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有哪些旅游景点
1、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2007年)
厦门鼓浪屿是福建省着名景点。历史上很多事件都出在这个地方。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遗项目——“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通过了世界遗产大会的终审,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2、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2007年)
武夷山,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着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3、福建省土楼(永定·南靖)旅游景区(2011年)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4、福建省三明市泰宁风景旅游区(2011年)
泰宁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中国十佳魅力名镇,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
5、泉州市清源山景区(2012年)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游东北岸,位于东经118°30'~118°37',北纬24°54'~25°0'之间,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因为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6、宁德市白水洋-鸳鸯溪旅游区(2012年)
白水洋鸳鸯溪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境内,距福州170公里,宁德101公里,整个景区呈月牙形,总面积66平方公里,溪长36公里,分为白水洋、宜洋、刘公岩、太堡楼、鸳鸯湖五大景区。
7、宁德市福鼎太姥山旅游区(2013年)
宁德市福鼎太姥山旅游区,位于闽浙边界的福鼎市境内,北邻温州118公里、南距福州200公里,同三高速及温福铁路穿其脚下而过,交通便利。宁德市福鼎太姥山旅游区濒临东海,有“山海大观”、“海上仙都”之称。
8、龙岩市古田旅游区(2015年)
福建省龙岩市古田旅游区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2015年经国家批准的。
9、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区(2015年)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1)闽南哪里有旅游资源扩展阅读:
福建,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面、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面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南北最长为530千米,东西最宽为480千米。福建省现辖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 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平潭县)。省会为福州。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福建以侵蚀海岸为主,岛屿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为全省第一大岛。
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地区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依山傍海的特点也造就了福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除了海坛岛、鼓浪屿、武夷山、泰宁、清源山、白水洋、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B. 福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福建好玩的地方有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泉州清源山、湄洲岛、福鼎太姥山、永定土楼、永安桃源洞、泰宁金湖等,其中武夷山、厦门鼓浪屿、太姥山、湄洲岛、永定土楼一定要去。
1、鼓浪屿
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东方夏威夷”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信仰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1998年湄洲岛被辟为福建省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设立国家旅游度假区,2012年被列入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
5、永定土楼
永定土楼,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永定,是纯客家县,是福建省拥有最多土楼的县,总共23000余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圆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吊脚楼等多种类型。永定区共有着名的圆楼360座,方楼10000多座。
旅游安全注意事项:
1.爬山等户外运动带好必要的措施。
2.带好必需应急药品,比如创可贴,退烧药等。
3.酒店住宿的话,最好带好生活必需品,可以买一次性毛巾,床单等;观察一下逃生通道位置,以防万一。
C. 闽南在哪闽南有什么特产和好玩的地方
闽南分为漳州,泉州,和厦门.
特产:其中漳州特产有:漳州特产有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袖子、菠萝等“六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疲、八宝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等。
泉州特产有:泉州有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厦门特产有:厦门有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旅游景点:厦门:1.鼓浪屿 (船票8元 各个景区另外买票)
2.万石植物园 (门票15-25元)
3.环岛路沙滩
4.湖里山炮台 (门票20元以上)
5.同安影视城 (门票10元)
6.火烧屿 (门票40-50元)
7.海仓野生动物园 (门票50-70元)
8.公园有:中山公园,金榜山公园,鸿山公园,湖里公园,南孚公园,莲花公园...(不要门票)
9.主要街道有:中山路,火车站商贸城,SM城市广场,厦大一条街,莲坂商业街... 漳州:天福茶博物院景区
百花村
二宜楼
风动石
九候山胜景
龙、虎、狮、象四屿
南山寺
三平寺
铜山古城
漳州海底森林景区
赵家堡
漳州 铜山古城 泉州:市区 清源山——老君岩 开元寺--东西塔 承天寺 关帝庙 天后宫 文庙 涂门街 东湖公园 西湖公园 闽台缘市外 九日山 清水岩 牛姆林 天心洞 郑成功纪念馆 蔡氏古民居 九仙山 五里桥 洛阳桥 崇武古城 草庵 叶飞将军故居 李光地故居 博物馆 泉州博物馆 海峡体育中心 芳草园 清净寺
D. 闽南有哪些地方好玩啊
闽南,跟你说我知道的厦、漳、泉吧。
A厦门有1、南普陀(这是烧香买佛爬山,风景不错在厦大旁,可以顺便去逛下厦门大学)2、五缘湾(有个晚上玩的迷宫,传说两个人从不同的入口进去若能相遇注定会在一起)3、鼓浪屿(厦门的一个岛屿,那里有卖一本小旅游本子,岛屿上的店都免费盖章留纪念)4、中山街(要逛街的话)5、观音山(在海边,是游乐场)
B漳州有1、漳浦的“漳州地质火山公园”里面啥都有,吃的、玩的、看的都有。2、云霄的将军山(爬山还可以吃烧窑鸡,很出名的,那边还有一个泡菜馆,特好吃)3、东山的风动石(看海景与风动石)4、长泰的漂流5、南靖的土楼6、平和的千年古刹“三平寺”
C泉州有1、崇武古城(是座小镇,战迹吧,里面很多石雕)2、牛姆林(一个很漂亮的地方,风景区)3、爬山的有清水岩、天后宫(庙宇)、仙公山、清源山、4、蔡氏古居民5、五里桥就是一座很长很古风的长石桥,还蛮好看的 6、岱山瀑布7、涂门街(一条拥有很多古迹的街)8、深沪湾(在晋江,也就是一个海边风景)9、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10、府文庙11、泉州还有西湖公园、闽台博物馆、开元寺等。
D别的城市,我听朋友说三明那有个天鹅洞。还有福州的青云峰(这个蛮漂亮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E. 泉州市有哪些旅游景点
福建泉州云河谷旅游景点
永春云河谷景区位于福建省永春县外山乡境内,距永春县城23公里。据永春县志记载,云河谷景区所在地外山乡之名,就取“山外有山”之意。全乡环嶂拥翠、溪谷纵横、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高达80%,生态环境得到较好···...
福建泉州牛姆林旅游景点
牛姆林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独特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型的区域优势,使这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是人们认识自然、陶冶性情绿色乐园。过渡型森林植被是牛姆林景观的最大特征:既有南亚热带雨林的景观···...(全文)
福建泉州德化戴云山旅游景点
摘要:戴云山保护区内宗教寺庙、名人堂屋、古城寨和革命斗争遗址等旅游资源众多,比较着名的有:建于南北朝的戴云寺,五代后唐的周香林寺以及苏十万抗元斗争遗址群、中共闽浙赣省委机关活动遗址等,岱仙悬崖瀑布更是令人叹···..
福建泉州德化九仙山旅游景点
九仙山位于德化西北部赤水、上涌、大铭三乡交界处,是古代闽南重要的旅游胜地。据县志载,昔有道士九人居此修道仙去,故得名。山上奇岩兀立,怪石遍布,峰峦竞秀。着名的有永安岩、龙池、灵鹫岩、仙棋枰。原为道教场···...
福建泉州德化月记窑旅游景点
三大瓷都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内,中心位于瓷都德化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遗址旁。龙窑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全文)
福建泉州德化岱仙瀑布旅游景点
摘要:岱仙瀑布有“华东第一瀑”之称,发源于德化县石牛山的赤石溪,溪水流经山势雄浑的飞仙山峰,飞泻直下139米,奇妙的是,部分溪水流到边崖,形成一道更宽的、水流似油从漏斗穿过状的油漏瀑
福建泉州德化桃仙溪漂流旅游景点
摘要:桃仙溪是石牛山的一条彩带,旖旎盘旋10多公里,桃仙溪竹筏漂流有着“闽中第一漂”之称。漂流时即沿途的天然小岛、调丁潭、三潭映月、迎客松、五仙听雷、石狮潭、天平城古城址、桃花岛、湖内宫等秀美风光
福建泉州德化石牛山旅游景点
石牛山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东部,山岗石林遍布,成片的原始红豆杉与数十种国家珍贵树种郁郁葱葱,山中名观——石壶祖殿是闽台两地的道教圣地,流传着甚为广泛的神奇故事。极顶云蒸霞蔚,是看日出的绝佳地方。
福建泉州德化屈斗宫古窑址旅游景点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有“中国瓷都”之称的福建省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屈斗宫古窑址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它对研究宋元时期的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
福建泉州德化祖龙宫旅游景点
祖龙宫位于德化县宝美村境内。祀玄女夫人和窑坊公(窑神)林炳。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窑坊公诞辰之日,家乡人都要在祖龙宫举行盛大奉祀活动。然而,参与奉祀的不是一般的善男信女,而是那些从事陶瓷业的老板们
福建泉州德化陶瓷博物馆旅游景点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的陶瓷专业馆,是德化县弘扬陶瓷文化、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该馆位于唐寨山森林公园内,毗临陶瓷学院,内设六个展厅及学术报告厅、陶吧、资料···...
福建泉州李光地故居旅游景点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康熙九年进士,累官至兵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在平定三藩、统一祖国大业、治理河患等方面,有卓着贡献。其着作颇丰,有《榕树全集》等数百卷问世。
福建泉州安溪文庙旅游景点
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凤城镇(县城)东南隅,背依凤山,前滨龙津,笔峰拱峙,集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大成,为江南现存同类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群,素有“ 安溪文庙冠八闽”、“秀甲东南”之誉。古时庙学合一
福建泉州安溪清水岩旅游景点
清水岩依山而建,岩宇亭台耸立于蓬山之麓,奇石古木遍布于林泉之间。清水岩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清水祖师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在他圆寂后,用檀香木刻他面貌为像,供奉寺中
福建泉州安溪茶叶大观园旅游景点
安溪茶叶大观园位于位于凤城北侧凤冠山,茶叶大观园占地面积11亩,分为茶树品种观赏园、茶作坊、凤苑三大部分,它融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本茶文化网络全书。茶作坊介绍安溪古时制茶工艺流程,晒青、凉青
福建泉州安平桥(五里桥)旅游景点
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我国现存古代最长·
福建泉州安海龙山寺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摘要:现台湾有龙山寺多座,都从安海祖寺分炉。龙山寺中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相传取用原本庙前整株巨樟雕刻而成,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周雕众多小佛首,迭作帽状;主手合十,两侧旁支一千零八手,掌中均雕一眼,列如···...(全文)
福建泉州青山湾旅游景点
青山湾是闽东南地区一处不可多得的海滨避暑胜地。其连绵13公里的秀美沙滩上,沙质细腻、无一礁石,具有海面开阔、大陆架平坦、风浪较小的特点。沙滩宽达百米,适合观赏、休闲,又可开展游泳、沙滩运动及水上运动等
福建泉州大岞村旅游景点
大岞村,位于福建惠安县崇武镇,地处东海和南海交界处,全村总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集中居住点,也是崇武国家一级渔港的所在地。大岞村三面环海,背靠青山,最引人入胜的是岞山八景,
福建泉州真武庙旅游景点
摘要:真武庙真武庙建筑,俗称上帝宫,位于泉州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石头街。现存真武庙为明清建筑,坐北朝南,依山拾级而上,两旁扶栏石柱皆雕石狮,十分古朴。···...(全文)
福建泉州芳草园旅游景点
位于泉州鲤城区新门街西段,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经三百多年历史,是靖海侯施琅将军在泉州创建春、夏、秋、冬四季花园其中的春园(也称“芳草园”)。“芳草”是以四季游赏诗文“春游芳草地”立意而构思造园
福建泉州李贽故居旅游景点
李贽故居位于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后人将其居室改为宗祠。李贽故居在泉州旧商业区、面街,原有三开间二进深。现按闽南古民居,修葺一新,辟为纪念堂。
福建泉州天后宫旅游景点
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庙内除了保存较完整的大殿、后殿等古建筑外,近年来又陆续修复了山门、戏台、钟鼓楼、东西长廊、梳妆楼等多处建筑,是现存妈祖庙中规模较大、年代较久远的一座,建置于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
福建泉州关岳庙(关帝庙)旅游景点
摘要:泉州关岳庙,道教庙宇,俗称关帝庙。庙内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现为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代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人文荟萃,有“海滨邹鲁”之称
福建泉州西湖公园旅游景点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泄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自然接壤,清源山秀丽翠绿的山色与西湖浮光荡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湖光山色浑然一体
福建泉州承天寺旅游景点
摘要: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崇阳门东南、南俊巷东侧。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
福建泉州府文庙旅游景点
摘要: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
福建泉州中山路旅游景点
中山路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正所谓“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
F. 漳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有哪些
漳州旅游必去的十大景点有东山岛、云水谣古镇、云洞岩、寻梦谷,唐山过台湾石雕园,滨海火山地质公园,漳州马銮湾、十里蓝山、东山风动石、东南花都,其中比较推荐的是东山岛、云水瑶古镇、云洞岩。
1、东山岛
云洞岩在福建省漳州市东20里,此山是由各种玲珑奇特、各具神态的巨石,层层叠叠垒成的。岩石间隙,有数不清的幽深洞壑石室。据《漳州府志》记载:“有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则云出其中,霁则云复归焉,故曰云洞。”相传隋朝开皇年间,有潜翁者养鹤于石室中,而鹤时飞鸣于山上,乡人见之,故又名“鹤鸣山”。
G. 福建有哪些重要的旅游资源
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北邻浙江省,西、西北接江西省,西南连广东省,东临东海,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福建省现辖9个地级市:福州市、 厦门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三明市、 龙岩市、 莆田市、 宁德市。省会是福州市。 福建自然景点优越,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永定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有山村民居建筑;惠安女独特的民俗风情也令人遐思万千;闽南名刹无寺金碧辉煌,气魄恢宏;它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史上曾涌现出李纲、郑成功、林则徐……,这里不但有山川之胜,又有园林之美,更有寺、塔、桥、土楼古代建筑。古今诗人墨客,吟咏舒怀,留下了许多瑰丽的篇章。只要你有时间和心情慢慢品味,一定会意想不到的收获。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福州市2、泉州市3、漳州市4、长汀县 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风景区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古田会议旧址(1929年)、2、泉州清静寺(宋)、3、福州华林寺(宋)、4、泉州开元寺(宋至清)、5、南安市郑成功墓(清)、6、泰宁县尚书第建筑群(尚书第)(明)、7、福州林则徐墓(1826年)、8、长汀县革命旧址(1929年)、9、厦门陈嘉庚墓(1953年)、10、莆田木兰陂(北宋)、11、惠安县崇武城墙(明)、12、泉州洛阳桥(宋)、13、泉州天后宫(清)、14、莆田释迦文佛塔(南宋)、15、泉州清源山石造像(老君岩造像)(宋)、16、南安市九日山摩崖石刻(宋)、17、德化县屈斗宫德化遗址(宋)、18、泉州伊斯兰教圣墓(明)、19、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汉)、20、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宋)、21、厦门、龙海青、白礁慈济宫(宋)、22、东山县关帝庙(明)、23、漳州石牌坊(明)、24、福建土楼(华安县二宜楼)(清)、25、福清市瑞岩弥勒造像(元)、26、晋江市草庵石刻(元)、27、福州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昭忠祠(清)、28、厦门胡里山炮台(清)、29、晋江市安平桥(南宋)第五批(2001、6、25国务院批准,共16个,另3个为合并):30、福州祟妙保圣坚牢塔(乌塔、五代)、31、罗源县中房乡陈太尉宫(清)、32、福州马尾福建船政建筑群(清)、33、福州鼓山摩崖石刻(宋至清)、34、福建闽侯甘蔗昙石山遗址(新石器)、35、仙游枫亭天中万寿塔(宋)、36、泉州府文庙(宋)、37、南安蔡资深故居(清)、38、漳州步文区江东桥(宋)、39、漳浦赵家堡(明)--诒安城(湖西堡)(清)、40、漳州文庙(明)、41、永安安贞堡(清)、42、、建阳水吉黑瓷窑址(宋)、43、顺昌宝山寺大殿(元)、44、三明三元区万寿岩遗址(旧石器)、45、连城四堡书坊建筑
H. 闽南的旅游资源
三平寺是闽南着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镇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由义中大师创建于一千一百多年前。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后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福建土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观。永定、南靖和华安的土楼已闻名遐迩,但闽南一带各式各样的土楼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闽南的土楼民居,是人类建筑文化的宏篇杰作,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南靖土楼,是南靖劳动人民艰辛的汗水与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规模、结构、工艺、功能、令多少现代的建筑专家学者叹为观止;它的建筑风格、民情风俗、文化内涵,使社会学家慨叹。
南靖县共有土楼15000多座,其中较为特色三层以上的圆形古土楼有386座、方型古士楼有1751座。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曲尺形、交椅形、围裙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马蹄形等,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气度不凡。一座土楼就是一件神奇的建筑精品;一座土楼就是一方浓缩的民俗文化;一座土楼就是一域民众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历史见证。
“土堡式”民居:在安溪县感德镇芦地村有一座200多年前的“土堡式”古民居,其建筑风格与土楼相似。土堡原为吴姓人氏的居家。墙基2米多高,是用大石块砌成的,四周墙壁坚硬无比,易守难攻,这种设计也是用于防御土匪。
巽来庄土楼:巽来庄土楼始建于清代,坐落在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相传是清朝永春有名的林姓盐官所建,在其周围还建有古厝10幢,分别为其10个儿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巽来庄土楼,外方内圆,外围是高7米的城墙,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围墙内是较为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闽北与闽南的建筑风格在此融合。
小小“枪楼”:闽南乡下仍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各式小土楼。有的在古厝的一侧,叫“枪楼”,或独立一座,或与下落相连,都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的。人们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竹片)建成单屋,有小窗子作为望口,还有斜的枪孔。 梨园戏
梨园戏,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 江、龙溪地区及厦 门、台 湾 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梨园本地人俗称“老戏”,又有“上路”与“下南”之别。元代各省设“路”, 泉州人把福 建以北叫做“上路”,把自己叫做“下南人”。上路老戏就是指来自浙江、江西等地的剧种,而下南老戏就是本地戏。小梨园,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 早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闽南泉州、漳州一带的民间,就盛行一种“优戏”。
歌仔戏
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收复台湾时,将流行于闽南地民间曲种锦歌带到台湾,很快在台湾广泛传唱,群众自发组织了演唱锦歌的乐社和歌仔阵。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
歌仔戏,又称撎“台湾歌仔戏”,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 、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
高甲戏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有六百多种传统剧目,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别》及连台本戏《三国》、《岳传》等。高甲戏的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奏、旋律有所变化。演员演唱时用本嗓,行腔雄浑高昂,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种,文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武乐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响盏、小叫等,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高甲戏的脚色行当原只有生、旦、丑三个行当,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这些行当中,以丑最为突出。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婢丑等几十种。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姿,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造设计了公子丑、破衫丑、傀儡丑等表演类型,以对不同人物典型行为的拟示或以对木偶戏和动物动作的模仿作为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段,轻松幽默,妙趣横生,夸张而不失实,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高甲戏的武打中吸收了提线木偶和民间舞狮的技艺,形成“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动作,别具特色。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有着极大的影响。
南管戏
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传入台湾。
“南管戏”先是被“北管”戏夺 走了观众,后因“歌仔戏”的兴起更被冷落,台湾职业的“七子戏”班都已解散,仅由一些业余的子弟社团(清唱结社),如台南的“南声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斋”,清水的“清雅乐府”,台北的“闽南乐府”、“汉唐乐府”、“华声南乐社”等,以“清唱”的形式维持活动,这种清唱的形式俗称为“郎君唱”,自戏 剧形式的“七子戏”没落以后,清唱结社的“郎君唱”逐为“南管”的代表。
“南管”为台湾的称呼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乐”, 流行于福建泉州、台湾、及南洋地区。这种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国立艺术学院已正式以“乐种”的 形式列为课程。高甲戏:又称“九角”、“戈甲”、“交加”,系传自于泉州的剧种。“高甲戏”约形成于清光绪 年间,当时因“梨园戏”逐渐没落,便在“梨园戏”的基础上,结合民间武术技艺(宋江戏)及其他的 戏曲而产生的新剧种,因本底里是“梨园戏”,因此传到台湾以后,在民间仍以“南管戏”称之。“高 甲戏”是大陆的称呼法,在台湾民间艺界并不使用这一名称。在台湾尚有活动的职业剧团计有伸 港的“新锦珠”、员林的“正新丽园”、三重的“新金英”等,其活动已日渐减少。
打城戏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尤其是闽南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民间称之为“师公戏”。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僧、道表演的打醮拜忏活动,起初纯属法事仪式,身穿袈裟、道袍,手持诸如木鱼、钹、铃、钲、云板、草锣等法器作为乐器,念唱的曲调也仅限于道情和佛曲音乐,诸如[南海赞]、[普安咒]、[大真言]、[鬼掺沙]、[反海]、[大迓鼓]等曲调,以某些跳桌子、跳火盆、弄飞钹、过刀山等小杂耍节目吸引观众。这些表演一般仅在夜间的寺院、道场的广场上进行。为了体现“超度亡魂”的性质,所以表演时还增加了佛经《目连救母》中的有关孝子目连的片断故事。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这种打城的宗教仪式表演开始走出寺院、道观的围墙,逐渐在闽南广大城乡搭台演出。大约在清咸丰十年(1860 年),晋江县兴源里吴永燎、吴永吟兄弟出面创建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并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厦门等地进行法事活动的演出。这样打城戏作为一个剧种开始成熟。据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德教授考证,同治13年(1873年),有两个荷兰人曾在厦门看过打城戏演出《李世民游地府》、《刘全进瓜》、《目连救母》、《四游记》等剧目。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大部分学者都认定布袋戏起源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汕地区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与布袋戏相似的同类艺术,在中国南北方称谓不一,在北京叫“苟利子”,在东北称“扁担戏”,在四川称“木脑壳戏”,在西安、兰州称为“耍杆子”,在闽东称“幔帐戏”,在宁波称“手套木偶”,在闽南和苍南、崇明岛、东南亚等闽南方言区均称之为“布袋戏”。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嗔,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 ,谓之肩担戏。”《扬州画舫录》所记的“肩担戏”,表演形式上与布袋木偶戏已较为相同。清嘉庆年间刊本的《晋江县志》卷七十二,《风俗志·歌谣》:“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关于“布袋戏”称谓的最早记载。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在新嫁家,“送嫁妈”请新娘到厅堂,诵唱:“请出厅,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坐下时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时要唱:茶油滑、茶油乌,生查埔(查埔,即男孩)。”
梳头时唱:三下木梳,两个撒篦(撒篦,即篦子)生子好人品。
迎亲队伍的最前头有人抬一根连枝带叶的青竹,俗称“竹扫”,表明新娘有“节”(贞节)。竹上系一块猪肉,据说这是祀每于做喜事时来捣蛋的白虎神,可逢凶化吉。接着是新娘轿(或车),后面还有人挑一担用布袋装的“子孙桶”,表示新娘早得贵子,挑的人可得大红包,但要善诵祝福歌:“子孙桶,吊起起,前苑园后果子。”
新娘上轿(车)前必先哭几声,表示依依不舍,这样婚后才幸福,俗称“哭好命”。“送嫁妈”要替新娘盖上紫帕,并诵唱:“紫帕罩上头,新娘贤惠新郎能。罩于前,新娘好人缘;罩于后,夫妻吃到老、老、老。”轿行几步,新娘要从轿(车)上丢下折扇于路,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俗称“放扇地”(谐音“放性”),“送嫁妈”遂唱道:“放扇,放扇,新娘好生侍(生小孩顺利)。”
迎亲队伍回来了,但花轿(车)只能停在堂屋门槛外。这时男方侄儿手中捧两粒柑桔(谐音“甘吉”),引出新娘,并由伞或米筛遮日,俗称“过米筛”。“送嫁妈”高声诵唱:“新娘请出轿,生子哈哈笑。”新娘进新郎家门槛,要先跨过燃烧炭火的“火炉”,闽南话“生炭”与“生殖”谐音,以求兴旺。“送嫁妈”唱:“跨火烟,年年春,隔年抱查埔孙(男孩)。跨会过,夫妻和好百廿岁。”新娘新郎双双同拜天地、祖宗、父母。拜毕就入洞房。接着吃:“合卺酒”(也叫酒婚桌),桌上有十二道菜,表示每年十二个月,月月美满。“送嫁妈”一边为新娘夹菜一边唱:“吃猪心,恩爱共一心;吃猪肝,新郎发财做大官;吃鸡,才会起家(兴家);吃红枣,年年好。”接着是吃“新娘茶”……
结婚第二日,新娘出洞房,走到厅堂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这是婚礼的尾声。随后,“送嫁妈”陪新娘熟悉今后劳动路径、地点、表明闽南新娘热爱劳动。“送嫁妈”象征性指示新娘熟悉每一项工作时,都要高声诵唱一支歌。
新娘到灶前时要唱:“启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新娘到井边时唱:“水井清清,新娘手灵心灵;井水明明,生子传孙富不会停。”新娘到养猪饲料缸“送嫁妈”边呼叫猪“?啊?,?啊?……”,一边唱:“搅潘(泔水)搅会浮,喂猪象只牛。把潘泼上壁,一窝猪仔十二只。”
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女家会送一对带路雏鸡和两株连根带尾的甘蔗(意为从头到尾都甜),鸡、蔗表示子孙昌盛;还送米糕(意为步步高),供女婿带回去,结婚至此始告结束。从此,夫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闽南惠安东部沿海村镇如崇武、小岞等地的汉族妇女(俗称惠女),以奇异的装束,长住娘家的风俗和吃苦耐劳的本色,为世人瞩目。
惠女的服饰穿戴鲜明艳丽,奇异独特。一年四季,她们头上总是裹着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花头巾,捂住双颊下颔,再戴上髹漆一新的黄色园形尖顶斗笠,用4条镶着钮扣的彩带紧扣在下巴上,斗笠沿下仅露出眼、鼻、口;发髻上插着几支剑形的簪钗,髻上套一圈花串;上身穿着又窄又短的蓝青色或素色花大裾衫,袖短至前臂、束紧,肚脐以下腹部显露在外;下身常穿裤管宽大、裤裆很浅的蓝色或黑色的长裤,裤头缀上长长的白裤腰,再系上5~7条精美的银裤带(腰链),光赤着脚板。人们谑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据说这种奇特装束与福建上古先民的文化遗传有关。
惠东沿海一些乡村,至今仍保留婚后长住娘家的习俗。这种婚俗规定,妇女婚后3天就必须回娘家居住,一年中只有春节、清明、中秋能回夫家。春节住3天,清明和中秋白天来,晚上就要回娘家,不得在夫家过夜。而丈夫到妻子娘家过夜,要摸黑去,凌晨就要离开,人称“两头不见日光”。直到第一个孩子生下来以后,妻子才能住到丈夫家。违反这种习俗的,往往受到嘲讽孤立,甚至族规处罚。这种习俗目前正在逐渐改变中。
惠安的青壮男人,大多外出捕鱼、打石、承包工程,惠女则挑起了生产、家务的重担。在惠安,到处都可以看到衣饰穿戴整齐划一的妇女在挑担子、抬石头。她们还走出家门,到深圳、珠海等地打工创业。 闽南四大古镇指的是 晋江安海、翔安马巷镇,漳州角美,厦门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