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表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表径流量分析确定
地表径流是指降水沿着地面或地下汇流至河道后,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全部水量,通过对系统内各河流径流量的分析计算,评价地表水资源量。
系列长度在20a以上,包括丰、平、枯水年的水文观测数据,直接利用该数据进行计算;系列长度小于20a的短期观测数据,对实测径流系列进行相关插补展延或降雨插补展延后再计算;当不掌握系列实测径流量时,则直接引用已有文献的数据。
(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分析方法
采用典型年法进行评价。根据利用条件的不同,对河流年均流量频率统计计算来确定可用的典型年径流量,作为地表水可利用量。
在不具备对地表径流控制或调蓄的情况下,将自然条件下地表水的产生量作为地表水可利用量的极限量,进行逐年地表水可选用量的统计分析,选用枯水典型年(P=75%)地表水径流量为基础去确定地表水可利用量。在具备对地表径流拦截调蓄的地区,用平水年(P=50%)的地表水径流来评价可利用量。
当不掌握河流逐年系列实测径流量资料时,则采用收集文献提供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确定地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三)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
利用河流断面监测结果,根据有关标准进行水质评价。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按照地下水系统划分不同级别的计算分区,采用均衡法进行地下水天然资源计算,并分水质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
(一)均衡区的确定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计算属于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均衡区以地下水系统边界圈定的空间范围为准。当均衡区的面积较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不同级别的亚系统。
(二)均衡期的确定
水量均衡计算总是针对某一特定时间段进行的,通常为一个水文年,一些地下水实际观测值为2000a,一些水文气象要素参数的取值取多年平均值。
(三)均衡要素的确定
均衡要素指通过均衡区的边界输入输出各项水量的总称。根据整个评价区的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地下水均衡方程为: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由于地下水系统结构及外部交换环境存在差异,划分的各均衡区均衡要素的组成也存在差异。均衡要素的确定根据均衡区的位置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具体分析进行。
(四)地下水资源计算
对于不同的计算区,根据已有可利用资料的情况及研究方法,选用适宜的公式对确定的均衡要素进行计算。以系统为单位对各次一级的计算分区分别对补给量和排泄量组成每个均衡要素进行单独计算列表表示结果。
对于开采资源,则分别以TDS小于1g/L、1~3g/L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进行计算,并采用开采系数法进行评价计算。
三、重复量的分析
塔里木盆地平原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水资源基本以河流的形式来源于周围山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山前沟谷潜流和河流出山口以后经过各种途径的入渗补给。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补径排过程中多次发生相互转化,各计算区之间及各项资源量之间存在重复量。计算平原区地下水以泉、泄流、水井开采量在灌溉过程中的再次入渗量,两计算区重叠边界的地下水侧向径流量,均为重复计算量。对各亚系统计算结果进行合计时,通过分析确定重复量Q重,在汇总系统资源量时,由亚系统补给量合计扣除重复量进行确定。
Q′补=Q补-Q重
将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统一考虑,以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前山带暴雨洪流入渗量、河流入渗补给量和河谷潜流侧向补给量,再加上盆地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作为计算评价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即: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勘查
在逐级汇总水资源总量时,重复计算量予以扣除。
四、参数计算与选择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所用数据主要以引用前人的工作成果为主,另有少量本次工作取得的资料。为取得符合客观实际的含水层渗透系数K和影响半径R,主要利用前人钻孔抽水试验资料采用稳定流计算方法进行重新计算,根据地下水类型、抽水井类型、抽水井结构和抽水井所处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计算公式,并同时对其条件进行适当概化;降深过大时引入水跃值Δh换算成孔壁降深值后进行计算。
2. 资源评价
1.排聚系数分析
(1)国外油气排聚系数
油气排聚系数是通过对高勘探程度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量和已生成的油气总量研究后得出的,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具有参考意义。表4-4-9是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排聚系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世界14个主要气田的天然气排聚系数介于0.001~0.095之间,差别达95倍,反映了天然气地质条件差异大。排除前苏联下凡尔托尔、塔佐夫、乌连戈伊和中瓦休干4个气田,其他10个气田的排聚系数大都介于1‰~10‰之间,平均为4‰~5‰。这与一些学者从理论上得到的结论类同,而天然气排聚系数超过10‰,甚至高达95‰的情况是少见的。获得这样的高值除实际地区天然气生气量大、排气效率高和运聚过程中耗损小以及成藏后保存条件极佳外,可能还与天然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关。天然气流动性强,能够发生大规模的长距离运移聚集,如果划分的天然气运聚单元较实际的小,或没有较远源岩和较深源岩实际供运气量的贡献考虑进去,则计算出来的天然气排聚系数偏大。在我国传统上,以正向构造为区带评价目标的油气地质研究中,油气生成量的计算往往忽略了凹陷中心部位源岩的贡献作用,因而最终获得的排聚系数值(已发现的资源量比生油气总量的比值)偏大。
(2)国内油气排聚系数
四川盆地是我国天然气生产基地,四川石油管理局长期以来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进行评价研究,获得了不同地区不同层系的天然气排聚系数,详细结果参见表4-4-10所示。可以看出,四川盆地不同层位不同地理位置的天然气排聚系数不同,介于0.001~0.0081之间,一般为2‰~4‰之间。
华北前古近系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
图版4-2-3 1,3,5,7.孔古4井2.1/8 O2f团块状灰岩的泥质条纹中包含的似G.prisca algal mate“atromatolitic”和藻屑,落射荧光。2,4,6,8.孔古4井2.1/8 O2f团块状灰岩的泥质条纹中包含的似G.prisca algal mate“atromatolitic”和藻屑,反射光。
3.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类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较多,常用的就多达几十种。这些方法可按其功能、用途分为含油气性评价方法、资源量计算方法、经济分析方法和勘探决策分析方法四大类(表6
-1)。其中含油气性评价方法又可分为聚类判别类、特征分析类、综合类;资源量计算方法包括丰度法类、油气成因法类、经验或历史趋势外推法类、勘探目标分析法类、主观评价法类、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经济分析法有:投资费用计算法、财务评价法、国民经济评价法、勘探投资经济极限法;勘探决策分析方法中,有决策树法、勘探动态学方法等。下面对一些主要方法进行整理并简要介绍。
4. 旅游资源的评价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及由此而产生的质和量的差异、对旅游吸引力的大小进行的科学划分。包括确定一定地域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空间结构、数量和质量等级、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其目的在于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顺序,明确建设方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重要内容。按评价客体的不同分为:
1、 资源本身的评价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特征(如其美感度、奇特度、医疗价值、体育价值等),丰度和集聚程度,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分析;
2、 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包括气候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节律性变化),环境质量现状,铁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现状及交通建设的难易程度,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现状,旅游资源所在的区位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能力;
3、 客源市场分析
包括旅游资源对各层次游客的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潜在市场及市场的地理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1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基本公式如右上图。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许多困难,纯粹的定量评价往往带有机械性,而单纯的定性评价包含主观成份,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评价。
5.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一)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是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深入细致分析、研究和在本次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按地下水系统进行划分。基于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流域基本一致,具共同的排泄基准面。依据水文自然单元的特征,根据地下水资源评价需要,将盆地划分为1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83个三级地下水系统,346个四级地下水系统(表3-1)。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按地下水系统评价时,山区和平原区三级地下水系统分别评价。三级地下水系统界线是在二级地下水系统界线的基础上划分,山区以地表分水岭或盆地界线为界,山前以基岩与第四系地层界线为界;平原区三级地下水系统界线以两侧流域界线为界,向湖盆中心以TDS 5g/L等值线为界线。山前平原区按水质又划分地下水TDS小于1g/L的淡水、1~3g/L微咸水和3~5g/L的半咸水。盆地深层承压-自流水(淡)则单独进行评价。
柴达木盆地西部和中部地段,广泛分布古近-新近系地层,富含有丰富的油、气和高压自流水,主要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积累、保存下来的深层含水体———油田水。具封闭性和独立的地下水补径排系统,地下水年龄久远,与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系统有着质与量的区别,不能作为同一类型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盆地冲湖积平原及中心地带广泛分布着高TDS的咸卤水区(TDS大于5g/L),是目前盐湖化工开采的主要地区,地下水主要为晶间卤水和承压-自流水(TDS大于300g/L)。由于油田水和咸卤水分布区研究程度低,资料缺少,故此次不予评价。
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是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对系统内各项天然补给量进行评价。为便于地方各部门使用,将所评价的地下水资源补给量、开采资源量、深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开采潜力,依据地下水系统所处的行政单元(市、县等)进行统计分配,主要为地方部门用水规划提供基础性资料。另外,此次地下水资源评价主要为2002~2004年实测资料。格尔木河冲洪积扇数学模型采用2000年资料,两者之间水文地质参数选取存在差异。
(二)潜水开采资源评价原则
地下水开采资源评价是在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地下水系统内根据以往工作基础,主要考虑区域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与地下水开采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地下水生态水位埋深为指标,作为潜水(或浅层地下水)开采的主要约束条件,即在保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同时,又能使地下水资源得到永续开发利用;将各系统内地下水开采资源总量控制在天然补给资源量的40%以内,以保证盆地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同时根据不同水质,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分别按地下淡水、微咸水和半咸水进行开采资源评价。
(三)深层承压水可采储量评价原则
柴达木盆地的深层承压水的勘探、研究资料较少,开发利用程度差异性较大。由于受资料限制,此次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角度考虑,对淡水分布区的深层承压水进行评价。
(四)地下水潜力评价原则
从柴达木盆地地下水开采现状来看,地下水总体开发程度较低。虽然局部地区存在开发利用程度稍高,与当地的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相比较,仍存在很大的开采潜力。评价时根据当地国民经济规划和经济技术进步对地下水需求的变化考虑,地下水潜力评价从开采潜力和利用潜力两方面入手,着重考虑开采盈余量、微咸水的可扩大开采资源量和依靠环境容量可扩大开采资源量的评价。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柴达木盆地周边山区于20世纪70、80年代和90年代均进行过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计算采用的地下水径流模数均为实测资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性。此次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按山区三级地下水系统作为地下水资源计算区,将三级地下水系统内按各含水岩组确定的块段作为计算单元,所有分布在山区的各含水岩类中的地下水都参加计算,所用山区泉点资料均为前人实测资料。根据前述计算方法,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采用地下径流模数法进行计算。
公式:Q径=M·F·T·86.4
式中:Q径为地下水径流量,104 m3/a;M为地下水径流模数,L/(s·km2);F为含水岩组分布面积,km2;T为地下径流时间,d。
昆仑山北坡海拔4250m以下、祁连山南坡海拔3900m以下为非冻土区,地下水径流时间取365d;昆仑山北坡海拔4250m以上、祁连山南坡海拔3900m以上为多年冻土区,地下水径流时间取150d(5月10日至10月10日)。
地下水径流模数主要利用前人资料,由泉域法求得:
公式:M=q/f′
式中:M为地下水径流模数,L/(s·km2);f′为泉点集水面积,km2;q为泉流量,L/s。
(二)平原区地下淡水资源评价方法
平原区地下水(淡水)资源评价的方法较多,对于区域性地下水天然资源评价主要有水资源均衡法、断面径流量法、补给量总和法、数值法等多种方法。目前广泛采用的数值法和水均衡法评价地下水资源,对于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效果较好,评价精度较高。柴达木盆地各地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差异较大,受研究程度的制约,除格尔木地区可采用数值法和水资源均衡法计算地下水资源外,其他地区仅能采用补给量总和法进行评价,无法采用其他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公式:Q总=Q河+Q潜+Q渠+Q灌+Q库+Q侧+Q降
式中:Q总为各项地下水天然资源总补给量;Q河为河水入渗量;Q潜为出山口河谷潜流量;Q渠为渠道入渗量;Q灌为田间灌溉渗入量;Q侧为山前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量;Q降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Q库为水库渗漏补给量。
6. 资源条件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资源条件评价是在结合拟建项目地区资源条件特点的基础上,为使项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对资源的分布、储量、开采利用的可能性和经济性等进行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资源是项目存在的物质基础。资源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包括未经开采加工的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海洋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又包括已经开采加工作为生产投入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项目资源条件评估中的资源是指狭义的资源,即项目所需的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的自然资源。就整个社会而言,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其分布也是不均衡的。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衡性的特点决定了对项目进行资源条件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它是项目正常生产和获得预期收益的重要保证。
资源条件评估的内容有:(1)分析和评价项目所需资源的种类和性质。如果是矿产资源,需要分析和评价其矿床规模、类型特征、矿体大小、矿体埋藏条件、矿石质量、矿石含有的其他元素成分及选矿需要的详细情况。(2)分析和评价项目所需资源的供应数量、供应质量、供应方式、服务年限、成本高低及运输难易程度等,注意多层次利用资源。(3)分析和评价技术进步对资源优势利用的影响。例如,石油的加工深度对石油资源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4)矿产资源要有国家矿产储备委员会批准的关于该资源储量、品位、成分、开采价值及运输条件的报告。此外,还需根据矿产品的物理、化学及其他性质详细分析矿床类型特征,矿体形态及其大小,矿床埋藏条件,伴生的有用或有害元素,采矿、选矿与冶炼条件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5)评价稀缺资源的供需情况。根据拟建项目的工期和建成后的利用状况,分析稀缺资源的供给能否满足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投产后的需求,注意开发新资源的前景和寻找替代途径。(6)农产品资源要分析其可供项目使用的数量、质量、供给的期限及保证条件;如需要进口,还必须了解进口国的有关情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要注意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变化。
7.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和方法
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和运移在岩层中的,其质与量具有利用价值的地下水,具有可恢复性、流动性和可宝贵性等特点。山西六大盆地第四系孔隙水系统是由补给、径流、排泄而组成的6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下水系统,具垂直交替和水平径流转化两个特点。其输入系统主要包括大气降水补给、山区侧向补给、河流入渗补给、渠系渗漏、地表水灌溉回渗、地下水灌溉回渗等,输出系统主要有人工开采、蒸发、排向邻区等。
一、评价原则
(一)计算区的确定
本次工作只计算各盆地孔隙水系统的地下水资源。计算边界的确定,以盆地第四系与边山基岩交界处作为二类边界。
(二)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及确定
根据盆地内水文地质条件及第四系沉积物的沉积条件及规律,对盆地区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分区,水文地质参数有新的试验数据的利用最新数据,没有的主要利用已有勘查成果,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选取或确定,部分选用经验值。根据地表岩性和本次实测水位埋深进行降水入渗系数分区和蒸发强度分区。
(三)计算不同降水频率的地下水资源补给量
为合理评价地下水资源,体现以丰补贝的原则,利用盆地区长系列降水资料计算不同保证频率的降水量,由此给出本区不同频率降水补给资源量。计算丰水年(P25)、平水年(P50)、枯水年(P75)和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
(四)以资源模数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按行政单元分配地下水开采资源
由于地下水资源计算以地下水系统为单元,而开采量则是依据行政单元(市、县)统计的。为方便各种部门规划使用,以资源模数、面积并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配。
(五)水量计算考虑了地下水水质情况
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扣除了不能饮用的咸水量。
(六)对地下水资源潜力进行评价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地下水资源评价考虑了地下水开采潜力和利用潜力。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一)根据水均衡原理,采用补给量法和排泄量法分别计算地下水资源量
补给量法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盆地周边山区侧向补给量、河流渗漏补给、渠系渗漏补给、地表水灌溉回渗、地下水灌溉回渗量等,排泄量法主要考虑人工开采量、蒸发量、河流基流排泄量、排向邻区的地下水潜排量等。其中大气降水入渗量采用长系列资料分区进行评价,盆地周边山区侧向补给量根据以往研究模拟成果,结合近年来不同部门在盆地取得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段进行计算评价,地表水灌溉回渗和地下水灌溉回渗量根据最新调查数据进行计算。排泄量法主要根据本次实际调查情况,得出盆地孔隙水的开采量,蒸发量的计算在充分研究盆地以往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包气带岩性、地下水位埋深情况进行分区,选用不同的潜水蒸发强度进行计算,根据目前的等水位线图,具体考虑排向邻区的地下水潜排量。
(二)地下水开采资源量确定
忻州盆地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用平均布井法求得,并利用水均衡法校核。其余盆地以枯水年(保证率为75%)的补给资源作为开采资源量。
(三)评价地下水开采程度
采用开采系数法和开采模数法评价地下水开采程度。
(四)水质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的方法根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规定,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制定。在地下水单项组分分类并确定单项组分评分值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指数进行地下水质量分类和评价。
(五)地下水潜力评价
根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系列(二)》工作方法,依据地下水潜力系数、潜力模数等对工作区地下水潜力做出评价。
8. 油气资源评价原理及方法
1.研究思路
应用承接盆地与目标区带研究的含油气系统理论,根据动态分析、重点解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油气从生成到成藏的整个过程,力图提供更准确更可信的资源评价结果(图4-4-1)。
。当地下流体存在有势差时,流体总是自发地由高势区流向低势区。含油气盆地中的孔隙流,除水以外还有油和气,因此除具有水势外还有油势和气势,水和油可以认为是不可压缩的流体,其密度不随压力变化,在压力变化不大的范围内,气密度也可视为不变。这样水势、油势和气势可分别表示如下:
φw=gz+P/ew (4-4-15)
φo=gz+P/eo (4-4-16)
φg=gz+P/eg (4-4-17)
油气在亲水介质中运移还受毛细管力(2б/r)的影响,因此油势和气势应写为:
φo=gz+P/eo±2б/r,此处б为油水界的张力; (4-4-18)
φg=gz+P/eg±2б/r,此处б为气水界的张力。 (4-4-19)
式中:毛细管力+号代表流体由细孔隙进入粗孔隙时毛细管力为附加动力;-号代表流体由粗孔隙进入细孔隙时毛细管力为阻力。但流体势分析主要是判断流体(油、气、水)运移的方向,如流动中各质点都不考虑毛细管力,定性上说并不影响流体运移的大方向。为简化流体势分析,目前仍按式(4-4-15)、(4-4-16)和(4-4-17)计算。
9.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的评价一样,也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一类为定量评价。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标准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对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的评价,与评价人的感觉、素养有直接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更科学和客观一些,但其评价数据的来源必须可靠。定量评价工作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比较法则。
目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已趋向于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融合了较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
在研究技术上,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这些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开发决策。
国内外近年来也越发重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的应用。姚长宏(2002)在贵州六盘水市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图层,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资料的数据库。此外,还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骆华松(2000)利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王建军和郑进军(2004)应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针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开发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庞淑英等(2004)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评价模型的自动评分功能,开发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以具有很强的可视化开发能力的Delphi5.0为语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的自动评分子系统;Jafar等(2008)对伊朗波斯湾南部海岸的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前,运用已有卫星图像对海岸线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这对于一些地势险要的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内容
1.地质旅游资源个体价值评价
对旅游地某一地质体或某一地质现象特色或特征的定性评价。如:旅游地的山体、湖泊、水体、气候、交通条件等。地质旅游资源个体的价值评价,要以旅游地的地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科学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包含地质科学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等。而科学价值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知识普及与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因此,地质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很强的科普科考旅游价值。在现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多以科学价值为主。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①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中国建设部于2005年4月提出的《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标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大致相同,但具体规定了以下标准: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动等的突出例证;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如河流、山脉、瀑布等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
中国于1994年11月通过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标准如下: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指地质旅游资源能为旅游者提供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质旅游资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所以观赏性在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占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观赏性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品级和旅游价值。
对美学价值的分析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要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以地质景观造型、景观色泽、景观要素组合,并依附于地质环境的植被、生态,构成地质旅游景观的观赏价值,诸如名山大川、峡谷峻岭、湖河泉瀑、奇峰异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大多景色秀丽、造型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地质现象千姿百态,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加上相应的近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奇观,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观光、考察、鉴赏,满足旅游者愉悦要求,从而显示地质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
(3)文化价值
标志地球沧桑巨变的地质景观,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质奇观的认识,地质现象科学内涵的揭秘,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景观鉴赏、增长知识的需求。优美、奇异的地质景观通常都是人们游览观赏的风景名胜区,多有历代游客、文人、名家的旅游人文资源的积淀。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形成自然与人文地质旅游资源的复合旅游景观。
(4)特异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类地质资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稀缺程度。独特性高意味着该地域该类型的地质资源少、吸引范围大、级别高,因而开发价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国性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地质奇观,这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地质资源本身的独特性,还决定了当地生态、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特定的地质环境,常常会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态类型,构成特定的综合自然景观。如果某项地质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别能满足人们追新猎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这项地质旅游资源就在某种意义及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由此可见,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珍稀价值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项绝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质资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质旅游资源所应有的。
(5)康体价值
一些特定的地质资源以及地质体构成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地,可供疗养康体的温泉、开展体育与探险活动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游项目,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
2.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质旅游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仅仅对地质旅游资源个体品质的评价,还难以考察各种地质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组合关系和该区域所具有的总体特色,应强调旅游地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将地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空间范围作为一个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主要分析评价以下内容:
(1)多项综合性定性评价
着重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地质特征、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对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虑其级别(多用于地质现象评价)。除级别特色和特征定性评价,应还有其他定性评价,如面积(区域综合地质体)、体积(单一地质体)等,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三个级别。
世界级:指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全球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层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还有首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群、矿物岩石等,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世界罕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安德列斯大断裂”(未来洋壳孕育地带)。
国家级:国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典型地质现象对比,国内具有对比意义,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的重要参考地,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中国典型的山东—安徽的“郯庐大断裂”(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
地区级:可作为国内同类地质现象、地质景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区域内保存完好、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交通区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地质构造方面如区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区的“青峰大断裂”(房县、保康、南漳、谷城)。
(2)资源类型组合
地质资源要素是相互有机结合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分布是相对集中还是分散,这些都直接影响地质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最佳的风景区都以地质资源要素组合完美和谐而见长,并且在分布上各景区各有特色。
扩大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互相补充和要素组合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是否构成优势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种类众多、聚集度高的整体优化结构。凡环境质量优、组合状况佳的属区位环境价值高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质资源个体同区域内其他地质资源个体的关联性与功能互补性也影响开发的价值。
(3)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展布、景观结构、景观的旅游价值等都决定于地质背景条件,依附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环境脆弱,其旅游开发的适应性不大。例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既是精品旅游资源的高度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多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频发,较小的扰动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环境灾难,而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从而在较长时期影响该区的旅游资源环境。
(4)旅游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国际、国内及地方三个级别。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的个体品质评价和资源系统评价结果来确定其吸引客源的类别。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
此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所谓“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三大价值”的定性评价从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进行评价,是旅游区确定开发方向的基础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旅游地社区和服务接待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虑旅游活动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环境效益则主要是研究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程度。
“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资源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六方面。“六大条件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实质上涉及了旅游活动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环境背景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黄辉实根据旅游资源本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六字七标准”评价法。该方法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方面评价旅游资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较少,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参考方法。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特”:特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有应用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方面采用七个评价标准:包括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进行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的五级评价法
该方法在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被提出。从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分的高低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旅游资源评价的三个方面为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的附加值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又可细分为八个评价因子:旅游资源的观赏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围以及环境安全等。
在五个等级的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定量评价步骤
1.根据评价对象选取评价指标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需求,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共性选取评价指标,这些要素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全面,并且在所涉及的内容上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对诸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不管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都涉及旅游资源的比较和重要性排序问题,所以评价模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必须遵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区分判别性。
2.组织合适的评价者
由于价值观和文化等差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不同。但从实验统计学规律得出,不同人群或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现象的价值判断趋向一个相同的结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例外。对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可依据价值判断的统计学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应尽量选用不同专业背景和尽可能多的人员来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由于每一评价体系只能是客观状况在一定层次上的主观反映,所以应建立一个由多个评价角度组成的综合评价模式,才可科学、完备地反映地质资源质量,通常由专家和旅游者两者结合来进行评价。
(1)专家评价
根据层次分析法技术要求,邀请一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实业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评估组成员来自旅游行业各个部门,这可以保证较大的评估面。
具体方式可组织地方高等院校、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国土、环保、园艺等旅游各部门专家,对地质旅游资源区域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工作应细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进行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评价与权重判定。
(2)旅游者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旅游开发效益密切相关,最终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评价结果应当与旅游者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选择相吻合。
由于专家对资料收集更全面,因而与旅游者的感知有差异,使评价结果具有非大众化的倾向。旅游者的选择也应该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随机抽取。有些评价者为同一群体,其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评价主体应为存在着生活地域、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差异的旅游者。
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由于各项评价因子对评价项目的影响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对各因子的指数分配中不能按均权处理,而应视其在评价项目中的作用大小来确定其权重的大小。评价权数的确定,来自于地质学、旅游学等专家的经验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事实。
能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其对于各评判等级隶属度的,属于显数值因子;难以直接测量或用数值描述的,属于隐数值因子,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用经验法获得,也可以通过在特尔菲咨询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获得。这一过程工作量颇大,而且相同的评价要素在不同的旅游地其权重值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
4.建立评价模型
基于对专家或旅游者体验的深入分析后,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得到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数量值。
把每项评价指标评估系数的平均值,乘以该项要素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地质旅游资源在该项要素上的单项权重得分。其基本数学模型式(蒋素梅,2009)为:
地质旅游
式中: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分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质旅游资源中的各项因子价值高低,用总分值也可以与其他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旅游资源综合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这些方法相结合通常用于地质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如Liu等(2006)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纳斯景区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捷(1997)以九寨沟喀斯特为例,构造比较和评价矩阵,运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权重,从地学角度和游客角度阐述了喀斯特旅游资源在九寨沟旅游业中的地位;陈诗才(1993)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旅游地学资源进行了评价。
在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有效地结合;特别是它能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少必要数据的情况时更为实用。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着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T.L.Sa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解决资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参与旅游资源指标权重的设立,可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定性指导下定量比例尽可能大,从而得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点是通过人们较易进行的两两相互辨别而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评价因子层是最基本的层次,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计算从该层开始自下而上逐层进行。
图4-1为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采用了保继刚(1996)《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权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将旅游资源评价分成若干层,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等评判级别,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经计算,排出最后的结果。
(3)最后根据其权重排序,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该表可以用一定的给分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得到综合结果。
图4-1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
表4-2评价因子权重表
2.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数学家赫尔默和达尔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并投入应用。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的形式集中一些专家的意见(一般为20~50人),通过沟通—统计—再沟通—再统计,直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被集中确定为止。利用特尔菲法对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三个层次中的具体资源价值体现,邀请专家进行评分,据此计算出各层内部之间的权重值作为评价参数;在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模型中,合理地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
将特尔菲法引入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使旅游地评价由定性转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运用特尔菲法获取资料,最后能相对客观、有效地确立各评价因子权重。由于特尔菲法相对来说比较省时间、省财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国在旅游地评价、开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林、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各相关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为每一个等级赋一个初值。最后,对区域景点或景区进行分项打分,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景点(区)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评判资源价值的大小。
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地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评价指标单一、评价过程不合理问题。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浮标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
4.地质旅游资源的计算机评价系统
庞淑英等(2003)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以面向对象的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Delphi软件为开发工具,以Access软件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合理地为地质旅游资源自动评分。
将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的辅助,可完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