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元青花凤首扁壶的元·青花凤首扁壶(首都博物馆藏鸾)
出土时间:1970年
文物尺寸:高18.7厘米 口径4厘米
出土地点: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居住遗址
文物描述: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白地兰花,色彩鲜艳,清新雅致,主题突出,更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染力。此类飞凤牡丹纹饰在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中经常使用,元、明、清三代这种纹饰久盛不衰。用凤首、凤尾构成壶的流和柄,以这种立体表现手法与壶体平面绘画的凤首有机的结合,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可谓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独具匠心。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的珍品。
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类器型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等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型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1970年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刚出土时16件瓷器都很完整,但其中几件出土后都逐一破碎,这件青花扁壶即在其中。
本次出土文物中,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后破损最为严重,遂对其进行重点修复。48块碎片粘成的首博镇馆之宝
2004年秋,该青花凤首扁壶送抵上海博物馆由修复专家蒋道银先生修复,整个过程历经13个月。
蒋先生使用加温的方法,将扁壶拆开后发现青花凤首扁壶出土时已经碎成48片。最大的13×6厘米,最小的为2厘米左右,仅如指甲般大小。令蒋先生不解的是,在粘接完整后发现器物平放向前倾斜3至5度。壶柄上方有一小环施釉不全,呈露胎状,原来该件国宝出窑后就存在缺陷,也许正因此流散人间。另外粘接后仅仅高18. 7厘米的椭圆小壶,全身残缺孔洞达17处。蒋先生对其残缺部位进行了重点“美容”,就是用现代高科技的无色无味环氧树脂加填充料配制腻子补缺,最后再用高分子油漆颜料喷涂底色、绘画纹饰等工序,使这件镇馆之宝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后再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站在元代的青花瓷器面前,我们呼吸着那个年代的文明空气同时,在那些历史符号下,慢慢的读懂了其自身每一个生命的气息,这正是此尊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魅力。
❷ 茶壶始于什么年代
现代意义的茶壶,应该是始于唐代。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看看中国茶具的变迁,就知道了。茶具是和人们饮茶的方法分不开的!茶具是发展的是变化的。
1、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茶具是2070年前:
西汉 (公元前63年)王褒的《僮约》中有“烹荼尽具,已而盖藏”的文字,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说明当时饮茶已经有茶具了。
2、中国人明确记载使用茶具是在1700年前:
西晋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里的“鼎”当属茶具无疑。
3、明确有茶壶,应该是在唐代(包括五代)时:
到了唐朝(含五代),茶已成为日常饮料,开始讲究喝茶的情趣,出现了茶艺(这是日本茶道的来源)。此时的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开始注重茶具如何对茶的色、香、味进行保留和提高,开始欣赏茶具本身的艺术性。现代意义上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快速发展。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现在有些地方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的。
4、到了宋代(含金、辽) ,饮茶方法出现变化,由过去的煎茶改为点茶(把茶叶碾成粉末状,用沸水冲泡调制)。但基本延续了唐代的茶具形式,致使出现了点茶的瓶。瓶的功能大致等同于现在的壶。
5、元代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
6、明代茶具,因为茶饼变成了茶叶,所以发生巨变:
明代开始,人们不再饮用茶饼,条形散茶在全国范围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等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
7、清代,茶的种类开始大发展:
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所以清代的茶具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8、当代现代名目繁多,做工更精,质量上乘:
饮茶的方法没有变化,但是开始追求茶具的品质,材料、样式、做工等等,开始追求茶具的形式,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数不胜数。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茶壶,应该是始于唐代!
❸ 扁晨壶由来
春秋时期作为酒器。
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鸟纹,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此器造型独特,纹饰新奇流畅。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
经典的紫砂壶款式有很多,最耐看的有西施壶、石瓢壶、德钟壶、仿古如意壶、井栏壶、掇球壶等等多种壶型。典型的传统壶型,清代邵大亨初创,德钟壶,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❹ 这茶壶是什么年代的
这种老式的大茶壶,七八十年代多的是啊。我是80年代出生的,小的时候经常在农村还能见到这种茶壶。都是民窑生产的,不值什么钱的。
❺ 这是什么年代的茶壶
这是个老物件,小时候我随父亲过年时拜年到长辈家看到的茶壶,大概在五,六十年代的东西,不属j古董,是现在的日用品,现在很少见到,有可能农村还可能有,不值多少钱,见物思人,多少老人已归西,访友半为鬼,时间是把杀猪刀,匆匆己过半百,
❻ 元青花凤首扁壶用的什么颜料
凤首扁壶采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进行绘画。
这种钴料中铁的成分多于锰的成分,纹饰笔触中会出现一些铁的结晶斑,青花颜色浓重鲜艳。元·青花凤首扁壶共两尊,为鸾凤(雌雄)各一尊。一为凤(雄),现存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一为鸾(雌),现存北京首都博物馆。
元青花凤首扁壶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瓷器窖藏,窖藏中同时出土了九件元青花瓷器。青花凤首扁壶整体为一凤形,其特殊的形制使其在元代青花瓷器中熠熠夺目。
鸾凤纹作为装饰纹样在宋代艺术品中已出现,元代更为普遍,出现于元青花瓷器、丝织品、石刻等高端装饰艺术中,同时也见有凤首装饰的梅瓶及其他壶式。目前所见两件元青花凤首扁壶,一件发现于元大都遗址,另一件则出土于新疆的阿力麻里古城,是元代丝绸之路的见证。
❼ “元青花凤首扁壶”的特点是什么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整个壶体为扁形,壶嘴是凤头;凤的双翅分别在壶身两侧,凤尾巧妙的形成壶柄,造型优美,纹饰绘制的非常精巧。
❽ 壶经历了从什么时期到什么叶伐的演变过程
壶经历了从无流时期到有流时期的演变过程。
壶,器皿的一种,是指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
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
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壶等等。
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璃虎等立体动物形象。战国相汉代的壶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弧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造型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鉴,平底或圈足。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瓢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