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西农业30年的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
省农业厅副厅长胡小平在直播间
(文娟摄影)
一是粮食连续四年获得丰收。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210万亩,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总产达到1194.4万吨,是历史上第四个丰收年,单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是果畜两大产业强劲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水果面积达到1340万亩、总产940万吨,优果率达到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陕西苹果已成为中国苹果第一品牌。肉、蛋、奶产量大幅增加,畜产品总量达到391万吨。
三是一村一品全面铺开。实施了“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1000多个村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这些村从事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农户超过70%,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
四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的增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64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增长13.3%。
五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产业带动能力显着增强。
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已认证无公害产品165个、产地面积500万亩,认证有机食品43个、产地面积3.3万亩;认证绿色食品215个。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在去年全国36个大城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列全国第三;畜产品瘦肉精、磺胺类药物检测合格率为100%,全年综合指标列全国第一。
2、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农村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就2008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了全面安排部署.我们知道,省农业厅也就如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确保市场有效供给,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工作措施,广大农民朋友极为关注。那么胡厅长,2008年,全省的农业发展究竟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目标?
胡厅长: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我们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坚持“稳粮、优果、兴牧”,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以提高单产为重点,稳定发展粮油生产,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产业,以优质高效为重点,增强果业综合竞争力,以发展蔬菜产业为重点,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主要目标是: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20亿斤以上;水果总产达到1000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60万吨、54万吨和190万吨;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7亿美元以上。
3、那么,要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农业厅要抓好哪些主要工作呢?
胡厅长: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以提高单产为重点,稳定发展粮油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发展粮食生产政策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以扩大规模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建设奶牛、奶山羊、白绒山羊、秦川牛、瘦肉型猪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畜牧产业体系。以优质高效为重点,增强果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普及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果、畜、沼、窖、草循环农业模式,建设100个生态果园示范村。以发展蔬菜为重点,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在关中、汉中盆地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开发区建设三个特色蔬菜基地,推广粮菜间作立体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
二是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做大优势区域产业规模,培育优势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全年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0个,无公害农产品100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率达到75%,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和保护耕作技术,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全年建设户用沼气池15万口。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和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活动,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此外,我们还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加快农业法制化进程,规范执法行为。并强化农业基础建设。
5、从2004年起,农业厅每年都要为农民办十件实事,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那么,今年我们是不是还要继续为农民办十件实事呢?
胡厅长:是的。今年我们还要继续为农民办十件实事。
这十件实事具体为:
①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村,创建一批一村一品品牌。
②实施奶牛良种工程。对全省能繁母奶牛人工授精实施冷冻精液补贴,补贴高产奶牛细管60万支,改良奶牛30万头,提高全省奶业生产水平。
③实施二元母猪良种繁育示范村建设。抓好二元基础母猪良种示范村建设,提高我省商品仔猪繁育能力。
④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活动。在关中小麦和陕北玉米、马铃薯主产区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实现示范区小麦、玉米、马铃薯亩产分别达到450公斤、800公斤和3000公斤,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⑤实施生态果园示范村建设。推广“果、畜、沼、窖、草”循环农业模式,建设100个生态果园示范村,进行出口认证,提高果业生产质量与效益。
⑥实施沼气建设工程。全年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口。
⑦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扩大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提高农村信息覆盖率和实际应用水平。
⑧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在全省开展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发展成员1.5万人,带动农户10万户,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⑨实施小麦良种统繁统供。实施小麦良种补贴,统供面积达到1200万亩,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⑩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补贴农机具3万台,加快农机化步伐。
6.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我们知道我国改革开放首先发端于农村,取得成效也首先来自于农村。那么,30年来,我省农业工作都取得了哪些显着成就?
胡厅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决定,拉开了农村改革开放的帷幕。1982—1986年,中央就“三农”问题连续发了五个一号文件,2004年到今年,中央又连续五年一号文件讲的是“三农”问题。可以讲,这30年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我省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比如: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80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194万吨,增长49.3%,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蔬菜、水果、畜产品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极大的满足了市场需求。我省的苹果是个什么状况?我省苹果的种植面积、产量、质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果汁加工能力突飞发展,苹果汁已成为我省第一大宗出口商品。全省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48亿元,较1978年增长58.3倍,肉类总产量由14.2万吨增加到157.4万吨,增长10.1倍,奶类产量由4.55万吨增加到180.3万吨,增长38.6倍,禽蛋产量由2.37万吨增加到53.7万吨,增长21.7倍。蔬菜面积由118万亩增加到553万亩,增长3.7倍,蔬菜总产达到1022万吨,是1978年的2.44倍,特色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特别是以现代科技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和畜禽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5%和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的单产水平和抗灾增收能力。
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从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在全省初步建成了关中平原、汉中盆地优质粮食产业带,渭北旱原优质苹果产业带,关中奶畜、秦川牛产业带,陕南、关中瘦肉型猪产业带,陕北肉羊、白绒山羊产业带等五大产业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940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99家,其中,规模以上575家。同时,我们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民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明显。据统计,2007年全省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457.7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64%,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已达3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改变了由传统农业独撑天下的局面,培育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
五是农业投入明显增加,基础建设显着加强。2007年全省各级农业投入16.27亿元,较1978年增长11.5倍。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5.03亿元,农业专项财政资金达到4.47亿元。同时,农业补贴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原有补贴稳定增加的基础上,新增了种粮农民生产资料补贴、奶牛良种补贴,共落实农业财政补贴资金5.79亿元。农业投资的突破性增长,增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费支出成倍增长,反映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由59%下降到39%,进入小康区间。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64元,较1978年增加2426元,增长18.3倍。
主持人:谢谢胡厅长参与节目,再见!
2. 1987年的世界50亿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世界上第50亿个居民出生在原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市。他的名字叫马特伊·加斯帕。后来萨格勒布市被定为第50亿个居民城。当时世界各大报头版都刊登了“全球人口闯入50亿大关”、“50亿意味着什么”等非常醒目的发人深省的大标题。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宣布这一天为“50亿人口日”。
从人类诞生到19世纪初,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世界总人口才达到10亿。进入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到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比19世纪初翻了一番。到1960年,世界人口增长到30亿,又过了15年,到1975年进入40亿,而从40亿到50亿仅用了12年时间。据人口学家推算,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可望达乎橡到63亿。世界人口正以每秒钟3个人,每天25万人的速度在迅猛增长着。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呼吁各国都要认真思考和讨论人口问题,因为人口的这种持续高速的增长,对世界经济乃至世界政治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的表现:
一是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战后初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是10∶1,尽管战后30年内,发展中国家颂肢工业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略高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增长过快,到70年代末,这一差距反而扩大到13∶1。
二是继续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就很大,国内投资率不得不下降,致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同时,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三是自然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这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沙漠化严重和安全饮用水短缺。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的增长,为了生存,不得不毁林造田,由于毁林造田又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地区沙漠面积不断扩大。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1974年联合国在布加勒斯特召开世界人口会议,促使各国对世界人口的发展给予更大的关注。10年后,全世界控制人口增长的国家已有85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人口大国先后实行了以避孕节育为宗旨的人口控制政策。
“50亿人口日”又一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统计公报
《关于198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988年2月23日
1987年,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领导下,进一步贯彻执行改革和开放的方针,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国内市场活跃,对外经济交流扩大,科技、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初步计算,全年国民生产总值①1092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国民收入9153亿元,比上年增长9.3%。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仍然大于社会总供给,部分商品特别是主要副食品供应偏紧,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农业增产。1987年农业总产值4447亿元,比上年增长4.7%。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40241万吨,比上年增产1090万吨,接近历史最高的1984年。棉花、油料生产扭转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茶叶、烤烟、蚕茧、水果增产,糖料和黄红麻减产。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1987年 比上年增长%粮 食 40241 万吨 2.8
棉 花 419 万吨 18.4
油 料 1525 万吨 -3.5
其中:油菜籽 673 万吨 14.5
甘 蔗 4685 万吨 -6.7
甜 菜 797 万吨 -3.9
黄 红 麻 96 万吨 -32.5
烤 烟 164 万吨 19.5
蚕 茧 39.7 万吨 7.6
茶 叶 49.7 万吨 8.0
水 果 1551 万吨 15.1
林业生产由于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群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营林质量有所提高。平原地区的造林和西北、华北、东北的防护林建设取得新的成就,用材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有所进展。但有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仍有发生。森林防火工作薄弱,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特大火灾。
畜牧业生产中,草食牲畜稳步增长,大牲畜年末头数增加,羊年末存栏数继续回升。牛奶、绵羊毛、禽蛋增产。但生猪出栏数、肉产量、岁樱旁存栏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如下:
1987年 比上午增长%
猪 肉 1 780 万吨 -0.9
牛 羊 肉 141 万吨 16.9
牛 奶 319 万吨 10.0
绵 羊 毛 20.8 万吨 12.4
肉猪出栏数 25 513 万头 -0.8
大牲畜年末数 12 633 万头 6.2
猪年末数 32 640 万头 -3.2
羊年末数 17 835 万只 7.3渔业生产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水产品产量940万吨,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增长17.8%,海水产品产量增长11.5%。
农业投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开始加强,生产条件有所改善。1987年末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72亿瓦特,比上年增长7.7%;大中型拖拉机88万台,增长2%;载重汽车56万辆,增长11.8%;排灌动力机械679亿瓦特,增长12.4%;化肥施用量2010万吨,增长4.1%;农村用电量659亿千瓦小时,增长12.3%。但农业后劲不足的状况仍然存在,主要农产品生产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1987年农村社会总产值②9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农村办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总产值增长21.8%,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6.9%上升到50.8%,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工业生产均衡增长。1987年工业总产值13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11820亿元,增长14.6%。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1%,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25%,个体工业增长48%,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98%。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87年轻工业总产值6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重工业总产值7220亿元,增长16%。电力工业和支农工业发展明显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基础工业稳步发展。在消费品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特别是名优耐用消费品增长更快。但工业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矛盾仍然存在,能源和一些原材料供应紧张。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1987年 比上年增长%
纱 432 万吨 8.7
布 167 亿米 1. 4
呢绒 2.6 亿米 3.0
机制纸及纸板 1 008 万吨 1.0
糖 511 万吨 -2.6
卷烟 2 881 万箱 11.0
自行车 4 091 万辆 14.7电视机 1 938 万部 32.8
其中:彩色电视机672 万部 62.1
录音机1 863 万部 6.O
照相机239 万架 18.2
家用洗衣机 992 万台 11.0
家用电冰箱 398 万台 76.8
原煤 9.2 亿吨 2.9
原油 1.34 亿吨 2.6
发电量 4 960 亿千瓦小时 10.3
其中:水电 995 亿千瓦小时 5.3
钢 5 602 万吨 7.3
钢材4 391 万吨 8.2水泥1.8 亿吨 9.2
木材 6 843 万立方米 5.2
硫酸962 万吨 26.1
纯碱237 万吨 10.5
化肥(折合有效成份100%) 1 703 万吨 22.0
化学农药 26 万吨 27.9
发电设备 960 万千瓦 32.9
机床14.6 万台 -10.6
其中:数控和高精度机床 4 267 台 6.4
汽车47.2 万辆 27.7
拖拉机4 万台 39.2
铁路机车 909 台 11.1
民用钢质船舶 192 万吨 12.7
工业企业产销衔接比较好,经济效益逐步改善。1987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税金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9.9%;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109.1天缩短到105.4天;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6%;多数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能源消耗下降,工业部门节约能源2000多万吨,节能率达4%。但产品成本超支,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增长4.6%,少数滞销产品库存上升。
工业企业改革开始转向内部机制配套改革。据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国营工
业企业中,已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占68%;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82%;小型国营工业企业中,改成集体经营、租赁和个人承包的占46%。横向经济联合向纵深发展,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到1987年末,全国已有县以上工业企业为主的横向联合组织6780个,投入资金125.7亿元。联合组织的产值和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38%和38.1%,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趋缓。198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18亿元多比上年增加498亿元,增长16.5%,低于上年增长18.7%的速度;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2262亿元,增长14.4%;集体所有制单位480亿元,增长22.4%;个人投资776亿元,增长19.6%。但投资总规模仍然偏大,计划外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过多。
各地贯彻基本建设“三保三压”方针,投资结构改善。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在基本建设投资中,能源工业部门309亿元,比上年增长25.5%;运输邮电部门204亿元,增长7.9%;原材料工业部门194亿元,增长31%;轻纺工业部门67亿元,增长15.9%。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3.5%上升到38%。
重点建设继续加强。国家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206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2亿元。重点油田、电站、煤矿、铁路、港口建设的主要实物工程量都完成较好。全国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102个、大中型项目的单项工程193个。
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装机容量810万千瓦,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年;原煤开采1711万吨,原油开采1631万吨(包括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新建铁路交付运营里程272公里,铁路复线433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204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984万吨,乙烯30万吨,水泥297万吨,平板玻璃390万重量箱。
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前进。198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更新改造投资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用于增加产品生产能力的256亿元,增长21.3%;用于增加品种的106亿元,增长8.3%;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42亿元,增长7.3%;用于节约能源的28亿元,增长24.4%。全年建成投产更新改造项目4.2万个,新增固定资产549亿元。
建筑业改革继续深化。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工程达11.7万个,施工面积1.6亿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83.9%;其中投标承包的单位工程为1.8万个,施工面积3693万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19%。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7年全民所有制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7%,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6.2%。
矿产资源勘查喜获丰收。1987年新发现矿产地366处,涉及64个矿种,新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探明相当多的黄金储量,还探明了一大批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矿产资源。深海远洋地质调查的开展,取得了丰富的海洋地质米。 运输部门深化改革,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运输能力。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运输量全面增长。
1987年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21 909 亿吨公里 9.2
铁 路 9 471 亿吨公里 8.2
公 路 2 409 亿吨公里 13.7
水 运 9 397 亿吨公里 9.8
空 运 6.6 亿吨公里 37.5
输油输气管道 625 亿吨公里 2.1
旅客周转量 5 350 亿人公里 11.0
铁 路 2 843 亿人公里 10.1
公 路 2129 亿人公里 11.6
水 运 192 亿人公里 5.5
空 运 186 亿人公里 27.4
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 3.97 亿吨 3.3
邮电通信事业有较大增长。1987年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年末全国城市市内电话用户达到29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全国有196个大中城市开展了国内邮政快件业务。
运输部门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铁路部门大包干进入第二年,运输效率继续提高,平均日装车量突破7万辆,比上年增长1.6%;铁路货运机车平均日产量82.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铁路运输收入和实现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8.7%和2.6%;铁路运输人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3%。交通部直属轮船货运吨船产量5.0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4%。集装箱运输业务有较快发展,全年铁路、海运集装箱运量达1438万吨,比上年增长27.7%。
运输能力扩大。铁路扩大旅客列车编组并增开旅客列车20对,同时改革乘务制度,部分直快列车减挂了宿营车、行李车,提高了旅客运输能力。公路运输部门积极开发长途客运,减轻铁路负担,全国跨省公路客运线已达2500条,汽车零担货运量比上年增长10.5%。但运输邮电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状况,仍然比较严重。运输事故较多。
国内商业和物资供销
国内市场持续活跃。198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6%。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705亿元,增长22.4%;消费品零售额5115亿元,增长16.9%。由于有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铺张浪费、公费请客旅游之风屡禁不止,社会集团购买力增长过猛,全年售予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达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各种经济类型的商品零售额普遍上升,其中全民所有制增长15.6%,集体所有制增长15.4%,合营经济增长26.3%,个体经济增长24.2%,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增长24%。
各类消费品全面增销。吃的商品除猪肉、蔬菜、食糖等少数副食品供应偏紧外,大多数食品供应比较充裕,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穿的商品增长13.9%,用的商品增长16.7%。
商业体制改革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到1987年末,大中型国营商业企业有60%以上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型国营商业企业有80%改为集体经营、转为集体所有制和租赁给个人经营。供销合作社已有90%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城乡集市贸易点由上年的6.8万个增加到6.9万个;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100亿元,比上午增长21.3%。商业经济联合体继续发展,1987年末达6792个,比上年末增长20.3%;全年营业额155亿元,利润6.5亿元。
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经济效益有所改善。1987年每销售百元商品开支的费用比上年下降1.4%,实现利润增长6.4%,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220天缩短到203天。
生产资料市场进一步扩大,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所占比重下降。钢材由上年的53.1%下降为46.8%;水泥由16.2%下降为15.6%;木材由30%下降为26.2%。物资部门销售额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物资贸易中心销售额268亿元,增长69.6%。
物价上涨幅度较大。1987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平均上升7.3%(其中12月份比上年同月上升9.1%)。分城乡看,城镇上升9.1%,农村上升6.3%。分商品看,食品类价格上升10.1%,其中肉禽蛋上升16.5%,鲜莱上升17.7%,水产品上升17%;衣着类上升3.5%,其中纯毛线上升18.1%;日用品类上升6.1%;药及医疗用品类上升4.6%;燃料类上升3.6%;农业生产资料类上升7%。
1987年全年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8.8%,有些大中城市上升幅度已突破10%。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2%。
市场物价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垄断性行业、企业擅自抬价争购和提价销售紧俏商品,中间转手倒卖牟取暴利等现象相当严重。不少商店和个体摊贩变相涨价、以欠充好、短斤缺两现象,也屡见不鲜。
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有所控制。据海关统计,1987年进出口总额达8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395亿美元,增长27.8%;进口总额432亿美元,上升0.7%。进出口逆差由上年的120亿美元缩小到37亿美元。
非贸易往来继续扩大。1987年全国非贸易外汇收入53.8亿美元,支出19.9亿美元,收大于支33.9亿美元。
1987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达7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对外借款53.3亿美元,增长6.4%;吸收客商直接投资22.4亿美元,基本与上年持平。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1987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3%;完成营业额11.1亿美元,增长13.5%。
经济特区的经济实力增强,外向型程度明显提高。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市统计,198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出口货物总额2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4%。引进外资的投向已逐步转向生产性项目,全年有100多家外资工业企业建成投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
国际旅游业兴旺发达。1987年来自169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参观、访问以及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入境人数达26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9%。全年旅游外汇收入1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3%。 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着。1987年经国家批准的发明奖225项、技术进步奖807项多获得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奖励的科技成果9902项。获得技术进步奖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国家激光波长标准系列、超精密轴系和超精密车床的研究等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了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1987年在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7个领域,落实课题近800个,总投资2亿元。“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到1987年底已落实近4000项专题合同。以支持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项目为主要对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年批准各类资助项目2777项,资助金额1.3亿元。以振兴农村经济为宗旨的“星火计划”,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近两年共完成项目2800多项。群众性科技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市场方兴未艾,全年成交各类技术合同13.2万项,成交额33.5亿元。
专利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6077件,被批准的有6811件,比上年增长1倍多。
气象、海洋部门对天气和海况作了比较及时、准确的预报,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
测绘部门为了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全年测绘了各种比例地图2.6万幅,出版公开版地图223种,总印数达8222万幅(册)。
科技队伍继续扩大。198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68万人,比上年增加43万人。年末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的研究和开发机构5580个,职工人数105万人。
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987年全国招收研究生4万人,在学研究生12万人,毕业研究生2.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61.7万人,在校学生195.9万人,比上年增长4.2%,毕业生53.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49.8万人,在校学生185.8万人。
中等教育结构趋向合理。各类职业技术高中在校学生516.9万人(含技工学校学生104.6万人),比上年增加37.7万人,占高中在校学生总数1291万人的40%,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68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学生736万人。
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国初中在校学生4174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83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上年的96.4%提高到97.1%。已有1240个县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检查验收。对弱智、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1987年生产电影故事片146部,发行各种新片(长片)195部。全国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6.3万个,艺术表演团体3089个,文化馆2980个,公共图书馆2432个,博物馆826个,档案馆3238个。全国共有广播电台385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624座,电视台365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19座。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全年出版206亿份,各类杂志出版26.4亿册,图书出版62.5亿册(张)。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条件继续改善。1987年末全国医院病床达到236.5万张,比上年末增长3%。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60.9万人,比上年增长2.9%;其中医生148.2万人(含中、西医师77.7万人),增长2.6%;护师、护士71.8万人,增长5.4%。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的预防控制取得新的成效,传染病的总发病数比上年下降20%。但城市“看病难”和农村缺医少药的现象仍较普遍,有12.2%的村无医疗点。
体育事业取得显着成就。1987年中国运动员共获得69个世界冠军;41次打破和超过22项世界纪录;392次打破171项全国纪录。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取得历届全运会的最好成绩。 城乡人民收入继续增加。1987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866亿元,比上年增加206亿元,增长12.4%。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198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为916元,比上年增长10.6%;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7%。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为463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3%。在农民纯收入中,平均每人生产性纯收入419元,增长11.7%。但城乡各阶层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有21%的城镇居民家庭由于物价上涨,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有8.2%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在200元以下。
劳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劳动就业增加。1987年全国城镇安置待业人员349万人。年末全国职工人数为131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1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职工达726万人,增加202万人。城镇个体劳动者为5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4万人。
城乡人民储蓄大幅度增长。1987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38亿元,增长37.5%。
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1987年城镇新建住宅1.8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8.6亿平方米。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1987年全国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有3.7万个,收养48.2万人。城乡由集体供养的社会散居孤老、残、幼233万人。城乡的贫困户得到了救济和扶持,残疾人就业学习的条件有了改善,老少边地区扶贫致富工作有较大进展。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略有提高。据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资料和下半年核查推算,1987年人口出生率为21.04‰,死亡率为6.65‰,自然增长率由上年14.08‰上升为14.39‰,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0.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1500多万人。
注――
本公报各项数字是年度的初步统计,都没有包括台湾省的数字。公报所列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各项总产值数字,都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①国民生产总值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以及来自国外的净收入,不包括中间消耗的产品和劳务价值。
②农村社会总产值包括全部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村集体和个体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总产值。
3. 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蛋鸡养殖合作社其最小年存量挡应达到多少啊
绿色食品标志即单养殖合作社最小镇早肢年产御世量应该达到一万睁仿左右
4. 汾西县高寒农牧专业合作社玉露香梨基地年产量
十三万五千斤。产量的话一亩地在900斤,种了有150亩地,年产量十三万五千斤。一般按照卜脊现在市场行情来说,这特等梨就是6块钱1斤,空弊兆初步估算就是斗租40万块钱。
5. 如果橙子的亩产有2吨,那么合作社2000亩地的总产量是
如果橙子的亩产有2吨,那么合作社2000亩地的总产量是5000斤左右。据悉橙子的产量和树龄、栽培方式和管理方式等有关,一般3到4年树龄的植株亩产量为500斤左右,盛果期亩产凯返量可达2000到5000斤左右。橙子从种植到盛果期,一般需要7到8年,由于橙子每亩一般种40到50株树租孙歼苗,盛果期一株产50到100斤。
亩地的具体说明
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大约666.67平方米。十五亩等于一公顷。选取60平方丈是因为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现在计数大都以十为一个单位进位,古代的进位则多以60为一个单位进位。比如一甲子为60年,一小弊冲时为60分钟。
6. 50万亩50亿的产值亩产多少
50万亩产值50亿,那么一万亩就是一个亿,一亩地收入1万元乎租嫌,亩产就是一亩地的产量,一亩地的面积大概是667平方岁手米。667平方米面积上生产出的生物产量,在农业上是指果实的产量亩产是指每亩土地的产量,单产是指单位面积(包括每亩、每公顷、每平方米等等)的产量。所以单产包括的范围要比亩产大。亩产是指一种作物一个生育季节内每亩所产的产量。从种植到采收整个过程。亩产量的指标以实物量表示的指标农作物亩产型坦量等于农作物总产量除以农作物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草地牧场亩均畜产品产量载畜量等于畜产品总产量饲养牲畜总头数除以草地牧场面积每亩养殖面积水产品产量等于水产品养殖产量除以养殖面积。
7. 湖北钟祥的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
钟祥市自1992年撤县建市以来,以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先后投资4.6亿元,修建城市道路25条,全长36公里,城市道路铺装率达到98%,城市道路总面积25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18平方米;完成了城区水厂二期、三期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10.5万吨,城市供水普及率、水庆让桐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新建、改建排水管网30条全长44公里,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修建高标准水冲式公厕30座,兴建垃圾处理厂和粪便处理厂各1 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兴建了南湖公园、宫塘公园,修建花坛468个,绿化植树60万株,城市绿化率达40%,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1平方米;城区现有各种公交车辆226台,开通营运线路6条,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6台。 莫愁湖
目前,钟祥市城区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5年钟祥市郢中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2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5%。2005年钟祥市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并连续第二次夺得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一个整体功能明显增强的明星城市正在江汉平原崛起。
2009年是钟祥市城乡建设任务最重、投入最大的一年,也是钟祥市城乡誉坦建设管理活动最多、亮点纷呈的一年。钟祥市确立了打造“山水名城、休闲之都,湖北最美丽城市”的战略定位,高标准修编了《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形成了“一江两湖四大新区”的发展新格局。完成了35平方公里的钟祥经济开发区、15平方公里的磷化循环产业园和20平方公里的明显陵风景区规划,搭建了三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优势平台,以创建“楚天杯”、“园林城市”为滑物抓手,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45亿元,同比增长51%,创历史新高。刷黑城市主干道10公里,新改建城市道路23.8万平方米、排水管网2.2万米,硬化背街小巷道路3万平方米,新增天然气用户3000户。新博物馆、体育馆和南出口、承天西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启动并顺利实施,主街道临街建筑、莫愁湖和承天大道、莫愁大道等主干道全面亮化。按照中等城市的发展要求,2010年钟祥市规划构建了“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城市发展框架,积极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努力推动全市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业发展
钟祥工业发展 迅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建材、化工、轻工、纺织、食品饲料6大行业为支柱,具有钟祥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主导产品600余种,其中进入国际市场的20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45种,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的130种。广源饼干、首相箱包、祥泽铆钉、华联脱水蔬菜、宇兴电机、文峰白酒、山灵葛粉、金汉江精制棉、钟厦水泥等一批产品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截至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家,当年工业总产值1956316万元,销售产值1897470万元,出口交货值30716万元。[5]
农业发展
钟祥是一个农业大市,地形多样,平原土质深厚肥沃,丘陵岗地宜草宜木,加上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过渡带上,光、热、水同步,具有多宜性的生态环境,土地自然生产力高。全市土地总面积714万亩,其中耕地200万亩,可垦荒地50多万亩,林地近200万亩,水域74万亩,草场190多万亩。
钟祥是全国小康建设百强县市和全国十个小康建设示范县市之一,农村小康建设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农村储蓄总额、人均储蓄额和农村拖拉机保有量、农机总动力均居全省县(市)第一,先后被授予全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果品产业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全市农业综合实力连年居全省前列,粮、棉、油、肉类总产量和农业增加值曾进入全国五十强和全省十强。现已形成粮食、棉花、油料、生猪、鸡鸭、水果、蔬菜、食用菌等8大主导产业和中粮祥瑞、广源、华联、康辉、金林、华田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 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蚕豌豆、玉米、黄豆、棉花、油菜籽、花生、芝麻、蔬菜、柑桔、梨子、葡萄、红枣、桃子、茶叶等;主要林产品有:油桐、油茶籽、松脂、板栗、香菇、黑木耳、核桃等;主要畜牧产品有:猪、牛、羊、兔、鸡、鸭、禽蛋等;主要水产品有鲜鱼和虾蟹等。
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817534万元,粮食总产量81.65万吨,棉花产量14.41万吨,油料产量12.07万吨;畜产品产量9.2万吨;水产品产量11万吨;水果产量19.33万吨。[6]
经济状况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54亿元,增幅达到17%,是近十年来增幅最高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15亿元,增长35.1%,税收收入达到4.98亿元,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例达到61.1%,比去年提高3.1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最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49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73元,增长18.9%,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25.2亿元,增长4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2.3亿元,增长40%;引进市外境内资金68亿元,实施了241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被评为全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
2012年我市经济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达到296亿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0%,达到163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达到21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达到1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达到93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达到144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达到9545元。[1][1]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9.93亿元,可比增长3.1%。粮食总产81.65万吨,增长2.9%;生猪出栏120万头、肉牛出栏3.93万头,分别增长9.1%和17.4%;家禽出笼1360万只,增长10%;水产品产量13万吨,增长23.6%。成片造林6.8万亩,新建花卉苗木基地7000亩。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达到12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0家,达到519家,居全省之首。农业机械拥有量11.52万台,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69%。
旅游经济加快发展
高标准编制明显陵风景区和客店旅游名镇建设规划,实施了明显陵文物维修、显陵公园建设、“农家乐”和临街民居立面改造、八折河景观带建设等一批旅游项目,举办了“钟祥旅游精品展”、“中原宾朋游钟祥”等宣传促销活动,客店旅游名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冷水北山红色旅游开发进展顺利,郢中莫愁村和客店赵泉河村成功列入湖北旅游名村创建名录,钟祥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年接待游客2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亿元,分别增长20.4%和23.5%。
融资形势有所好转
加强融资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县域经济扶持资金1.1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44.29亿元,增长23.7%;贷款余额42.71亿元,增长29.4%。贷款增幅首次超过存款增幅。[1]
编辑本段科教文卫
全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 钟祥一中类学校171所,在校学生114526人,教职工12364人。钟祥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学校复评。
22所学校被荆门市政府授予荆门市示范学校。全市培养出6名湖北名师,25名湖北省特级教师,57名湖北骨干教师,113名荆门市级学科带头人,26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918名市级骨干教师。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稳步发展。2009年,全市共有普通高中学校8所,在校学生21464人,教职工1254人,其中专任教师914人。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4.9%。2009年本科上线4653人,其中610上重点本科线,有10人录取清华、北大,钟祥一中录取北大、清华人数居全省高中学校第四,名列县市区高中第一。全市有初级中学40所,在校学生32323人,教职工3178人,其中专任教师2615人,校舍面积达到48.93万平方米,95%以上的学校装配了微机室,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全市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100%,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100%,初中学生辍学率为0.49%。有小学117所,幼儿园51所,特殊学校1所。在校小学生49511人,在园幼儿18506人,特校学生125人。小学教职工3614人,其中专任教师3215人,校舍建筑面积45.34万平方米。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4%。[4]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生机勃勃。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4所,其中民办2所。职业教育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了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形成了职前与职后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学校专业设置日趋合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职业学校与普遍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招生人数逐年上升。钟祥市职业高中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被评为首批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并被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志强职业中学被评为荆门市民办示范学校。[4]
编辑本段本地方言
钟祥方言,属于中国北方方言区西南区,而在本地,又分有城关(即郢中)口音、冷水口音、东桥口音、旧口口音、柴湖口音(注:柴湖为移民大镇,移民来自河南淅川,属河南方言区)。本站所讲述的钟祥方言,将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郢中口音为主。
现代钟祥方言的特点: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通话正大量渗透进钟祥方言中,钟祥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正逐渐缩小。1936年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曾在湖北钟祥调查,当时的“拍、贼、抖、伸、批、骑、架、掐、瞎、削、掉、淹、输、肉”等字,都是钟祥的地方读音。而20世纪80年代末,语言学专家再次到钟祥调查发现,上述字的发音,已接近于普通话的发音。还有许多字的读音,已从方言变为普通话了。
2.钟祥话没有北京话的甜亮轻脆、委婉亲切,也不像上海话的细润娇柔、齐齿嗲气,虽然口音与四川话非常相似,但却又不像四川话那样抑扬顿挫,钟祥话非常朴实憨厚,声调较平,起伏较小。
3.钟祥话中有两个独特的重要助词“哒”和“唦”。“哒”的功能有如普通话中的“了”,表示完成时态;而“唦”则除了在疑问句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吗”之外,通常还用于陈述句中,如“我对家乡新闻了解达清楚得很,我经常上钟祥之窗唦。”
4.钟祥方言不含儿话音。(柴湖移民除外)如北京话“今儿”、钟祥话音“几滴”、北京话“啥儿”钟祥话音“么噻”、北京话“明儿”钟祥话音“么滴”、、北京话“这里”钟祥话音(渣哈)等。
5.钟祥方言中含有非常有趣的颤音/r/,而此种颤音/r/,多半是由词尾“子”演变而来。比如羊子,包子,椅子,车子,老头子等,几乎以“子”结尾的词语,在钟祥方言中“子”都发颤音。俄语中经常出现的颤音令很多学习者头痛,但是对于来自钟祥的学子来说,丝毫没有困难。
6.钟祥方言一般不区分平舌和卷舌音,包括n和l,z和zh,c和ch,s和sh。这一特点在学习日语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另外,钟祥方言中没有与普通话eng、ing、ong、iong相对应的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