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油是什么样的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可称为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都是从石油中提炼或合成出来的。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有四分之三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
由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是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如大庆原油)。
从寻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经过四个主要环节,即寻找、开采、输送和加工,这四个环节一般又分别称为石油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和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经过加工提炼,可以得到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固体石蜡及沥青等产品;石油化工产品主要有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溶剂等。
⑵ 石油是什么样的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都是从石油中提炼或合成出来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石油的踪迹。
拓展资料:
石油的组成部分:
碳和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是构成石油主要组成部分。
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有烷烃、环烷烃、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
以环烷烃、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
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
我国主要原油的特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量低,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
⑶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什么样的变化
石油是生活中常见的能源物质,它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石油是黑色的粘稠液体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经历漫长的三万年时间,经过高温高压慢慢积累而成的,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现在目前绝大多数的科学家都认为,石油是从埋葬在地下的古生物尸体演变来的。
刚刚被开采的地下油应该叫做原油
原油是从地下或海底直接开采,未经处理分流提纯的。石油是天然气和人造石油及其产品的油总称。原油经过蒸馏和精制,可以加工成各种燃料和润滑剂,这些总称为石油产品。刚刚被开采的地下原油是不能够直接当做能源燃料来使用的。
总结: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一个可靠的能源能够有效地代替石油资源,所以节能减排,绿色出行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⑷ #儿时疑惑#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⑸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过程是:
1.在远古的海洋里,生活着很多水生动物。它们有的体型大,有的体型小,甚至还有很多浮游生物。当这些生物一代一代的死去,它们的尸骸就沉积在海底。有的骨骼变成了化石,但由于海洋中有很多盐分,它们身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能马上被降解(就好像腌咸鱼一样,可以储存很长时间)。
2.由于海底的水压很大,所以长年累月动物和微生物的尸体就逐渐被压缩。几千年后我们看到的沉积岩,就是压缩的结果。在强大的压力下,脂肪和蛋白质逐渐液化,变成了石油,存在于沉积岩中。
3.很多的陆地上也盛产石油,这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造成的。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石油”这个中文名称是由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⑹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吗
作为当今世界工业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来源却一直众说纷纭。最流行的是生物变油和石化变油两种学说。
其实仔细想一下,石油是化石变得,有点离奇,中东那边那么大的油田,往往都几十公里长宽高,那要多少恐龙和森林才能堆在一起,才能变成啊,难道恐龙会自己聚在一起,等着小新星来撞击地球,就为了若干年后,为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提供燃料?? 恐龙觉悟有这么高嘛?
我们先看一下石油成因的假说
生物成油理论(罗蒙诺索夫假说)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脚着自己肾要补对自己长度、莳间不太满意的朋友,看faa后跟数086的湓,有圈坚持个把小时不是问题!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油田开采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油田
实际上,这个假说并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转化为石油的话,成油量与地球上探明的储量相差过大。
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
石油峰值论”
1956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抛出一篇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石油峰值论”。论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亿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龙及藻类等生物经生化反应而成。但这个核心理论只是个假设,并没有任何的科学实证,却成了近代“生物变油”理论的主要依据。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用来估算美国石油储量的方法与科学没有半点关系。他创造化石燃料的说法,主要是为了对“石油峰值论”提供理论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总量是有限的。
他还承认在他发表石油峰值论之前,事先把论文送给某位英美石油巨头的董事长过目,这位董事长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美国当时最具权威的石油储量专家,他当时预计美国石油储量就有4000亿桶,而且不断调高预期) “高估”石油储量的观点分庭抗礼。
石油
如果威克斯理论成为主流,石油巨头们如何维持甚至拉高油价呢?
哈伯特心领神会,随即提出美国储量只有1500-2000亿桶,而全球石油终极储量只有1.25万亿桶,在1970年将达到开采峰值。而石油在广泛使用半个多世纪后,2008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统计,全球原油储量仍有1.8-2.2万亿桶。
苏联人对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
早在1950年代初,苏联就发现了石油来源的全新理论。他们的结论是,美国人所称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论纯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储量也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非常有限,事实是世界上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多。1956年,宣布了团队研究结论:“原油和天然气与地下埋藏的生物没有内在联系,它们是地球深处涌出的太初物质。”
如果苏联人是对的,那么地球上的石油总量只与地层深处碳氢有机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物质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形成了,那人类能获得石油的数量只与钻井深度有关。而且,苏联人还发现废弃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复,即“自充式”油田。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壳深处的高温高压下自然生成的,与钻石的生成条件相仿。是地壳深处的太初物质,在高压下冷喷发进入地壳浅层地带。
地球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苏联在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战时期,苏联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高级机密。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资源的同时,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⑺ 石油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去过油田,你会看到从地下采出来的石油是一种粘稠的,颜色很深的液体,人们叫它原油。
原油的颜色虽然很深,但各地产的石油并不是同一个色。大庆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门出的原油是绿色的、克拉玛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原来里面含的胶质和沥青多少不一样,含量越多颜色越深。
原油带有各种特殊的气味,这是由于里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种原油有股臭鸡蛋味,这是因为里面含有硫化氢。
原油的“体重”比较轻,密度大约是水的0.75或多一点,只有极少数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说好这些是原油的“外表”状况,那么它的“内心本质”是由碳和氢构成。其中碳占84%~87%左右,氢占12%~14%左右。余下的百分之一是极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氢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按它们的原子数从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这些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组成石油的各种化合物“脾气”不一样,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这就像各种性格的人搅在一起,发挥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样。为此,科学家决定给石油“分家”。“分家”的办法就是加热,也就是蒸馏。
由于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温下呈气体状态,所以一蒸馏,它们就从蒸馏塔顶跑出来。
当加温到40~150摄氏度时,就会从蒸馏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来,它们在这个温度下呈液态。这部分液体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温150摄氏度以上,至300摄氏度时,在蒸馏塔中部会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态,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继续加温,从200摄氏度加到350摄氏度时,则会在蒸馏塔下部流出另一种液体——柴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温,从300摄氏度开始,则会在蒸馏塔底部流出沸点很高的重油来,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组成的。
由于重油的沸点很高,到400摄氏度也不蒸发,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热的方法来给石油“分家”了。科学家采用减压加热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还有润滑油、石蜡、沥青等许多有用的东西。
这样,我们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们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来了。
⑻ 过去的盘锦或辽河油田是什么样
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内设置房县,西晋撤销。南北朝时期,属北魏的营州,后为高句骊侵占。唐平定高句骊后,归渤海国显德府。辽代,本境属显州奉先军。金、元、明、清各朝代,本境分别属广宁府、路、卫、县。其中,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海城县,境内的南部区域归海城县辖;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设置新民厅,现境内的东北部分地域归新民厅管辖。清开国后,在域内北部设放牧官马场,后在盘蛇驿设总管衙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对牧场进行勘丈,划恭、宽、信、敏、惠五段。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境内设置盘山厅。1913年设盘山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盘山县民主政府成立, 先后隶属辽宁省第五专区、第二专区管辖。同年8月,盘山县划归辽宁省直接领导。1949年4月盘山县隶属辽西省。同年在大洼县境内成立盘山农场,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1950年盘山农场改为辽西省盘山第一稻田农场。1953年2月,盘山第一稻田农场改为盘山机械农场,1955年改为辽宁省盘锦国营农场管理局。1956年2月,盘山县划归辽阳专署领导。1956年11月,盘锦地区国营农场管理局改为盘锦农垦局,直属农垦部。1961年4月,在盘锦农垦局管辖地区设置盘锦区人民委员会,归营口市领导。1962年4月,辽滨苇场所属的大辽河东岸苇田划给营口县和海城县。1966年1月,盘山县与盘锦农垦局合并为盘锦垦区,试行政场合一制,直属辽宁省。1968年8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营口市曙光人民公社(营口市河北街)划归盘锦垦区;将辽宁省石山种畜场划归盘锦垦区。10月,东郭、羊圈子苇场划归盘锦垦区。12月,将台安县划归盘锦垦区。同月,盘锦垦区辽滨苇场所属西炮台苇田作业区(包括海水养殖)划给营口市;营口市西市区所属曙光人民公社、河北小学、河北苇席厂、西市苇席社河北生产点、河北苗圃划归盘锦垦区;营口市的公司(总厂)所属的田庄台造纸厂、田庄台煤炭经理部、河北商店、河北粮店、河北旅社、河北大车店、河北饭店、中医院河北门诊部、河北渡口划归盘锦垦区。1970年1月,在盘锦垦区内分设盘山区和大洼区(县级)。同年7月15日,将盘锦垦区改为盘锦地区,辖盘山区和大洼区,直属辽宁省。
1975年11月,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原地区所辖盘山区、大洼区改为盘山县、大洼县,均属营口市辖。同时将台安县划归鞍山市。1978年,将原营口市河北街从辽滨苇场划出,归营口市西市区管辖。1984年6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盘山县,设立盘锦市(地级),直属辽宁省。1984年7月2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以辽政发〔1984〕116号文件,向营口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辽宁省设立盘锦市的批复》的通知,委托营口市人民政府协助筹建盘锦市。同年9月,成立盘锦市筹备领导小组。1985年3月,石山种畜场划归盘锦市。
1986年11月,以辽政发〔1986〕120号文件批示盘锦市人民政府关于恢复盘山县建制和盘山区更名的请示:(一)撤销盘锦市郊区,恢复盘山县,以原盘锦市郊区的行政区域为盘山县的行政区域。(二)将盘锦市盘山区更名为双台子区。至此,盘锦市辖两个区、两个县,即:双台子区、兴隆台区、盘山县、大洼县。2012年现今盘锦市构成由四区两县,新增盘锦辽东湾新区、辽河口经济区。
⑼ 石油是什么东西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
石油的起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着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着《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附属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吗?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天然气(液化气)是从专门的气田中产出的!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输送到各家各户。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两种说法:①无机论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②有机论 既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像藻类、细菌、蚌壳、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许多物理化学作用,最后逐渐形成为石油。
形貌与成分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红、金黄、墨绿、黑、褐红、甚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含的越高颜色越深。原油的颜色越浅其油质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车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一种非碳氢化合物)。
石油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天然气是以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的易燃性混合气体。
⑽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由动物尸体形成的吗
随着人类走进科技发展的时代时代,对资源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而且过去在没有科技的日子里,古时候的人们只能利用一些地表的资源,对地下的资源基本应用不到。可是科技的到来却让利用地下资源成为了可能,其中对人类影响最深远的一种资源就是石油。
相信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石油,人类的很多机械都需要用到石油,比如摩托,汽车,飞机,火车等。可能有人认为石油的作用就是提供汽油,柴油这些,其实不是,石油从地下抽上来之后是原油,是一种又黑又臭的液体物质,原油经过提炼加工之后,又会分化为很多种用途。
科学家对石油形成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在远古时期,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和碳元素很多,这些物质与其他杂质相结合,重量比较轻,所以没能像岩石一般沉入到地壳之中,而是粘附在岩石壁上,随着地壳的运动,摩擦和产热,慢慢的就形成了具有流动性的石油。
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个正确,现在也没有确定的答案,不过石油里面大部分物质是碳氢化合物,形成石油的时候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有参与,而有机物的来历有可能是动物,也有可能是植物,因为它们都能够分解产生碳元素。
至于石油是由动物的尸体形成的,这一点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在石油的形成过程,动物的尸体有参与是大概率事件,原因就是石油基本都是形成于海洋中,而海洋里最多的就是各类生物,这些生物包括鱼类和海洋植物。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石油的形成跟陆地动物的尸体关系并不大,如果有关系也是海洋生物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