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成货 » 海洋一年能出多少水产品
扩展阅读
十克拉钻石什么样 2025-07-27 07:21:43

海洋一年能出多少水产品

发布时间: 2022-05-21 03:00:41

A. 海洋捕捞航海技术可使打捞的水产品达到多少

海洋捕捞航海技术的发展使远洋捕捞船队日趋壮大。电脑和自控装置已用于渔船。各种探鱼仪、定位仪等已被大量使用,有的可探距离达6000米,水深达3000米。这些高科技产品大大提高了捕捞量。捕捞采用系统化作业,调查、捕捞和运输充分协调。大型捕捞船就像一座海上工厂,捕获物可在船上冷冻,甚至可立即加工成各种成品或半成品。目前世界各国每年从海洋中捕捞的水产品已达8000多万吨。

B.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速度啊

静静的夜晚,繁星满天,我坐在金色的沙滩上,手托下巴,对着广阔无边的大海不由得浮想联翩。

未来的海洋里出现了一颗颗闪烁着五彩的星星。星星有拳头大小,能发出一道道亮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把它当作电灯使用,即美观,又节约能源。

海洋成了一个水底太空,一条条坚硬无比的透明玻璃管道,从陆地一直通到海底。人们沿着玻璃管道到海底可方便了,一路上可以看见许多奇异的水底动物和植物。玻璃管道一直通向海底宠物园。这里可没有什么猴子、孔雀一些陆地上的动物,只有海马啦,鲨鱼啦海洋里的动物,你可以观赏,也可以买回去。隔壁是海底植物,植物园里同样是海洋植物,你买回一些回去养着,不过要用海水种着哟。

海底有一所科技开发站,所有的高科技难题在这里迎刃而解。因为海洋里,矿物、宝藏、稀有金属十分丰富,人们利用它们,开发出许多高科技的产品。这不,又发明一种药水,人擦在身上,不必穿潜水衣,不必通过玻璃管道就能进入水中。拉着自己的鱼儿在海洋中自由地散步,多么悠闲。如果你的宠物是鲨鱼、海豚的话,还可以像骑马一样坐在它们的身上转上几圈。回到陆地上,也可以让鱼儿在街上像小狗、小猫一样散步。

未来的海洋成为了人们居住的好地方,这儿出现了一座座海底城市。美丽的珊瑚搭建的房子看上去更像一件艺术品,成群的鱼儿在你身边游玩,使你觉得自己也成了它们的一员。

是呀,现在的海底世界就如此美丽多彩,未来的海底世界一定会更发达、更绚丽的!

C. 海洋里有哪些物产

海洋是生命的摇蓝。从第一个有生命力细胞诞生至今,仍有20多万种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约10万种,海洋动物约16万种。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据估计,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产量(鲜重)为5000 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0亿人食用的水产品,这是一座极其诱人的人类未来食品库!

海洋生物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并不断更新的资源,但从另一方面说,它因为是通过活的动植物体来繁殖发育,使资源以更新和补充,具有一定的自发调节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但是一旦其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就意味着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

藻类在海洋生物资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能够自力更生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为海洋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它在光合作用中还释放大量的氧气,总产量可达360亿吨(占地球大气含氧量的70%),为海洋动物甚至陆上生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气。

D. 论述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分类之一。指形成和存在于海水或海洋中的有关资源。包括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水波浪、潮汐及海流所产生的能量、贮存的热量,滨海、大陆架及深海海底所蕴藏的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还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
按资源性质或功能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和水域资源。世界水产品中的85%左右产于海洋。以鱼类为主体,占世界海洋水产品总量的80%以上,还有丰富的藻类资源。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多种。其中,11种元素(氯、钠、镁、钾、硫、钙、溴、碳、锶、硼和氟)占海水中溶解物质总量99.8%以上,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多种。由于海水运动产生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有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及海水因温差和盐差而引起的温差能与盐差能等。估计全球海水温差能的可利用功率达100×10^8千瓦,潮汐能、波浪能、河流能及海水盐差能等可再生功率在10×10^8千瓦左右。[

E. 海洋中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

海洋中有鱼类、贝类等动物和藻类等生物20余万种。在古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就捕鱼虾,以海洋生物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到20世纪80年代,海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6000多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85%以上。水产品作为人类的食品,潜力还很大。例如,仅南大洋的磷虾,据统计常年可维持在几十亿吨,若每年捕几亿吨,即可满足全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许多海洋生物还是重要的医药原料和工业原料。贝壳、珊瑚可加工成很受欢迎的工艺品。海鸟粪是极好的肥料。

F. 海洋能养活多少人口

全球的生物每年大约生产1540亿吨有机碳,其中1350亿吨来自海洋。然而,目前人类每年从海洋获取的各类水产量尚不超过1亿吨,其中鱼类是重要的蛋白质,大致有10%来自海洋。有的专家认为,世界海洋可为人类提供食物,要比陆地上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按此推算,海洋可以养活多少人口? 如果每年从海洋捕捞30亿吨水产品,则可养活500亿人口。一旦海洋大量开发,它将成为人类最大的食品库。1000吨鱼,相当于1亿头猪的营养价值,又相当于5亿头羊的营养价值。如果人类能充分发掘海洋的潜力,那将使全球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需要重新回到海洋中去寻找食物,这是解决人口不断增长和减轻陆地的承载力的最好办法

G. 海洋还有多少资源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正在逐渐缩小。全世界都在关心地球如何养活 人类的问题,其着眼点不能只局限于进一步发展陆地上的农牧业,也要积极开发利用广阔的 海洋。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不仅可以建立海上农牧场进行海水养殖,而且还有许 多有待于我们去开发的用途。
海上农牧场 海上农牧厂自80年代起受到各国的重视。日本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农牧场,1980 年起便开始实施一项为期9年“海洋腾飞计划”,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80年代末养殖产量 已超过200万吨,居世界首位。美国在80年代也投资10多亿美元建立了一个10万亩的海洋农 牧场。前苏联虽以远洋渔业为主,但也不放松海水养殖业,在里海和亚速海投放鲟鱼幼体, 长大后将其回捕,还在远东沿海建立牡蛎、扇贝等养殖场。其他国家在此期间也掀起发展海 水养殖业热。我国近来也注意实施海水养殖,并已成为世界养虾大国。
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80年代末养殖产量估计已超过800万 吨。但从整个海洋渔业看,世界海水养殖的比重还比较小,不到10%,因此还有巨大潜力待 开发。
现在正把许多高技术用于鱼类品种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改良鱼虾 贝藻的种苗和幼仔,使其成长快、生命力强、肉质好。
1984年美国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使贝 类、鲍鱼的养殖产量提高了25%。根据所发现的几种鱼类的生长激素其因,进行了基因分离 和转移实验,1986年成功地将虹鳟鱼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鲇鱼中,使鲇鱼养殖周期缩短一半 以上。从南极鱼类中分离抗冻基因,将其转移到大西洋鲑鱼中,增加了鲑鱼的抗寒能力,扩 大了其养殖地区。利用细胞工程进行鱼类性别控制研究,培养出全雌性鲑鱼和对虾、全雄性 罗非鱼等,这对于进行大量人工育种有重大意义。目前正在研究通过控制遗传基因使具有洄 游习性的某种鱼,能对声波和光线作出反应,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除了进行品种改良外,还把高技术用于建设海洋农牧场中。建立人工鱼礁便是一例。它是为 鱼类建立舒适的家,以吸引更多鱼类到这里来栖息繁衍。人工鱼礁就是把石块、水泥块、废 旧车辆、废旧轮胎等以各种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欢的环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会附着它上面,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另外,突出于海底的人工鱼礁,会使海水从 底部流向上层,把海底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鱼儿的到来。
据估算,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以2000年时全球人 口达到63亿计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单从蛋白质产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产蛋白质约4亿吨,约为目前人类对蛋白质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见,海洋对解决人类的 吃饭问题能起何等大的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是短期内能一蹴而就的。

科学有趣的鱼类分类

地球上的鱼类大约有2万多种,如何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区别开来,这既是一个包含生物分类科学的严谨工作,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我们知道,现代分类学上(包括对鱼的分类)采用的等级主要有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等级,如亚门、总纲、亚纲、总目、亚目、总科、亚科、亚属等。某种生物作为物种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为地分类划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物种之间有明确的界线,而且物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异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一般说来,生物进化的具体途径有三:一是由一个类群分化为两个差别不大的类群;二是向某一个体特定方向特化,从而引起形态结构上某些方面较大的变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所谓“复化进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生物的进化彼此间是相互交错的,同时还包括特化与退化两个方面。因此在分类上通常第一个途径用亚种、种、属表示,而部分属、科、目则与第二个途径相符,部分目、纲、门则与第三个途径相符,在对生物分类时。要根据自然的情况。排列合乎实际的自然系统。
对鱼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按鱼的外部形态及习性等方面的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分类标准,并不涉及亲缘关系,不考虑鱼的基本结构及演化关系,这是依靠人的主观见解来划分的。另一种是依靠鱼的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化石演化关系等知识来分类,这是自然分类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分类学方面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细胞分类法、化学分类法、分子分类法等。
1844年缪勒第一次将鱼类列为脊椎动物的一个纲,以下分为6个亚纲,14个目。此后,雷根、古德里奇、琼丹又先后用自己的方法对鱼类进行了分类。1955年贝尔格在《现代和化石鱼形动物及鱼类分类学》一书中,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为12个纲,119个目,每一个纲、目、科都有特征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罗逊等人依据胚胎发育、稚鱼是否变态、内部形态解剖,将真骨鱼分成3大类,8个总目,30个目和82个亚目。1971年拉斯将鱼类分为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1994年纳尔逊又对鱼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类,他在《世界鱼类》一书中,根据骨骼学、系统发育学、胚胎学、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及比较生物化学的原理,较为完整地对鱼类进行了分类。

目前,世界海洋鱼类分为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推动物亚门。在头索动物亚门中的鱼种,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无红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节:表皮由单层细胞组成。鳃孔众多,开口于围鳃腔。原肾管分节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别开口,具有内柱,无真正的脑,但具两对脑叶及神经,脊髓神经的上下枝不相连接。生殖腺分节排列,并且还没有化石记录。具有这些特征的鱼可在头索动物亚门序列下命名。
目前仅文昌鱼属于该亚门。脊椎动物亚门的鱼类分为:无颌总纲、盲鳗纲、头甲形纲;有颌总纲、软骨鱼纲、全头鱼纲、板鳃鱼亚纲、肉鳍鱼纲、腔棘鱼亚纲、孔鳞鱼类与肺鱼亚纲、辐鳍鱼纲、软骨硬鳞鱼亚纲、新鳍鱼亚纲等。属于无颌总纲里的鱼最大特点是口无颌,全世界现存2科,12属,84种;有颌总纲类的海洋鱼类最早是出现于早志留世的棘鱼类。还包括软骨鱼纲(分为2个亚纲,13目,45种,170属,约846种)、肉鳍鱼纲、辐鳍鱼纲(2个亚纲,4个亚组,9个总目,42个目,431科,4075属,23681种)。
当你发现某一物种,在历史上尚没有人记载时,就可定为新种,但在定为新种之前,你要查考《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Record)。由此书找出某一类群的文献题目,再找原文核对鉴定。当你确定新种时,同时要选择模式标本,即新种描述所确定的标本。这种模式标本一般有正模标本(holotype)、副模标本(paratype)、综模标本(syntrpe)、选模标本(lectotype)、补模标本(neotype)等。当你提出发现新种报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明模式标本保存的地点、模式的种类,以便核对。新种定名要在种名之后附上sp.nov或n.sp,意为新种。
定种人是按照优先律,谁先创立就用谁的名字,如鲤鱼为林奈所鉴定,则标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种命名的发现者误将某新种列为另一属,或是某一属后来又分成若干属,甚至把该种移入另一属,这种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将原建种人的名字放在括号内。例如梭鱼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书写时,门、纲、目、科、属之第一个字母用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用小写。定种人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果两个人合定一种,则在两个人的名字之间写一个et或&表示“和”的意思。

H. 海洋资源大致分为几种

海洋不仅辽阔广大、深不可测,而且极为富饶,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海洋资源按成因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生物资源即生活在海洋中可被人们利用的动、植物资源,包括鱼、虾、贝、藻及其他各种野生海洋动、植物。

化石燃料资源主要指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底煤矿。这些都是埋藏在海底岩层中的碳氢化合物,可做燃料。通常认为它们是古生物遗体经地质变化生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资源。

深海矿物资源包括大洋锰结核、海底钴结壳和海底热液矿床等。它们都是分布在海底表层,在深海条件下自生成矿的多金属矿产资源。

海滨砂矿资源主要是指因海水流动而使金属或非金属固体矿物砂粒在海滨聚集而形成的次生矿床。包括砂、砾石及其他各种珍贵的金属、非金属砂矿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海水、陆地水和大气中的水构成地球的水圈,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系统。在地球水无限循环过程中,各种物质溶解并富集在海水中。现在已经从海水中检测出80多种元素,占地球上已知元素的80%左右。海水化学资源包括海水水资源、地下卤水资源(渗入地下贮藏起来的浓缩海水)和其他海水化学物质资源(盐、溴、碘、氯化镁、氯化钾、铀、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稀有化学元素等)等。

海洋能源因海水运动和态势而形成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海洋空间资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种海洋空间,例如:港湾、航道、滩涂、湿地和退海荒地等。海洋风景旅游地和可用于科学研究、实验的场地等,也可列入海洋空间资源。据估计,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在海洋中。有人计算过,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能够养活300亿人口。在海洋水产品中,人们吃的最多的是鱼类。全世界有鱼类2万多种,中国海域约有2000种。世界渔场大都分布在大陆架。

海洋也像陆地一样,有肥美丰产的地方,也有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全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7%是在只占全球海洋面积7%的大陆架海域捕捞的。盛产鱼的海域称为渔场。世界最着名的四大渔场是: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沿海(东太平洋)渔场。这些渔场中出产的主要经济鱼种有鲱鱼(青鱼)、鳕鱼(明太鱼)、鲭鱼(鲅鱼、马鲛鱼)、大马哈鱼(鲑鱼)、鲽鱼(比目鱼)、金枪鱼、沙丁鱼、乌贼(鱿鱼)、虾、蟹和鲸等。中国沿海,东非、西非沿海,澳大利亚以东的太平洋和以西的印度洋海域也是世界上着名的渔场。南极海域则是磷虾资源丰富的海域和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鲸的出没之地。

我国东、南两面为海洋环绕。我国沿海自北向南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跨越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四个气候带。我国近海大陆架宽广,有长江、黄河、珠江和辽河等大小5000多个河流汇入。发源于台湾东南赤道海域的暖流,即着名的”黑潮“,自南向北流经我国海域,与北方的沿岸寒流相交汇。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我国近海的渔场富饶多产。我国近海渔场面积150万平方千米,主要渔场有黄渤海渔场、吕泗渔场、大沙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东沙渔场、北部湾渔场、中沙渔场、西沙渔场和南沙渔场等。其中的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由于产量高,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渔场。

我国近海渔场有鱼类17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70多种,包括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鲳鱼、鳓鱼、纳鱼、马鲛鱼、青鱼、鳗鱼、马面钝、蝶鱼、石斑鱼、金枪鱼以及墨鱼(乌贼)、对虾、毛虾、梭子蟹和海蜇等。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是我国人民喜欢食用而且产量较大的海洋水产品,被称为”中国四大海产“。

I. 我国海洋水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018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为3301万吨,占比51%;淡水产品产量为3156万吨,占比49%。然而,从两大品类的生产方式看,则差异巨大,淡水产品的养殖规模和比例要远远高于海水产品。2018年,淡水产品养殖规模为2959.84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93.8%;海水产品养殖规模为2031.22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只有61.5%,尚且不到2/3。

事实上,相比淡水养殖,海水养殖优势更为明显,生产周期短,单位面积大,产量较高。但是相比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鱼苗成本往往更高,并且海水生物对环境的含氧量、温度、pH值要求也更高,因此饲养难度和成本也更高,这是导致海水养殖规模要远低于淡水养殖规模的重要原因。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J. 海水养殖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______以上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海水养殖业产量占海洋水产品产量的1/3以上.
故答案为: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