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那些没破译出来的甲骨文都有哪些破译一个十万块我想试试蒙一下
蒙是不行的。那十万块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要写论文,说出你考证的具体过程。给出论据,证明那个甲骨文对应某个汉字。关键是要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你的观点,才能获得那十万块。
‘贰’ 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
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
统筹策办:
艺界网 / 家国情怀文化强国栏目
支持机构:
安阳学院甲骨文艺术研究中心
日本甲骨文书道研究会
参展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池新民 阮渊椿 杨牧青 张大顺
张道森 陈爱民 崔学路 韩天雍
韩志强 傅伟华 谢兆岗 魏 峰
庆祝建党100周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导读
□ 杨牧青
庆祝建党100周年是中国人民的一件大事,世界瞩目共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缅怀党的光辉历程,展望党的蓝图擘画!
逢此庆祝,作为一名新生代的网络媒体人郝富强能够悉心筹划这么一个专题展,是非常的好,连同“纪念联合国成立75周年75位中国书画家新媒体展”、“联合国中文日·24国华人书法名家书写中国24节气”、“当代艺术家书写中国历史纪年”、“2021联合国中文日·中国艺术家以中华传统文化响应联合国倡议”、“世界地球日·中外名家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微展”、“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爱与和平’50位中外书画家作品展”等付出辛勤工作一起给他点个大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路上需要更多有志者做好这个薪火相传的事业,有益中华民族大发展、大团结,有益世界人民和平共处、和谐美好!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将它上升至书法艺术层面这在全世界可谓是独树一帜的。甲骨文书法是甲骨学的一个门类,是学习、研究甲骨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点在海内外甲骨学界初步形成共识。若不谙中国书法之道,不通甲骨文化书法之艺,估计研究“甲骨文”总会有点儿隔靴搔痒之嫌!
自1899年甲骨文被引起重视并成为国际学术研究对象广行其道以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老一辈甲骨学者大都是甲骨文书法佼佼者,如孙诒让(1848-1908)、罗振玉(1865-1940)、丁仁(1874-1949)、郭沫若(1892-1978)、董作宾(1895-1963)、于省吾(1896-1984)、商承祚(1902-1991)、潘主兰(1909-2001)、胡厚宣(1911-1995)等,他们接受着晚清文人规训,坚守传统金石学意蕴,在忠于甲骨契刻精神的同时取法篆书形体笔法的意趣。这一点在早期甲骨文书法作品中表现的很明显。当然,甲骨文书法创作不是抄字典,不是搬字模,而是需要艺术性的升华进行文字构造规律的再次出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艺术视野渐广,受现代书法艺术风潮和水墨实验艺术及线条色彩、展厅视觉等影响,甲骨文书法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多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者开始艺术性的思考和探索,破体求变,推陈出新,具有一定的深刻的觉察度。
最早对甲骨文有书法表现意识的是孙诒让先生,然而将甲骨文直接引入书法表现形式的则是罗振玉先生开了个先河。之后,学者们相继循迹,时有新的突破。从甲骨文书法面貌上率先与前人拉开距离的是胡厚宣先生。再后来如沙曼翁(1916-2011)、刘江(1926年生)等先生也有了新的作品。突出者如杨鲁安(1928-2009)先生取篆刻刀法和大写意画法而融于笔端的率性笔斫、富有书写性的场景,使人对甲骨文书法不得不产生新的艺术审美和认知。
再如先后身居“书协”要职的翟万益(1955年生)先生是一位综合能力很强的书法家,学养深厚,“篆意草情的甲骨书风”突破了以往的藩篱,算是率先的大胆创新和实践者!至于当今能够进行甲骨文书法艺术和甲骨学学术研究“二者并重”的来创作出新者,从2019年举办的一些大型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书法展览”投稿数量和入展作品、编辑书刊等考量,甲骨文书法人才还是比较少的,这个“冷门”是需要升温持续性的热度!
就较全面性的考察,也有许多从事设计创意、工艺美术及现代书法创作者,从甲骨文的契刻精神和玄灵幽深的形体构造中汲取养分,以"汉字"为载体,抽其象,尽其性,水墨与色彩相媾和产生了另一番新风尚,如奥运会LOG创意者韩美林先生,艺术家石虎、徐冰、老甲、濮列平等先生。虽然他们远去甲骨文的簇生之系统,但对于中国文字与书法的艺术内涵发掘是有一定的时代意义的。
传统不是一味不变的,创新也不是不顾及传统的内涵,二者是在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中求守、求进、求变、求新,这是一个极其矛盾的辩证问题,智者自觉,非言辞而能达其义!
本次专题展以甲骨文书法艺术性、创新性、学术性为原则,不仅主体内容写的好,写的有甲骨契刻精神,写的有笔墨艺术规律,而且还要察其落款处的书法功底,考察书写者近几十年来学术研究度如何,影响力如何,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和对新时代文化思想认知等方面的因素。
综合而考之,历时两月有余,从“我们所知”范围内对几百位老、中、青从事甲骨文书法创作者“艺术履历”和近千幅甲骨文书法作品“艺术风貌”进行比较分析、阅审览读,最后确定了一些先生参加展出,选推以庆祝建党百年之盛事!当然,有的约稿因碍于其它琐事未能参加,实为缺憾!就参展的这十几位,虽然不能概括当今甲骨文书法界的全貌,但是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和趋向。
譬如,生于洹上的魏峰(1942年生)先生,在甲骨文书法创作、学术着述、推广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多次组织交流活动,国际影响很大。启功(1912-2005)大师称他高古、野逸的甲骨书法堪称“甲骨遗风”。
早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的崔学路(1945年生)先生,以老庄哲学为基,见心、见意、见性、见道的“灵性甲骨文书法”在书法界是不可多得的。就书法推动方面,刘海粟(1896-1994)大师赞许其:“福佑书坛后坤,功莫大焉。”
张道森(1953年生)先生,先后执教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安阳学院美术学院等,受邀在鲁迅美术学院、海南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讲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是誉满大江南北的教授。他于甲骨文书法投入具足,有《中国美术史》《美术教育学》《中外美术对比发展史》等24部着作行世。特别《甲骨文书法入门》一书,谓之在甲骨文书法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
再如,张大顺(1962年生)先生,二十世纪八十代起,负笈东瀛,勤于刀笔,创出了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尤以甲骨文书法称雄日本,渐播国际。还有印尼华人阮渊椿,上海池新民,山西韩志强,江苏陈爱民,沈阳韩天雍,河南傅伟华,湖南谢兆岗等几位先生,他们在业界都很棒,创作了许多新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出版了多种着作和文论发表,热心甲骨文书法研究和推广,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有的在国际上影响力也非常大,恕愚不才,就不一一细述了。
留观书坛,遍览艺界。以上诸位有我认识并敬慕多年的,也有至今未曾谋面因艺神交的。今我忝列其中,缘于对甲骨文等古文字与上古文化研究学习的一些心得及书法、国画艺术创作展览、交流讲座与艺术、文化、社会评论文稿多见于网之故,亦因撰发“甲骨文非卜辞说”、“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等,努力期使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有一个新的突破,求诸慧鉴之殊。
专题展筹办期间,1990年生于“羲皇故里”的小郝先生与我不断地沟通并嘱写个导读,今文内有不到之处请方家掩笑呵正便是!2021年4月26日初稿于龙城,5月18日修稿于京都,杨牧青记。
‘叁’ 沙曼翁的人物生平
8岁学书,14岁练刻。20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无锡、苏州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 早年成名,中年暗淡,晚年辉煌。张海,言恭达等皆其门下弟子。
沙曼翁先生在书法上酷爱褚遂良,印宗秦汉。稍长,临王羲之行草,学石鼓文、钟鼎文,旁涉汉碑、秦诏版、甲骨文、简牍。
曾于20世纪30年代从虞山萧蜕庵先生学习籀文、小篆、隶、分各体书法及中国文字学,长期来对书法、篆刻艺术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复纵览古人名迹,使其作品形成了古朴淳雅、苍劲秀逸的艺术风格。
沙曼翁先生50岁以后学画,深爱虚谷、八大、石涛等人的笔墨情趣,学得的画风高雅绝俗,清新秀逸之气,扑人眉宇,颇多佳趣。
20世纪80年代,在南京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并先后四次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览,均获海内外人士高度评价。
‘肆’ 书法鉴定有价值吗
内容摘要:现代书法的鉴定主要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了解现代书法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特征;二是要掌握地域、群体代表书家的书体结构和用笔特征;三是要熟悉现代书法作伪的形式和鉴定的方法。 关键字:鉴定 书风 特征
现代书法的鉴定相对于古代书法的鉴定既难又易。所谓难,主要是现代书法个性突出、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所谓易,毕竟现代书家离我们的时间较近,其资料的对照性及鉴定的可靠性比古代书家容易得多。
现代书法的鉴定,主要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了解现代书法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特征;二是要掌握地域、群体代表书家的书体结构和用笔特征;三是要熟悉现代书法作伪的形式和鉴定的方法。
一、了解现代书法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特征
现代书法的发展与历史、政治的发展,以及学术风气密切相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并产生了诸多的艺术流派。
现代书法直接承袭清代遗韵而又自具面貌,其书风主要有三方面:一、民国时期的阴柔书风。二、篆刻金石与书法融汇一体的书风。三、书法与绘画融合的书风。
(一)民国时期的阴柔书风
民国初年的书风,受明清两代书法的影响,书法家们追寻商周、秦汉、魏的上古书风,注重古文字的研究与考证。甲骨、碑版、画像以及汉简均为书家所重。这一时期书家大多碑、帖并重,篆、隶、真、行、草诸体兼习。书法教育的兴起、书法组织、书法活动的增多,推动了书法的普及和书艺的发展。这一时期成就突出的书家有杨守敬、康有为、吴昌硕、沈曾植等。其艺术成就总的来说,很难超越前贤,然就时代发展趋势而言,书体的涉及之广,书风的出陈之新,则较前代有所发展。
民国中期,又有新的发展与变化。书家们在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之后,对碑帖都采取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态度,书学风气的活跃和风格的多变,加快了书法现代化发展的节奏。此时的书坛,呈现出面貌众多、书体各异、名家辈出的局面。其中有碑帖兼长的郑孝胥,金篆均工的吴敬恒,四体皆工的马公愚,专攻章草的章太炎,行草尤精的于右任。而其中以章太炎、于右任成绩最为卓着,在推行章草和标准草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民国时期的书法风格在总体上偏于阴柔。清代早期的书坛崇尚董其昌、赵孟頫的书法,以阴柔细腻之风为主流。强大的碑学运动则一反千年帖学的阴柔细腻,变得雄强、丑拙、支离与率意。对帖学的回归是民国时期书法呈现的突出特点,因而民国时期的主导书风趋向于阴柔化。
(二)篆刻金石与书法融汇一体的书风
现代书坛,还有一批擅长篆刻、金石而书艺成就不凡的书家。他们大都是集篆刻、书法为一体。现代篆刻艺术,因受“浙派”、“皖派”的影响,其技艺能荟萃甲骨、陶文、钟鼎、印玺之长而参道变化,在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同时,篆刻家们的书法艺术也同样显示出他们的优势。①他们从大量的甲骨文、封泥、钟鼎、金文、陶文等资料中吸取营养,并有机地运用到书法创作实践中去。这些书家大都四体皆能,尤擅篆隶、金文。其书作具有较强的金石韵味,呈现出古朴雄浑、清醇典雅的风格特征,代表书家有罗振玉、朱复戡、来楚生等。
(三)书法与绘画融合的书风
在现代书法家中,还有一些擅长绘画的书法家,他们不仅在绘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书法上也造诣颇深。这一类书法家都以书法为绘画的基本功,其书法更注重写意,在笔法运用、结体布局上均与一般书家不同。注重笔画的内在质量,讲究骨法用笔和线条的起止变化。在结构、章法的安排上不太注重法度,故其书体高低偃仰、错落有致、率真自然、典雅厚重,显示出浓烈的时代特征。其代表书家有黄宾虹、齐白石、吴湖帆、张大千、陆维钊等,而尤其以黄宾虹、齐白石等人成就最为突出。
二、掌握地域、群体代表书家的书体结构和用笔特征
现代书坛、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除了必须了解现代书法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外,还应掌握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群体代表书家的书体结构和用笔特征。从这些代表书家入手,就可起到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作用,这对鉴别其他书家作品的真伪可起到参考作用。
现代书坛在各个不同时期均有杰出的代表书家。在民国初期的遗民书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书家有郑孝胥、罗振玉、梁启超、谭延闿等,在民国中期变革书家中,代表书家有章太炎和于右任等,而在以篆刻与书法融汇一体的代表书家中又以赵叔儒、王福广、朱复戡影响较大,在书画融合的书家中以黄宾虹、齐白石成绩最为显着。
三、熟悉现代书法作伪的形式和鉴定的方法
现代书法作伪的方法很多,除了利用高科技,如用高倍的实物投影仪,精焦距的幻灯机将原作投放在壁面上,而后请人描绘作伪,更多的是请一些已故名家子女代笔或一些私承弟子作伪。这些人一般比较熟悉被仿对象的书体特征、书法风貌、笔法特点。画商们出一定的价格,请作伪者仿写,其数量有的几幅,甚至成批,而后加盖留存下来的印章。无印章者,一般将高清晰出版物或原作上的印章制成锌版,更有的用电脑制作,经处理后钤盖。书法作品利用木版水印冒充作伪或利用出版物作伪,较之绘画来说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木版水印需相当的成本,经济上划不来。再者,书法作品比绘画作品鉴定真伪相对来说要简单。
现代书法作伪明显带有区域性作伪的特征。如齐白石、徐悲鸿的伪作大多来自北京;沙孟海、陆俨少的伪作大多来自杭州,李叔同、吴湖帆、沈尹默等人的伪作则在上海。有些名家书法的作伪则遍布全国了,如黄宾虹、于右任、张大千、章太炎等,其仿作遍布北京、上海、杭州,甚至在广州、海南等地亦有人作伪。
一般来说,鉴定传统的书法作品相对于绘画作品要复杂些,其线条的运行、章法的布局、款识与钤印的特点有时令鉴定者无从下手。而鉴定现代书法作品则比绘画作品要简单些,主要是现代书家离我们较近,人数虽然也不少,但与古人相比要少得多,而且都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较容易找其原作、相关资料进行比照;再者作伪者的水平,比古代人要差得多,无论是笔墨技巧还是书外学养跟古人比都有差距。
鉴别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一是了解每位代表书家的书风特征,用笔习惯,个性特点以及师承渊源。二是了解各地区,各书家的作伪方法和形式。三是鉴定者必须自己临习书法,了解书法的一般技法与审美特质。
在具体鉴定时,凡运笔唐突、墨色灰黯、结体杂乱,且气韵不佳、气脉不通、气息不纯的作品,便应引起重视。在用笔上,多注意挑、勾、撇、捺的起、收笔和转折处是否自然合理,用笔的藏与露、方与圆,用墨的浓与淡、枯与竭,结字的松与紧、疏与密都要用心观察,尤其是首字和尾字更应该注意。章法上要注意邻近字的关系、行间和竖间的距离是否舒适得体,全篇章法布局是否和谐统一。此外还应摸清作伪者与被作伪者的关系和本质区别,以便鉴定时作参照。
参考文献:
①《书画鉴定与收藏》叶子着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第224页。
‘伍’ 沙曼翁的篆书艺术
沙曼翁的篆书师承萧退闇,但其作品取径和审美取向与萧有明显的不同。在篆书体系中,其师萧退闇一生不写甲骨文,而沙曼翁写了,且达到了一种虚和空灵的高境界。对于大篆,萧退闇虽也涉猎,但不深入,其主要精力放在小篆上,而沙曼翁凡籀、篆文字,广泛摩挲。如写甲骨文,“过去有的老书家,也书写殷墟文(甲骨文),往往是写一般钟鼎铭文那样,比较粗壮、厚重,忽视了殷墟文的特点,即殷墟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所谓‘书锲’,锲者,刻也。应该着意表现出刀刻的味道来,力求写来挺拔有力,而不在于厚实、平衡,它与一般的古籀或秦篆不同。 ”他说,“近几年来,我不断地在探索书法艺术,写籀、篆、隶、分、行等各种书体,不仅着意于结字,而且更注重于篆书的章法、用墨的变化。在一幅作品中,讲究字的大小,墨色的干、湿、浓、淡,产生了明显而强烈的对比,使它有神韵、有变化,不是呆滞而无生气和韵味。 ”正是这种自觉的审美追求,使沙曼翁的艺术进入到自然空灵之化境。如果说书于1979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横披和临《石鼓文》条幅还能清晰地看到萧退闇的影子,沙曼翁也承认“我60岁以前篆书很像萧老师,现在不同了。”那么87岁所作的篆书七言联和88岁所作的两件篆书横披则已是脱胎换骨的曼翁家法了。这也恰应了他的那句话:“从事书画艺术研究的不论是老、中、青,特别是老年人,最可贵的是:不甘于保守,不墨守成规,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努力突破旧模式,具有不断的进取精神。 ”
事实上,在他的笔墨世界里,篆隶书如水乳交融一般,难以区分。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沙曼翁在古稀之年实现了篆隶通变。几十年来,他神游于三代两汉,终日与钟鼎、简帛、诏版、权量、碑碣、专瓦、写经为友,把篆书的笔法结体、草书的笔情墨趣有机地融入隶书,又把简帛书的自然天真之趣与碑刻隶书的浑厚古朴之气相调和。更在线质上进行大胆尝试,敢于运用古人慎用的枯涩之笔,使线条润中带燥,力追毛润涩畅、苍浑劲健之感,用他那“沙沙”的笔致表现极富感染力的线美。这种本来只在草书中方能见到的艺术语言使沙曼翁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现在,当我们回眸过去一百年的隶书发展历程,如果说,俞樾、吴昌硕、沈曾植等为第一代代表性书家,黄葆戉、胡小石、来楚生、吴子复等为第二代代表性书家,那么,沙曼翁则与陆维钊、萧娴、赵冷月、钱君陶、吴进贤、宋季丁、孙其峰、沈定庵等无可争议地担当了第三代书家的领军人物。
‘陆’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名家
一、启功(1912——2005),男、着名书画家、教育家,自称“姓启名功”,字符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着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柒’ 沙曼翁的社会评价
近代着名书法金石家马公愚(1894—1969)是沙曼翁步入艺术殿堂极为重要的师长。对沙曼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虞山萧退闇(1876—1958),即拜其为师。对于艺术上
的取法乎上、探本溯源的创作理念,沙曼翁毕生恪守。他认为:学习汉隶、汉分书,必须先学籀篆,因为汉代隶、分都是篆书中变化出来,断没有不明籀篆,而能写出高古的隶分书的,而且还将不可避免地写出错别字和俗体字。沙曼翁是先学篆书后学隶、分书的,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篆刻艺术的需要;另一方面,这是因为隶、分书是从篆书中变化而来。所以,古人有句名言:‘非究于篆、无由得隶’。
由此可见,不通篆书,学写隶书,分书只能是依样书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成为一知半解的作品,也说不上有什么艺术水平的了。”沙曼翁的篆书得萧退闇之真传,走平正一路,而别于近代另一大家吴昌硕。但对个性风格的追求,沙曼翁并未受其师笼罩,而是多方探求、体悟,终在晚年形成清逸蕴藉、朴茂峻爽的独特面目,较之乃师有明显突破。这与其一贯倡导的“求变出新”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
沙曼翁是当今书坛屈指可数的名宿,他的一生历经了20世纪中国最为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20世纪50年代被错划成右派,但其书法、篆刻、文字学研究却未曾有半点松懈 )。在逆境中抗争的他始终坚守不屈的独立精神和对艺术真谛的追求。他倾毕生精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对中国文字学、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绘画乃至茶道、佛学的参悟均臻自然之境。沙曼翁瞄准篆、隶书体作为毕生主攻的方向。对于沙曼翁的篆隶艺术,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好友林散之就有十分精辟的评价。对于沙曼翁的篆隶艺术,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好友林散之就有十分精辟的评价。林散之有诗写道:
能从汉简惊时辈,文习殳书傲俗儒;
左旋右抽今古字,纵横篆出太平符。
循规矩于方圆,悟空灵之黑白。
将字作画画亦字,此真书道之狡贼。
这是林散之1980年7月在南京博物院观看了沙曼翁个展后所作。此前的一年,沙曼翁在《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首届群众书法评比”活动中,以一幅书卷气十足的甲骨文对联在数万件来稿中脱颖而出,成为10名一等奖得主之一。而此时,他蒙受了20年之久的不白冤屈也终于得到伸张。从此,他的艺术人生跨越到一个新的阶段。
纵观近百年篆书艺术的发展,若以吴昌硕、罗振玉、丁佛言等为第一代代表性书家,黄宾虹、齐白石、萧退铑、王福庵、邓散木等为第二代代表性书家,那么,沙曼翁则与陆维钊、朱复戡、商承祚、陶博吾、徐无闻、刘自椟、潘主兰、蒋维崧等堪称第三代代表性书家。
‘捌’ 甲骨文的书法鉴赏。 急急急·········
现代人将甲骨文引入书法艺术的创作可谓凤毛麟角,艺术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甲骨学的创始人罗振玉﹐董作宾等人的甲骨文书法作品,这些学者在研究甲骨文同时开始集甲骨文字为联语诗词,以笔代刀,付于草墨,这些作品大多属于艺术珍品;第二部份是当今海外甲骨文学者和书法篆刻家的作品﹐包括有日本的渡边寒鸥﹐韩国的金膺显等;第三部份是目前国内的名家作品。
罗振玉不仅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而且也是书法家、鉴赏家。他1921年推出《集殷墟文字楹帖》,首开近代以甲骨文入书之先。罗振玉考释之余,提笔挥写甲骨文,以考释的几百甲骨文字编集成楹联,1927年,罗振玉又与章钰、章德馨、王秀烈合着《集殷墟文字楹联汇编》;他在《集甲骨文楹联集》中说:"乃始从事缮写,付之乎民"的。晚年应酬,多以甲骨文作答。他的甲骨文书法,用笔秀润,妙乃殷人刀笔意趣,浑朴含蓄,敦厚秀美。
“罗氏写甲骨文有两种形式,临写原刻辞和集联。他以体势开阔宏伟、结构谨严的一期卜辞为宗;参以中锋篆法,坚实挺拔的结构字形,既有盎然古意,又能别具心裁,成为契刻书法的杰出代表,”影响着甲骨文艺书界。(丛文俊:《雪堂书法叙论》)
“罗氏甲骨文书法用笔改变了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而为玉箸篆的圆韵丰满,起笔藏锋,间用侧锋,收笔斩齐,运笔有的中锋,圆笔书之,有的加大了按笔力度,使笔锋铺开,有方笔遗韵。结体采篆法纵长,大小整齐,点画间平衡对称,协调而统一,隽雅而质朴。行款章法,楹联单行,虽有欹侧,但中轴稳定。卜辞纵有行,横无列,端庄谨严。有粗笔画的,也有细笔画的,不失甲骨神韵,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张俊之《罗振玉对甲骨文书法的贡献》)
罗继祖在其后跋曰:“雪堂公篆写契文,由于摩挲日久,独具会心,注意力专在其疏密错综体势上,丝毫不掺入后来钟鼎文的笔法,能不失契文之真。”罗氏的钟鼎文也是写得很淳厚的,但钟鼎文笔意也许并未如其公子所说“丝毫不掺入”,比起略后的董作宾说,董氏则更近甲骨原貌。
董作宾由于研究的需要,对甲骨曾作了大量的摹写工作,同时他还经常书写甲骨文对联、集诗等,笔致秀润端雅,深得卜文神韵。他的甲骨文书法多为第一期卜辞的风格,并吸取了卜辞中朱书墨书的丰厚风格于一体。写的清润朗健,字体整肃峻峭,形态变化自然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用他自己的话:"武丁时代的书契文字,气魄宏放,技术娴练,字里行间,从满了艺术的自由精神,非其他王朝所比拟,所以我喜欢这一派。"
着名的甲骨书法家,还有沙曼翁、潘主兰、刘顺、丁辅之等人。
爱新觉罗"曼翁,满族人,着名书法篆刻家,苏州市书协名誉会长。书法四体皆精,尤以篆隶饮誉当今书坛。他的甲骨文书法在1979年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中获一等奖。用笔似刀刻勤,用墨宿于变化坚挺而又写意,深具甲骨文神韵。
丁辅之(1878--1949)浙江杭州人,名仁,号鸮庐。着有《商十文集联附诗》,所作甲骨文书法结合停匀,字形变长方略正方,笔划挺直细秀、疏朗清丽。评者认为丁氏用笔谨饬有余,伤于赢弱,失去了甲骨文纯朴自然的书风。
冯文凤,女,广东鹤山人,她以金文笔法写甲骨文书法,行笔沉着,线条丰存,结构工稳匀称。
叶玉森,江苏镇江人,着有《殷契钩沉》、《说契、研契技谈》、《殷墟书契前后编集释》、《铁云藏龟考释》等。其所写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颇得卜辞文字遗韵,曾撰联并书《天衣集》一卷。
他所书甲骨文,以毛笔作刀笔。寓刚于柔,与董作宾甲骨文书法弘毅刚劲相映成趣,其所书线条极精致细腻,颇有书卷气息,甚至可以说更得殷代甲骨文书家的笔意而少刀意。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对甲骨文书体的借鉴与创造,较罗、董更趋谙熟与圆融。
王襄,天津人,古文字学家,是我国殷墟甲骨文的最早鉴定和购藏者之一,其甲骨文书法厚重质朴.
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乐山人,原名开员,字鼎堂。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书法家。是研究甲骨学的"四堂"之一,着有《卜辞通纂》《殷契粹编》《商周文字类纂》等,对殷墟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证、贡献区大。他的书法奔放遒劲,风流倜傥,仰成而自,被誉为"郭体"。偶作甲骨及书法,笔法娴熟练达,笔力劲健,结字错落潇丽,深具甲骨文恣意天然之情趣。
黄宾虹(1864——1955),名质,字朴存,一作滨虹,安徽歙县人。黄氏虽然兼善诗、文、书、印,但主要是一位山水大画家。他以笔墨“写”山水,蔚成开宗立派大师。由于他对书画线条的深刻理解与锤炼,在篆书上更为自由地融入甲骨与金石的多种笔意,形成形体疏放,结字简古,用笔松活的似甲骨非甲骨,似金文非金文的独特风格,颇受时人所赏。可以说是对甲骨文书体的天才吸收运用。
潘天寿,浙江宁海人,着名国画家,其甲骨文书法用笔老辣苍润,结体峻拔奇肆,章法迭宕起伏。
杨仲子,江苏南京人,精于钟鼎文字及甲骨文书法,善以甲骨文入印,徐悲鸿称其为近代以“贞卜文字入印之第一人”。
诸乐三(1902——1984),名文萱,号希斋,浙江安吉人。诸为吴昌硕甥,也是吴昌硕书法与绘画的嫡传弟子。吴昌硕以秦篆《石鼓文》为范本的篆书创作在诸乐三身上一脉相承。因此,诸氏作甲骨文体书法时,结字取自甲骨文,但结体与笔意仍多存金石碑版气息,与董作宾,叶玉森等的风格大相迳庭。
饶宗姬,着名学者,书法家。淤甲骨学研究方面多有收获,尤其在中西古文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所书甲骨文书法,用笔犀利,所书殷商晚期雕骨刻辞。道美丰腴,含蓄洋厚,形神兼备。
秦士蔚,江苏淮安人,数十年致力于甲骨文书法篆刻,其甲骨文书印浑朴奇崛,别开生面。
刘江,着名书法家。多年从事书法篆刻艺术的教育工作。所书甲骨文,用笔峭力,结体方折,深厚古朴,别具风格。
刘顺,书法家。河南安阳人,安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安阳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因其生长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所见甲骨甚多,经过多年临习,自得甲骨文个中三昧。他的甲骨文书法空灵简古,飘逸飞动,别具风采。其书写内容多为自撰联语诗文。他的特点,在于弱化了甲骨文尖刻险峻的特征,而加入了自己独创的优雅、富于装饰性的韵味。
潘主兰,福建福州人,着名书画篆刻家。以甲骨书法见长,所书甲骨文书法用笔如刀,形神兼备,意趣无穷。他能将字数不多的甲骨文集为文字,实属罕见,具有深厚的学识文学功力,受到海内的好评。潘主兰先生甲骨文书法“布白呈均衡式但能自由构筑,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字距参差有别致,行距疏宕有余韵,用笔直取瘦硬,能活泼,具生气,“字外出力中藏棱”,经衍化的繁简错落有致的线条,于无规划中求规则,于纤微要妙处临事从容,情驰神纵而任其自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令古树开新花。”(摘自蒋平畴先生《枕流漱石逸清刚——潘主兰先生艺术世界》)
王友谊在近年书作中,写甲骨文体线条灵动,刚柔相济,颇受时誉。”“他更多参入了行书笔法,如运笔的裹锋绞转、中侧并用;结体以固字立形、依象取势,章法以随形布势、虚实相生;墨法的浓度相间、燥润相杂。因而线条委婉多致、灵动活脱而不失劲挺,具象造型稚拙自然、天真可爱而不神秘,意境古朴而清新,明爽而蕴藉,一面以现代审美意识解读着先民‘仰观’、‘俯察’的构思,同时抒发着“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的情致。”(见王世征《发远古之韵抒时代之情》)
‘玖’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这个说法成立。说“最早”,是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能称得上“书法”的成熟汉字;而说“书法艺术”,则是因为至今所发现的甲骨文,确实具备了中国汉字书法的基本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指按照汉字特点及含义,以考究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创造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深受中国书法影响,产生了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等。
第三,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是颓靡期。朝政凋敝,书体亦显幼稚、错乱,而且错字屡见不鲜。
第四,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是劲峭期。文武丁锐意复古,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第五,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是严整期。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专攻中国书法的学者指出,除了甲骨文本身是中国最早的书法之外,后来又出现了两个方面的“甲骨文书法”——后学之人。
一种,就是前面说到的罗振玉、董作宾及其弟子和后学。他们是以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原字。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如此创作的要首推罗振玉。他在研究之余,曾将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种甲骨文书法,被称作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另一种,是借鉴甲骨文特征,作为一种创作灵感,不追求形似,从而创作新的作品。所以,其往往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借鉴了甲骨文,但又不同于甲骨文。
甲骨文,确实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对书法爱好者来说,弥足珍贵,大可师法。书法前辈对此亦有教诲。 书法篆刻家、金石家沙曼翁(1916-2011)先生认为:“写甲骨把笔要轻,运笔要活,要学‘大米’的刷字。要中、侧锋互用,既要写出毛笔的韵味,又要有刀的感觉。”就是说,书写甲骨文体,既要体现锲刻的感觉,更要表现书写的味道。起笔微逆入纸,提笔中锋运行,驻笔平出空收。在行笔时切忌出现楷书的顿挫之法,笔致要简率、质直和畅达。尤其是要做到搭笔即成的迅捷运笔方式,做到急缓适中。临习甲骨文尽管以中锋为主,但要间或辅之以侧锋,以增其韵。甲骨文的转折,一般应断而再起,且不可一笔带过,形成圆转之状,而失去了甲骨文方整峻拔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