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岩溶景观属于什么生态旅游资源
扩展阅读
水文与水资源有哪些部门 2025-05-19 18:56:34
河南智能窗帘价格怎么样 2025-05-19 18:47:39
商家发一件顺丰多少成本 2025-05-19 18:42:38

岩溶景观属于什么生态旅游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7-26 23:20:28

①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生态区的划分

根据西南大地构造和地貌格局,结合碳酸盐岩分布和岩溶发育的特征,将西南岩溶类型划分为5大区(图5-15)。即以平均海拔1000m和岩溶县集中分布的东部边界线、平均海拔2000m、平均海拔3500m及特殊的四川盆地将西南岩溶石山区分成:Ⅰ.构造隆起带岩溶生态区;Ⅱ.湘桂沉降带岩溶生态区;Ⅲ.四川盆地岩溶生态区;Ⅳ.滇东断陷盆地及周边山地岩溶生态区;Ⅴ.川西北中高山岩溶生态区。

Ⅰ.构造隆起带岩溶生态区

本区以平均海拔1000m和岩溶县集中分布的东部为界线。湘西、鄂西岩溶县的分布与平均海拔1000m界线基本吻合。在广西境内,主要是依据了广西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和相对分散的东部界线,结合广西山字型构造的脊线,而生成Ⅰ区和Ⅱ区的分界线;西部界线主要以2000m的海拔高度为标准,沿云南东南角(2个县)、黔西、四川盆地东缘(重庆的大部分),构成Ⅰ区的西部边界线。

该区包括183个自然县,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于30%的岩溶县143个,占78%,是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出露最为集中的生态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图5-15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生态区空间分布图

Ⅱ.湘桂沉降带岩溶生态区

该区有自然县270个,岩溶县58个,岩溶县主要分布在南岭山脉的南北两侧,北部主要是湘中南、鄂东;南部主要为桂东北、粤北。主要岩溶生态特征有:

第四系覆盖量大,耕地连片分布,面积大:地表地貌以岩溶平原、峰林平原、峰林谷地、峰丛谷地为主,石峰之间较为平坦,耕地面积分布较广,如桂中平原耕地面积587.5万亩;

地表、地下岩溶形态发育:碳酸盐岩常常为碎屑岩所包围,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在经常性地受到外源水影响下,地表可形成挺拔的石峰,地下可形成大型的洞穴和暗河或岩溶大泉;

较好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地下水位埋深多在10m左右,个别地方20~50m,开发利用条件较好,以分散的大口井、机井开采方式为主,单井涌水量大,普遍为1000m3/d左右。

岩溶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其一,在该地区,地下水虽然具有统一的流场特征,但仍以管道型为主,打井取水的成井率一直不高,据有关统计,成井率仅有30%~50%;其二,岩溶地下水的抽取,容易引起地面塌陷;其三,某些地区受地形影响,地表水开发较为困难,地下水开发不够重视,导致岩溶平原干旱问题严重,干旱片面积小者几万亩,大者几十万亩。

Ⅲ.四川盆地岩溶生态区

该区有自然县122个,岩溶县16个,该区的主要特征是:

岩溶发育受盆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如盆地中的温度、降雨均比周边地区高,这是盆地岩溶发育和水文循环的有利条件;

碳酸盐岩深埋:碳酸盐岩地层主要为震旦系灯影组(Zdn)、二叠系茅口组灰岩(P1m)、三叠系嘉陵江组(T1j)、雷口坡组灰岩白云质灰岩(T2l),但大部分的碳酸盐岩地层被碎屑岩地层深埋于地下,深度可达2000~3500m,如雅安周公山温泉井、泸定海螺沟温泉、峨边金岩、筠连巡司等,其三叠系含膏盐的碳酸盐岩岩溶,受背斜、单斜储水构造的控制,多发育于1000~2000m的深度内。出露地表的岩溶地层则沿一系列NE向背斜轴部分布。

温泉、热矿泉分布广:埋藏型岩溶地下水经过深部循环,多形成硫酸盐型热水,一般都具有较高水温,多为医疗热矿水,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如四川的安县罗浮山温泉、雅安周公山温泉、大邑花水湾温泉,重庆的南、北、西、东温泉。

水资源开发利用以打井取水和大泉、地下河引水并重:重庆市已打井68眼,年开采量2000×104m3;大泉、地下河引水发电及工业用水20处,年引水量4.8×104m3;条件适宜地可建地下水库,如重庆江北龙王洞地下水库,还有江北利用煤矿平硐建地下水库。

工程活动影响水文条件:因矿山开采等工程活动频繁,在采矿区或巷道附近,地下水被疏干,井水位下降,地下水天然露头逐渐消失,如中梁山煤矿、歌乐山巷道影响区。

Ⅳ.滇东断陷盆地及周边山地岩溶生态区

该生态区有自然县153个,岩溶县73个,主要集中分布在滇东和黔西北。该生态区的主要特征是:

断陷盆地广布:断陷盆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滇东-攀西地区。盆地中有数十米至数千米厚的新生界松散层和半固结岩层,仅滇东12.52×104km2的区域内,盆底平坝面积大于30km2的盆地就有69个。

断陷盆地成因特殊:从板块运动看,该区处于东亚和南亚板块活动的交汇区,其西部是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东部是向西运动的扬子板块,西北是西藏板块,三大板块的碰撞挤压,使西藏板块受力变形,向东南方向挤压出一块流变断块,这就是康滇菱形断块。康滇菱形断块的边界由一系列的斜滑活动断层束组成,这些断层束可看成是大陆上的转换断层,断层带上发育的盆地一般具有斜滑拉张的性质,在盆地的周围往往有断块隆升的山地,而盆地则是受断层斜滑错动下掉的地堑。蒙自、草坝、大庄、滇池、阳宗海、抚仙湖等均发育于康滇菱形断块的东部边界上的斜滑活动带上。至中新世,盆地雏形形成,并开始接收第三纪、第四纪的沉积物。

断陷盆地常常是缺水区:断陷盆地是大片耕地集中分布区,其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需水量大,而盆地周边山地岩溶发育,地下河深埋,水源漏失,加上盆地降水比山地少1/3,因此断陷盆地常常是缺水的干旱盆地,水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根据岩溶含水层出露和埋藏情况以及水循环深度,滇东断陷盆地生态区的岩溶水系统可划分为浅循环和深循环两个系统:

浅循环岩溶水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边缘山地延伸至盆地,由裸露型过渡为覆盖型或埋藏型,地下水循环深度相对浅,循环速度快,循环周期在一个水文年内,受降水的影响明显,补给条件好,是目前供水勘探和开发的主要对象,而地下水深埋,勘查开发难度大,形成了“土在楼上,水在楼下”水土资源不配套的格局。如云南蒙自断陷盆地区,岩溶含水层以三叠系个旧组为主要含水层,在盆地四周山区以峰丛洼地为主,是岩溶水的主要补给区;断陷盆地中沉积了300~500m厚的第三系、第四系沉积物,厚者达700~800m,下伏富水性强的岩溶含水层,因其深埋,且以管道流为主,开发利用难度大。

深循环岩溶水系统埋深在数百米至三千米以下,岩溶含水层多为下古生界和元古宇的碳酸盐岩,富含承压水,其富水性、水温、水质不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受埋深和构造的控制,地下水运动速度慢,循环周期在数十年以上,水资源量有限,但动态稳定,水质优良,多为热矿泉水。最为典型的是昆明盆地,热矿泉水赋存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夹硅质白云岩及硅质岩、磷块岩组成的岩溶裂隙含水岩组,该含水岩组厚426.96~617.88m,埋深500~3000m,水位埋深7.56~35.10m,水温38~80℃,均为偏硅酸、锶饮用天然矿泉水。孔深600~2752m,涌水量在800~1920m3/d,地下水年龄50a左右。

缺水问题依然严重:为解决城镇供水,打井开采盆地中的岩溶水和孔隙水、跨流域引水、溶洼成库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功经验,解决部分盆地的用水难题,但因开发利用难度大,还有很大一部分盆地的缺水问题未得到解决;另外,盆地周边岩溶石山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人畜饮水仍很困难。

Ⅴ.川西北中高山岩溶生态区

该生态区有自然县40个,岩溶县7个。其主要特征是:

自然条件较差:地势高,平均海拔3473m;气温低,年平均气温9.3℃,最低可到2.8℃;降雨量小,年平均降雨量792mm。

人口稀少、土地垦殖率低:该区的平均人口密度48人/km2;土地垦殖率平均为3.6%。

岩溶旅游景观独特:碳酸盐岩地层与非碳酸盐岩地层的互层,新构造活动断裂的存在,水、气的深部循环,深部地幔CO2的释放,使地表形成壮观的钙华沉积。如黄龙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自然遗产保护地。

② 地文景观的主要类型

①典型地质构造遗迹旅游资源
②生物化石与典型地层剖面旅游资源
③岩石与矿物旅游资源
④地震遗迹旅游资源
⑤火山景观旅游资源
①山地景观旅游资源
②峡谷景观旅游资源
③岩溶景观旅游资源
④海岸与岛礁旅游资源
⑤干旱区景观
⑥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
⑦其他地貌景观旅游资源

③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地质旅游资源分类现状

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由于分类原则、标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种多样。现将主要分类方案简列于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专门的地质古生物遗产景点工作组,于1993年对地质遗迹类型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案。即把地质古生物遗产分为13大类,每一类中分为若干类型,总称为景观类型,这是较全面的一个分类方案。

(1)古生物类,包括动物、植物、生物遗迹、层叠石等。

(2)地貌类,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风化地貌、峡湾、岩溶。

(3)古环境类,包括古气候、全球环境变化。

(4)岩石类,包括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5)地层类,包括地质事件、层序地层、主要地层界线。

(6)矿物类。

(7)构造类,包括主要区域构造或主要构造现象。

(8)经济地质,包括所有矿床类型:侵入的、喷出的、接触的,如金刚石金伯利岩管、金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坑或采矿。

(9)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景点。

(10)相关关系,板块构造。

(11)陨石坑。

(12)大陆和海洋尺度的地质特征,包括板块构造和它的边界等,如大裂谷、岛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陆架、海底黑烟洞、深海沟、海山、海底断层。

——《旅游地学概论》(陈安泽和卢云亭,1991)一书,将自然旅游资源分为5大组15类,而地质旅游资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游资源和水圈旅游资源两大组(表2-1)。

表2-1《旅游地学概论》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编.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分为两类(表2-2)。

表2-2《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资料来源: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35种,即:重要地质剖面,重要化石产地,有特殊价值的产物,峰林地质景观,碳酸盐山岳丘陵地质景观,高山钙化地质景观,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土林地质景观,丹霞地质景观,雅丹地质景观,沙漠地质景观,花岗岩地质景观,火山及熔岩地质景观,变质岩山岳丘陵地质景观,海岸地质景观,现代山岳冰川地质景观及登山地,古冰川遗迹,冻融地质景观,峡谷,瀑布,河流地质景观,温泉及地热地质景观,具有特殊意义的泉,地震遗迹,崩坡、滑坡、泥石流遗迹,陨石堕落遗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矿、古冶炼遗址,古烧瓷遗址,古窑、岩画及摩崖题刻,其他地质景观,多种地质景观。

——陈安泽研究员提出一个可以满足各类需要的综合性地质景观类型划分方案,把地质景观分为4大类,19类,52亚类:

1.地质构造现象大类

(1)地质类:层形剖面、区域标准剖面、典型沉积层序剖面、事件地层剖面。

(2)构造类:典型全球性构造、典型区域性构造、典型中小型构造。

(3)岩石类:典型火成岩(区、体)、典型沉积物(区)、典型变质岩(区)。

(4)矿物类:典型金属矿物(产地)、典型非金属矿物(产地)。

(5)矿床类:典型金属矿床(坑)、典型非金属矿床(坑)。

2.古生物大类

(1)古人类:古人类遗址。

(2)古动物类:古脊椎动物埋藏地、古无脊椎动物埋藏地。

(3)古植物类: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遗植物产出地。

(4)古生物群落类: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遗迹或可疑古生物遗迹类:古生物遗迹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遗迹埋藏地。

3.环境地质现象大类

(1)地震类:古地震遗迹、历史地震遗迹。

(2)火山类:古火山遗迹、现代火山。

(3)冰川类: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

(4)陨石坑:古陨石坑、现代陨石坑。

(5)其他环境地质现象类:滑坡遗迹、泥石流遗迹、地面沉降遗迹。

4.风景地貌景观

(1)山石景观类:花岗岩景区(点)、火山岩景区(点)、层状硅铝质岩景区(点)、碳酸盐岩景点(点)、黄土景区(点)、沙积景区(点)、变质岩景区(点)、其他山地景区(点)。

(2)洞穴类: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峡谷类:峡谷景区。

(4)水景类:风景河流、风景湖泊、风景海湾(岸)、瀑布、泉水、温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国地质旅游资源》(冯天驷,1998)一书,将地质旅游资源分类如下:

(1)山岳地貌旅游资源:如①花岗岩地貌景观;②变质岩地貌景观;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观;④丹霞地貌景观;⑤砂岩峰林景观;⑥冰山雪峰景观;⑦岩溶山地景观。

(2)岩溶、洞穴旅游资源:①溶洞;②峰林、峰丛;③高山钙华;④其他岩溶景观。

(3)河流、峡谷旅游资源:①风景河段;②峡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游资源。

(5)泉水旅游资源:①明泉、冷泉;②温泉、矿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游资源。

(7)海岸、海岸旅游资源。

(8)冰川旅游资源:①现代冰川;②古冰川遗迹。

(9)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黄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质剖面、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①重要地质剖面;②典型地质构造;③陨石坑;④地震遗迹;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遗迹。

(11)重要化石产地及古人类遗址:①重要化石产地;②古人类遗址。

(12)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①典型特殊矿产地;②古采矿、古冶炼、古烧瓷遗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画、摩崖题刻。

(15)奇峰异石。

(16)观赏石。

——《旅游地质学》(杨世瑜和吴志亮,2006)一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做了比较细致的思考,将地质旅游资源分为科考/科普性、观赏性、商品性三大类,比较具有创新意义,其具体分类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质旅游资源

(1)地壳演化—地质遗迹类:①地质构造;②地层序列;③地质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环境。

(2)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遗迹(新构造运动):①地震遗迹;②地面沉降;③地块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动;⑤陨石及陨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蚀沟;⑩坡面侵蚀。

(3)经济地质—人类地质活动遗迹(人类活动对地质的干预):①典型(特色)矿床(类型);②矿产开发遗迹;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观赏性旅游地质资源

(1)第四纪—现代地质景观:①岩类山岳地貌景观;②地质构造地貌景观;③侵蚀/蚀余地貌景观、岩溶景观(喀斯特)、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淋溶景观、风蚀景观、洞穴景观、侵蚀阶地、奇峰异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质景观:①现代冰川景观·雪山景观·冰川景观·冰碛物景观;②消亡冰川景观(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观:①湖泊;②河流;③峡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岛;⑩沙砾石滩。

(4)文物性地质景观:①摩崖字画;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题(词);⑤石质文物建筑。

3.商品性旅游地质资源

(1)观赏石(天然)。

(2)彩石、宝玉石。

(3)观赏石材。

(4)观赏矿物矿石。

二、本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分类

根据我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可知,地质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为了人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景观的科学性,本书按照成景的地质作用类型,对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便读者在游览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从而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根据已有的地学知识,以内外力作用为基础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我们对外力地质作用采用其对地貌改造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我们将内力地质作用分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在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时,我们主要以该地质旅游景观所反映的地质作用过程为主要划分依据,对各种地质旅游景观进行分类,其分类具体方案如表2-3。

表2-3地质旅游景观分类表

该分类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有一些景观具有双重属性,不易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今后的研究思考中会对其进行完善。但此分类方法,对于不具备地学素养的一般游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质旅游,理解景观的科学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而在深层次上实现寓学于游。

④ 旅游资源分类

1、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界中经常用到的概念,然而,这个概念在欧美国家却很少提及。在大量的欧美旅游学术文献中,最常用到的和旅游资源概念接近的词是“旅游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不管这两个词本身有何差异,它们在概念或是定义上的众说纷纭却是极其相似的。

杨振之(1997)认为,旅游资源的结构表现为旅游的三大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的相互吸引。因此,所谓旅游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旅游目的地及有关旅游的一切服务和设施;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着的客源市场。旅游资源是关于旅游的主体、客体、介体相互间吸引性的总和”杨振之(2002)又认为,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应包括以下几大类:1、自然旅游资源;2、人文旅游资源;3、服务旅游资源;4、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5、其他新兴的资源类型。

因此,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在逻辑上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传统的定义,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它的内涵、内核。而随着旅游业向深度发展,旅游资源的外延将越来越宽泛,类型将越来越多。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道理,如果仍然将它限制在一个传统的、狭小的范围内,就会发现,我们的观念跟不上旅游业的发展。今后还将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资源成为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

2003年5月开始推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综合这些定义,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点正如孙文昌(1997)所说,“那就是强调了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这一属性,我们称之为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包括的内容方面。有些定义认为旅游资源主要局限于旅游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些定义则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当宽泛一些,可以涵盖劳务和设施等,还有的定义挣脱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束缚,从旅游系统的层面上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内容。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分歧本质上是对旅游资源应该是旅游吸引资源还是旅游产业资源的认识差异(宋子千、黄远水,2000)。

从规划或是策划角度探讨的旅游资源,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劳务、设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尽量整合各类资源使之转化为产品,使资源的自然或人文禀赋转化为旅游产业的工具。这种概念上的争论并没有对策划或规划实践中如何界定旅游资源产生大的影响,因为概念包括的内容越多,在实践操作中的模糊性和难度就越大,干扰也越大,而有经验的策划和规划人员是很懂得挑选需要的内容的。对于策划师与规划师来说,最见功夫的是如何将各种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各要素进行巧妙的整合和配置。

由于对旅游资源概念认识的差异,旅游资源分类也因此而有所差异。认为旅游资源单纯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构成的,相应地就把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或是人文、自然兼而有之的综合类(艾万钰,1987;周进步、庞规荃,1998),或者以自然、人文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来进行分类(孙文昌、郭伟,1997),这也是较为普遍的分类方法。而其他学者结合自身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分类也表现出相应的差异。如杨振之(2002)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服务旅游资源、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资源,以及其他新兴的旅游资源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一2003)除了一般的自然和人文类外,还添加了旅游商品类,同时,在其若干业类中也有很多有异于传统的认识。

除了按照资源属性对旅游资源进行划分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划分。如辛建荣、杜远生等(1996)从资源的平面展示和主体配置关系角度将资源分为聚汇型、辐散型、单线型、环线型、方矩型、叠置型、凌空型等数种,叶伤夫(1988)提出了听觉旅游资源的概念,傅文伟(1994)按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特征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原生性和萌生性旅游资源两大类,郭康(1990)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概念,即稳定类旅游资源和可变类旅游资源等。

尽管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千差万别,但是从旅游策划或规划的角度上看,实行分类后的数据应当容易管理、有意义而且易于操作。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不同分类方法的交叉使用。

2、旅游吸引物

与旅游资源概念类似,欧美学者对旅游吸引物也缺乏一个权威定义。Gunn等(2002)认为吸引物就是“为了游客的兴趣、活动和享乐,通过设计、管理而开发的地方”。英国旅游协会(EnglishTourismCouncil,ETC)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就要长得多,该协会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一种永久固定的游览目的地,它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允许公众因娱乐、兴趣或教育的需求而进入”。它不是一个主要提供体育、戏剧或电影的零售市场或地点。作为吸引物,必须在每年预先确定的时间向公众开放,而无需事先预订,同时,它应该能吸引本地居民、旅游者或一日游游客。另外,吸引物必须是独立的,要求进行独立管理,并直接从游客那里获取收入。”许多学者认为ETC的定义已经不再符合现状,例如,苏格兰的一些观光吸引物只是可能而不是必须收取门票;英国许多景区的游客门票预订系统也存在缺陷等(Leask,2003)。

尽管对旅游吸引物的定义存在很多差异,但其本质正如Swarbrooke(2000)所说“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业的核心,是人们想去一个地方旅游的动机”。Richards(2001)也指出,旅游吸引物“确实为很多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中心,并且是参与旅游业竞争的各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⑤ 溶洞奇观森林花海属于什么旅游资源

摘要 下面为您介绍一下自然旅游资源包括的范围

⑥ 旅游资源的资源分类

对于旅游资源的类型,人们有多重划分方法,但根据各国普遍的做法,旅游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还有一类是社会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天然赋存的具有游览观光、休息疗养、娱乐体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这些要素或以单体和单体组合,或以某种要素为主辅以其它要素组合构成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类——山岳形胜、岩溶景观、风沙地貌、海滨沙滩、特殊的地质现象和地貌类型等。
水域风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涧、冰川、滨海等
生物景观——森林、草原、珍稀树种、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气候与天象景观——适宜于避暑避寒疗养治病的气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观,如泰山日出、庐山云瀑、黄山云海以及虽可遇不可求但出现频率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楼、极地极光等。
人文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古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或以其为载体的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
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建筑遗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载体——主要包括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特殊民俗礼仪、习俗风情、节日庆典、民族艺术和工艺等。
宗教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参观游览型的宗教建筑艺术,如坛、庙、寺、观、带有人格神色彩的大型塑像,以及赋予其中的装饰、雕塑、壁画、楹联、碑刻等; 另一类是这些宗教建筑和艺术本身营造的宗教活动场所。如各种宗教的神职人员布道求法,现代旅游者中也有大量专为求神拜佛而光顾宗教寺庙道观的。
城乡风貌:具有视觉形象的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风光,具有清新质朴的田园风光、古镇村落等。
现代人造设施:富有特色、具有规模、某种特殊意义和影响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设施。
有影响的国际性体育和文化事件:
饮食购物:包括各种富有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特产名品、特色市场与着名店铺等。 游览鉴赏型:以优美的自然风光、着名古代建筑、遗址及园林、现代城镇景观、山水田园、以揽胜祈福为目的的宗教寺庙等为主。
知识型:以文物古迹、博物展览、科学技术、自然奇观、精湛的文学艺木作品等为主。
体验型:以民风民俗、社会时尚、节庆活动、风味饮食、宗教仪式等为主。
康乐型:以文体活动、度假疗养、康复保健、人造乐园等为主。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中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
◎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中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魏向东版按照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划分为三类: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
◎按照旅游资源质量和级别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