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管理 » 僰人悬棺属于什么旅游资源
扩展阅读
机电工怎么保养自己工具 2024-05-04 11:52:37
牡蛎肉粉什么价格 2024-05-04 11:04:18

僰人悬棺属于什么旅游资源

发布时间: 2022-07-04 16:47:51

⑴ 悬棺是什么名族的习俗啊

悬棺,是古代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生活的人采用的最多的一种祭祀方式,其方法是将去世之人的棺材安置于人迹难至的悬崖峭壁之上,或者停放于天然洞穴之中,或者人工打桩将棺材架于其上,高距地面一般为几十米至上百米,其景观非常令人惊讶,而且古人采用这种丧葬方式的目的和手段,至今仍是一个千古之迷。

僰人悬棺景区位于宜宾地区珙县境内,面积130平方公里。僰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悬棺葬是僰人的一种特殊葬俗。悬棺在国内分布面较广,但现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两处,至今在悬岩峭壁上还存放着200多具棺材。 麻塘坝亦称僰人人沟,距珙县城60公里,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峭壁上现存有悬棺160多具,距地面一般高约二十五至五十米左右。苏麻湾距麻塘坝10多公里,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48具悬棺,可顺水泛舟观悬棺。

“僰人悬棺”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或选择最为险峻的悬崖石瘗葬,棺木仍裸露于外,或在绝壁上凿孔,插入木梁,架棺于上。悬棺离地面数十米至一百多米,迎风挺立,俯视下苍。按古僰人的意思,悬棺入云,是吸日月之精气。在白云乱绕;高耸入天的奇蜂陡壁上,我们还能看到“僰人悬棺”,这些悬棺已经在高高的空中悬挂了数百年,经历着岁月的剥蚀,经历着风风雨雨,至今仍牢实地迎空展示着。

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处悬棺的制式相同,其悬置方式有3种:一是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棺内的殉葬物品,系明代制作的生活用品。置悬棺的岩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悬棺离地面高度一般在26-50米之间,高的可达100米。至于僰人为何采用悬棺安葬死者,他们又是如何将沉重的棺材安置到悬崖上去的,至今还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谜。

⑵ 宜宾僰人悬棺在那个县怎么走那位高人给个省时的路线

僰人悬棺位于宜宾市珙县洛表镇境内
从泸州、宜宾、云南威信都可到达洛表镇,从宜宾到珙县更方便快捷
推荐路线:
乘车路线,从宜宾南站乘车到珙县,从珙县转车到洛表镇方向,全程越三个小时
自驾路线:从宜宾上宜珙高速,进入珙县后一直往洛表镇方向,全程约两个半小时

⑶ 古时候为什么人把棺材放在悬崖上

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知识,僰(bo)人,是古代中原人对西南诸民族的统称,这个民族历史悠久,而且人们英勇善战,出名的牧野之战他们曾经参与过。然而,这个民族却无故消失了,至今仍然属于未解之谜,传说因为明末战乱,他们为了躲避战乱隐姓埋名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问题又来了,在古代科技很不发达,需要将重量数百斤,甚至更重的悬棺放置在悬崖上,对于古代人来是一种考验,工程量十分浩大,有的甚至离地上百米,在悬崖上凿洞放置横木用以支撑,还要保证常年的风水日晒而不至于折断,这不得不说很艰难。然而,他们留下的僰人悬棺是他们最后的生活痕迹,就像玛雅人无故消失留下玛雅金字塔一样,根本就找不到任何他们的后代,据说经过DNA对比,我国没有哪个民族和僰人相吻合。



⑷ 悬棺之谜的僰人悬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僰人悬棺在四川宜宾市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启未知,下止明代。
麻塘坝悬棺“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
苏麻湾是珙县僰人悬棺葬的又一主要遗址,悬棺数量仅次于麻塘坝。 苏麻湾又名海棠坝,位于珙县曹营乡凤鸣村一组和海棠一组交界处,在邓家河(又名洛雁河,海拔约400米,与洛亥河在罗渡汇合后为南广河)北畔、曹营场西面,距曹营场约1500米,与邓家河南畔的僰人石堡寨群和石林(位于罗渡苗族乡天堂村)隔河相望,苏麻湾崖壁上现存悬棺42具(天然洞穴式7具、木桩式35具),棺头多顺山势北向,距崖脚地面高度约20米—100米。还有密布的桩孔、人工长方形凿龛等悬棺遗迹。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
1935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葛卫汉,对中国丰富的丧葬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打听到,在中国四川的珙县附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习俗,于是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尽管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差一点使这个美国人丢掉性命,但当他真正来到珙县的悬崖边时,还是认为自己不虚此行。葛卫汉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悬棺。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所有类型。这是珙县悬棺第一次被世界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想破解这个千古谜题。科学家们把这里悬棺中的部族称为僰人,并且纷纷猜测,这些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后代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惯呢?这个部族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还是全部灭亡了呢?
麻塘坝是位于四川珙县西南角的一个平静的小山村,几十年来,这里很少有外人来过,但21世纪末,却从这里爆出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两位山里老人无心的话语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学界石破天惊般的震动。
两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谱,说他们是珙县悬棺中僰人的后裔,那么关于他们的祖先,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困扰着科学家们多年的谜题,是否可以就此揭开呢?
这些纯朴的老人并不知道,自己随口的话语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界带来多大的震撼。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已与村里的其他人没有差别,他们手中的家谱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悬棺文物博物馆的创始人曾水向是我国较早研究悬棺方面的专家之一,他专程来到了麻塘坝附近的坟地,在这里他顺利地找到了那两位老人家谱中所记载的5、6位先人的名字,证实了他们家谱的真实性,但也同时说明,近百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在沿用土葬。
两位老人手中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据史书记载,拥有悬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经与当时的统治者水火不容。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陈明芳,是中国研究悬棺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她就踏上了研究悬棺的道路,20多年的研究,使她相信,僰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经受了重创。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它的科技文化与军事都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众多的史料证实,唐朝统治者曾多次向四川僰人用兵,那么是否僰人在唐代就已经遭到了灭族的惨祸了呢?
20世纪70年代在众多科学家的倡议之下,政府开始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对珙县悬棺的正式发掘,在这次发掘中,科学家们发现,僰人生活俭朴,大多数悬棺中只有很少的随葬器物。
但其中的一只瓷碗引起了曾水向的注意。
考古人员十分高兴,因为青花瓷碗是一种可以判定时代的证物。由于需要一种特殊的烧制工艺,一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初年的时候,官窑里才渐渐地出现了所谓的青花贡品,流入民间至少是在30、40年之后了。如果这只青花瓷碗真的产自明代,那么就可以证实这一具悬棺的历史,至少是在这只碗烧成之后,也就是说僰人绝不可能在唐朝就已经灭绝,中国悬棺的历史也至少延续到了明封建统治时期。为了证实他们的结论,科学家们把这些青花瓷碗送到了景德镇,进行了元、宋等年代的测定,通过清理,那一次悬棺中出土的文物,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件事情,大量的文物都出自于明代,而且都在明代万历年间戛然而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通过翻阅大量的史籍,陈明芳发现,在万历年间,僰人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们与明代中央王朝的矛盾也在逐渐加深。
根据历史记载,由于僰人多次作乱,大明帝国曾经几次向僰人发起进攻。中国历史界与考古界的科学家们无数次拜访过僰人们留下的军事遗迹。在一个叫九盏灯地方,山上至今还安放着十几具僰人的悬棺,但它同时也是这个部族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这个地方的路口隐秘,内部开阔,这是僰人军事基地的典型特征。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明帝国调集了云贵川三省的大军,包围了僰人的山寨,于是数万僰人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与人数多过自己十倍的敌人决一死战,就在这儿安放祖先灵柩;要么就接受明军的招安,选择投降。
传说僰人内部的争论就在这个山洞里进行,数百位寨主各执己见,在这里商量了两天两夜。
当时在600多个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数选择向明军投降。他们选择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命运,是不是素来骁勇善战的僰人选择了这种方式才留下了自己的后代?
21世纪初,四川省宜宾市的文物局,对于珙县的悬棺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发掘,这一次他们又有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
这时候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疑问,那些僰人的后裔都姓何,而传说中他们的祖先哈十三雄,却姓哈,这会不会证明那些家族中的家谱有误呢,何体全老人认为自己的家谱绝不会错,因为就在几十年前,他的父亲还去拜祭了悬棺中的祖先,那么如果这个家族真的是悬棺中僰人的后裔,他们为什么要改姓呢?这与他们停止安放悬棺的原因是否相同呢?根据何体全老人的说法,他们家族一共改了两次姓氏,至于他们家族改姓的原因不得而知。
2004年5月,曾水向在整理一座悬棺的随葬品时,意外的发现了一只朴素的僰人漆碗,在碗的底部,他看到了几个清晰的汉字——“何永进”,这无疑是悬棺主人的名字,但这三个字也正好出现在何体全老人同一时期的家谱中,这恰好证实了何家的确是僰人的后裔。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麻塘坝的何家,何体全老人欣喜若狂,专程爬到悬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20世纪末,在距离珙县不远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明王朝树立的平蛮碑,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大意还可以勉强辨认,这是明王朝为了夸耀自己消灭僰人所立的丰碑。为了证实碑上的话语,曾水向和陈明芳等人来到了两个文明最后血战的地方,这是一座似乎鹰也飞不过的城堡。
明代后期是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并且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比如说,在这一时期,工匠们首次尝试把煤炭和活塞风箱联合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可以制造更加锋利的武器,这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那么,明朝军队会不会就依靠这种科技上的优势,攻陷了僰人的山寨呢?
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对于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
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了,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大量火器和大炮的明军。
就这样明军依靠着科技上的遥遥领先,最终取得了对野蛮落后的僰人的胜利。
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该忘的事情都已经被忘却,依旧被人们传诵的只有那些僰人的史诗,关于悬棺究竟是怎样放置上去的,还有僰人这个最终消失的部族,又是如何兴起的呢?这些谜题仍悬而未决。

⑸ 悬棺在哪个景区

悬棺目前分布在中国很多的地区,比如广东、广西等地,甚至在一些景区里面也能看到它的身影。那么悬棺在哪个景区?悬棺是在豆沙关古镇景区,悬棺是属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之中很常见的一种葬式,也能说是崖葬里面的一种。如今在豆沙关古镇景区之中是汉代的僰人悬棺,就跟天幕一样挂在石门关对面的巨型石壁的石缝里面,目前总共储存了9具僰人棺木。在唐碑亭前面,宽度大概是二三十丈的峡谷里面,能够看到一条石缝,在悬崖上有很多的孔钉,之后把棺木放在上面,或者是把棺木的一方直接放在悬崖穴里面,另外一方直接放在绝壁上,之后用钉木固定住。

⑹ 宜宾的僰人悬棺简介

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僰人悬棺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麻塘坝悬棺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苏麻湾悬棺在曹营乡海棠村邓家河北岸。山峦重叠,上筑有不少古堡山寨,悬棺即位于与之对峙的苏麻湾岩壁。现存悬棺42具,其中7具置于天然洞穴和岩墩上

⑺ 僰人的僰人悬棺

“僰人”虽然消亡了,但作为在历史上为西南独立有过重大贡献的民族,中国的历史将会永远保留他们的一席之地。随着繁荣民族文化的滚滚潮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随着“悬棺之谜”这—重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僰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僰人悬棺”的历史价值显露出来。
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现已发现悬棺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是中国乃至世界悬棺最多的地方。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宜宾地区群居,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因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明代,僰人称“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十四万大军将其杀绝。其时,“前军引火炬烧城屯千余,炎焰漫天……赴火坠崖谷者数万……都掌蛮至是尽灭”(《兴文县志》)。
然而,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用这个办法消耗僰人的力量。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路过僰地受阻。他看到天旱地干,就让人放风说;旱灾是由于僰祖坟风水不好,如将棺材移到悬崖上,来年一定好收成。僰人信以为真,就放下战事,忙着迁坟。诸葛亮趁机离去。不料次年果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于是,悬棺葬便代代相传下来。但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置于众说纷纭。有说凿岩为路,放棺后又毁掉路;有说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后再去土;有说崖顶放绳索;有说搭厢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僰人悬棺主要集中与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俩地,有 200 具左右。放置方法,有凿岩为穴横放者;有凿岩孔嵌木桩,棺木平置桩上者;也有几具并放或叠放者。棺行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画面、色泽清晰可辨,多为砂彩绘,均用较原始的平涂技法,线条粗犷,形象生动,题材多样。其作用,或为部族徽记,或为安慰亡者,反映了行悬棺者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僰人悬棺”到底有哪些千古之谜呢?综合各家之言,主要有六大谜,即族属,年代,为什么行此葬俗,行此葬俗的民族有无后裔,如何将千斤重的棺木置于干仞绝壁之上,悬棺周围绘制岩画的目的和岩画的涵义等等。 有关悬棺葬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争议颇大。就学术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一)僰族 在川南志书和当地居民中,都认为珙县悬棺葬是“僰人”的葬俗,历来都称之为“僰人悬棺”。因为珙县过去为“僰人”聚居地,有“僰道”之称,并且在干隆《珙县志》中记载:棺木岩,治西南九十里,昔僰酋长于崖端凿石栎钉,置棺其上,崖高百仞”。
(二)僚人 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在麻塘坝的邓家岩和白马洞取下十具悬棺进行清理发掘,发现有7具尸体上颌侧牙被打掉,而史书上记载僚人有打牙的习俗,于是有人便认定其为僚人。可由于当时清理发掘的其他3具尸体并没有打牙,因此这种说法也很受质疑,难以成为定论。
(三)僰僚同族 有人考证,四川历来是濮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区,僰人就是濮人,也就是魏晋及其以后的僚人。由于这个民族中一部分居住在都掌地方,以后遂又有都掌人之称,因此认为僰和僚属同族异名。
(四)不是特定民族 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行悬棺葬的民族不可能是特定的某一个民族或嫡系的民族群体及其后裔,因为悬棺葬作为一种相似的文化现象,可以由若干不同民族在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和自然地理环境相似的条件下独立发展起来,或者由于文化传播关系而在不同的民族中流传开来。
种种争议没有定论,人们便尊重当地的习惯,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将珙县悬棺称为“僰人悬棺”。
僰人为何悬棺高岩
僰人为何把棺材置于千仞绝壁之上呢?学术界有五种说法:
(一) 归祖说 太阳徽岩画是僰人图腾崇拜、悬棺归祖的象征。
(二)至孝说 僰人将先人灵柩置于悬崖峭壁,弥高者以为至孝。
(三)保护说 史书记载:先人尸骨悬置高山,使人兽不能侵犯。
(四)游猎说 游猎民族随山而安、沿河而处,生以岩为居址,死当以岩为葬所。
(五)显贵说 清《珙县志》有关于僰人“悬葬岩葬,此生高贵”的记载。 僰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几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棺木放在距地面几十到一百多米的悬崖上的呢?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归纳起来主要有垂索说、升置说、扎厢说、栈道说、天梯说、垒土说和水位说等等,而认同者较多的有三种。
(一)垂索说 选定葬址后,由置棺人员腰缠藤索,从峭壁顶部悬吊而下,附于峭壁上,再从下往上凿孔、加桩,然后将空棺木垂吊至选好的位置,放在钉好的木桩上,然后如法炮制,从顶部垂吊尸体、陪葬品及保护尸体不被侵蚀的沙子等放入棺中,最后盖上棺材盖,完成安葬。
(二)升置说 一部分人在山顶上握住藤索的一端,另一端甩下悬崖,先将人工拉至预先选好的地点凿好孔,然后将殓好的棺材拉至孔的上方,再由人工在棺孔上钉上棺桩,随后便将棺材缓缓搁置在棺桩上。
(三)扎厢说 用竹木从悬崖底部开始逐层捆绑搭架,人工抬棺沿厢架而上, 放置棺木至目的地。这种做法似乎简单,但如果放一具棺材搭一次架,则工程量太大,如果搭一次架长期使用,则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这种推测也有勉强之处。 明万历元年后,叙南的僰人大规模减少,至崇祯、顺治年间间或出现在文献记载中,后神秘消失,给人留下了疑问。普遍认为,—场战争应该不至于让一个民族彻底消亡,僰人应有后裔存在。而其后裔的去向,当地流传着以下说法:一是他们改名换姓,不敢承认自己是僰人,也不敢再姓原来的“阿”,于是将“阿”姓“阝”改为“ィ”旁而为“何”姓,当地“何”姓即是僰人后裔;第二种说法,僰人散居于云贵川毗连的大片地区,叙南的僰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云南横江流域、贵州南盘江流域仍有僰族遗民居住。就是在九丝城陷落之后,也还有不少幸存者,只不过慑于朝廷的镇压,他们不敢再用“僰”的族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其他民族同化罢了。(补充:僰人常用的族名为“都掌”,查文献记载可得,此族名一直至清初仍然在使用)
当代,在云南省丘北县境内发现了僰人的后裔,他们自称“锅泼”、“僰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族”,1956年划分民族时,将他们归入彝族白彝支系。目前,丘北境内共有僰人1557户6894人,分布在双龙营、舍得、官寨、曰者、腻脚、树皮6个乡(镇)20个村民委员会的44个自然村,其中纯僰人村寨19个。当地僰人说:“我们的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才从‘江外’渡江逃到这里的。 至今他们仍保留着古老的语言和服饰,而且沿袭着古老而神奇的习俗。 布于悬棺四周岩壁上的僰人岩画极富神奇色彩,仅珙县麻塘坝现存就有400幅。这些岩画饱经风雨而不褪色,其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形似而传神,物富于变化和动感。既有体育、狩猎、征战和动物、兵器、车轮、大阳徽等图案,还有不知名的怪兽和一些不规则的几何形图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僰人在悬棺周围画上岩画的目的,也有各种推测,大多数人认为僰人一如汉族和其他统治阶级重视在墓室中做壁画和雕刻一样,其目的不外乎是安慰死者,或借此提高死者威望以慑服生者,或者作为表示死者所属的世族、部落的徽志。那岩画又有什么涵义呢?有人认为是反映僰人生产和生活情景及某些葬仪,如岩画中的铜鼓图案和众多舞蹈、游戏状人物画就是悬棺葬过程中“打鼓路歌,饮宴舞戏”场面真实而生动的反映。也有人认为是反映僰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有祖宗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但对于那些奇形怪状、充满神秘色彩的图案,它们又蕴涵什么意义,却无从考究。

⑻ 巴蜀僰人悬棺自助攻略有么

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麻塘乡,与云南、贵州接溃瑑k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珙县洛表镇麻塘坝一带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这就是着名的僰人悬棺遗迹,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僰人,无论生活条件怎么艰辛,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的追求,对幸福的向往。这一景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旅游区。这一景点无论是从其历史价值还是自然风光价值其观赏度都是很高的。当您一旦进入景区时,其与众不同的自然风貌会让您慢慢想起一个成语--世外桃园,这种世外桃园当然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类的,而恰恰是那种与人有密切关系的桃花园般式的田园生活。景区实际上是一座村庄,完全未经现代人类的刻意雕琢,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道进入,两边的不高的山崖渐渐展开, 田园及农舍渐渐出现,一条小溪从中穿过,偶尔会看到山民在田间劳作,村姑在溪边槎洗着充满补丁的衣物,不时有耕牛在长鸣...这样的景象一直要连续5公里。当地的民风非常纯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非常知足,随便您遇上一位当地老乡,他都可以为您讲一讲当地的故事、传说等等 奇迹在这时出现,如果您抬头向上望,悬崖边不时出现悬挂在半山腰的黑褐色的棺材,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僰(读BO,二声)人悬棺。 这些悬棺有的高达100米,一般也在20米以上,无论是从上往下掉还是从下往上攀都是不太可能的,哪它们是怎样放上去的?还有这些僰人都是什么民族,是怎样灭亡的?悬棺区内景物丰富多彩。距麻塘坝悬棺区4公里的官帽山林区,面积上万亩,茫茫林海,颇为壮观。曹营乡苏麻湾悬棺区一带的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格外秀丽,奇峰突兀,若隐若现,在茫茫的云雾山中,隐藏着大量保存完整的古寨、古堡、古战场等僰人遗迹,使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另有苏麻湾悬棺,距麻塘坝10多公里,在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48具悬棺,可顺水泛舟观悬棺。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处悬棺的制式相同,其悬置方式有3种:一是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棺内的殉葬物品,系明代制作的生活用品。置悬棺的岩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具有浓浓的民族艺术风格。悬崖上还有一些像现代印章一样的红色图案,中间有古代汉字的篆文,这些红色历经数百年不褪色,他们代表什么,为什么不褪色?不知道,只有一些猜测而已。除此之外,还在悬棺附近发现了比自贡恐龙还要早的恐龙化石,这也成为了当地的一个热点。还发现了深不可测的巨型溶洞,有一个据说可直接通到云南,曾有人走了4个小时,实在不敢走了就退了出来,另有一个数十米长的溶洞,据推测是当时僰人穴居的山洞,总之一切都很神秘,需要多多去探索。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僰人悬棺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10米~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限未知,下限为明代。麻塘坝悬棺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苏麻湾悬棺在曹营乡海棠村邓家河北岸。山峦重叠,上筑有不少古堡山寨,悬棺即位于与之对峙的苏麻湾岩壁。现存悬棺42具,其中7具置于天然洞穴和岩墩上

⑼ 关于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主要分布于宜宾市珙县、兴文县境内,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在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兴文县九丝城。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现已发现悬棺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是中国乃至世界悬棺最多的地方。
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宜宾地区群居,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因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明代,僰人称“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十四万大军将其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