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呢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生产迅速崛起,大量的工业废水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我们人类该如何自处?生存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因此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这是一场全民族都应该面对的问题,那么该如何保护水资源呢?
㈡ 合理利用水资源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如下: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3、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作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4、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等。
节约水资源:
1.要有惜水意识,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养成好习惯,比如说关上滴水的龙头等等。
3.使用节水器具。
4.查漏塞流,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
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㈢ 能分享一下你节约用水的小妙招吗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虽然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但是能够使用的水资源却是比较少的,再加上平常还有浪费水资源的情况发生,水资源就显得更加珍贵,下面就介绍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
节约用水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不仅工业农业的发展要靠水,水更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生命线。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义:
(一)可以减少用水量,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节约给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减少水厂的建设数量,降低水厂建设的投资;
(三)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节省相关污水处理负担。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数量或延缓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扩建,使现有系统可以接纳更多用户的污水,减少受纳水体的污染,节约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
(四)增强对干旱的预防能力,短期节水措施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长期节水则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量,进而提高正常时期的干旱防备能力;
(五)节约用水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除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的效益外,还有美化环境、维护河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效益。
㈣ 怎样合理利用合保护水资源
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就是节约用水,农业方面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工业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活方面就是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等。
当外界温度高或体内产热多时,水的蒸发及出汗可帮助散热。天气冷时、由于水储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寒冷而使体温降低,水的流动性大。
一方面可以运送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一方面又可通过大便、小便、出汗把代谢产物及有毒物质排泄掉。水还是体内自备的润滑剂,如皮肤的滋润及眼泪、唾液,关节囊和浆膜腔液都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
重要性:
水不仅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成分,而且还有许多生理功能。水的溶解力很强,许多物质都能溶于水,并解离为离子状态,发挥重要的作用。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和脂肪可悬浮在水中形成胶体或乳液,便于消化、吸收和利用。
水在人体内直接参加氧化还原反应,促进各种生理话动和生化反应的进行;没有水就无法维持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吸收、分泌、排泻等生理活动,体内新陈代谢也无法进行;水的比热大,可以调节体温,保持恒定。
㈤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3、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作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4、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等。
(5)如何用好水资源具体措施扩展阅读:
水资源的重要性:
1、人的生存生活离不开水。现代医学测量显示,水在人体各主要部分中所占的比例是:脑74.5%,骨骼22%,肾82.7%,胆汁97%,肌肉75.6%,血管83%。水在人体总体重中占了70%。
2、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离不开水。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
3、调节气候。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虽然大气中仅含全球水量的百万分之一,然而,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环运动起着不同地区的能量传输作用。
㈥ 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3、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4、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等。
(6)如何用好水资源具体措施扩展阅读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
在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
㈦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
1、实行严格用水管理。依法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分水方案,在黄河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
2、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淘汰关闭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小企业。开展重点流域、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组成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网,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在重点流域、敏感水域初步建立了环境应急体系,提高了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变能力。
3、强化水资源保护。核定了三峡库区、黄河干流、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及中线水源区等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完成全国入河排污口普查,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组织淮河等流域水污染联防,开展淮河水质监测预报、闸坝防污调度等工作。
4、加大了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力度。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探索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通过完善防洪和抗旱调度方案,科学调度,运用河道、洼淀蓄滞洪水,开发利用洪水资源,回灌地下水。
5、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出台了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有关政策,明确提出工业节水的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禁止引进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鼓励发展节水高效、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㈧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措施(从开源和节流方面分析)
针对上述主要的制约因素或矛盾,结合水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水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提出如下基本对策。
(一) 强化节约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多、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占有量随人口增加逐渐减少,目前只有世界人口的1/4,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没有可替代资源的水。
因此,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不实行保护性和持续性的开源节流措施,是无论如何也解决和满足不了供需矛盾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的。节约用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性策略,并逐渐形成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不可能自发的形成,需要政府重视并大量的艰苦工作。这里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政策和管理的问题,还有科学技术和经费投入等问题。但是,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水资源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坚持政策引导和目标导向,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是可以预期的。
(二) 合理开发水资源,适度增强供水能力
2011年底我国供水总量6107亿m3,约占水资源总量22%,总的开发利用率并不算高,还有较大潜力提高供水能力。但是,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和理用情况极不均衡,需要大力增加供水能力的北方缺水地区,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其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43%~68%,地下水开发程度达40%~81%。
据国外研究经验指出:当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少于500 m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70%时,如不采取复杂高效用水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与生态问题。目前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500 m3,按水资源开发控制现状已属于水资源超载区。
因此,再增加当地供水量是相当困难的。如采用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增加北方用水,无论东线和中线,开发难度和资金投入都越来越大。至于开发西线调水工程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的供水缺水问题将更困难。
现在的水资源开发必须与保护水资源、防止水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发展同步规划,有计划的实施,以维持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关系。
因此,必须做好综合规划,包括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评价、水环境容量及水的承载能力分析,以及从宏观到微观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防洪减灾的全面规划等,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水资源对持续发展的最大支持和效益。
(三) 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
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彻底解决已经污染了的水资源,使污水资源化,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我国制定的经济、城乡和环境建设“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超标罚款等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这些方针和政策并未扼制住环境恶化的势头,局部改善而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
工业是我国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应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防治水污染的最好途径是加速建立环境保护产业和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保护产业是指其产品和劳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产业部门,其中包括环保机械和环保用品的制造业。
清洁生产技术是包括节省原材料、消除有毒原材料和削减一切排放和废物数量与毒性,将污染尽量消灭与生产过程之中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如改革原料路线和产品种类,采用高效低耗的生产工艺及设备,使原料、材料、能源的消耗减至最少,使生产的废物量减至最小,并使废料、废物尽可能的“变废为宝”。
(四) 综合治理洪涝灾害,保障生产与社会安全
为了提高现有防洪能力,尽量减少洪灾损失,需要采取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防洪措施。用工程手段控制一定防洪标准的洪水,用非工程措施(包括行政、法制、经济、管理等)减缓工程措施不能防御的洪水而带来的洪灾损失。
洪水是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分强度对洪水的控制,甚至从政绩等方面考虑万无一失,无论在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不可取的。
洪水防治应树立疏而非堵的理念。此外,洪水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反映,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控制。因此,需要制定有关防洪政策、防洪法、洪水保险和防洪基金等制度,把工程的和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共同对付洪水灾害和保障社会发展。
治减缓水旱灾害损失,还应与水土资源综合开发、保持水土、植树造林等结合起来,共同支持再生资源的恢复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总之,防治灾害必须是开发性的防治,开发资源必须是与防治不利影响结合起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在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总的来说,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步伐,显得迟缓不力。譬如,水资源管理部门要求节约用水、保护水质、减少污染,而各行业的生产部门为追求产值却依旧我行我素,不惜浪费水资源,甚至污染水体。
类似现象,不仅城市、农村存在,个别的水利部门也存在。因此,加强管理不但现在要强凋、要行动,就是将来随着情况变化、科技进步,管理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变迁也是存在的和需要的。
水资源管理内容繁多,重点要加强水资源产权管理、全国水资源总体开发利用、保护、防治规划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等管理,研究制定有关水资源政策、法律、协调机制和水资源产业行业管理等。管理的手段,除行政、法律、宣教外,经济和科技手段的结合将越来越重要。
(六)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加强水资源开发力度,强化水资源科学管理,是提高水资源供水能力的重要措施,但完全依赖国家资金投入,既有实际困难,也影响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加强和建立基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转变水资源产业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明确水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开发者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水资源的储蓄控制和消耗减少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具体表现且水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有效反映。
通过这样,可以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8)如何用好水资源具体措施扩展阅读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理包括:
(一) 水的循环规律是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保证
水资源优越于大多数其他自然资源在于其可通过太阳能的作用使陆地上的水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从而使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水源不断更新。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对水的需要不断增加,而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可以得到更新和补充的新鲜水量却有一定限度,因而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的供需失衡。
有些地区因过度开发和污染破坏了当地的水源,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因而人们要求保持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并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从而引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相应而言,各个地区均需拥有水资源承载能力所能维持的承载水量,该水量必须能在水循环的条件下得以持续维持。
(二) 水量守恒原理是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的客观现实
水量守恒原理,就是指一定量的水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可以变换形态和存在空间,但其数量不变。具体来说,在循环中,能够在一年或多年之间可以得到恢复的水量,该部分水量可以由人类控制、调节并能按照需要供应,并以它作为分析水供需关系的依据。
作为该部分水量应具有以下特征:
1、能按照社会的需要提供或可能提供的水量;
2、该水量拥有可靠的来源,且该来源通过水循环不断能得到更新和补充;
3、该水量可由人工加以控制;
4、该水量和水质能够适应用水要求;
5、该水量主要功能系供水,兼具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