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发水资源的方式有哪些要尽量全面!(急急急)
水资源影响国计民生至巨,亦为国家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台湾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当不理想,时间与空间之分布不均,河川又多为坡陡短促,居民生活空间 范围的地面水污染严重,地下水又严重超抽,水资源的多次或循环利用不仅不能发挥,更使得可供使用的水资源对象与范围逐渐窄小,水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已明显地 加速恶化中,季节性缺水的现象也时有所闻。
面对水资源匮乏之隐忧,大部分人仍乐观地以“每年开发兴建一个水库”来增加供水能力,但张石角教授警告台湾目前水库淤积情况严重,预估 寿命均不长,虽然还有可以开发为水库之处,但用地取得已越来越困难,蓄水成本也呈直线上升趋势,力求水资源之开源与节流并重,及朝向永续利用迈进,应为未 来努力的方向。
优先改善家庭污水污染
若以经济层面考虑,水资源开发之第一优先当是地表川流水(如表),利用拦河堰及进水工程就可取用水源。但台湾地区各河川中、下游都已普 受污染,尤其是西部河川污染更是严重,因此加速兴建污水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厂以改善家庭污水污染,才能配合工业与畜牧废水之管制,而达中、下游水资源之 复生与再用。这项工程若能做好,则第四优先的废污水再用的可能性就大幅度提高了,也将增大水资源水权的互换与调配的弹性。
可惜目前政府对家庭污水的管理策略,仍过于偏重利用截流系统与海洋放流,平白将水中所含杂质仍比海水为低的家庭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不但未能充分利用自然河川系统之功能,也将浪费大量能源于污水输送与抽送,甚至持续使沿海海水污染增加,连带也影响第五顺位的海水淡化成本。
近年来,部分地区因水资源缺乏,已有利用海水淡化作为水源之议,但比较起来,废污水再用可利用多种工程替代方式降低成本,若毒性物质管制适当,甚至可提升为农业、养殖业及工业等用水,发展前途不容忽视。
地下水资源已过度开发
第二优先顺位为地下水资源,但台湾目前局部地区已属过度开发使用状态,多处临海地区已有地盘下陷与海水入侵现象。临海地区,海水与地下 淡水会因压力平衡而形成一楔形交界面,盐水之位置在海平面以下,约为淡水高出海平面距离的 40 倍,但若大幅度超抽地下水,淡水部分压力下降,海水就以盐水锥形式上升,上升的幅度也以 40 倍速度迅速上扬,甚至地下水就会局部或全面盐化了。此次高雄林园地区水质盐化,海水入侵应为主要原因之一。
2. 开发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
水资源开发,物理方面 可利用其动能进行发电,和冲洗,化学方面 电解水、冷却剂、这个太多了
3. 合理利用水资源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如下: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3、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作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4、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等。
节约水资源:
1.要有惜水意识,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养成好习惯,比如说关上滴水的龙头等等。
3.使用节水器具。
4.查漏塞流, 就生产而言,特别对一些高消耗水的行业,我们要围绕如何优化水系统的运行,如何提高循环水的浓缩倍数,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作为节水工作的重点,积极组织技术攻关,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
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制度,对产品水消耗实行定额管理,并作为一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减少浪费现象。
4. 水资源的利用
人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水。合理的利用好水资源对世界各国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水资源利用中,水量、水质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水量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重视的社会问题。水资源虽然可以通过水循环得以更新、恢复,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以致供不应求、水源严重不足。目前不仅干旱地区的国家严重缺水,即使是湿润地区的发达国家也面临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水资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世界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互不协调。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欧洲和亚洲人均占有的水量仅为南美洲的1/10左右,为大洋洲的1/40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每年受旱农田面积近0.2亿hm2,抗旱是常年任务;以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为代表的许多大中城市,用水一直很紧张,甚至限制了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不足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地耗费水资源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必须合理用水。
水质是水资源利用中另一个重要因素。生活饮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对水质有不同的要求。水质的评价一般需考虑色度、pH、含盐量、盐分组成、有益、有害元素的浓度等。人类活动对水质有着极大的影响,主要是向水中倾倒工业废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废污水年排放量约72.6×106m3,排入长江的有29.6×106m3/a,排入海河的约8.5×106m3/a。大量工业废水的排入(图5-24),使得有些水质标准不仅低于饮用水标准,而且也低于农业灌溉的标准。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每年被污染的淡水高达7000×108m3,发展中国家70%的居民以及工业发达国家的相当一部分居民饮用水不合标准。防治水污染、保护好水资源成了当务之急。
由此可见,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按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提出如下基本对策。
图5-24 工业废水
1.强化节约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是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实行保护性和持续性的节流措施,是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供需矛盾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的。节约用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性策略(图5-25)。
图5-25 节水灌溉工程(济南市科学技术局,2008)
2.合理开发水资源,适度增强供水能力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和利用情况极不均衡。需要大力增加供水能力的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地表水的利用率已达43%~68%,地下水开发程度达40%~81%。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图5-26)。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工程分东线、中线和西线3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图5-26 南水北调工程(http://www.cnblogs.com)
3.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严重,要彻底解决已经污染了的水资源,使污水资源化,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图5-27)。工业是我国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应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此外,对已经污染了的水资源的治理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许多江河湖泊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现实条件下,对水污染的防治更应加大力度。
图5-27 污水处理厂(http://www.china-wwtp.com)
4.综合治理洪涝灾害,保障生产与社会安全
为了提高现有的防洪能力,尽量减少洪灾损失,需要采取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防洪措施。用工程手段控制洪水,用非工程措施(包括行政、法制、经济、管理等)降低洪灾损失。比如世所瞩目的三峡工程,不但有发电和航运的效益,更有防洪的功能。
5.加强水资源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正在进行体制改革。但总的来说,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显得迟缓和不力。比如,水资源管理部门要求节约用水、保护水质、减少污染,而各行业的生产部门为追求产值却我行我素,不惜浪费水甚至污染水体。因此,随着情况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管理制度的安排和制度变迁也是必需的。
6.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效益
建立水资源核算体系,明确水资源所有者、使用者和开发者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水资源的储蓄控制和消耗减少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得到具体表现。这样就可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和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依靠市场机制和科学技术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可取得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样,依靠经济调控和技术手段,还可提高环境效益,最终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5. 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3、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做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4、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等。
(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扩展阅读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最初开发利用目标比较单一,以需定供。随着工农业不断发展,逐渐变为多目的、综合、以供定用、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发利用。
在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
6.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制定与选择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案主要是根据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考虑了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水利化现状及发展规划、地下水开发条件等因素提出的。利用方案应与现有的水利工程措施相结合。
制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目的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开源与节流、利用与保护治理并重,统一调配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协调整个流域上游与下游及各地区、各部门用水矛盾,提高整体用水效率。在需水方面,通过产业调整,建设节水经济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利用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适于生产布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方案的选择必须考虑新建及待建的引蓄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发展节水农业,实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优化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与水资源效益并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一)方案一:疏勒河移民项目中制定的水资源利用方案
此方案为“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开发项目”中确定的用水方案,该方案是在昌马水库2003年蓄水运行,实现了三库联合调水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农业灌溉只采用地表水,工业用水(四○四厂用水由地表水供给)、人畜饮用水均由地下水供给,各灌区需水量完全按照“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开发项目”中的规划量执行的。具体分为:城乡人畜饮用水1100万m3(地下水供给);乡镇企业需水量为800万m3(地下水供给);四○四厂工业需水量8275万m3(地表水供给);农业灌溉需水量63233万m3(地表水供给);周边林带及防护林灌溉需水量1116万m3(地表水供给)(表10-9)。
表10-9 方案一水资源利用表
方案一在保证率分别为P=50%和P=75%情况下水资源利用方案见图10-1。
可以看出保证率分别为P=50%与P=75%时各灌区供水量均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
榆林灌区、桥子灌区、党河灌区地表水及地下水供水量不变,水资源利用方案按现状方案(表10-6,表10-7)执行。
(二)方案二:地表水利用为主,地下水为辅的水资源调节方案
由于方案一只注重了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对下游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考虑较少,因此,方案二采用以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农灌)为灌溉水补充水源,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了地表水用量,并将节余的地表水经水库的合理调配,向疏勒河下游天然河道调水,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或减缓下游生态环境的恶化。
方案二具体内容为:三灌区总需水量为74524万m3不变的情况下,而供给方式发生改变。城乡人畜饮用水1100万m3(地下水供给);乡镇企业需水量为800万m3(地下水供给);四○四厂工业需水量8275万m3(地表水供给);农业灌溉需水量63233万m3(其中地表水供给55086万m3,地下水供给8147万m3);周边林带及防护林灌溉需水量1116万m3(地表水供给)(表10-10)。
图10-1 方案一:昌马、双塔、花海灌区水资源利用示意图
表10-10 方案二水资源利用表
保证率分别为P=50%和P=75%情况下昌马、双塔、花海水资源利用方案见图10-2,榆林及党河灌区地表水利用方案同方案一。
(三)方案三:地表水与地下水合理配置下的土壤改良及生态平衡方案
在方案二中地表水及地下水利用方案不变的情况下,昌马灌区、双塔灌区、花海灌区中新开垦的土地全部采用地表水灌溉,必将引起部分水位埋深小于5m绿洲区特别是新垦荒地的水位上升,使该区的水位埋深达到本流域内的返盐临界水位值(2~2.5m),导致次生盐渍化。新开垦土地终年水位埋深小于2m的地段必须采取排水洗盐措施,才能保证土地的长期使用,虽然已采取水平的渠系排水洗盐措施,但是据以往土壤改良经验仅凭该项措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采用竖井排水。采用竖井排水,不仅能降低其水位使其大于流域内临界返盐水位,避免次生盐渍化的产生,而且有利于井灌结合,充分利用水资源,也为本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节约更多的生态用水,具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双塔灌区、昌马灌区、花海灌区总需水量不变情况下,由于在部分水位埋深小于5m新垦土地采用了井灌井排工程,盐渍土改良的同时增加了地下水开采量用于农业灌溉,使花海、昌马、双塔灌区在原有开采量的基础上新增地下水开采量分别为615万m3、5346万m3、1382万m3,因此用于农业灌溉的地表水量相应的减少。
方案三具体内容为:三灌区总需水量为74524万m3。城乡人畜饮用水1100万m3(地下水供给);乡镇企业需水量为800万m3(地下水供给);四○四厂工业需水量8275万m3(地表水供给);农业灌溉需水量63233万m3(其中地表水供给47743万m3,地下水供给15490万m3);周边林带及防护林灌溉需水量1116万m3(地表水供给)(表10-11)。
表10-11 疏勒河项目区水资源利用表(方案三)
保证率分别为P=50%和P=75%情况下的水资源利用方案(见图10-3)。榆林、桥子水资源利用方案同方案一。
图10-2 方案二:昌马、双塔、花海灌区水资源利用示意图
图10-3 方案三:昌马、双塔、花海灌区水资源利用示意图
党河灌区采用滴灌、喷灌及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等农业节水措施,减少灌溉定额,压缩农业开采井数,灌溉定额由现状的660m3/亩减至560m3/亩,则32.7万亩耕地可节约地下水3270万m3/a。供需状况接近平衡。该灌区供水方案见表10-12。
表10-12 党河灌区水资源配置方案(方案三)
二、各方案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疏勒河项目区各方案供需平衡情况见表10-13,从中可看出,在保证率P=50%及P=75%不同方案下,供水量均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只是供给结构有所变化。方案一中农业灌溉用水均由地表水供给,工业及人畜用水则由地下水供给;方案二和方案三中农业灌溉用水由地表水及地下水联合供给,工业及人畜用水仍由地下水供给,这样也为本区的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的生态用水。当保证率P=50%时,不同方案下的供水量不仅满足了工农业及人畜饮用的需求,而且各灌区弃水和生态放水总量均大于2.5亿m3/a,提供了维持现状生态环境的生态用水量(据《河西走廊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报告》中提出的维持疏勒河流域现状生态环境需生态用水为2.5亿m3/a);当保证率P=75%时,三个不同方案均能优先满足工农业及人畜饮用水的需水量,但是考虑生态环境需水量时,方案一及方案二此时弃水和生态放水量分别为1.093亿m3/a和1.853亿m3/a,满足不了生态用水的需求,只有方案三弃水和生态放水量为2.61亿m3/a可以满足维持现状条件下的生态用水需求。可见在不同的方案下采取科学的、合理的优化配置,统一调配全流域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是可以满足本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持现状生态环境下的各种需水量要求的。
表10-13 昌马、双塔、花海灌区保证率P=50%和P=75%下的供需平衡分析表
续表
对于党河灌区,从用水现状中可以看出,农业用水既是用水大户,又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农业实际灌溉定额大,渠系利用率较低等,出现了因地下水开采量过大造成该灌区地下水位下降,月牙泉萎缩,下游河道断流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因此该区农业应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地下水开采,减缓或防治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方案一和方案二以现状用水方式为主,方案三以节水后用水方式为主,即党河灌区灌溉定额减少100m3/亩,可减少地下水开采3000万m3/a,满足该灌区4556万m3/a左右的允许开采量,水资源供需基本达到平衡。
7.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有哪些
中国整体水资源占有程度就低。一般性的缓解水资源紧张形势的摸施主要有:
1、开源节流
包括污(中)水资源化,雨洪水利用,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生活用水利用率,提高民众节水意识。
2、分质供水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水资源
3、水资源养蓄
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联合调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水资源的循环、再生。
4、加强监管理力度
5、东水西调,南水北调
6、人口迁移
7、工、农业生产重点转移
8、提高水价(最缺德的办法,不过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提到要被使用)
8. 水能的利用有哪些
水能资源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
。是自由流动的天然河流的出力和能量,称河流潜在的水能资源,或称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到20世纪90年代初,河流水能是人类大规模利用的水能资源;潮汐水能也得到了较成功的利用;波浪能和海流能资源则正在进行开发研究。
人类利用水能的历史悠久,但早期仅将水能转化为机械能,直到高压输电技术发展、水力交流发电机发明后,水能才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水力发电几乎为水能利用的唯一方式,故通常把水电作为水能的代名词。
构成水能资源的最基本条件是水流和落差(水从高处降落到低处时的水位差),流量大,落差大,所包含的能量就大,即蕴藏的水能资源大。全世界江河的理论水能资源为48.2万亿度/年,技术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19.3万亿度。中国的江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91亿千瓦,每年可发电6万多亿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3.82亿千瓦,年发电量1.9万亿度。水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和全世界能源需要量相比,水能资源仍很有限,即使把全世界的水能资源全部利用,在20世纪末也不能满足其需求量的10%
。
9.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而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无效蒸发及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具有节流意义。林区和林区边缘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开源意义。
2、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间是有综合利用的特点。水库可以蓄洪,也可以养殖水生动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体还可开辟旅游。水力发电用过的水,可以用于灌溉。
3、城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发展中水处理,污水回用技术。城市中部分工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优质杂排水经处理净化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作为非饮用水使用在绿化、卫生用水等方面。
4、发展和推广节水器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万套和大量的其它卫生器具,每年因马桶水箱漏水损失水量上亿立方米等。
(9)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扩展阅读:
水资源的重要性:
1、人的生存生活离不开水。现代医学测量显示,水在人体各主要部分中所占的比例是:脑74.5%,骨骼22%,肾82.7%,胆汁97%,肌肉75.6%,血管83%。水在人体总体重中占了70%。
2、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离不开水。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水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
3、调节气候。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虽然大气中仅含全球水量的百万分之一,然而,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全球能量平衡,水循环运动起着不同地区的能量传输作用。
10. 水资源开发利用
2.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1.1 供水工程现状
蓄水工程:截至2000年桂林市区已建成水库10处,总库容1248.4×104m3,兴利库容825×104m3,其中有小(一)型水库三座(白竹境水库、五龙水库和官庄水库),总库容1106×104m3,小(二)型水库两处,总库容109.2×104m3。蓄水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7455×104亩,设计年供水能力1445×104m3,实际供水量1225×104m3。
引水工程:截至2000年桂林市区引水工程10处,引水流量6.9m3/s,主要为青狮潭水库东、西干渠引水,共7处,引水流量4.8m3/s;三座引水坝(伍仙坝、黄金水坎和冠岩坝),引水流量2.1m3/s,设计年供水能力5901×104m3,实际供水量5654×104m3。
提水工程:提水灌溉工程247处,装机容量4261kW,设计年供水能力4908×104m3,实际供水量3096×104m3;工业、生活供水工程主要为自来水和自备水源,设计年供水量20258×104m3,实际供水量15368×104m3。
地下供水工程主要是城市自备地下水井。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区地下水供水能力基本稳定在15×104m3/d,5500×104m3/a。
2.3.1.2 现状年用水水平
2000年桂林市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5854×104m3,农村生活用水量736×104m3,合计生活用水量6590×104m3。
市区工业用水主要以低耗水工业主为,如通讯、制药、橡胶、机电等,相对地,食品行业、机械、无线电等企业耗水量较大。按万元产值耗水量计算,2000年桂林市区工业用水量为10944×104m3。
市区农业用水量7986×104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7149×104m3,牲畜用水202×104m3,林渔业用水量635×104m3。
2000年桂林市区用水量统计结果见表2.2。
表2.2 2000年桂林市区用水量统计
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最小需水量[9、10]。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在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保护的首要原则是生态需水必须优先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环境不至于进一步退化。因此,生态环境需水估算问题就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依据的重要基础。就桂林而言,生态环境需水主要是为保证漓江枯水期的最小流量,防治河道污染和旅游景观恶化,保护桂林生态环境等所需要的水量。每年秋冬季节是漓江的枯水期,时间长达6个月以上,干旱缺水,枯水期多年平均最枯流量为10.8m3/s,实测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3.8m3/s。为了维持河流枯水季生态基流及水质污染稀释自净需水量,根据我国在《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和方法》(GB3839—83)中的规定:一般河流采用近十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90%保证率最枯月平均流量[11]。据1986~1995年漓江实测最枯月平均流量,可知漓江最小流量应维持在25.5m3/s以上。同时,为了满足旅游通航的最基本要求,需要达到30.0m3/s,需水量94608×104m3/a。据统计,漓江市区段流量低于30.0m3/s的年平均天数为45d,平均流量15.1m3/s,则需用水5793×104m3,才能达到最基本要求。
2.3.2 需水预测
2.3.2.1 生活需水预测
生活需水包括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生活需水。
城镇生活需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条件及居民用水水平等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其增长速度是比较有规律的,因而可以用综合分析定额法推求未来需水量。此方法考虑的因素是用水人口和综合用水定额。
农村生活需水按照水利部最新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2002年8月制定)的规定,为了保持与产值计算统一口径,农村牲畜用水列入农业部门用水,故预测农村生活需水量时,只预测不同水平年农村人口需水量。
据《广西桂林市(计划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和《桂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桂林市城镇和农村综合用水定额,拟定桂林市区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城镇、农村生活用水定额见表2.3。
表2.3 桂林市区2005~2020年城镇和农村生活需水总量预测结果
2.3.2.2 工业需水预测
工业需水一般是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桂林市区的工业主要有机械、电子电器、橡胶、医药、食品、建材、轻纺、化工等,多以低耗水的工业为主。
工业需水预测涉及的因素较多,直接的因素有万元产值需水量、水的重复利用率、节水工艺设备及水的价格等。在进行工业需水预测时,依照万元产值用水量和工业总产值进行预测。
据《广西桂林市(计划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和《桂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桂林市工业用水定额预测值,经计算得出桂林市区各水平年工业需水预测值(表2.4)。
表2.4 桂林市区2005~2020年工业需水量预测结果表
2.3.2.3 农业需水预测
农业需水预测包括农田灌溉和林牧渔业需水,桂林市区农业需水主要以农田灌溉需水为主。
农田灌溉需水。《广西桂林市(计划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中水稻灌溉定额采用青狮潭灌区灌溉定额,旱作物灌溉定额参照1996年广西区水利电力厅提供的用水定额参考值,结合桂林实际情况,提出降水保证率为95%情况下(中干旱年份)的灌溉定额(表2.5)。
表2.5 桂林市区2005~2020年农田灌溉需水量预测结果
牲畜用水量的预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畜牧业的产值和万元产值用水量计算;另一种就是常见的定额法,按照牲畜数量和用水定额来确定。为与前述方法保持一致,依然采用定额法计算,各水平年预测结果见表2.6。
表2.6 桂林市区2005~2020年牲畜需水量预测结果
林(主要指经济林)、渔业在今后20年内,基本保持现有发展水平,需水量基本维持在635×104m3。
农业需水总量即为农田灌溉需水量与林牧渔业需水量总和,2005年、2010年、2020年农业需水量见图2.4。
图2.4 桂林市区耕地面积和农业需水量预测
2.3.2.4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桂林市区第三产业产值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同时,第三产业用水量也势必会增加,成为不可轻视的用水部门。根据新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要把第三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用水部门进行预测。利用综合分析定额法,依据不同水平年的第三产业产值和万元产值用水定额,预测第三产业需水量。
据《广西桂林市(计划区)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和《桂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中桂林市第三产业用水定额预测值得出桂林市区各水平年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值(表2.7)。
表2.7 桂林市区2005~2020年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结果
2.3.2.5 生态需水预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镇用水(市镇用水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均由自来水公司和自备水源解决)增加,将增加抽取漓江的水量,致使漓江流量减少。2000年自来水公司和自备地表水水源日供水量50.7×104m3,相当于漓江5.9m3/s的流量;初步预测,到2005年日供水量60.5×104m3,相当于漓江7.0m3/s 的流量,增加1.1m3/s的流量,生态用水6221×104m3;2010年日供水量70.5×104m3,相当于漓江8.2m3/s的流量,增加1.2m3/s的流量,生态用水6687×104m3;2020年日供水量75.5×104m3,相当于漓江8.7m3/s的流量,增加0.5m3/s的流量,生态用水6882×104m3。
2.3.2.6 总需水预测
以2000年为基准年,根据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目标,按多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结果见图2.5和图2.6。
图2.5 桂林市区2005~2020年需水预测
2.3.3 供水预测
2.3.3.1 地表水供水预测
2000年桂林市区内供水工程有蓄水工程10座,总库容1248.4×104m3,设计可供水量为1455×104m3,现状年供水量1225×104m3;引水工程10处,引水流量6.9m3/s,设计可供水量为5901×104m3,现状年供水量5654×104m3;提水灌溉工程247处,装机容量4261kW,设计可供水量为4908×104m3,现状年供水量3096×104m3。
规划续建扩建、挖潜配套水源工程,年可供水量为968×104m3;规划新建工程雁山区放胆里水库,总库容180×104m3,年可供水量为202×104m3。
图2.6 桂林市区各需水量比例变化预测
自来水厂3处,装机容量10526kW,设计流量4.11m3/s,设计供水能力12958×104m3,日可供水量为35.50×104m3。规划新建琴潭水厂,2005年日可供水量10×104t,2010年日可供水量15×104t,2020年日可供水量20×104t;新建城北水厂,2010年日可供水量15×104t,2020年日可供水量20×104t。
自备水源(包括地下水)逐年减少使用,由供水量29.5×104t/d依次减少至2005年25×104t/d、2010年20×104t/d、2020年15×104t/d。
2.3.3.2 地下水供水预测
市区地下水天然资源十分丰富(表2.8),总补给量达4.1×108m3/a,补给强度一般在(65~87)×104m3/(a·km2),平均补给强度为73×104m3/(a·km2)。在天然资源中,以降雨入渗补给为主,占总补给量的83%,其次是稻田回归入渗补给和渠道渗漏补给,分别占总补给量的5.5%和4.8%。
表2.8 桂林市区地下水天然资源
市区地下水开采资源总计2.12×108m3/a,开采强度在(31.29~40.35)×104m3/(a·km2),平均开采强度37.48×104m3/(a·km2)。可见市区地下水开采资源小于天然补给资源,开采资源占补给资源的51.2%,补给保证程度较高。
市区主要是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2000年开采量为5215×104m3/a,仅占开采量的24.6%,有较大的开发前景。但是由于岩溶水的开采易引起岩溶塌陷,不宜增大开采量,应保持15×104m3/d的开采量。
2.3.3.3 旅游通航补水预测
漓江在枯水季节时,河床主航道的水深、宽度和曲率半径都满足不了现有旅游航船,影响了漓江旅游。为了拥有较好的航运条件,保证顺利通航,要求河道流量不低于30m3/s。
桂林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坚持不懈地开展漓江补水。青狮潭水库作为漓江一期补水工程于1989年起实现漓江补水,使漓江枯水期流量达到30m3/s,至2000年补水水量平均为12400×104m3/a。
目前,已启动第二期补水工程,包括:在灵川大圩潮田河上游新建的思安江水库,设计库容9420×104m3,年补水量7776×104m3,补水保证率95%,补水流量10m3/s时可补水150d,补水路途28km,补水由大圩汇入漓江;在兴安漠川河已建成的五里峡水库,每年可向漓江补水7470×104m3,经南干渠向漓江支流灵河上游补水,补水路途105km,补水由榕江镇汇入漓江,补水流量5m3/s;新建兴安小榕江拦河坝、引水渠及8km长隧道,将小榕江水引入青狮潭水库进行调蓄后向漓江补水。在近期(2005年)满足城市供水60×104m3/d、灌区灌溉用水、下游防洪蓄水要求的前提下,可向漓江补水14974×104m3/a(以出库断面计),补水目标由30m3/s提高到35m3/s。共可实现向漓江补水31864×104m3/a,补水目标流量加第一期30m3/s,凑补至50m3/s。
2010年前将实施第三期补水,其项目为斧子口水库补水9200×104m3,川江水库补水4200×104m3,补水流量合计15m3/s。漓江流量将凑补至65m3/s,到2010年向漓江补水量为45264×104m3。
2020年底水库补水15604×104m3,补水保证率95%,补水流量12m3/s,漓江流量将凑补至77m3/s。
桂林市区2005~2020年供水预测见表2.9。
表2.9 桂林市区2005~2020年供水预测表(单位:104m3)
2.3.3.4 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分析
对应着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基本情景,桂林市区2005~202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见表2.10。可以看出,随着市区工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果仅靠现有技术向漓江取水和利用地下水,在2020年将出现缺水现象,表现在市镇用水紧张上缺水2055×104m3,2020年以后的缺水量将进一步加大,届时水资源将严重制约桂林市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缺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供水工程不配套、不完善,实际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供水能力;蓄水工程较少,调节能力较低,引水工程又无调节能力,丰水期水不能蓄存起来而白白流走,枯水期则河流来水量小,用水得不到满足。
表2.10 桂林市区2005~2020年供需平衡分析表(单位:104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