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旋风系列导弹
你所说的“旋风”系列导弹是伊朗自行研制的一种反坦克导弹,该导弹名为toophan:波斯语是旋风的意思,因此汉语又音译为“图凡”,并且”图凡”的叫法比较广泛,而“旋风”的称呼则不多。
自1991年海湾战争后,伊朗陆军加速了研发新型反坦克导弹的进程。积累了导弹研制经验的伊朗航天工业局承接了研发反坦克导弹的任务。先研制出的反坦克导弹叫“雷霆”。它长860毫米,弹径125毫米,弹重11公斤,最小射程500米,最大射程3公里,破甲厚度为400毫米。它的弹体用玻璃纤维热压而成。呈3度安装在弹体上的4片弹翼可以保证导弹飞行中的旋转。其战斗部为空心装药聚能破甲战斗部。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曾用“雷霆”反坦克导弹击穿以色列“梅卡瓦”坦克侧装甲,这为伊朗陆军有效使用“雷霆”反坦克导弹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
“雷霆”反坦克导弹是伊朗陆军现役主要反坦克导弹。论战术技术性能,它有些落伍,要让它正面对付美国的抗破甲弹能力为600毫米~1米的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有些困难。然而“雷霆”也并非无所作为。“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贫铀装甲也并非不能击穿。“艾布拉姆斯”正面抗穿甲能力相当于500~700毫米垂直钢装甲。但由于贫铀装甲重量是同体积钢装甲的2.5倍,使得成本极为高昂,这就限制了它的使用。“雷霆”可不必硬去攻击在坦克前面和炮塔上安装了1.8吨的贫铀装甲的“艾布拉姆斯”坦克正面,而去攻击其侧面,就完全可以对“艾布拉姆斯”构成威胁。
伊朗陆军自然不满足只从侧面去打“艾布拉姆斯”,于是在评析“雷霆”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图凡”(Toophan)即“旋风”系列反坦克导弹。
“图凡”共有3种型号。
即“图凡”—1、“图凡”—2和“图凡”—3
图凡”—1装有3.6公斤的高爆反坦克破甲弹战斗部,可穿透550毫米的常规装甲钢板,类似美国的“陶”式导弹;
图凡”—2装有4.1公斤的串行式高爆破甲战斗部,头部有探杆,可穿透带有反应装甲防护的760毫米厚装甲板,相当于装有前端探测器的“陶”2B改进型导弹。
它们射程均在3.85公里左右,飞行时间13秒。
toophan-3是伊朗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也是世界反坦克家族的新星。toophan-3导弹战斗部采用串联空心装药,前置空心装药用来破坏目标披挂的装甲,主装药可击穿失去装甲屏蔽的目标主装甲。以68度射角命中目标时,可穿透受反作用爆炸层保护的769毫米的常规钢装甲板。toophan-3导弹最大射程5000米,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克服战场上烟、雾、火光和背景的干扰。
toophan-3导弹的发射制导装置由反坦克导弹发射筒、热像仪、电视测角仪和激光传输器等组成。其发射制导装置较先进,采用了光学瞄准、发射筒发射、电视测角、激光指令传输、三点导向和数字化控制技术。由于导弹采用激光制导,终于甩掉了长长的尾巴。导弹发射后,射手要做的只是始终将激光瞄准点对准目标,制导装置自动发出激光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中国新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弹体很像美国雷锡恩系统公司(Raytheon Systems Company,世界第一大战术导弹生产公司)设计的一种反坦克导弹系统。雷锡恩系统公司的产品采用发射筒发射方式、目视跟踪、有线制导,最大射程3,750米。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与雷锡恩系统公司产品的主要差别在于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采用激光制导,制导激光波长0.9μ米。由于不再受制导电缆的限制,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射程超过5,500米。
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制导方式是"瞄准线指令制导"。现在已知的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至少有两种类型的导弹:"红箭9A"导弹系统采用"毫米波指令制导",而"红箭9B"则采用"激光驾束制导"。同时可能还有"激光指令制导"的型号。瞄准系统中的白光瞄准镜有两种放大倍率,用于日光条件下的瞄准射击,另有热成像仪作为白光瞄准镜的补充。这种热成像仪工作在8μ米到12μ米的远红外光区域,它使得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能够在烟尘和雾气中工作。热成像仪对坦克目标的探测距离达到4,000米,识别距离则为2,500米。
红箭9导弹直径152毫米,连同发射筒重37千克。四片弹翼位于弹尾,四个控制舵面位于弹体近三分之二处,它们都在导弹被发射并离开发射筒后才打开。对在大射程上发现的目标,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最大射速为每分钟两发。
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最大射程为5,000千米,最小射程为100米。
导弹的主战斗部为"高爆反坦克战斗部",能够穿透带有"爆炸反应装甲"的320毫米厚呈68o角的"轧制均质钢装甲"。在导弹击中装甲时,装在导弹头部的"高爆反坦克"探杆会先激活目标的"爆炸反应装甲",使它在对主弹头发挥作用前自行爆炸,然后再用导弹的主战斗部贯穿装甲。
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可以装备其他许多平台,包括全履带车辆、卡车、直升机和舰艇。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同时准备开发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训练与零部件市场。
以此看来,中国向伊朗秘密出口了红箭9远程先进反坦克导弹后,伊朗对其进行了仿制。
同时通过两者的参数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制导方式、性能参数和外形相当接近。同时在中国从出口某国最新型的红箭9导弹后不久伊朗就研制出了自己的toophan-3,因此西方猜测是伊朗仿制了中国最先进的红箭9.
同时,红箭9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远程重型反坦克导弹之一。
在不久前的黎以战争种,黎巴嫩真主党用伊朗仿制中国的C801反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的军舰。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地面冲突中,黎巴嫩真主党的武装力量也表现不俗!以军数量坦克被黎巴嫩真主党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击毁,坦克兵死亡。据说这些反坦克导弹是由伊朗秘密提供和支持的。而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是世界上防护能力最强的坦克,能够将其击毁的坦克导弹威力巨大,而能够做到彻底击毁以军坦克的伊朗生产的导弹只有“图凡”—3。
因此可以见接的推测,中国的红箭9绝对可以摧毁任何一种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
因为,我们用的毕竟是原装的嘛!
‘贰’ 请问在中国现役的反坦克武器都有哪此
中国反坦克导弹发展5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红箭”系列为主的庞大的反坦克导弹家族。主要包括红箭-73,以及彻底大改的AFT-07系列,红箭-8系列,红箭9系列,红箭10系列和红箭11/12系列。此外还有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使用的AKD-9/10系列空地反坦克导弹,具体型号共计一百多个,现役型号也有20个以上。
红箭-10是我国现役新一代重型反坦克导弹,首次露面是在2015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红箭10采用2个4联装导弹发射装置,8枚待发单,采用第二代履带式步战车底盘的重型自行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红箭-10采用双室双推固体火箭发动机,光纤制导,既可以采用“发射后不管”的自动寻的模式,也可以采用“人在回路中”的“发射+观察+修正”模式,打击方式很灵活,命中精度很高。红箭-10采用串联聚能穿甲战斗部,能从正面打穿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防护装甲,也能采用攻顶模式,打击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最脆弱的顶部。一个反坦克导弹连配属9辆发射车,可在4分钟内消灭10千米开外的60至70个装甲目标,相当于外军一个拥有200多辆坦克和步战车的常规装甲旅的三分之一实力。
‘叁’ 红箭9A反坦克导弹
地球是圆的,所以,我们观察远处物体的时候会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
一般的坦克,高度大约为2m,我们如果观测一个两米高的物体,最大观测距离是5km左右,如果有灌木,杂草,这个距离还要降低
当然,我们也可以站在高处观测,所谓,站得高,看的远但是,在野外条件下,很难找到较高的观测地点,而且越高,被敌人发现的机会就越大。
所以地面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最大射程在5km左右是合适的,不必为特殊的情况考虑,那样成本太高。
‘肆’ 红箭9的制导方式
由于保密等方面的限制,公开的报纸杂志对我国红箭-9(A)反坦克导弹的介绍其实非常有限,关于其制导方式也多是以“激光制导”或“毫米波制导”一笔带过,而没有具体的更深一步的介绍,所以现在很多人误以为红箭-9是半主动激光或激光架束制导的,红箭-9A是半主动毫米波制导的。
在此澄清一下,红箭-9(A)与红箭-8系列一样,都是遥控指令制导导弹,只是其指令传输方式由红箭-8系列的导线传输变成激光(毫米波)传输,很多人“为其体积之小惊讶”的“红箭9A的毫米波雷达”其实是工作于毫米波段的指令发射天线。
‘伍’ 红箭8导弹是仿制谁的
红箭-8反坦克导弹并非仿制而是我国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期自主开发研制的半自动有线制导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系统,按中国国家军用标准武器装备命名规范也称为“AFT-08”。由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外销多个国家,这种导弹还由巴基斯坦引进许可证生产建立生产线。
它的研究历史是,1969年底,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823”反坦克武器科研生产指挥部便下达了研制第二代红外半自动反坦克导弹的启动令,时值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研制工作遇到困难。至1975年确定总体技术方案,1977年正式下达研制任务,五机部(兵器工业部)决定以203研究所牵头研制。第一任总设计师王兴治、第二任总设计师赵家铮。
为了保证定型批产品质量,缩短由研究所向工厂转产的周期,从1977年开始,“红箭-8”实行厂所结合,也就是说生产厂开始介入研制工作,实行共同设计、共同试制、共同试验的三共同方针。
红箭-8在1984年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于1987年批准定型,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红箭-8的设计采用管式发射装置,光学瞄准、红外半自动制导和有线传输制导指令。导弹安装有线管,内设有制导导线,当导弹发射后制导导线放出,装有红外曳光管保证追踪导弹轨迹。目视瞄准镜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并在导弹飞行过程中一直跟踪目标,将导弹导向瞄准线而击中目标。攻击距离在100米~3000米左右,其采用空心装药聚能破甲战斗部。红箭-8既能由步兵组携带用三角架在地面发射,也可由装甲车(履带式装甲车、4Χ4轮式发射车)和武装直升机(中国直-9武装直升机)多种发射平台发射。可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及其它硬壁防御工事。
红箭-8目前已经发展出了多个型号,并且经过了实战的考验,外销前南斯拉夫的红箭-8曾在南斯拉夫内战中击毁M-84主战坦克,获得红箭-8导弹的一方,曾经正面击毁了塞军的M-84主战坦克(苏式T-72主战坦克的南斯拉夫版)。
2013年起有一些视频表明叙利亚自由军用它对抗叙政府军。
‘陆’ “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衍变
由于“红箭-9”起点高,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在多种平台上使用,如轻型车、履带车、舰船、飞机等。制导方式也可以改进到毫米波、激光驾束等。“红箭”-9A是在“红箭”-9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改进型车载反坦克导弹系统。“红箭”-9A采用了毫米波制导方式,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发射装置将毫米波作为传输指令的载波或基波,把导弹偏离目标的信息以及如何进行修正的指令发送给正在向目标飞行的导弹,导弹即可不断地修正飞行轨道,直到命中目标。毫米波在穿透雾、霾、尘埃和战场烟幕方面优于光学和红外模式,且具有结构小、带宽大、波束窄和大气损耗低的优点,在使用、制造和价格方面优于光纤制导。如今美军推出的“海尔法”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也采用了毫米波雷达制导方式。“红箭”-9A的高精度、大威力、高效能、高效费比等特点,将在现代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柒’ 水泥全国大对比中的ir代表什么意思
中国现役反坦克导弹基本上有4种,分别是红箭-73、红箭-8、红箭-8L及红箭-9重型反坦克导弹,均为自行研发,其介绍如后:
一、红箭-73 (HJ-73)
红箭-73(HJ-73)系列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是中国70年代以来,第一种大量配装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但已停产;由于库存积压,红箭-73仍作为单兵之火力,仍在中国陆军二线部队和海军陆战队服役,有步兵便携式和车载式两种;车载式又分以4联装架设在北京212吉普车和以4联装载于63式履带装甲车两种越野方式。面对日后有可能实施登陆渡海作战之需求,中国正进行在登陆艇和商船上,架设红箭-73反坦克导弹来攻击海岸防御碉堡,掩护登陆的训练。过去中越战争的经验证明,以它来打击坚固工事极为有效,可穿透钢筋水泥护墙、海防碉堡。而对我加挂反应式装甲之CM11、M60A3战车亦构成相当程度之威胁。从
以上所述得知,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主要目标已经不是主战坦克而是装甲车和碉堡,战壕等固定工事。
红箭-73基本上就是仿苏AT-3"Sagger"反坦克导弹,适合攻击500到3,000公尺的敌装甲车和野战工事;当射程400~600公尺时,命中率约60%左右,对600~3,000公尺的目标,命中率可达90%以上。虽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价格低廉,便于携带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操作困难、命中精度差、飞行速度慢,易受敌火力压制等重大缺陷。红箭-73有基础型、B、C等三种型号,是中共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其中基础型为吉普车机动型;B型在制导方面有了重大改良,增加了红外线测角仪;C型加大战斗部和观瞄发射同步控制,被改进成红外线半自动跟踪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所有衍生型都参加了对越共游击战,获得了良好的实战验证。
主要性能诸元:
弹长:854mm
重量: 11.3公斤
弹头:3公斤高爆弹头
射程:500至3,000公尺
精度:半径为0.5公尺
翼展:393mm
导弹直径:120mm
导引:线控制导方式或IR光学半主动导引
穿甲:可贯穿40公分左右厚之钢板或穿透超过1.5公尺钢筋水泥护墙
二、红箭-8 (Red Arrow-8)中共第二代ATM(Anti-Tank Missile)
红箭-8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仿制改良前苏联 AT-4 反坦克导弹,与拖式及米兰反坦克导弹同一等级。为中国第二代自制之反坦克导弹,于80年代初定型生产。它的性能稳定、可靠,导弹采用光学瞄准跟踪,红外线半自动制导、有线传输指令;控制方式为燃气扰流片,管式发射。导弹采用多种发射平台,可由步兵携带、履带和轮式发射车、直升机等多种方式发射。
红箭-8系列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有红箭-8A、红箭-8C、红箭-8E等多种改进型。
红箭-8A的主要改进是:提高战斗部威力、改进了续航药性能,但不改变原弹的战术性能和使用性能;红箭-8C是在红箭-8A的基础上,在导弹头部增加了探杆,提高了对付爆炸式反应装甲的能力;红箭-8E主要是改进了导弹的发动机和续航药性能,采用了新型数字制导系统,发射装置可装上一门PT1-32型热像仪,使导弹具备了全天候的作战能力,在距目标4,000公尺处可发现坦克大小的目标,并可在2,000公尺处识别目标。
红箭-8改进型导弹已知使用者有中国陆军,泰国陆军,塞尔维亚共和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陆军也声称他们拥有红箭-8改进型。显示,中共也向他们出口了这种型号的反坦克导弹。北方工业公司声称,红箭-8 也参加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
为增强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战场机动性,中国研制了多种红箭-8反坦克导弹的载台。包括:
一、NJ221-B型4×4吉普车
二、63式履带装甲车
三、ZDF189式红箭-8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该车以YW-534型(85式)装甲运输车为底盘,有极佳的越野性能和两栖作战能力,已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四、4X4轮式装甲运输车
1991年,新型的4X4轮式装甲运输车上开始载有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该车后部战斗室上方装有1个4联装液压升降式导弹发射装置。发射装置平时位于槽内,使整车的外形较低,隐蔽性较好,战斗时发射装置升高到发射位置,完
‘捌’ 中国的什么武器最先进
1.歼-10战斗机——压制日本战机的利器
2.武直-10中国陆航的顶级奘备
中国对武直-10型直升机坐了严格的保密工作,外界对它的具体性能参数几乎一无所知,推测可能携带空对面和空对空导弹,除了可以摧毁人员车辆和坦克外,海上高度行进的快艇、空中飞行的直升机也难逃它的攻击。台湾军事杂志评论称,论对目标的打击效果,武直-10的威力完全可以超过美国的阿帕奇直升机。
3.现代Ⅱ级驱逐舰——让美日海军寝食难安
现代Ⅱ级驱逐舰兼容并蓄了俄罗斯最新的战舰制造技术,重点位置采用隐身材料制造。它还打破了俄式战舰不适宜人员生存的惯例,将舰上乘员活动区的舒适性考虑进来。和它的前辈相比,现代Ⅱ级舰仍把进攻当作最好的防御,目前俄国内提供的信息显示,现代Ⅱ级舰的“杀手锏”是射程达到240公里的3M80BEM反舰导弹。据美国的《防务新闻》的评论文章称,经过改进的现代Ⅱ级驱逐舰,比中国现有的中型战舰更适于远洋航行和作战,除反潜能力仍较日本“金刚”级驱逐舰差外,其防空和反舰能力均大幅领先于“金刚”级。
4.PLZ-05型自行火炮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制造高精度远程火炮的国家,这一新产品无疑让国际市场上的美欧军火商感到紧张不安。
科威特陆军在20世纪90年代进口了中国的PLZ-45型自行火炮,该炮发射特殊弹药时,可以对39公里外的目标进行毁灭性打击,这一能力超过了美军现役火炮。PLZ-05将更加出色,它的炮管比PLZ-45长出一大截,使用激光精确制导炮弹,能在50公里外命中一个小地堡。
5.空警-2000——性能超过美俄
据英国《飞行国际》杂志报道,中国在未来将建立起全自动化的国土综合防控系统,而空警-2000预警机将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6.“红箭-9”
红箭-9是我军最新研制的第三代重型反坦克导弹,属于国产反坦克导弹中的“小字辈”,可它后来居上,威力超过了老大哥,目前任何一种主战坦克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是不折不扣的“坦克杀手”。
7.
ZTZ-99式主战坦克
ZTZ-99式主战坦克是我军最新型主战坦克,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型,其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成倍提高,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该坦克战斗全重51吨,炮口向前时全长10米,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0-
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钟。99式改型换装新发动机后,最大公路时速80千米/小时,越野最大时速60千米/小时。
8.东风41弹道导弹(DF41)
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同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的研究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在一九九五年五月东风-31导弹试射前,东风-41导弹就进行过高弹道试射。东风-41洲际导弹射程达一万四千公里,主要是威慑美国用的。
东风-41洲际导弹同东风-31导弹的差异主要是第三级运载火箭的不同,东风-41的第三级火箭推力更大。东风-41洲际导弹也能够配载导弹头,也采用地面车载机动发射,也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玖’ 红箭9导弹是哪个厂生产的
中兵系 子公司 光电股份
‘拾’ 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单兵反坦克导弹是哪种,与西方上世纪的"龙式"和"陶式"怎么样
红箭-9.比"龙式"和"陶式"先进多了.号称坦克终结者. "红箭"-9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反坦克导弹,自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亮相后,近几年频频在国际性展览会上展出。不久前,记者有幸与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杨春铭取得联系,就"红箭"-9系列进行了独家专访。杨副总曾参与过"红箭"-9从型号论证到设计定型的全过程,应该说是该型号的权威见证人。杨副总的介绍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是优秀的,他们研制的武器更是优秀的。 "红箭"-9外贸型号叫"红箭"-9A,是研制单位与北方公司于2002年确定开发的。国内装备的"红箭"-9是针对我国特点和具体要求而设计的,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直接用于外销。各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装备体制,他们对我们的轮式底盘或许不感兴趣,要求用他们自己的轻型轮式底盘,载弹量也不一定要求很多,而我们现在的载弹量很大(12枚导弹),国外客户认为在一次战斗中携带这么大的载弹量不可能用完。另外成本方面也要求低一些。概括起来讲,国外客户大致有三条要求:底盘轻、武器装备组成简单和成本低,最主要是希望能将导弹发射装置装在他们自己的轮式底盘上。根据市场需求,北方公司认为应当开发一款新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而且我们的"红箭"-8在国外的口碑很好,这使得"红箭"-9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外贸型号与国内装备的最大区别是制导体制的变化。"红箭"-9采用的是激光传输指令,"红箭"-9A改成了毫米波传输指令。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已经将"红箭"-9A装在南京依维柯4x4轮式底盘上,2003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了兵总组织的外贸鉴定试验,接下来准备进行外贸鉴定,之后就可销往国外了。 "红箭"-9也有4x4的轮式底盘,选用南京依维柯轻型空降卡车的底盘。南京依维柯的底盘比较轻,只有2~3吨重,比较符合国外客户轻型底盘的要求;而"红箭"-9的底盘比较重,整车下来大约13吨重,不太适合外贸要求。 从我国导弹领域来看,反坦克导弹与国外的差距是比较小的,目前装备水平与国外基本一致,研制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差距也不大。这一方面是广大科研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是使用部门非常重视,使用部门从提战技指标到对国际先进技术的跟踪,一直做得比较好。八十年代中期"红箭"-8将要定型的时候,使用部门就已经考虑到下一代反坦克导弹的研制问题,而且提出了较先进的战技指标,当时的要求是我们应该有一种反坦克导弹能对付2000年左右国外出现的主战坦克。"红箭"-8当时虽然属于二代反坦克导弹,性能也比较先进,但到2000年的时候性能可能就要落伍,因此,使用部门提出了研发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的要求。 新一代反坦克导弹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论证,并进行大量的技术储备,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立项研制,最后到1999年正式公开露面。现在大量报道称其为"红箭"-9。该弹采用的新技术比较多,一般而言,研制一种新武器,其继承性的东西应该占到70%左右,新技术的应用占30%比较适宜。而"红箭"-9采用的新技术较多。首先弹体是新的,其次是先进的战斗部,第三是制导体方式成了电视测角、激光传输指令,同时又加装了夜瞄装置,其它如自动装填等。因此研制周期稍长一些。 在"红箭"-9研制过程中,要做技术考核试验,像冲击、振动、电磁兼容问题等。在做导弹飞行试验的过程中,一开始并不考虑热带和寒区问题,主要是考虑常温问题,这之后再考虑高低温问题,当然在设计上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高低温问题。因为高低温对导弹有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低温。鉴定试验是研制部门对武器系统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估,考核武器系统是否全面满足战技指标要求;再后来是国家靶场定型试验,由使用部门进行全面的考核,国家靶场有高低温试验室,可进行高低温试验。通过后,进行部队寒区试验和部队热区试验,在实际环境下考核高低温方面的能力。w+RiX# 打靶试验一般要打100多发导弹。这要根据各种型号具体而论,有些部件通过仿真试验根本考核不出来,必须经过实弹打靶才能暴露问题。由于打靶数量较高,所以必须要有大量的科研经费做保障 "红箭"-9A导弹的性能与"红箭"-9区别不大,主要是制导方式由原来的激光传输指令改成了毫米波传输指令。其他性能,像5000米的最大射程、320毫米/68*的动破甲威力等都与"红箭"-9基本相当。zt 毫米波传输指令的好处是抗干扰能力强,而激光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一些干扰,比方说发动机的烟雾,不良天候(像大雨、雾、沙尘),特别是波长较短的激光更容易受干扰。 "红箭"-9当初采用激光指令制导的目的就是为了取代"红箭"—8的有线指令制导,为什么要取消导线呢?因为导线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在发射当中有时会出现断线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像被树枝挂断,由于产品质量不高或存储期过长导致断线等。最主要的是,导线影响了导弹的飞行速度,因为导弹速度太快就容易造成断线。另外,有线制导对发动机的设计也有影响,必须保证发动机不能烧蚀导线。如果取消导线的话,导弹设计上就比较方便。 "红箭"-9是直瞄,主要是攻击坦克前甲或侧甲,不具备攻顶能力。三点法导引可以实现攻顶,这时就需要将弹道抬高,增加一个近炸引信。当导弹飞临坦克时,引信先探测到目标,然后给出一个起爆信号引爆战斗部,这时导弹可选择两种方式攻顶,一种是向下俯冲攻击顶装甲,另一种是选择一种特殊的战斗部,即爆炸后战斗部的射流不是朝前面而是朝向下方的坦克顶部,同样可以实现攻顶。 "红箭"-9采用的是电视测角仪,而"红箭"-8采用的是红外测角仪,两者工作原理都一样。反坦克导弹尾部装有发光的光源,在飞行的过程中散发的亮光被红外测角仪或电视测角仪捕捉,然后测角仪测出导弹的偏差,武器系统自动调整导弹航线与瞄准线一致,直至命中目标。电视测角仪相比红外测角仪而言,精度要高一些,抗干扰能力也要强一些。我国后来的"红箭"-8改型,包括"红箭"-73的一些改型,都换装了电视测角仪。 "红箭"-9的破甲厚度达到了1200毫米,这样的厚度能把德国"豹"2、美国M1A1和日本90式的前装甲击穿。"红箭"-9最初的战技指标中要求,破甲厚度是1100毫米,这指的是静破甲,即垂直命中靶板的破甲深度。但根据实际打靶结果来看,一般达到1200—1300毫米。后来战技指标又改为对付倾斜装甲,因为现在坦克前装甲都有一个倾斜角度,一般为65‘~68’。"红箭"-9对付倾斜装甲的破甲厚度为320毫米/68‘,如果换算成静破甲厚度的话肯定不是1100毫米(当然不能直接换算,1100毫米对应的应该是417毫米/68*)。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破甲弹命中坦克倾斜的前装甲时有一个能量损失其次是,在实际做试验的时候,没有那么厚的靶板(像400毫米的),一般是采取几块钢板叠加在一起,拼接的时候中间有一些缝隙,也会导致一些能量损失。"红箭"-9的破甲能力对付欧美国家的主战坦克前装甲肯定没有问题,即使射流不射穿装甲,就凭"红箭"-9巨大的装药量,坦克内的乘员也承受不了,因为爆轰后的震动实在太大。破甲能力跟装药量、弹径有较大的关系,与飞行速度关系不太大,因为射流的速度太快,每秒达1000多米,而弹速每秒只有一二百米。以前的"红箭"-73、"红箭"-8的弹径为120毫米,到"红箭"-9时达到152毫米,这个弹径已经与世界上先进反坦克导弹弹径基本一致了,像"陶"式也为152毫米。 "红箭"-9的布局与"红箭"-8的布局有所不同,像弹翼,"红箭"-8为卷曲形的,而"红箭"-9为近似长方形的,这是因为"红箭"-8为旋转弹,而"红箭"-9已经是倾斜稳定导弹,两者的控制方式不一样。"红箭"-8弹尾有矢量控制舵,每旋转一周控制一下,这与欧洲的"霍特"一样。而"红箭"-9类似于美国的"陶"式,为不旋转弹。不旋转弹的优点是便于以后的发展,如可以加导引头,而旋转弹不好加导引头,因为导弹旋转时导引头图像处理器处理图像相当困难,当初在研制"红箭"-9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研制上有一定难度,费了很大力气才攻破这一难题。现在回过头来看,采用不旋转弹对我们今后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大有好处,为后续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红箭"-9相比"红箭"-8E的4000米射程增加了1000米,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保证5000米的射程,首先从设计上保证它有这个射程,具体表现在弹径大了,弹长了,发动相推力也增大了。"红箭"-9采用两台发动机,一台助推火箭发动机和一台续航发动机,而"红箭"-8只有一个发动机,"红箭"-8先发射那一段在发射筒内,靠高低压室将其推出,后坐力较大,所以"红箭"-8筒子后面很粗,发射出去后弹上发动机再点火续航。而"红箭"-9为火箭式发射,后坐力比较小,即在发射筒内时火箭发动机点火燃烧,将导弹发射出去,然后弹上续航发动机点火。由于后坐力较大,"红箭"-8在挂装直升机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后坐力大对直升机有一定影响,而直升机发射时发射筒又不能抛下,以免伤害地面上的己方人员,所以发射筒要留在发射架上,解决的措施有:减少高低压室的装药,降低初速,解决导弹控制方面的问题等。对"红箭"-9来说机载发射与车载发射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已经为火箭式发射,后坐力较小。 "红箭"-9导弹发射车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备指挥车作战,如果是一个连,就可配连指挥车,指挥车可发现目标,同时单独的导弹发射车本身也可以发现目标。导弹发射车前面有车长,车长配备有车长镜,可搜索发现目标、测距,然后通过车内电台告诉射手。射手操纵的发射装置也有一个显示器,与车长的显示器相连,可显示车长显示器一上的内容。射手听车长的指挥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射手根据电视测角仪所测数据修正弹道,直至导弹命中目标。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大多作战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射手只需始终将瞄准镜的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即可。在操纵过程中,射手的眼睛贴在瞄准具上,右手握住操纵杆,通过左右前后摇动操纵杆使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左手压发射按钮,整个过程相当简单。 "红箭"-9发射车不能在行进中发射,这与坦克不一样,装备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的坦克可在行进间射击,"红箭"-9只能在停下来后发射。当然机载的可以飞行中发射,因为直升机始终在飞,但必须带稳瞄装置。而车载没有加稳瞄装置,射击时车辆必须停止,不过发动机可以不停. "红箭"-9有单兵便携式,观察与发射都由射手完成,发射装置上有两个旋钮,一个是调节高低,一个调节方位,测目标通过红外测角仪来完成。携带时一般是3人小组,一人扛弹,一人扛上架,一人扛下架。"红箭"-9弹和筒是固定在一起的,发射筒里面有连接装置,弹上的机械和电气都被锁定。发射筒成本低,既可作为发射筒,又可以作为平时的包装筒,一筒两用。 从射程、机动能力、威力、自动装填能力讲,"红箭"-9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装备的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从现役装备来看,"陶"式、"霍特"、"短号"三者的射程分别为3750米、4000米、5500米,只有"短号"的射程超过"红箭"-9;就威力而言,就算静破甲1100毫米的话,"红箭"-9也比它们强;在射速、飞行速度上"红箭"-9也不差,而且"红箭"-9具备行进间自动装填能力,这是其他几种产品所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