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金 丝绸
古代人包裹黄金都是用布,这布是越细越好(以免磨损黄金),所谓不能接触,是因为在古代这两者都是贵重物品。
听说过“金帛”这个词没?金指的是黄金,帛指的是丝绸。在某一个时期,丝绸和黄金是同价的(丝绸又称“软黄金”),所以不用丝绸包黄金,有点奢侈。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丝绸不能接触黄金”的说法。还有一说,是说这两者放在一起有“露富”的嫌疑,说这家人太有钱了。
现代是可以的,现代的技术生产丝绸已经可以大批量了,而黄金的储备量却较之古代没有增加,所以现在的丝绸没有黄金贵重。你可以用丝绸包裹黄金。
2. 中国古代“丝绸”的价格堪比黄金,由什么因素所决定的
物以稀为贵啊,价格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3. 古代,丝绸锦帛很值钱吗看电视里古装片,皇上赏赐都是黄金多少,丝绸多少
的确古代丝绸很值钱 因为都是手工制作。缂丝 一寸缂丝一寸金 香云纱也有软黄金之称。像清代官服 龙袍更是价值连城 像红楼梦中描述的纱 也是价值黄金若干两。
4. 中国丝绸为什么会成为罗马和地中海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早在罗马的共和末期,丝绸之价竟贵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到公元2世纪时,即使是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每年从罗马流入印度、赛里斯和阿拉伯半岛的钱,不下一亿赛斯太斯(古罗马货币单位)。这种崇尚丝绸的风气,愈演愈烈。到了公元4世纪,罗马人不分贵贱都穿绸缎了。中国丝绸,不仅成为罗马和地中海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且在精神上大大拓宽了古代西方各族人民对美的追求的视野。
5. 万万没想到,中国的丝绸在国外贵过黄金,这是丝绸之路名字的由来么
丝绸之路(德语:Seidenstraße;英语:Silk Road),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于1877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1]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 “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1]:5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张骞在前138—前126年和前119年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杜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6. 丝绸的影响力有多大,为何说罗马帝国经济衰落就是因为它
丝绸西销和罗马帝国的经济衰落并没有直接关联。因为罗马帝国的经济衰落主要是因为军事上的失败。
总的来说,丝绸作为软黄金,在当时因为交易量很少,所以不足以撼动罗马帝国的经济。罗马帝国的衰落是它本身的经济政策、社会风气以及日耳曼人叛乱和战争导致的。特别是军事上的失败,简直让罗马帝国万劫不复。
7. 中国古代“丝绸”的价格堪比黄金,这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丝是一种含氮高分子化合物的长丝纤维,主要成分是丝素蛋白、甘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等成分。蚕吐丝时,实际上吐出了两根丝,凝固定形后合并成一根纤维,正因如此,蚕丝的断面类似于眼镜。按照蚕的食性不同,蚕丝分为桑蚕丝、祚蚕丝、木薯蚕丝、蓖麻蚕丝等品种。蚕丝经过缫丝、织造和染整等工艺,就能成为人人皆知的丝绸。
丝绸的优良品质,也决定了自身的高价。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襌衣,交领,右衽,直裾,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用料约2.6平方米,仅重49克。去除较重的衣领、衣袖和衣襟边缘,纯纱的重量只有20多克。
8. 中国古代“丝绸”的价格为何堪比黄金,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丝绸”价格堪比黄金是因为“丝绸”工艺要求比较高,特别耗时,而且会制作丝绸的手工艺人实在太少了。中国古代受技术影响,制作“丝绸”的原材料非常难以获得而且材料稀少,在中国古代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懂得制作丝绸,所以“丝绸”卖给我国其他地方和国外的价格就非常高。
“丝绸”的价值不仅在国内非常高,而且在古代只有中原地区的中国掌握了“丝绸”的制作工艺,其他国家要想拥有丝绸只能跟中国做交换。而且要想从中国把“丝绸”运往世界各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从有了丝绸之路后,“丝绸”才得以大量运往世界各地。运距长,而且各个商人在其中牟利,所以运往外国的“丝绸”就更加昂贵了。
9. 中国丝绸如何将世界缠绕
技术扩散
在早期欧洲,丝绸一直被视为上流精英不可或缺的服饰用料,但进入中世纪之后,中国逐渐失去了对丝绸技术的垄断,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常常被欧洲工匠拆解,以重新利用这些丝线。到后来,中国干脆以出口生丝为主,欧洲纺织工业因此获得了充足的原料来源。
在此之前,中国一直把丝绸生产技术视为绝密,禁止外传;蚕卵、桑种和缫丝工都被官方严密管控,出境客商在边关口岸甚至被搜身检查。这样一来,虽然大量丝绸出口到外国,但养蚕业仍是中国人谨慎保护的秘密。这使得早期的欧洲人对丝绸的来源想入非非,罗马人坚信丝绸是中国人用一种特殊的树叶织成的。但古罗马科学家老普林尼想到蚕蛾,他在《自然史》中说“它们就像蜘蛛一样织网,而这些网就成了一种女人使用的奢侈布料,被称作丝绸”。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丝绸技术在中国南北的扩散,势必也会传播到境外。朝鲜最早获得养蚕技术,西域、印度和日本也陆续学会了蚕丝技艺。公元522年,东罗马帝国也成功获得了桑蚕卵并能开始桑蚕的养殖。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不仅开始生产丝绸,而且随着武力扩张,将蚕丝生产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地区。从非洲到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丝绸业方兴未艾。
稍晚一些的十字军东征进一步使丝绸技术扩散到西欧。特别是君士坦丁堡的丝绸织工到意大利之后,意大利的丝绸产业平地而起,成为一个具有近代工厂特点的新兴行业。14世纪时,就已经出现拥有4000个纺锤,并以水力为动力的造丝厂。1472年时,单单佛罗伦萨市就有84家作坊,以及至少7000名纺织工人。根据经济史学家桑巴特的记述,里昂丝绸工业创始人维亚尔的一座厂房里就有46部织机。17世纪中叶,里昂有1.4万多架织机在开工,而丝绸行业也喂饱了该城1/3的人口。在1341年的波洛尼亚,巴赫萨罗建立了一个机械化丝织厂:“由雷诺河水带动的大型机器能迅速地纺捻出4000根丝线,从而很快完成4000个丝织工的工作。由于使用水力,纺出的丝既结实又漂亮。他们每年出产18万磅丝绸,其中大量的是双股丝线。”
中国失去丝绸的垄断之后,依然保持着无可匹敌的规模优势,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向欧洲和近东输出高质量丝绸。但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古老的丝绸工业首当其冲,在廉价的棉纺品冲击下,丝绸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机械缫丝代替手工,蒸汽动力代替了人力;接下来,人造丝开始取代蚕丝。对现代人来说,丝绸更多是作为一段历史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古老的丝绸之路最近才又被赋予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