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资源是怎样产生的
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来说的。水资源的产生取决于水循环,大气降水是主要来源。地质历史时期,地球内部也产生内生水。
❷ 地球上的水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水一直被誉为生命之源,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可以繁衍生息,除了氧气大气层必要的食物之外,水资源更是不可或缺的。地球上的第一颗大物质分子就是从海洋中孕育的。可见水的重要性了。只是地球在诞生之初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液态水资源的,更何况汪洋的海洋呢?那水是如何形成的?若是人类掌控了水的形成原理,人类是不是就具备将任何一颗没有水的星球改造成有水的星球呢?
为了揭秘水的由来,科学家给出了多种猜测,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吧!
只是无论是哪一种可能性,人类若想打着了解水的形成,来改造其他星球的想法,就几乎不可能实现了,因为这是很难用人力办到的。对于以上这3种解释,大多数还是持有怀疑态度,大家觉得地球上的水最有可能是从哪里来的呢?
❸ 地球上的水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学术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有几十种不同的水形成学说。有些观点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化合成水,水蒸气逐步凝结下来并形成海洋;也有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另外的观点认为,原始地壳中硅酸盐等物质受火山影响而发生反应、析出水分。也有观点认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陨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来源,甚至地球上的水还在不停增加。
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时,或者当我们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部分面积都是鲜艳的蓝色。从太空中看地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很圆的,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仅比两极半径长0.33%。地球是极为秀丽的蔚蓝色球体。水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地球71%以上的表面。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
(3)人类水资源怎么形成扩展阅读:
人们在研究球粒陨石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一般为0.5~5%,有的高达10%以上,而碳质球粒陨石含水更多。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陨石,大约占所有陨石总数的86%。一般认为,球粒陨石是原始太阳最早期的凝结物,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都是由这些球粒陨石凝聚而成的;
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氢核、碳核、氧核等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 t这种“宇宙水”。然后,这种水以雨、雪的形式落到地球上。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于被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分子在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注: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
雨雪等降水活动对气候形成重要的影响。在温带季风性气候中,夏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水还会以冰雹、雾、露水、霜等形态出现并影响气候和人类的活动。
人类有史以来,的确没怎样见过或记载过大的冰质彗星撞击地球,小的冰质彗星撞击地球后构成的水的确也微乎其微。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有些冰质彗星是十分巨大的,有些比地球都要大得多。即使是一颗只要地球体积十分之一的冰彗星撞入地球,其构成的水量就会十分惊人。
地球的史书大约有46亿年了,在这漫长的46亿年时间里,不扫除有一颗大概多冰质彗星曾撞入地球,并给地球带来了少量的水。地球外表已发明了许多陨石坑,这些陨石坑,大概有些就是冰质彗星撞击地球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现在地球上可见的陨石坑,只是在地球较晚的史书上构成的陨石坑,先前更早构成的陨石坑,许多都已被地球的地质运动毁坏或埋葬了。也就是说,在地球漫长的史书上,地球遭到过大型冰质彗星撞击的几率是十分大的。
❹ 地球的水源如何形成的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但是,海水为什么不会干涸?大海里的水为什么总是那么多呢?
据估计,全世界海洋的总水量有13.7亿立方千米。如果把所有的水集中起来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的直径可达1400千米。
茫茫的大海中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般的说法是,大海中的水归根结底是从它“自身”来的。每年,从海洋的表面有1亿多吨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去,这些水蒸气的绝大部分仍然在大海上空变成云再化为雨,最后又降回大海中,而水蒸气中的一小部分变成雨雪后降落到陆地上,流进江河湖泊,再顺着江河又流回海洋。大海中的水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当然就不会有干涸的一天。
那么,大海中的水最初又是怎么有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即海洋中的水是与生俱来的。早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
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后来,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地球上到处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呼啸的浊流通过千川万壑汇集到原始的洼地中,形成了最早的江河湖海。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可是,随着火山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火山活动所释放的水并非所谓的“初生水”,而是新近溶入地下的雨水:这无疑是对“地球之水与生俱来”理论的挑战。
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1961年,科学家托维利提出的假说令人耳目一新: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
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多达17亿亿吨的氢量,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这个数字与现今地球上水的总量145亿亿吨十分接近。但是,有人却提出质疑:若光靠太阳供给而自身没有来源的话,地球不可能维持现有的水量。
那么,地球之水究竟来自何方呢?美国荷衣华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路易斯·弗兰克和由他率领的研究小组独辟蹊径,提出一个惊人的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既不是来自地心,也不是来自太阳风,而是来自于外太空的冰彗星雨。
该研究小组提出:不仅是地球上的海洋,而且太阳系其他行星和卫星上的水,都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1981年,美国发射了一颗观测地球大气物理现象的“动力学探索者”1号卫星。在分析卫星发回地面的数千张观测资料时,细心的弗兰克发现:在桔黄色的卫星图片背景上总有一些黑色的小斑点,或者说是“洞穴”,弗兰克称之为“大气空洞”。这些“洞穴”的直径一般有十多千米,个别的甚至达四五十千米。它们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每个小黑斑都是突然出现,大约2~3分钟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1981年到1985年,在大约2000小时的观测期里,弗兰克共观测到30000个类似的黑色斑点。这些小黑斑是什么东西?
在对大气中所有数量充足的分子一一作具体的分析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只有水分子才能吸收频带足够宽的波长而呈现黑色。这使他们确信,卫星照片上的黑斑是由于高层大气中存在着由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所造成的。
弗兰克将他们的观测结果同彗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后认为,小黑斑现象最有理由的解释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由大量的冰块及少量尘埃微粒混合而成的彗星,在刚接近地球时,是一个直径约为二十千米的冰球,然后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破裂、融化,并被太阳光汽化形成较大的水汽球或是绒毛状的雪,后来化作雨降至地面。其中的一部分则进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卫星照片上的小黑斑就是这些彗星云团。
不久,在六百多千米上空,弗兰克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这似乎又为弗兰克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这一理论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偶尔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从而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小彗星理论还能解释火星上似乎是水作用形成的河道等等迄今无法解释的问题。又如在1990年的一天,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江苏省无锡梅村乡。根据弗兰克的小彗星理论,我国专家经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充满幻想色彩的吟诵之作。倘若弗兰克的新理论是正确的,那么诗人所言或许就是事实。并且,从天上来的,又岂止黄河之水呢?
针对弗兰克的小彗星理论,美国科学界引发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论。科学家们虽然没有对卫星图像上的那些黑点或带状物表示异议,却不同意弗兰克作出的这些水将全部降落到地球上的解释。
然而不久后,美国弗吉尼亚技术大学和约翰逊航天中心的科学家们联手打开了一块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毋庸质疑,这一发现是对弗兰克彗星理论强有力的支持。
据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米切尔·佐伦斯基介绍,这块陨石是1998年坠落在美国得克萨斯莫纳汉斯的两块陨石中的一块,并在发现后48小时之内被送到约翰逊航天中心,在一个空气已被过滤的净化室里被打开后,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陨石里布满奇怪的紫色晶体,化验的结果让人震惊:竟然是盐!进一步分析后,结果令科学家们目瞪口呆:这些神秘的盐晶体里竟然有水!
科学家们因而认定:这些水绝不可能来源于地球,其惟一的来源就是产生陨石的天体或者包含盐分冰体的彗星。
地球之水是从天上来吗?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这一论断,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地球虽然多水,却是一个缺水的星球。我们固然知道,地球上有大约14.5亿立方千米的水,每一平方千米为10亿立方米,这是一个大得惊人的数量;我们也固然知道,如果把这些水全部均匀地铺在地球表面上,地球的平均水深可达到2800米,地球真可称作是“水球”。但是我们仍然说地球是个缺水的星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水是不适合人类使用的,海洋虽然是个巨大的天然水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4%,但因海水含盐太高(每公升含盐量35克),故不能为人类直接利用。
在人类居住的陆地上约有2800多万立方千米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在这些陆地水中,有冰川2400万立方千米,又占地球淡水总量的85%。由于冰川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开发起来十分艰巨。陆上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地下水、淡水湖泊、土壤水和河流,共有400多万立方千米,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千分之三。而且由于这些水在地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所以很多国家的水资源十分贫乏。越来越多的人类和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地球面临缺水的挑战。
❺ 自然界中的淡水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根据历史记载,地球上一开始的水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导致地球上的水资源慢慢变得越来越少。总地来说,现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淡水资源,另一类是咸水资源,而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使用的就是淡水资源了。因为淡水资源比较短缺,为了能够寻找更多的淡水资源可能人们就会思考自然界中的淡水资源都是从哪里来的呢?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又在哪里?查找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有三种,第一种淡水的来源是海水的淡化,第二种来源则是地球上的地表水。而剩下的一种就是来源于地球上的地下水了。而自然界中最大的淡水湖是苏必利尔湖。
总得来说,自然界中的淡水资源并不多,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淡水资源,节约用水。
❻ 地球上的水资源都是从何而来
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目前的认知就是,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而我们认知里面,地球形成大约是在45亿年前,海洋的形成大约在地球形成十亿年后,也就是说大约在35亿年前,而生命的出现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30亿年前左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
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呢,这个有几种说法,每一种都离不开物质形成的初始阶段,第一种说法是来自地球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太阳系刚刚形成的时候,太阳系里面布满了各种分子,其中大多数是氧分子跟氢分子,很多年的碰撞中结合到一起变成水分子,然后附着在当时太阳系里面的尘埃当中。
当然这些不管水怎么形成的,其实都是宇宙里面的物质,水分的形成跟太阳系形成有关,这个跟传说中的混沌初开世界出现的说法差不多,是最初是阶段就已经存在,只是形成到海洋湖畔河流这个时间过程比较漫长而已,就是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有了生命的进化才有了现在的人类,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最早来自海洋,我们离不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