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产品推广和品牌推广有什么不同
首先,品牌和产品的区别,品牌偏重感性诉求,产品偏重功能诉求;其次,品牌下可能有多个产品线,而有些形成了复合产品线的产品,也有多个品牌。不知道这个概念我讲的清晰不,比如说养生堂品牌的旗下包含农夫山泉、东方树叶等多个子品牌,每个子品牌相当于独立产品。而一个市场良好的产品,比如说洗发水,单一这个产品之中就有很多品牌,例如飘柔、力士、潘婷,且部分品牌是属于一个公司旗下的一个复合产品线。
这个概念明白了,推广的区别也快要清晰了。在现在来说,有时候这两个区别不是非常大,很多客户来找我们谈的时候,自己也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往往统称推广。
实际上,朴素意义来说,产品推广重要在于功能推广,在推广之中的所有诉求、调性、方法,都是围绕着产品的核心功能来做。我可以随便举个例,一个杯子的推广,那么作为一个产品,我首先考虑的是它的渠道,可能会放在专卖店去卖,还有生活商超里的专柜,那么做这样的一个推广,我会首先考虑怎么去做这些渠道,包括渠道宣传的活动(例如买水杯抽奖纯水探索之旅),包括考虑这个产品怎样做到和消费者沟通(比如这个水杯特点是能较久保持水质,那么就可能会考虑去做现场体验),然后考虑这个产品以什么样形象来面对市场和消费人群(做一些形象的创意、线下活动)。总体来说,你可以看到,它都是围绕产品核心来做的,目的在于让市场和消费者能够了解这个产品,并且发掘出一些潜在客户对这个产品的潜在的需求。
品牌推广实际上是我们觉得最有趣的工作,因为它通常是一种感性诉求。我们针对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进行分析,得到一个核心诉求、核心价值,然后把这些感性和情感化的元素加以放大。品牌本身属于无形资产,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情感、一种思维、一种态度、一种生活认知,但这个其实很厉害,因为它是唯一的排他的,比如你联想到硬汉汽车,可能就会想到悍马,而不会去想到奔驰这样,它既有劣势的狭隘性,又有优势的唯一和排他性。当我们明白这些的时候,去做品牌推广,那么目的很明确了,去推广品牌附属的所代表的一种感性诉求、一种体验、一种情感。
再说水杯,那么我们把命题简单化,这是一个只有水杯这个产品的品牌,这个公司也没有其它的产品了。我们单去分析它保留水的品质的特点,那么是纯,我们去做IDEA STORM,可以联想到恒久不变、联想到承诺、联想到历久弥新的真诚。然后我们比对人群,这个品牌不算便宜,消费人群是在30-45岁之间的中高消费人群,一个杯子可能要占到他们月额外支出计划15%,假设你一个月买1000的非必需品,那么它的价格150,然后占到他们月收入的3%,这个你自己算一下就好。这样我们对品牌会很清晰了,首先它的感性诉求有了,然后人群有了,下来我们会做人群洞察,去分析人群敏感的一些诉求元素。再下来,我们根据消费的定位和洞察的结论,选择品牌推广的调性和方法。我们可以来做线上品牌主题(寻找最纯粹的人生),我们可能会做一套TVC,脚本核心是表现纯粹的人生精神,然后我们会做一个线上V电影,纯粹之旅,可能会用恋情、事业、家庭等几个元素去解析纯粹这个概念,然后分别出具几个故事脚本。然后我们会做线上活动,征集纯粹的故事,让你回忆起你人生中最纯粹的那些事情或那些人。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让消费者产生唯一联想,能够将品牌代入到自己的感性思维的深处。
加班了一通宵,写的可能有些啰嗦,然后有些表达不太到位。我手边只有个水杯,所以我就临时假设了这么个产品,实际做起来很不同。
你的这个问题很大,但简单的来说,我想你已经明白了。一个是产品功能化体验推广思路,一个是情感诉求的沟通推广思路。这是最简单的描述,实际上,我们实际操作产品推广中,还要研究产品,给出很多营销策略建议,包括对产品的深入研究,一些偏向经济学领域的产品预期策略、产品未来营销周期分析等等。所以,其实最漂亮的是品牌推广,最需要细致工作的是产品推广。
最后借你这个地方介绍下我们公司可以吗?西安合智创扬广告,029-84111806,致力于整合推广(品牌/产品)、广告营销策略和创意,诚挚欢迎各个有理想的产品、有远景思维的企业与我们联系,体验广告领域中最富有智业魅力的营销策略/整合推广服务。
‘贰’ 品牌管理、品牌策划和广告策划有什么区别,哪个发展前景比较好
品牌管理是在品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的前提下要做的工作,品牌≠商标,品牌≠LOGO,这个一定要明白,但是目前只有大中型企业才会有品牌部,负责品牌的推广及维护,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的,而且品牌管理的工作多而且杂,从业人员也是参差不齐的。
品牌策划是在新品牌或者产品推广以及老品牌升级等情况下做的工作,相比较品牌管理来说,其工作的频率相对较低,一般一个品牌在不做大的变动的情况下,只需要做一次或者两次前期品牌策划,然后就是策划的执行了,也可以由品牌管理人员完成。
广告策划是品牌策划的一个方面,是品牌宣传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整体的品牌策划里,广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广告也分很多种,视听广告、印刷广告、电影广告、网络广告等等,如果能把广告学搞明白了也是很不错的方向。
由上述分析应该可以看出三者的区别,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叁’ 广告与品牌的关系
一个好的品牌需要营销、需要人力资源、需要财务等等企业全方面的支撑才能塑造。可以说品牌战略需要营销战略的支撑,或者说营销战略只是品牌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广告本身不能称之为战略,而是广告策略,广告策略又是营销战略的组成部分。
可以这么说,品牌是一个企业的中心,是企业所有战略和策略的中心点,企业的一切行为最终是为了塑造品牌。品牌战略是一切其他战略的中心,也是其他一切战略最终的终极点,而不应仅仅把品牌当作营销中的一个概念。
‘肆’ 品牌形象广告与产品推广广告的区别
形象广告应该是从品牌整体来推,而产品推广广告更偏向某个具体的产品,包括产品信息、功能等
‘伍’ 做房地产广告设计和产品品牌形象设计哪个好
房地产广告设计比较局限,产品品牌形象设计比较广,建议你选择产品设计,先了解大主流的行业后,再走专业化的路线。例如:汽车行业的品牌形象设计。
‘陆’ 做产品与做品牌,究竟谁重要
我们知道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品牌是塑造出来的。生产是需要生产成本的,而塑造也需要塑造成本。现在,大部分中国内企业眼睛盯着的是最后的定价行为,没有考虑产品可以产生欲望,欲望可以产生价值这部分的利润来源。也就是说,做广告的所有费用,有些企业是摊销在营销费用里的,但有些却完全是摊销在产品成本里。如果单一地把广告费摊销在产品成本中,很多消费者就会认为,这个产品天天做广告,它现在的价格一定有水分,一定是把广告费加在了上面,我就不买这个产品。其实,一个产品的品牌好,它一定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去完善其品质,去保护和服务好其消费者。所以,消费者应该更放心,他们买的并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买了产品以外的服务、欲望价值等东西,所以消费者多掏钱是有道理的。但现在很多消费者并不这么想,这都是企业自己造成的。
比如,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定位的就是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那么它所有的产品都定位在这个层面,但是它又要提升自己的品牌,想往高端走,这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我们知道空调企业奥克斯公司曾经通过媒体发布过一个“价格白皮书”。这个“价格白皮书”公布的是什么?公布的是产品的成本。它一公布产品成本,这下好了,他一下子把所有做了多年品牌的企业又重新拉回了品牌起跑线。比如说有些空调企业的产品价值是1000块钱,然后通过几年的品牌塑造,品牌价值已经值500块钱,那就卖1500元,品牌价值还在做。奥克斯突然公布说其实这产品就值800块钱,然后我卖1000块钱,你看他卖1500块钱,肯定是赚消费者的黑钱。奥克斯公布“价格白皮书”是打击别人了,达到了打击竞争对手的目的,但这也同时把它的品牌空间给打没了,因为他公布“价格白皮书”的时候实际上只是告诉消费者空调的产品成本是多少,并没有告诉消费者这个产品还有品牌成本。
消费者怕企业骗他的情感钱,但他消费的时候实际上就需要情感价值。比如说你去旅游观光,你不就是用肉眼到处看了一下吗?可还不是照样要掏钱?这其实是虚的利益,消费者购买的是心灵感受。跟消费者说这个,消费者能理解,可是说品牌他就不理解了。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你买的品牌价值,也是心灵感受,也是虚的利益,为什么你只能接受旅游观光,不能接受这个呢? 所以,我们说奥克斯打出来了那么一个“价格白皮书”,其实是放弃了他的品牌价值。奥克斯是不是真的要放弃它的品牌价值呢?不是,它也想要它的品牌价值,只是在策略上失误了。放弃之后再想做品牌,只能靠量、靠价格,这样一来,品牌定位只能是低端群体,是靠价格而不是情感价值引导消费,启发的是利益需求,而不是欲望需求。这样做是永远产生不了欲望需求的。虽然这也可以叫品牌,但那只是低端品牌,只能在低端人群里产生需求。
对于奥克斯来说,它现在遇到的困难是,虽然销售量有所增加但他的品牌价值会下降。当最后你只剩产品价值、产品成本的时候,你就成了一个加工企业,而不是一个正规的制造企业。所以说中国营销界和中国企业的品牌误区会毁了自我品牌发展的前程。
在对品牌的理解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品牌是为企业带来好处或创造效益的方式或手段之一,而像管理、营销、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等,都是可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方面。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难道我一定要做品牌吗?我只要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也照样能发展得不错。
其实,这是两个方面的事。
比如说一个概念和一个卖点的改变,都可以带来产品销量的提升,这只是说出卖这个产品的本身,从这一个点上可以带来提升和效益。你的管理和其他的营销方式好,也可以带来这个提升和效益,但品牌是另外一个产品。因为品牌也是可以贩卖的,它和产品加在一起才可以产生更大的利益空间。在你做产品的过程中,你的品牌就自然升值。而我们说做品牌就是说在做产品的过程中不要放弃本来应该得到的价值。
比如说,你的企业做了10年,你的产品开始时卖10块,10年后的时候你可以卖100块,你多卖的90块就是后期增加的品牌价值。但是,你说我就卖产品,我不做品牌,那你这10年就荒废了,本来可以得来的价值被你自己浪费掉了。有些企业说,我不卖品牌,我就卖产品。当然也可以,你的竞争对手巴不得你这样做呢,如果你没有品牌而它有品牌,几年以后它想打压你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所以,只做产品不做品牌属于追求短期效益,是掠夺性的,就像海盗一样,准备干一票就走人的那种。
其实,如果短期你也没有掠夺太多,那还不如做长期,也就是说要做品牌。如果你长期做了十年,而品牌却一分不值,那对你来说就太惨了。
你只要决定长期做,并且运作得合理又能积累出一个品牌价值来,为什么不去做呢?还有一种就是品牌卖相的考虑,有品牌的比没有品牌的卖得多,也就是说产品的原来价值并没有增加,而品牌价值却增加了很多,这就是品牌的卖相价值。 国内大多数企业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区别都不是太了解,以至于产生了很大的误区。
其实,做产品的企业卖产品就行了,做好了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也就差不多树立起来了。
有些企业本身就是产品,也就是说消费者认同我的企业就会认同企业的产品,像有些饭店、学校,它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卖的就是企业,而企业就是产品,反之亦然。比如说,我们来推广烟厂就不如推广烟本身要好,烟有名了,烟厂就有名了。当然,现在的香烟产品不准做广告,但情感总是可以做的吧!
目前,有些产品和品牌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是不联系的;有的是多品牌战略的,还有的是多产品战略的,那就需要详细分类了。其实,这些都不属于塑造品牌的策略和方法的范畴,而属于品牌管理的范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企业如果不能独立地把企业当成产品来贩卖,那还不如塑造产品品牌。像美国一些企业没有什么企业文化,他们推的主要是产品文化,用产品来带动企业,比如可口可乐。但是,中国有些企业却一直是在推广企业文化。这样的话,我们才形成了既搞企业文化又在市场上做产品文化的现象。并且,现在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很多企业只做企业文化,只树立企业品牌,远远忽视了产品在市场上的情感认同。这就比较麻烦了。
应该说,做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区别非常大。一般来讲,企业做品牌时要么做忠诚度,要么做价值,这一般会分得很清楚。但也有一些产品既要做价值,又要做忠诚度的。
现在国内企业界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企业把服务型企业的品牌塑造特性当成一个普遍的原则,在做品牌的时候就只做企业品牌,还把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混为一谈,结果造成企业只会做企业品牌而不善于做产品品牌的后果。
企业品牌有一个识别标准,我们一般用“LOGO”去识别(就是企业的标志)。是什么企业,就用什么来表示,因为最后消费者消费的时候是以看到企业的标志而产生情感认同的;产品品牌的认同则不同,它是以消费者看到产品包装而产生需求可能的。
我们的企业现在都知道要做企业品牌,但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产品品牌。如果消费者是认同你的产品去购买的,这时你就不必刻意去做企业品牌,而应该去做产品品牌。消费者只有购买了产品,并认同了你的产品品牌,才会认同你的企业品牌。如果你的产品品牌不被认同,消费者对企业也就没有情感,你再怎么做企业品牌也都没用。
‘柒’ 品牌推广和产品推广,哪个工作更好做哪个工作有前途!!
品牌推广就是包装品牌,往外联系合作联盟赞助神马的,产品推广,就是搞促销,各种活动促销,个人建议品牌推广,更有意思。
‘捌’ 品牌广告和具体产品广告有什么不同
一、品牌广告(Brand advertising)以树立产品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为直接目的,突出传播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确定的位置的一种方法。
1.为塑造品牌服务是广告最主要的目标。广告就是要力图使品牌具有并且维持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形象。
2.任何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的长程投资。从长远的观点看,广告必须力求去维护一个好的品牌形象,而不惜牺牲追求短期效益的诉求重点。
品牌广告
3.随着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减小,品牌之间的同质性增大,消费者选择品牌时所运用的理性就越小,因此,描绘品牌的形象要比强调产品的具体功能特征要重要的多。
二、产品广告指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特征,直接推销产品,目的是打开销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广告。
1广告,即广而告之之意。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2广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广告包括非经济广告和经济广告。非经济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又称效应广告,如政府行政部门、社会事业单位乃至个人的各种公告、启事、声明等,主要目的是推广;狭义广告仅指经济广告,又称商业广告,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告,通常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或企业占领市场、推销产品、提供劳务的重要形式,主要目的是扩大经济效益。
‘玖’ 产品的质量重要还是广告重要
两个皆重要~!首先要有好的产品,然后打广告,这个时期的广告是要宣传产品,然后产品有了经销商或多个经销点,有了一定得知名度后广告策略改为打品牌。你有产品没有广告是不会有人买的,因为没人知道。你有了广告后有人知道了没有销售点也不行,有销售点后消费者拿回去发现劣质的产品必然会影响品牌。早起的百事,阿迪,耐克也是先有了好的产品,然后广告宣传产品,现在世界人都知道了他们的产品,这些公司才把广告转移到品牌上,然后继续保证质量。楼主所问的问题只能这样解释了。如果只想短期发展不考虑将来的道路,那么,只打产品广告,然后又了市场认识度就甩了货赶紧跑路换品牌~!
‘拾’ 品牌VS广告
品牌不是广告垒起来的。只用广告去砸市场的企业一定有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看某空调品牌:从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8月份的央视广告费用投放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光在央视的几大主流频道中,该空调品牌投放的广告总费用就高达8000万。所以,有人说,该空调品牌的根本目的是想用广告去砸出一个市场来。
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其实,企业打广告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不管怎么样,我就打高认知,然后在终端的时候再加一把推力,这样把销售量激活起来。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初级想法。
这种想法在市场处于成长期的时候非常有用,但是到了市场成熟期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了,因为高认知并不能拉动多大的销售,消费者已经到了个性选择的需求利益阶段。
前面提到的那个空调品牌基本上就处于这种情况,虽然广告天天打,但是消费者还是该买什么就买什么,根本不理会!
因为,一个品牌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而广告只是诸多元素中的一个而已,没有那一个品牌是因为一个广告片、一句广告语而一发而不可收拾………广告是品牌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视觉、听觉等把品牌内在表现诠释 。如果你的品牌无内在形态表现,那么就算你的广告再好,也无疑是“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在广告层面的品牌创建中,面对消费者的广告,主要在于广告的总体沟通能力,在于对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即“头脑吸引力”和“心灵吸引力”的结合。广告能以某种方式引入情感价值,这是其他市场营销组合要素无法做到的。广告的多面性和灵活性意味着它能吸引感官和影响情感,其他任何工具都不具有这种永久特性,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的年代,并且受广告支配的消费者日益增多。
当确定了产品之后,广告则是提供持久的关注、突破、情感共鸣和差别化的最佳工具,若没有广告,即使最优质的产品也可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了。
当然,广告还有更多的作用。广告可以给公司员工带来自豪和自信,也可以创造自我形象,突出企业特征。这是相对于其他传播手段,广告对于品牌建设的直观优势。但仅仅凭借单一广告手段来缔造一个品牌会越来越难。与电视在传媒业主导地位的衰退一样,广告在营销中的主导作用也在下降。企业在电话推销、直接邮寄广告、电子邮件、店内展示以及其他形式的非媒体广告上的开支正在不断增加。
差别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市场要求是更多的一对一沟通,而不是像广告那样一对多的交流。
国际品牌的广告投入正从以大众媒体传播为主转向促销活动、公关活动、事件赞助、数据库营销等多种形式。一些品牌正在实行以影视剧的制作播映来获取国内电视台广告时间的策略,甚至把有关产品的信息写入剧本情节,从而更有效、更巧妙地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这些转变均与企业为适应这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话语权日增的消费者再也不像以往那样盲从广告,尤其是当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成为消费主宰之后,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各种信息工具分割成众多碎片,而经由央视、卫视传送的广告,影响力日益衰减。
传统的广告代理机制因此逐渐被瓦解:不仅媒体代理费被压缩,更多的广告主开始绕过代理公司与媒体直接交易以节省费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媒体也乐意为之。新的势力介入广告业,艺术家、电影导演未经广告代理商的安排,直接与厂家合作实施传播活动。营销费用的支出,也将由传统广告公司所熟悉的大众媒体广告向非传统媒体项目(如促销、公关、路演等)方面发展。以媒体广告为生存土壤的广告公司,前行的道路将会越来越窄。
无论全球性广告公司抑或本土的小型广告公司,都在寻求化解的良策。很多公司都试图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怪物,渗透至公关、线上线下互动、会展组织、点子兜售、传媒策划,其结果不过是膨胀为一个四不像的组织。
企业在解决新的问题与满足新需求方面,往往变得不知所措,它们选择公关公司、促销策划公司、短信服务公司,但发现过多的分割使得这些公司提供的并非完全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只是“餐前小点”。
营销需要的是一个“心态的改变”——我们怎么和今天的消费者产生关联?由“说故事去引发销售”变为和消费者去建立牢固的关系。这意味着企业并不一定要通过媒体广告去做营销。
1.线上与线下的互动
央视的广告收入2000年至2005年翻了一番有余,从52.9亿元跃升到124亿元。但很多中国消费者对于广告的狂轰滥炸已经无动于衷,甚至比西方市场的消费者更为抵触。例如,2004年的一项统计就很说明问题,72%的电视广告时间,中国观众会离开房间或转换频道,这个数字要比其他国家高很多。企业当然要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但是它们应该考虑更多有效的方法。很多中国的消费者习惯于在交款之前才做决定,所以企业同样可以在最后一刻说服他们改变决定。虽然各产品类别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总体而言,公司应该考虑平衡营销方式,即要比在发达市场更强调非常规的方法,即所谓的线下营销,如价格促销和终端展示。
当可口可乐公司想吸引新一代青少年成为目标消费者时,它没有采取在格莱美颁奖典礼或超级杯赛上插播电视广告的形式,而是把目标对象吸引到“可口可乐红色大厅”。这座红色休息厅位于洛杉矶北郊一家超级购物中心内,专供“逛街一族”聚会娱乐。大厅内设有音响导流罩和带等离子显示屏的多媒体墙,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其独有的音乐、电影和录像。红色大厅很快便成为年轻人下午或晚间的聚会场所。那可口可乐的目的达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灵活运用报道和口碑、赞助
报道是一种不太需要费用的提高知名度的方法。只要区别明显而且具有话题性,就有很多的机会被媒体采用。同时,通过构建与特定顾客的密切关系,依靠口碑确保忠诚顾客群体的可能性也会扩大。大规模的赞助虽然花费较高,但如果集中目标的话,也能有效地接近顾客。
3.灵活运用网站
在网站上,即使个人也可以向全世界发送信息,它可以成为中小企业强有力的营销工具。不过,为了增加点击率,最好提供的是丰富的面向特定爱好者的信息,有非常集中的目标、明显的特色。
国内果汁饮料领导品牌汇源于2002年推出汇源“真”系列。起初,汇源选择了《我的野蛮女友》的主演韩国当红明星全智贤为形象代言人,大打电视广告,但与竞争品牌没有拉开差距,市场效果并不理想。最终经过与竞争产品的详细对比后,汇源发现“真”系列的竞争优势在于产品本身的品质,因为无菌冷罐装生产是通过低温杀菌,比竞争产品采取的高温杀菌对水果营养保存得更好,同时味道更为纯正。那么,如何向消费者传达汇源产品与众不同的品质呢?经过反复分析,汇源最后采取了体验式推广方式,在全国各地各主要卖场进行题为“新鲜,真美味”的终端品尝促销活动,在品尝活动中,把汇源“真”系列产品与竞争产品都去掉包装,让消费者自己感受产品品质的差别。通过这种互动式品尝活动,消费者深刻地记住了汇源“真”系列的产品特征。通过这次体验式的促销活动,汇源“真”系列迅速为消费者所接受,当年销售额突破亿元,成为2003年果汁饮料市场上的赢家。
4.延伸与坚守之间的平衡
随着旧式商业分工瓦解,某个行业中一个强大的品牌可以为其进入其他领域提供信誉保障。
云南白药进入牙膏市场之后,其销售额从2005年的8000万到2006年的2.2亿,再到2007年的5.8亿,增长迅猛。在功能日益细分、价格战惨烈、品牌忠诚度高的中国牙膏市场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云南白药百年品牌的作用不言而喻。
品牌延伸的战略价值,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硬币总有两面。品牌就像橡皮筋,虽有充分的弹性去拉伸,但总有极限。
虽然有不少企业运用多元化经营与扩张以充分挖掘品牌的价值,但这也使消费者模糊了原有产品的印象。如牛仔裤的老字号李维斯,曾一度扩张品牌,增加休闲裤、上班族西裤等生产线,让李维斯的标志出现在所有与裤子有关的产品上。这样的扩张模糊了消费者对李维斯的印象,弄不清李维斯到底是什么定位的公司。发现这个问题后,李维斯决定重新定位,集中力量于牛仔裤市场,而为新开发的休闲裤创立新品牌。现在,李维斯不仅成为产值数十亿美元的国际企业,新开发的休闲裤也成为美国的第一畅销品牌。
再如,耐克曾经以为自己可以将牛仔服作为运动服的附属品投放市场,甚至还同运动明星签订协议进行促销。好在耐克公司醒悟得够快,及时收手。
企业界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总会津津乐道于跨界经营最成功的维珍——这个从音乐领域起步的品牌,在航空、伏特加以及金融服务各行业都做得相当出色。
然而,维珍毕竟是特例中的特例,其创始人理乍得·布兰森更是企业家中的“珍稀动物”。而且,维珍能做到这一点,也跟这个品牌所具有的内在张力大有干系。
中国企业做品牌的经验、环境、资源、通路及人力的准备,对于快速的品牌延伸尚未构成充分的支持。
我们都知道娃哈哈儿童饮料在国内市场遥遥领先,但这一品牌在童装市场的影响显然有天壤之别。
七匹狼是国内服装业的佼佼者,但将其品牌延伸至护肤品后却表现平平。
一些企业刚刚开始驶入市场快速道就开始翻车,就因为它们在营销方面就像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创作的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里的老渔妇一样,务求“多多益善”,企图用一个刚刚有一点市场影响的品牌通杀各个行业。
20世纪80年代初,复印机行业的龙头老大施乐决定将它的业务范围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在“施乐金融器”旗下的子公司包括两家保险公司、一家投资银行和一个共同基金。但“金融器”在1992年倒闭时,公司的税后收入被抵消了7.78亿美元,从此宣布彻底退出金融领域。《华尔街日报》说:“退出的决定姗姗来迟,是因为施乐不愿意承认失败。施乐在公司鼎盛时期将生意拓展至金融领域,结果是眼看着这项投资非但对本企业无益,反而造成伤害。” 有时看似产业关联度很高、最自然不过的品牌延伸,由于资源要求的不一样,中间往往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隐形壕沟。
1965年名列全球前十名的真空管制造商到了1975年时,竟没有一家登上前十名半导体制造商的行列。仅仅在十年间,就有很多大公司因为科技无法提升而半途衰败。理论上,由电机业向电子行业迈进,只要能在科技上往前一步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差一点就可能差很多。
最有影响力的出版集团贝塔斯曼在网上的影响力远不及亚马逊,传统零售业的巨子沃尔玛、家乐福在网上的影响力也远不及eBay与淘宝。
这反映的是社会的通则——没有人能够拥有一切。
赢家绝不贪心,各种各样的诱惑是品牌确保金身不坏时经常面临的考验,尤其是对于那些略有小成的公司而言更是如此
时刻不忘这样一个事实:企业资源有限、能力有限、认识有限,尽管欲望无限。
从消费者心理资源的分配上来看,消费者喜欢简单、痛恨复杂,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想法太多容易失去焦点。IBM不愿舍弃任何一块计算机领域,因而沦为个人电脑专营商(康柏、帕卡贝尔、门户、戴尔等)、服务器专营商(升阳、惠普等)以及软件专营商(微软、甲骨文、莲花等)攻击的靶子。并不是政府遏制了企业垄断的产生,而是顾客的心理使然。
这一切都注定了没有一个品牌能够百分百地占领市场。
实际上,在欲望面前,适当的节制看似是对市场的放弃太多,到头来得到的却更多。
在20世纪的某个年代,美国《读者文摘》杂志曾经做过这样的读者调查,“请你给美国最好的大学地理系排名”。大概60%的应答者认为是哈佛大学地理系,但是哈佛大学根本没有地理系。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读者群或者大众来说,哈佛大学在某些方面所打造的专业优势,能够有效地辐射至别的领域——前提是这种优势效应不被无限制地稀释。这就是社会法则的魔力所在。
聪明的品牌管理者能认识到自己品牌所固有的局限性,就如认识到处于他们掌控之下的大量机会一样。
当企业想方设法扩大经营范围以最大化利用品牌效应时,它们会毫无例外地失去焦点而最终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形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是在若干个品牌上平均投资,而是将经营资源集中于特定品牌,这是国内中小企业应该坚守的基本战略。在这点上,可以说,个别品牌经营战略并不是最有效的,最好是有效地灵活运用主品牌和副品牌的品牌延伸在今天看来,索尼已是巨型企业了,然而当该公司还很小的时候,它将重点放在其擅长的AV领域,并在该领域构筑了很好的品牌形象,直至今天。
对于品牌经营者尤其是刚刚开始成功的中国企业而言,谨记这一点是必要的:别成为“稀释法”的牺牲品,因为当你被新业务弄得焦头烂额时,你本可以让手头原有的品牌为你创造成倍的利润并让其市场竞争力上升到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