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属性来看,自然资源具有什么特点
所谓可用性,就是指可以被人们所利用,这是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自然资源通常具有多种用途,也就是多功能性。自然资源的可用性与稀缺性有极密切的关系。(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但在这个系统中,每种资源都可以彼此独立存在,都有其个性。(3)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不同区域资源组合和匹配都不一样,因地制宜是自然资源利用的一项基本原则。除了上述特点外,各类自然资源还有各自的特点,如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水资源的可循环和可流动性,土地资源有生产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气候资源有明显的季节性,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和隐含性等。
Ⅱ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图5-18 土地贫瘠(http://www.chetx.com)
土地资源在历史上曾受到巨大的损失,目前仍在持续。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有史以来,地球上已损失了20×108hm2适宜耕种的土地,这比现在全世界耕种的土地还要多;估计目前全球每年损失的农林牧用地为(500~700)×104hm2。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或损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①人类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导致土地贫瘠化(图5-18),土地沙化(图5-19),甚至不能耕种。②水和风的侵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水的侵蚀和水涝灾害造成的土地损失大约占总损失土地的30%。③土地盐碱化。据统计,全世界有30%~80%的灌溉土地受到盐碱化的影响,由此而损失的土地每年达(20~30)×104hm2。④化学污染。由于化肥、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工业废物的影响,部分土壤中有毒物质剧增,土地板结,土壤表层结构和肥力受到破坏,甚至被迫弃耕。⑤有些草原过度放牧,使牲畜与天然牧场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结果一些草原变为荒漠或荒漠化土地。⑥城市建筑、交通、采矿、修水库等工程活动的占用与破坏也使土地损失很大。
图5-19 土地沙化
另一方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使用,土地就不会退化,还可以向有利于耕种的方面转化,即形成农业土壤。
如前所述,全世界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极为庞大的,但人均占有量是有限的,尤其是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地是可以更新的资源,具丰富的生产潜力,只要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潜在生产能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成为现实的生产能力。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的生产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搞好农业区划工作是基础和前提(图5-20)。农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现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合理方向和适当措施,为农业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农业区划必须从查明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种农业资源入手,而农业区划成果又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指出方向,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供依据。
其次,要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低产田进行有效的改良,相当于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对土地进行合理改造,力争做到改造、利用和保护密切结合。要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使土壤肥力不致降低,而且有所提高,才能增加农业产量。
第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数量减少表现为表土丧失、土体毁坏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质量降低。针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水土保持,改良盐碱地,防止沙漠化和土地污染。
图5-20 中国农业生态区划示意图(http://nxy.nxu.e.cn)
Ⅲ 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主要讲什么内容
很高兴告诉你!
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①不可更新资源,如铁、煤、石油等。②可更新资源,如生物、水、土壤等。③用之不尽的资源,如空气、风力、太阳能等。农业自然资源既是农业环境要素,又是人类生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你解除疑惑是我的快乐!
Ⅳ 区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区域的基本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4)资源利用区划具有明显的什么扩展阅读:
区域研究的内容
1、地理志
地理志是利用文字、表格、地图等记述或总结区域地理环境情况的书册。它反映区域各个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特征,是传统区域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最重要的表达形式。
地理志为研究历史时期和现代区域的地理环境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对区域经济开发和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志按记述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全国地理志和地方性地理志。
2、人地关系研究
把特定区域的人与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
3、景观研究
研究区域地理景观的特征及其历史发展。
4、区域地理调查
对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和考察,评述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利用地理调查资料,进行区域特征和区域分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和制定区域发展规划。
5、专题性研究
研究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
6、区域综合研究
对某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等,提出区域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措施和途径,如热带地理、干旱区地理、极地地理、山地地理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研究。
Ⅳ 土地资源分区利用的原理是什么
土地资源分区利用的原理是区域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也具有区域差异性,即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土地资源优势,密切结合区域特点,提供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开发土地。
必须以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土地利用分区。从这个意义上说,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地域分异规律,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将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土地利用分区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客观发展的规律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
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Ⅵ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在历史上曾受到巨大的损失,而且目前仍以很高的速率遭受损失。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有史以来,地球上已损失了20亿公顷适宜耕种的土地,这比现在全世界耕种的土地还要多;估计目前全球每年损失的农林牧用地为500~700万公顷。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或损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①人类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导致土地贫瘠化,甚至不能耕种。②水和风的侵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水的侵蚀和水涝灾害造成的土地损失大约占总损失土地的30%。③土地盐碱化。据统计,全世界有30%~80%的灌溉土地受到盐碱化的影响,由此而损失的土地每年达20 万~30 万公顷。④化学污染。由于化肥、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工业废物的影响,使部分土壤中有毒物质剧增,土地板结,土壤表层结构和肥力受到破坏,甚至被迫弃耕。⑤有些草原过度放牧,使牲畜与天然牧场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结果一些草原变为荒漠或荒漠化土地。⑥城市建筑、交通、采矿、修水库等工程活动的占用与破坏也使土地损失很大。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是在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时,才会引起土地退化;如果人类长期的耕种活动能够正确地使用土地,就不会使土地退化,还可以促使土地向有利于耕种的方面转化,即形成农业土壤。
如前所述,全世界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极为庞大的,但人均占有量是有限的,尤其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然而,土地是可以更新的资源,具有丰富的生产潜力,只要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潜在生产能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成为现实的生产能力。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的生产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搞好农业区划工作是基础和前提。农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现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合理方向和适当措施,为农业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农业区划必须从查明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种农业资源入手,反过来,农业区划成果又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指出方向,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供依据。
其次,要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花相当大的力量,提高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比重。解决好旱涝危害的问题,可以尽量多地使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对低产田进行有效地改良,就相当于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对土地进行合理改造,力争做到改造、利用和保护密切结合。要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使土壤肥力不致降低,而且有所提高,才能增加农业产量。例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用紫云英等绿肥作物与水稻轮作,北方旱作区用豆类作物和玉米间作等,可以保持土壤肥力。要增施有机肥料,多种豆科和绿肥作物,把它们与耗地作物(玉米、高粱、小麦、水稻等)很好地搭配种植,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第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数量减少和土地的质量降低。数量减少表现为表土丧失、土体毁坏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质量降低。针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水土保持,改良盐碱地,防止沙漠化和土地污染。
Ⅶ 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______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
1 |
4 |
故答案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Ⅷ 耕地资源利用特点
由于受土地资源、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福建省耕地资源利用表现出人均耕地少、内陆地区耕地相对较为丰富,耕地分布零散、沿海地区“耕地密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耕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多样、地域性差异较大等特点。
(一)人均耕地少,但内陆地区耕地相对较为丰富
2007 年福建省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2.71%,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1.10%,表现为人多、耕地少的特点。2007 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 0.037 公顷,不及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的50%,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 0.053 公顷的警戒线。从耕地人均数量的地域分布来看,由于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更大,该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全省和内陆地区的人均耕地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内陆地区人均耕地水平的 72.97% 和 38.57%,其中除宁德市和漳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积略高于全省人均水平外,其余 4 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省人均水平,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 72.97% ~ 27.03%,以厦门市和泉州市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少,仅为 0.010 公顷和0.020 公顷,是全省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内陆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则明显高于全省的人均水平,为全省人均耕地的 189.19%,内陆 3 市的人均耕地面积比全省人均水平高 0.022 ~ 0.042公顷,其中南平市的人均耕地面积高达 0.079 公顷,是全省人均耕地最为丰富的区域。可见,福建省内陆地区的耕地相对较为丰富,而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则相当突出。
(二)耕地分布零散,但沿海地区“耕地密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福建省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既有水网交织的冲积平原,又有曲折的海岸及星罗棋布的岛屿,更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和群峰耸峙的山地,复杂的地貌类型造就了全省耕地地块单元破碎、分布零散等特点。从各市耕地数量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布来看(表 1-5),除厦门市和莆田市的耕地数量比例较小外(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1.79% 和 5.68%),其余各设区市耕地数量所占的比例分布均较为接近,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11.16% ~ 17.03%,表明福建省耕地数量在多数设区市的总体分布较为均匀,但从耕地数量的地域分布来看,沿海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4.75%,而耕地面积却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56.62%,表明全省耕地相对集中于沿海地区。
耕地区位指数反映了区域耕地分布密度的大小,可以表征区域耕地资源的分布集中程度,表 1-6 的统计结果表明,内陆地区的耕地区位指数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分别为全省和沿海地区耕地区位指数平均值的 68.70% 和 62.20%,表明福建省内陆地区的“耕地密度”明显低于沿海地区。从各市的耕地区位指数比较来看,沿海地区除宁德市的耕地区位指数略低于全省平均值外,其余 5 市的耕地区位指数明显高于全省和内陆地区各地市的耕地区位指数,全省“耕地密度”较大的是莆田市、厦门市和福州市,而“耕地密度”最小的是三明市。上述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地域分布虽较分散,但沿海地区“耕地密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表 1-6 2007 年福建省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区位指数表
注:耕地区位指数 =(设区市或地域耕地面积 / 设区市或地域土地总面积)/(全省耕地面积 / 全省土地总面积)
(三)耕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多样,地域性差异较大
由于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加上多变的地形地貌条件所形成的复杂多样的小气候条件,为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致使全省耕地资源表现出利用结构和方式复杂多样、地域性差异较大的特点。全省耕地利用类型包括了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等所有二级地类(表 1-5),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数量分布比例较为接近,其中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灌溉水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 49.64% 和 50.36%,望天田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 50.74% 和 49.26%,但是全省水浇地、旱地和菜地则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分别占相应二级地类总面积的 99.70%、83.07% 和 72.93%。根据种植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全省耕地利用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三种利用方式,其中以种植粮食作物利用方式为主。按播种面积计算,2007 年全省耕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 65.46%,经济作物占 8.82%,其他作物占 25.72%,播种面积之比为 7.42∶1∶2.92,与 1995 年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下降 5.70%,经济作物比例增加 0.07%,其他作物比例提高 5.77%。
表 1-7 资料表明,福建省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和马铃薯等,其中以水稻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甘薯。水稻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的三明市、龙岩市和南平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474.03 千公顷,占全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 54.57%;甘薯则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泉州市、福州市和宁德市以及内陆地区的三明市,合计播种面积为 104.19 千公顷,占全省甘薯总播种面积的 64.95%;马铃薯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宁德市、泉州市和福州市及内陆地区的三明市和南平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51.35 千公顷,占全省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 84.46%。
表 1-7 2007 年福建省各地耕地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表单位:千公顷
注:耕地农作物播种面积 =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非耕地上播种面积
福建省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作物(包括花生、油菜和芝麻等)、甘蔗和烟草等,其中以油料作物占优势,其次是烟草。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和南平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72.13 千公顷,占全省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的 71.04%;烟草则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的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62.56 千公顷,占全省烟草总播种面积的 99.33%;甘蔗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的漳州市,占全省甘蔗总播种面积的 54.56%。全省其他作物主要有蔬菜瓜果类和绿肥等,以蔬菜占绝对优势。蔬菜瓜果类主要分布于漳州市、福州市、南平市和三明市,合计播种面积达 412.93 千公顷,占全省蔬菜瓜果类总播种面积的 61.61%。
Ⅸ 生态环境分区
11.2.1 生态环境类型区的划分原则
生态环境类型区的划分既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也取决于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作用的性质。因此,生态环境类型区的划分应当根据生态环境本身的组成与结构、人类活动的类型与强度,遵循以下六项原则进行划分。
(一)以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的原则
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是客观的,是地壳历史长期演化的结果,它决定了生态环境的类型和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反映了生态环境的特征。人类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改造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二)生态环境的地带性原则
生态环境的地带性指的是由于有着共同的发展历史和演变途径,生态环境在同一类型区域中,其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而在不同区划内则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各环境要素组成、资源状况、资源结构、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地理综合体”。
(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致性原则
同一生态类型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活动要有相对一致性。同一类型区域中业已形成的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有着相对一致性和较稳定的生产分布格局。
(四)生态环境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组成生态环境的因素很多,同时又要考虑人类社会活动因素,因此必须在综合分析各要素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综合与概括。
(五)生态破坏的相似性原则
生态类型区中,由于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生态平衡失调,引起资源衰竭和生态破坏,其表现形式和防治途径基本一致。
(六)生态环境类型区空间连续性原则
不同类型区的划分在空间分布上必须是连续成片的,是一个生态结构、功能相对统一的整体。一方面,生态环境的空间连续性是生态系统存在和长久维持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保持生态类型区空间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信息采集和数据统计。
根据上述原则进行生态类型区划分,保证了生态类型区划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特性,且有明确的社会、经济、生态目标。
11.2.2 生态类型分区依据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一定地理单元内,一定时间阶段的生态系统类群的格局、特点、综合资源状况、相互间物与物交流等自然规律,以及人为干预下的演化趋势,揭示其总体效应对人类社会的现实与潜在影响的学科。一定的区域景观具有其相适应的景观生态。生态系统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整体,其等级特征使景观生态也出现等级特征。一般划分景观生态考虑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河流流域或湖泊流域、农业区划以及界面与交接地带等等。
卫星遥感影像图提供了具有视域广、直观,又能反映客观、真实空间的景观生态分布。在景观生态中地表的地貌地形是卫星遥感图像中反映最好,表现最为直观的一种信息,具有明显的可判读性和可译性。因此,生态类型区划分是以宏观地貌形态在卫星图像上所反映的不同影像特征,并结合地面常规资料予以划分和确定。湖南省不同地貌的遥感解译标志见表11-1,据此,湖南省景观地貌可划分出 6 个大区,16 个亚区和 61 个小区(图11-1)。
表11-1 地貌形态分类及解译标志
图11-1 湖南省生态环境区划分示意图
11.2.3 生态类型区划方案及系统
湖南省景观生态类型区划是以地貌类型为格架进行划分的。前文已述湖南省景观地貌可划分出大区—亚区—小区三个层次,相应的生态类型划分为景观生态类型区、景观生态类型亚区和景观生态类型小区,其中评价客体主要是景观生态小区。全省依据地貌景观共划分出6个景观生态区,16个景观生态亚区和61个景观生态小区,具体的景观生态区划系统如下:
Ⅰ.湘西北中、低山、山原生态区
Ⅰ-1.白云山—龙山—八大公山中山、低山、山原生态亚区
Ⅰ-1-1.龙山—八大公山中山、山原生态小区
Ⅰ-1-2.白云山—蹇家坡中山、低山生态小区
Ⅰ-1-3.塔山—凉水口中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Ⅰ-2.花垣—大庸中低山、丘陵生态亚区
Ⅰ-2-1.花垣中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Ⅰ-2-2.桑植中山生态小区
Ⅰ-2-3.大庸中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Ⅰ-2-4.武陵源中山生态小区
Ⅰ-2-5.江垭—通津铺高丘、低山生态小区
Ⅰ-2-6.维新场中山、低山、丘陵生态小区
Ⅰ-2-7.东风山—瓶壶山中山生态小区
Ⅰ-3.武陵山山原、中山、中低山、丘陵生态亚区
Ⅰ-3-1.江山—葫芦山原生态小区
Ⅰ-3-2.古丈—大坪中山、中低山生态小区
Ⅰ-3-3.龙潭河—苗市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Ⅱ.湘西雪峰山地生态区
Ⅱ-1.沅陵—麻阳—芷江中低山、丘陵生态亚区
Ⅱ-1-1.新晃—芷江中低山、低山生态小区
Ⅱ-1-2.沅陵—麻阳盆地、低山、丘陵生态小区
Ⅱ-1-3.沅水下游中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Ⅱ-2.雪峰山中山、低山生态亚区
Ⅱ-2-1.靖县—会同—洪江中低山、中山生态小区
Ⅱ-2-2.通道—黔阳中低山、中山生态小区
Ⅱ-2-3.溆浦盆地生态小区
Ⅱ-2-4.城步—绥宁中山生态小区
Ⅱ-2-5.新化中低山、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Ⅱ-2-6.安化中山、中低山、低山生态小区
Ⅲ.湘北洞庭湖滨湖平原生态区
Ⅲ-1.洞庭湖西侧低丘、岗地生态亚区
Ⅲ-1-1.桃源低丘、岗地生态小区
Ⅲ-1-2.临澧低丘、岗地生态小区
Ⅲ-1-3.黄土店低丘、岗地生态小区
Ⅲ-2.洞庭湖冲积平原生态亚区
Ⅲ-2-1.澧水河口冲积平原生态小区
Ⅲ-2-2.沅水河口冲积平原生态小区
Ⅲ-2-3.华容低丘、岗地生态小区
Ⅲ-2-4.洞庭湖平原、湖泊生态小区
Ⅲ-2-5.湘江河口冲积平原生态小区
Ⅲ-3.洞庭湖东侧低丘、岗地生态亚区
Ⅲ-3-1.沅潭镇平原、岗地生态小区
Ⅲ-3-2.岳阳—汨罗低丘生态小区
Ⅳ.湘中丘陵生态区
Ⅳ-1.涟源—邵阳丘陵生态亚区
Ⅳ-1-1.新宁—武冈—隆回丘陵、低山生态小区
Ⅳ-1-2.邵东—涟源中低山、丘陵生态小区
Ⅳ-2.长沙—株洲—湘乡岗地、丘陵、低山生态亚区
Ⅳ-2-1.宁乡岗地、丘陵生态小区
Ⅳ-2-2.安沙—黄柏镇岗地、低丘生态小区
Ⅳ-2-3.湘乡丘陵、低山生态小区
Ⅳ-2-4.长沙—湘潭岗地、丘陵生态小区
Ⅳ-2-5.南岳中山、丘陵生态小区
Ⅳ-2-6.株洲丘陵、岗地生态小区
Ⅳ-3.冷水滩—衡阳—郴州岗地、高丘、低山生态亚区
Ⅳ-3-1.冷水滩岗地、低丘生态小区
Ⅳ-3-2.祁东岗地、中低山生态小区
Ⅳ-3-3.衡阳岗地、低丘生态小区
Ⅳ-3-4.常宁岗地、高丘生态小区
Ⅳ-3-5.永兴中低山、高丘、盆地生态小区
Ⅴ.湘东盆地—山地生态区
Ⅴ-1.临湘—平江中低山、丘陵生态亚区
Ⅴ-1-1.临湘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Ⅴ-1-2.平江中低山、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Ⅴ-1-3.幕阜山中低山、中山、丘陵生态小区
Ⅴ-1-4.安定镇—长寿镇岗地、低丘生态小区
Ⅴ-2.连云山—武功山中山、盆地生态亚区
Ⅴ-2-1.浏阳中山、中低山、高丘生态小区
Ⅴ-2-2.醴陵—攸县盆地、中低山生态小区
Ⅴ-2-3.武功山中山、中低山生态小区
Ⅴ-2-4.茶陵盆地生态小区
Ⅵ.湘南山地生态区
Ⅵ-1.越城岭—阳明山中山、低山、丘陵生态亚区
Ⅵ-1-1.东安中山、中低山、丘陵生态小区
Ⅵ-1-2.双牌中山、中低山生态小区
Ⅵ-2.九嶷山中山、丘陵、岗地生态亚区
Ⅵ-2-1.江永岗地、丘陵、山地生态小区
Ⅵ-2-2.嘉禾岗地、丘陵生态小区
Ⅵ-2-3.江华中山生态小区
Ⅵ-2-4.临武中山、中低山生态小区
Ⅵ-3.诸广山中山生态亚区
Ⅵ-3-1.酃县—资兴中山、中低山生态小区
Ⅵ-3-2.汝城—桂东中山生态小区
全省景观生态环境各类型区划如图11-1。
Ⅹ 北京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其特点、利用手段、经济利益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北京的西北部,北部,东北部,多山地,且为北京水源供给地,农业占有率不多,多为山间种植果树,平原种植农作物。
北京的西南部,南部,东南部,东部,有农业,但随着经济发展,多数农民已经不靠农业。
随着城市扩大化,未来20年里,北京农业用地会很少,取代的是现在作为郊区农业地区的新型卫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