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旅游资源区划中分为哪九个区
根据国内普遍采用的九大旅游带的旅游区划方案
①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
②白山黑水北国风光旅游区(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
③丝路寻踪民族风情旅游区(包括新疆、内蒙、甘肃、宁夏)
④华夏文明仿古旅游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⑤西南奇山秀水民族风情旅游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⑥荆楚文化湖山景观旅游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
⑦吴越文化江南故乡风光旅游区(包括江苏、安徽、上海、浙江)
⑧岭南文化热带-亚热带旅游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
⑨世界屋脊猎奇探险旅游区(包括青海和西藏).
‘贰’ 旅游资源分类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
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
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功能分区有哪些区域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土地、水和矿产等资源,它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
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特种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
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叁’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及各区的主要特征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规划一下为具体举例介绍:
1、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华北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居于我国北部中枢地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和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五省。华北是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以北京和西安等古都为代表,是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区;
历史文化遗迹与名山海景浑然一体,也是我国以人文景观为主并具备多种旅游资源的旅游大区,该去平原广阔,交通发达,城市众多,首都所在,区位优势突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全国最具实力的旅游区。
华北旅游区地貌类型比较全,主要由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冀北山地、山东半岛组成。华北区基本上都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冬季漫长而干燥、寒冷。大部分江河封冻; 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热同季, 陕西南部汉中盆地和河南南部属亚热带;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则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华北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一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 她孕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 也使得处于黄河之滨的华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祥地。
2、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华中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是全国唯一既不靠海又无陆地国境线的旅游区。区内河湖胜景众多,名山峡谷特色鲜明,文化古迹丰富多彩,自然保护区原始独特,大型水利工程举世闻名,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本区内山地分布较广多为区内河流的分水岭,形成较多大型河谷盆地。主要地貌单元有鄂西山地、两湖平原、鄂北山地等。本区地处中国中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各时气候特征明显。冬季较温暖且少雨,夏季全区炎热而降水集中,春季温暖且气候多变,秋季天高气爽。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3、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华东区地处中国的中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二省一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公约35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人多地少,城镇密集,文化、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全区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优越,组合优势显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有着名的长江三角洲平原。虽地势平坦但微地貌起伏,零星散布着岛状残丘。本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冬温夏热、降水沛均匀。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冬季在猛烈寒潮的侵袭下最低气温可降至零下。
华东区为古吴越两国争雄之地。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自三国吴大帝孙权定都建业,南北朝长期划江而治,沿江的建业、京口等市镇曾盛极一时。隋时修筑的京杭大运河极大地刺激了长江下游的发展,促进了扬州、常州等城市的极大发展。自唐至清,扬州在江南乃至全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4、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华南旅游区位于中国东南部,包括广东省、福建省、和海南省。本区面临东海、南海,海岸线曲折漫长,方便的海上交通为发展外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以本区成为中国经济率先崛起的地方。
本区地貌主要包括右江谷地、西江谷地、珠江三角洲、粤东沿海以及闽南沿海及其附近的岛屿。区内地表侵蚀切割强烈,丘陵广布。在长期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丘陵台地上发育有深厚的红色风化壳。另外,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和福建武夷山地区。
华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以亚热带热带气候为主,多海岸海岛,四季温暖高温,一派南国风光。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其有三大主要来源。
一是固有的本土珠江流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由于本区开发较晚,之前常为流放之所,因此本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岭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甚至是唯一通商大港,从而让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5、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东北区位于我国东北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旅游区。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处山海关以东的去取故称“关东”。
广阔的森林,夏粮冬雪的气候,以及滨海风光、山川湖泊、火山奇景、特有动物、极光与极昼夜现象等,构成了以北国风光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清代前期满族文化遗存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及以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则构成了本区别具风采的人文旅游资源。
本区是东亚夏季季风影响的北部边缘地带,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季漫长严寒,北部冬季长达7~8个月,南部长达5~6个月,大地封冻积雪不化,呈现一派北国风光。
辽阔的东北大地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成半环状的三个带最外的一环是黑龙江、乌苏里江等构成的河谷谷底, 其内紧接着高度不大的山地,西以大兴安岭为主干, 东与伊勒呼里山、小兴安岭山地想姐,东有张广才岭、长白山地等。山河水环抱着松嫩平原和低湿的三江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关东文化是土着文化、中原文化和外国文化三元文化基因的融合,其内涵丰富并不断发展和传承。 土着文化发展历史最长,区域特色最浓的也是土着文化,其文化精神实质是粗犷、豪放和刚健的文化心态;
中原文化是随着土着文化入主中原和中原人大量流入而形成的,并成为本区文化的主体;外国文化是因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移民的流入而形成的,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城市建设、宗教、经济、生活等方面却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6、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西南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的东侧,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热带亚热带高山高原及峡谷风光独特,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突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较重要的一个区域。
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该区凭借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必将进一步腾飞。本区包括广西盆地、贵州高原、云南高原、横断山脉大部等,其中贵州高原大部、云南东部在地质史上都是海洋环境,碳酸盐类沉积发育,石灰岩分布广泛,本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本区大部分位于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云南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四川西部为高原气候区。云贵高原上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宜人。
西南地区因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交通闭塞,外来势力的影响较小,加之我国政府积极推行少数民族政策,注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该区域少数民族的特色得以保存、发展,成为我国民族多样性最为点香的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
7、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西北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该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属内陆型旅游区,是我国与中亚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本区地貌的特点是高山夹大型盆地,盆地内戈壁流沙千里。如阿尔泰山与天山之间夹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本区主要为荒漠环境,沙漠和戈壁分布面积甚广,特殊的环境早就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差较大,日差较大尤为显着,所以荒漠内部的夏季有“早着棉、 午穿纱, 怀抱火炉吃西瓜”一说。区内的吐鲁番盆地因地理环境特殊,气候炎热异常,素有“火洲”之称。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并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
8、内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内蒙区范围为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从东到西直线距离2400多里,南北跨距1700 多公里。 地处中国北部边疆,北邻蒙古、俄罗斯。是我国跨经度最多的省,区面积约118.3万平方公里。
本区地貌以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坦荡开阔,微波起伏,在低缓丘陵陵间,分布有宽浅的碟形洼地。高原南部有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中段就是着名的大青山。大青山北坡平缓,南坡陡峭,是典型的断层崖,由断层陷落经黄河冲积而成为着名的河套平原,灌溉渠道交错,绿树成荫,阡陌纵横,美丽富饶,素有“塞外江南”美称。
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冬春季多风大,夏季温暖而短暂。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有蒙古、汉、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10 多个民族组成,具有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古老的蒙古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比如过的是游牧生活,住的是方便拆卸的蒙古包等等。蒙古族在吃的方面也与汉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爱吃炒米、奶茶、手扒肉。
9、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青藏区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省区。高原上独特的冰雪世界、高寒草原、湖泊热泉,以及高原、高山峡谷与原始森林等构成了本区奇异诱人的自然旅游资源,而具有原始色彩的藏族风情、宗教文化与礼制建筑又构成本区神秘诱人的人文旅游资源。
本区在登高探险、科学考察、民族风情旅游开发上独具优势,是一个极富魅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待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与南极、北极并称为“地球三极”。
这里不仅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而且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一片山的海洋。在这块高海拔的地方,雪岭横空,大河奔涌,蓝湖静谧,令人心醉神迷。
青藏高原最鲜明的气候特点为“高寒干旱” 。由于地势较高,使得其气温比同纬度偏低,高原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日温差大;全年分为明显的干季和雨季;干季风大,阳关充足、太阳辐射强。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青藏地区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政府温度的交替变化。
10、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其中香港和澳门分别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侧,而台湾则与福建省隔海相望。香港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约占3/4,中间的大雾山脉主峰海拔957米是香港地区的最高峰,平原只占1/4,耕地及池塘占9.2%,荒山瘦瘠地占 74.8%。
澳门半岛原为小丘陵地带,平地多为填海而成,占现岛面积的一半以上。台湾多山占全岛面积2/3,山脉集中分布在中东部,自东向西有台东、中央、玉山、阿里山等诸列平行山脉。主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我国东部地区最高峰。香港、澳门同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微冷干燥,春秋短两季不明显。
台湾中部被北回归线横穿,全岛属于亚热带—热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多风。香港、澳门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其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 兼容英国、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荣文化——中西文化。
香港、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英葡结合”的特色。台湾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除岛上的当地居民外,大部分居民皆来自中国大陆,尤以福建为多。
‘肆’ 生态旅游区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一)资源分类1、山地型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
2、森林型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等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3、草原型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也包括草甸类型。适于开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等。
4、湿地型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指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包括江河出海口。适于开展科考、观鸟、垂钓、水面活动等。
5、海洋型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包括海滨、海岛。适于开展海洋度假、海上运动、潜水观光活动等。
6、沙漠戈壁型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生态旅游区。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活动。
7、人文生态型指以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态与其生境为主建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适于历史、文化、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适当的特种旅游项目及活动。
(二)产品分层1、大众生态旅游产品适应大众化旅游消费市场而开发形成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文保单位、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生态资源中进行的游览、观赏、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2、示范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指生态资源独特,旅游开发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经营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在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文保单位等生态旅游资源单位内,进行的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等活动形式。
3、特种生态旅游产品生态资源具有特殊优势,在市场上形成独特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鸟、观察野生动物迁徙、沙漠探险、自然生态考察等。
‘伍’ 旅游景区的功能分区
旅游功能区是在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为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和其他产业资源,进一步理顺旅游开发与管理体制,培育现代综合型旅游...
‘陆’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是怎么划分的
旅游区划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部门,包括旅游资源区划、旅游气候区划、旅游市场区划等。
二是综合,全面地考虑区域内自然和人文条件,根据相似法、差异性和内部联系划分旅游区。
区内不仅有若干具共同特征的景点单位,而且包含有联系的服务接待设施及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
旅游区划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6)旅游资源功能分区有哪些区域扩展阅读
中国的旅游区划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学者主张将全国分成3个地域层次:
1、旅游地带(或大区),为跨越省、市、自治区的一级旅游地域组织,以资源特征的相似性和宏观地理基础的一致性为原则,全国拟分为9个旅游带。
2、旅游省(或副区),大多以行政区的完整性为划分原则。
3、旅游地区(或小区),一般根据旅游资源地域类型的相似性划分。旅游区的内部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是相对的,每一级区划单位既有内部特征的一致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区划等级越高,相似性越小,差异性越大。
‘柒’ 世界旅游区域如何划分
世界旅游组织(WTO)将世界旅游市场划分为六大旅游区域,即东亚及太平洋旅游市场;南亚旅游市场;中东旅游市场;欧洲旅游市场;美洲旅游市场;非洲旅游市场。在这六大旅游市场中,欧洲旅游市场与美洲旅游市场最为繁荣,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旅游市场发展速度最快。
根据自然地理区域与行政区划兼顾、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主要为旅游服务的原则,世界旅游地理区域可划分为7个大区。
1.欧游旅游大区
欧洲旅游大区包括:(1)北欧旅游大区(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及丹麦五国及其属地)。(2)原苏联东欧旅游大区(原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德国)。(3)西欧旅游大区(除上述国家外的所有欧洲国家)
从东部的白令海峡向西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是沿纬线方向延伸距离最长的旅游大区。纬度位置较高,东、南、西三面多山地、高原,内部是平原和低地,以温带森林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灌丛为主的自然景观。按照柯达尔对世界文化区的划分,本大区属西方文化区。绝大多数居民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操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拉西语和斯拉夫语,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本大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祥地,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是世界旅游业最发达之区,有“旅游王国”之称的西班牙,欧洲文明古国希腊和意大利,“世界公园”的瑞士,旅游业发展较早的英国、法国等都在本区。地中海沿岸是世界开发最早、最发达的海滨旅游地。
2.美洲旅游大区
美洲旅游大区包括:(1)北美旅游地区(美国和加拿大)。(2)中美旅游地区(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岛的所有国家)。(3)南美旅游地区(南美洲所有国家)。
跨南北两半球,从北冰洋沿岸向南一直延伸到德雷克海峡,南北跨距15000公里左右,是世界沿经线方向延伸距离最长的旅游大区。地形上可分为南北纵列的三大单元,西部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北,东部由高原、山地和大洋中的弧形群岛所组成,中部则是大平原和陆间海。气候类型齐全,自然景观多种多样。本大区属西方文化区,民族构成复杂,既有原住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又有后来移入的白种人,操日耳曼语和拉丁语,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美洲是仅次于欧洲的世界旅游业发达区,既有资本主义大国现代科技文化,又有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文明,这里是世界着名的古玛雅文化、印加文化的发源地。加勒比海沿岸是世界上继地中海之后新兴的海滨旅游地。
3.东部亚洲、大洋洲旅游大区
东部亚洲、大洋洲旅游大区包括:(1)东亚旅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2)东南亚旅游地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所有国家)。(3)大洋洲旅游地区(大洋洲的所有国家)。
东部亚洲、大洋洲旅游大区是一个地跨南北两半球,沿经线延伸的旅游区域。本大区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这里是世界上旅游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大区,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亚澳(澳大利亚)陆间海(包括我国沿海)将成为继地中海、加勒比海之后,新崛起的世界着名海滨旅游地。在地理环境、文化景观等方面,内部有3个旅游地区差异较大。
东亚旅游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以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温带、亚热带森林景观占优势。属于东亚文化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区,主要讲汉语、日本语和朝鲜语。宗教以佛教影响较大,此外,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文字对日本、朝鲜影响颇大。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东南亚旅游地区在自然地理上位于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以热带森林景观占优势。属东南亚文化区,绝大多数居民为黄种人。中南半岛居民多属汉藏语系,信仰佛教,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居民多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除菲律宾居民多信仰天主教外,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华侨约有1600多万,对东南亚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洋洲旅游地区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广布于太平洋上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玻利尼西亚三大群岛组成,岛屿最多且分布零散,总计有2万多个岛屿,人口密度小,平均每平方公里3人。这里是联系各大洲的海空航线和海底电缆的经过之地,在旅游交通与通讯上具有重要意义。大洋洲多火山岛和珊瑚岛,以热带、亚热带海岛风光和“活化石博物馆”(古老奇特的动植物)而着称于世。属西方文化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居民绝大部分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通用英语,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以当地人为主体,属巴布亚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全洲约有80%人口信仰基督教。
4.南亚旅游大区
南亚旅游大区(南亚所有国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位居本大区北部,使南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特征明显的旅游区域。地形上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和南部德干高原三部分,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及热带季风林景观。属印度文化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稠密地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210人,居民兼有三大人种的血缘,而以白种人和黑种人的混合型为主。语言分属印欧和达罗毗荼两大语系,本大区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发源地,婆罗门教后演化为印度教。印度河——恒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5.西亚旅游大区
西亚旅游大区(除埃及以外的中东地区所有国家和阿富汗),是联系三大洲、沟通两大洋的世界海际空交通要冲,有“三洲五海之地的”美称,古代由中国通往西方的着名的“丝绸之路”横贯西亚,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属于荒漠、半荒漠景观,是世界石油宝库。属伊斯兰文化区,民族构成较复杂,阿拉伯人占多数,居民的宗教信仰也相当复杂,这里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等世界性宗教的发源地,目前以伊斯兰教徒人数最多,主要使用阿拉伯语,少数使用闪米特语。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古文明中心之一,当地人民在文学、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6.非洲旅游大区
非洲旅游大区(非洲所有国家),是以高原为主的热带干燥大陆,自然景观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此外,东非大裂谷也是非洲自然地理上的一大特色。非洲有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和热带荒漠、半荒漠,热带雨林范围也不小,多天然动物园,使非洲有“世界自然资源博览会”之称。属非洲文化区,居民的种族构成复杂,兼有世界上黑、白、黄三大人种的成分,其中大多数属于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为世界黑种人的故乡。语言复杂,以昆日尔——刚果语系和科伊桑语系为主,宗教多样化,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各约1亿人,信仰原始宗教的约有2万人。尼罗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世界的金字塔显示了古埃及人民惊人的创造力。本大区由于长期遭受侵略,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在旅游业方面,非洲是一个发展中的大陆,许多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7.南极洲旅游大区
南极洲旅游大区(南极大陆及其所属岛屿)。是地球上最南端的大洲,也是世界上最孤立的一洲,但这里却是联系南半球各大洲间的空中交通捷径。南极洲是一片冰雪世界。具有地势最高峻、气候最严寒、风景最强烈、景色最单调的自然地理特征。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探险兴趣。本大区陆生生物贫乏,但海洋生物却十分丰富。同时,南极洲也是地球留给人类最后一块未开发的宝地,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天然实验场地。到目前为止,已有17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39个常年科学站和几十个临时考察站,每年有2000多人到南极地区进行各种考察活动。
‘捌’ 旅游规划功能分区有哪些
1、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勾勒小镇框架。
合理的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搭建出小镇框架,确定小镇的基本形态;在功能分区和布局的基础上完善产品体系,提炼旅游小镇文化内涵,打造核心项目;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因地制宜,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小镇肌理结构。
2、需求导向功能,功能导向布局
旅游小镇的特色功能对分区起主导性作用,是小镇旅游产品设计、分区、用地布局的依据。功能分区、用地布局需围绕小镇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展开,休闲活动及休闲游线、旅游产品则在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设计。
3、依托地域特色串点成面
旅游小镇的功能分区受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对功能分区影响明显。旅游小镇在规划中需要充分分析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原有区域特色,在景观和建筑设计上注重与当地文化的协调,形成新的项目节点和游线规划,串点成面构成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4、环境保护,功能协调
旅游小镇的开发倡导可持续理念,功能分区的规划要注意协调与核心区、居民区、管理、环境的关系,考虑环境承载力,保护小镇的环境特色。
伴随国家政策收紧和管控,淘汰大势下高质量的旅游小镇如何达成?广州智汇总结认为:旅游小镇的健康发展还需回归本义,因地制宜从主题定位到产品内容、功能分区、配套设施等打造小镇独特的记忆点,把握好小镇建设的前瞻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落地运营。无疑,专业的策划规划团队筑起旅游小镇发展最坚实的基底架构。
‘玖’ 旅游功能区是什么,要学术定义
功能区一般指一定范围内能实现相关资源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旅游功能区即按照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在一定的区域内为实现旅游资源聚集,有效发挥特色旅游功能而设置的地域空间。
1.旅游功能区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一个地方由于区域内地理、资源、人文等因素,决定着这个地方的产业功能特点。对于一个具有明显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的地方或区域,建立旅游功能区,正是发挥优势和强化产业功能的创新之举。通过建立旅游功能区,有效地在一定区域内实行资源的合理整合,推动产业的有序集聚,打造统一的旅游品牌,增强旅游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实现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载体。
2.旅游功能区以发展特色经济为目的。相对于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非经济功能区,旅游功能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集中发展旅游经济并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谓“以具备某种鲜明特色而获得独占性比较优势和发展能量”的经济功能区。
3.旅游功能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虽然旅游功能区都以发展旅游为主业,但各个地方的旅游功能区其内容与形式都会有较大的差异性。目前在我国直接通过区划调整冠名为旅游功能区的还不多,但发展趋势明显。一些特色旅游区,具有旅游功能区的雏形。将来旅游功能区将呈现生态型、都市型、商务型、文娱型等包含不同内容的多样性特点。不同的旅游功能区地域范围也有所不同。生态型旅游功能区相对面积较大,一般二三百平方公里左右,跨域几个乡镇。都市型旅游功能区相对面积就小一些,但一般也会覆盖一两个街道和许多城市社区。相比之下,商务型和文娱型旅游功能区地域范围更小。
4.旅游功能区是现代旅游业态存在的一种形式。旅游功能区的出现,集中地反映了旅游业态的变化以及市场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品质要求更高,客观上对“小打小闹”的旅游区渐渐失去兴趣,依靠旅游功能区可以在相对比较大的区域内统一规划建设成一批高档次的旅游产品与配套设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旅游功能区的建立,改变着旅游业态,能够招徕更多的消费者,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功能区将成为未来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