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妆品专柜的毛利润一般是多少拜托各位了 3Q
Cosmetic Sale 化妆品销售时被忽略的渠道作价原则 价格是企业最敏感的话题,也最让人头疼。价格同时也是企业最保密的一个话题,无论哪家企业,都把作价体系和价格视为高度机密。在市场营销中,价格就是SHOW HAND纸牌游戏中最后的一张盖倒着的牌。 在多年的销售实践中,我发现价格、作价方式、渠道模式、产品分销广度、品牌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这篇文章研究的焦点将集中在渠道和零售终端之间。 在研究了大多数品类产品的渠道作价体系之后,大体上表现为三种作价方式: 一、零售价倒扣作价法 顾名思义,倒扣作价法是从零售价格倒扣而成的作价方法。它包含了3个关键的价格位置:零售价格、供给零售终端的价格(或者称之为批发价格)和制造商供给经销商的价格(或者称之为厂价、出厂价格)。 化妆品企业和某些以百货商店为主要零售渠道的家电企业通常会采用零售价倒扣作价法。我们以化妆品为例,100元零售金额的商品,它通常供给零售终端的价格大约会在75元左右,制造商供给经销商的价格大约会在65元左右。(这种价格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品牌强弱和分销广度的影响。)在上诉的假设中: 出厂价格的扣率=(100-65)÷100×100%=35% 批发价格的扣率=(100-75)÷100×100%=25% 在通常的销售“行话”中,我们称批发价扣率为75扣,厂价扣率为65扣。 在通常的零售价倒扣作价法中,商店的零售利润率总是会略高于经销商的批发利润率。实际上它反映了零售商和经销商不同的赢利方式。以化妆品为例,假设某家商店有10个品牌,它们的毛利率都是25%,那么它的毛利就等于这些品牌的销售总和×25%,而假设某家经销商有2个品牌的批发毛利都是10%,他们共分销了20家商店,那么它的毛利就等于这2个品牌在20家店的销售总和×10%。 我们知道投资回报率=资金周转次数×毛利率,不管是零售商还是经销商,他们的赢利水平都可以通过这个公式去理解,而从总体来说,在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投资回报率不会有太过于巨大的差别,因为资本总会在这些投资项目中进行选择,从总体上来讲,哪怕暂时有暴利行业出现,也会有资本迅速地进入参与竞争,从而导致这个行业趋向社会平均的投资回报率(或者在一个资本可以容忍的差别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常说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微利时代的原因。 既然投资回报率在总体上会倾向于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资金周转次数和毛利率就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反比关系,换句话说,你很难同时让你的资金周转次数和毛利率同时上升,因为这是资本的必然选择。 在零售价格倒扣作价法,不难看出零售价格是假设恒定的。同样通过对这些产品分销和品牌的一些观察研究,我们会发现采用这种作价法的产品大多分销网点比较少(甚至不少仅仅局限于中高档百货商店),并且大多都重视品牌形象。这些因素又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注重品牌形象,所以溢价的可能性就存在。而分销网点比较少,就需要追求更高的零售和批发利润率(通过和后面两种作价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零售价倒扣作价法的利润率是最高的)。上面我说过,这是资本的必然选择,这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资本会在一个自由经济的环境下取得在GDP增长水平、银行贷款利率和通货膨胀系数等因素之间的回报率均衡。 二、批发价倒扣作价法 批发价倒扣作价法一般适用于在卖场和超市操作的产品。 假设一个供给超市,批发价格是10元的产品,它的零售价格是11.5元,它的厂价是9元。那么我们可以说, 它的零售价格的加价率=(11.5—10)÷10×100%=15%,我们说它是批发价顺加了15个点。 它的厂价扣率就是(10-9)÷10×100%=10%,我们说它是批发价格倒扣10个点。 一般而言,大多数供应给卖场和超市的快速消费品采用批发价倒扣作价法。它也有3个重要的价格位置,但是和第一种作价方式所不同的是它的作价基准是批发价格,也就是在理论上供给卖场和超市的价格。但是,它的零售价格的顺加方式和第一种作价法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方式也说明了此类产品的分销渠道的特性。快速消费品的主流渠道是采用顺加毛利方式作价的现代零售渠道,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倒扣方式是有区别的。 而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超市产品通常比百货商店的产品在各个门店的价格差异要大,而且毛利率也通常要低(分销范围越广通常越低,但是超市自营产品通常较高)。这一方面说明了分销的广泛性势必影响到价格的稳定性并且降低了商品的高毛利,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超市产品的同质化程度比百货商店来得严重,也说明了品牌溢价的能力在快速消费品领域要比化妆品、高档家用电器等高附加价值的产品领域要低。 通常许多产品还会以批发价格倒扣几个点的形式供给大型超市,这证明了两个观点,一是任何畅销产品的利润都会趋向于0,二是在现代零售渠道中,零售商的要价能力正越变越强,毫无疑问,销售量决定了要价能力。不少制造商现在都把销售渠道划成了经销商渠道和K/A渠道——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现代零售渠道。并且,现代零售渠道的供价正在逼近甚至低于经销商的供价。即使从表面上看他们的供价还是高于经销商,但是大量的价格外补贴已经弥补了这些差距。以宝洁为例,它们供给经销商和K/A的价格就是一样的。这种情况的产生,说明了分销对价格体系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而分销的结果——销量,正是对价格体系讨价还价的最重要筹码。 对于此类产品——在卖场和超市分销的产品,我们可以预见到,在未来,随着现代零售渠道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经销商的作用将越变越小甚至在局部消失。因为K/A的要价能力已经不允许和制造商之间还存在一个利润的剥夺者——经销商。同样,对于制造商而言,K/A将是它们未来的“经销商”——我们通常称之为直供客户。而竞争的加剧和K/A要价能力的提高,这个渠道的批发价倒扣利润率空间越来越少也是必然的趋势。 三、厂价顺加毛利作价法 这种作价方式普遍存在于大流通产品中。所谓的大流通产品是指分销最为广泛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无法使用制造商或者经销商的人员完全点对点地针对零售终端做销售和服务工作,它还需要借助批发商的力量进行分销,我们有时候把这种分销称为自然分销。 在上面两种作价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分销范围越广的产品,利润率就越低。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讲,我们要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利润率越低就意味着对资金周转次数的要求增高。通过对大流通产品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大流通产品分销范围广泛,大多采取现款结算形式或者账期极短,并且,周转时间最短,周转次数最多。 假设一个产品的出厂价格为1元,批发价格为10.1元,那么,我们就说它加价了0.1元。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大流通产品以箱作为计量单位,假设这个产品为30元一箱,那么它的批发价就是33元,我们说它加价了3元。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着名的市场需求曲线,它反映了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如何随着该物品的价格变动而变动。在现实中的大流通产品操作中,我们经常可以运用到这条曲线。市场通常对这类商品的价格非常敏感,他们已经不大需要百分比来估算这种敏感性,用的是元甚至角来计算。 在这类产品中,出厂价格也时常会产生变化,比如某些饮料就会有淡季和旺季价格,这也是为了用价格来增加产品的销量,根据需求定理,价格的下降通常会引起需求量增加。 但是在这种作价方式中,我们很难列出零售价格的平均值。在作价体系中,通常作价的基准线离零售价格越远,就说明了分销的越发广泛,但同时也说明了对零售终端的控制力的降低,同样,零售价格的控制力也相应降低。尤其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产品,批发层级不同,零售终端的形式不同,他们可能被分销在夫妻老婆店、超市或者是便利店——他们的价格也就不尽相同。因为每种零售业态都有着符合他们投资回报率的加价方式。 渠道作价体系究竟说明了什么 我们研究渠道作价体系的目的主要是探究产品的分销特性、分销数量、渠道各层级利润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制定一个产品在各个时期的分销策略。 以化妆品为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专柜产品在进入卖场、超市甚至更为广泛的分销领域,必须以降低零售毛利率和批发毛利率作为代价,这也是渠道各个层级相互要价的必然结果。前身是专柜产品的化妆品,在进入流通渠道之后,常常会出现“价格乱”的现象,但那大多是假象,事实是渠道各个层级之间的力量在迫使它成为一种类似于快速消费品的产品,但是,如果它不具备快速消费品那种存货(或者在贸易中使用的流动资金)周转的速度,看不见的手依然会把它的毛利率适当地调高,以期获得正常的投资回报。 再以宝洁为例,尽管它还是以卖场超市作为主要渠道,但是,它惊人的销量早已使之具备了大流通产品的特性,而事实上渠道也正在迫使宝洁采取等同于厂价顺加毛利的作价方式。我经常听到商家抱怨宝洁的毛利低,做1000万生意只有多少利润之类的话。但是这类话大多是经不住分析的,经过测算大多宝洁客户的年资金周转次数能达到20次,也就是说,每次只要有1%以上毛利率,他们就能维持20%以上的正常贸易的年投资回报率。而一个普通的超市产品,它的资金周转次数每年大约在4次左右,它要想获得等同于经营宝洁的投资回报率,就要有5%的利润率。这种分析也说明了畅销产品为什么毛利低的道理。 渠道作价体系的分析,也说明了深度分销为什么大多遭遇失败的原因,在大流通产品中,大多是以存货周转的次数获得正常的投资回报率而并非是高毛利。深度分销大大加大了人员成本,而这个时候你如果不能继续增加存货周转次数(通常很难),就不得不提高毛利率,而提高毛利率,又使得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所以,生意存在的方式自有它必然的经济学道理,不按照规律地人为创造,是不可取的。 渠道作价体现也说明了品牌溢价能力只能存在于高端市场,因为价格对品牌本身具有杀伤能力,分销同样对品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分销与价格之间存在着联系。尤其对于中国市场这点非常重要,“无处不在”的可口可乐在深度分销领域的举步维艰也无疑是受到了价格以及受其关联的分销成本的影响。 渠道作价体系是罕有人研究的领域,我以此抛砖小文与众位同道与专家一起探讨,并希望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渠道作价体系之中的数学模型,并且能把“品牌”在渠道各个层级中的溢价能力用数字来进行测量,我想这必将对中国渠道、分销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⑵ 各知名品牌饮料 中间利润
我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饮料行业,厂家招商,区域销售主管都做过,就自己所知回答你的几个问题,希望有更多的高人指点评断:(以下数据时按照尚未打开销路的新产品,厂家实力一般而言,我想这个也是楼主目前面临的问题;以果汁、茶类、功能饮料三大类产品均衡计算)
1.饮料行业厂家的最合适的利润应该是多少(按照中等的利润计算)
毛利(就是去除工厂成本,渠道营销费用预算15%)大概就是20-30%
这个费用是随着工厂的整体产量增长浮动的,主要就是大宗采购原材料,整合物流成本等等产生的。
2.独家经销代理商最合适的利润应该是多少(按照中等的利润计算)
新产品上市最合适的利润应该在20%以上,这个是以直做终端的测算,畅销产品的经销商毛利几乎是在10%以内的
3.二批商最合适的利润应该是多少(按照中等的利润计算)
二批商做终端的利润应该在10%以上
4.终端商最合适的利润应该是多少(按照中等的利润计算)
各类终端的饮料利率是不一样的,这里以典型的市区士多店为例,合理的新产品利润(整合搭赠之类的市场费用)应该在35%以上为佳,因为零售店的综合毛利是30%
额外再给你点建议,
1.新产品在没有任何主力产品带动的情况下,陌生的区域开发客户还是以直做终端为主,也就是上市初期的目标经销商是品牌产品的分销商,他们有一定区域的客户绝对掌控力,也有成长的欲望,比较容易切入,后续合作也会避免很多麻烦
2.初期不要铺的太开,那样经销商会怕终端退货,自身的期望值要放低,王老吉在全国做开经历了6年,在一个市场从推出到成功也正常需要2-3年,这个概念你要不断的灌输给你的boss
3.市场活动不宜直接做搭赠给到各级客户,这样你的价格体系很快受损,没有合理的利润支撑是难以持续培养新品的渠道和终端售点数的,建议采用错开品项,或者使用纸巾、笔实用/具备变现能力的赠品,模糊价格
有机会多交流,我目前任中国达能饮料某销售区域主管
⑶ 商品毛利率计算,怎么算
1、商品毛利率=(销售价-进货价)/销售价x100%
进货价为2元,毛利为20%,那么销售价2.5
2、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货成本)]÷销售收入]×100%
如果销货成本=3000,毛利率是30%,那销售收入4285.71
(3)喜之郎产品经销商毛利有多少扩展阅读:
毛利率大小通常取决于以下因素:
市场竞争
所谓物以稀为贵,如果市场上没有这类产品,或这类产品很少,或这类产品相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其质量、功能价值要占有优势,那么产品的价格自然是采用高价策略,反之如果是经营大路产品或夕阳产业,市场比较饱和,那么只能是取得随大流的销售价格,取得平均的销售毛利。
企业营销
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还是有其他别的原因考虑,如是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则可能采取先以较低价格打开市场,待市场占稳后再根据市场认同度重新调整定价策略。
如果是为了尽快地收回投资,企业可能以较高的价格打入市场,再进行逐渐渗透之策,市场对成熟产品通常是实行价高量小,价小量大的回报方式,如何在价格与销量之间进行平衡,以求得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进行营销策划所必须面对,而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发成本
现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如能更快更好地开发出具有新兴功能的新产品,而产品在功能、使用价值及价格上存在优势,谁就能占领市场的最高点,企业的研发投入量大,通常其取得的发明创造成就多,受到专利保护所取得的利益就多,新兴产品在成本、功效上就有极大的优势,其产品毛利也大。
品牌效应
如企业有知名度,比方说其产品具有驰名商标或地方知名品牌商标,其产品质量得到市场的认可,那么这类产品的毛利通常也会比较高,反之对于杂牌商品,就算其质量很好。
由于没有知名度,其产品毛利率通常不如具有较高品牌价值的产品毛利率高,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知名品牌产品毛利属于中等水准,主要是靠较高的销售数量来赚取利润,而有些杂牌商品由于不支出广告投入费用,主要靠柜台以及人力拓展,由于其价格中广告成本不大,其毛利率反而很高。
固定成本
主要指固定资产上的投入,如机器设备、厂房、厂租的投入,这些构成固定制造费用,从某种角度来说,也反映了企业的进入门槛高低,企业为收回此巨额投资成本,也会提高其产品的毛利,反之如果企业投入的机器设备不多,或大多采取代工的形式组装加工,或委托加工,其销售利润要让一部分给协力厂商,其产品毛利也可能只是平均化的;
技术成本
如企业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特别是发明专利和技术专利,而该专利产品无论在产品质量、产品功能方面比市场上原有同类产品均存有优势,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具有竞争上的排他性,自然具有加价能力,此时产品的毛利通常也比较高;
技术工艺
用人的技术要求,人工成本的大小,产品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所用技工档次等级较高,其产品的毛利也自然会高,反之对于工艺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大都实行普工操作的大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多高的毛利。
周转率
因为应收账款会占用资金成本,而老板通常会把这个资金成本打进销售价格里去的,即是说如果是现销,钱货两清的交易,其成交价格相对要低得多。
但凡是赊销,其成交价格相对现销来说要高一点,而销售价格高一点,则意味着毛利大一点,而销售价格低一点,则意味着毛利小一点,如果说某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较小,而毛利又不大,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应对其成本或进销价格进行实质性审查。
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一种全新功能的新产品刚投放市场的前期毛利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市场的扩大,竞争对手的加入,做的人越来越多,企业必然降价促销,同时伴随原材料及人工价格的走高,其销售毛利也会逐渐下降,这在保健品行业或高科技行业比较明显。
产品部件
是由企业自已解决还是委外加工,一般来说自行生产其毛利要高一点,主要零部件采取委外加工方式生产的企业,其利润要分一部分给协力厂家,此时企业的毛利相对要低一点。
上述关于毛利率的分析仅就一般情况而言,实际上也有例外的时候。
对于毛利率的分布,通常是高科技行业的毛利率比普通产业的毛利率高,新兴产业的毛利率比传统产业、夕阳产业的毛利率高,相对于同类产品,新开发的产品毛利率比原有老产品的毛利率高。
⑷ 经销商的毛利率应该是顺加还是倒扣
顺加法,以20个点算,成本100定价120,容易计算,但是现实中七七八八的各种隐形成本,你买支笔,请人吃个饭都要开支,算下来实际就没多少利润,如果需要售后,你又要一笔支出。导致服务不那么好做。倒扣100/0.8=125元。比顺加更有利润空间。如果一个区域的市场就那么大,同行都采用顺加法前期很容易出货导致市场容易饱和,大家都越来越感觉受伤。如果同行都采用倒扣,一样是那么大的市场,但是单件利润充足,可以抵消隐形成本。如果整个市场是一千万规模,同行的都采用倒扣,那么除了表面的整个市场多出50万的利润之外,还有多赚出的利润空间如果用来分配收入,无论老板和员工都有更多的钱去消费。整个市场更有活力
⑸ 便利店纯利润一般有多少
综合的费用:人工,房屋,房租,水费,电费,维修费,物料费用,产品损耗,促销,外部服务费,税费,杂费,办公用品,刷卡手续费,加盟抽成。
便利店的主打商品应在速冻食品、饮料及日常用品上,这些商品不求多、全,而应求精,即选择畅销的、质量高的、价格又适中的产品上架。
在便利店中应避免出现整扎销售或者大包装的产品,既然便利店的定位是为应急的需求,量贩包装的商品是不属于便利店的销售范围,便利店销售商品的选择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5)喜之郎产品经销商毛利有多少扩展阅读:
传统型:传统型便利店通常位于居民住宅区、学校以及客流量大的繁华地区,营业面积在50~150平方米不等,营业时间为15~24小时。
经营服务辐射半径500米左右,经营品种多为食品、饮料,以即时消费、小容量、应急性为主,80%的顾客是目的性购买(如7-Eleven、Circle K)盛行于亚洲的日本,中国台湾。
⑹ 每天业绩3500,我做生意我的产品有利润高的产品毛利60%低的产品毛利20%但平均毛利率是38%,
7.5x80=600
以前冰茶占每天销售额约600/3500=17.4%,以前卖冰茶提高平均毛利(50.6%-38%)x17.4%=2.16%
11.5x90=1035
现在冰茶占每天销售额约10353900=26.5%,现在卖冰茶降低平均毛利
(35.6%-38%)x26.5%=6.36%
⑺ 该超市要求产品20个点毛利,5个倒扣点 最终利润是多少,请举个例子!谢谢
1、20%x33元(零售价)=6.6元,这个是超市要求的毛利。
2、倒扣点,若是扣利润就是6.6元x5%=0.33元,若是零售价就是33元x5%=1.65元,这个算法是倒扣点。供货价和厂家利润可以参考本步骤2。
所以,最终利润还是取决于卖出多少产品,再乘以零售价,接下再按步骤1、2计算即可。
(7)喜之郎产品经销商毛利有多少扩展阅读:
影响毛利变动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市场供求变动而导致的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的升降以及购买价格的升降。
二、影响毛利变动的内部因素包括:
1、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2、成本管理水平(包括存货管理水平)。
3、产品构成决策。
4、企业战略要求。
⑻ 经销商纯利润怎么算比如我进货折扣是2.9折,出货折扣是3.6折,那我我的毛利率是多少
(3.6-2.9)÷3.6=毛利率。纯利的话用毛利减去各种成本。
⑼ 日用品加工厂毛利率一般是多少
一般洗护用品的毛利率可以达到70%以上,,因为一般洗护用品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原材料和生产成本都不高,所以毛利率是相当可观的.但销售成本(费用)都比较高,主要是:广告费用,促销费用,折扣返利及营销费用等.净利润一般也就在10%-20%.
而且品牌还是杂牌,厂家到终端。每个环节都不一样。拿品牌为例,出厂到终端,利润一般在50%-100%其中,中间需要经过三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占10%-30%。你看你是做哪一个环节的,厂家生产出产品到经销商,经销商毛利30%发给分销商。分销商10%-20%给批发部,批发10%-20%给终端。终端10-20%给消费者。这只是个大概,具体数字因产品实际操作而定。如果你不是做厂家的话,你可以向厂家要其他地方的销售报表。和实地考察市场占有率等。
⑽ 喜之郎的企业简介
创立于1993年的喜之郎,以40万元起家,进入果冻产业,以其专业的果冻布丁企业形象和凌厉的广告攻势,成为行业领导者。从1998年开始,喜之郎便逐渐垄断市场,在高峰时期,喜之郎曾占有70%的市场份额。截止2013年其生产规模和销售量均已跃居全球第一,年销售额已达68亿元以上。拥有“喜之郎”,“水晶之恋”,“CICI”,“美能多”,“美少年”等果冻布丁行业的知名品牌。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是以海藻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果冻、布丁休闲食品。这是一种半固态胶体食品,经常食用可以改善肠胃功能,有益健康。本公司产品自问世以来,由于口味甜美、包装精良且品种丰富、加之有效的营销战略以及大量的广告投入,使各品牌的产品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销售可户的高度评价,产品市场占有率年年上升, “喜之郎” 聪明、健康、向上的品牌形象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广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中国深圳,现有管理、营销、开发、生产员工数千人,喜之郎集团在大陆、香港20多个省、市、自治区设立40多个分公司、办事处,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健全的销售网络,产品也开始远销欧洲、北美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其位于广东阳江市的喜之郎工业园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7千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式工业区,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现代化果冻布丁产品加工基地。从全球各地选择最好的原料,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配合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不断研制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