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产品设计拔模一般多少度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
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
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叁考之用
B. 产品拔模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1. 角度1度*高度1mm=0.0174mm(段差);
2. 1条=1丝=0.01mm;
3. 确认好前后模的出模方向;
4. 所有产品拔模均以减胶方式拔模,如要加胶那么要客户确认,方可拔模;
5.拔模的面上有圆角的,要把圆去除后在拔,在倒回一样的圆角(产品在拔模后会有些改动,属正常的);
6. 拔模后不能影响产品的功能以及外观;
7. 产品通常拔模角以3度为基准,但是要看拔模面的高度是多少,一般段差为0.05-0.1mm左右为好,不要太大;
8. 拔模后肋骨的最小端不能小于0.6mm,不然难成型;
9. 结构的出模方向也要拔模。
10. 拔模角度要看产品的外观要求,在确认拔多大的角度(如晒纹、亮面),晒纹花越深拔模角度越大,一般拔模角度参照纹板里的拔模参数进行拔模。
11.除1mm外的直身面不用拔模,其余的直身面都要拔模。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 关于拔模多少,可以脱模
做小件的精密模具要看产品材质和外观要求:软件,硬胶,外观面,软件差插穿面的拔模落差在0.07以上,胶位面大概在0.05左右就可以,软胶插穿面拔模落差在0.09以上,胶位面在0.07以上,侧边纹面的需根据纹面型号来定,最好是咨询下纹面厂商.大模的出模角度要相对的更大些.
D. 拔模角度怎么计算
拔模斜度( 也就是脱模斜度),是为了方便出模而在模膛两侧设计的斜度。脱模斜度的取向要根据塑件的内外型尺寸而定。
拔模斜度计算公式:
以拔模斜度1:50是多少度?
拔模斜度计算公式:斜度 tanα=1/50 1.14°锥度 tanα=1/5 11.3°
拔模斜度也就是脱模斜度,是为了方便出模而在模膛两侧设计的斜度。脱模斜度的取向要根据塑件的内外型尺寸而定。为了让成型品可以顺利顶出脱离模具,在与模具开闭相同方向的壁面(包括侧型芯与加强肋),必须设定拔模斜度以利脱模。
塑件脱模斜度的大小,与塑件的性质、收缩率、摩擦因数、塑件壁厚和几何形状有关。硬质塑料比软质塑料脱模斜度大;形状较复杂或成型孔较多的塑件取较大的脱模斜度;塑件高度较大、孔较深,则取较小的脱模斜度;壁厚增加、内孔包紧型芯的力大,脱模斜度也应取大些。有时,为了在开模时让塑件留在凹模内或型芯上,而有意将该边斜度减小或将斜边放大。
另外不管是凸、凹模与镶块甚至滑块都要有的斜度,通常拔模斜度最少为5.,一般来说,以7。以上为好,而其方向则以机台的顶杆顶出或油缸动作的方向为准。尤其是凹模面有蚀纹的时候,更应该注意拔模斜度的问题。
E. 压铸件拔模角度
高度与拔模斜度,拔模斜度越大越容易脱模,对于墙面较深(高)的产品或产品本身较深(高)的更是重要。又因为拔模斜度而产生的厚度变化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因此可以避免壁面壁厚太薄或太厚而导致成型不良的种种问题:
tanθ=X/H;θ=拔模斜度;H=墙高或肋高;X=所减少的壁厚(或倾斜偏差量)。
通常设计较精密的产品都会要求较小的拔模斜度,也就是在产品深(高)度较大时,其倾斜量X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例如高100mm的产品,若是要求精密的产品,则希望上下偏差量能控制在0.15 mm之内,tanθ=0.005,θ≈0.25。
这样的角度,就成型而言已是非常困难,但在现今成型机越来越精密、模具也越精细的时代,做到这样甚至更小的偏移也不无可能,若仍无法达到需求,则应考虑做滑块来解决。
(5)产品很深拔模给多少度扩展阅读
大小确定原则:
(1)材料的收缩阻力大时,拔模斜度应取大。
(2)收缩量大、浇注温度高时,拔模斜度应取大。
(3)制件需要拔模部分尺寸大,拔模斜度应取大。
(4)模具型腔表面越光(即表面粗糙度越小),拔模斜度越小。
流体压力成型制件的壁厚一般较薄,因此拔模斜度取增大制件壁厚的形式。当制件尺寸精度要求不高或制件的图纸未做特殊规定时,其外形、凸出部分的拔模斜度取0。
30′,内腔、孔、凹人部分的拔模斜度取1。。当整体制件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或制件的图纸中某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时,应控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
F. 拔模斜度有什么作用一般是多少度
拔模斜度作用是为了方便出模而在模膛两侧设计的斜度。一般来说,以7°以上为好,而其方向则以机台的顶杆顶出或油缸动作的方向为准。尤其是凹模面有蚀纹的时候,更应该注意拔模斜度的问题。
零件冷却的时候,将向型芯收缩。而拔模斜度有助于零件避免受到型芯的影响。即便存在取消拔模斜度的想法,但也一定不要取消拔模斜度。如果拔模斜度降低,零件的锁定力将变大,从而所需要的将零件从模具中拆卸下来的力也将增大。
塑型时间也不得不延长,因为这样才可以使零件充分冷却,保证可以从模具中拆卸出来。因为零件必须冷却到刚度足够大,才可以在不变形的情况下顶出。
这种冷却时间可以占到整个塑型时间的50%~80%。相反,拔模斜度越大,所需要的将零件从模具中拆卸出来的力就越小,零件从模具中拆卸出来的时间也就越短。
考虑到上述相互矛盾的对抗因素,对于大多数填充物料而言,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法就是将拔模斜度降低到1°。但是,人们很容易将1°作为对于任何情况都采用的习惯性数值,这样就忽略了合理的拔模斜度可能节省的成本。
(6)产品很深拔模给多少度扩展阅读
模具设计时,型芯或凸台的拔模斜度可取某高度范围的最大值,型腔的拔模斜度可取某高度范围的最小值。型芯的拔模斜度取最大值,动模型腔的拔模斜度取最小值,这样,试模后可根据制件实际情况对模具进行修理。
流体压力成型机床的顶出机构在动模部分,只有保证开模后制件停留在动模,才能有效完成制件的顶出。模具设计时,当不能完全确定制件在开模后到底停留在哪一半模时,在制件尺寸公差范围内适当调整拔模斜度可使制件在开模后停留在预想的那一半模。
当对制件中的d1、d2、d3、d4有同心度要求时,分型面必须在A~A处且d1与d2设计在同一型芯上才能使模具保证其要求,但很难确定制件在开模后到底停留在哪一半模。模具设计时只要把动模的拔模斜度尽可能取小而静模的拔模斜度取大(在制件尺寸公差范围内),就可使制件在开模后停留在动模。
塑胶产品在设计上通常会为了能够轻易的使产品由模具脱离出来而需要在边缘的内侧和外侧各设有一个倾斜角为出模角。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后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后,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
G. 注塑模具拔模角做多大比较好
0.5差不多了,这个还是要看你的产品的,主要是用于脱模
H. 关于proe拔模角度,如果深度小于1厘米的,最少要多少度
塑胶模吗?如果是,一般小于10mm的0.5到1度即可,如果不影响外观的还可以适当放大一点,一些插穿或是碰穿位就做个3-5度,结构允许的话可以再多放一些。五金模的拔模角应该要更大一些,具体是多少,没做过不太清楚。
I. 咬花MT11010产品的拔模角度至少应该多少度
咬花MT11010产品的拔模角度至少2.5度
J. 在设计注塑件时拔模角度应该怎么选择与材料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大侠指教,如果有详细资料更好,小弟深入
若然产品附有垂直外壁并且与开模方向相同的话,则模具在塑料成型后需要很大的开模力才能打开,而且,在模具开启后,产品脱离模具的过程亦相信十分困难。要是该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上已预留出模角及所有接触产品的模具零件在加工过程当中经过高度抛光的话,脱模就变成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出模角的考虑在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因注塑件冷却收缩后多附在凸模上,为了使产品壁厚平均及防止产品在开模后附在较热的凹模上,出模角对应于凹模及凸模是应该相等的。不过,在特殊情况下若然要求产品于开模后附在凹模的话,可将相接凹模部份的出模角尽量减少,或刻意在凹模加上适量的倒扣位。 出模角的大小是没有一定的准则,多数是凭经验和依照产品的深度来决定。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一般来说,高度抛光的外壁可使用1/8度或1/4度的出模角。深入或附有织纹的产品要求出模角作相应的增加,习惯上每0.025mm深的织纹,便需要额外1度的出模角。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和边位深度之关系表,列出出模角度与单边间隙的关系,可作为叁考之用。此外,当产品需要长而深的肋骨及较小的出模角时,顶针的设计须有特别的处理,见对深而长加强筋的顶针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