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7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如何
农业部公布我国农产品监测情况:2017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8%,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的农残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7%、98%、98.9%,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5%和96.3%,均达到我国开展监测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指标将由94项增加到122项,重点抽检蔬菜、水果等5大类百姓日常消费的大宗鲜活农产品。
② 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为保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而实施的政府质量安全担保制度,属于政府行为,公益性事业,不收取任何费用。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产地认定主要解决产地环境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是产品认证的前提和基础,产品认证主要解决产品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审批事项是对申报种植业、畜牧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项目进行审核,审核其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是否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四性:公益性、普遍性、公正性、专业性。
公益性:
1、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公众利益所在。
2、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家利益。
普遍性:
1、保障基本安全。
2、满足大众消费。
3、示范普通农民。
公正性:
1、非歧视合格评定。
2、中立的第三方行为。
专业性:
1、农业生产技术。
2、认证检测技术。
3、质量认证和管理方法。 ①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包括产地环境监测),并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②省级承办机构接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书》及附报材料后,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完整,核实材料内容是否真实、准确,生产过程是否有禁用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的行为;
③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进行抽样、检测;
④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所属专业认证分中心对省级承办机构提交的初审情况和相关申请材料进行复查,对生产过程控制措施的可行性、生产记录档案和产品(检测报告)的符合性进行审查;
⑤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根据专业认证分中心审查情况,组织召开“认证评审专家会”进行最终评审;
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认证证书、核发认证标志,并报农业部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公告。
2002年,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经过5年的不断努力,认证企业和产品的数量与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畜牧业产品)认证方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畜牧业产品认证分中心依托全国畜牧总站承担具体认证工作,各地也相继成立了认证工作机构,全国共有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检测机构66家,从事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人员上万人。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整的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体系,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从2003年开始实施认证工作以来,无公害农产品(畜牧业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逐年增加,规模逐步扩大。2003年,畜牧产地认定数量370个;2004年,畜牧产地认定数量1527个;2005年,畜牧产地认定数量1628个;2006年,畜牧产地认定数量1663个;2007年,畜牧产地认定数量3303个。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认定畜牧产地8491个,认定规模达43.2亿(头/只)。(见表1)
2003年,认证畜牧业产品253个,企业241家,产量267.6万吨;2004年,认证畜牧业产品1050个,企业964家,产量412.79万吨;2005年,认证畜牧业产品538个,企业495家,产量135.41万吨;2006年,认证畜牧业产品643个,企业583家,产量260.04万吨;2007年,认证畜牧业产品1585个,企业1029家,产量340.79万吨;2008年8月31日前,认证畜牧业产品1352个,企业928家,产量260.2万吨。截至2008年8月31日,全国共认证畜牧业产品5569个,企业4184家,总产量1676.83万吨。(见表2)
在全面加快发展、不断扩大总量规模的同时,农业部加强获证监管,保证了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靠。2007年在农业部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中,无公害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例行监督抽检中,无公害畜产品合格率也是100%。在各地开展的无公害畜产品监督抽检中,获证的畜产品质量也是保持在较高水平。畜牧业产品认证分中心始终重视认证的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并提出“质量与数量并重,质量第一”的工作原则。每个申报产品必须经省级工作机构组织进行现场检查,同时分中心对每年申报的产品按5%的比率进行现场核查。这也充分保障了认证产品的质量水平。
一直以来,畜牧业产品认证分中心十分重视开展专业培训,提高认证水平。在配合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培训安排和满足各地无公害畜产品培训需求的同时,分中心也精心组织策划了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师资力量雄厚的技术培训班。先后组织现场检查员培训、认证技术培训、标准化生产培训等5次,培训人数达500人。参与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全国检查员、内检员培训数十余次,累计培训畜牧专业检查员、内检员3000余人。
③ 关于食品卫生的几个主要问题!
1 食物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膳食营养得到改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多、底子薄、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从1949年到1980的40年间,全国居民家庭食物供给数量不足,品种单一,质量也不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广大居民家庭,特别是农村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低下,与营养不良相关产生多种慢性疾病。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才开始转变,粮食和其它主要动植物食物生产取得跨越式发展,对城乡居民家庭供给食物的数量和质量都显着提高,品种也显着增加,趋向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和方便化。2003年,农村和城镇人均消费的粮食为223.7kg和78.4kg,植物油为5.3kg和8.5kg,肉类为15.0kg和23.4kg,水产品为4.7kg和13.2kg。此外,城乡居民还消费相当数量的禽蛋、牛奶、豆类和果蔬等。这些数据表明,迄今全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显着改善,膳食质量明显提高,肉禽蛋等动物蛋白食物消费量增加较多。这样,城乡居民对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基本达到了营养标准,人均摄入能量2387kcal,蛋白质70.5g,脂肪54.7g。其中优质动物蛋白质所占比例有所提高。据权威部门调查,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人均每日消费量分别由1992年的210g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与1992年相比较,农民膳食结构也大有改善,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由17%提高到31%,脂肪供能量的比例由19%提高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的比例由70%下降到61%。
在我国粮食等主要食物生产量显着增长的同时,食物的合格率也不断提高。根据卫生部先后对90万个、120万~130万个样品的监测,从1992年到1994年的12年间,我国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由61.5%提高到82.3%;到2001年进一步提高到88.6%,其中粮食、酒类、罐头、食糖、水产品、乳制品等13类产品抽样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2003年,卫生部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9类似239种市场销售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品种达到232种,合格率高达97.1%。此外,卫生部还对食品中的污染物、添加剂、重金属等进行了专项抽检,在检测的583种样品中,合格的品种占领561种,检测出的常见污染物有13种,合格率高达96.23%。这些检测结果表明,中国食品安全水平提高速度较快。对此,农业部的监测结果也提供了佐证:农业部2001年进行3次,2002年和2003年分别进行5次,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监测,其结果表明,这3年农药残留超标率依次为37.5%、16.4%和15.0%,2003年比2001年下降了22.5个百分点。农业部2003年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4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的监测结果表明,平均不合格率为2.2%,比2001年大幅度下降了31.3个百分点。
2 我国食物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我国食物安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是事实。但是,食物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切实应对挑战。目前影响中国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6个方面:
2.1 微生物污染是危害食物安全的大敌
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毒素等多种污染。在中国,迄今微生物中毒仍居首位,占39.62%,化学性食物中毒占38.56%,动物植物性和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的比例均在10%上下。如果进一步分析,在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是涉及最广、影响最大、问题最多的一种污染。在中国由细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居首位,其中,肠类弧菌占31.1%,沙门氏菌占17.9%。在食物产、加、销、储、运等各项环节,因工艺方法不当或卫生操作疏漏等都会造成细菌和致病菌超标,危害食物质量标准。
2.2 化学性污染是危害食物安全的大患
所谓化学性污染,是指滥用或乱用农药、兽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品而造成食物中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有机物污染、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超标是化学性污染食物的隐患。主要有4条污染途径:一是滥用杀虫剂。在中国的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产量占70%,其中高毒品种产量又占70%,是重要的污染源。二是滥用兽药。由于兽药安全性低,加之普遍滥用,故造成兽药残留超标现象严重。三是滥用添加剂。即在工业生产饲料中添加违禁药品,造成有害化学物质残留超标。四是农业环境污染。由于土壤、空气和水源等方面的污染,进而导致农业环境受污染之害,直接造成食物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2.3 相关环节污染是危害食物安全的重要源流
由于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检验设备不完善,检验手段落后,致使畜禽疫病时起时伏,甚至一些原有疫病重新抬头,新的疫病不断出现,人畜共患病呈现扩大趋势。中国食物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水平低,大量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的产品很难达到质量标准。以食品加工、营销为例,迄今全国食品加工主体43.688万个,其中企业9.710万家,个体户33.979万个。食品营销主体1016.078万户,其中企业32.934万个,个体户983.144万个,食品超市7.11万家,经营食物的集贸市场9.927万座。在食品加工主体中,有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小型企业,缺乏生产符合卫生质量标准食品的必备生产技术条件,难免导致食物二次污染。还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食品经营者杂乱,尤其是在食品经营主体中,食品摊贩占很大比重,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加之监管薄弱,无照经营者众多,假冒伪劣食品泛滥,甚至违法销售病畜病禽肉,成为传染病的重要发源地。
2.4 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较高
如前述,食源性疾病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致病源,是食物安全问题的最直接表现之一。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发生率都比较高。
从目前统计数字看,中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不到实际发生数量的1/10。这意味着中国每年食物中毒例数至少在20万~40万人。按照卫生部的数据,全国近几年食物中毒呈现上升趋势,
2.5 市场混乱是造成食物安全久治不愈的顽疾
食物流通的载体是市场,然而,由于目前中国包括食物在内的商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存在市场主体不成熟、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设施不先进、市场分布不平衡、市场中介作用不到位、城乡市场不协调等“六不”问题,导致食品市场交易秩序混乱,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致使食物安全问题警钟不断。多年来,食品违法事件不断发生,像毒米、毒酒、毒油、伪劣奶粉、毛发酱油、陈馅月饼、瘦肉精、增白剂,以及食物未标注转基因标识等,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在食物安全方面的权益,也极大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2003年,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物方面的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物安全的投诉有1621件,涉及食物质量的投诉有29047件,涉及假冒食物的投诉有3553件,涉及虚假品质的投诉有838件。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儿童食品安全隐患多多,像奶粉质量不达标,导致食用儿童高度营养不良,最典型的是阜阳令人触目晾心的伪劣奶粉事件。
2.6 科学营养知识贫乏是食物安全的隐患
合理的食物结构,平衡的食物营养,科学营养知识和科学消费方式对于确保食物安全具有决定意义。由于过去我国粮食等主要食物长期处于短缺的状态,在消费上多以满足数量为主,形成的消费观念与科学营养原理多有相悖。迄今,民众科学营养知识缺乏,存在多种食物营养“误区和盲点”,成为食物安全的隐患。诸如:误以为大鱼大肉就是高营养,结果大吃大喝、暴饮暴食,吃胖了身体吃出了病;误以为烧酒热量高、能量大,结果酗酒无度,喝伤了身体喝坏了胃;误以为烹饪用油越多越好,多吃素油无害;误以为吃补品和保健品就能保障健康,殊不知一日三餐的膳食安排不合理就会天天损害健康;误以为食物(如粮食)越精越细越好,殊不知适量消费粗食,益于健身强体,“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误以为“三高”、“三低”食品(高脂肪、高蛋白和高能量;低矿物质、低维生素和低膳食纤维)是合理食物结构,盲目追求食物消费模式“西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文明病”发病率升高。特别是营养十分单调的、被营养学家称为“垃圾食品”和“能量炸弹”的“洋快餐”,对广大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和发育很是不利。
④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怎么建
示范县要具备九项条件:
1.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依法履行。
县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考核范围,监管职责落实到位。对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相应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的激励扶持政策。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并组织实施监管工作年度计划,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形成监管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规模能够保障监管实际工作需要。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专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有多名专职工作人员。全部涉农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达到“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条件、有经费”的要求,管理制度健全,切实发挥作用。在蔬菜、水果、茶叶和畜牧、水产重点生产养殖村全部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有明确的责任人,监管网络完善。对县、乡、村三级监管人员有专门的培训计划,能够做到全员培训。
3.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大户的主体责任,建立不使用禁用药物的承诺制度,责任告知率达到100%,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落实生产记录档案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检验准出制度。对小规模生产者有落实主体责任的措施和手段。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实施抽查检测。
4.农业投入品监管有力。县域内放心农资经营和配送网络健全,70%以上的农资实施连锁、统购、配送等营销模式,农资购买索证索票、经营台账等制度全部落实。100%执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或专柜销售制度。建有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监管信息化,县域内所有农资产品100%纳入平台管理。开展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和执法检查,假劣农资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建立黑名单制度。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监测与评价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开展,污染区域种植、养殖结构能够科学合理调整。
5.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整建制推进,农业标准转化率达到100%,标准入户率达到60%。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00%落实生产记录制度,严格执行农(兽)药安全使用间隔期(休药期)规定。生产过程中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健康养殖等技术,开展动植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三品一标”持续稳定发展,产地面积占辖区食用农产品生产面积的50%以上,获证主要农产品占同类农产品商品量的35%以上,标识率达到80%以上,认证登记、标志使用等奖励机制健全。“三品一标”证后监督检查措施到位,退出机制健全,县域内的品牌形象良好。
6.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基本完善。在检查、监测、宣传等常规监管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生产主体备案、产地准出、质量追溯、包装标识、市场准入等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模式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检查记录和监管档案制度。能够将一些监管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逐步形成用制度管事的常态化监管方式。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完善,遇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应急事件能够妥善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分工明确,形成“分兵把口、协调配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机制。
7.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扎实有效。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站,检验检测范围覆盖产地环境、投入品、农产品(含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及其生产全过程,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和必备的条件,有稳定的运行经费和规范的工作机制,有效开展监测工作和对生产的指导服务。县级农业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测,监测参数、产品范围覆盖本县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市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有检测室,配有专业检测人员,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检测,生产指导服务到位。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配有快速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自律性检测。
8.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到位。经编制部门批准,设有农业(畜牧兽医、渔业)综合执法机构,人员、经费、手段等能够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到位。农业(畜牧、水产)、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有良好的联动工作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日常执法检查有力有序,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行为、非法添加禁用物质行为和假冒“三品一标”产品行为的查处率达到100%。涉嫌犯罪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移送率达到100%,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取证。
9.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省级以上各类监测的合格率达到97%以上,本县生产的蔬菜、水果、茶叶中禁用农药、畜产品中“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水产品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的检测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三品一标”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近3年县域内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同时本县生产的农产品也没有造成其他地方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⑤ 甘肃省农牧厅的甘肃农业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地处黄河上游,在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地形呈狭长状,东西跨度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2557.5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633.87万人,占总人口的63.88%。甘肃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54个少数民族,主要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全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1528个乡镇。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958.3万吨,肉类产量87万吨,禽蛋产量11万吨,奶类产量44万吨,人工种草留床面积2212万亩,天然草原围栏面积953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8.4万亩,水产品产量1.23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195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425元。 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面积27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马铃薯播种面积1100万亩,产量1200万吨,玉米面积1300万亩,产量430万吨,苹果面积430万亩,产量200万吨,蔬菜580万亩,中药材250万亩。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但发展特色农业的潜力较大。
一是土地辽阔,但可利用面积比较少。全省耕地面积5227.78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9.4%,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4%;草原类草场8593万亩,占32%;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5%。全省可利用草场总面积2.41亿亩。
二是气候类型差异较大,日照比较充足。甘肃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总体上是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甘南1~7℃,陇南9~15℃。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三是水资源贫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15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7%。年均降水量只有302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年蒸发量1000—3000毫米。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出现频率高,给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影响。按出现时间划分,影响甘肃省的干旱有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大风和沙尘暴灾害也较重,大风日数每年有3~69天,沙尘暴日数为1~37天,大风和沙尘暴主要危害河西和陇中、陇东北部。此外,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也是不可忽视的气象灾害,各地每年均有发生。
四是生物资源丰富。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豆类、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等30种;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棉花、甜菜、中药材、水果、蔬菜、瓜类、烟叶等。全省共有各类畜禽品种65个,天祝白牦牛、靖远滩羊、河西白绒山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盛誉,甘肃高山细毛羊、早胜肉牛、藏羊、牦牛等地方品种是甘肃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省内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五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坚持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省农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辟新途径,拓展新领域,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启动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民收入步入“快车道”。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2010年的3425元,年均增长11.6%,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农牧渔业增加值达到599亿元;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958万吨,连续7年增产,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7%,较2005提高了5.4个百分点;肉蛋奶总产量139.9万吨,水产品产量1.23万吨,蔬菜总产量1145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2%、12%、32%,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均衡供应能力显着增强。
(三)特色产业规模优势显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省级整合资金加大了对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马铃薯、草食畜、水果、蔬菜、中药材、制种业等重点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优势逐步形成。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成效显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牛、羊、猪、鸡等畜禽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3%、77%、85%和95%;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高效农田节水等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年度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15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畜禽规模化养殖占全省总饲养量的40%;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建立,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畜、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蔬菜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动植物良种工程、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农村能源、退牧还草及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项目的实施,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综合执法试点逐步扩大,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兽医、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全省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粮食总产达到并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人均占有量突破40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迈上6000元台阶;农业增加值跨越1000亿元,年均增长6%,进一步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⑥ 我国农产品总体合格率是多少
记者从农业部获悉,2017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总体合格率97.6%,安全角势持续稳定。
⑦ 陕西农业30年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
省农业厅副厅长胡小平在直播间
(文娟摄影)
一是粮食连续四年获得丰收。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210万亩,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总产达到1194.4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是果畜两大产业强劲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水果面积达到1340万亩、总产940万吨,优果率达到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陕西苹果已成为中国苹果第一品牌。肉、蛋、奶产量大幅增加,畜产品总量达到391万吨。
三是一村一品全面铺开。实施了“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1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这些村从事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农户超过70%,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
四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的增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64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增长13.3%。
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产业带动能力显着增强。
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已认证无公害产品165个、产地面积500万亩,认证有机食品43个、产地面积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215个。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在去年全国36个大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列全国第三;畜产品瘦肉精、磺胺类药物检测合格率为100%,全年综合指标列全国第一。
2、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农村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就2008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我们知道,省农业厅也就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市场有效供给,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工作措施,广大农民朋友极为关注。那么胡厅长,2008年,全省的农业发展究竟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目标?
胡厅长: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坚持“稳粮、优果、兴牧”,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以提高单产为重点,稳定发展粮油生产,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以优质高效为重点,增强果业综合竞争力,以发展蔬菜产业为重点,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主要目标是: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20亿斤以上;水果总产达到1000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60万吨、54万吨和190万吨;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7亿美元以上。
3、那么,要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农业厅要抓好哪些主要工作呢?
胡厅长: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以提高单产为重点,稳定发展粮油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发展粮食生产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建设奶牛、奶山羊、白绒山羊、秦川牛、瘦肉型猪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畜牧产业体系。以优质高效为重点,增强果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普及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果、畜、沼、窖、草循环农业模式,建设100个生态果园示范村。以发展蔬菜为重点,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在关中、汉中盆地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开发区建设三个特色蔬菜基地,推广粮菜间作立体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是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做大优势区域产业规模,培育优势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全年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0个,无公害农产品100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率达到75%,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保护耕作技术,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全年建设户用沼气池15万口。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和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活动,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此外,我们还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加快农业法制化进程,规范执法行为。并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5、从2004年起,农业厅每年都要为农民办十件实事,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那么,今年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为农民办十件实事呢?
胡厅长:是的。今年我们还要继续为农民办十件实事。
这十件实事具体为:
①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村,创建一批一村一品品牌。
②实施奶牛良种工程。对全省能繁母奶牛人工授精实施冷冻精液补贴,补贴高产奶牛细管60万支,改良奶牛30万头,提高全省奶业生产水平。
③实施二元母猪良种繁育示范村建设。抓好二元基础母猪良种示范村建设,提高我省商品仔猪繁育能力。
④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在关中小麦和陕北玉米、马铃薯主产区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实现示范区小麦、玉米、马铃薯亩产分别达到450公斤、800公斤和3000公斤,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⑤实施生态果园示范村建设。推广“果、畜、沼、窖、草”循环农业模式,建设100个生态果园示范村,进行出口认证,提高果业生产质量与效益。
⑥实施沼气建设工程。全年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口。
⑦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扩大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提高农村信息覆盖率和实际应用水平。
⑧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在全省开展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发展成员1.5万人,带动农户10万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⑨实施小麦良种统繁统供。实施小麦良种补贴,统供面积达到1200万亩,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⑩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补贴农机具3万台,加快农机化步伐。
6.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我们知道我国改革开放首先发端于农村,取得成效也首先来自于农村。那么,30年来,我省农业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显着成就?
胡厅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决定,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帷幕。1982—1986年,中央就“三农”问题连续发了五个一号文件,2004年到今年,中央又连续五年一号文件讲的是“三农”问题。可以讲,这30年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省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比如: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80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194万吨,增长49.3%,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蔬菜、水果、畜产品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极大的满足了市场需求。我省的苹果是个什么状况?我省苹果的种植面积、产量、质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果汁加工能力突飞发展,苹果汁已成为我省第一大宗出口商品。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48亿元,较1978年增长58.3倍,肉类总产量由14.2万吨增加到157.4万吨,增长10.1倍,奶类产量由4.55万吨增加到180.3万吨,增长38.6倍,禽蛋产量由2.37万吨增加到53.7万吨,增长21.7倍。蔬菜面积由118万亩增加到553万亩,增长3.7倍,蔬菜总产达到1022万吨,是1978年的2.44倍,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和畜禽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5%和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的单产水平和抗灾增收能力。
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在全省初步建成了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优质粮食产业带,渭北旱原优质苹果产业带,关中奶畜、秦川牛产业带,陕南、关中瘦肉型猪产业带,陕北肉羊、白绒山羊产业带等五大产业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940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99家,其中,规模以上575家。同时,我们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明显。据统计,2007年全省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457.7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64%,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达3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改变了由传统农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培育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
五是农业投入明显增加,基础建设显着加强。2007年全省各级农业投入16.27亿元,较1978年增长11.5倍。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5.03亿元,农业专项财政资金达到4.47亿元。同时,农业补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原有补贴稳定增加的基础上,新增了种粮农民生产资料补贴、奶牛良种补贴,共落实农业财政补贴资金5.79亿元。农业投资的突破性增长,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费支出成倍增长,反映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59%下降到39%,进入小康区间。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64元,较1978年增加2426元,增长18.3倍。
主持人:谢谢胡厅长参与节目,再见!
⑧ 我国农产品质量如何
从7月17日开始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我国加大抽检监测和监管力度,调整完善2018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全国上半年共监测153个大中城市92个品种近2万个样品,检测指标从过去的94项增加到122项。
质量兴农,标准先行。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共制定发布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2695项,其中国家标准6678项,农业行业标准6017项,国家标准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4140项,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548项,饲料安全标准67项,检测方法等标准757项。目前制修订的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基本覆盖了常用农药兽药品种和主要食用农产品种类,并增加了100倍的安全阈值,与国际食品法典在制定方法上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