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课程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资源包括的内容:
一、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1、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校内人力人文资源,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文化长廊、实验室、校园环境等都属于校内课程资源。
2、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比如某小学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动手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发“手工陶瓷工艺品制作”课程资源,从空间上讲,这种课程资源属于校外的课程资源。
二、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素材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知识能多的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给学生,以及学生在教学中收获到的知识、经验等均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
2、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
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有时是交叉重叠的,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既是素材性资源,也是条件性资源。
三、根据性质,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1、自然的课程资源具有天然性和自发性的特点,比如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碧海蓝天、天气等大自然的因素都属于自然课程资源。
2、社会课程资源具有人工性和自觉性。比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烈士陵园等建筑物属于社会课程资源。
四、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1、显性的课程资源是能够通过感官感知得到,可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比如教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教具等。
2、隐性的课程资源是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如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属于隐性的课程资源。
⑵ 课程资源分为哪些类型
所谓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开发和利用它们。下面列举了一些课程资源的分类,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资源分类本身不是目的,列举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分类旨在开拓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阔前景,避免可能出现的偏颇。例如,我们可能比较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我们可能注重文字和实物资源,淡化了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我们可能看到了显性资源,忽略了隐性资源;我们可能过分强调条件性资源,遮蔽了素材性资源等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民族众多,文化特色不同,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就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突出学校特色,显现学科和教师个性。
(1)根据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农场和工厂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例如,用于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地理课程的水文和地貌、天气和气候。
人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社会课程资源同样也是丰富多样的。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成为课程资源;另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3)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文字的产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以教材为主的印刷品记录着人们的思想,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存着人类的文化,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
(4)根据存在方式,课程资源还可以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比较易于开发与利用。
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例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与显性课程资源不同,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内容,但是它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⑶ 隐性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隐性课程的特点:隐蔽性和影响的间接性和长期性,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和深远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是潜在的,载体是分散的,内容是实践的,效果是持久的。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可追溯到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作为教育学名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其定义: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3)隐性课程资源具有哪些特点扩展阅读:
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潜在课程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学生在学校各种人际交往中受到的影响,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
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的影响,如学校与班级的传统、风气、舆论、仪式、规章制度等;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文化的影响,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
潜在课程概念拓宽了原来的课程定义,打破了原来课程有计划、有目的的界限;潜在课程概念的提出,发现了学生经验的新领域,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经验的指导;潜在课程概念为课程效果中显性课程无法解释的部分提供了新思路;潜在课程概念发展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类型;
潜在课程概念为构思教育的学校管理者提供了“硬教育”(计划课程)与“软教育”(潜在课程)的战略参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以隐性课程建设弥补高职教育短板
⑷ 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三个方面。
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其效果体现在政治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
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系统,他在《中学社会系统》中认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是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
(4)隐性课程资源具有哪些特点扩展阅读: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⑸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同属于课程的下位概念,从逻辑学上说,它们在内涵上应该是不相容的,在外延上两者之和应当等于课程概念的外延。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以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学术性的或非学术性的来限定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相容的。
如果以教育者的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来区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其外延是不周延的;如果把隐性课程界定为校园文化、未预期的学习结果,则又超越了课程的内涵。因为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不管是学术的,还是非学术的)很难说是显性课程给的或是隐形程中习得的,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整体行为,不可割裂的。
任何课程都是有计划的,如果某种东西不可计划,那么它至少不被称为课程,而只能叫做偶然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结果、计划性或存在的环境,在于学生的接受机制和教师的呈现方式上。
拓展资料:
显性课程: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可以说计划性是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
具体内容:列入教学计划的学科,也就是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学科课程分门别类地把不同领域的人类文化知识系统地组织起来,在学校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课程结构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其效果体现在政治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美国学者高尔顿最早注意影响教学内容的非正式系统,他在《中学社会系统》中认为,中学生的个体行为是与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联系的。
1 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 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 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⑹ 隐性课程 表现形式
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回师的教答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6)隐性课程资源具有哪些特点扩展阅读:
隐性课程的特点:隐蔽性和影响的间接性和长期性,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和深远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是潜在的,载体是分散的,内容是实践的,效果是持久的。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可追溯到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附带学习”。作为教育学名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其定义: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⑺ 隐性课程资源包括哪些
课程隐性资源包括在课堂教学不断推进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资源,如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的疑惑、困难、错误或正确的认识、学生的错误和差异等。此外,还有文本的创作主体身上所隐含的资源因素,如作者的经历,作者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里本人将从人的资源因素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两个方面谈谈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生生差异产生的动态资源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差异,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动机、态度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我们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它,把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帮助我们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的一个片段:
请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情节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信息,形成你对杨志的初步印象,并思考: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武艺高强,精明能干,且又有过失陷花石纲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押送生辰纲他更是如此谨慎行事,精心安排。为何最后还是失败。
这一问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起来表达各自的观点。
有学生认为这是杨志没有得力的助手。军将们不但没有什么谋略而且还怕吃苦受累,更不会领会他们主将的意图,从而导致失败。有学生认为杨志权力受到牵制导致失败。老都管与杨志虽同路而不同心,非但不能帮助其行事,反而站在另一边,这样牵制了杨志的权力,使得杨志作为主将却无法行驶主将的权力,其权威性受到削弱。有学生认为团队矛盾导致失败。这个团队各自为政,内部不和,这给对手可乘之机……
学生各抒己见,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这时教师无需给出一个“标准而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继续研读文本,讨论大家的发言,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观点。在这里教师充分挖掘,共享差异性的动态资源,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互助学习、共享资源的氛围。在活动中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学生在差异性的动态资源中生成智慧,解决课堂的重难点。
二、对比设疑生成动态性资源
在充满了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神入化地驾驭教学进程的教学行为,往往表现在巧妙、及时地捕捉某些瞬间的行为或细节,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精彩。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的一个片段: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花,作者认为世人最爱什么花,为什么爱它,作者爱什么,为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最后教师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对比两位作者写荷花的差异。
师:(引出问题)作者似乎少写了一点什么呢,教师同时在“碧”“红”二字下面加点以作提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答案:少写了颜色。教师继续追问:是周敦颐忘记了写还是故意不写。
生:“非君子”注重外表;作者写的是“白莲”,所以没有写颜色……
师:再读课文,思考是作者忘了写还是故意不写,为何如此鲜明的色彩作者却一字未提。
生:周敦颐喜欢朴素;作者为了突出莲的品质不是色彩鲜美。
师:那么作者的这几句话突出莲的什么品质,生……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抓住作者忽略了“色”是本意还是故意这个细节,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对比设疑中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
这个案列中教师的对比设疑,深度挖掘了文本以外的隐性资源,营造了适合于学生“内
⑻ 课程表属于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
课程表属于隐性课程,课程表中的学科属于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教育者直接地表现出来的,如课程表中的学科。
隐性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三方面的区别:
1、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形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
2、在计划性上,隐形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手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
3、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题教学来进行的。
(8)隐性课程资源具有哪些特点扩展阅读
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有: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2、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4、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
5、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6、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