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成货 » 农产品产量每千公顷多少
扩展阅读
香梨种植成本多少 2025-05-20 11:18:37
pie部门计入什么费用 2025-05-20 11:15:39

农产品产量每千公顷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4-30 08:33:00

‘壹’ 我国的粮食生产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
,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
(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
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
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
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
下降7.2个百分点。
小麦生产发展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产量增长更加迅速。全国小麦产量连续迈
上8000万吨(1983年8139万吨)、9000万吨(1986年9004万吨)、10000万吨(1992年
10159万吨)、11000万吨(1996年11057万吨)和12000万吨(1997年12329万吨)五个
台阶。以1980年产量为100,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指数为139,2000年为144,产量
最高的1998为160;而1990年小麦产量指数为178,2000年为180,产量最高的1997
年达223。由于小麦产量增长速度快于全部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小麦在粮食产量中
的比重也出现上升,1980年为17.2,1990年为21.7,2000年为21.5。二是小麦播
种面积的发展呈现先升后降格局。全国小麦面积最高记录出现在1991年,为30948
千公顷(4.64亿亩)。以1991年为分水岭,此前小麦面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
上升趋势;此后小麦面积也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
年来北方春小麦和长江流域红小麦面积下降较多。
粮食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价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政府收购
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90年代以来逐步放松政府对生产的控制,引入市
场机制,提高政府收购价格,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也激励农
民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进步。杂交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的
不断涌现,使粮食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粮食品种每更新换代一次,单产提高
10左右。农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种子,转向使用商品种子。水稻旱育抛秧、小麦
精量播种、玉米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也有助于粮食单产提高。1980年全
国粮食单产为2745公斤/公顷,小麦为1890公斤/公顷;199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
3930公斤/公顷,小麦为3195公斤/公顷;200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
小麦为为3738公斤/公顷。三是投入增加。除国家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农民
自身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为例,全国化肥使用量,1980年为
1269.4万吨(折纯,下同),1990年为2590.3万吨,10年增长了1320.9万吨;2000
年为4146.3万吨,10年间又增长了1574万吨。约70的化肥用于粮食生产,粮食生
产对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严重依赖。
二、粮食生产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一)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专用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
需求,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路品种,发展优质专用产品。2000年全国优质专用
小麦面积比例达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2001年夏收情况看,优
质专用小麦面积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顷(2000万亩),达到6000千公顷(9000万亩
),占小麦面积的比重提高到22.5。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通过近年来的调整,适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场滞销的劣
质早籼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品质的整体
水平有较大提高。2001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000千公顷(2.5亿亩),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顷(1.2亿亩),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已超过50。为解决玉米
越区种植、含水率高、品质较差问题,近几年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生育期短、脱水
快的玉米品种,玉米种植区整体退出了一个积温带,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个百分
点,明显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质。同时,一些地区还因地制宜地发展饲料玉米、
加工专用玉米,初步改变了我国玉米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形成了饲用、食用和
加工专用玉米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按比较优势组织粮食生产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麦为例,华北地区适宜小麦发展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挥,北京、天
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6省市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比重从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个百分点;同期,6省市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从
47上升到54,提高了7个百分点(见下表)。水稻、玉米等粮食品种也逐步向优势产
区集中。同时,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
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出现合理分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
向型农业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发挥
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成为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
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华北6省市在全国小麦生产中的地位
面积(千公顷) 占全国比重(%) 产量(万吨) 占全国比重(%)
1990年 12783 42 4712 47
1999年 12852 45 6123 54
(三)以公司带农户的粮食生产组织形式正在形成。近几年来,一些粮食加工
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不
仅使专用的优质原料有了稳定的供应渠道,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优化农业
结构中种什么,为谁种的难题,从而走出了一条以加工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加
工的粮食生产和经营新体制,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郑州第二面粉
厂按照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自己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发展优质
专用小麦生产。从1995年开始,该厂在河南省选择条件比较适宜的近10个县(区)
、29个乡镇,作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每年与当地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确定
小麦品种和收购价格,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引导和支持农民增加优质专用小麦
生产,取得明显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该厂分别收购优质专用
小麦600吨、2700吨、1.3万吨和1.6万吨,2000年超过6万吨,呈逐年增长势头,
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加工生产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
调整,优化了粮食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厂已拥有13.3千公顷(20
多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带动3.6万农户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又如,长
春大成实业集团通过定向育种、定向种植、定向收购,不仅为企业自身提供了优
质原料玉米,满足加工需要,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途径。该集团成立了
原料玉米基地公司,专门负责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基地乡镇政府与农民签订产销
合同。从1998年开始,大成集团先后在全省35个乡镇建立原料玉米生产基地,面
积达86千公顷(129万亩),种植农户达5.9万户。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个,面积30
千公顷(45万亩),种植农户2.3万户;普通玉米基地27个,面积56千公顷(84万亩)
,种植农户3.6万户。湖南省在发展优质稻过程中,也采用了类似形式。

‘贰’ 各种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多少(水稻、小麦、玉米等)

通常计算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是按每亩或每公顷计算的。每公顷=15亩。各种作物产量因地力水平、栽培条件不同差异很大。一般水稻亩产500-700公斤。小麦亩产300-600公斤。玉米亩产量与小麦差不多。

‘叁’ 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公式

单位面积产量
单位面积产量
单位面积产量亦称收获率,简称单产.即平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收获的农产品数量.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工作质量的指标.单位面积产量即单位土地面积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国际通用每公顷产量.我国一般使用每亩产量,所以又称“亩产”,是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肆’ 省份里各个县区的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油菜和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数据该怎么找

保水稻、小麦,稳玉米,扩大豆,增油料

《2019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提出: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划重点:

两大“必保”作物:水稻、小麦

《2019年种植业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而且,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还将完善最低收购价。这就给了这两大作物的种植户一颗“定心丸”。

两大紧缺作物:大豆、油菜

大豆是这两天舆论的热议品种,因为我国今年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了。工作要点提出,进一步提高大豆补贴标准,扩大东北、黄淮海地区大豆面积。建议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的种植户可以关注。

油菜是另一个被称“市场紧缺产品”的作物,也是国家要支持发展的油料作物。

1.稳住粮食生产

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力争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面积稳定在8亿亩。

2.提升大豆和油料供给能力

落实加强油料生产保障供给的意见,组织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推进大豆良种增产增效行动,进一步提高大豆补贴标准,扩大东北、黄淮海地区大豆面积,研发推广高产高油高蛋白新品种。

大力发展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扩大黄淮海地区花生种植。

力争全年大豆和油料面积增加500万亩以上。

3.保证棉糖自给水平

完善棉花、糖料扶持政策,促进棉糖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鼓励规模化生产,力争将棉花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糖料面积稳定在2300万亩左右,保证必要的自给水平。

积极推广高品质棉花、“双高”甘蔗,因地制宜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集成推广轻简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4.巩固提高生产能力

配合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确保按期完成10.58亿亩划定任务。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建设口粮田,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恢复启动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将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范围覆盖到划定的所有保护区。

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

5.加快技术集成创新推广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选择325个重点县整建制推进,聚集重点作物,突出大豆、油菜等市场紧缺产品及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作物。

聚焦重点环节,加快突破种植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绿色投入品、农机农艺融合等领域自主创新,集成“全环节”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引领“全县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伍’ 单位面积产量是什么

单位面积可以使亩、平方米等单位面积产量就是每亩/每平方米的产量

‘陆’ 目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是多少,已经各主要产区各省的种植面积

1,目前为2153万公顷左右,产量为6.51亿吨左右。

2,河南5263千公顷,山东3545千公顷,河北2394千公顷,具体如下图:

3,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新月沃土(Levant)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柒’ 请问申请无公害农产品需要多大规模,具体多少亩地或是要求多少产量谢谢。

你好,50亩以上,补贴标准是固定资产投入的30%。

农场 nóngchǎng
用机械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企业单位

农场,指农业生产单位、生产组织或生产企业,以从事农业生产或畜牧养殖为主,经营各种农产品和畜牧产品。

农场可以作为一个企业,由个人、家庭或社群所有和经营,或由联合体、公司所有和经营,农场的规模可以从数亩到成百上千公顷不等,在美洲,一个农场的规模大的可以大到几万公顷或几十万公顷。在中国大陆的人民公社时期(1950年代~1980年代),一个大的国有农场面积相当与一个乡或几个乡镇的规模;

‘捌’ 单位面积产量公式是什么

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亦称收获率,简称单产。即平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收获的农产品数量。

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亦称收获率,简称单产。即平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收获的农产品数量。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工作质量的指标。单位面积产量即单位土地面积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国际通用每公顷产量。我国一般使用每亩产量,所以又称“亩产”,是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关介绍:

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它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玖’ 中国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是多少

中国的水稻育种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单产只有2.21t/ha(吨/公顷),到1995年已达到5.93t/ha,居世界第七位。经过不到50年的努力,我国的水稻单产已提高了1.8倍。与此同时,稻谷总产量也由1950年时的5687万吨跃升至1995年的18250万吨。两相比较,水稻产量的增长速率要远远超过我国的人口增长速率。

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年种植面积达1533万ha以上,已占据水稻总面积的“半壁江山”。其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单产为6.60t/ha。在1976年至1995年的这短短20年里,杂交水稻的累计种植面积高达1.87亿ha,粮食增产2.8亿吨。

为了满足21世纪所有中国人的粮食需求,农业部于1996年提出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我国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在2000年达到了第一阶段单次水稻产量标准,即每公顷产量超过了10.5吨,一些品种已用于商业生产。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同事们的努力集中在培育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其中最近开发出来的一些杂交水稻品种有每公顷13吨的潜力,最好的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已连续两年都达到了12t/ha的水平。

农作物改进的实践表明,到目前为止,只有改进地貌和应用杂交两种有效方式可以通过育种增加作物的产量潜力。但是,通过单独改进地貌提高产量的潜力非常有限,杂交育种如果不与改进地貌相结合也会出现不理想的结果。因此任何育种方法和方式,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科技,都必须与良好的地貌特征和杂交优势相结合,否则不会产生能提高产量的杂交品种。

另外,在克服研究超级杂交水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尤其是非常低的产籽率上,科研人员已经提高杂交水平,成功地研发出一些具有较强的杂交和正常的产籽率的交互亚种杂交品种。同时,实现超级产量目标必须依赖于生物技术的进步。到目前为止,科研人员已经取得了鼓舞人心的结果,例如使用野生水稻中的优良基因、利用谷仓草中的DNA创造一个新的水稻来源、克隆玉米里相关基因并成功置入水稻。正是基于这些技术进展,袁隆平等科学家提出了第三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的产量目标。

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进度,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已提出了第三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将在2010年之前实现每公顷13.5吨的产量目标。

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第三次大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已取得关键性进展,在两年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就能培育成功,其产量潜力要比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水稻高出约20%。如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水稻产量将获得更大的增长。通过形态改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并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可对育种技术进一步升级换代。我国杂交水稻的增产前景,无疑是极其广阔的。

‘拾’ 亩产计算方法

以实物量表示的指标:

农作物亩产量=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

草地(牧场)亩均畜产品产量(载畜量)=畜产品总产量(饲养牲畜总头数)÷草地(牧场)面积

每亩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水产品养殖产量÷养殖面积。

以货币量表示的指标:

每亩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种植业总产值(增加值)÷耕地面积

每亩土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土地面积

每亩土地面积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土地面积。

以货币量表示的土地生产率指标,除受生产结构和各部门产品的经济价值不同的影响外,还受不同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10)农产品产量每千公顷多少扩展阅读

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生产能力的指标。一般用一定时期内 (多为一年) 的单位土地面积出产的产品数量或产值表示。制约土地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1) 自然条件,如土壤、地形、地势、气候等;

(2) 物质、能量的投入量;

(3) 科学技术水平及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