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茵陈是什么中药材,还有别名吗
不就是农村俗称的艾蒿吗,在幼苗时有药用价值,称为茵陈。一般过了端午节就没什么用了。民间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谚语。不知此时天津当地野外有无生长,有的话可以去野外挖。一般除了端午节等特殊节日外,市场上很难有鲜货卖的,不过中药店里干货很容易买到的!
2. 藏茵陈哪里有得买呀我在佛山
藏茵陈在一般的藏药店都有售,但在西宁有两种,一种是产地在青海,以榆树等地,杆细,一般在1到3毫米,杆色为黄色和黄绿色,一种产地在西藏,杆粗,表面发黑灰色,苦味很重,青海产的苦味较淡,西藏产藏茵陈每公斤的价位在140元到160元之间,在藏药店中可达以20元/100克以上。QQ369389851
3. 藏茵陈对小三阳有用吗
你好,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等,药理学研究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小三阳患者,如果伴有湿热的症状,那么用茵陈是有效果的。
4. 藏英陈是什么
藏茵陈,藏语称"贾斗",蒙语称"孟根地格图",为龙胆科一年生矮小草本药用植物。是藏族历史悠久的
贵重八珍藏药之一。 藏茵陈原生于海拔2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的树下、灌丛、草甸、山沟等地。株高10-20厘米,茎纤细,自茎部分枝,根生茎叶,茎叶狭卵形,锐尖,对生,艳蓝色的花项生。藏茵陈对土壤、温度、气候、光照等要求不高,适宜我国南、北方人工种植。生长期90-100天,花期8-9月份。吉林省大安市麝鼠场雪莲花基地与青藏高原中藏药高科技研究所,经过联合开发,已将该品种育成名贵花卉盆景。目前,这种花卉国内各大花卉市场罕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故种植藏茵陈花卉的前景诱人。藏茵陈含有齐墩果酸、芒果甙、苦龙胆甙、药黄素等有效成分,是治疗慢性肝炎和黄疸型肝炎的特效药物。
功效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成份]已知有8种酮,其中藏茵陈酮是新发现的,此外还有齐墩果酸、芒果甙、苦龙胆甙、当药黄素;抱茎獐牙菜含有7种酮、当药醇甙等;四数獐牙菜含三帖类、甾醇类、脂肪酸等多种化合物。 [功效]藏医用于治疗消化不良。主治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胆囊炎、胆道综合症、胆管反流性胃炎、急性骨髓炎、急性菌痢、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结膜炎、急性咽喉炎及烫伤,也用于风火牙痛、热淋等症。尿路感染,妇科外阴疾患等症也有一定疗效。并可发汗、解热、驱虫。 藏茵陈还富含维生素C和B,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每天取干茵陈少许和几枚大枣泡茶,经常饮用,可增加人体免疫力,轻身益气,保肝利胆,抗衰防癌。 [食法]取1-3钱煎服或泡水,民间多与茶同饮.
藏茵陈的副作用
虽然藏茵陈的副作用不太明显,但对于肝病患者而言,不可大量服用该药,是药三分毒,大量长期服用一种药物多少都会肝脏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况且仅靠一种药物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肝病。特别是对于乙肝患者而言,肝功能不好时,选用此药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咨询一下专业医生,以免盲目用药造成肝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向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据了解,甚至出现过不少患者服用过多保肝药诱发药物性肝炎的先例,因为,不能排除某些药物中存在有毒成分。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导致肝细胞再受损、脂肪肝或纤维化。肝病临床用药有严格指征,每个患者情况都不一样,对应药物也不同,隐瞒用药无异铤而走险。
5. 中药‘茵陈’是有什么功效的药材呢
茵陈:【摘录】《中国药典》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备注】(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着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茵陈:【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
茵陈:【本草备要】
通利湿热,治诸黄。 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阳(膀胱)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脾、胃)之湿热。
为治黄胆之君药(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陈为主,阳黄加大黄、栀子,阴黄加附子、干姜,各随寒热治之)。又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瘕疝(皆湿热为病)。
茵陈:【药鉴】
气微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药也。治风湿寒热黄胆,及遍身发黄,小便不利。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也,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也,此二药治阳黄也。又能治阴黄者。
茵陈:【中药大辞典】
【性味】性微寒,味辛、苦。【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
以上分别从几部药典中摘录出来关于茵陈的解释,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6. 哪位在产地收购藏茵陈的
中药材天地网很多药材交易商在做药材收购,包括藏茵陈
7. 茵陈有中成药吗
你好:藏茵陈胶囊的成分为藏茵陈,是一种传统的藏药,藏茵陈与中药茵陈完全不同,中药茵陈属菊科植物茵陈的干燥幼苗,而藏茵陈系龙胆科植物印度獐牙菜全草。
藏茵陈胶囊主要功能为清热消炎、利胆退黄,是治疗肝胆疾病的首选药物,特别对肝胆实热性疾病有较好疗效。
祝你健康
8. 我有乙肝,在吃藏茵陈!可以吗!
1、藏茵陈,在广播电台做节目说能使大小三阳转阴,不少患者深受其害,垃圾骗子,
2、这种药对乙肝没有治疗作用,只要肝功正常不建议使用药物,估计你是上当受骗了,
3、乙肝是世界难题,目前称能根治乙肝的100%都是骗子!
9. 中药中茵陈是干啥的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面白悦。
《本草拾遗》:本功外,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虽蒿类,苗细经冬不死,更因由苗而生,欲名因陈。后加蒿字也。
《药性论》:使,味苦,辛,有小毒。治眼目通身黄,小便赤。
《日华子本草》:味苦,凉,无毒。治天行时疾,狂热,头痛,头旋,风眼疼,瘴疟,女人症癖,并闪损乏绝。
《开宝本草》:味苦,平、微寒,无毒。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本草衍义》: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又一僧因伤寒后发汗不撤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山茵陈、山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之为度。然此药以茵陈蒿为本,故书之。
《药类法象》:除烦热。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苦平,阴中微阳,无毒。
入足太阳经。
《象》云:除烦热,主风湿热,邪结于内。去枝、梗,用叶。
《本草》云: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入足太阳。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韩祗和、李思训治阴黄,菌陈附子汤,大抵以茵陈为君主,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其寒热。
《珍》云:治伤寒发黄。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茵陈、栀子之苦寒,以逐胃燥。
《本草经疏》:茵陈蒿感天地苦寒之味,而兼得春之生气以生者也。其味苦平,微寒无毒。故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
简误:蓄血发黄者,禁用。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微寒。阴中微阳。无毒。秋后叶落,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所行经络,惟足太阳。专治疸证发黄,入剂使为君主。佐栀子、附子,分阳热、阴寒。阳黄热多,有湿有燥。湿黄加栀子大黄汤服,燥黄加栀子橘皮汤煎。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意也。阴黄寒多,只有一证,须加附子,共剂成功。解伤寒大热,仍除退瘴疟。风热悉逐,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本草乘雅》:诸邪成热,入中为疸,必从腠理脉络而内薄之。陈丝如腠如理,如脉如络,芬芳疏利,味苦健行,则入者出,结者散矣。
藏器谓其因旧苗而发,因名茵陈。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大相吻合。故因者,仍也,托也;陈得,故也,有也,木德之始也。言仍托故有,以宣木德之始,虽与繁萧蔚莪,至秋老成,同为蒿属,不若此芳香宣发之能因陈致新耳。寒热邪气,交结于中,不能宣发,则郁徵成黄,此陈也。茵陈宣发发陈,外入之邪外出,陈去而新生矣。轻身面悦白者,久服则新新非故。益气者,即益新新宣发之气耳。
《药性解》:茵陈蒿,味苦,性微寒,无毒,入膀胱经。主伤寒大热、黄疸便赤,治眼目,行滞气,能发汗,去风湿。犯火无功。
按:茵陈专理溲便,本为膀胱之剂,又何以治疸?盖疸为病,脾受伤也,而脾之所恶,湿乘土也,得茵陈以利水,则湿去土安,而疸自愈矣。疸分阴寒阳热二种,阳疸热多,有湿有燥,同栀子、大黄治湿疸;同栀子、橘皮治燥疸。阴疸寒多,只有一症,同附子治之。
《药鉴》:气微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药也。治风湿寒热黄疸,及遍身发黄,小便不利。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也,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也,此二药治阳黄也。又能治阴黄者,因茵陈附子汤,大都以茵陈为君,兼佐以大黄、附子,各随寒热用之。
《景岳全书》: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
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
《本经逢原》: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辛苦,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并入足太阳。《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仲景茵陈蒿汤,以之为君,治湿热发黄;栀子陈柏汤,以之为佐,治燥热发黄。如苗涝则湿黄,旱则燥黄。其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之为使,治瘀热在里而身黄。此三方分治阳黄也。其治阴黄,则有茵陈附子汤,各随燥湿寒热而为主治。按:茵陈专走气分而利湿热,若蓄血发黄,非此能治也。《外台》治齿龈宣露,《千金》治口疮齿蚀,并用烧灰涂之,有汁吐去,一宿即效。而杀虫方中,一味煎汤,内服外洗,皆用角蒿,专取逐湿化热之功也。
《本草崇原》:《经》云: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春生,盖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主治风湿寒热邪气,得生阳之气,则外邪自散也。热结黄疸,得水寒之气,则内热自除也。
《本草求真》:〔批〕治太阳、阳明湿热。
茵陈专入膀胱、胃。味苦微寒,诸书皆言湿热伏于阳明,胃。用此以入太阳膀胱发汗利水,俾太阳、阳明湿热之邪尽得于药而解矣。且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疝瘕,亦是湿热为病。但黄原有阴阳寒热之分,阳黄者由热蕴于脾土,如苗值于大旱,则苗必燥而黄,是苗因燥而黄者也。太涝则苗必湿而黄,是苗因湿而黄者也。热为阳、寒为阴,故黄亦以阴阳分之。阳黄身如橘色,汗加柏汁;阴黄黄而色晦,当细辨别。是以仲景立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治阳黄之症;又立茵陈附子汤,以治阴黄之症。茵陈治黄通剂,在人审其所因而酌治耳。若蓄血发黄,则治不在茵陈之列,以茵陈本属气分药也,于血则不能治矣。
《得配本草》:苦,微寒。入足太阳,太阴经气分,利水燥湿。治瘴疟,疗疝瘕。
得附子、干姜,治阴黄;得白鲜皮,治痫黄如金。配秫米、麦面,酿酒,治挛急。佐大黄、栀子,治湿热;佐桃仁,治血黄;佐苍术、厚朴,治湿黄;佐枳实、山楂,治食积发黄;佐知母、黄柏,治火黄;佐车前子、木通,治黄而小便不利。
热甚发黄,无湿气,二者禁用。
《本草经解》:茵陈气平微寒,秉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金、足太阳寒水膀胱;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
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而成黄疸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
《本经疏证》:风湿寒热,邪气新感者也,热素有者也,新感之邪为素有之热结成黄疸,此证已所谓因陈矣。故伤寒金匮二书,几若无疸不茵陈者。然栀子柏皮汤证,有外热而无里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有里热而无外热;小建中汤证,小便自利;小柴胡汤证,腹痛而呕;小半夏汤证,小便色不变而哕;桂枝加黄芪汤证,脉浮;栀子大黄汤证,心中懊恼;消石矾石散证,额上黑日晡发热,则内外有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小便不利,口渴,为茵陈蒿汤证矣。第腹满之治在栀子,惟外复有热,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治为茵陈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岂不为新叶因陈干而生,清芬可以解郁热,苦寒可以泄停湿耶,盖陈干本能降热利水,复加以叶之如丝如缕,挺然于暑湿蒸逼之时,先草木而生,后草木而凋,不必能发散而清芳扬溢,气畅不敛,则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于头矣,故曰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本草新编》:茵陈,味苦、辛,气微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足太阳、少阳之经。专治瘅症发黄,非黄症,断不可用。果是真黄病,可用之为君。但黄症又不同,有阴黄、阳黄,有热黄、寒黄、燥黄,有血黄、气黄之殊,不可不辨。世人一见发黄,全不分别,俱用茵陈,无引经之品,共相佐使,所以有效有不效也,谨细陈之。阴黄之病,其湿不甚,黄色又不深,下身黄,上身不黄者也,夜间反觉不安,小便反涩,日间小便反利,转觉安宁。治法宜用茵陈为君,佐之茯苓、泽泻、薏苡仁之类,或加之五苓散又妙。茵陈可用至三钱至五钱,不可越五钱之外,连服数剂,黄可尽退也。阳黄之病,其湿又不太甚,但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而下身乃不黄者是也,日间小便艰涩,或痛或不痛,夜则安然自利。治法宜用茵陈为君,而佐之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黄、黄芩之类,数服即愈,菌陈必须多如五、六钱也。热黄之病,口必大渴,然多饮反觉不快,一身上下俱黄,眼目反觉色淡,小便时急数疼痛,其溺必如黄汗,盖热结膀胱而不得出耳。法又用茵陈为君,大约必须五钱为止,佐之龙胆草、炒栀子、芍药、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则火热泻而黄又愈也。寒黄之病,一见水,则大吐不已,畏寒怕冷,腹中时痛,手按之始安,一身上下又黄,眼目自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利,盖寒结于膀胱,命门无火以通,则水气流入于脾,而脾又寒虚,乃渗走于皮毛而为黄,其黄色必如秋葵之色者也。虽又用茵陈为君,但止可用至一钱,切戒多用,必须佐之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仁,少用附子数分以温补其命门之火,不须十剂,则全愈矣。湿黄之病,全是水湿之气也,虽黄症俱是水湿,而湿黄之水湿更甚,一身上下、眼目、手足尽黄,俱身必浮肿,按之如泥,又用茵陈四五钱,加入升麻、甘遂牵牛、车前泽泻之类,少升其气,使水尽从大、小便出,一剂水湿减去大半,而黄尽退矣,断不可服三剂。盖牵牛、甘遂性悍,多服恐伤人元气耳。燥黄之病,全非水湿,黄外现之症,不过胸前之皮肉少黄,而一身上下、眼目不黄,此肺金燥极,黄发于胸前,乃假象也。然既已发黄,茵陈又不可全然不用,可用七、八分,加入麦冬、栀子、芍药、陈皮、天门冬、元参、天花粉、白芥子之类,久服自愈,肺经不燥,而胸黄自除也。血黄之症,上下一身、眼目俱黄,身心发热,胸必烦闷,腹必疼痛,此血瘀于腹中胸下,故变为发黄。伤寒症中,最多此病,论理可遵仲景夫子之方,照症分治。而余又酌定一方,以便世之采用。茵陈为君,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之品,一服而疼痛烦闷除,其黄必渐愈。苟或服药,仍然闷痛,必须加入水蛭一钱,其瘀血始解,发黄尽退也。气黄之病,身不发热,又无饱闷烦燥之状,但头面发黄如淡金之色,饮食知味少,若行动,便觉气怯不能动履,小便不数,大便反燥,然又不结,此气虚不能运此水湿之气,以成黄病者也。可用茵陈一二钱,加入人参、白术、黄芪、茯苓、车前子,大剂煎饮,自然气旺,黄色全消矣。居言至此,虽不敢谓黄症治法全备,然分病既清,用药无误,要不能越此范围。愿人之临症之时,细察而分治之可耳。或问子论黄病,实发天地之奇,黄病岂尽于此乎?曰:更有一种,身不黄,足反黄,此湿热壅闭于中焦,乃脾胃之虚,不能化水也。又用茵陈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白芥子、枳壳、槟榔、白芍之类治之,则水渐利而黄渐去。倘身黄,而手足反不黄者,乃不治之症也。
《本草分经》:苦,寒。燥湿胜热,入膀胱经,发汗利水,以泄脾胃之湿热,治黄疸、阳黄之君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神农本草经》谓其善治黄疸,仲景治疸证,亦多用之。为其禀少阳初生之气,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名医别录》谓其利小便,除头热,亦清肝胆之功效也。其性颇近柴胡,实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现代药理研究】
1. 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对羟基苯乙酮、甲基茵陈色原酮均有利胆作用,茵陈煎剂有护肝作用。
2. 茵陈中所含的香豆精、对羟基苯乙酮有降压作用;茵陈煎剂具降酯作用。茵陈还具抗凝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3. 茵陈中所含的挥发油、香豆精、绿原酸、咖啡酸均有利尿作用。
4. 体外实验表明,茵陈煎剂对人型及牛型多种杆菌、球菌、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多种钩端螺旋体、猪蛔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 茵陈中的挥发油类物质有显着的解热作用。
6. 茵陈中的香豆精类成分有平喘作用;对羟基苯己酮有间接促进灰黄霉素吸收的作用。茵陈精制浸液对动物子宫有兴奋作用。
10. 茵陈是什么中药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滨蒿的地上部分。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湿疹、皮肤瘙痒。现代应用:高血脂、胆道感染、黄疸、肝炎、冠心病、心绞痛、胆囊炎、流感、降脂、降压、抑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