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资源分布指数怎么计算
扩展阅读
ae工具栏怎么打开工具 2025-05-16 13:45:18
资源和硬件有什么区别 2025-05-16 13:25:07

资源分布指数怎么计算

发布时间: 2022-08-05 05:49:52

‘壹’ 指数分布公式

指数分布公式是f(x)=入exp(-入x),在概率理论和统计学中,指数分布是描述泊松过程中的事件之间的时间的概率分布,即事件以恒定平均速率连续且独立地发生的过程。这是伽马分布的一个特殊情况。它是几何分布的连续模拟,它具有无记忆的关键性质。除了用于分析泊松过程外,还可以在其他各种环境中找到。
指数分布与分布指数族的分类不同,后者是包含指数分布作为其成员之一的大类概率分布,也包括正态分布,二项分布,伽马分布,泊松分布等等。

‘贰’ 指数分布的期望和方差怎么求

如下:

指数分布的参数为λ,则指数分布的期望为1/λ;方差为(1/λ)^2。

E(X)==∫x*f(x)dx==∫λx*e^(-λx)dx=-(xe^(-λx)+1/λ*e^(-λx))|(正无穷到0)=1/λ。

E(X^2)==∫x^2*f(x)dx=∫x^2*λ*e^(λx)dx=-(2/λ^2*e^(-λx)+2x*e^(-λx)+λx^2*e^(-λx))|(正无穷到0)=2/λ^2。

DX=E(X^2)-(EX)^2=2/λ^2-(1/λ)^2=1/λ^2。



在概率理论和统计学中,指数分布(也称为负指数分布)是描述泊松过程中的事件之间的时间的概率分布,即事件以恒定平均速率连续且独立地发生的过程。 这是伽马分布的一个特殊情况。 它是几何分布的连续模拟,它具有无记忆的关键性质。 除了用于分析泊松过程外,还可以在其他各种环境中找到。

指数分布与分布指数族的分类不同,后者是包含指数分布作为其成员之一的大类概率分布,也包括正态分布,二项分布,伽马分布,泊松分布等等。

指数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记忆性(Memoryless Property,又称遗失记忆性)。这表示如果一个随机变量呈指数分布,当s,t>0时有P(T>t+s|T>t)=P(T>s)。即,如果T是某一元件的寿命,已知元件使用了t小时,它总共使用至少s+t小时的条件概率,与从开始使用时算起它使用至少s小时的概率相等。

‘叁’ 有谁知道人力资源指数分析法怎么算的吗谢谢了!

请参考http://trs.zslib.com.cn/qklw/rdzl/98JJ74/RD043520

人力资源指数分析方法是测定企业人力资源实际状况的量化指标体系,它采用问卷表的形式对企业各层次
管理人员及各类员工进行调查,并结合系统而深入的访谈,获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真实情况。
人力资源指数问卷表有15个分类因素及73项指标所组成,广泛涉及到企业的报酬制度、信息沟通、组织结构与效率、关心员工、人际关系以及参与管理等各个方面。
各分类因素涵盖内容如下:
(1)报酬制度:工资、津贴、奖金、福利、住房、劳保状况;
(2)信息沟通:组织内外信息的纵向与横向沟通效果与现状;
(3)组织效率:组织与个人工作效率;
(4)关心职工:员工对组织关心的印象与感受;
(5)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否明确,各层次员工是
否了解,组织目标与个人工作、个人目标是否一致;
(6)合作:组织内部合作状况,合作与组织效率及员工能力
发挥的关系;
(7)内在满意度:员工对工作、报酬、组织、管理、环境及自我发展的满意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进取意识及对工作与组织的自豪感;
(8)组织结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职能机构是否健全与正常运转;
(9)人际关系: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感情沟通状况及其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
(10)组织环境:组织内外环境、气氛状况、员工对组织环境的感受;
(11)参与管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及其作用;(12)基层管理:基层管
理是否有效及员工的评价;
(13)中高层管理:中高级人员管理能力,人品及效果,员工对其信赖程度;
(14)用人机制: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内部机制是否正常与健全,是否适应市场经济
(15)职工精神与期望:职工精神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肆’ 经济地理中分散指数的算法

一、等值线的原理1、等值性或同距性原理在等值线图中,相邻的两条等值线要么等值,要么同距。2、低高低和高低高原理低值凸向高值,凸处的值变低高值凸向低值,凸处的值变高3、疏差小和密差大原理等值线越稀疏,单位距离的差值越小等值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差值越大二、等值线的类型中学地理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气温线、等水温线)、等压线(水平面等压线、垂直面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盐度线、等PH值线、等太阳高度线、等潜水位线、等承压水位线等等。三、主要等值线的应用1、通过判读等高线来判断地形的种类(山地、盆谷、轮廓、山脊线、山谷线、陡崖)坡度的陡与缓,确定山脉的走向,选择水库大坝的位置、修筑公路线的走向选择、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及工程土方的估计等。2、通过判读等深线来判断海洋地形的种类如大陆架、海沟、海盆、海岭、海底火山等;甚至判断地形图所在的具体海域;确定港口的区位条件。3、通过判读大气等压线来判断气压中心的名称:如气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糟、轮廓;判断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风向与风力大小。也可以从全球范围的等压线图来判定典型的气压中心名称。4、通过判读大气等温线来判断所在地的南北半球、季节与天气、以及该季节大陆与海洋上的气压中心、季风盛行方向(亚洲东部和南部)。5、通过判读海洋等水温线判定洋流的性质,洋流的南北半球位置及大陆东西岸位置,以及洋流对环境的影响。6、通过判读等降水量线结合具体的地形轮廓判定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具体离海远近、山脉走向等。7、判读太阳辐射等值线,判断回答太阳辐射极大值、极小值出现的地区及原因,分布的总体规律及对人类的影响。8、通过判读等震线判定地表某点地震的烈度、震源位置及震中距等。9、通过判读海底岩石年龄等值线判定海岭、海沟的位置,及海底张裂地带与碰撞地带的位置与走向。10、通过判读人口密度等值线分析某地区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诸因素。四、判读的一般方法1.读数值———等值差(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变化规律(这是做题的基础)2.看疏密状况———了解影响因素3.看走向和形态———了解影响因素4.注意等值线的弯曲处———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一)、等高线1、等高线的基本知识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全图一致或为0。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但互不相交但在悬崖高线可以重合。④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⑤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⑥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2、判断地形类型(1)、大地形类型平原:海拔500m,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山地:海拔>500m,地势起伏很大,等高线很密集丘陵:海拔200-500m,地势起伏较大,等高线较密集盆地:海拔无标准,中间低,四周高,内部地势起伏较小,等高线较稀疏,边缘地势陡峻,等高线较密集。(2)、小地形类型山顶:中间高,四周低谷地(或洼地):中间低,四周高山谷:低处凸向高处的地方山脊:高处凸向低处的地方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两侧高,两侧低,成对称地形—鞍部处地势十分平缓陡崖:两条以上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峡谷: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沙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风力沉积作用下所形成,在等高线图上,表现为新月形。根据沙丘形态,坡陡处为背风坡,坡缓处为迎风坡。(3)、判断坡度陡缓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高距的大小(成正比)有关系。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坡的类型——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4)、计算有关高度计算海拔高度以黄海海平面为基准计算相对高度陡崖有关高度的计算----采用图解法高差与温差的转换计算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降低6℃(5)、作地形剖面图A、找出线段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注意区分河流与等高线)B、判断出所有交点的高度值及两端点的高度范围C、在地形剖面图中画出相应的等高线D、计算出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的大小E、在地形剖面图中标出所有的交点和端点(注意点与点之间的疏密关系)F、用光滑的曲线把所有的点连接起来即可(6)、地形类型判读:第一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第二步看等高线的形状(包括延伸方向、弯曲方向和闭合状况)。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弯曲是山脊。第三步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确定坡度的大小和类型。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3、在实践中的应用(1)、与气候结合海拔高区位低。垂直递减率为0.60C/100m。盆地不易散热,气温偏高,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迎风坡降水量多、背风坡降水量少。平原高原因地形较平坦而风速大,垭口因狭管效应而风速大,山地盆地风速小。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压与沸点成正比,山顶气压低,沸点低。(2)、与植被结合喜阳植被在阳坡;喜阴植被在阴坡。同一植被的分布海拔在阳坡更高。(3)、与河流水文结合山谷可能发育河流(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常为分水岭。山地地形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地形形成向心状水系;平行山地中形成平行水系。等高线密集河流流速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河流流速慢,水运便利;流域面积的大小(山脊的连线——集水区)决定流量。山谷中的陡崖处易形成瀑布(4)、与区位结合交通线的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高寒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引水线的选择: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管道的选择:线路尽量要短,以便节省投入;可以经过河流、大山,但地质条件一定要稳定。水库坝址的选择: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山区村落地址的选择:一般选择河谷地带处,要求地势平坦开阔,靠近水源,交通便利、向阳等。宿营地的选择与此类同。城市布局形态与地形: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农业类型的选择: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坡度>25°,不宜开辟为梯田,投资大收益小,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等自然灾害。工业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方,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深水海湾(等深线密集);避开含沙量大(等深线稀疏——流速缓)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飞机场多位于坡度适当的开阔地。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的地方。盐场位于平原的沿海滩涂。(二)等气温线解读方法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2.分析弯曲状况: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凸值法——凸高(凸向高值区)为低(值低),凸低(凸向低值区)为高(值高)。3.分析疏密状况:疏——温差小——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密——温差大——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地、山地缓坡。4.分析数值特征:大小小大中间走;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高(山岭、山脊)。高考能力要求: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④山地的陡坡等温线密集,山地的缓坡等温线稀疏。⑤锋面处的等温线密集。分析气温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纬度因素(2)、海陆因素(3)、地形因素(4)、洋流因素等——若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呈东西走向,则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若等温线在海岸附近弯曲,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成南北走向,则主导因素为海陆因素——在陆地上,等温线发生弯曲,通常是地形因素影响的结果。河谷处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山脉处气温较两侧低:等温线由低温凸向高温。如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山脉背风坡由于焚风效应使气温升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山地(丘陵、土丘)地形:等温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盆地(谷地、洼地)地形:等温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在海洋上,等温线发生弯曲,通常是洋流因素影响的结果。寒流流经处气温较两侧低:等温线由低温凸向高温。暖流流经处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由高温凸向低温。(洋流的流向始终与等温线的凸向一致)(四)、水平面等压线1、判断气压系统高压中心: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低压中心: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压脊:高压凸向低压处低压槽:低压凸向高压处鞍形区:两侧气压高,两侧气压低,对称分布2、判断天气现象高压系统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系统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中心附近天气阴雨高压脊附近天气晴朗低压槽附近天气阴雨3、判断风的方向作出风向:先作水平气压梯度力,再作出风向。判读风向:风向指风的来向。(1)、高空面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3)、台风(气旋系统)的风向——要重点掌握(不仅要静态掌握,还要动态掌握)台风北部吹东北风、南部吹西南风、东部吹东南风、西部吹西北风台风东北部吹东风、东南部吹南风、西南部吹西风、西北部吹北风(4)、副高(反气旋系统)的风向4、判断风力大小(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2)、不同等压线图上,风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成正比)、比例尺的大小(成正比)、等压距的大小(成正比)有关系。----采用计算法(与判断坡度的陡缓方法一样)5、判断季节月份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高压强盛,为1月份,北冬南夏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低压强盛,为7月份,北夏南冬(十八)、人口密度等值线通过判读人口密度等值线分析某地区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的自然、历史、社会、经济诸因素。其余的如果需要就给我发消息。祝你进步!!

‘伍’ 资源量计算

通过数据管理功能输入足够的基础数据后,就可以进行油气资源量计算工作。进行油气资源量计算的基本流程是【选择评价目标】【选择计算方法】【选择需要计算的计算单元】,各个操作描述如下:

【选择评价目标】从GIS导航图上选择需要计算的目标区域;请参考GIS模块的操作说明。

【选择计算方法】从导航区或者是GIS导航图的右键菜单上选择对应的方法。

【选择需要计算的计算单元】界面如图5-14所示。

图5-14 计算单元选择列表

从计算单元列表选择需要计算的计算单元,请在做此操作之前,确保该计算单元有数据,否则会在后续的方法计算中因为没有数据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本系统中集成了多种方法,以下分方法进行叙述。

(一)油藏规模序列法

1.装载数据

需要的数据是所评价对象的已有油气藏的规模数据,可以从文件中读取数据,也可以通过数据库直接提取数据。

2.显示主窗体

打开油藏规模序列法的主界面(如图5-15)。

图5-15 油藏规模序列法的主界面

已发现油气藏序列表中将装载进来的储量数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显示,已发现油气藏序列图以点图的形式显示其储量。最大油气田(藏)规模显示最大储量值,最小油气田(藏)规模显示最小储量值。

3.油气田(藏)序列预测

分段参数表根据已发现油气藏序列表的所选择的序号进行分段计算其段截距、段斜率。

图5-16 油气田序列预测

预测油气藏序列表显示预测储量值和与其预测最接近的已发现储量以及他们的误差。预测油气藏序列图以点图的形式表示已发现储量和预测储量(图5-16)。

4.资源量预测

资源概率分布表按照不同的概率计算其储量,资源概率分布图以曲线图的形式描述了资源概率分布的情况(图5-17)。

图5-17 资源量预测

5.对油气资源预测结果统计

“添加”按钮添加一个统计区间,“删除”按钮删除一个统计区间。

首先添加统计区间输入统计区间上下限。

图5-18 设置统计参数

统计在每个区间内已发现油气藏个数,已发现油气藏储量和,预测油气藏个数,预测油气藏储量和,待发现油气藏个数,待发现油气藏储量和。合计中计算所有统计区间内已发现油气藏个数之和,已发现油气藏储量之和,预测油气藏个数之和,预测油气藏储量之和,待发现油气藏个数之和,待发现油气藏储量之和(图5-18)。

然后按资源量预测进行统计并以柱状图的形式显示已发现个数和预测个数的分布情况以及已发现储量和预测储量的分布情况(图5-19)。

图5-19 资源量预测结果及统计图

在显示的统计图上,按住鼠标左键往右下方向进行拖动可以对图表进行放大,按住鼠标左键往左上方向进行拖动可以还原放大操作。按住鼠标右键不放进行移动可以对图表进行漫游操作。点击鼠标右键弹出右键菜单,提供了编辑、保存、打印功能。

6.保存结果数据

结果数据可以保存到文本文件(txt文件),也可以保存结果数据到数据库中。

(二)广义帕莱托分布法

1.装载数据

可以从文件中读取数据,也可以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

2.显示主窗体

打开广义帕莱托分布法的主界面,如图5-20所示。

图5-20 广义帕莱托分布法的主界面

已发现油气藏顺序表中将装载进来的数据按发现日期从小到大的顺序显示,已发现总储量显示所有已发现储量之和,预测资源量初值默认等于已发现总储量,预测资源量增量默认为预测资源量的十分之一,中位数变化模型、分布系数变化模型在进行评价参数模拟计算的时候进行选择。最大油气田(藏)规模、最小油气田(藏)规模、预测中位数、预测分布系数可以编辑和显示最大油气田(藏)规模、最小油气田(藏)规模、预测中位数、预测分布系数。

3.分布系数分段统计

分布系数分段统计按已发现油气藏顺序表中所选择的序号进行分段计算其储量、平均值、中位数、分布系数(图5-21)。

图5-21 分布系数统计

4.评价参数模拟计算

从中位数变化模型和分布系数变化模型下拉框中分别选择所需要的模型,然后点击“评价参数模拟计算”按钮进行计算,显示分资源量分布参数预测表(图5-22)。

图5-22 评价参数模拟计算

此时预测中位数和预测分布系数显示最小预测方差所对应的中位数和分布系数,同时修改最大油气田规模、最小油气田规模、预测中位数、预测分布系数可以重新进行评价参数模拟计算。

选择分资源量分布参数预测表中的某一行资源量绘制对应资源量的中位数变化曲线、分布系数变化曲线和方差分析点图。

图5-23为中位数变化模型为指数模型时的中位数变化曲线图。其中点序列显示分阶段分布参数统计表中的各中位数实际样品图,曲线序列显示随着资源转化率变化的中位数模拟曲线图。

图5-23 分布系数为指数模型时中位数的变化

图5-24为分布系数变化模型为直线模型时的分布系数变化曲线图。其中点序列显示分阶段分布参数统计表中的各分布系数实际样品图,曲线序列显示随着资源转化率变化的分布系数模拟曲线图。

图5-24 分布系数为直线模型时中位数的变化

图5-25为预测方差的方差分析图,点序列显示分资源量分布参数预测表中的各预测方差。

图5-25 预测方差

5.资源量预测

资源概率分布表按照不同的概率计算其储量,资源概率分布图以曲线图的形式描述了资源概率分布的情况(图5-26)。

图5-26 资源量预测

6.油气资源预测结果统计

“添加”按钮添加一个统计区间,“删除”按钮删除一个统计区间。

首先添加统计区间输入统计区间上下限。

图5-27 统计参数设置

统计在每个区间内已发现油气藏个数,已发现油气藏储量和,预测油气藏个数,预测油气藏储量和,待发现油气藏个数,待发现油气藏储量和。合计中计算所有统计区间内已发现油气藏个数之和,已发现油气藏储量之和,预测油气藏个数之和,预测油气藏储量之和,待发现油气藏个数之和,待发现油气藏储量之和(图5-27)。

然后按资源量预测进行统计并以柱状图的形式显示已发现个数和预测个数的分布情况以及已发现储量和预测储量的分布情况(图5-28)。

图5-28 资源量预测结果和统计结果图

在显示的统计图上,按住鼠标左键往右下方向进行拖动可以对图表进行放大,按住鼠标左键往左上方向进行拖动可以还原放大操作。按住鼠标右键不放进行移动可以对图表进行漫游操作。点击鼠标右键弹出右键菜单,提供了编辑、保存、打印功能。

7.保存结果数据

结果数据可以保存到文本文件(txt文件),也可以保存结果数据到数据库中。

(三)发现率趋势预测法

1.装载数据

可以从文件中读取数据,也可以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

2.显示主窗体

打开发现率趋势预测法的主界面,如图5-29所示。

图5-29 发现率趋势预测法的主界面

勘探历程把读取进来的数据按年份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显示当年发现储量、累计探井数、累计探井进尺。年发现率趋势显示当年的发现储量,单井发现率趋势显示当年的单井发现率,进尺发现率趋势显示当年的进尺发现率。

3.发现率趋势分析

进行发现率趋势分析,年发现率、单井发现率、进尺发现率分别有九种不同的趋势模型(线性模型、二次模型、三次模型、幂级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S型递增模型、Z型递减模型、对称生命期模型),根据各自的发现率计算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参数和拟合方差。单击不同的趋势模型下面的图表以曲线的形式描绘其趋势(图5-30)。

图5-30 发现率趋势分析

4.资源量预测

图5-31 资源量预测

5.油气资源预测结果统计

“添加”按钮添加一组起始年、结束年,“删除”按钮删除一组起始年、结束年。

首先添加统计区间输入起始年、结束年。

图5-32 统计参数设置

统计在起始年到结束年之间这几年里的最小年发现率、平均年发现率、最大年发现率、年发现率结果、最小单井发现率、平均单井发现率、最大单井发现率、单井发现率结果、最小进尺发现率、平均进尺发现率、最大进尺发现率、进尺发现率结果、最小发现量、平均发现量、最大发现量(图5-32)。

在统计之前用户需要在发现率趋势率分析中选择所要进行预测的年趋势模型、单井趋势模型、进尺趋势模型。同时设置年发现率权值、单井发现率权值、进尺发现率权值、预计年投入单井数(万t/年)、预计年投入探井进尺数(km/年)。

资源概率分布表按照不同的概率计算其储量,资源概率分布图以曲线图的形式描述了资源概率分布的情况(图5-33)。

图5-33 资源量预测结果

在统计图上,按住鼠标左键往右下方向进行拖动可以对图表进行放大,按住鼠标左键往左上方向进行拖动可以还原放大操作。按住鼠标右键不放进行移动可以对图表进行漫游操作。点击鼠标右键弹出右键菜单,提供了编辑、保存、打印功能。

6.保存结果数据

结果数据可以保存到文本文件(txt文件),也可以保存结果数据到数据库中。

(四)发现过程模型法

1.装载数据

可以从文件中读取数据,也可以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

2.显示主窗体

打开发现过程模型法的主界面,如图5-34所示。

图5-34 发现过程模型法的主界面

已发现油气藏序列表中将装载进来的数据按发现日期从小到大的顺序显示,基础信息数据部分显示已发现油气总量、已发现油气个数、已发现油气最大规模、已发现油气最小规模。模拟计算参数部分显示最大油气藏规模初值、最大油气藏规模增量、最大油气藏规模递增次数、勘探效率系数初值、勘探效率系数增量、勘探效率系数递增次数、最小油气藏规模、抽样次数。

3.参数模拟计算

进行参数模拟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中间计算数据,根据最大油气藏规模递增次数、最大油气藏规模增量和勘探效率系数递增次数、勘探效率系数增量,我们可以得到最大油气藏规模、勘探效率系数。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样本总体幂和、广义帕莱托系数、预测油气藏个数、预测油气资源量、均方差。

最小方差点相关数据中显示均方差最小时相应的最大油气藏规模、勘探效率系数、样本总体幂和、广义帕莱托系数、预测油气藏个数、预测油气资源量。

最大油气藏规模方差图显示不同的最大油气藏规模时对应的方差图(图5-35)。

勘探效率系数方差图显示不同的勘探效率系数时对应的方差图。

图5-35 发现过程模型法参数模拟计算

4.结果预测计算

资源概率分布表按照不同的概率计算其储量,资源概率分布图以曲线图的形式描述了资源概率分布的情况。最小油气藏规模、最大油气藏规模、广义帕莱托系数分别是中间计算数据中方差最小时对应的值(图5-36)。

图5-36 资源量预测

5.油气资源预测结果统计

“增加”按钮添加一个统计区间,“删除”按钮删除一个统计区间。

首先添加统计区间输入统计区间上下限。

图5-37 统计参数设置

统计在每个区间内已发现油气藏个数,已发现油气藏储量和,预测油气藏个数,预测油气藏储量和,待发现油气藏个数,待发现油气藏储量和。合计中计算所有统计区间内已发现油气藏个数之和,已发现油气藏储量之和,预测油气藏个数之和,预测油气藏储量之和,待发现油气藏个数之和,待发现油气藏储量之和(图5-37)。

然后按资源量预测进行统计并以柱状图的形式显示已发现个数和预测个数的分布情况以及已发现储量和预测储量的分布情况(图5-38)。

图5-38 资源量预测和统计结果

在统计图上,按住鼠标左键往右下方向进行拖动可以对图表进行放大,按住鼠标左键往左上方向进行拖动可以还原放大操作。按住鼠标右键不放进行移动可以对图表进行漫游操作。点击鼠标右键弹出右键菜单,提供了编辑、保存、打印功能。

6.保存结果数据

结果数据可以保存到文本文件(txt文件),也可以保存结果数据到数据库中。

(五)类比法

1.面积丰度类比(加)

资源丰度类比法包括油和气两部分,它们的操作是相似的,在这里只介绍油类比法的应用操作。

在系统平台功能索引区选择方法索引目录,展开目录节点,选择类比法中的石油资源量油类比法,双击被选择的节点,就可启动资源丰度类比算法(图5-39)。

图5-39 面积丰度类比法

启动后计算单元类比主窗口如图5-40所示。

计算单元选择

在评价目标索引区中,用户可以看到当前工程中的所有评价目标,用户展开目录索引,选择一个计算单元,双击目标计算单元节点,完成计算单元选择。

类比打分

中部面板上由“圈闭条件”、“盖层条件”、“储层条件”、“油源条件”和“配套条件”五大地质条件组成打分区。用户在打分时可以用鼠标单击选择钮,所选的参数和分值会自动显示在相应的文本框中;用户还可以在分值文本框中直接输入分值,正常情况下的分值在1~4之间;当未进行打分(分值为0)或直接打0分时,表明在类比时将不考虑该项内容(图5-40、图5-41)。

图5-40 评价目标选择

提示:五大地质条件及其所包含的各子项都要逐一进行打分评价,否则将影响类比结果。

图5-41 成藏类比参数打分

刻度区打分:

用户在进行类比计算之前要确认即将参与计算的刻度区已经完成打分,如果刻度区没有进行过打分,在类比法主窗口点击“刻度区打分”,打开刻度区打分窗口,根据刻度区具体的参数值(界面上有提示,其值用蓝色显示)对刻度区进行打分,打分方法和计算单元打分一致(图5-42)。

图5-42 刻度区打分

提示:没打过分的新工程必须打分,否则无法进行类比计算。

评价计算

当类比打分完成后,单击“评价计算”即可进入类比计算窗口(图5-43),该窗口为上部的成果图(左)、成果表(右),下部的“预测计算单元”、“刻度区选择”、“计算相似系数”、“计算”等功能组成。

刻度区选择

选择图5-43中的“刻度区列表”中的刻度区(可多选),点击添加按钮,把选择好的目标刻度区加载到类比计算列表(图5-44)。也可以选择“全部添加”,把刻度区列表中的刻度区全部加载到类比计算列表。

计算相似系数

选择并加载完成刻度区后,点击“计算相似系数”按钮(图5-44),计算目标计算单元与所选择的刻度区之间的相似系数。相似系数结果在右上“参数分布”数据表中显示(图5-44)。如果计算后的相似系数与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合,可以选择“删除”、“全部删除”按钮取消已经计算的相似系数,重新选择刻度区,继续进行计算相似系数。

图5-43 类比计算窗口

提示:如果选择的目标计算单元已经做过类比法,打开计算窗口时,上一次计算采用的刻度区和相似系数自动显示,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资源量计算(图5-44)。

图5-44 刻度区选择、计算相似系数

资源量计算

计算相似系数完成后,就可以继续进行资源量计算。单击图5-44中左上部的“计算”菜单项,系统将进行类比计算,计算完毕后窗口上部将显示出类比结果。

结果显示

当计算成功后将出现如下成果图(图5-45)。图中右侧为成果数据分布表(21点),包括面积类比法的油地质资源、油可采资源、气地质资源和气可采资源等内容;图左侧为成果数据分布图,包括面积类比结果的油资源分布“资源量(面积/油)”、面积类比结果的气资源分布“资源量(面积/气)”。

图5-45 类比计算成果窗口

单击图5-45中“资源量(面积/油)”按钮,将出现面积类比结果的油资源分布;单击“资源量(面积/气)”按钮,将出现面积类比结果的气资源分布。

2.面积丰度类比(乘)

资源丰度类比法包括油和气两部分,它们的操作是相似的,在这里只介绍油类比法的应用操作。

在系统平台功能索引区选择方法索引目录,展开目录节点,选择类比法中的石油资源量油类比法,双击被选择的节点,就可启动资源丰度类比算法。

图5-46 面积丰度类比算法的窗口

启动后计算单元类比主窗口如图5-47所示。

图5-47 算法的主窗口

计算单元选择

在评价目标索引区中,用户可以看到当前工程中的所有评价目标,用户展开目录索引,选择一个计算单元,双击目标计算单元节点,完成计算单元选择。

类比打分

中部面板上由“圈闭条件”、“盖层条件”、“储层条件”、“油源条件”和“配套条件”五大地质条件组成打分区。用户在打分时可以用鼠标单击选择钮,所选的参数和分值会自动显示在相应的文本框中;用户还可以在分值文本框中直接输入分值,正常情况下的分值在1~4之间;当未进行打分(分值为0)或直接打0分时,表明在类比时将不考虑该项内容(图5-47、图5-48)。

提示:五大地质条件及其所包含的各子项都要逐一进行打分评价,否则将影响类比结果。

图5-48 类比打分主窗口

刻度区打分

用户在进行类比计算之前要确认即将参与计算的刻度区已经完成打分,如果刻度区没有进行过打分,在类比法主窗口点击“刻度区打分”,打开刻度区打分窗口,根据刻度区具体的参数值(界面上有提示,其值用蓝色显示)对刻度区进行打分,打分方法和计算单元打分一致(图5-49)。

图5-49 类比打分主窗口

提示:没打过分的新工程必须打分,否则无法进行类比计算。

评价计算

当类比打分完成后,单击“评价计算”即可进入类比计算窗口(图5-50),该窗口为上部的成果图(左)、成果表(右),下部的“预测计算单元”、“刻度区选择”、“计算相似系数”、“计算”等功能组成。

图5-50 类比计算窗口

刻度区选择

选择图5-50中的“刻度区列表”中的刻度区(可多选),点击添加按钮,把选择好的目标刻度区加载到类比计算列表(图5-51)。也可以选择“全部添加”,把刻度区列表中的刻度区全部加载到类比计算列表。

计算相似系数

选择并加载完成刻度区后,点击“计算相似系数”按钮(图5-51),计算目标计算单元与所选择的刻度区之间的相似系数。相似系数结果在右上“参数分布”数据表中显示(图5-51)。如果计算后的相似系数与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合,可以选择“删除”、“全部删除”按钮取消已经计算的相似系数,重新选择刻度区,继续进行计算相似系数。

提示:如果选择的目标计算单元已经做过类比法,打开计算窗口时,上一次计算采用的刻度区和相似系数自动显示,用户可以直接进行资源量计算(图5-51)。

图5-51 刻度区选择、计算相似系数

资源量计算

计算相似系数完成后,就可以继续进行资源量计算。单击图5-51中左上部的“计算”菜单项,系统将进行类比计算,计算完毕后窗口上部将显示出类比结果。

结果显示

当计算成功后将出现如下成果图(图5-52)。图中右侧为成果数据分布表(21点),包括面积类比方法的油地质资源、油可采资源、气地质资源和气可采资源等内容;图左侧为成果数据分布图,包括面积类比结果的油资源分布“资源量(面积/油)”、面积类比结果的气资源分布“资源量(面积/气)”。

图5-52 类比计算成果窗口

单击图5-52中“资源量(面积/油)”按钮,将出现面积类比结果的油资源分布;单击“资源量(面积/气)”按钮,将出现面积类比结果的气资源分布。

(六)汇总计算

资源计算是基于计算单元的,而且有时会用多种方法计算一个单元的资源量,得出的结构需要进行汇总。

1.方法资源量汇总

对于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资源量,采用特尔菲法进行汇总。首先要进行特尔菲法系数设置,调整各个方法计算出来的同一个计算单元在汇总中的权重而设置的,界面如图5-53所示。

图5-53 特尔菲系数设置

【方法和计算单元说明区】本区域显示的是各个计算单元所使用的方法名称;不可以编辑。

【权重信息】本区域显示的是方法的权重,修改各个方法的权重在本区进行。

然后点击“确定”,对选定的计算单元下的各个计算方法产生的数据进行加权汇总,汇总结果显示如图5-54所示。

图5-54 特尔菲汇总结果

2.逐级汇总

经过特尔菲法汇总后得出计算单元的综合资源量,然后通过蒙特卡罗法逐级汇总,形成评价单元的资源量,直至得到全国的资源量。

(七)资评流程管理

资源量计算方法软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置成流程实现自动执行。不过使用流程进行资源评价的基础是专家对评价目标的地质、成藏条件的充分研究,确定各个流程方法节点的各种参数。

主要通过三个步骤进行流程执行进行资源量计算。

1.方法库管理

方法库管理实现将多种来源的方法集成到油气资源评价系统中。一边将来作为配置流程的一个方法节点。

主界面

方法库管理的主界面如图5-55所示。

图5-55 方法库管理

主界面由:菜单,工具条,方法库树型视图,方法库目录视图,状态栏这些部分组成。

菜单包括三个分组:方法库,方法和视图。

工具条中放置了一些最常用的操作按钮。

方法库树型视图以树型的方式列举了方法库中定义的方法分类和每个方法分类中的方法。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展开树型视图进行查看。

方法库目录视图以目录的方式显示方法库的信息,它的顶部显示定义的分类总数,或者某个分类中定义的方法的总数。当目录视图中是分类时,可以通过双击文件夹图标展开这个分类。

方法库目录视图在执行具体操作时,将隐藏。在主界面的右边将显示需要用户交互的详细信息。状态栏的第二格将显示当前的操作信息。

对方法库的操作包括新增分类、修改分类和删除分类等,还可以查看已有方法

分类。

对方法的操作包括加入方法、修改方法和删除方法、移动方法等,还可以查看已有方法。

视图操作

(1)显示工具栏。点击菜单【视图】→【工具栏】,可以显示或者不显示工具栏。

(2)显示状态栏。点击菜单【视图】→【状态栏】,可以显示或者不显示状态栏。

(3)退出。点击菜单【方法库】→【退出】,将退出方法库管理。

2.流程定义

流程定义实现将已经包装好的方法节点配置成可以执行的流程,以实现快速动态评价的功能。流程定义的主界面如图5-56所示。

图5-56 流程定义界面

主界面由:菜单,常用工具栏,方法库树型视图、流程变量视图、绘图工具栏、流程详细信息视图、流程元素属性视图、关联方法信息视图、提示窗口、状态栏这些部分组成。

菜单包括三个分组:流程,编辑和视图。

常用工具栏中放置了一些最常用的操作按钮。

方法库树型视图以树型的方式列举了方法库中定义的方法分类和每个方法分类中的方法。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展开树型视图进行查看。

流程变量视图展示了当前编辑的流程的全局变量。

绘图工具栏放置了流程所有可以定义的关系类型,和流程节点显示的形状菜单。

方法详细信息视图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了当前定义的流程,用户通过鼠标拖动,或者编辑可以修改当前的流程。

流程元素属性视图显示当前编辑流程中某个流程元素的详细信息。

关联方法信息视图显示当前选中的流程节点的方法信息。

提示窗口一般情况下是隐藏的,当用户定义操作有误或者检查流程时出现,显示一些必要的提示信息给用户。

状态栏显示一些中间状态或者提示操作。

图5-57显示了配置好的一个流程的情况。

图5-57 配置好的流程

3.流程控制

主界面介绍

流程控制的主界面如图5-58所示。

图5-58 流程控制界面

主界面由:工具栏、流程变量视图、流程详细信息视图、流程节点属性视图、关联方法信息视图、运行日志窗口、即将运行节点窗口、状态栏这些部分组成。

工具栏列出了用户可以进行的流程控制操作。

流程变量视图列举了当前流程的全局变量和他们的值。

节点属性视图列举了选中节点的属性。

关联方法信息显示当前选中的流程节点的方法信息。

运行日志窗口列出了流程运行时的日志。

即将运行节点列出了即将运行的流程节点。

状态栏显示一些中间状态或者提示操作。

图5-59所示是图5-57的流程执行的情况。

图5-59 流程执行状态

‘陆’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

根据评价方法中的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得到各评价区域各评价指标的生态不安全指数。依据不安全指数和安全指数转化公式,计算得到各评价区域各评价指标的生态安全指数。

‘柒’ 什么是指数分布

什么是指数分布

指数分布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连续型概率分布的一种,它主要应用在随机事件之间发生的时间间隔的概率问题。前面讲述的泊松分布是描述某一区间内发生随机事件次数的概率分布,而指数分布是描述两次随机事件发生时间间隔的概率分布。

指数分布解决的是事件的时间间隔的概率问题。我们去餐厅吃饭时,经常会遇到排队取号等待用餐的问题,“前面还有多少桌呢?”、“我们还要等多长时间呢?”。其实这里就隐藏着指数分布问题:每桌客人用餐的间隔时间有多长。这个问题直接影响了顾客排队等候的时间。除此之外,以下常见的情况也属于指数分布的问题:

婴儿出生的时间间隔
来电的时间间隔
奶粉销售的时间间隔
网站访问的时间间隔
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如下:

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其中,x是给定的时间;λ为单位时间事件发生的次数;e=2.71828。

指数分布概率密度曲线如下图:

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随机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从0到无穷;
极大值在x=0处,即f(x)=λ;
函数为右偏,且随着x的增大,曲线稳步递减;
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为µ=1/λ,σ2=1/λ2。
指数分布求概率

指数分布求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指数分布求概率

例子:某冰箱生产厂的冰箱平均10年出现大的故障,且故障发生的次数服从泊松分布,求:

(1)该冰箱使用15年后还没有出现大故障的比例;

(2)如果厂家想提供大故障免费维修的质量担保,但不能超过全部产量的20%,试确定提供担保的年数。

解:

(1)设X为冰箱出现大故障的时间。已知µ=10年,则λ=1/µ=0.1,于是,

则15年后,没有出现大故障的冰箱约占22.3%。

(2)问题要求比例不超过20%,这是求X的右侧概率面积,现在根据公式确定适当的X值。

从表中可以看到:担保2年时,出现大故障的比例是18.1%,不超过20%。担保3年时,出现大故障的比例为25.9%,已经超过20%。所以,厂家应以2年为担保期。

‘捌’ 农用地分等各等指数的计算

(一)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分等评价单元的划分

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是农用地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是进行农用地分等评定和划分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反映出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并把质量等级落实在具体地块上,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1)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基本要求是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是由地物或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封闭的,农用地分等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划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主导因素差异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

②相似性原则。农用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是一群具有近似的水热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肥力性状,在农业生产上有相似的适种性、限制性和生产潜力的地块组。

③边界完整性原则。单元内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异不超过100(/N+1),其中,N为等别数。

(2)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的方法有4种,分别是:

①叠置法。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基本一致区域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质和耕地类型的分等单元。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叠置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貌类型单一的地区适用性较差。

②地块法。根据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线,将农用地分等主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为封闭单元。地块法适用于所有分等类型和地区。

③网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网格法划分分等单元适用于评价因素及权属单位空间变化不明显地区。

④多边形法。将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此方法适合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用地分等的地区。

(3)本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采取“叠置法”,以各县(市、区)1∶5万~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叠加土壤类型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划分和确定农用地分等单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合计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4%,地形破碎,耕地分散;土壤类型多且分布明显;耕地类型有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其土壤类型不尽相同。根据这些特点,以1∶5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时,以行政村为单位,保持行政村行政界线的完整性;以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评价单元时,以乡(镇)为单位,保持乡(镇)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在行政村或乡(镇)界线内,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不同耕地类型,在同一耕地类型内将地形特征相同以及土壤类型和性质相同的地块划为同一分等单元,同一分等单元有的只有一个地块,有的有多个地块。

分等单元的边界线是指实地明显可辨的界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边界采用以下几种:①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中的地类线、地块线;②水流、河流、人工灌溉渠道;③人工线状地物、道路、堤坝等;④其他明显的地物、线状地物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单元面积大小依农用地质量的分布状况,以既方便操作、方便应用,又不影响单元特性为标准。确定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按行政村、按顺序逐一编号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划分农用地分等单元,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的分布特点,便于检查和面积量算,加快了农用地分等工作的进度。

(4)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划分评价单元采用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县(市、区)进行分等单元的划分,再进行全自治区的汇总。全自治区农用地共划分为45123个分等单元,各指标区、各县(市、区)划分的单元数见表3-35和表3-36。

表3-35 指标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表3-36 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注:各县(市、区)为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2)分等单元评价因素自然质量分的查算

计算分等单元评价因素属性所对应的自然质量分,是将分等评价单元图与分等因素因子图逐一套合,按编制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读取属性数据,即可计算单元因素分值。

(1)单元因素分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3种:

①以点代面:分等单元是一个面状区域,而分等因素在不同地方的影响值大都是和距离的变化相关联的,在单元内同样也是变化着的。要想获得能全面、准确反映单元因素状况的数值,所用方法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因划分的单元是一个相对均匀的区域,内部变化很小,完全可以用少数几个点的值来近似地代表整个单元内所有点的值,所用方法也就简单得多。这就是以点代面的方法。一般常用的点有单元边界特征点、单元内部特征点、网格交叉点、几何中心点、加权中心点。

②线性内插,在“以点代面”法中所述及的各种点,它们的分值可以直接测得,也可以通过线性内插的方法,在已经绘制的两条等值线间求得。

③面积加权,如果单元是若干个不同值的均值区域所组成,则其值可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即把不同值占区域面积的比例作为权重,乘以其分值,再把各不同区域加权后的值加和,其值即可作为单元分值。

(2)单元因素分值的确定。以分等单元图为底图,逐一套合分等因素分值图(与分等单元图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酸碱度图、土壤质地图、地形图等),分指定作物、分指标区逐一读取分等因素分值。

根据分等因素分值,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将分等因素分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3)将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分填入单元综合属性表。

根据上述步骤,对全自治区各县(市、区)45123个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分指定作物进行了分等因素分值读取,并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获取了各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分等因素分值。

3)农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可以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评价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ij)。

①几何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指定作物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连乘运算符;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分等因素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求和运算符;

ωk——分等因素的权重;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根据因素选择的实际情况,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加权平均法计算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2)全自治区农用地分等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45123个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结果统一导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4)自然质量分结果分析

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具有如下分布规律:

(1)水田受地带性分布的土壤性状影响明显。水田在农业利用时种植的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方式和投入相差不大,因而土地肥力的培育方向较为一致,自然质量的差异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大。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来看,大致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服从于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即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北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低平原区>桂南沿海区。

从桂东北到桂南,土壤分布由红壤到赤红壤到砖红壤,土壤物质的风化淋溶作用逐渐加强,有机质的积累逐渐趋向减少,土壤酸性增强,形成水稻土后,水田的土壤肥力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自然质量分也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同时,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桂南低平原区和桂南沿海区由于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形成潜育性渍水田和沿海的咸酸田较多,土体中含大量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影响土壤肥力,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2)旱地受地带性土壤发育影响的同时,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的影响更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气候条件较好,水热丰富,旱地适种的作物种类较多,因而旱地的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方式的影响较大,与所种植作物的培肥改土对土壤熟化程度的影响相关。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的赋分结果排序来看,总体差异不大,大致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南低平原区>桂西北山地区。

从岩溶地区的桂中溶蚀平原区与桂西岩溶山地区比较,虽同为以种植玉米和甘蔗为主,但前者缓坡地和岩溶盆地较多,土体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肥力好,自然质量分也就较高;桂西岩溶山地区以峰丛谷地多,坡耕地为主,而且地块小,分散不成片,地面常有裸露岩石,土层薄,土地生产水平低,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同理,桂东北丘陵山地区虽地处亚热带的红壤地带区,但山坡旱地耕地不多,而且较多分布在岩溶峰丛谷地以及溶蚀盆地的低丘缓坡地上,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耕作水平也较高,自然质量分也居中上水平。

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南低平原区和桂西北山地区的自然质量评价结果与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性较高,地处河谷阶地、平原、台地的地区,土体深厚,水热条件好,种植的经济作物的种类也较多,经济价值高,土壤熟化程度高;地处山区或丘陵较多的地区,旱坡地坡度大,土层薄,耕作管理粗放,土壤的熟化程度不高、肥力低。因而,可以看出,这几个区自然质量分评分的赋分结果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3)同一指标区内自然质量分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对水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潴育性水稻土,最低的是盐渍性水稻土,排列顺序为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咸酸田类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B型)分布于低平开阔的垌田,灌溉和排水条件较好,是水稻的主要生产类型,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培肥熟化程度、肥力水平高;潜育性水稻土(C型)的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但经过近十几年的改良利用,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肥力水平也较高;淹育性水稻土(A型)多为提灌或电灌水田,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灌溉保证率低,因而自然质量与灌溉条件相关;石灰性水稻土(F2型)和咸酸田类(F1型)土体内含盐量太高,前者主要受碳酸钙盐化的影响,土壤碱性,pH值高,对水稻生长不利,后者在沿海受海水中的盐分(例如氯化物和硫酸盐类)的影响,土壤咸或既咸又酸,土性较差,肥力水平低。

对旱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棕色石灰土发育的棕泥土,最低的是砾质土和硅质白粉土,大致的排列顺序为棕泥土>冲积土>红壤土>赤红壤土>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砾质土。棕泥土虽然发育于石灰岩类母质,但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溶后,土体特性已不再为碱性,pH值为6.5~7.5,非常适于农作物生长,而且因土壤含钙,与有机质有较好的聚合作用,这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都较高,肥力水平高;冲积土是河谷地区和冲积阶地上的主要土壤类型,地势低平,处于平原或台、阶地,土体深厚,土性适宜,水热条件极好,常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肥力水平较高;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和砾质土或者坡度大,或者水土流失严重,或者砾石多,土壤瘦瘠,自然质量低。

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求和运算符;

αtj——第j种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8)和式(3-9),把全自治区各县(市、区)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有灌溉条件下,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无灌溉条件下,采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以及各指标区的产量比系数代入计算,得出全自治区各县(市、区)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二)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在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现实”产量水平。

农用地第j种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Yi——第i个分等单元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R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标准粮产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Kl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2.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10)和式(3-11)可知,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的利用水平的修正。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评价单元内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在本次农用地分等中,从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利用等指数高,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高;反之,利用等指数低,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低。

(三)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

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经济”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G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G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c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根据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与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数据,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各等值区内评价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其中,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高的评价单元为水稻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2554.52,位于灵山县;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低的评价单元为旱地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175.30,位于那坡县。

‘玖’ SCHUSTER和赵曙明教授的人力资源指数如何计算

http://jw.nju.e.cn/rlzygl/Courseware/Upload_Book/0310172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