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有哪些
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4)财政部发行通货;(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7)政府持有的通货;(8)政府存款;(9)外国存款;(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11)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
② 基础货币包括什么
基础货币有包括这4种:
第一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
第二种:公众持有的通货(C);
第三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包括央行的货币发行(M);
第四种:央行担保的银行债务(存款准备金,R)。
拓展资料:
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商品的价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根据各种商品的价值大小,把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价格。例如,1头牛值2两黄金,在这里2两黄金就是1头牛的价格。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一件衣服是100元,你用100元钱买到了这件衣服,这就是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货币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因而货币贮藏就有必要了。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条块或金银铸币才能执行这个职能。
4.支付手段
在货币当做支付手段的条件下,买者和卖者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例如货币被用来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来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就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世界货币的职能。
如:一个国家直接以金、银向另一个国家购买商品;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如偿付国际债务,支付利息和其他非生产性支付,支付战争赔款等。
③ 中国的货币增发过程是怎样的
举个例子:要是、修一条铁路,但政府资金不足。最快、最方便、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印钞票(只需国务院审议)好处就是:和铁路相关的行业人员有了收入(对他们来说钱是通过工作来的,对国家来说钱是凭空造出来了。这要做是增发产生GDP;不是GDP推动增发需求)这些人有收入就会消费,然后各行业的物价就会上升。统计是说:90至12年中国增发约60倍、美国约1.99倍。$/¥汇率从8升至6但中国大众还是觉得美国消费高。现象表明:高层的灰色收入之大;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之大。通过这个例子应该可以稍微解决你的疑惑。
④ 通货膨胀问题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通过2轮量化宽松政策印钞票后,又同时用这些钞票把次贷危机的资产从金融机构中购买了过来。这些金融机构卖了不良资产后,又有了大量美元,美国政府又增发了美国国债,金融机构就用手头的美元买了国债,这样美国印钞票出来的美元,又重新收回来了,市场上并没有增加多少美元,当然美国国内没有通胀啊(当然,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美元其实70%在国外)。金融机构稳定后,量化宽松政策推出带来了一种心理上增发美元的效果,美元贬值,这样出口增加,就业增加,同时股市也由于美元贬值而大涨。使得美国老百姓(他们都投资股票或者基金)收入增加。
中国印钞票比美国厉害的多,我们的M2是多少,是GDP的多少倍,比美国高多了。我们印出来的钞票都到哪里去了,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国有企业在投资的,民间资本很难介入,关系老百姓收入的制造业没有获得多少这些增发的钞票,这些制造业没钱,就没有法子接单子开工生产,老百姓怎么获得收入的提高。
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早已经在中国市场流通了,因为我国是外汇管制的,国家的美元哪里来的,都是我们外贸赚来的,国家用人民币(印出来的)把赚来的美元买过去,然后去买了美国的国债,那些人民币呢,都被外贸企业投入的国内市场,这等于在变相增发货币。这叫我们怎么不通胀呢。
看错了问题,上面回答的是次危机后中美两国都印钞票,为什么中国通胀。
美国是世界货币,国际贸易中大多以美元来结算,所以随着国家贸易的发展,贸易量的增加,美元必定要多发,不然世界国际贸易就玩不转了。各国持有美元,一部分储存,大部分都会投资美国的金融市场(比如美国国债)。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不可避免的,不然怎么输出美元。如果你一直卖东西给别国,美元不是早回流了。国外怎么可能拥有这么多美元来从事国际贸易。各国投资美国,使得美元资产价值不断上升,使得美国老百姓也不断从股市和地产上得益。也使得美国服务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美国的基本生活用品等制造品就靠国外输入了,以前是东南亚韩国和日本,现在是中国,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很低,产品价格低,使得美国人民生活的很舒服啊。
⑤ 目前的货币紧缩政策意味着减少贷款, 可是货币还在增发, 二者 是否矛盾
紧缩货币政策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主要政策手段: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手段可一起实施,也可单独实施。
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呢?这是因为市场上资金过剩。为什么会资金过剩、央行发行的实物现金与市场流通环节中的货币资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货币”的定义。
在经济学上,货币分为M0,M1,M2。M0是流通中的实物现金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库存备付现金两部分。M1是流通货币+活期存款,M2是流通货币+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基础货币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货币M2,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俗讲,广义货币是指现实生活中流通的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两部分,其中,流通中的现金属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约占基础货币存量的20%,而银行存款则属于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从比重看,由央行发行的货币仅占广义货币的很小一部分,从2009的的数据来看,目前大约占M2的6.3%左右,而由存款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则占M2的绝大多数。
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M0)+存款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存款银行持有的通货。因此M0只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而不是等同于基础货币。
对于基础货币构成中的M0,即央行发行的实物现金货币,大家很好理解,但对于金融机构发行的存款货币,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银行为工商业者开立活期存款账户,存户可依据存款向银行签发支付命令书——支票,或通过其他方式将存款转到收款人账户上,这些方式代替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被称为存款货币或信用货币。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从商业银行总体而言,活期存款余额应视同货币,通常被视为“存款货币”。存款货币主要体现在单位、个人在银行账户上的活期存款,主要流转于银行体系内,可用于转账结算。存款货币来源于现金货币的存入和银行贷款派生机制。
人民币货币总量2009年 (年底) M0:3.8246万亿 M1:221445万亿 M2:61.0224 万亿。由货币概念可知,基础货币是由央行负责发行供给的,但基础货币的是不能随意增发的,为指导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工作,人大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其中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也就是说,政府都无权从央行借钱,更不可能让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了。基础货币发行途径有4条:1、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2、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3、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4、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通过以上概念解释应该可以明白,通货膨胀是因为广义货币M2量过大造成,控制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这里的“减少货币供应量”指的是广义的货币M2,而广义货币M2的供应参与者不仅有中央银行的现金货币,更有众多金融机构贷款派生而来的存款货币,这都不是央行想增就增、想减就减的,只能通过政策宏观调控。目前中国通胀的主要原因是长期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过高。目前,央行增发的基础货币达到20万亿元。按照银行法,央行是无权增发基础货币的。但是,央行还有一个事实上不断执行的基础货币增发机制,央行每增加一美元外汇储备,就按照汇率,向国内市场增发人民币,现在央行共储备26000亿美元,基本上来自过去1美元兑人民币8.7元到现在6.7元汇率。按此计算,央行一共向国内市场投放了20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
1、首先在国内生产的企业出口产品到国外,获得美元;
2、央行印刷人民币,从企业手里换取美元,企业获得人民币,在国内市场购买原材料等组织生产,以便持续生产和出口换美元。
我们知道,央行是一个金融机构,是没有能够出口换取美元的产品,而我们得到美元,是必须拿产品来换取的,不可能免费得到的。因此,央行积存外汇26000亿美元,是印刷人民币20万亿,从国内生产企业手里换取的,这些货币都投放到国内市场,从而使国内增加20万亿元基础货币。
从上面所分析的这种增加基础货币的机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货币增发机制,我们的财富出口送走了,换来美元,我们就增加基础货币, 而按照国家银行法,这些产品在国内时,国家银行是没有权利增发基础货币的。笔者此前估计,由于低汇率下产品贱卖,我们一共送走25万亿美元物质财富,于此同时,国内增发20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
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在财富保持不变的状态下,过多增发货币,都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我们的特别是年代,不仅增发了20万亿元以上的货币,而且还送走了25万亿美元以上的财富,所以物价上涨也就在所难免了。
提高存款准备金,从市场上抽走几千亿元基础货币,相比超发的20万亿基础货币,是微不足道的,更不用说送走的25万亿美元财富,所以,央行的措施,只能减少几千亿基础货币,对抑制通货膨胀也是没有多少作用的。连这样简单道理都认识不到,而且搞出这样荒谬的增发人民币机制,指望主流经济学家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提出正确的措施,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的,是不可能。
⑥ 中央银行买进债券为什么基础货币增加
央行买债券,就是央行花钱金融机构买债券,金融机构得到了货币,金融体系内的货币没有减少,反而是金融机构得到钱,相当于金融体系多了货币,所以说是增加了基础货币。
政府债券多了,价格下降,你可以理解为,市场上产品多了,需求一定时,价格就下降了。反之物以稀为贵,东西少,就价格高。
拓展资料:
在市场经济下,利率是由信贷双方的供求平衡决定的。
也就是银行和贷款者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当央行决定购买财政部发行的政府债券时,由于央行不是商业银行,它不提供储蓄服务,所以没有存款,那它只能印发给更多的纸币。
这样,财政部通过卖国债而得到央行新印发的纸币用于财政平衡或者政府购买,那样,新的货币就进入市场了,同时,经过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这一部分纸币实际在市场上被放大了几倍到十几倍。
这样,商业银行的存款就多了,换句话,就是商业银行的可供贷款多了,竞争变激烈了,所以,贷款的价格----利率----也就需要调整了,通常是下调。这和一般的市场均衡理论是一样的。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而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宏观经济形势因素、最新宏观经济形势对市场利率的影响等。
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
① 平均利润率。它一定是高于利率的,只有当平均利润率大于利率的时候才会借贷。
② 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这是影响利率的非常广泛的因素。当社会上资金多的时候,企业需求少,贷款就少,存款多,利润低,利率就低;反过来,银行没有钱,但是企业大量贷款,这时候利率就高了。
③ 国家经济政策影响。 国家要采取两个政策,一个是放松银根,一个是紧缩银根。 当经济繁荣时期为了防止过热而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当经济萧条的时候放松银根,下调利率。
④ 国际利率水平。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国际资金的流动受到利率的影响,资金会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如果美国是10%,中国是2%,钱会流向美国,这时候中国要吸引外资会提高利率水平,我们要提高到12%,钱就会流向中国。
⑦ 我国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投放基础货币
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外汇占款、央票到期、债券回购等。由央行向社会投放的货币就是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即为央行的净货币负债。信用货币的创造的过程是由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行为直接创造货币,那么基础货币的创造过程也是来源于央行资产端的扩张。因此,我们通常分析基础货币,并不从其货币发行与存款准备金的组成成分来分析,而是从资产端外汇资产等部分的变动来分析。2、根据资产恒等于负债的会计关系,我们很容易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基础货币的决定公式:基础货币=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其他资产-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债券发行-国外负债-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其它负债。上式是根据资产负债表直接得出的,如此多的统计品类反而使得基础货币的分析变得复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简化公式。拓展资料:1、外汇储备是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当外汇储备增加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增加;反之,当外汇储备减少时,基础货币也相应减少。2、公开市场业务也是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央银行如果增加持有对政府的债权,就意味着投放了相应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减少对政府的债权,意味着其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1995年以后中央银行增加的对政府债权都体现在持有的政府债券上,都是中国人民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的结果。3再贴现曾经是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但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通过再贷款投放的基础货币规模越来越小。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的再贴现市场不发达,再贴现没能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收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4、发行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另一种手段。我国的中央银行票据只向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发行,商业银行购买央行票据、支付款项后,直接的结果是其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准备金存款减少,即基础货币数量减少。
⑧ 小弟一直有个问题困扰了很久,关于为什么印钞票多了物价会上涨求大神帮忙解决
既然你不要什么理论,那我就用通俗的语言给你解释一下,印钞导致物价上涨有以下几种途径。
如你所说,政府欠款1万亿,现在没钱还,就悄悄印了1万亿还给债主。你知道,政府欠款一般都是国债和向银行借钱(地方政府经常向银行借钱的)这两种方式,那么他的债主就是国债的购买者(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和银行。
1、投资者购买国债的情况。现在政府将印的钱直接还给这些购买国债的投资者,因为在中国,国债一般都有稳定的收益的,这样投资者收入增加,赚钱了消费能力就增大了,那现在假设这些赚钱的人都去买某个商品,这个商品的价格自然就提高了。
2、将钱给银行的情况。在说正事之前说点题外话,政府将钱给银行,不仅仅是为了还债这一种情况,有时候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因为你的题目给的是政府欠债还钱这个大环境,所以好多细节问题我就不说了(比如你会问政府把印的1万亿一份一分不少的都给了商业银行吗?答案是不一定),但不管是那种情况,最后的结果都是政府印的钱到了银行的手里。下面的分析就从钱到了银行手里开始。
现在钱到了银行手里,银行资金就充裕了,为了让钱生钱,银行就努力把这些富余的资金贷出去,假如银行贷给了某个企业,企业拿钱去投资,投资就要到市场上去购买东西,买的多了,这个东西的价格就上涨了。举个例子:政府印钱还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把钱带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拿钱去开发房地产,这就要购买各种产品(什么土地、水泥、建材等等),在以土地为例,各房产开发商争着买地皮,自然就推动土地价格上涨了。
几个你可能还要问的问题
第一,就是你题目中最后一个问题“公众根本不知道政府偷印这1万亿”,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公众知道不知道,钱都会那样流动。再直白点,我还钱给你,你需要知道这笔钱是哪里来的吗?
第二,你会问,我上面的分析要么是投资者得到钱,购买商品,就推动物价,要么是银行得到钱,在贷款给企业,企业得到钱,购买商品,就推动物价,他们真的有这么大能量推动物价上升吗?答案:我上面的分析属于局部分析,只是以一个例子,一个小点出发,限于你题目“政府还债”和字数的限制,不能详述每种情况。比如政府印的钱流通到市场中,不仅仅是为了还债,政府上大型项目(修路、水利)等,以此来推动经济,这就是政府投资,并非还债。再有,上述个人和取得贷款的企业对某个产品的需求增加,只能带来该产品的价格上涨,但是你想一下这类个人和取得贷款的企业特别多,他们的需求也不仅仅是某几种产品,而且还存在联动效应(比如:他们够买了钢铁这种产品,那么钢铁的生产、销售商就赚钱了,他们这些人、这些企业又要去购买煤炭,这样煤炭企业就赚钱了,他们又要去购买大型挖煤设备,如此下去,可以达到经济的每个角落),这种联动,是的一笔钱,可以在整个社会流动,当然就推动物价上涨。这跟货币传导机制有点像,为什么印的钞票号称高能货币,就是这样来的,你要是不清楚可以去看看宏观经济学。
呵呵,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不懂可以在追问,祝你好运
⑨ 怎么管理厨房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大趋势下,要想在餐饮经营中获得较好的利润,必须把目光投向厨房这块阵地。厨房每天进出的都是成本和费用,稍有不慎,就造成利润的浮动。聘请一名合格的厨师,也就成了工作的重点。鉴于此,就厨师长的职责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一、 厨房管理者理所当然的要求
就全国范围来说,出色的、知识全面的、懂管理的"大厨"还不多见,很多企业、大酒店常常为找不到满意的总厨师长而犯愁。就此问题,日本酒店管理提出了厨师长理所当然的要求,即是技术应用较高,个人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厨师长技术尽量全面些,否则就很难去管理一群技术人员。大脑要勤于思考,要敢于吸收新鲜事物,积极执行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 有效地指导和出色地管理
作为一名厨师长,工作的重点在于管理,应做到有效的指导和出色的管理。在许多饭店,有些人技术较高,但他们不愿意将技术传授给其他人,这样,企业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高,同样,也得不到下级的信任。这样自私的工作方法,很难有出色的工作业绩,还容易在厨房内部形成小团体。厨师长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把饭店经营者的意图传达到厨房的每个员工,不仅如此,还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就需要做好内部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厨房的技术人员较多,对于能力强弱的人如待遇一样,就是不平等的。日本管理者认为:对企业有贡献的人,与没有贡献的人要拉大差距,单纯注重工龄、学历都是不可取的。在注重能力方面,要大胆提拔能干的人,要排除个人的感情色彩。荷兰酒店管理专家认为:厨师长要有销售意识,并指导全体厨房员工学会销售,要增加营业收入,就必须提供优质服务,菜肴的口味要好,价格要适宜,更要有推销意识,可以到客人中介绍菜肴,解答问题,争取回头客。
三、不应忽视的采购、验收与储存环节
从最基础的层面上看,采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餐饮经营必须购买食品、饮料和其他辅料以便生产和出售食品、饮料产品。但这并不是采购重要的唯一原因。采购过程运作的好坏将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或流失。例如,如果采购的物品太少,出现库存短缺,销售额将减少,顾客会失望;如果采购的物品太多,资金将沉淀在不必要的存货上,不能满足他用。
美国饭店管理专家奈米尔博士认为:采购的重要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采购直接影响成本底线。有效的采购节省下来的每一元钱将意味着为企业增加一元利润。只有最可行的采购计划才能帮助餐饮管理人员赢得最佳经济效益。
货物采购、验收以后,必须储存起来。储存程序必须重视三个问题:即安全、质量、登记。
四、严格进行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成本的控制是厨房工作的一个中心。这不仅仅是厨师长一个人的事情,他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的看法是:"饭店各种费用,都应让员工知道。每个岗位的人员都要有成本意识 ,这需要大家一起来控制成本和费用。厨房管理者要动员所有员工都来节约动力燃烧费,使费用控制在最低点。"
食品原材料是做菜品的关键之一。中外厨房管理者都认为第一手进货最重要;在原料采购中,必须要取得好的优质材料,进货时要多方比较,价格要低。工作中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采购原料的多少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饭店确定好成本率,厨师长有义务控制好成本率,最起码不突破这个成本率。
美国的罗伊先生认为:采购所用的钱被称为"高能货币",因为它与企业的利润直接挂钩。应避免购买流动很慢的物品,因为把它们储藏在仓库里,用在他们上面的钱只会给你带来灰尘,而不是利润,积压存货对餐厅一点用也没有。罗伊先生认为,中国比较强调财务方面,其实,厨师长自己要有一个自觉性,即自觉核算成本和费用。
五、 厨师长必须要控制好"盈利点"
厨房管好,就是要增加利润。必须把"盈利点"的活动牢牢控制在手中,要抓"盈利点",抓纯利润。"盈利点"是指经营中的某一方面,如果处理得好,则可以增加利润,如果处理得不好,则会减少利润。在餐饮经营中,有九大盈利点:即菜单的设计、采购活动、货物的接受、货物的储藏、原料的使用、烹饪准备、烹饪、服务、收银。
菜单是整个餐饮的中心枢纽,在设计菜单时,厨师长必须做到不仅要考虑顾客至上,也要考虑餐饮经营的财务目标。当餐饮产品的标准食谱能够制作出的标准份额的具体数量时,就可以减少备料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六、准备及时地把握客人的需要,了解市场信息服装有时装,菜肴也有时鲜,厨师长要把握好这个变化,根据变化,要改变装盘及研制一些新的菜。厨师长要有对时事的敏感性,要及时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客人的需要动向,感情要充沛些,想象要丰富些。
奈米尔博士认为:餐厅经营要"从顾客的角度审视经营",诸如:"价格问题"、"员工不满情绪"、"经验者的兴趣"等等。菜品的营养需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日本,菜单上都标明每个菜的热量,并注意烹调器具的卫生。这是值得我们去推广和运用的。
七、广泛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
在西方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广泛应用于餐饮管理之中。如利用菜单管理软件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帮助管理人员设计菜单、为菜单定价、估计菜单。餐饮服务计算机系统可以提供及时的信息,管理人员可运用这些信息有效地制定计划,提供高效的服务,收集经营结构。
未来技术的发展将给餐饮管理中采购、验收、存货、发放管理控制带来众多令人振奋的方法。应用电脑网络已成为一些餐饮经理和厨房管理人员主要的经营手段。他们愈来愈多地应用网络进行业务交易,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已经极大地改变了餐饮服务业的经营方式。
八、狠抓餐饮食品制作质量
食品制作质量,即始终如一地按照标准提供产品是经常要注意的问题。制定质量以后,必须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质量符合标准,员工则要接受培训以便执行这些标准程序。质量标准必须通过标准的食谱、采购说明书和适当的工具与设备贯穿于食品的生产过程之中。
奈米尔博士认为,食品的烹制质量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下述方面,但并不是格局限定:从保证食品质量做起(但并不一定要最昂贵的食品);确保食品卫生;确保对食品的适当处理;使用时令食品;使用正确的烹饪方法和设备;执行标准食谱;烹制的食品不要超过所需的数量;烹制好的立即上菜;提供的热菜要热,冷菜要冷;确保每一种食品外观有特色;追求完美,永不满足,永远力争精益求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