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件商品的售价是不是也有法律的规定,超过成本的百分之多少算是违法的
这个是有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
第二章 价格的制定和管理
第五条本条例所指的价格包括:(一)各类商品的价格;
(二)各种经营性服务的收费标准(以下简称收费标准)。
第六条商品价格构成包括生产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税金、利润以及正常的流通费用。
第七条制定、调整实行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商品价格,应当接近商品价值,反映供求状况,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并且遵循下列原则:
(一)各类商品价格应当保持合理的比价关系;
(二)应当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或者等级规格标准,实行按质定价;
(三)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的前提下,实行合理的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
第八条国家定价是指由县级以上(含县级,以下同)各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权限制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国家指导价是指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物价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规定权限,通过规定基准价和浮动幅度、差率、利润率、最高限价和最低保护价等,指导企业制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生产者、经营者制定的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
第九条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的商品分工管理目录、收费项目分工管理目录,由国家物价部门和国家物价部门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物价部门制定、调整。
第十条制定、调整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执行。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超越权限擅自制定、调整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
第十一条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掌握市场商品价格信息,通过国营工商企业、物资供销企业、供销社组织货源,参与市场调节,平抑市场商品价格。在市场调节价出现暴涨暴落时,物价部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部分商品价格规定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和提价申报制定。
第十二条物价部门应当对城乡集贸市场和个体工商户的价格加强管理和监督。
㈡ 产品市场规定卖4元我卖5元合法吗
产品市场规定卖4元钱,而你卖了5元钱,这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行为,因为商品的价格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是不能涨价的,但是你卖的贵了,可能你的销售额的量会比较少。
㈢ 你接受商品提价吗
涨价对产品来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引起作消费者的反感反而会招致用户流失。所以最关键的点就在于给予产品涨价一个正当合理的理由,既让消费者相信同时也让消费者觉得占到了便宜,愿意为涨价的产品买单。
虽然国内企业已经基本复工,即使没有现场复工,基本也是远程办公的节奏。但是,疫情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一方面是输入性病例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企业期待的“报复性消费”来临之前,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客单量减少的压力。
按照“收入=客单量*单价”的公式来看,客单量提高既然暂时无能为力,那么只好从单价下手了。
但是别说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涨价会引起消费者强烈反感,就是在平时,产品涨价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提高企业收入,用的不好,只会损失消费者。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消费者接受产品涨价呢?
01 为什么涨价会成为“问题”?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看看“为什么涨价会成为老大难”?
首先,非常直接且明显的一点是“价格上涨,会导致消费者需求量下降”。需求是有弹性的,既然价格上涨了,那么消费者的需求也就随之产生变化。但这个变化还要细分来看——价格变动可以带来的,一个是满足需求能力上的变化,一个是满足需求意愿上的变化。
满足需求能力上的变化——这很好理解,我就100块钱,5元一桶的泡面,我可以买20桶,但你涨到10元一桶,我只能买10桶了。这是消费者出于实际能力上的“不能”。
满足需求意愿上的变化——这也不难理解,我原来5块钱就可以买1个N95口罩,但由于疫情影响,你涨到50块1个,这个时候,除了不能( 由于是必需品,如果没有的话,即使能力不足也是会想方设法买下),我还不愿意啊!
一来我觉得你把我当韭菜一样收割了,二来我觉得你这个企业没良心,发国难财!我不仅不买,我还要去举报你!
综上来看,为什么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愿接受产品涨价?
因为消费者是人,而只要是人,他都会天然地厌恶损失。
首先,我们要明白,买东西对于消费者而言是有损失的,这个损失其实就是价格,就是消费者付出去的金钱。而我此前在文章中也已经说过,交易的本质其实“不等价交换”,也就是说只有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同时商家也觉得自己占了便宜的同时,交易才能够达成。
而能体会到产品涨价了的消费者,心理上已经有了一个在这场交易中“他们认为合理的”价格,也就是“原价”。如果按照这个“原价”完成交易,消费者则可以享受该产品的使用效益以及交易效益。
使用效益很好理解,就是产品直接带来的功能效益,而交易效用则取决于消费者购买该产品所付出的价格与该商品的参考价格之间的差别,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占便宜的感觉。
而产品涨价意味着消费者要面临更大的损失,以及更少的交易效益。说白了,就是没占到便宜,让消费者感觉不爽,从而不玩了。
所以,要想让消费者接受产品涨价,就必须给涨价一个理由,从而重新达到交易平衡,让消费者觉得自己的钱没白花,甚至又重新占到了更大的便宜;又或者悄悄地涨价,让消费者干脆感受不到涨价的发生。
02 明晃晃的涨价,需要理由
人是理由化的动物,人们总是在不停的追寻原因,或许这是《十万个为什么》存在的原因。
在一项复印文件队伍中插队的实验表明,有理由的插队者成功率远高于不说任何理由的志愿者。哪怕理由是“我有一些文件需要复印,请让我先,好吗”?
请问谁不是来复印文件的???
那么,涨价的理由可以是什么?
1. 新产品
以功能升级、产品迭代为理由,推出新产品,从而顺理成章的涨价,比如说功能越来越多的电动牙刷,配置越来越高的手机,以及各种新口味的薯片。
2. 新包装
新瓶装旧酒,推出有设计感、颜值佳的新包装,让消费者为美买单,比如说美妆产品的限定包装。
3. 联名跨界
通过行业跨界,产品联名,来产生新价值,让消费者为新形象(含产品以及品牌形象)买单,比如说喜茶跨界回力帆布鞋。
4. 新品类
其实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归类的属性,来完成产品涨价的合理化。比如说,一个水杯如果是日用品,30块钱顶天了,但如果它是艺术品,3000块钱是不是也不过分?一个品类有一个品类的定价天花板。
这就涉及到消费者的心理账户问题。虽然说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在市场上是等价的,但在心理上它并不是等价的。
你想想自己每天加班赚来的工资和你买彩票中的5000块,能一样吗?
你自己日常吃饭花钱,和追女孩约会吃饭花钱,那价位能一样吗?
巧妙的转换你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理账户的位置,也可以降低消费者对涨价的反感。
5. 新形象
这里说的新形象,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包装,更多是指产品以及品牌形象。这种往往是通过新广告、新宣传、新定位来改变产品以及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通过形象的升级顺滑的完成产品涨价,比如说这两年崛起的国潮代表李宁。
6. 新形式
典型的如捆绑销售以及有买有赠,卖水的同时卖爱豆投票权,卖手机的同时卖口红,卖酒店房间时候卖马场门票。
买A才/就能得A+B这种行为的本质,其实就是调动消费者两个心理账户的钱,将两次损失合并为一次,从而减少整体厌恶损失的程度,让消费者难以辨识到底是哪一次消费吃了亏,甚至是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以上合理化涨价行为的实质,其实都是创造一个新价值来匹配涨价行为,从而让涨价看上去合理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并没有凭空损失,而是花多了一部分购买新的价值,有形或者无形。
03 如何悄摸摸地涨价?
绝大多数消费者在实际消费过程中,都是不理性的,起码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理性。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即“理性人假说”。
然而,2017诺贝尔经济学家理乍得·塞勒推翻了这一假设。
详细的研究以及证明过程就不说了,你回想一下你进超市前想买的东西以及真正付款的东西,以及每个月不知道怎么花出来的花呗账单,你就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理性人了。
那么,会有什么方法来干扰本就不理性的消费者对于价格的判断呢?
改变产品单位价格,而不改变日常零售价格。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60克的薯片原来卖7.5元一包,后面这包薯片的价格虽然没变,但实际上它的重量变成了55克。那你说这价格涨了还是没有涨?再理性的消费者恐怕也不会记得上个月买的薯片是几块钱买了几克吧。
而这第七个方法的本质就是挑消费者不敏感、不关注的变量改变,而不是消费者随时可接触的敏感变量来改变。
以上,就是如何让消费者接受产品涨价的全部方法啦~当然,还是希望企业可以更创造出更多高价值的产品从而赚取利润,达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而不是提供泡沫价值。
㈣ 某产品去年涨价15%,今年涨价百分之25
设明年比今年降价x%,依题意得(1+25%)(1-x%)=1+10%,
解得x=12,
故选:C.
㈤ 1、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提价
降价原因:1、产品积压,企业为回收资金;2、企业成本下降,市场竞争力增强,为抢占市场;3、市场饱和时,为刺激市场;4、淡季调价。
提价原因:1、成本增加;2、产品供不应求,3、产品升级换代4、产品服务和品质提升的情况下,提价5、通货膨胀。
1)成本膨胀。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材料、燃料、人工费、运费、科研开发费、广告费等不断上涨,导致企业压低了利润的幅度,因而也引起了公司要定期地提价,提高的价格往往比成本增加的要多。
2)供不应求。当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不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要时,可能会涨价,减少或限制需求量。公司在涨价时,应通过一定的渠道让消费者知道涨价的原因,并听取他们的反映,公司的推销人员应帮助顾客找到经济实用的方法。
㈥ 过年涨价违法吗
在过年的时候很多涨价,其实都是属于市场的,自己调节的行为,所以这个涨价呢,只要不是很过分的涨价还是能够接受的,所以对于这种过年期间的涨价并没有什么违法,不违法违法,主要监管部门不去监管,那么他就不属于违法行为,而且在过年期间越大的超市,他说价格呢,反而越便宜,所以,尽量自己多逛一逛,多选一选,不要在小商城畈那边涨价的地方去买
㈦ 法律规定售价不高于进价的多少
法律未有规定售价不高于进价的多少。法律仅规定不能倾销,即商品的销售价格不能低于成本价。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三条规定:
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的制定应当符合价值规律,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
商品价格的确定可分为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价格的确定还是有法律规定的。
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本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
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本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政府定价,是指依照本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7)流通企业产品涨价多少合法扩展阅读
经营者不正当价格行
广义上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包括垄断、不正当竞争和不正当价格行为,而狭义上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则不包括竞争,只是指企业或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一切违背价格政策的行为。
1、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操纵市场价格是经营者消除或限制价格竞争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直接利用价格进行的不正当价格竞争行为。
2、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判断是否构成低于成本倾销行为:一看手段,即看其定价是否低于成本。二看目的,即是否企图通过低于成本价格,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达到削弱甚至驱逐竞争对手的目的。三看后果,即是否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
哄抬价格行为是一种故意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尤其是在商品供不应求时,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可能会引起商品价格过高上涨,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引起消费者恐慌,形成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4、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主要有:虚假降价,谎称降价而实际没有降价;模糊标价,用模糊语言、文字、计量单位等表示价格。
5、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经营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使同等交易条件的接受者在价格上处于不平等地位。
例如:对具有同等条件的甲、乙企业,因甲是本地企业,乙是外地企业就实行不同价格待遇等。价格歧视使条件相同的买主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
6、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
变相涨价一般在供不应求时发生较多,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缺斤少两;变相降价一般发生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如:收购商品,压级压秤,出售商品降低等级等。
7、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价格法》中所称的暴利,是指通过不正当的价格手段在短时期内获得的巨额利润。暴利行为既严重背离价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破坏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的基本法则,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㈧ 食品原材料上涨百分之二十产品涨价多少
这个问题只有理论的数据,若单纯从上游涨价影响到终端产品,那价格最少是原料涨价幅度的三倍,也就是说,当刚才涨价1块钱,那么终端商品已经该是3块钱。这里面涉及很多因素,最重要的因数是在若你掌握从游到下游的整条产业链,那么涨价将会控制在你的控制范围之内,否则会涨价3块钱已经算少了,因为作为下游他需要考虑你后期是否还会涨价,因此提高涨价幅度来对冲后续不断增加的进货成本。
㈨ 疫情期间,遇到物资涨价,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哄抬物价
特点一: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大幅度提高价格。
特点二: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特点三:在某一地区或者某些领域带头涨价的。
特点四:囤积居奇,致使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老规矩,咱们先来看看哄抬物价的名词解释。
哄抬物价:
指投机者们意在强行抬高价格水平的交易活动,其手段有散布谣言和按略高于现行价格的价格水平输入指令等。哄抬物价是投机商人牟取暴利的手段之一,它直接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是一种投机违法行为。
【来源于网络】
如何判定是否属于哄抬物价?
我们来看看它的一些特点:
特点一: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大幅度提高价格。
这个一般是厂家放出即将涨价的假消息,导致市场上的需求量大增。
特点二: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简单点说,就是厂家的成本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仅仅是为了牟取暴利,选择大幅度涨价
特点三:在某一地区或者某些领域带头涨价的。
就拿我们疫情期间举例子:
我们很多人需要居家隔离,静默管理。
那么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会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
如果你发现某个牌子的产品,只有你所在的区域大幅度的涨价了,就需要留意一下是否可能是哄抬物价。
特点四:囤积居奇,致使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给大家解释一下囤积居奇:指囤积商品、等待高价出卖以牟取暴利的投机行为。
这一个特点咱们解释一下,就是说造谣惑众的、牟取暴利的、率先涨价的、囤积居奇的,都在重点打击的范围之内。
以上是对于哄抬物价的解释。
在疫情期间,各大超市的生活必需品货架秒空的情况还是出现过很多次的。
只要疫情的形势开始严重,大家就会很自觉的去囤东西。
此时,我们很难去判别抢购东西是商家放出的消息还是消费者自发的。
但就像如上的第三点,我们如果发现某个牌子只在疫情严重的地方涨价,别的地方价格涨幅不是很厉害的情况下,可以留心。
最后,我认为在疫情期间,在这样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商家会做出这种类似于“发国难财”的事情。
2019年疫情刚开始时,咱们的口罩供量跟不上,有需要口罩厂加班加点的赶制口罩,同时并没有涨价,反而选择了降价,甚至免费支援前线。
相信咱们国人的品质。
(参考资料 网络)
㈩ 一包香烟突然涨价5元合法嘛
上调百分之十三,是真的,新闻已播,五月一号开始施行。
时隔6年烟草税再度上调。财政部5月8日发布通知,自2015年5月10日起,将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由5%提高至11%,税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并按0.005元/支加征从量税。另据新华社报道,国家烟草专卖局消息显示,烟草行业的批发价格也将同步上调。
2015年5月6日,中国烟草专卖局(国家局)将会上会讨论定哪一套方案,并不是所有牌号的卷烟都涨价,可能面临同等价位有些卷烟涨价,有些却不涨价。但超高端卷烟不涨价,否则将成为天价烟(超过100元/条),卷烟毛利率可能进一步下降,有损零售户的利益。从“无烟两会”到“史上最严的北京控烟条例”再到“卷烟价格上调”,可以充分证明国家开始渐渐忽视烟草所带来的GDP,更为关注空气质量与人民健康了。卷烟涨价是必然的,幅度在6%到12%之间,五类烟可能从此退出市场。此次调价,一方面可以提升国家的税收,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吸烟人数。
注:由于新商盟的订货周期为周日到周六,故而2015年5月10日,本周周末可能价格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