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进口澳州海鲜多少吨
22,757吨肢嫌。根据澳大利亚政府官方统计数据,中国大陆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海鲜总量在2011-2022年度为22,757吨。具体的进口海鲜品类包括龙虾、墨鱼困饥前、汪清贻贝、鲍鱼、珍珠龟以及各类鱼类等。其中,龙虾是中国进口澳大利亚海鲜的主要品种之一,占据了总进口量的大部分。
② 目前中国市场上出售的海产品受没受到日本核废水污染
综合广州《南方都市报》、上海第一财经网22日报道,对于日本排核入海一事,游租有中国的海鲜档档主表示,确实有顾客开始担忧日本将核污水排入大海会造成海鲜污染。
还有档主表示,自己的生意不涉及从日本进口产品,所以暂时没有受到相关影响。但从日本进口的贝类等产品很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据成都每日经济观察报道,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袁道亮说“日本还没有实施(核废水排海),中国人就已经开始拒绝日本的(某些)海产品了”。
他分析道:“日本排放核废水的影响,我认为最大的影响会让消费者产生的担忧和害怕心理。核废水排放的后果最严重的是对消费者产生心理暗示,一般消费者害怕了,自然就会选择不消费,因为水产品来源和品种很多,不是必须日常消费品。”
不少中国海产品从业者也表达了担忧,认为日本排放核废水一事会打击民众对于海产品品质的信心。在微博上,就有从业者表示,新冠疫情已经对行业造成很大冲击,如今在加上核废水的形象危机,接下来的生意会不好做。
而在韩国,海鲜业已受到明显冲击。据《北京商报》此前报道,韩国一些从业多年的老商户表示,每当出现与日本核废水相关的新闻报道,很多顾客就会立刻拒绝购买日本水产品,这次也不例外。韩国首尔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商户李东贤说,从13日开始电视里就一直播放日本核废水的新闻,顾客一下子减少了,比想象中更严重。
多家大商超称“绝无日本海鲜”
据广州《南方都市报》报道,目前,广州多家大型超市称售卖的海鲜产品均非从日本进口。
有大型超市工作人员表示,“日本的(海鲜)肯定没有”,并表示现在中国超市对海外进口的水产品管理非常严格。
还有商超工作人员表示,“以前有卖日本的水产品,因为疫情,现在都是中国的产品。”但被问到后续是否还会进口日本水神毁兆产品时,对方则称要问公司负责人。
此前,也有多家媒体报道,日本核废水引发担忧后,不少商户都对消费者表示店内并无日本海产品售卖。
专家:中国国内目前可放心吃海鲜
中国农业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雅丹研究员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目前来看,海鲜还是可以放心吃的。中国是水余野产品自给率较高的国家。在国家没有给出进一步的消费指导意见和建议前,老百姓暂时不用改变现有消费习惯和计划。
媒体梳理数据发现,中国进口海产品(全品类)前十大地区分别是山东、北京、辽宁、广东、上海、福建、天津、浙江、吉林、江苏,占到中国海鲜进口总额的93.6%。
其中,中国进口海产品十大进口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厄瓜多爾尔尔、印度、加拿大、越南、美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挪威、泰国。从这10个国家的进口额,占到中国进口海产品总金额的近七成。(完)
③ 中国怎样振兴海洋经济,发展对外贸易
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告肢阶 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大关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引擎作用持续发挥。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83415亿元,同比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袜指世产总值的9.3%,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稳定。为沿海地区提供了3684万个工作岗位,对国民经济增速的贡献率接近10%。
2014-2018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更多数据来源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④ 俄罗斯为什么渔业不发达
您好,很高兴为胡简您解答疑惑嫌做毕以下是我为您做的分析希望答案您还满意是受他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俄俄罗斯疆域辽阔,气候多样。以温带和亚寒带气候为主体。由西到东,大陆性特征逐渐增强,南北差异明显。这就决定了他的大部分河流和海面都不适合河运和海运。这就是俄罗斯河海运不发达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来说,俄国海上力量崛起较晚,地理原因是地处高纬(50·N-70·N),气候寒冷,适合通行的港口很少,主要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圣彼得堡和黑海里海沿岸以及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大陆广阔,地广人稀,海外贸易滞后。再加上苏联时期政府大力投资创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海军(60~80年代),损伤了国内经济发展,经济贸易最近才兴起。还有资源因素,俄罗斯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油金属矿产和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对外需求量较少,主要集中轻工业产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小商品芹芹在俄国畅销),和日本的情况恰恰相反。
⑤ “大海鲜”未来两年没戏,小海鲜井喷
新冠疫情以来,对整个海鲜市场的冲击很大,尤其是进口市场。大家普遍做得比较艰难。
要如何看待这种冲击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积极的看法是,新冠疫情在海鲜市场砸出了一个罕见的低点,所以,能撑过当下的“黑暗”,未来将会收获灿烂的阳光。
只是这种“灿烂”,可能不会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可能会有一些消费结构、消费品类的变化。
悲观的看法则是,不知道差竖悉“阳光”要多久才会出现,“灿烂”之前,可能倒下一大批企业。
基于此,2020中国生鲜零售大会上,《商业观察家》组织了一场关于海鲜市场的圆桌探讨,这个市场的未来在哪里?价格走势会如何?
参与本次讨论的有:国内最大巴沙鱼供应商之一峰雷国际总经理辛凤雷、北京超市发营运总监康海力、苏宁物流集团便利店及冷链物流运营中心总经理陈伟,嘉宾从供应、零售运营、物流三个层面来探讨海鲜市场未来发展。主持人则为《商业观察家》外部专栏作家王旭东。
(以下内容根纤败据圆桌讨论实录整理)
王旭东(以下称主持人):疫情对海鲜市场的影响比较大,大家对疫情后市场怎么看?
辛凤雷: 其实今年疫情,对海鲜市场来说是个灾年,不是虾出问题,就是三文鱼出问题。我们是做中低端的海鲜水产,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今年疫情对高端龙虾这样的食材,冲击是很严重的。
我们主要是做巴沙鱼,从我们公司进口数据、每个月的进口数据来看,一直是在增长。
后疫情时代,对海鲜市场的打击肯定很严重,主要是针对海鲜某些产品。
但海鲜的饮食文化不会改变,未来生鲜板块中的海鲜是我们整个饮食文化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冲击只是短暂的,个人认为,不会是长期的。如果今年12月疫苗出来,我相信海鲜还是会走在风口上。
康海力: 这次疫情给我们整体的海鲜市场有一个重创,从超市发经营来说,疫情第一波的时候没有什么下降,但是在北京出现新发地疫情以后,我们下降非常厉害,下降了50%,特别是进口水产,接近为零了。
(但)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暂时的情况,随着疫情的好转和消费的恢复,我们水产市场还是会上来的。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销售已经到了去年同期的九成左右。(所以)我认为,这个疫情对于水产的销售,应该是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
第二个,现在对进口水产品影响非常大,国内随着需求的恢复,国内水虚乎产品市场会逐步扩大,国内很多水产品的厂家会面临出口转内销,这对国内水产品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会。
陈伟: 我和大家看的角度不一样,我是从物流这块角度看疫情对海鲜商品的影响。
从物流这块,或者说从冷链物流的角度看,现在进口海鲜这块,或者说国内的活鲜,疫情期间,我们物流反馈的数据来看,确实是有很大的影响。苏宁的体系,便利、物流这块主要是服务苏宁小店,服务线上超市和线下的家乐福等。
在疫情前期,整个物流相关的服务,包括商品的销售,肯定是受到影响的。但是从4月份,疫情相对稳定之后,包括咱们整个活鲜市场的上升,也包括咱们冻品部分市场的恢复,这些数据是在稳定的持续恢复。
主持人:疫情对海鲜冻品市场的影响似乎更大,冻品市场未来好做吗?
辛凤雷: 水产冻品这块在整个行业中,其实没有一个(大的)品牌,所谓的品牌也是地方品牌。
大家应该了解,品质做好了才有品牌,老百姓才认。
冻品现在要恢复,从进口数据来看,(过去我们公司的巴沙鱼)在全国来说是占了10%到15%的进口比重。我们现在的进口量占全国的进口量只有8%。8%就是整体下降。
从(巴沙鱼)这个产品来说,2月份到疫情(期间),(其实)一直在增长,从某一个单点来看,对整个的海鲜需求,实际没有下降。只是说国外一些厂家生产和国内的库存积压,会导致(商品流通)产生停留,数据会下降。因为要进行海关核酸检查,现在是百分之百的检查。从7月开始,所有进口全部100%消毒查验。
我和大家说,初步的计算,现在单多尔虾(南美白虾)一个单品,应该是有8000条货柜(库存),这个库存要几个月时间才能消化。我们在中国有直营仓,有50个,每个批发市场的信息我们都知道。
中国所有冷库全年都爆满(肉+海鲜),现在消费慢慢起来了,但是也要消化3个月时间以上。像多尔虾库存这些天有减少,因为进口量减少了,一直在消化,但库存量也可能在6000-7000条货柜左右。
个人认为未来冻品要恢复,首先是看国家能不能把疫情控制住。如果控制住了,跟2003年的非典一样,可以说三到四个月就可以恢复过来,这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的。
但对冻品海鲜,我们也一点不害怕,我们跟同行一起探讨,都说今年会怎样怎样。(但)其实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会改变的,大家都喜欢吃海鲜,饮食文化不改变的时候,疫情影响只是短暂的。
个人观点,如果说12月份疫苗可以打起来了,我相信在明年的三四月份,海鲜恢复会很快。因为现在国外的海鲜已经全部崩盘。任何一种海鲜,都崩盘,比如三文鱼,原来每斤价格,国内新鲜的50元一斤,现在是20多元一斤,已经低于养殖成本了。
帝王蟹人民币大概130元一公斤,国外就70多元一公斤,到国内清好关加上税也不到90元。国外崩盘的时候,他的捕捞和养殖是不停的。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机遇,就看大家从什么方面来看,这对我们老百姓是好事儿。
(虽然)现在国外所有海鲜都在崩盘,今年都非常难过,但是我们不要有悲观思想,扛过这一年,明年阳光灿烂。
康海力: 冻品确实恢复比较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冻品是进口水产品,再加上时不时的爆出新冠疫情的事,所以冻品的恢复,更多要看疫情的发展状态。
个人觉得,冻品要比活鲜有潜力。冻品未来要怎么发展呢?
首先是看疫情,如果我们疫情可以相对比较稳定,到今年年底的时候不出大的变化,我相信在明年的时候,我们整体的冻品市场会恢复起来。
冻品要想做好,需要两点(基础)。第一是消费者教育,因为这个冻品,大家认为没有鲜活的有营养,我们希望消费者了解这个冻品的营养是什么样的。冻品的营养和鲜活产品其实是一样的,我们要让消费者知道这个事情,这样冻品市场可以很好的发展。
第二个,冻品在技术上(如何做好),如果冻品的保鲜技术、加工技术,可以让口感和味道做到和鲜活产品一样的话,冻品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陈伟: 冻品这块的销售,我不是专业的。中国水产流通加工协会会长七月份做了2020中国水产品贸易形势分析中提到,受制于疫情的影响,今年1到6月份,中国水产出口额同比下降16.25%,进口额同比下降9.27%,实际上这个报告是上半年的数据,更多像北京、大连的水产品,是在第三季度有更大的下降趋势。
我们看国内的销售,有很多水产商铺,或者说进口的商家,在内销这块,比如在苏宁的线上超市的数据,和我们服务的第三方客户数据来说,今年上半年,他们通过线上销售渠道的调整,还有直播这个新流量的带动,在我们服务的客户中,他销售的增长,包括量的增加,是在逐步恢复,相比往期还有一定的增长趋势。
主持人:今年国家强调了内循环,冻品主要是做进口海鲜,这一块的影响有多大?
辛凤雷: 关于冻品海鲜能不能做,4、5月份的疫情影响,(当时的背景是)国家海关没有明文规定。
现在,我们所有的冻品,包括肉类、鱼类、虾类,每一笔是全程百分之百消毒,我自己有清关公司,现在的消毒是“惨不忍睹”,都要经过很多道程序。
现在所有进到国内的产品,可以跟大家说,百分之百OK,没有问题的。但是为什么说三文鱼会出问题,那是因为四五月份的时候,国家没有发现这个病毒会从外包装传进来,当时病毒不是肉上带来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个不应该在会场上说,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冻品要求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工艺,比我们现在国内活鲜东西安全多了。
大家可以去查,现在淡水鱼有一个敢保证说不超标吗,没有,我从来不吃淡水鱼。很简单,为什么这个鱼这个虾不死,为什么?国外养殖有很多国家是不允许用抗生素的,我们去了以后发现,鱼塘里面有很多死鱼,因为他们不允许用抗生素。
(所以)冻品这个产品要求标准真的非常高,还有加工工艺,他的要求包括从养殖到出塘,到加工,我认为吃冻品比吃活鲜更安全。
现在中国进口的所有冻品,包括红肉,80%是进口,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是进口的。难道说进口就不安全吗,只是某些国家某些产品出了一些瑕疵,现在国家海关已经管控起来了,非常非常严。现在的海鲜、肉类再进口的,不会像四五月份时候再出问题了,现在真的没问题。
康海力: 进口海鲜能不能做,肯定是能做的,但是当前这个时间段要不要做,希望大家斟酌一下。
像辛总这样已经做的,没有办法,只有继续做。我们如果没有做的,想做,需要缓一缓,看看疫情的发展情况,毕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疫情是非常严重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进口海鲜市场的需求是很大的,因为海鲜本身是高蛋白、低脂肪,非常好的营养商品,未来的消费潜力非常大,消费者的需求也很大。
我们要做的话怎么做,第一,我们首先是要手续全,检测齐全,一定要经得起检查才可以。第二,从现在来看,进口海鲜的价位也是一个低点,未来的低价、平价进口海鲜市场是空间很大的。但是还是那句话,要看疫情发展的情况。
主持人:相对冻品,现在也有人士看好活鲜市场发展,认为疫情会为活鲜带来更大的机会?
辛凤雷: 这是两个逻辑,活鲜是属于地方性产品,因为它长途运输需要方式方法保存。
我现在了解的情况是,为什么活鲜做不起来,(运输保存)就是一个痛点,因为他的运输是弊端,运输车和一些东西存在一些弊端。
如果说这次(疫情对活鲜)是一个机会,只能说是短暂的机会,因为大趋势在这儿,谁都没有办法。
我们现在基围虾要30到35元一斤,国外真正过来的时候,就20多一点点,你们算,我们作为一个老百姓一定是要最便宜的。他们的产品还好,因为我们中国的土地有限,在养殖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很多手段,(这块)我从来不太主张。
养殖可以,但是如果说我们养殖更高端的产品,不添加什么的时候,这个成本会更高,成本高了老百姓接受不了。
现在国家提倡大进口,包括11月开进博会,也是提倡大循环,我们国家土地很少,去年开始大家也看到,从养殖端这块,国家一直在切,能不养殖就不给你养殖了。这个活鲜市场,只能说作为当地的小众消费品。
个人观点,活鲜绝对不是海鲜未来主流,如果放在二十年前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我们到菜市场买一点活鱼来吃,没问题。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需要更好的产品,(规模化只能走进口冻品),这是一个趋势,谁都改变不了。
康海力: 我也觉得冻品要比活鲜发展更好,因为对我们来说,活鲜其实是我们很大的痛点,最主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需要会养,会卖,如果不会做这些事情,对我们经营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这个对我们应该说难度很大。另外我们做社区店,很多规模(及门店面积)也不大,没有那么多资源,所以我们很多活鲜是舍去的,更多是做一些冻品。
另外从消费者需求来讲,大家现在需要的是便捷,除了安全 健康 以外。活鲜相对冻品还是不便捷。从满足便捷性来说,还是觉得冻品的发展潜力比活鲜更好一些。
主持人:最后想请教一下“大海鲜”市场的未来发展,低点之后,未来价格走势如何?
辛凤雷: 像龙虾、帝王蟹这些东西,高端海鲜产品这两年一定是起不来的。为什么?因为是国家大方向,比如反腐,这个很现实,会制约这个消费。
第二,整个疫情过后,我们国家的内循环,也是对海鲜高端产品消费的打击。但是像带鱼、虾,这些也是海鲜产品(小海鲜),会急剧增长。现在农村办酒席,一桌菜里面有很多已经都是(小)海鲜产品了。因此,相对平民的海鲜是会持续增长的。
中国最大的一个品类是带鱼,五六块钱一斤,它很平民化。中国的高端人群则只有几千万,更多的人是平民,他们就喜欢吃带鱼。所以,高端产品在未来两年都不会好,可以这么说,低端的海鲜产品,十几块钱一斤的则还有爆增长。
因为现在国家一直在限制(奢侈海鲜消费),因为大家赚钱都很难,那么,我想吃海鲜,就吃带鱼和虾,大家会去消费这块的。
康海力: 海鲜被砸出一个价格低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不知道各位是愿意吃海鲜还是愿意吃猪肉,我是愿意吃海鲜的,只不过过去因为价格高买不起,所以吃的少,我希望这个价格能再低点。
而且我觉得,这个低价对我们拓展海鲜市场是一个机会,在短期内可能我们的进口海鲜产品会基本维持这样,国产产品需求会增长,可能会因为这个需求增长有一个价格的提升。但整体来说,价格还是处于低点,这对我们整体海鲜市场的发展是会有很大的助力。
主持人:海鲜市场有可能成为一个万亿级市场吗?
辛凤雷 :还是刚才那句话,我们都在等疫苗,归根到底,疫苗出来一切都好。
个人认为,海鲜恢复的时间特别快,因为从5月份三文鱼出事的时候,中间停了一个多月,没有出现问题。那段时间恢复超级块,瞬间下去,瞬间上来,就十几二十天。
如果这次疫情控制住了,到12月份,我并不是说只是中国控制,是全世界控制,因为我们消费的海鲜产自全世界很多国家,那么,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
现在国外很多企业老板已经开始“上吊”了,小企业大量倒闭,能留下来的都是这个行业NO1的级别。他们都在等这次疫情结束,不出意外,只要疫苗开始打,三个月以后,整个全世界海鲜都会起来,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⑥ 海洋生产总值超4万亿元,近些年我国在海洋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和突破
今年上半年,传统的离岸产业出现了复苏。由于一些油田项目的启动,海上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歼渗分别同比增长7.4%和12.4%。海上风力发电量同比增长了近20%。今年上半年,沿海港口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都有所增加,海运货物量同比增长1.4%。造船业的三个主要指标,包括完成的海工船数量、新接的订单和正在进行的订单,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清洁能源在海洋产业中的应用加快,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持续推进。绿色电力首次用于海上油气田,通过河北张家口的油田岸电项目,将1.86亿千瓦时的光伏电池和风力发电送入渤海。舟山港的高低压混合岸电系统已成功投入使用,天津港已完成了一套8兆瓦的岸电设备的安装,以满足6个码头的用电需求。"清洁能源+渔业 "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大连打造全国最大的 "光伏+海参养殖 "产业一体化示范点,"海上风能+近海牧场 "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和亚洲最大的渔业光伏发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⑦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已经发布。那么,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都有哪些特点,请看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的解读。
2019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稳步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高,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取得显着成效,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海洋经济总体实现稳步增长
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十年间翻了一番。海洋经济“引擎”作用持续发力,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2%,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1个百分点,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1%,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20年连续保持在9%左右,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3年稳步上升,2019年超17%。
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海洋服务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2%、35.8%和60.0%,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连续9年稳步提升,拉动海洋生产总值增长近5个百分点,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5%。2019年滨海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8086亿元,比上年增长9.3%。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海洋油气增储上产态势良好,海洋原油生产增速由负转正,扭转了2016年以来产量连续下滑的态势,产量4916万吨,比上年增长2.3%;海洋天然气产量持续增长,达到16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4%。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5.8%;海洋货运量36亿吨,增长8.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92亿吨,增长4.3%。海洋船舶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国造船完工量3672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6.2%;全年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随着海上风电补贴政策窗口期的临近,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显着提升。截至2019年底,累计并网容量达5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3.4%。
区域海洋经济不断壮大,北部、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26360、26570和3648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9倍、2.1倍和2.8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持续发力,南部海洋经济圈持续领先,2010年以来其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速达12%以上,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33%增长到2019年的41%。
海洋经济对民生改善的贡献日益增强
海水产品保障方面,海洋渔业稳步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水产品,全年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能源供给和保障方面,渤海海域发现大型油气田,探明超千亿方天然气地质储量、超亿方凝析油地质储量,可供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总装机规模达1700千瓦的浙江LHD模块化潮流能机组连续运行时间居世界首位,至少可以满足900户海岛居民日常生活用电。生活便利度提高方面,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线贯通;220千伏珠海叠泉输变电工程海底电力隧道全线贯通。生活品质提升方面,邮轮旅游呈回暖态势,全国邮轮码头出入境旅客近413万人次,从2019年5月起,连续8个月降幅呈现收窄趋势。
海洋对外贸易总体向好发展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我国不断提高涉海产品国际竞争力,持续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海洋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对外贸易持续向好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持续扩大,我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6%,其中,出口增长6.7%,进口增长1.6%。我国海运出口同比略增,海运出口贸易总额为16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2%。涉海产品进出口贸易趋势向好,重点监测的涉海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3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6%,连续4个月降幅收窄。海洋船舶完工出口同比基本持平,全国完工出口海洋船舶991万修正总吨,比上年下降0.6%。
海洋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着。海水淡化工程加快实施,可每日淡化海水18万吨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海洋生物医药业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的海洋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有条件获批上市,填补了17年来全球抗阿尔兹海默病治疗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成为全球第14种海洋药物。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首个波浪能装机达120千瓦的养殖平台“澎湖号”交付使用,可提供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海洋船舶领域取得新成绩,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首航南极,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原油船(VLCC)“凯征”轮交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涉海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释放。重点监测行业中新登记涉海企业共2.3万个,比2015年翻了一番;2019年末,实有涉海企业比上年增长10.7%,连续4年增长过万。其中,海洋旅游业实有企业基数大、增长快,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业、海洋技术服务业等高技术产业实有企业数量增速较高,5年来年均增速分别为39.9%和20.4%。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效益状况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1%,高于全国同期4.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持平。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利润略有下降,利润总额为1439亿元,比上年下降2.5%,降幅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企业营业收入有所下滑,2019年为14199亿元,比上年下降2.6%;二是成本出现小幅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涉海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79元,虽低于全国同期5.1元,但比上年增加1.1元。
⑧ 我国海产品10大进口国分别是
我国海产品10大进口国分别是俄罗斯、厄瓜多爾尔尔、印度、加拿大、越南、美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挪威、泰国,这些国家占我国海鲜进口总额的将近70%。
考虑到日本此次将核废水排海的举动带来的影响无法估量,4月13日当天,韩国海洋水产部开会讨论,打算对日产海鲜进行原产地追溯监督,并对8项重点管理品种全部进行检查。报道指出,日本有一部分地区的水产品不在韩国禁止进口之列,该国每年对韩国输送约3万吨海鲜。
我国的商家对于日本海鲜更是敬而远之。据报道,与韩国一样,我国从2011年就开始停售日产海鲜。日经中文网2020年3月12日的一则报道指出,距离日本福岛核电站时间已经过去了9年时间,但是全球仍有20个国家和地区限制进口日本生产的食品。
其中,由于没能和中国在放射性物质检测项目上达成一致意见,日本10个都县至今无法对我国出口相关食品。但在2018年,我国已经对日的农产品有所放宽。据悉,2018年11月,我国宣布对日本新潟县的大米放行,同意这一地区对华出口大米。
至于当前引发关注的海鲜产品,我国的水产商家也有了防范意识。据中新经纬报道,4与13日当天,我国的水产贸易商透露,“一听说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 立即取消了到日本订购生蚝的打算,差一点就和日本商家签合同了。”
(8)中国进口海产品占国内多少扩展阅读:
韩各大超市加大检验力度
韩国各家大型超市计划继续不销售日产海鲜。
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引发对日产水产品安全性的担忧后,易买得、乐天玛特、Homeplus等大型韩国超市已从2011年起停售日产海鲜,国内主要百货商店也从同一时期开始采取同样措施。
业界相关人士表示,除了政府层面的放射性核素检测外,各家大型超市也对进口海鲜产品进行辐射检查,并将进一步加大产品检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