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器产品质量的不良率小于多少才算标准
良率又称合格率,合格率计算公式: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不良品率=(一定期限内的不良品数量/一定期限内产品总量)*100%。
一批产品生产出来后,经过规范检测,检测出来的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百分之几,就叫产品合格率。
相关内容解释:
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 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
不良资产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
② 一般产品不良率控制在多少
不良率一般控制在5%以内,才为合格。
产品损坏率越低越好,良率又称合格率,合格率计算公式:合格产品数÷产品总数×100%。不良品率=(一定期限内的不良品数量/一定期限内产品总量)*100%。一批产品生产出来后,经过规范检测,检测出来的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百分之几,就叫产品合格率。
商品淘汰的方法:
1、排行榜淘汰法。每个月可以按照销售额或毛利额、毛利贡献率来做降序排行榜,排名占5%或10%以下的产品要果断淘汰掉。
2、销售额淘汰法。当公司规模还没有很大时,可以把每款产品制定一个标准,月销售额未达标的可以考虑淘汰掉。
3、硬性淘汰法。产品不良率达到多少时,果断淘汰该产品。建议不良率要控制在万分之一,因为产品发到FBA后,各种退货问题会导致不良率被再放大5-10倍。
4、人为淘汰法。譬如产品可能涉及侵权、平台政策发生变化等情况,都需要实行人为淘汰。这就得看运营的功力大小了。
③ 不良率的百分比怎么算
不良资产比率 = 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指标说明
不良资产比率着重从企业不能正常循环周转以谋取收益的资产角度反映了企业资产的质量,揭示了企业在资产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用以对企业资产的营运状况进行补充修正。
该指标在用于评价工作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现自身不足,改善管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一般情况下,本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沉积下来、不能正常参加经营运转的资金越多,资金利用率越差。该指标越小越好,0是最优水平。
(3)产品bug率多少可以接受扩展阅读
企业的不良资产是指企业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帐,以及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 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
不良资产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如债务单位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
④ 规定产品不良率P不得超过5%,现在抽检50个,其中不良有4个,该产品合格吗
猛一回头,只有一楼
一楼的数理统计与质量管理是葫芦娃教的吗?呵呵,开玩笑
不过直接以抽样不良率来替代产品批不良率并作出明确判定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发表下个人看法,就目前楼主设置的条件,很难给出明确的结果,首先条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批量及抽样方法。
1.假设是按照MIL-STD-105E正常一次抽样II水准验收,则当批应该是判定合格的(因为此时与5%最接近的AQL为6.5或4.0,即使按照4.0的验收水准,此时也应该为5收6退,满足要求)
2.假设满足规定要求,即产品不良率小于5%的情况下,如果要用抽样结果来代表批不良率,在此种理论下抽取50个样本,不要说抽到4个不良就是只要抽到3个(含)以上就会判定不合格(3个不良还有6%的抽验不良率呢),而在此时(Ac≤2)产品的接收概率通过二项分布可以求得,仅约为54%以上(将良品误判的概率也较高);假使产品符合规定要求(产品不良率小于5%),抽到4个以上判不合格(Ac≤3),则允收概率仅为76%以上;故从这里也可以说明被拒收(判不合格)的可能性应该相对较大(说明规则较严),也说明单纯用抽样不合格率来判定整批合格与否不可取。
抽样不良率只能单调的近似表达批的质量水平(比如相近,不良率都在10%以下,不能作为验收的评判依据(不科学)。
⑤ 产品不良率为13%能接收吗
看你们公司的情况啊。
成熟的产品,有成熟的制造工艺与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产品不良率一般都在1%以下。而不成熟的产品,缺乏成熟的制造工艺,也没有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那产品不良率达到50%也是有可能的。而能不能接受,完全取决于公司的成本效益方针。比如新出的某种产品,虽然不良率达到50%,但售出的利润达到1000%,也就是说,卖出一个就赚回10个的本了,那当然是能接受的。反之,如果产品利润率很低,卖1000个才能赚到1个的本,那1%的不良率也是不能接受的。
现在一般企业的瑕疵率大约是3到4个西格玛,以4西格玛而言,相当于每一百万个机会里,有6210次误差。如果企业不断追求品质改进,达到6西格玛的程度,绩效就几近于完美地达成顾客要求,在一百万个机会里,只找得出3.4个瑕疵。
⑥ 1000行代码出现多少个bug在合理范围内
正常情况下, 如果加上你修复的BUG,你犯的错误,差不多,10行代码至少有一个BUG。所1000行代码, 至少要有100个BUG。
但是大部分BUG都被消除在编码阶段,剩下的一大半消除在单元测试阶段。然后更少的在集成测试,以及测试人员测试中发现。最后只有几个type error可能会隐藏很久。
如果按单元测试阶段计算,100行代码有4-5个BUG是正常的,但是测试人员发现的BUG,1千行代码, 可能1-2个BUG。真正的大部分BUG,在程序员手里已经解决了。
⑦ bug率多少算正常
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的。比如:严重等级的BUG必须修正、影响用户使用的BUG必须修正。但是有一些是是很难复现的、在测试中发现了BUG但是却不能复现出来、或者是有的BUG能复现 但是项目组讨论却认为不一定要修改。
bug原意是“臭虫”,现可用来指代计算机上存在的漏洞,原因是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有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的危害。广义上,bug可用作形容各领域范围内出现的漏洞或缺陷。
名称由来:
为马克2号(Harvard Mark II)编制程序的葛丽丝·霍波(Grace Hopper)是一位美国海军准将及计算机科学家,同时也是世界最早的一批程序设计师之一。
有一天,她在调试设备时出现故障,拆开继电器后,发现有只飞蛾被夹扁在触点中间,从而“卡”住了机器的运行。于是,霍波诙谐的把程序故障统称为BUG(飞虫),把排除程序故障叫DEBUG,而这奇怪的“称呼”,竟成为后来计算机领域的专业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