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按劳动要素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什么不同
一、分配方式所处的地位不同
1、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是主体,起主导作用,这一条要坚持不动摇。
2、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一种,它要与按劳分配相结合。
二、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不同
1、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公平优先的原则,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市场因素的影响,忽视效率。
2、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一切要素都 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市场决定分配,高效率必然获得高效益、高回报。其不足之处是忽视非市场因素,忽视公平。
三、分配方式的分配对象不同。
1、按劳动要素分配: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个人收入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则既有个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公民个人的), 又有国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
❷ 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时间具体都是哪些分离出来咯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1、时间: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
2、分离类型: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形成牧民、农民,养殖业牧场,种植业耕地。
3、介绍:
人类在早期的征服自然过程中,有些部落学会驯养动物以取得乳、肉等生活资料,随着较大规模畜群的形成,这些部落就主要从事畜牧业,使自己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
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同于其他部落,而且数量较多,从而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放牧一群牲畜,只需要少数人,于是,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相应地出现了私有制,家庭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男子从事的畜牧业成为谋生的主要手段。男子在家庭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后来,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谷物成为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人们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
一切部门生产的增加,使人的劳动力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于是战俘不再被杀掉,而被吸收为劳动力,成为奴隶。
这样,就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1、时间: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
2、分离类型: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出现简陋的手工业作坊,极少数手艺工人。
3、介绍:
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手工业向多样化发展。
如此多样化的活动已经不能由一个人来进行了,于是发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使贵金属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
在社会上一旦出现了货币财富,它便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和重要的生活目的,一些人会想方设法积累财富。
在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还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三、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1、时间: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
2、分离类型:商人的出现,有了商品、商人、商业。
3、介绍: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级。他们作为生产者之间的中间人,促进商品生产,并取得了生产的领导权。
交换发展的需要产生了金属货币。货币借贷、利息和高利贷也相继出现。土地私有权被牢固地确立起来,土地完全成为私人财产,它可以世袭、抵押以至出卖。
现在除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间的差别。这是随着新分工产生的新的阶级划分。
财富更加集中,奴隶人数增多,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
(2)个体劳动和剩余产品哪个先扩展阅读:
社会分工的意义:
合作和工具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手段,而且即使在合作方面,人类的效率也远不如蚁群,然而每一个人都有所长。
对于个体的尊重为人类带来的是比蚁群社会的效率更优越的东西,那就是文明的曙光。
对工具的依赖、对群体的依赖、对个体特长的尊重,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分工,与蚁群社会的分工相比,它更粗糙、更松散,然而却孕育着更多的变数、机会和希望。
人类依靠分工合作获得更强大的生产能力,更轻松地解决生存问题,所以不论从道德角度还是经济角度出发,社会的基础都是合作与互助,而不是对立和竞争。
有分工就必然有劳动成果的分享或者交换,分享只存在于生产力不足的时期。
但是即使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部分擅长制陶的工匠所生产的陶器已经能够超出内部共享的需求。
从男子狩猎、女人采集的简单合作,到发挥专长换取物产的分工,唤醒了人类社会凝聚的真实意图。
翻开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从此人类凑到一起不再仅仅是为了安全、温饱,更是为了让每个成员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他最擅长的劳动中,通过合作发挥出更大的生产力、创造力。
因为某次偶尔的物物交换导致了制陶业的产生和发育,萌芽式的物产交换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同样分工的细化又会加剧物产交换的频率。
这是一个一旦开始就必定愈演愈烈的上升螺旋。以至于后期稍微成熟的社会里,“交换”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而金钱的产生和使用,仅仅是为了让这交换进行得更便利、更公正。
从实物交换到借助金钱更公平便利地进行等价交换,是人类文明长河里最重要的飞跃。
金钱的使用把大量的能工巧匠从自给自足的困扰中解放出来,而这些特长突出的巧匠为人类更舒适地生存创造了大量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新工具。
货币的诞生凝结了人这种脆弱到必须互相依赖才能生存的生命最富想象力的智慧。
❸ 生产力发展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居阶段逐渐进入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为什么最早出现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由于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来,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更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领导地位。再加上当时的婚姻情况使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所以最先出现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那么父系氏族社会又是怎样出现的?有什么特点? 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适合男子的犁耕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据了支配地位。男女经济地位的变化导致彼此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三、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国家的产生 让学生阅读本课最后一个目录,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思考: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国家又是怎么出现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它不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服务的机构,而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列宁曾说:“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国家机构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设施。”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发展。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甚至部分土地逐渐变为家庭私产。私有制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阶级差别扩大。奴隶主阶级为加强自己的统治,设置了一系列组织和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城墙等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个体劳动发展--私有制产生,奴隶制度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不断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出现
❹ 生产力发展,从而导致剩余价值的出现。为什么会出现阶级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这才有了产生剥削和阶级的可能,由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个体劳动代替了共同劳动,从而引起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使氏族成员的贫富分化加剧,这时人剥削人成为客观需要,阶级的产生也就由可能变为现实
❺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是集体生活。
原始社会是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很少,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
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守这些准则。
当环境稳定,与文化接触又有限之时,这些社会不易变化,至少变化速度不易觉察。而西方文化则是由此发端,不停地发生急剧变化——有时以爆炸性的速度变化着。
(5)个体劳动和剩余产品哪个先扩展阅读: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到了末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开始破裂,一些氏族成员脱离自己的氏族,到别处和与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杂居,同时氏族也不断接纳外来人,于是出现了按地域划分的农村公社。
到了这时,原始社会基本上就已经瓦解了,不同阶级之间出现了斗争,随着情况的深化就出现了国家来对人民进行有效的统治。许多文明的原始社会解体后都进入了奴隶社会。
❻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社会意义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ivate Ownership
作者简介:韩东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原发信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2016年第20163期 第8-12页
内容提要:私有制不是为了制造“万恶”而被发明的,而是出自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尤其是不仅包括生产工具,也包括生产对象的整体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更是原始人的一项重大改革和伟大发明,它本质上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按劳分配,能持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生产资料私有制也在社会中开启了人与人之间活得更好的竞争,而这种竞争也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巨大引擎。虽然私有制被人认为是导致阶级剥削和其他诸多罪恶产生的“万恶之源”,但其实它不仅不是产生这些罪恶的充要条件,而且连必要条件都算不上。所以,对私有制的认识,我们还应采取辩证的态度重新对其加以认识。
关键词:私有制/生活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集体劳动
标题注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制度性后发优势研究”(14YJA72002)。
笔者将对私有制的起源,给出不同于以往的回答。这个不同的回答,也将意味着对私有制做出不同于以往的评价。
一、对通行回答的质疑
被柏拉图、卢梭、莫尔等不少思想家乃至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万恶之源”的私有制,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在原始社会。这一点无人置疑。
问题是:它是在原始社会的哪个时期出现的?为什么在实行财产共有、共同生产、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的社会制度的原始社会,竟然又会产生出与这些社会制度完全相悖的罪恶的私有制?促成它出现的条件和原因又是什么?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私有制是随着“使经常性的交换成为可能”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他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之后出现的[1]156。但是,他同时也坦承:“至于畜群怎样并且在什么时候从部落或氏族的共同占有变为各个家庭家长的财产,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1]157这就是说,恩格斯在此给出的只是私有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条件,而没有关于私有制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过程的解释。我国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则根据自己对此书的解读,并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相关论述,形成了这样的通行回答:私有制是在原始社会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推动了社会劳动大分工的出现和个体生产的出现而诞生的。因为社会大分工引出的商品交换,使得代表氏族或部落进行剩余产品交换的首领可以假公济私,把交换所得的剩余产品据为己有;而个体生产即个体劳动和个人经营的出现,则使生产资料和生产品逐渐变为个人私有财产[2]157[3]20-21[4]77。
但这样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有倒果为因的错误。
首先,如果这时还没有个体家庭和个体家庭私产,即如果还没有私有制,首领怎么会将交换所得据为己有的必要?他又能将这些不义之财藏匿于何处?且不说进行大宗物物交换的人也不可能只有首领一个,也不说当时只有德性高尚、办事公道的人才可能被选为首领。事实上,这时是已有个体家庭和家庭私产,所以至少已有生活资料的家庭私有制。这就是说,在社会大分工和商品交换出现之前,已有私有制存在。
其次,如果事先没有个体生产的产品归个人所有的私有制规定,即使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个体生产和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谁又愿意去进行个体劳动和个体家庭的生产经营?或者,即使有愿意去的,恐怕也不会好好地劳动、好好地经营。因为他所生产的产品既然不归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所有,那干好干坏又有什么区别?因而即便在私有制之前偶尔有个体生产出现,也不可能持久或固定化,更不可能普遍化。因此,所谓导致私有制产生的个体生产或个体家庭生产经营,不可能普遍存在于还没有私有制的时候;相反,普遍的个体生产和个体家庭生产经营只能出现于有了产品私有制之后。
综上可知,在国内理论界广泛流行的私有制起源论是经不起推敲和不可取的。
❼ 什么时候出现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晚期。
请注意“剩余产品”的出现,有了剩余产品才有剥削的对象,才产生了阶级,原始社会没有剩余产品,自己都吃了上顿没下顿,请问剥削什么呢?原始社会的争斗也是为了争夺资源,就是因为吃不饱,属于求生的本能,不是为了占有剩余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给剩余产品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称为剩余产品。这是因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全套理论是在盈利企业中考察的,即生产出的剩余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一定能转化为剩余价值,因而没有必要严格区分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这两个概念。
社会剩余产品:是指劳动者生产的超过必要产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或者说用剩余时间生产的产品,剩余时间是相对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言)一般而言,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其中又以剩余产品(价值)为主。
但是,国家在其财政分配活动中,并不是将所有的剩余产品(或其价值)加以集中,而只是将剩余产品(或其价值)的一部分,通过征税、收费、举债等方式从企业、个人手中集中起来。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也曾成为财政分配的对象;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一逐步建立,个人收入不仅成为财政分配的对象(如征收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而且来自个人的财政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的中地位也日益重要。
❽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的两个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中,但从未处于支配地位。
2、发达商品经济。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有商品经济和市场,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应是覆盖全社会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或主导作用。
因此,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当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时,商品经济也就发展到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有了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关系普遍化,才有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经过几百年时间逐渐发展起来的。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包含的矛盾,隐藏着资本主义经济一切矛盾的萌芽;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量、最普遍的关系。
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❾ 如何理解自从私有制产生后,人类开始出现了贫与富的
由于生产力的发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体劳动和剩余产品开始出现,为私有制的产生打开了大门。私宥制的产生是生产发晨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剩余产品多了,也激起了对他人进行剥削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