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参与型的农家生态旅游主要有什么种类
(1)采摘旅游。我国内地的采摘旅游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深圳的荔枝观光园后采摘园,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展了此种观光休闲旅游活动,为城市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北京市开放观光采摘果园533个,总面积近28.7万亩,接待观光采摘达到335.5万人次,采摘果品2098万千克,采摘收入近9730.4万元,亩产效益比正常栽培的果园高出数倍。现在的一些观光果园平均收益为7000.8元/亩,其中最好的旅游采摘观光果园已经达到3万元/亩。各地观光采摘园除了果园外还包括了大量的菜园、农园等(图4-1)。
(2)务农旅游。参加此种旅游活动的游客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多为“重温旧梦”,实现某种“感情回归”,游客中既有早年离乡进城的老者,也包括大量的“返城知青”和高考进城的中青年人,他们着重体验“三亲”,即,亲知: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亲行: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乡村体育、乡村游艺等,其中参与制造农家美食尤其受女性度假者的欢迎;亲情:将度假者作为家庭一员,与其拉家常、结对子、共同娱乐等。
(3)垂钓渔业旅游。沿海渔村游,参与者可以感受亲自参加垂钓、捕鱼以及海带的采集、加工等劳动。我国沿海的许多渔村已对游客产生了浓厚的吸引力,山东省半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加之30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和国家法定假日的改革,使得沿海的垂钓等渔业旅游蓬勃发展起来。日本岩手县的一个渔村50多家渔户常年都能接待游客。
(4)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是一种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为主题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其魅力在于能够使游客欣赏到异地他乡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创造。从民俗生活的空间角度,又可以分为山村民俗游、水乡民俗游、渔村民俗游等。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也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俗游和语态民俗游等。民俗旅游重在参与和体验,讲求真实的融入。如“梅家坞茶文化村”、“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浙江(中国)花木城”等。2003年国家旅游局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民俗文化旅游占12个。
2. 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主要特点
农家生态旅游其重点突出一个“农”字,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如婺源“生态旅游观光村”、赣州的“宝葫芦农庄”、安吉的“竹乡农家乐”等旅游点,让游客吃的是地方特色的农家风味土特产,住的是青瓦木屋农民房舍,干的是田野农活,玩的是乡村民间娱乐,买的是农家的风味土特产及手工艺品,故其特点非常鲜明。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农家生态旅游充分显示农家特色。农家生态旅游大部分是利用农民闲置或兼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源就地取材,都姓“农”,且具有经营灵活等特点,因而收费相对较为低廉。而城市近郊观赏娱乐型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的农家乐旅游完全改变城市生活情调,充满农村乡土气息,对走上小康生活水平的城市工薪阶层则更具有吸引力。有了城市工薪阶层这一巨大的客源加盟农家生态旅游活动,全国各地的农家生态旅游将更有生命力。
(2)农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农村广阔天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借助生态自然环境的优势。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空气清新,适宜休闲度假的优势吸引游客。如浙江省安吉县,地处天目山麓,濒临太湖,素有“中国竹乡”之称,又相继获得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景区景点的快速建设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从而加快了当地“农家生态游”队伍的建设。
(3)农家生态旅游经济效益较好。农家生态旅游由于适应市场需求(现阶段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具有投资小(利用自身现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回收快等特点。景点资源几乎是就地取材,稍加建设就能投入使用。餐饮资源自产自销,商业成本低。游客参与农事活动把农活的劳作又转化为娱乐而创收。农家乐旅游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边际效应大,一推出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农家生态旅游有助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地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规律,符合农民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 构成农家生态旅游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构成农家生态旅游的核心要素是乡村特殊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物产;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色、景象、景观;风味——地方特色建筑、特色食品、特色服饰;民谣——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故事;习俗——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
一、“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二、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三、生态旅游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
四、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
五、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于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不利于公平分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比大众旅游更注重对当地自然和文化的保护、更注重对旅游者的教育,消费高于国内大众旅游的消费水平,是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六、在生态旅游泛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推动下,不少专家学者投身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以期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过此认证标准的就是生态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统一规范“混乱”的生态旅游市场。
4. 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哪些
生态旅游资源,英文名称:eco-tourism resources。以生态美吸引游客,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资源。以原生态动植物或水源、地貌为主要景观的旅游资源。
5. 目前农家生态旅游有哪些形式
(1)传统观光型。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尽享田园乐趣。
(2)都市科技型。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3)休闲度假型。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领略自然生态、垂钓、品尝野味、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
6. 生态旅游资源有哪些类型
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有:山地型、森林型、草原型、湿地型、海洋型、沙漠戈壁型、人文生态型。北京巅 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十五年来致力于生态旅游研究,探索出生态旅游“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径,旨在有效地解决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三大矛盾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五位一体打造生态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