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会怎么出考题
扩展阅读
采购标准成本怎么制定 2025-05-19 19:28:23
现实中怎么做钻石镐 2025-05-19 19:27:44
水文与水资源有哪些部门 2025-05-19 18:56:34

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会怎么出考题

发布时间: 2022-07-27 00:15:23

① 旅游审美主体审美感受具有哪些层次特征

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自然景观在旅游资源中占有主体地位,旅游资源开发者要对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和自然景观的构景特征作出正确分析.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选用适当的观赏方法,得到美的最大享受.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一般可以概括为特色文化美、历史价值美、独特意境美和隐秘幽玄美.这四种审美特征中的某几种特征,很有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审美对象身上.所以,综合把握、灵活使用,是人文景观审美当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不懂,请google之

② 结合旅游资源知识,谈谈你熟悉的某一旅游景色的审美特征.

如果想逛大园林,建议去拙政园,苏州园林博物馆、苏州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王府跟它连着的,沿园林路步行百米左右可到狮子林、苏州民俗博物馆,非常难得的景点集聚区。而且离观前街非常近,逛街、购物、吃饭也方便。(怡园就在那边,闹中取静的典型,呵呵)
想简单看看水乡小街的,山塘街是不错的选择,石路步行街离得非常近,逛街、购物、吃饭也很便利。
以上是在苏州比较市区地方的选择,因为古今结合,交通之类也很方便。(留园、虎丘、盘门景区什么的都很好的,只是自助游的话路线不太好组合。)苏州的其他小园林也非常有韵味,但是不太适合短期旅游观光(关键是您带的人比较多)。
远一点的,枫桥景区、石湖景区、三山岛、同里、木渎、角直、周庄......水乡小镇,非常好,但看大家喜好再决定......
另外,苏州乐园是个能放松玩一天的地方,游戏项目很多(有点小刺激的),不用导游也能玩得很好,吃的东西建议自带(不介意吃又贵关键还不太好吃的园内食物的除外)。
苏州能玩的地方太多了,楼主如果实在没把握,就找个旅行社,好好筹划一下,呵呵(个人喜欢自助游,感觉特别好。

③ 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特征,成因

一、概念: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二、分类:
1.成因。是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过程。如,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的原因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界赋存,天然原因形成的。
2.属性。属性是指对象的特性、特征,包括状态、动作、关系等方面。旅游资源的属性是指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式、状态等。例如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历史古迹、古建筑、陵墓、园林、宗教文化、城镇、社会风情、文学艺术等,因为它们的属性不同,因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3.功能。所谓旅游资源的功能是指旅游资源能够满足开展旅游活动需求的作用和效能如观光功能、休闲功能、度假功能等。有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开展多种旅游活动的需求,因而具有多种旅游功能。根据旅游资源功能的不同可以把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观光游览型、保健疗养型、购物型、参与型等旅游资源。
4.时间。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可以把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建筑类旅游资源依据其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可以划分为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
5.其它。根据分类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还可以有其它不同的分类依据如开发利用状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A.以旅游资源性质上的差异为依据分出8个主类。分别是地文景观主类、水域风光主类、生物景观主类、天象与气候景观主类、遗址遗迹主类、建筑与设施主类、旅游商品主类、人文活动主类。B2.以旅游资源的性质、形态、功能特性、文化内涵等为依据进一步划分出31亚类和155类。如地文景观类可分为综合自然旅游地、沉积与构造、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岛礁等5个亚类。而地质地貌过程形迹亚类又可分为凸峰、独峰、峰丛、石(土)林、奇特与象形山石、岩壁与岩缝、峡谷段落、沟壑地、丹霞、雅丹、堆石洞等14个基本类型。
三、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跨越空间限制前往异地游览。现代旅游开发中,要求要充分挖掘资源特色,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因为在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特色就是旅游产品拥有市场的法宝。可见,正确认识和评价区域旅游资源条件,突出自身特色,是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内容。
旅游资源地域性也受到挑战,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地域性正在削弱。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受到重视,而地方知识、地方技能、地方价值观遭到忽视。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掀起,人文景观正在经历景观趋同,特色消失的过程,因此,保护现有富含人类历史信息和地方信息的特色景观资源迫在眉睫。
3.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
其他资源经过开发,或以其自身,或以其产品,可以输往其它地方以供利用。但旅游资源一般在地域上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这样便形成了旅游资源的地域垄断性。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首先,自然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都是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由于其规模往往巨大或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性,使其难以发生空间位移。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桂林山水等资源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第二,人文旅游资源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类社会产物,它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包含人类社会、历史信息的丰富性上。由于这类资源与其生成环境紧密联系,人为割裂其环境联系,势必会影响到旅游资源所承载信息的完整性、原生性和真实性,使资源的价值降低。如中国巍巍群山中蜿蜒不断的万里长城,意大利罗马古城中的斗兽场,埃及茫茫沙漠中的金字塔都是与其自然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的;第三,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有名的旅游资源是可能的,如微缩景观、园林建筑等,但由于脱离了历史和环境,仿制品往往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其生命力非常有限。
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应在当地进行,对于搬迁、移动资源,建设仿制景观应审慎对待。由于当地开发,旅游者必须离开常住地前往资源地才能完成旅游活动,因此,使得旅游地的一些服务设施、行业纳入到旅游业之中,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地或旅游产品的质量除受旅游资源质量影响外,还受到交通、住宿、接待等服务行业的影响。
4.旅游资源可重复开发性
其他资源多数不能重复利用,在人们消费产品的同时,资源也随之消耗掉。而旅游资源相反,在妥善保护的情况下多可长期反复利用。旅游者通常不能带走旅游资源本身(一些旅游商品除外),所带走的只是关于用旅游资源所开发出的所利用产品的意念和印象。因此,旅游资源可重复利用。开发过的旅游资源在新一轮的开发中,或更深层次的开发中,仍可作为资源来对待。如在原有的观光旅游地,原来用于观赏的悬崖,在配套一些相应的设施以后,可用于开展旅游攀岩活动;一些河道,在水深、地形允许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
导致旅游资源重复开发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任何旅游资源开发出的旅游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即存在起步、发展、平稳、衰退的发展规律,因此,当旅游产品处于平稳或衰退期时,应积极开发新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其次,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发生变化,因此,同一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必须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地进行深度开发,才能适应市场需要。从为观光旅游而进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到为特色旅游、专题旅游而进行的旅游资源开发,开发活动不断深化、不断发展。今后一段时间,高科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增加科技含量成为深化旅游开发及旅游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高科技的应用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并能使旅游资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旅游资源的观赏性
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它的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虽然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观赏活动几乎是一切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无论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崆朦雨亦奇”的西湖美景,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还有多姿多彩的文物古迹、民族风情,以及美食佳肴等,都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构成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最基本要素。观赏性影响旅游资源的品质,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我国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桂林山水、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都因观赏性较强,成为世界着名的旅游资源。
由于观赏性的基础地位,美学价值一般作为重要的开发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将资源中蕴涵的美要充分体现出来,使游人能够察觉、享受,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美,提高美,创造美,从而产生愉悦感。美学效果成为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效果的主要标准之一。合理的开发应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生理、心理两方面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性情,锻炼意志,树立理想,提高素质、培养情趣的作用。
由于旅游者性格、气质及审美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美感、丰度、价值、结构和布局因时因地的不同,旅游资源欣赏也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旅游开发应注意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审美涉及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因此,要取得好的旅游效果,除了要对旅游景观进行美化外,还必须加强美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这样才能使旅游活动更加富有意义。
四、成因
呵呵,不好回答呀,只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因素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有自然的、人文的、有形的、无形的、现代的、古代的,各有各的成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呀。

④ 旅游美学试题

导游书本上 都可以找到答案,自己动手。

⑤ 地理 旅游地理的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的题怎么答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

⑥ 旅游资源的特点

旅游资源特点有: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6)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会怎么出考题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4、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特种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⑦ 如何从旅游美学角度欣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爱好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的自然景观。它们通常是在某种主导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参与下,经长期的发育演变而形成。固然在历史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人工构景物体,并带有特定时期历史文化的某些特征,但就构景的主体来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观的基本特点,所有人工构物仅起着衬托和点缀作用。就旅游建设而言,自然景观不宜有较多的加工改造,一切人工建筑都不得改变其原有景观的基本属性。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就是审美。水,覆盖着地球面积的尽大部分,它滋润着地球,修养土壤,润泽空气,养育着我们,也给人类以生的灵气;以绿色为主的自然植物更是把人类生存的地球和我们生活的环境装扮得妖娆多姿,美伦美奂。自然,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欣赏自然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怀,因此也就有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之说。

自然旅游资源接其形态特征和成因回纳为以下几类:①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成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海岸景观等;②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类泉水;③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④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⑤天气旅游资源。如避暑、避冷胜地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与副热带游览地;⑥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⑦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在众多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中,那些分别以水光山色、奇石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宜人天气和珍禽异兽、琼花瑶草为特色的景象组合,往往形成不同风格的着名风景区,成为人们观光揽胜、避暑消夏、度假疗养和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旅游胜地。

在大自然中,我们要如何欣赏自然能资源旅游美,没有哪些特点,这都是我们要把握的。首先来看看有哪些美。旅游资源的形象,泛指地象、天象之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可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野等价值特征。一“雄”美的旅游资源。二“奇”美的旅游资源。三“险”美的旅游资源。四“秀”美的旅游资源。五“幽”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六“奥”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并留意与“幽”美的差别)七“旷”美的旅游资源。(含义及典型景观)八“野”美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色彩极其丰富,五彩缤纷。这些色彩主要是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雾云霞及阳光构成,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色彩美主要包括:山色、石色、天气、水色、植物色等。

听觉美:鸟语、风声、钟声、水声等。

嗅觉美:花的芳香、陈酿、丰美的肴馔、水果、清新的空气等。

协调美:①物态协调美:是指人类为了审美的需要,对自然风景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如修建亭、台、楼、阁),以协调和强化整体旅游资源的审美效应.

②心理协调美:是指通过自然风景联系到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典故传说,名人轶事来反映崇高的风尚、道德、伦理、情操、美好的心灵等,给人以心理上美的享受,进而对游人产生更大的感染力。

风情美:①独特性;②神秘性;③、真实性;④体验性。

现代人都具有崇尚自然的情结,亲近大自然更是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闲暇时间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钟爱,中学生也需要鸟语花香的世界,渴看到大自然中与天地交流,在赏心悦目的游览中使疲惫的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高中学生已不满足于对蜂缠蝶绕,花红柳绿的新奇,较多地追求对自然及其生物的体验和感受,享受自然赋予人类的聪明与灵感。更何况我们这些眼光更加犀利的大学生呢?

我想以下四点时相当重要的:预备心境、把握时间、把握角度、选定间隔

在欣赏时我们应该注重从这些方面往体验。

一、定点――散点法。

一定点透视法――静态观赏。

在欣赏旅游资源时,找到一个正确的审美视角,选择最佳欣赏点。

二散点透视法――动态观赏。

在运动中观察旅游资源,表现出旅游资源观赏的活动性。

二、分离欣赏法:

在旅游资源审美中,将特定的对象从四周的现实背景中抽取、剥离出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来观赏,从而获得满足的效果。

三、联想――想象法:

联想――想象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方法,它可使旅游者享受到一种“活化”的形象,使美感得到深化。

一联想欣赏法。

主要指旅游资源以一种“感性魅力”来触动观赏者的生活积累,这种触动唤醒了观赏者所直接感受的对象(旅游资源)与自身的审美经验记忆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产生出新的审美对象。

二想象欣赏法。

想象主要表现为,不仅感知直接作用于观赏者的旅游资源,而且还能在观赏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

四、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对旅游资源的高质量的欣赏,是旅游资源审美中令人沉醉的境界。

一触景生情

观赏者在旅游资源审美中,由于各种不同的旅游资源的触发,而引起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其特点为“因物起兴”:一是不同情感对应于不同的对象形式结构;一是不同的美感有着不同的心理基础。

二缘情择景。

是指旅游者,根据不同的情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特定情感需要的旅游资源,寓情于景,把内在的情感投射于外在的旅游资源上。

触景生情与缘情择景的区别:

触景生情使旅游资源得到了情感形式,而缘情择景却使情感得到了自然形式。

那么,走进自然看什么,怎么看?我国历来把欣赏大自然以为是“外供线人之娱,内养仁智之性”的高雅文化活动,更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方式。在观看名胜古迹时,可以使人感受古代文化的气味,民族风土人情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从中找寻历史发展的脉络,探寻地方或民族发展的轨迹;看名山大川,可体验自然的鬼斧神工,想象沧海桑田的变迁,感受大自然巨大而神奇的气力;看自然及其植物,体验自然生物的多样性,想象自然物种的起伏兴衰,从而感受自然创造生命的神奇过程,汲取人类生存的意义,激发孩子保护自然,珍惜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大自然深奥神奇,赋予青少年驰骋想象的天地,激励他们勇敢面对未来,升华自己的理想境界,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转转公园,那里是微缩的自然景观,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小桥流水、山石景观都有。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玲珑的假山,潺潺流淌的小溪,呈现给我们的是和谐、美丽、纯净。动物园里天鹅伸着长长的脖颈,不时展开雪白的翅膀上下翻飞,显出高雅端庄;长颈鹿独自傲立,仪态优雅;敦厚的大象如盘石一般稳重;灵巧的猴类动物上窜下跳,表现出灵长类动物所具有的特质;孔雀有意要与人比美,等待它展开那美丽的屏,你得煞费一番心劲;虎狮咆哮时显示出勇猛威武之美。这一切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长廊和楼阁以及碑刻中记载着历史,它把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题刻在里面,并沉淀着人类文化传承的经历,是历史的缩影,其价值相当厚重。

名山大川,走进自然,往欣赏城市中、公园里难以见得到的景观。此行应有目的性,如亲历四季,感受春的盎然生机,夏的炽热,秋的舒爽,冬日的严冷和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并理解四季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在变化;这些教科书上的内容,只有亲身经历了感受了,才会熟悉得更加深刻。走近大山,突兀的山石,惟妙惟肖地形成人们熟悉的桂林的象鼻山;石林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等,使人们深刻体会自然界妙手神功、倒海翻江、滴水结晶的神奇变迁。奔腾的大江大河,显示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永不停息;湍急的山泉,潺潺的小溪,叮叮咚咚,音乐般的韵律美妙无比;再看山间那缭绕的云雾,似飘逸的白纱,缠绕着大山,时隐时现,会使人浮想联翩,增强想象力。

⑧ 旅游审美有哪些特点

旅游是以游览为共同目的、以旅行为手段的活动。所谓游览,就是流动性地看,也包括听。不管是现代的游客,还是古代的游客,不管他们所抱的旅游直接目的怎样不同,但是他们在旅游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游览行为,看到和听到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会欣赏到其中美的形象,产生美感这种高级的情感愉悦,而且有些人还会使美感升华,进而创造出美的事物来。这就是形象意义上的旅游审美活动。近年来,不少学者以旅游学、旅游美学和旅游社会学等为理论工具,对旅游审美活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瑕瑜互现。拙文不揣冒昧,本着“批判地吸收”的原则,对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一次系统梳理。
一、 旅游审美活动的特点
旅游作为一种短期性的闲暇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说,实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通过旅游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是所有旅游者的共同追求,也是旅游的本质之所在。一般而言,所谓审美,指的就是审美主体对客体之内容与形式价值(如美丑)的感知、观察、审视和品评,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带有情感的认识,具体而言,旅游审美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历史性
旅游审美属于历史的范畴,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活动。人类早期的旅游活动中,由于人类无法通过掌握自然规律来控制自然力,因而拜倒在自然脚下,试图通过对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朝拜以获得上苍的佑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的情感需求。随着历史发展,旅游审美的目的开始向求学求知倾斜,从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到郑和下西洋,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徐霞客的考察旅游,旅游审美的知识性和功利性在增加。18世纪中叶,卢梭、歌德、海涅等人掀起“回归大自然”的热潮,旅游者开始真正自觉地进行自然观光旅游。20世纪后,旅游者更多地渴望亲身参与,甚至以征服者的身份出现在自然界,希望通过亲身体验克服和净化自身的渺小和平庸,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获得由衷的喜悦。
个体的审美活动也是这样。在最初的审美中,由于个人审美能力的限制,往往是匆匆忙忙,赶来赶去,到各地名胜去走马看花,浮光掠影地看个大概,选个景点赶快摄影留念,赶任务式地疲于奔命,满足于“曾到此一游,留个纪念,可以此身无憾矣!”后来个人阅历的丰富和人生体验的增加要求尽可能提高旅游的审美文化质量,充分发掘出旅游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让自己在旅游中玩得更开心,更惬意、更有意义、更有收获。
这些都得益于自身审美的修养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正所谓“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有不同审美能力的人,可以从美景的色、形、音得到悦耳悦目的愉快;也可以进而从美景的表层内容得到愉情愉意的享受;也可以进而从美景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得到畅神畅志的精神提升。
2、 休闲性
这是旅游审美活动溶解美的体现。休闲不是空白,不是抬头看天,不思不想,无感无情,也不只是睡觉。要休闲得快乐舒畅,有丰富充实的内容,有高尚而不低俗的品味,就要有所讲究。人的生活中,不但有金戈铁马,艰苦奋斗,而且也该有泛舟湖上,徜徉于山水胜景之间,寻趣于茶余饭后,花前月下,这就有了旅游和游玩等活动。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的活动。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朱熹诠释;“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论语集注》);王夫之说:“若艺,则与道相表里。”(《读四书大全说》)。孔子还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说明对山水之乐,可以体现仁知;知者仁者不仅喜欢仁礼,而且也喜欢山水。《论语•先进》载:孔子叫弟子“各言其志”,曾点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表示赞赏,就因为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仍应有优游的生活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在事功斗争中可以优游不迫,在生活中可以去除急功近利的束缚,在得到宽余的休闲时,可以在山水游览中悦目赏心怡然自乐。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写道:“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调歌头•游泳》)这种优游的生活态度,对待风浪斗争与闲庭优游是统一的。这是说,人们有了闲心和闲趣,才能从容畅游,超越贫贱富贵的计较,到达怡然自乐的境界。休闲有不同的趣味。我们提倡的是:休闲有雅趣,生活有品味。
3、 选择性
选择性是人的主观性的深刻体现。旅游是有意识的人的主观活动,审美主体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审美。一是对旅游景点的选择。二是对旅游时机的选择。三是对审美中介的选择。四是对审美对象的选择。
从美学角度讲,人有两种冲动,一种是物质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振奋性的美是两种冲动各自保持着自己的张力,并起到紧张的作用的美。由于人实际所处的状态不同和旅游资源的相异性,旅游审美也会产生两种作用,一种是使人趋于松弛的作用,一种是使人趋于紧张的作用。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人一般会选择使人趋于松弛状态的旅游地,如到海滨度假地,晒晒太阳,泡泡海水,或到深山老林幽静的环境里避避暑。这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可以使人放松,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当人处于松弛状态的时候,人可能会选择一些富有刺激和挑战性的旅游项目,如登山、探险、漂流等等,这种需要毅力、意志,成功后会引发人战胜大自然的豪迈壮志的旅游形式,使人打破松弛状态,使人恢复振奋。这样通过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调整人的紧张或和谐的状态,帮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从旅游审美角度看,旅游景观可分为溶解性美的旅游景观和振奋美的旅游旅游景观。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在心境低沉之时,攀登华岳,极目远空,直抒胸臆,胸中块垒一扫而光;心情愉快,踌躇满志之时,览汉唐古迹,阅世事变迁,明兴衰之理,以告诫自己不可不察微知着,不可不防微杜渐。
二、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与其特点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独特之处才成就了其在道德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哲学领域和政治领域的非凡意义。
1、 道德意义
旅游审美是人与外部事物结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在这种特殊关系中,美与善从来就是如影随形般地纠缠在一起的。旅游审美之作用于道德,从根本上讲,就在于人的审美心理和道德心理的相通。一般而言,组成人的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不外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几个方面。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审美可能带来的情感冲击是时会发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往往是与道德情感密切相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举例说,当人们在欣赏田野上的丰收美景时,产生的审美情感总是与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的,虽然这种联系有时是模糊的甚至感觉不到,但归根到底是与丰收可能给农民带来幸福的道德情感密不可分的。对人类道德心理和审美心理最早进行自觉而深刻研究的德国思想家康德曾说过:“我们经常把建立在道德评价基础上的名词应用到自然或艺术美的事物上去。我们说建筑物是雄伟或壮丽的,乃至于颜色也是纯洁的,谦逊的或柔和的,因为它们所引起的感觉包含某种类似道德判断所引起的那种心情的意识。”这就是说,对建筑物、树林、平原,甚至于颜色的美感中,包含着类似于道德情感的意识。可见,这种由审美带来的情感冲激,不仅可以激发人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促使人们道德情感的升华,而且还作用到道德知、意、信、行的各个方面。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方志敏同志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曾写道:“雄伟的峨眉,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夫秀甲天下的桂林山,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这好比我们的母亲,她是一个天姿玉质的美人,她身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令人羡慕的美。”正是通过对祖国美丽山河的欣赏,从而唤起了他对祖国母亲的爱,并进而激发出他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又可进一步稳固和提升爱国主义的认识、信念和意志,并化为实践中的爱国主义行为。这一过程,正是长期稳定的爱国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应该说,方志敏同志有着如此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信念,是与他对祖国的美的欣赏和热爱是密不可分的。总之,旅游审美常把美与善、美与社会、美与人生联系起来,使人自觉不自觉地把只能指称于人的“德性”内涵赋予了自然,正是这种寓道德修养于旅游审美活动的突出表现。
2、 经济意义
旅游审美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毋容置疑的。近现代旅游业属于新生的第三产业。近代旅游业是由产业革命造就产生条件的。1845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首创了人类第一个旅行社,为人们提供有组织的旅游服务。从此,旅游业进入近代时期,旅游由以往个人的消费活动向商品化方向发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旅游业进入了现代时期。这个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恢复与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世界朝着和平民主方向前进,旅游业便突飞猛进,在内容、形式、规模和性质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内容上,旅游成了人民大众的社会活动,而且以审美为共同目的、行为和效应的倾向更为明显;在形式上,大型客机、新型车船等现代化旅游交通工具使旅行速度大大加快,使旅行更加安全、方便和舒适,使游客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和长距离的旅游;在规模上,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例如1996年在我国旅游的国际游客达五千多万人,国内游客达六亿多人),旅游范围扩大到全球;在性质上,旅游业成了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因此,现代旅游审美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扩大经济收入,平衡国际外汇收支,促进货币回笼。旅游审美的经济收入,包括旅游企业向游客收取的旅游服务费用和旅游商品交易的货币。从国外游客那里获得的这种经济收入是外汇收入,这意味着旅游业所在国增加了财富,有利于它平衡国际外汇收支。我国的现代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