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知道什么是农产品质量溯源吗
农产品质量溯源,就是消费者可通过追溯查看自己所买农产品质量的好坏。
农产品的质量溯源一般是通过二维码溯源系统的结合来实现的。
通过二维码溯源系统,对农产品的生长、加工、检验、流通、销售实现全通道的记录,当消费者买到具有此二维码的农产品后,可通过手机扫码的形式,对其进行质量追溯。
农产品安全是倍受关注的话提,希望每一个商家都能借助微唤淘二维码质量溯源系统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让老百姓都吃上放心的农产品。
B. 简述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环节有那些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多方面,有生产、收获、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问题。有产地环境受污染、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动植物疫病、农产品自身毒素等客观因素,也有农业投入品残毒、生产及加工过程违法违规的添加物、甚至制假售假,也有收贮运过程中原料、产品、包装、设备污染。主要是产地环境污染、农业投入品的残毒。
(一)产地环境污染包括污水、废渣、有毒有害气体、化学物品、重金属等污染。
由于农产品产地环境受污染,使得在受污染的环境中生长的动植物及微生物被动吸收各类有毒有害物质,造成了农产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质成分。
(二)农业投入品残留的污染。
农业投入品残留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兽药、鱼药、化肥、饲料、添加剂、激素和抗生素等投入品后,有一部分投入品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中的现象。
(2)农产品质量从哪里来扩展阅读: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产品质量必须符合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与身心健康的最基本需求。
现在农产品的药物残留、肥料、饲料残留已成为损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引发了人体的诸多疾病,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共性问题。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条件和迫切需要。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C. 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一)农产品质量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66%的人口生活在农村,32%的劳动力以土地为生计,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就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农产品贸易问题不仅是农业经济问题,对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来说,它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8.9亿美元,80年代之后,特别是90年代,由于畜产品和水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农产品贸易出现顺差。199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一直保持顺差,1995~2000年每年净出口值分别为28.1亿、24.3亿、25.4亿、24.4亿、53.1亿、44.2亿美元。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1980~2000年,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的比例由24.1%下降到6.27%,进口比例由31.07%下降到4.98%,进出口比例由27.8%下降到5.65%。
1.“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优势,不断增加农产品的检验项目并提高检测标准。从2002年初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相继以环保、人类健康等名义,出台针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检验标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门槛。如日本,对从我国进口的蔬菜,检测指标从过去的6项增加到现在的40多项,对从我国进口的大米检测项目已达104项;韩国对从我国进口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最多时有200多项指标;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比以前严格100~200倍;美国FDA对浓缩果汁的检验项目已增至26项(农药残留检验项目除外);俄罗斯对进口国的茶叶提出10多项品质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数量,但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直到2001年9月18日,我国才出台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且此标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对有毒有机物的指标和标准并未考虑。在发达国家构筑的绿色壁垒面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出口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据统计,2002年以来由于技术壁垒特别是绿色壁垒,造成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在100亿美元以上。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程度已经超过反倾销案件的影响,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如日本和欧洲等许多国家将进口茶叶中的氰戊菊酯残留限量标准由0.1g/kg调整为0.05mg/kg,由此直接导致2001年我国出口欧盟的茶叶数量比上一年减少37%。
2.绿色食品供给不足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关注有机食品的生产。1972年,联邦德国成立了有机农业国际联盟。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联盟已拥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成员组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食品。据世贸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统计,1995年世界有机食品和饮料的销售额为110亿美元,1998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11个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销售总额达到135亿美元,2001年全球绿色食品的规模约200亿美元,近10年来的平均销售增长率为25%~30%。
我国从1983年开始,由农业部植物保护总站组织部分省市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89年,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成立,广州、杭州、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都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列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还建立和发展了天津蓟县、山东寿光县、河北永清县等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成立,开始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进行全面管理。近年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发展迅速,绿色食品品目数由1990年的127个增加到1999年的1353个,产量也由1990年的35×104t增加到1999年的1105.8×104t。目前,我国已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主要有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中草药等100多个品种。仅2000年,经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按有机方式种植和按有机方式采集的作物面积已达10×104hm2,出口销售额约为2000万美元。最近几年的年出口增长率都在40%以上。
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产量约占全国食品的1%,但出口就占到很大比例,显示了良好的国际竞争力,也表明了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1997~1999年,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额分别为5000万美元、1亿美元、2亿美元,连续三年翻番。因此,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应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越过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战略性措施。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额仅为日本的40%、美国的16%。
(二)人类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政府一直以确保粮食数量安全为农业发展的基点,把全部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确保12亿人口吃饱、穿暖,不受外国反动势力威胁的问题上。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长期受粮食短缺的困扰,粮食供不应求造成的切肤之痛至今令人难忘。1984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第一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标志着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1995年之后,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先后迈上了4500×108kg和5000×108kg两个台阶,总体上保证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1996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于满足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快速增长的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发展已由单一的数量型发展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方向转变,即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1.农产品质量问题日趋严重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过渡,对食物的要求由吃饱转向吃好,消费观念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不仅要求食物的多样性,而且注重其质量,尤其关心食品的安全性。美国、日本及欧盟各国从我国进口农产品时,并不要求检测农产品的营养成分,而是注重检验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有毒微生物的含量。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当今社会评价食品质量的重要内容。
Cd稻米、Pb超标茶叶等农产品质量问题提示我们,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关注百姓的至高利益,关注经济发展。据统计,2000年全国累计发生150余起报告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6237人,死亡135人。人体高血铅等隐性中毒更是无法统计。研究证实,人类常见的癌症、畸形、抗药性及某些中毒现象都与食物中的有害残留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致癌因素中,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占80%;在环境因素中,由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引起的占8%以上。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一些奇病、怪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与农药的残留和食物污染有很大关系。事实上,不安全农产品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远不止健康问题。
北京市农委对农产品的“体检”发现,北京市场上有18%的农产品有害物残留量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其中的蛋品超标率为33%,蔬菜为20%,水果为18.7%,肉类为17.6%。在对蔬菜有机磷残留量的检测中,京郊自产蔬菜中超标率占17%,外端口进京蔬菜中有机磷残留量更高,达69%。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进步,食物受到化学污染的机会日益增多。除由于意外被大量农药、铅、砷等有害物质污染而引起的急性中毒外,目前人们更关注的是少量化学污染物长期通过食物进入人体而造成的慢性健康危害,如DDT等农药,铅、汞、镉等重金属等,可能在人体内长期蓄积而对健康造成各种慢性危害。1999年7月《中国食物报》发表文章说:“在影响品牌公众形象的诸多因素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是每一位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谨防“病从口入”,当然是保护健康的最后防线之一。
2.食品需求多样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大部分国内企业生产的食品,标签上标注的成分都很简单,基本只有产品主要成分,几乎没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及含量,最多只注明“天然香料”、“甜蜜素”等。而国外大部分进口产品在食品成分的标注上则非常详细,基本把食品所含的所有成分都标列出来,包括添加剂。
目前,我国制订的矿泉水标准只是对矿泉水生产企业的准入限制,并没有对不同地下水水源的“体质”作出更细化的评价。但在日本,除国家标准外,矿泉水还拥有美味和健康两项指标,用来给不同口味的消费者提供选购的便利。如有的矿泉水健康指数平平,美味指数则偏高,而有的则是健康指数奇高,美味指数刚过关,这或许对于引导消费有帮助。
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牛晓英认为,“不含有害物质的纯水很干净,饮用尽管安全但长期饮用对人体并无益”。评判水的“体质”健康与否更重要的,是水的硬度是否偏弱碱性,以及其中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水分子的大小。安全并不是唯一标准,人们在选择长期的饮用水时还应该注重其是否有益于人体健康。
D. 农产品溯源具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农产品溯源是指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进行追溯。
产前:种植/养殖基地的土壤、水质、空气的各项指标以及相关的环境检测报告;使用了哪个厂家的种苗;种植在哪个地块上;
产中:种植/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投入品(肥料、农药等),用量是多少,投入品的厂家是谁;什么时候采收的;采收后是否做了相应的农残药残检测、是否出具了检测报告或农产品认证证书。
产后:采收后进行了哪些加工环节,加工的工艺是什么; 加工后在仓库中存储了多长时间,仓库的温湿度环境是否适宜;通过哪家物流公司进行了农产品的流通,运输途中是怎样对农产品进行保鲜的。
农产品溯源的作用:
对于农企来说,农产品溯源可以满足企业内部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把控。例如:某一批次的西红柿口感不好,可以追溯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肥料的用量出现了偏差、或者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农产品溯源可以让食品安全从“不可见”变得“可见”。消费者可以像买其他生活用品一样,知道是哪个厂家生产的,什么时候生产的,在哪里生产的,怎么生产出来的。让消费者有了知晓自己所吃食物来源的权利。也能让好的农产品能差异化、品牌化,实现优质优价。
E. 如何鉴别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质量鉴别的程序一般为抽样、检验、等级确定等步骤。鉴别农产品的方法主要有二类,一类是感官鉴别法,一类是理化鉴别法。前者是借助感觉器官进行鉴别的方法,后者是借助各种仪器和试剂进行鉴别的方法。
(1)抽样
抽样也称为拣样、取样等,它是农副产品检验的第一道手续。取样的代表性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密切关系。为了使抽样的样品品质能代表整批产品的品质,必须依据统计学原理,在保证整批产品中任意一个都有被抽取的机会。正确抽样和合理保管样品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前提条件。
抽样时必须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并遵守下列几点规定:
外地调入农产品应审查该批农产品所有证件,包括运货单、质量检查证明、商品检验和卫生机关的检验报告单,而后从表及里检验。
发现包装不好而能影响农产品质量时,应将包装打开进行采样分析,包装完好,可打开部分包装,采取样品检验。
小包装农产品,可取其中2~3包作为送检样品,样品应保持包装完整无缺,附说明书和商标。
大量农产品,如积聚成堆或仓储的谷物,应从堆的上、中、下层采样,将各部位所采的样品混合均匀,再用“四分法”将对角两瓣去除,剩余的两瓣再重新混合取样,直到需要的数量为止。在轮船上农产品应按五朵梅花形五点采样,然后按四分法取样,理化检验应将样品磨碎,成粉末过筛,送检样室化验。
新鲜肉的取样根据不同目的和要求而定,有的可以从不同部位采样,混合后代表该头家畜的情况,有的从很多家畜的同一部位采样,混合后来代表某一部位的情况。
水果和蔬菜的理化检验应先去皮和核,只要可食部分。体积小的食物,如豆荚、枣、葡萄、山楂等,将多量样品混合均匀后,用四分法取样,多次操作,直到所需数量(不得少于500克);体积大的农产品,如西红柿、胡萝卜、茄子、西瓜等,应由多个单独样品中取样,以消除样品之间的差异。理化检验取样方法是从每一个样品的对应面各切下一角(纵切),以减少内部之差异。
体积膨松、叶型蔬菜,如油菜、韭菜、小白菜等,应由多个单独样品取样(一筐、一捆),分别抽取一定数量,所取总量应在1000克以上。
有时要确定农产品腐败的程度,亦可采取它的腐败部分、污染部分或可疑部分。
在感官上、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农产品,一般不要混在一起,需分别包装。
设法保持样品的原有微生物情况和理化指标,在进行检验之前不玷污,不发生变化。
一切采样工具,如采样器、容器、包装纸都应清洁,不应将任何有害物质带入农产品中,供细菌检验用的农产品,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采样后应迅速进行检验或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尽量避免发生变化。
记录采样单位、地址、日期、时间、样品编号、样品重量和包装,采样的条件和检验目的。(2)感官检验
感官检验是用人的耳、目、口、鼻、手等感觉器官,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来检验农产品的质量。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检验农产品的外形结构、外观疵点、色泽、硬度、弹性、气味、滋味、声音,以及包装方面的质量。
感官检验对所有农产品质量鉴定都是必要的,这种方法在农产品检验中使用最广泛,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可以决定其质量的优劣,如棉、麻、烟、茶、畜产品等农产品的检验,目前均以感官检验为主。感官检验的优点是快捷、简便、易行,不需繁杂的仪器设备,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缺点是检验结果不能用具体数值来表示。它受检验人员的生理条件、工作经验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感官检验可分为视觉检验、嗅觉检验、味觉检验、触觉检验和听觉检验,感官检验的五种方法,常常不是孤立地运用,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全面鉴定农产品。(3)理化检验法
理化检验法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和化学试剂来鉴定农产品质量的方法。能探明农产品的内部疵点,并能深入地测定农产品的成分、结构和性质。其鉴定结果较感官鉴定客观而精确,可以用具体数值表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鉴定方法与检测方法不断得到广泛应用,理化鉴定方法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在鉴定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稳定性方面都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向着快速、少损(或无损)、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但理化检验法一般不如感官检验迅速简便,并且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及操作技术。
F. 如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如何提高种植户的利润空间
长期以来,以栽培技术来提高农产品品质,一直是农户采用的主要方法,同时高品质的农产品也是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一些品质上乘的好产品,一直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并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3、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知名产品如同知名商标一样,有它的价值,因此只有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地理性标志产品等,都是具有这种发展的模式,有时候通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打开销路,提高了产品的销售量。
G. 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即影响农作物成为绿色食品的因素)以及减少这些因素的方法!!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
减少这些因素的方法
1、良种
优质的种子可以增加产量,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2、化肥
可以除虫增产,需要的土地就相对较少,但对环境危害很大,会减少土地的使用寿命;
3、机械
用农业机械代替手工播种和收割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获取更大的效益。
4、灌溉
科学的灌溉技术,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决定。如:以色列缺水,发明了滴灌的方法。
(7)农产品质量从哪里来扩展阅读
发展品质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从科学发展观对农村发展的要求来说,必须发展品质农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来说,就要实现农业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也就是说我们要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现代农业,品质农业本身就体现了这个要求。
另一方面,从农村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的现代化的关系看,必须实现工业、农业、城乡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作支撑。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
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工F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H. 农产品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农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内在特性,如产品的结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可靠性、精度、纯度等;也包括产品的外在特性,如形状、外观、色泽、音响、气味、包装等。
还有经济特性如成本、价格等,以及其他方面的特性如交货期、污染公害等。农产品的不同特性,区别了各种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可把各种产品的不同特性概括为: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寿命、经济性等。
农产品质量标准,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而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定。
(8)农产品质量从哪里来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如下:
第十一条国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技术规范。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发布,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听取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保障消费安全。
第十三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当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及时修订。
第十四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农产品
北大法律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I. 农产品的质量包含了哪几个方面
农产品质量通常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和卫生品质三方面。传统的农产品质量的含义多指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具体地说,是农产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等的含量。
当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特征越来越趋于明显。农产品的商品质量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以及现阶段效益农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农产品的商品质量在整体上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储运质量、外观质量(如果品和蔬菜的形状、大小、着色、光泽等)、风味质量及加工质量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物安全及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对农产品的卫生质量(如农药残留、病原体沾染以及有毒重金属蓄积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产品的卫生质量无疑也是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农产品的种类及其用途的不同,对各项质量指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J.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很多,根据来源不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农产品种养殖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农产品保鲜包装贮运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农产品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农业生产中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潜在危害等四个方面。
(一)农业种养殖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因投入品不合格或非法使用造成的农药、兽药、硝酸盐、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有毒有害残留物;产地环境带来的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元素,石油烃、多环芳烃、氟化物等有机污染物;以及六六六、滴滴涕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二)农产品保鲜包装贮运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包括贮存过程中不合理或非法使用的保鲜剂、催化剂和包装运输材料中有害化学物等产生的污染。
(三)农产品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如黄曲霉毒素、沙门氏菌、禽流感病毒等。
(四)农业生产中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潜在危害:如外来物种侵入、非法转基因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