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成货 » 微穿刺血管鞘哪个产品好
扩展阅读
五十颗钻石有多少 2025-08-08 12:14:00

微穿刺血管鞘哪个产品好

发布时间: 2023-02-11 20:29:22

Ⅰ 绿脓杆菌感染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疾病别名
  • 4 疾病代码
  • 5 疾病分类
  • 6 疾病概述
  • 7 疾病描述
  • 8 症状体征
  • 9 疾病病因
  • 10 病理生理
  • 11 诊断检查
  • 12 鉴别诊断
  • 13 治疗方案
  • 14 并发症
  • 15 预后及预防
  • 16 流行病学
  • 附:
    • 1 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中成药
    • 2 绿脓杆菌感染相关药物

1 拼音

lǜ nóng gǎn jun1 gǎn rǎn

2 英文参考

[医] Charrin&apos

s disease

3 疾病别名

绿脓杆菌感染,Charrin disease

4 疾病代码

ICD:A48.8

5 疾病分类

感染科

6 疾病概述

绿脓杆菌感染属细菌侵袭性弱,一般认为属条件致病菌。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缺损时,可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患者也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7 疾病描述

假单胞菌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的菌种有十余种,以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在医学中最为重要。本属细菌侵袭性弱,一般认为属条件致病菌。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缺损时,可引起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感染;手术后或某些治疗操作后(气管切开、保留导尿管等)的患者也易罹患本菌感染,故亦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本节主要讨论铜绿假单胞菌的内容。

8 症状体征

1.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多继发于大面积烧伤、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气管切开、静脉导管、心瓣膜置换术及各种严重慢性疾病等的过程中。本菌引起的败血症约占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7%~18%,居第3或第4位,病死率则居首位。其临床过程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相似,除早产儿及幼儿可不发热外,病人可有弛张或稽留热,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皮肤可出现特征性坏疽性深脓疱,周围环以红斑,皮疹出现后48~72h,中心呈灰黑色坏疽或有溃疡,小血管内有菌栓,将渗液涂片革兰染色或培养易找到细菌。皮疹可发生于躯体任何部位,但多发于会阴、臀部或腋下,偶见于口腔黏膜,疾病晚期可出现肢端迁徙脓肿。

2.呼吸道感染原发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少见,常继发于宿主免疫功能受损后,尤其易发于原有肺部慢性病变基础上,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后,X线表现为两侧散在支气管肺炎伴结节状渗出阴影,极少发生脓胸。继发于败血症者病情危重,肺部可见小的肌性动脉或静脉坏死所致的损伤,其类型相似于坏疽性红斑,病死率极高。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慢性感染多发生于囊性纤维化的患者,常伴慢性咳嗽、咳痰以及进行性肺功能减退。

3.心内膜炎常发生于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后,细菌常接种于伤口缝线上或补缀物上,也可发生在烧伤或有药瘾患者的正常心脏瓣膜上。病变可累及心脏各个瓣膜,但以叁尖瓣为多见,赘生物累及左心瓣膜者,则预后较严重。相对与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本病的药物治愈率低,即便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下治愈率仍不足30%,故应及早手术切除赘生物并置换病变瓣膜。

4.尿路感染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泌尿道交叉感染的常见菌,占院内感染尿路分离菌的第二位,留置导尿管是截瘫患者获得感染的诱因。其他如神经原膀胱、尿路梗阻,慢性尿路感染长期应用抗菌治疗亦易罹患假单胞菌感染。40%的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原发病为尿路感染。

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表现为脑膜炎或脑脓肿,常继发于颅脑外伤、头和颈部肿瘤手术以及腰穿术或脑室引流术后,亦可由耳、乳突、鼻窦感染扩散蔓延。粒细胞缺乏、严重烧伤则为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过程中迁徙至脑部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中枢感染相同,但预后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6.骨关节感染主要由于败血症的血行迁徙或来源于邻近组织感染病灶,老年人复杂性尿路感染及泌尿生殖系手术或器械操作,可致多发性椎体骨髓炎。近年来报道,注射海洛因者常致颈椎骨髓炎。临床过程无甚特殊,较少疼痛感,预后不良。

7.眼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角膜溃疡或角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常继发于眼外伤或农村稻谷脱粒时角膜擦伤后。铜绿假单胞菌污染了隐形眼镜或镜片液是本菌感染眼睛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感染发展迅速,48h内可波及全眼,可迅速引起角膜溶解,应予紧急处理,否则易造成失明。

8.耳、乳突及鼻窦感染游泳后外耳道的pH因水进入而偏堿性,有利于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造成外耳道炎。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者,偶可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慢性无痛恶性外耳道炎,如不及时治疗,后果较差。本菌所致的中耳炎及乳突炎常继发于恶性外耳道炎或急性中耳炎,有糖尿病或其他疾病时,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血管鞘而引起颅内感染。

9.皮肤软组织感染败血症患者可继发红斑坏疽性皮疹、皮下结节、深部脓肿、蜂窝织炎等皮损。烧伤创面、褥疮、外伤创口及静脉曲张溃疡面上,经常可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

10.消化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在消化道任何部位产生病变,常见于婴幼儿以及肿瘤化疗致粒细胞低下的免疫缺损者,可引起婴幼儿腹泻及成人盲肠炎或直肠脓肿。消化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亦是败血症的重要入侵门户之一。

9 疾病病因

假单胞菌属根据其RNA/DNA的同源性可分为五个主要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是其代表菌种。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平板上能产生蓝绿色绿脓素,感染伤口时形成绿色脓液。本菌为无荚膜、无芽孢、能运动的革兰阴性菌,形态不一,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时仍能生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一为内毒素蛋白(OPE),是一种保护性抗原,另一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血清型,此外还可利用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1h才被杀灭。此外,临床常见的假单胞菌属细菌还有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等。

10 病理生理

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综合征或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键因子,不过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内毒素的含量较低,故在发病上的作用要小于肠杆菌科细菌。其分泌的外毒素A(Exo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入敏感细胞后被活化而发挥毒性作用,使哺乳动物的蛋白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身疾病过程。动物模型表明给动物注射外毒素A后可出现肝细胞坏死、肺出血、肾坏死及休克等,如注射外毒素A抗体则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保护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尚能产生蛋白酶,有外毒素A及弹性蛋白酶同时存在时则毒力最大;胞外酶S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外毒素A的ADP核糖转移酶,它可以破坏细胞骨架,从而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的侵袭扩散,感染产此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患者,可有肝功能损伤而出现黄疸。此外,如堿性蛋白酶、磷酸酶、细胞毒素等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亦常是造成组织破坏、细菌散布的重要原因。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完整皮肤是天然屏障,活力较高的毒素亦不能引起病变,正常健康人血清中含有调理素及补体,可协助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及杀灭铜绿假单胞菌,故亦不易致病;但如改变或损伤宿主正常防御机制,如皮肤黏膜破损、留置导尿管、气管切开插管,或免疫机制缺损如粒细胞缺乏、低蛋白血症、各种肿瘤患者、应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在医院环境中常可从带菌发展为感染。烧伤焦痂下,婴儿和儿童的皮肤、脐带和肠道,老年人的泌尿道,常常是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原发灶或入侵门户。

11 诊断检查

诊断:取感染部位标本,如脓液、痰液、血、尿、皮疹、穿刺物或渗出液等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微生物特性进行鉴定,可确立诊断。

实验室检查:取感染部位标本,如脓液、痰液、血、尿、皮疹、穿刺物或渗出液等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微生物特性进行鉴定,可确立诊断。绿色脓液和脑脊液等可以先直接涂片或离心后取沉淀涂片染色,如为革兰阴性菌,则结合临床表现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呼吸道感染,X线表现为双肺散在支气管肺炎伴结节状渗出阴影。

12 鉴别诊断

培养阳性,并经生化鉴定为假单胞菌可以确诊。可在选择培养基上并产生绿脓色素的即可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若无色素或在鉴别培养基上不发酵乳糖或葡萄糖的革兰阴性杆菌,可行以下方法进一步鉴别。

1.色素鉴定可将细菌接种于KingA、B斜面培养基,37℃24h或置室温观察5天。

(1)绿脓色素:在KingA斜面上呈深绿色,液体培养基接触空气处绿色明显。若色素不明显或混杂其他色素,可加氯仿于斜面,置室温观察1~24h,如仍不明显,可在氯仿液中滴加稀盐酸,绿脓色素在酸液层呈红色。

(2)绿脓荧光色素: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在KingB斜面培养基上呈现黄绿色荧光。

(3)红脓色素:在KingA斜面培养基上呈红紫色,如置37℃24h红色不明显,可再置室温3~5天观察。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红脓毒素者较少见。

(4)黑脓毒素:铜绿假单胞菌在含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时常有黑脓毒素产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也有黑脓毒素产生。

2.其他鉴定绿脓杆菌和其他假单胞菌的主要鉴别是葡萄糖氧化分解、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乙酰胺酶、葡萄糖酸氧化、硝酸盐还原产氨试验均为阳性。绿脓杆菌败血症患者尿中出现铜绿色蛋白尿,将患者尿液调成酸性、堿性和中性,置于暗室分别用紫外线照射,如有铜绿蛋白尿则发生淡绿色荧光。

13 治疗方案

严重铜绿假单胞菌属感染的治疗应采用敏感药物联合治疗,剂量与疗程决定于感染部位与感染严重程度,若是慢性感染或有病灶处解剖结构的破坏,疗程常需数周乃至数月。目前,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有半合成青霉素,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其中以哌拉西林为最常用。第叁代头孢菌素中以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的作用较强。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中亚胺培南及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氟喹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氟罗沙星等都有一定作用。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明显上升,这在重症监护室(ICU)和肺纤维化的患者中尤为严重。有资料显示ICU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安培南的耐药率已从早年的12.9%上升至18.5%(1999年),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更是高达23%。故一旦细菌培养阳性,应即进行药敏测定,以供选药时参考。外科的清创、深部脓肿的引流对控制本属细菌感染十分重要;瓣膜置换术后的发生的铜绿假单胞菌心内膜炎,亦应积极创造条件再进行瓣膜置换术,不能单一依靠抗菌治疗而坐失手术时机。此外,也有作者提出可采用高效铜绿假单胞菌抗血清或高效多价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惟疗效仍不确切,故不作常规推荐。

14 并发症

可并发肢端迁徙性脓肿,常伴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DIC等。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继发于败血症者病情危重,病死率极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预后较差,病死率在60%以上。

预防: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过多种途径在医院内传播;因此,必须严格消毒器械、敷料,医务人员及护理员勤洗手,认真执行无菌操作,患者应予隔离,其敷料应予焚毁。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患,去除诱发因素等。铜绿假单胞菌菌苗分多价和单价两种,两者对感染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与多价高效抗血清合用可以提高菌苗的免疫原性。其他如内毒素菌苗、OPE菌苗等以细菌组分制备的化学疫苗对保护同型菌株的攻击也有一定作用。

16 流行病学

假单胞菌属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土壤、淡水、海水、污水、动植物表面、各种蛋白质食物中均有存在。正常人体带菌率较低,但皮肤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 *** 及耳道内以及呼吸道和肠道常可有该菌存在,在免疫低下、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是住院病人中带菌率常升高。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在医院内发生,医院内多种设备、器械及溶液中均曾分离到本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患者。泌尿科和外科的医务人员手上常带细菌,是传播的重要原因,此外患者与患者的接触也为传播途径之一。除院内感染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引起与医院环境无关的感染,近年来对此已有更多的认识,它已成为足穿刺感染、心内膜炎、滥用药物所致的骨髓炎、眼部感染、新生儿感染性外耳炎、游泳池等引起的皮肤病等的主要病原菌,亦是战伤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中成药

  • 愈伤膏

    不得检出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功能与主治:散瘀、消肿、止血止痛。用于浅表创伤,防止感染和促进伤...

  • 麻子仁丸

    物,增强大肠蠕动而导泻,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皮肤真菌等,均有抗菌作用...

  • 乌梅丸

    作用。当归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白喉杆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

  • 六味地黄丸

    、肺炎球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等多种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

  • 更多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中成药

绿脓杆菌感染相关药物

  • 复方妥布霉素滴眼液

    的抗菌活性与庆大霉素相似,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及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对葡萄球菌属不产酶株的MIC<0....

  • 复方炉甘石外用散

    止痛、收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用于皮肤及伤口感染,渗出性湿疹,体表慢性顽固性溃疡及烧伤、烫伤等。...

  • 甲紫溶液

    。【药代动力学】【适应证】用于皮肤和粘膜的化脓性感染、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也用于烫伤、烧伤等。【用...

  • 复方炉甘石外用散

    止痛、收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作用。用于皮肤及伤口感染,渗出性湿疹,体表慢性顽固性溃疡及烧伤、烫伤等。...

  • 磷霉素钙片

Ⅱ 介入放射学简介及详细资料

综述

简介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学、选择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细针穿剌和细胞病理学等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包括两个基本内容:①以影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导管等技术,在影像监视下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②在影像监视下,利用经皮穿剌、导管等技术,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可以这样理解: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医学的引导下,为现代医学诊疗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与传统的给药途径和手术方法相比较,更直接有效、更简便微创。

我国发展

介入放射学是近8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以往认为不治或难治的病症(各种癌症、心血管疾病),介入开拓了新的治疗途径,且简便、安全、创伤小、合并症少、见效快。它是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采取经皮穿刺插管,对患者进行药物灌注、血管栓塞或扩张成形等"非外科手术"方法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由于其在疾病诊疗方面拥有传统的内、外科学不具备的(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的联系套用简便易行)等独有特点,在现代医疗诊治领域已迅速确立其重要地位。在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三大部委联合召开"中国介入医学战略问题研讨会"正式将介入治疗列为与内科、外科治疗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大治疗学科,称之为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 Medicine)。可以预见,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该学科将会象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一样,细分为神经介入科、心脏介入科、消化介入科等。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与普及,使患者有了更多的康复机会,日益成为人们选择性治疗的首选方法,倍受患者关注和欢迎。

发展史

国外

在国外始于60年代,大多是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它不但用于血管系统疾病和出血的治疗,并广泛用于其他系统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介入放射学理论与实践》

(1)最早Lussenhop和Spence在X线引导下套用导管栓塞了一例AVM。

(2)1964年 Dotter和 Judkin推出一种经皮穿刺共轴扩张导管系统,扩张周围血管直到血管再通,但由于并发出血和栓塞机会多,没能推广套用。

(3)1973年 Gruntzing发明双腔带囊扩张导管,达到扩张狭窄血管的目的,从而使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得到发展。

(4)在心脏介入治疗方面,1966年 Rashkind创导心房间膈开口术,1967年 Postmann套用PDA关闭术,20年来发展到治疗 ASD、 VSD关闭术,肺动脉瓣狭窄扩张,肺 AV瘘栓塞等。

(5)在治疗肿瘤方面,1972年Rosch对肝、肾恶性肿瘤进行栓塞,70年代 Maddison和 Spigos对脾进行部分栓塞治疗脾亢。

(6)1969年 Kaude经皮肝穿作胆道外引流,1978年 Hoevels作胆道内外引流及内支架治疗胆道狭窄。

(7)1970年 Christoffersen和1972年 Oscarson在X线或CT、超声引导下行实质脏器的细针穿刺活检,脓肿引流等。

国内

(1)197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在国内首先报导经皮穿刺插管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试验。

(2)1978年上海华山医院赵伟鹏和陈星荣报告套用国产穿刺针,导管做肾动脉造影。

(3)1982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先报告PVA治疗一例股动脉狭窄。

(4)1983年北京宣武医院报告10例套用PTA治疗肾动脉狭窄。

(5)1986年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大武汉第三医院报告套用双腔气囊治疗肾动脉狭窄。

(6)1980-1985年上海华山医院报告肾动脉栓塞治疗肾癌,中山医院林贵套用不同栓塞剂栓塞肝、肾动脉的试验研究,武汉医学院冯敢生等套用中药白芨作栓塞剂的试验研究,他们的研究开创了介入放射学的祖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途径。林贵、孙大、彭勃等报告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动脉栓塞治疗脾亢及超选择颈外动脉栓塞术等。

(7)1981年上海中山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报导经皮穿刺胆道造影及胆汁外引流(PTCD)1985年报导经皮插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肝脓肿,肾盂引流及经T管网篮取石等。

(8)1984-1986年报告在X线,B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对单纯依靠影像难以确诊的病变提供了病理学证据。

(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78年开始做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同年开展了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是国内开展较早的单位之一。

治疗方法

介入放射学治疗70年代后在国外十分风行,形成了放射学的新领域。近几年来,在我国也正在崛起,并在肿瘤治疗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不可缺少的新的治疗方法。现常用的方法如下:

(1)经动脉灌注抗癌药物 由动脉内注入抗癌药物,使肿瘤内药物浓度比一般周围静脉给药要高得多,使疗效明显提高,而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它适用于治疗肝癌、肺癌,也用于治疗头颈部肿瘤、胃癌、胆管肿瘤、胰腺癌、盆腔肿瘤及四肢恶性肿瘤。

(2)动脉栓塞疗法 将导管插入肿瘤的供血动脉内,选择适当的栓塞剂,填塞供血动脉,截断瘤体的血液供应,使瘤体梗死。它适用于肝、肾以及盆腔肿瘤的治疗,也适用于肿瘤所致的出血紧急治疗。

(3)经导管减压术 它主要用于缓解肿瘤对胆管或尿道的压迫所造成的梗阻症状。由于此法比外科手术创伤小,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因而受到较广泛的套用。

分类

简述

介入放射学按目的可分为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按技术可分为:血管性介入放射学(药物灌注;栓塞技术;成形支架;滤器技术等)和非血管放射介入学(穿刺活检;引流技术;异物取除;腔道支架等);按临床套用范围可分为肿瘤介入放射学、非肿瘤介入放射学、神经介入放射学等等。虽然CT、MR、B超对某些血管病已具有诊断价值,但血管造影仍是诊断的金标准,尤其辨别出血管动脉、细小血管病变和血流的动态观察等仍然不可被替代。在某些血管病、肿瘤的治疗上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如肾动脉狭窄,肝癌的治疗等。特别是对血管外一些管道狭窄性病变的开通如食管、胆管、气管、泌尿系狭窄甚至鼻泪管狭窄都有明显疗效。

介入放射学沙龙病例讨论

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分类

一、血管介入放射学

亦称介入性血管造影学(Interventional angiography),是指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同时,自导管向血管管腔内注射药物或某些物质或施行某种措施,以达治疗目的。常用血管介入技术有三种。

1、血管内灌注药物治疗

(1)血管收缩治疗 经导管向有关动脉内滴注加压素,以控制胃肠道出血,例如食道胃静脉曲张出血、胃黏膜弥漫性出血及结肠憩室出血等等。

(2)肿瘤化疗 导管留置于供应肿瘤的动脉,滴注化疗药物,使局部用药浓度加大,避免或减轻化疗引起的全身反应。

2、经导管血管栓塞法(Transcatheter embolization)

经原血管造影的导管或特制的导管,将栓塞物送至靶血管内,一是治疗内出血如外伤性脏器出血、溃疡病、肿瘤或原因未明的脏器出血。另一是用栓塞法治疗肿瘤,因肿瘤循环部分或全部被栓塞物阻断,以达控制肿瘤之生长,或作为手术切除的一种治疗手段;亦可用于非手术脏器切除,例如注射栓塞物质于脾动脉分支内,即部分性脾栓塞,以治疗脾功亢进,同时不影响脾脏的免疫功能。

常用的栓塞物质如自体血凝块、明胶海绵、无水酒精、聚乙烯醇、液体矽酮、不锈钢圈、金属或塑胶小球及中药白芨等。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

60年代开始套用于动脉,使狭窄的血管扩张,70年代研制双腔气囊导管成功后,得到广泛套用,多用于髂、股、膕动脉及肾动脉。肾动脉PTA(或PTPA)多用于肾源性高血压,使狭窄肾动脉扩张,从而降低血压。PTA亦可用于冠状动脉,称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使硬化的冠状动扩张,以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PTA使用的导管为带胶囊的双腔导管,将胶囊段置于狭窄血管处,囊内注入含有造影剂的液体,加压至3~6个大气压,每次持续10-15o。加压可重复3~4次,多数能使狭窄血管达到扩张的效果。

PTA多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其机理是粥样斑块受压,内膜和中层撕裂、伸展,使管腔增宽。其他原因的血管狭窄,如多发性大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狭窄,有时也可用PTA治疗。

二、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

1、经皮穿刺活检(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PNB)

使用细针(22~23号,外径0.6~0.7mm)经皮直接穿刺身体各部位病变区,由于针头有特殊装置,便于取出病变的活检标本。也可用细针直接抽吸病变的组织碎块,再作活检。

胸部PNB用以诊断肺脏、纵隔和胸壁病变,对肺内球形病籵及纵隔包块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准确率可达85%。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气胸、出血、但用细针的并发症甚少,腹部PNB套用较多,肝、胆、胰、脾、肾及腹后壁包块均可,诊断准备性亦高;骨骼穿刺须用较粗骨穿针,可诊断骨肿瘤。此外还用于穿刺甲状腺肿块,眶内肿块等等。

为保证针刺安全到达待查病变处,须用电视萤屏、CT、B超、及有关造影检查,以便指引穿刺方向。

2、经皮穿刺引流

(1)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nage,PTCD或PTD)由于恶性(如胆管癌、胰头癌)或良性(如总胆管结石)病变,引起肝外胆道梗阻,临床出现黄疸。PTCD可行胆道内或胆道外胆汁引流,故而缓解梗阻,减轻黄疸,为根治手术提供有利条件。行PTCD前需先做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确定胆管梗阻的部位、程度、范围与性质。PTCD有内外引流之分,通过PTC的穿刺针引入引导钢丝,而后拔出穿刺外地,沿引导钢丝送进末段有多个侧孔的导管,导管在梗阻段上方的胆管内,其内口亦在该处,胆汁经导管外口连续引流,是为外引流;若导管通过梗阻区,留置于梗阻远端的胆管内或进入十二指肠,胆汁则沿导管侧孔流入梗阻下方的胆管或十二指肠,是为内引流。

(2)经皮肾穿肾盂造瘘术(Percutaneous transrenal pyelotomy) 主要用于尿路梗阻引流,也可利用造瘘术的导管将肾盂或输尿管内结石向下推移,送至膀胱排出。造瘘术方法同上,使用细针经皮穿肾,进入肾盂,先做经皮顺行肾盂造影(Percutaneous antigrade pyelography)观察尿路形态、狭窄或梗阻部位及其程度,而后沿穿刺针送进引导钢丝,再将导管插入,留置于肾盂内。

按临床套用分类

1、血管性疾病:

(1)PTA +Stent治疗血管狭窄。

(2)溶栓+PTA和(或)Stent治疗血管狭窄。

(3)套用栓塞材料,钢圈,内支架治疗动脉瘤、AVM、动静脉瘘,血管性出血。

(4)套用穿刺术+PTA+Stent治疗门脉高压症,布加氏综合症。

(5)套用栓塞术或血管加压素治疗胃肠道血管出血。

(6)下腔静脉滤器预防下肢、腹盆部血栓脱落。

2、心脏疾病:

(1)套用闭合伞治疗ASD、VSD。

(2)套用钢圈或粘堵剂治疗PDA。

(3)套用球囊扩张治疗肺动脉瓣、二尖瓣狭窄。

(4)套用PTA+Stent治疗冠状动脉狭窄。

(5)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

(6)心脏起搏器治疗各种心率过缓。

3、肿瘤:

(1)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恶性肿瘤。

(2)经皮穿刺注入无水酒精、沸水治疗恶性肿瘤。

(3)套用栓塞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子宫肌瘤,骨肉瘤,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等。

(4)热消融治疗肝癌,肺癌。

4、非血管性疾病:

(1)套用PTA+Stent或单纯PTA治疗消化道,泌尿道、胆道、气道、鼻泪管狭窄。

(2)套用栓塞术或经输卵管注入硬化剂治疗宫外孕。

(3)套用扩张术治疗输尿管狭窄。

5、穿刺活检术:

套用特制穿刺针抽吸或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按所套用的设备分类

1. 在X线透视引导下。

2. 在CT引导下。

3. 在B超引导下。

4. 在MRI引导下。

诊疗范围

介入放射学诊疗范围:一、全身各部位血管造影;二、各类肿瘤的治疗:如肝癌、肺癌、食管癌、肾癌、胰腺癌、各种转移性肿瘤及妇科肿瘤、骨肿瘤等;三、肝血管瘤栓塞术和肝、肾囊肿、脓肿抽吸硬化术;四、各种动脉瘤、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及血管闭塞性疾病PTA或支架置入;五、非血管性管腔狭窄:食管良恶性狭窄、胃肠吻合口狭窄、胆道梗阻支架置入;六、子宫肌瘤、宫外孕、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七、各系统病变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八、其它:股骨头坏死、脾功能亢进、消化道出血、妇产科急性大出血、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或治疗肺梗塞)。

所用器材和材料

器械

各种特制导管、导丝、穿刺针、血管鞘、球囊、活检针。

材料

内支架、栓塞材料(水剂,粘胶,明胶海绵,真丝线段,各种特制微颗粒如PVA,可脱性球囊,钢圈等)、滤器、引流导管。

存在问题

1、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

2、国产介入相关的器械,器具不能适应临床工作和发展的需要,主要依靠进口。

3、介入治疗的学术和专业水平在各地发展不平衡。

4、面临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挑战。

展望

纵观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历程,可谓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估计,我国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已有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介入治疗工作。从介入治疗的数量和专业队伍看,以腹部、胸部介入治疗最多(约占2/3),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次之,其他各系统、部位的工作则较少。

同时,血管性介入治疗又远多于非血管性工作。当前介入治疗技术已广及全身各系统的多种疾病和病变,故可概括为介入医学,它将成为同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而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图书信息

书 名: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

作 者:郭启勇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8月1日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

内容简介

《介入放射学(第3版)》内容简介: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教育及医疗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意义,这也是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医学教材的编写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强化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随着医学分科越来越细致化、专业化,各领域医学分支均需要相应的教材来保证并促进自身的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精神,2000年第1版《介入放射学》教材编写完毕,在10余年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达到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促进了介入放射学教育自身及本领域医疗人才的迅速发展。

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诊断领域里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学科,也是医学领域里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10年来,介入放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关的技术、理念也随之不断完善和发展。本书总结了第1版教材的成功经验,在详尽介绍了介入放射学相关器材、药物,尤其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套用的全新器材和药物的基础上,继续将穿刺引流术、血管栓塞及灌注术、管腔成形术作为三大基础介入放射学治疗技术进行阐述,着重介绍各种介入方法的概念、具体操作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和临床套用,即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又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临床具体问题。同时介绍了一些值得尝试的新方法,进一步开拓读者的视野。体现了医学教材"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辨证统一的指导思想。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简史

一、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二、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所需器材

一、影像监视设备

二、使用器材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使用药物

一、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

二、止血与抗凝、溶栓药物

三、抗肿瘤药物

第四节 栓塞物质

一、生物栓塞物质

二、海绵类

三、簧圈类

四、可脱落球囊

五、组织坏死剂

六、微粒、微球、微囊类

七、碘油

八、中药类

九、物理因素

十、黏胶类

第五节 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与范畴

一、按照介入放射学方法分类

二、按照治疗领域分类

三、介入放射学的范畴

第六节 介入放射学地位与未来

一、在放射学界的地位

二、在医学界的地位

第二章 经皮穿刺引流术

第一节 器材与操作技术

一、器材

二、操作方法

第二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二、禁忌证

第三节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第四节 临床套用

一、胆道梗阻

二、泌尿道梗阻

三、肾囊性病变

四、肝脓肿

五、腹腔和盆腔脓肿

第三章 经导管血管栓塞与灌注术

第一节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一、栓塞术的治疗机制

二、栓塞器材及栓塞物质

三、操作技术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

五、栓塞反应及并发症

六、临床套用

第二节 经导管药物灌注术

一、基本原理

二、器材与方法

三、IAI中常用化疗药物

四、临床套用

第四章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第一节 治疗机制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机制

二、支架血管成形术机制

第二节 器材与操作技术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器材与操作技术

二、支架血管成形术器材与操作技术

第三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支架血管成形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四节 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二、支架血管成形术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第五节 再狭窄与防治

一、球囊血管成形术的再狭窄

二、支架血管成形术的再狭窄

三、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第六节 临床套用

第七节 其他血管成形术简介

一、经皮雷射血管成形术

二、经皮机械性动脉内膜切除术

第五章 非血管管腔成形术

第一节 治疗机制

一、气道成形术

二、消化道成形术

三、胆管成形术

四、尿道成形术

五、输卵管成形术

第二节 器材与操作技术

一、非血管管腔成形术所需器材

二、操作技术

第三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气道成形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二、消化道成形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胆道成形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尿道成形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五、输卵管再通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四节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一、气道成形术并发症

二、消化道成形术并发症

三、胆道成形术并发症

四、尿道支架并发症

五、输卵管再通术并发症

第五节 临床套用

一、食管狭窄

二、气管支气管狭窄

三、胃、十二指肠支架术

四、结肠、直肠支架术

五、胆管狭窄

六、输卵管阻塞

七、前列腺段尿道支架术

第六章 其他介入治疗技术

第一节 经皮异物取除术

一、经皮心血管腔内异物取除术

二、经皮软组织内异物取除术

第二节 下腔静脉滤器的置放

一、概述

二、常用滤器

三、腔静脉滤器的选择

四、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五、临床套用

第三节 脊柱良恶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

二、经皮椎体成形术

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第七章 肿瘤介入及综合治疗

第一节 原发性肝癌

一、概述

二、病因与病理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四、肝癌的介入治疗

五、肝癌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六、其他综合治疗

第二节 胆管癌

一、概述

二、病因与病理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四、胆管癌的介入治疗

第三节 肝血管瘤

一、概述

二、病因与病理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四、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

第四节 子宫肌瘤

一、概述

二、病因与病理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四、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

第五节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一、概述

二、器械

三、套用范围

四、常见临床套用

第八章 周围血管疾病的综合介入治疗

第一节 主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

一、主动脉狭窄扩张术

二、主动脉瘤血管腔内修复术

第二节 肾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

一、临床简介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三、介入治疗技术

四、疗效

五、并发症及其防治

第三节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

第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综合介入治疗

第十章 肝硬化的综合介入治疗

第十一章 介入诊断学

名词索引

Ⅲ 选择性动脉造影的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术前准备
(1)向患者说明术中需与医生配合的事项,向家属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签署手术同意书。
(2)药物:消毒用碘伏,1%利多卡因,肝素盐水,造影剂及抢救药品。
(3)动脉穿刺针和扩张器鞘管套装,左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和右冠状动脉造影导
管,常用Judkins、Amplatz型导管及共用型导管等,指引导丝。
(4)三联三通板,压力套装,注射器。
(5)心电监护仪,除颤器,临时起搏系统,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设备。
2.手术方法
(1)血管入路:可采用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等入路。
(2)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动脉并置入动脉鞘管,酌情给予肝素2000~3000
U,高凝状态或操作时闯延长(超过lh),可追加肝素。经常抽吸动脉鞘侧管,观察
有无血栓阻塞。
(3)在X线透视下和导引钢丝引导下将导管送至升主动脉中部,不要过深,以
免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进入冠状动脉。导管到位后取出导丝,排除空气,连接三联三
通,观察压力曲线,确认压力曲线显示良好。
(4)通常先行左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正位或左前斜位,将左冠造影导管沿主
动脉壁向下滑行至左冠窦内,多数情况下导管前端会自动跳进左主干内。这时应
先确认压力曲线无异常变化,再注射少量造影剂确认导管的位置是否合适(避免过
深或导管尖端过度顶壁)。若未进入左冠脉,可轻微旋转配合提送导管使之进入。
确认导管位置合适后,转动C形臂,以多种体位造影观察左冠状动脉。常用体位
包括左前斜位、右前斜位、后前位及头位、足位成角投照。
(5)右冠状动脉造影通常取左前斜位。将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沿主动脉壁向
下送至右冠状窦内,顺钟向旋转导管,观察压力及导管跳动,结合注射造影剂以判
断导管是否进入右冠状动脉匿。确认导管位置合适后,转动C形臂,以多种体位
造影观察右冠脉。常用体位包括左前斜位及右前斜位。
(6)检查结束后,拔出动脉鞘管,局部压迫止血,通常需要压迫15~25min,加
压包扎。可酌情使用血管闭合装置。
(7)经桡动脉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可以选择Juakins左(JL)或Amplatz左型导
管(AL)。AL比较容易操纵,可以在导丝的引导下进入左冠窦内,边逆钟向转动
导管,边推送导管,使之接近左冠状动脉口,然后顺时针扭动导管,一般情况下导管
会自动跳入左冠状动脉口。如果过深,可以再逆时针转动使导管头从左主干内后
退。右冠状动脉造影可以选用多用途导管,Judkins右(AR)或AL导管。AL导管
也可以在做完左冠状动脉后转过来做右冠状动脉,一根导管做两个冠状动脉,不用
交换导管。近年来专门设计的左右冠状动脉共用型导管,也广泛应用,用一根导管
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3.术后处理
(1)对局部压迫止血的患者,穿刺侧肢体制动10--—24h,沙袋压迫6h。24h
内严密观察患者的症状、生命体征、心电图、穿刺部位及末梢循环状况。
(2)鼓励患者饮水或予以静脉补液,促进造影剂排泄。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4.并发症及处理
(1)心律失常:常见有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与冠状动脉内注
射造影剂有关,多为一过性,可嘱患者咳嗽,以加快心律恢复。少数缓慢性心律失
常患者须用阿托品,甚至起搏治疗。严重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
动,多与导管嵌顿冠状动脉有关。应尽快调整导管位置或撤出导管,经上述处理不
能终止的严重心律失常应使用药物或立即电复律治疗除颤。
(2)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加重:应终止检查并立即抢救。
(3)猝死:猝死通常与左主干急性闭塞有关,应尽量避免导管操作嵌入或损伤
左主干,一旦发生,应在心肺复苏的同时进行紧急血管重建治疗。
(4)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主要是因为血栓或斑块脱落入冠状动脉或导管损伤冠
脉,阻塞较大的冠状动脉或分支所致。也可发生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根
据阻塞的血管不同及临床表现,考虑保守或紧急皿管重建治疗。
(5)栓塞:包括空气栓塞、血栓栓塞或斑块脱落栓塞等。根据栓塞的程度和部
位不同,其后果有差异,最严重的栓塞是脑动脉栓塞和冠状动脉栓塞。为预防其发
生,应注意将导管内及三联三通和接头处的气泡全部排尽;操作应尽量轻柔,严格
按照规范,对于高危患者应充分抗凝。一旦发生,可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处理。
(6)冠状动脉夹层,较易发生在右冠状动脉。
(7)冠状动脉痉挛。
(8)导管打结及导管、导丝断裂:避免过度转动和推送导管,为预防导管打结应
在X光透视下推送导管。导管、导丝断裂时,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采取相应措施,尽
量减少所造成的损害。
(9)心肌穿孔:应立即终止手术。有心脏压塞时,进行心包穿刺抽液或心包引
流,密切观察血压及心影变化。若破损较大、出血不止,应紧急外科手术修补。
(10)与造影剂有关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心力衰竭及造影剂肾病:尽量使用非
离子型造影剂,并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发生造影剂过敏者给予苯海拉明,对严重
过敏反应者还应使用肾上腺素、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氢
化可的松治疗,必要时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对于过敏高危患者术前给予抗过敏药
物(糖皮质激素、苯海拉明等),肾功能不全者酌情补液,对肺水肿和肾功能衰竭者
可给予利尿剂。
(11)与血管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出血、血肿、感染和血栓。应熟悉穿刺局部的解
剖结构,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尽量避免穿刺时的血管损伤,同时注意穿刺部位的消
毒和无菌技术操作。

Ⅳ 心脏造影术后多久恢复

心脏造影术后多久恢复,一般来说,冠状动脉造影后24小时需要卧床休息,冠状动脉造影后3—5天就可以恢复了。

“心脏造影是常用的一种微创诊疗技术,一般情况下是指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先行上肢的桡动脉或下肢的股动脉穿刺。然后由穿刺点置入动脉鞘,再通过动脉鞘引入造影导管,将造影导管通过血管通路送到心脏的冠状动脉。

临床中并不存在心脏造影以后多久恢复这样的问题。心脏造影术其实只是一个检查,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少。具体的影响有多大取决于血管入路,常规有桡动脉和股动脉入路。

桡动脉入路的冠脉造影,在造影当时就可以步行回到病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桡动脉压迫器的取出,大概要6个小时左右,这段时间要密切关注,关注穿刺点有没有出血、血肿等情况。

Ⅳ 开展介入治疗取放滤网的应配备哪些设备医院资质

介入治疗使用的器材种类繁多,且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和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新的器材不断涌现。下面仅介绍最基本的器材。

1.穿刺针:介入治疗的基础器材。穿刺针一般由锐利的针芯和外套管构成,根据用途的不同也可以是2层以上的外套管,或是中空的穿刺针。

穿刺针

2. 导管:造影导管、引流导管、溶栓导管、球囊导管等。

导管

3. 导丝:有超滑导丝、超硬导丝,超长的交换导丝、中空的溶栓导丝等。

导丝

4. 导管鞘:为了架起体外与血管腔的桥梁,便于进出导丝导管等,避免损伤血管。

导管鞘

5.支架:用于对狭窄管腔支撑以达到恢复管腔开通功能之用。广义上可以分为内涵管和金属支架,狭义的支架,仅指金属支架。

支架

6. 其它:根据介入治疗的不同要求还有很多特殊器材,如用于防止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梗塞的腔静脉滤器,用于取异物或结石的网篮,用于肿瘤穿刺治疗用的激光、微波、射频、冷冻等器材,用于治疗血栓的旋切导管等。

二、设备

1. X线透视 是介入放射学传统的、基本的监视手段,应用历史最早,适用范围最广泛。目前应用影像增强器可使图像清晰明亮,X线辐射量明显减少。DSA利用计算机技术消除了骨骼、软组织对于注入血管系统对比剂影像的影响,提高了血管显示的清晰度,并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是目前血管腔内治疗首选的监视导引方法。

DSA设备

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

2. 超声 具有方便、实时、经济、无辐射的优点。特别适于肝脾肾、胸膜病变、乳腺、体腔积液以及其他体表软组织病变的穿刺定位。但受声学成像的特点制约,超声检查易受骨骼、气体等因素影响,适合扫查的目标还会出现相对的盲区(如肝脏紧贴膈下的部位等),另一方面,由于探头对于靶器官的位置千变万化,对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超声断层成像的特点,造成对脏器的整体观较差。

超声引导

3. CT 比X线影像CT断层影像能够使病灶组织的细节显示的更加清楚,CT在非超声监视适应证的非血管穿刺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肺内病变的活检、颅内出血穿刺抽吸减压治疗等。

CT引导

4. MRI 磁共振作为特殊的介入放射学监视设备,由于没有射线损伤,观察范围大,组织分辨率高,近年来出现的开放型MR和透视技术,方便了介入治疗的操作,并且可以达到实时监视的程度,故越来越被临床所认可,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虽然现在由于设备的普及程度、性能和专用无磁性介入放射学器材开发程度所限,尚未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MR引导

欢迎关注肿瘤介入刘医生

后续介入治疗--Seldinger穿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