,还对我国个人和团体着者的着录规定作了详细阐述;对原有的“附录”进行了增补和扩充。《西文文献着录条例》基本上可以满足当前从事西文文献编目、着录工作人员的要求,可以说,它的编辑、出版标志着我国图书馆西文文献编目、着录工作方法的第三个阶段。
2.2适用范围的广泛性。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的适用范围具有广泛性。从文献类型角度分析,《西文文献着录条例》适用于普通图书、连续出版物、电子资源、非书资料、测绘制图资料、乐谱;《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前者的适用范围,而且将非书资料拓展为音像资料、缩微文献、手稿、古籍等。《西文文献着录条例》中“连续性资源” 是AACR2-2002修订的重点,AACR2-2002采用新名称“连续性资源”取代了“连续出版物”, 其适用文献的范围也扩大到“连续出版物”和“集成性资源”。
2.3对电子资源的着录。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考虑到网络环境下电子资源的特点,而者都专门设章阐述电子资源的着录。修订时既坚持整个编目规则体系的一致性,又考虑了各种文献的特殊性。《西文文献着录条例》吸纳了AACR2-2002最新修订的内容。采用新名称“电子资源”取代了“计算机文件”,并修订了“连续性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具体着录规则。
2.4 二者在编目规则上趋于一致。
由于中文文献的自身特点和用户查找文献的习惯的不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作了一些个性化的规定。修订后的《西文文献着录条例》本土化特色突现。对中国人名、中国团体和中国地名的标目形式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一方面使条例完全适用于我国编目工作的实际情况,可谓是“中国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国内首次为本国专用名称的西文标目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完全可供西方国家在编制条例或编目实践中参考借鉴,为中国专用名称国际标准化铺平了道路。
3.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的差异
3.1着录款目上的差异:《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取消了主要款目和附加款目,与此同时,增加了通用款目,确立了交替标目在款目和图书馆目录中的地位。《西文文献着录条例》则保留了主要款目。
3. 2着录规则上的差异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明确规定:对于中国古代着者,规定信息源载有古代责任者的所处朝代(1912年以前)简称,着录于姓名前圆括号内。
例如:三国演义/(明)罗贯中着
红楼梦/(清)曹雪芹,(清)高鹗着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明确规定:对于僧人责任者的法名原样照录,法名前原题冠“释”字,着录于圆括号内。
例如:弘一大师文集/(释)弘一大师着
少林文水诗选/(释)海灯着
对于外国着者,《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规定:规定信息源载有外国责任者国别时,将国别简称着录于姓名前圆括号内,若同时载有汉译姓名和姓名原文,姓名原文着录于汉译姓名后圆括号内。
例如: 编目工作/(英)E.T.亨特(Eric J.Hunter),K.G .B .贝克韦尔( K.G .B .Bakewell),编着;
林毅[等]译
《西文文献着录条例》要求个人着者按照规定信息源如实照录,在题名责任说明项内不着录个人着者的朝代、国别或者在僧人的法名前冠“释”字。
3.3标目形式的差异
3.3.1个人名称标目的不同。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规定:“个人名称标目由标目主要成分及附加成分组成”。不同类型的个人名称,其个人名称标目的主要成分有别。例如:普通汉语个人名称标目的主要成分包括姓名、笔名、字、号等。普通古代人物名称标目的主要成分包括姓名、字、号等,普通外国人中译名称标目的主要成分包括中译姓氏、中译姓名等。
个人名称标目的附加成分,用于修饰和区分标目主要成分,包括生卒年、朝代、国别、民族、性别、学科、职业、称号籍贯、外国人姓名原文等。个人名称标目的附加成分,应在之前和之后各置一组圆括号内,各附加成分之间应隔一空格位。
例如:鲁迅(1881.9.25—1936.10.19)
(唐)李白(701-762)
(美)爱因斯坦(Einstein,Albert1879.3-1955.4)
《西文文献着录条例》规定:“个人名称由主体部分和附加部分共同构成。” 主体部分一般为姓名,附加部分则包括贵族头衔、皇室、教皇、姓氏、年代等。该条例还规定“按普通话读音用汉语拼音方式转写,并在姓与名之间用逗号、空格(,)分隔,双字名拼音连写。”
例如: Lu,Xun(鲁迅),1881—1936
Zhang,Xuecheng(章学诚),1738—1801
Kangxi(康熙),Emperor of China,1654—1722
3.3.2机关团体标目形式的不同
在中文文献标目,机关团体标目无主标目与副标目之分。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则明确规定“从属团体名称不具有独立识别性,则应作为上级团体的从属标目(亦称副标目)”
3.3.3版本说明上的不同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版本说明通常以序数词与“版”字相结合的术语或以区别其他版本的术语形式出现,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着录,省略“第”字,着录为“X版”,初版或第一版不予着录。
但是有一个例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版权页题:第1版第1次印刷)
例6将题名页中的“第四版”视为题名的一部分,不符合用户的认识与习惯。在题名页中标注版本说明的中文文献,在目前有增多的趋势,所以对此实例的质疑有普遍意义。《西文文献着录条例》将版本概念按不同文献类型分别描述的做法是很好的。
当前,机读目录格式正被各类型图书馆所普遍使用,网络化环境的形成使得编目数据的共享成为现实。数据共享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而建立标准化的机读目录和高质量的书目数据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对此,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和《西文文献着录条例》应完善原有的条文、补充尚未明确的项目,同时根据计算机编目对文献特征揭示得更为细致的要求进行更严密详尽的修订。使二者更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从而指导编目实践,让编目工作每个具体环节都能有据可循。
参考文献:
1. 富平.继承与变革:谈《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修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2
2.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M].第二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3林明.《西文文献着录条例》(修订扩大版)的若干新特点[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P73-75
4 方威明.《西文文献着录条例(修订扩大版)》之变化[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2P56-57
5段明莲.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P83-86

作者简介:杨小云(1968—),女,陕西韩城人,毕业于西北大学图书馆系图书馆学专业。现任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已发表论文数篇。
联系电话:13369135933
E-mail:[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⑼ 名词解释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等)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