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徐如铁书法值多少钱
徐如铁的书法造诣很高,是当代少有的实力派书法家,其精品价格应该在30000——50000每平尺
‘贰’ 关于赞美字体()()如()
康桥序徐如铁先生书法集《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
徐如铁先生不仅楷书写得传神,而且对历代书法与书法名人都作过研究。他的字点画之间内含筋骨、剑戟如张,间架结构阴阳平衡、迎让有序,整体布局和谐灵动、节奏流畅,宛如一首首书法抒情的交响。
初识徐如铁,是在2008年奥运书画艺术会上。徐如铁和他的孪生弟弟徐如钢是整个会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俩人的到场,使得整个会场活跃起来,孪生兄弟的书画艺术很快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进一步了解徐如铁和徐如钢后,许多人的好奇感开始变成赞叹,甚而被这对孪生兄弟的书画艺术倾倒。
当时,徐建林先生送我一帖徐如铁先生手书的《金刚经》。蓝色的纸金色的字,看起来流光溢彩,加之徐先生的楷书豪劲清润、骨气丰匀,直让人疑惑是用来广告的印刷品。问话刚一出口,顿觉失语,印刷的字哪是这样富于弹性!温雅舒展之中,孕育澎湃的激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徐建林先生请我为其伯父将要出版的书法集《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作序,我没有拒绝,因为感动。
文字是上天给我们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人类艺术史上,最富魅力最能贯穿人类精神而达到艺术顶峰的是书法。这一点上,汉字书法表现更为精妙,点画的起伏顿挫、字与字的峭劲跌宕、词句之间的意态纵横、整体的气势磅礴及构成美:诗一样绵长的意韵与哲理性思想,任何艺术都不能与之相虞美。最简单的点画,也蕴藏玄奥,“永字八法”要求:第一笔点笔要取侧势,起笔用藏锋或露锋,落笔要迅速有力,做到“侧峰峻落”,古人形容“峻落”如高山坠石,势足收峰。其间铺毫行笔要饱满,收笔强调用顿笔回锋。
书法,从最早的初创时期到它的孕育发展直到完满成熟阶段,饱含着我们先民对世界的感觉感知和无限深情,“永字八法”中的长撇“掠”,古人形容是雀鸟低空迅疾飞过,也叫“飞燕掠水”。王羲之在题《笔阵图》时说:“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强调每一笔画的运笔要有三个动作:起笔、行笔和收笔。笔画之间,我们看到和感到的是对自然的摹仿和生命意象的抒情,每一字的书写都包含我们对生命的体悟,字成为我们驶向世界的大门,词成为我们驶向世界的大道,那隐退的隐喻和象征是我们的钥匙,我们要善于找到它。徐如铁先生为我们的手上递来钥匙,这就是他的楷体书法集《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也是最需要功夫的,相传王羲之学书法时,对楷书的基本笔法“永字八法”的锤炼达十五年之久。徐如铁先生长久以来,致力于楷书书法的研究与创作。许多人写书法,对书法的奥妙却不知一二,这不能不是件遗憾的事,就像喜爱音乐的人,不懂五线谱,无论他的歌唱得多么好,却不能真正悟出音乐的本质和精髓。王羲之七岁学写字,十二岁偷着读了父亲藏在枕下的前代《笔法》,不出一个月,书法大有长进。书法之于书法家是必胜的法宝,蔡邕在嵩山石室得李斯留下的笔法,而成为一代宗师;钟繇为得蔡邕笔法,竟不惜偷掘韦诞的坟墓,盗取笔法。徐如铁先生深得《笔法》之奥妙,手书王羲之告汝子论笔势十二章,实难能可贵!
徐先生在“今述笔势论……开汝之悟”的书写中,一个“述”字就饱沾他踌躇满志、言无不尽的复杂情感。真正的书法家首先是一个创造者,他在合理的书写中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以适当的书写形式,以及他对书写内容的深刻感觉和他的书写情感熔于一炉,才能塑造好每一个字的形象。徐先生书写“述”字,没有按照捺的常规写法,而是用“水”字中的右“纟”,古人讲:捺画也名“磔”,是祭奠分割牲畜肢体的动作,笔画像一把斜角刀,捺画虽然在隶书时已经有“燕尾”之变化,但徐先生还是把捺笔写得更加一波三折,点画之间那种对儿女千嘱咐万叮咛的情感描写,通过一波三折表现出千徊万转、凝重浑厚的艺术效果。
书法是形而上的,它是人类初始和最终极的艺术表达,字与字之间、词与句之间、都是情感和灵魂的直接抒写。徐先生的书法不仅可以让我们临帖好楷书,而且交给我们制胜的书之法宝,他为我们捧献的是一个艺术家滚烫的心。通读论笔势十二章,徐先生的书写刚中有柔,斩钉截铁之中自然舒展、方圆有韵之间飘逸飞动,章法上的抑扬俯仰、顾盼多姿,让读者和书写者感觉妙趣横生。可以说徐先生的书写是用心的,更是用情的,开篇中我看到三个“汝”字,每一个“汝”字都是不一样的写法;二个章字相叠也用了不同的写法,其中一个“章”字用了孔府门前文章出头的“章”字;六十个“之”字,也各有千秋,笔笔关情!
徐先生不仅对楷书独有情衷,行书也写得精妙。他在古今行书二千年的演变长河中,不倦地求索。行书书法灿若星辰,天外有天,相传王羲之七岁学写字,后学于卫夫人,认为自己的字已经相当了得,后来渡江北游名山,看到李斯的书迹、钟繇的字、又拜读了蔡邕书《熹平石经》、张旭书《西岳碑》,眼界更为开阔,从此更加刻苦地学习书法。王羲之在书法上博采众美,熔铸古今,一变魏晋以来流行的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书法造诣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看:钟繇完成了由隶到楷的伟大变革,王羲之从卫夫人学习钟繇笔法,勇于创新,在笔势和字形上都有变化,表现出更丰富的审美内容。王羲之的书法笔含篆隶而不露痕迹,笔力雄健而含蓄敛气,风度洒脱又自然安祥,圆浑典雅、奇伟婉丽;在行书的运笔上有藏有露,欹侧峭劲;结体上匠心独运,起伏顿挫有致;章法上疏密斜正,变幻多姿;字与字之间虽绝少牵丝连带,却一气贯注、风神骤发,古人称王羲之的行书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徐如铁先生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博采众家,他的书法有王羲之的超逸与豪迈,有欧阳询的险峻与凝重、有颜真卿的浑厚与奔放、有苏东坡的沉静与超妙、有黄庭坚的潇洒与不拘、有米芾的神骏与顾盼……千年行书千姿百态,徐先生能够在学与似之间破阵而出,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情感情意升华而为艺术的意象性和形象性。
“让作品说话,叫历史评判。”徐先生有豁达超然的艺术观,这是他的人格魅力。徐如铁先生1950年出生于湖北孝感一个书香世家,五岁秉承严父指教,初学黄自元“汉字简架结构九十二法”,八岁临习王羲之碑帖和欧阳询碑帖,十二岁临习王佑军草书。因为先生性格稳重厚实,最终选择了正楷和行书。徐如铁现任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诗书画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金钢经》、《道德经》、《诸葛亮出师表》。
书山有路,徐如铁先生在山的高处向我们指出攀登的阶梯,并用自己精学苦练所得作铁索,搀扶每一个攀爬登险之人。
是为序
‘叁’ 徐如铁书法价值
如果是一张纸一个的大字几十元平尺是可以的,是四个大字一百元平尺也是可以的,
可是如果是小字就不止了,如果是抄经书或者是诗词,字数在几百几千,就是千元平尺,甚至几千元平尺都是要的。还要看纸张,用墨等。另外,艺术品价格高低都得市场说了算,有的买高档的,有的买低档的。另外相同与不相同的字画在不同的人眼里价格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谁的书画都有好差,都有值钱与不值钱的,有贵的和相对便宜一点的,所以不能笼统用平方尺来论,只能说某一张是多少钱一平方尺。润格也没有什么准头,只是一种参考,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和对他的书画的了解,以及当时的市场的炒作情况而定。一幅字画,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的拍卖人手里,价格都会不一样。比如,同一个人的书画有的值10元或者20元一平尺,有的值50元或者100元一平尺,有的值1000元/平尺,有的2000元平尺,有的可能3000平尺、······,甚至1万、几万平尺······;而且换另一个拍卖商、中介又是别一种情况······所以是很难判断的,更不是绝对的一个价格。任何个人的评价都只是片面的、个人的观点。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别喜欢的买家想要,这些都可能使得价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现在有职务,或者纯粹是炒作才使得书画价格高;那么等他退了,或者没有人炒作了,价格很快会降下来,甚至不值钱。其他任何艺术品均如此。只要是还好,都有收藏价值。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润格是不靠谱的一种参考,主要还是看市场,还有自己对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说的。还有仿品和印刷品及行画都是不值钱的,除了年代久远同时是名人作品、名人仿品才会值点钱。不好意思,主意还是要自己拿,别人说的都只能作为参考。一己之见,说得不对请原谅。
‘肆’ 徐如铁书法值多少钱。徐如铁老师主要是以传统的书法为主,其价格7一8千一平尺。在北京很有名气,中央电
关于书法的价值和内涵,着名书法家潘守宇认为有三要素:1,人品:心正则笔正。(唐太宗问柳公权书法;另外世人不欣赏奸臣蔡京的书法作品,而推崇蔡襄的书法!) -人品不高,笔墨无法。-----范曾什么人写什么字,什么人画什么画。明末清初名医、文学家 、书法家傅山先生在《作字示儿孙》中讲: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学颜公书,先读颜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书道》中说:“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无品尤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2,苦练:历史典故记载:(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染。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 墨磨万挺,不做张芝做索靖。(中国历史上几位成功书法家的苦练典故。)民国大书法家沈尹默说“学书十年,当有小成”,隋代智永禅师学书法四十年不下楼。3,书卷气:退笔千管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个人学识修养关乎书法成就!多读书,宋代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学养和内涵,书法到了高阶段,写的其实是思想,是气质,是情绪,是一种精神和人格修养的表达。古代大书法家一般同时也是大学问家。 楷法无欺,在荣宝斋见过他和潘守宇先生这样的行楷价格每平近万元----
‘伍’ 请问谁知道书法家徐如钢、徐如铁和他们最近的具体情况
徐如铁、徐如钢艺术简历
徐如铁(哥),徐如钢(弟,现用名:徐刚),孪生兄弟,1954年生于大别山麓董永故里——湖北孝感,书香世家,大学文化,现定居北京海淀。
徐氏孪生兄弟从五岁时秉承严父传教,初学“汉字简架结构九十二法”及“永”字八法;八岁时临习王羲之及欧、颜、柳体碑帖,并背诵王右军的草圣诀歌,十二岁时开始临习王右军草书。徐氏孪生兄弟历尽沧桑、笔耕不辍、虽然生于农村,但对中国文化、书法艺术深研不厌,兄弟二人博览群书,相互研究、探讨。博古之长、展今之秀,五体“真、行、篆、隶、草”无体不精,无论书体变异,始以“严谨”扣弦,使书法艺术更显苍劲古雅,飘逸隽永。
多年来,兄弟俩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大型政治活动书法展,并在全国党报、党刊发表。多被邀参加新加坡、韩国、美国、日本等国书法展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其作品被国际友人、国家领导、单位收藏,并且获有荣誉证书及收藏证书。特别是一九九九澳门回归,受南京世博会特邀,参加世界华人艺术名家精品博览会,兄弟俩不仅双双夺冠,并且获得“世界华人百名艺术英才、着名书法艺术家”荣誉称号。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参加军博、国博大型书展,荣获金奖。近期,为纪念宋庆龄逝世25周年书画展,兄弟俩又被组委作为嘉宾特邀参加。
2003年,被文化部诗书画院聘用,徐如铁任副院长;徐刚任副秘书长。主要承担、策划国家大型政治活动书画展及全国各大企业文化笔会活动。
收藏代表作:诸葛亮出师表、金刚经、道德经、等。
‘陆’ 关于赞美汉字的作文
序徐如铁书法《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
康桥
徐如铁先生不仅楷书写得传神,而且对历代书法与书法名人都作过研究。他的字点画之间内含筋骨、剑戟如张,间架结构阴阳平衡、迎让有序,整体布局和谐灵动、节奏流畅,宛如一首首书法抒情的交响。
初识徐如铁,是在2008年奥运书画艺术会上。徐如铁和他的孪生弟弟徐如钢是整个会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俩人的到场,使得整个会场活跃起来,孪生兄弟的书画艺术很快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进一步了解徐如铁和徐如钢后,许多人的好奇感开始变成赞叹,甚而被这对孪生兄弟的书画艺术倾倒。
当时,徐建林先生送我一帖徐如铁先生手书的《金刚经》。蓝色的纸金色的字,看起来流光溢彩,加之徐先生的楷书豪劲清润、骨气丰匀,直让人疑惑是用来广告的印刷品。问话刚一出口,顿觉失语,印刷的字哪是这样富于弹性!温雅舒展之中,孕育澎湃的激情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徐建林先生请我为其伯父将要出版的书法集《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作序,我没有拒绝,因为感动。
文字是上天给我们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人类艺术史上,最富魅力最能贯穿人类精神而达到艺术顶峰的是书法。这一点上,汉字书法表现更为精妙,点画的起伏顿挫、字与字的峭劲跌宕、词句之间的意态纵横、整体的气势磅礴及构成美:诗一样绵长的意韵与哲理性思想,任何艺术都不能与之相虞美。最简单的点画,也蕴藏玄奥,“永字八法”要求:第一笔点笔要取侧势,起笔用藏锋或露锋,落笔要迅速有力,做到“侧峰峻落”,古人形容“峻落”如高山坠石,势足收峰。其间铺毫行笔要饱满,收笔强调用顿笔回锋。
书法,从最早的初创时期到它的孕育发展直到完满成熟阶段,饱含着我们先民对世界的感觉感知和无限深情,“永字八法”中的长撇“掠”,古人形容是雀鸟低空迅疾飞过,也叫“飞燕掠水”。王羲之在题《笔阵图》时说:“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强调每一笔画的运笔要有三个动作:起笔、行笔和收笔。笔画之间,我们看到和感到的是对自然的摹仿和生命意象的抒情,每一字的书写都包含我们对生命的体悟,字成为我们驶向世界的大门,词成为我们驶向世界的大道,那隐退的隐喻和象征是我们的钥匙,我们要善于找到它。徐如铁先生为我们的手上递来钥匙,这就是他的楷体书法集《王羲之论笔势十二章》。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楷书是书法的基础,也是最需要功夫的,相传王羲之学书法时,对楷书的基本笔法“永字八法”的锤炼达十五年之久。徐如铁先生长久以来,致力于楷书书法的研究与创作。许多人写书法,对书法的奥妙却不知一二,这不能不是件遗憾的事,就像喜爱音乐的人,不懂五线谱,无论他的歌唱得多么好,却不能真正悟出音乐的本质和精髓。王羲之七岁学写字,十二岁偷着读了父亲藏在枕下的前代《笔法》,不出一个月,书法大有长进。书法之于书法家是必胜的法宝,蔡邕在嵩山石室得李斯留下的笔法,而成为一代宗师;钟繇为得蔡邕笔法,竟不惜偷掘韦诞的坟墓,盗取笔法。徐如铁先生深得《笔法》之奥妙,手书王羲之告汝子论笔势十二章,实难能可贵!
徐先生在“今述笔势论……开汝之悟”的书写中,一个“述”字就饱沾他踌躇满志、言无不尽的复杂情感。真正的书法家首先是一个创造者,他在合理的书写中把感发他的那种意蕴,以适当的书写形式,以及他对书写内容的深刻感觉和他的书写情感熔于一炉,才能塑造好每一个字的形象。徐先生书写“述”字,没有按照捺的常规写法,而是用“水”字中的右“纟”,古人讲:捺画也名“磔”,是祭奠分割牲畜肢体的动作,笔画像一把斜角刀,捺画虽然在隶书时已经有“燕尾”之变化,但徐先生还是把捺笔写得更加一波三折,点画之间那种对儿女千嘱咐万叮咛的情感描写,通过一波三折表现出千徊万转、凝重浑厚的艺术效果。
书法是形而上的,它是人类初始和最终极的艺术表达,字与字之间、词与句之间、都是情感和灵魂的直接抒写。徐先生的书法不仅可以让我们临帖好楷书,而且交给我们制胜的书之法宝,他为我们捧献的是一个艺术家滚烫的心。通读论笔势十二章,徐先生的书写刚中有柔,斩钉截铁之中自然舒展、方圆有韵之间飘逸飞动,章法上的抑扬俯仰、顾盼多姿,让读者和书写者感觉妙趣横生。可以说徐先生的书写是用心的,更是用情的,开篇中我看到三个“汝”字,每一个“汝”字都是不一样的写法;二个章字相叠也用了不同的写法,其中一个“章”字用了孔府门前文章出头的“章”字;六十个“之”字,也各有千秋,笔笔关情!
徐先生不仅对楷书独有情衷,行书也写得精妙。他在古今行书二千年的演变长河中,不倦地求索。行书书法灿若星辰,天外有天,相传王羲之七岁学写字,后学于卫夫人,认为自己的字已经相当了得,后来渡江北游名山,看到李斯的书迹、钟繇的字、又拜读了蔡邕书《熹平石经》、张旭书《西岳碑》,眼界更为开阔,从此更加刻苦地学习书法。王羲之在书法上博采众美,熔铸古今,一变魏晋以来流行的质朴书风,而为妍美流变的新体,书法造诣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看:钟繇完成了由隶到楷的伟大变革,王羲之从卫夫人学习钟繇笔法,勇于创新,在笔势和字形上都有变化,表现出更丰富的审美内容。王羲之的书法笔含篆隶而不露痕迹,笔力雄健而含蓄敛气,风度洒脱又自然安祥,圆浑典雅、奇伟婉丽;在行书的运笔上有藏有露,欹侧峭劲;结体上匠心独运,起伏顿挫有致;章法上疏密斜正,变幻多姿;字与字之间虽绝少牵丝连带,却一气贯注、风神骤发,古人称王羲之的行书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徐如铁先生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博采众家,他的书法有王羲之的超逸与豪迈,有欧阳询的险峻与凝重、有颜真卿的浑厚与奔放、有苏东坡的沉静与超妙、有黄庭坚的潇洒与不拘、有米芾的神骏与顾盼……千年行书千姿百态,徐先生能够在学与似之间破阵而出,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情感情意升华而为艺术的意象性和形象性。
“让作品说话,叫历史评判。”徐先生有豁达超然的艺术观,这是他的人格魅力。徐如铁先生1950年出生于湖北孝感一个书香世家,五岁秉承严父指教,初学黄自元“汉字简架结构九十二法”,八岁临习王羲之碑帖和欧阳询碑帖,十二岁临习王佑军草书。因为先生性格稳重厚实,最终选择了正楷和行书。徐如铁现任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诗书画院副院长,主要作品有《金钢经》、《道德经》、《诸葛亮出师表》。
书山有路,徐如铁先生在山的高处向我们指出攀登的阶梯,并用自己精学苦练所得作铁索,搀扶每一个攀爬登险之人。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