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寒区水资源有哪些
扩展阅读
石油里有什么臭味 2025-05-17 22:48:05
脱发产品多久见效 2025-05-17 22:43:02

寒区水资源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8-01 17:58:45

⑴ 南极冰盖储存的水资源占地球淡水

南极冰盖储存的水资源占地球淡水72%。

南极冰盖储存的水资源占地球淡水资源的72%。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2%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而南极又占了两极冰盖的90%。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2020年2月9日,南极洲西摩岛上的气象站记录到20.75℃高温的消息。

南极的特点:

南极虽然纯净、美丽,但却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温和、友善。南极素有“寒极”之称,仅有冬、夏两季之分。每年4月~10月为冬季,11月至次年3月为夏季。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5℃左右;而在东南极,南极高原海拔3500米的地方,年平均气温大致为-55℃~-60℃。1983年7月20日,前苏联的“东方”站记录到的南极最低气温为-89.2℃。这样的温度能使一杯滚烫的开水泼向天空,落下来就是冰碴。

气象专家效存德说,南极是海洋环绕的大陆,从边缘到定点最高点是一个馒头状,所以在冰盖上沿海常年刮着下降风,在冰盖的腹地气温非常低,domeA的年平均气温是零下58.5度,是地球最冷的地点。

南极的低温现象,除了纬度高,太阳不能直射外,根本原因在于南极冰盖将80%的太阳辐射反射掉了,致使南极热量入不敷出,成为永久性冰封雪覆的大陆。

除了低温、寒冷,南极还可称之为“风极”,我们常说的12级台风的风速是32.6米/秒,而南极最大风速达可达80~100米/秒,能轻而易举地把200多公斤的大油桶抛到几千米以外。由于南极大陆常年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所以暴风和雪暴常常会相伴而行。

南极是个冰雪覆盖的高原大陆,四周被大洋环绕,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陆地气温比四周海洋低得多,尤其在冬季,陆上气压与海洋气压的差值也随之加大。风速的快慢,与气压大小的差别密切相关,气压差别越大,风速也越快。南极冰盖上堆积的冷空气在到达南极高原边缘的陡坡地带时,随地势迅速下降而迅猛下泻,这样就形成了南极大陆沿岸的特有风暴。

别看南极大陆到处是冰雪覆盖,大陆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南极内陆还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南极内陆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降水仅几毫米,并不比撒哈拉沙漠中多;因此,南极大陆还有“白色沙漠”之称。

由此可见,“寒极”、“风极”、“白色沙漠”和“冰雪世界”是南极气候的四大特点。南极作为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冷源之一在不断地调节我们整个地球的气候,特别是工业化社会后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使得南极的科学考察和保护南极变得更加迫切。

⑵ 黑河流域现状水资源

黑河流域水资源主要形成于山区,耗散于平原,水资源以降水、冰川融水、地表水径流、地下水等多种形式存在,地表水与地下水呈现出大数量的相互转化。

2.1.1冰川资源及对山区河流的补给作用

祁连山区是现代冰川集中发育地区之一。冰川犹如一座巨大的“高山固体水库”,具有多年调节河川径流量的作用,是黑河流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多年研究成果,上游源头分布有大小冰川1078条,覆盖面积410.55km2,冰川储量接近河川径流量的10倍,年补给河流的冰川融水量约2.979×108m3,约占河径流量的9.3%,具有“高山多年调节水库”的作用(表2.1)。

据中国科学院冰川地质研究所资料,流域内最大的冰川属“七一”冰川,面积达到3.04km2,1956~1974年定位观测,19年间冰舌末端退缩40m,平均每年2.1m,总面积减少0.024km2。1975年以后退缩速度有所减缓,1975~1984年10年退缩了10m,平均每年1.1m,面积减少0.0047km2

表2.1 黑河流域祁连山冰川及其冰川融水径流量

2.1.2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

黑河流域的山区有代表性的主要河流为黑河、梨园河、北大河、洪水河、洪水坝河、大堵麻河、山丹马营河等35条常年性河流。由于河川径流由降水、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混合组成,河川径流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没有明显减少和增加趋势。但各大、小河流皆存在年际间丰、枯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的特征。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受降水、产流条件的影响,时空差异较大,一般从上年的10月开始呈退水趋势,翌年2月为径流的枯水期,10~2月径流量占年径流的15.9%,从3月份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融化和河川积雪融化,径流逐渐增加,至5月出现春汛为径流的平水期,3~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14.5%,6~9月是降水最为集中的季节,而且冰川融水也多,是径流的丰水期,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9.6%,最大两个月出现在7~8月份。最枯四个月径流一般出现在12~3月份,最丰四个月径流是最枯四个月径流的2~10倍以上,而且流域的控制面积越小,径流的集中程度也越高。

黑河是黑河流域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10009km2,在莺落峡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径流量15.89×108m3,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流量的42.8%;据黑河莺落峡站1945~1998年水文系列资料分析,最大年径流量23.1×108m3,出现在1989年;最小流量为11.06×108m3,出现在1973年,丰水年和枯水年河源来水量相差2倍。山口以下进入张掖盆地,自产径流也很少,大部分水量被引用,流经正义峡后,经鼎新灌区进入内蒙古,称为额济纳河,在下游狼心山处分为东西两支,最后汇入居延海。

北大河(其上游也称讨赖河)是黑河流域第二条大河,流域面积为6883km2,在冰沟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23×108m3,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6.7%;山口以下进入酒泉盆地,自产径流很少,经北大河灌区引用后,汇入鸳鸯池和解放村水库,再经金塔灌区引用,现已无水进入黑河干流。

梨园河是黑河流域第三大河流,流域面积2240km2,在梨园堡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502×108m3,占黑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6.7%;出山口以后进入张掖盆地,经临泽灌区引用后,余水在临泽县鸭暖乡汇入黑河。

通过上述分析,黑河流域地表径流汇水总面积27500km2,在不同保证率的条件下分析计算出年径流量分别是:当P=25%时径流量为41.8514×108m3/a,P=50%时径流量为36.7254×108m3/a,P=75%时径流量为30.9199×108m3/a,P=95%时径流量为27.3795×108m3/a,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7.687×108m3/a(表2.2)。

2.1.3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

2.1.3.1山区地下水资源

(1)祁连山区地下水资源

基岩山地:祁连山区主要以变质岩系为主,碳酸岩和碎屑岩分布范围相对很小,所以均按基岩裂隙水对待;按传统计算方法,将海拔大于3650m划为冻结区。海拔小于3650m地带,地下水年径流时间取365天;海拔3650~4500m地带,年径流时间取165天;大于4500m地带年径流时间取150天。计算结果,祁连山山地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64398.37×104m3/a(表2.3)。

山间盆地:根据1999年甘肃省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报告资料,黑河流域上游祁连山区共有10个山间盆地(表2.4),地下水补给量为8.126×108m3/a,扣除重复量后,山间盆地天然资源量为6.136×108m3/a。

由以上计算,黑河流域祁连山区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为12.576×108m3/a。

(2)走廊山脉及北山山区地下水资源

黑河流域北部山区有金塔以北的马鬃山及中部的大黄山、龙首山、合黎山等。除大黄山外降水较少,山地地下水资源贫乏。根据甘肃省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报告资料,计算黑河流域走廊北山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0902.34×104m3/a。

综上所述,黑河流域山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3.666×108m3/a;在径流出山口之前,绝大多数转化为地表水流,只有1.6137×108m3/a通过侧向径流补给中游盆地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表2.2 黑河流域出山河流特征统计表

表2.3 祁连山基岩山区地下水资源计算表

2.1.3.2黑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

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水文地质盆地组成。中游盆地包括山丹大马营盆地、张掖盆地、盐池盆地、酒泉东盆地和酒泉西盆地,下游盆地包括金塔盆地、鼎新河谷盆地和额济纳盆地。

表2.4 祁连山山间盆地地下水资源

(1)计算方法的确定

黑河流域平原区河水、灌溉水的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主体,蒸发和泉水是消耗的主要形式,中游盆地表现为“径流—排泄”相平衡,下游盆地为“径流—蒸发”相平衡,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以水文地质盆地为基本单元,同时考虑到主要补给要素统计的方便和将来调控的便利,将盆地内的灌区作为均衡亚区,均衡期选定为1999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均衡方程式为

(Q+Q雨洪+Q+Q+Q+Q降凝+Q侧入)-(Q+Q+Q+Q侧出)=ΔQ

式中

Q———洪积扇带河道渗入量(108m3/a);

Q雨洪———雨洪水渗入量(108m3/a);

Q———沟谷潜流量(108m3/a);

Q———渠系水渗入量(108m3/a);

Q———田间水渗入量(108m3/a);

Q降凝———降水及凝结水渗入量(108m3/a);

Q侧入———断面侧向流入量(108m3/a);

Q———泉水溢出量(108m3/a);

Q———人工开采量(108m3/a);

Q侧出———断面侧向流出量(108m3/a);

Q———潜水蒸发及植物蒸腾量(108m3/a);

ΔQ———储存量的变化量(108m3/a)。

1)降水及凝结水入渗:降水入渗发生在水位埋深小于5m地带,降水渗入量计算采用公式

Q=F·λ

式中

Q———降水渗入量(108m3/a);

F———接受降水渗入的面积(km2);

λ———有效降水渗入强度(表2.5)。

2)田间水入渗:田间水入渗仅发生于水位埋深小于10m地段,计算公式:

Q=Q0

式中

Q———田间水渗入补给量(108m3/a);

Q0———田间净灌溉定额(m3/亩);

F———灌溉面积(亩);

α———田间灌溉渗入系数(表2.5)。

3)渠系水入渗:计算公式

Q=Q(1-α)(1-β)

式中

Q———渠系水渗入补给量(108m3/a);

α———渠系利用率,采用1999年水利年报数据;

Q———渠首引水量(108m3/a),采用1999年水利年报数据;

β———包气带消耗系数(在细土平原取0.1,在山前戈壁平原取0.2~0.3)。

4)河水入渗:河水入渗量利用甘肃省地矿局水文二队《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勘察研究》报告中的计算成果。

5)沟谷潜流量:沟谷潜流量利用了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3~1986年完成的1∶20万山丹幅、张掖幅、平川幅、高台幅、酒泉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的计算成果。

6)雨洪渗入量:计算公式

Q雨洪=F·X·N·λ

式中

Q雨洪———雨洪水渗入量(108m3/a);

F———汇水面积(km2);

X———有效降水量(mm);

N———洪流率;

λ———洪流入渗率。

其中N、λ选自甘肃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3~1986年完成的1∶20万山丹幅、张掖幅、平川幅、高台幅、酒泉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中的计算成果。祁连山区:X=41.12mm,N=1.0,λ=0.6;北山区:X=26.18mm,N=0.7,λ=0.15。

7)断面侧向流入(出)量:计算公式

Q=B·T·I·sinα·365

式中

Q———断面流量(108m3/a);

B———断面长度(m);

T———导水系数(m2/d);

I———水力坡度(‰);

α———地下水流向与断面间的夹角。

8)潜水蒸发及植物蒸腾量:潜水蒸发仅发生于水位埋深小于10m地段,计算公式

Q=F·C·d式中

Q———潜水蒸发蒸腾量(108m3/a);

F———不同水位埋深区面积(km2);

C———潜水蒸发强度(mm/a);

d———植物蒸腾折算系数。

中游和金塔盆地植物蒸腾折算系数见表2.5;额济纳盆地蒸腾量计算采用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1998年现场观测数据,按遥感解译及实地调查植物分布密度测算(表2.6)。

表2.5 黑河中游流域平原区水文地质参数选用值

表2.6 额济纳盆地主要植被蒸腾强度观测值和蒸腾量计算结果

9)泉水溢出量:采用甘肃省地矿局水文二队1999年瞬时实测流量,按泉水动态观测及正义峡水文站枯季流量推算全年溢出量及区域分布。

10)机井开采量:采用1999年甘肃省地矿局水文二队实际调查数据。

(2)黑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均衡

均衡计算中还参考了1999年甘肃省水文地质二队完成的《甘肃省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报告》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黑河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勘查》报告。

经计算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32.64×108m3/a,其中东部水系地下水补给量为24.40×108m3/a,中部水系地下水补给量1.31×108m3/a,西部水系地下水补给量7.04×108m3/a。东部水系张掖盆地地下水补给量为13.53×108m3/a,鼎新河谷盆地地下水补给量为1.96×108m3/a,额济纳旗平原地下水补给量7.94×108m3/a。西部水系酒泉西盆地地下水补给量为1.61×108m3/a,酒泉东盆地地下水补给量为5.54×108m3/a,金塔盆地地下水补给量1.54×108m3/a。平原区总排泄量为37.50×108m3/a,均衡差为-4.86×108m3/a,负均衡结果与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表2.7、表2.8、表2.9)。

(3)地下水资源评价

依据黑河莺落峡1944~2002年多年径流量资料分析,1999年黑河径流量为15.91×108m3/a,相当于P=46.67%时的来水量,较59年多年平均值15.89×108m3/a多0.02×108m3/a,可以认为1999年计算的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可代表现状水利化水平时的地下水资源量。由此得出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32.64×108m3/a,其中东部水系地下水资源量为24.40×108m3/a,中部水系地下水资源量1.31×108m3/a,西部水系地下水资源量7.04×108m3/a。

2.1.4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

根据上述计算,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取出山河川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即37.687×108m3/a(表2.2);地下水资源量取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32.6372×108m3/a(表2.7~表2.9)。流域内的河水入渗量、地下水溢出量、渠田水入渗量等均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重复量,为26.9051×108m3/a。流域总水资源量应为出山河川径流量与侧向地下水径流量及平原区降水和凝结水入渗补给量之和值,为43.4191×108m3/a,其中中游平原区为40.2649×108m3/a,占总资源量的93%,下游平原区为3.1536×108m3/a,占总资源量的7%(表2.10)。

2.1.5中游盆地不同时期地下水资源对比分析

2.1.5.1典型年地下水资源评价对比

流域水资源在20世纪60~70年代,甘肃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曾经对黑河中游的张掖、酒泉盆地第四系松散含水层的地下水补给资源做过概略的计算。限于当时的技术方法,对其计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结果仅供参考。1977年甘肃省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在对河西走廊水文地质条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系统计算与评价了走廊平原张掖和酒泉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均衡变化,计算精度较高,结果较为可靠。近20多年来,黑河流域水利化程度日臻完善,渠系辐射面不断扩大,渠系利用率大幅提高,再加上地下水开采规模逐年不断扩大,对地下水研究程度亦有所提高。伴随着水资源利用分布格局的改变,黑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不断变化并趋于减少。从1967年、1977年和1999年三个不同时期地下水资源量进行对比分析看出如下特点:

(1)地下水天然补给量呈减少趋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现状年整个张掖盆地(包括大马营和山丹)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分别为16.617×108m3/a、16.283×108m3/a和10.931×108m3/a,现状年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别减少了约34%和33%(表2.11),补给项减少的主要项目是河道水入渗和渠系水入渗两个量,其他补给项相对稳定。

表2.7 黑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均衡计算成果表

续表

注:1.侧向流入中含祁连山沟谷潜流。2.合计中已扣除盆地之间重复的侧向流入(出)。3.括号内数值为泉水入渗及引泉灌溉的重复入渗量。

表2.8 1999年黑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均衡统计表

表2.9 1999年黑河流域平原区主要盆地地下水均衡统计表

表2.10 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

(2)泉水溢出量逐年衰减

20世纪60年代张掖盆地泉水溢出量为13.547×108m3/a,70年代变为12.073×108m3/a,而1999年泉水溢出量减少到8.630×108m3/a,分别减少了36%和29%。衰减的主要原因是补给量的减少和人工开采量的不断增加,而补给量的减少是渠系截流和水库蓄水所致。

(3)地下水开采量增加

20世纪60年代流域地下水处于未开采状态,到70年代地下水开采量为0.388×108m3/a,而1999年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到1.996×108m3/a,是70年代的5倍。

从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不同时期地下水均衡成果看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泉水溢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河水入渗量、渠系田间入渗量减少引起的。张掖盆地河水入渗量60年代为6.452×108m3/a,70年代为7.417×108m3/a,这两个时代变化基本不大,而1999年减少到4.168×108m3/a,于70年代相比较减少了44%,渠系田间入渗量70年代是7.442×108m3/a,1999年为5.103×108m3/a,相比较减少了近32%。

2.1.5.2不同时期主要补给项对比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河水入渗补给和渠系入渗补给减少引起的,对比20世纪50年代到1999年的河水入渗补给量、渠系入渗补给量随时间的变化(表2.12、图2.1)。其中50~70年代的数据主要依据《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及合理开发利用报告》,80年代数据来源于《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勘察研究》,90年代主要依据县市水文地质调查资料。从表2.12可以看出,由50年代到1999年减少了近59%,变化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五六十年代基本接近,为第一阶段,七八十年代为第二阶段,90年代为第三阶段,1999年为第四阶段;变化较大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

20世纪60年代渠道有干砌卵石渠、浆砌卵石渠、混凝土渠和未衬砌的天然卵石渠、土渠数种,南部山前平原以干砌卵石渠为主,北部平原以土渠为主。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是流域灌溉面积发展最快的时期,水资源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干渠和支渠采用浆砌卵石渠,部分支渠和斗渠采用混凝土渠和浆砌卵石渠。90年代以后到目前输水渠道有了很大的发展,输水渠道以防渗的浆砌卵石渠和现浇混凝土渠为主,同时逐渐向下游输水,渠系水利用率提高,输水过程中渗漏损失消耗减少幅度更加明显。

表2.11 黑河流域中游盆地不同时期地下水均衡对比表

注:1.侧向流入中含祁连山沟谷潜流。2.合计中已扣除盆地之间重复的侧向流入(出)。3.括号内数值为泉水入渗及引泉灌溉的重复入渗量。4.1999年河水入渗量包括雨洪入渗,侧向流入量包括沟谷潜流量。

表2.12 黑河中游盆地不同时期河水和渠系水入渗补给量对比表

图2.1 黑河中游盆地不同时期河渠水入渗量曲线

⑶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的变异性变得越来越极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地上升。气候变化改变了水文循环,其变化趋势对世界水资源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气候变化对寒区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降水、蒸散发、径流、降雪与积雪面积、冰川和冻土等方面的影响:近百年来,全球降水在波动中略有增加;在北半球水面蒸发量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径流量及其时空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以积雪形式的降水越来越少,且积雪面积越来越小;冰川出现加速退缩的现象。随着全球变暖,多年冻土融化,导致活动层厚度有明显增大趋势。所有现存的模型都表明了一个更暖的未来世界。为降低地球各圈层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需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更精确的气候预测模型,提高水资源管理者的技术水平等手段来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以解决人类的水资源需求问题。

⑷ 亚洲的气候和水资源有哪些突出特征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着。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亚洲有许多大河,大都源于中部高山地带,呈放射状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恒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内流河主要分布于亚洲中西部干旱地区,有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约旦河等。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腊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⑸ 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少,为什么水资源丰富,并成为大江大河发源地

1.冰川融水
2.雅鲁藏布江的水资源挺丰富

⑹ 冰川冻土的期刊内容

内容有:冰、雪、冻土的性质、过程及其控制;冰冻圈的资源与环境;冰冻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寒区水文水资源;寒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寒区工程与减灾、防灾;寒区生物学;先进技术的应用。
主要栏目有冰冻圈与全球变化、寒区工程和技术、寒区水文水资源、寒区生态与建设、寒区生物学。

⑺ 我国东北地区含着哪些资源

东北地区的资源丰富,对于发展重工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的角落上,是我国的鸡头位置。东北地区的面积非常大,气候条件也相对复杂和多样化。东北的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呈现出典型的季风性特点,降水比较集中在夏天时候。但是由于处于纬度比较高的地区,所以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常常能够达到半年还久。受到这种气候的影响,东北的有些地方的热量不足,达不到发展农业的基本要求。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气候,使得东北地区的林业特别发达。冬天的时候,由于气温比较低,天气比较寒冷,东北经常下大雪,这样就能够储存大量的雪水,为树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非常有利于当地林业的发展。除了东北地区各大山脉中自然生长的植被以外,当地的政府还投资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种植以减轻大量的砍伐树木对于生态平衡的破坏。
如果用一句话还形容东北地区的话,有一句话非常的合适,那就是山环水绕了。在东北地区,有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两个大山脉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森林资源。除了这种丰富的山脉和植被资源,东北地区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和南方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文特点不一样,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呈现出大开大合的特点,以大江和海洋为主。在东北地区最出名的三条河流就是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及鸭绿江。这些河流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方面为农业、工业以及林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另一方面在这些河流的作用下,冲击形成了东北地区比较主要的平原,例如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等等都是在河流的冲击作用下形成的。虽然说森林资源和水资源都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但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资源还是矿产资源。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呈现出三个特点,一个是储量丰富,一个种类齐全,还有一个就是埋藏不深、易于开采。东北地区的矿产有石油、铁矿、铜矿、钼矿以及金矿等等。

⑻ 中国有哪些高寒山区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内蒙高原.北疆阿尔泰山南疆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昆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