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海洋石油用什么材料
扩展阅读
有哪些费用取消了 2024-06-16 20:37:44
一份盖浇成本多少 2024-06-16 20:33:23

海洋石油用什么材料

发布时间: 2024-05-23 04:59:07

1.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怎样形成的

大陆架位于浅海地区,这里是地球上海陆变迁最频繁的地区。在千百万年的地质时期中,地壳不断升降,富含石油的岩层几历沦桑,有些上升为陆地。今天,在陆地上找到的油、气田中,有一部分就是这样形成的。可见,海洋和内陆湖泊本来就是石油的“故乡”。所以,在海底找到大量油、气藏,是毫不奇怪的。

但是,为什么在偌大的海洋里,只有大陆架区域才有丰富的油、气藏呢?这是由于大陆架地区的水生生物最丰富。

在大陆架浅海区,由于海浪、海流、潮汐等作用,上下搅动着整个海水层,使整个水层的温度相差很小,空气含量也充足,再加上水浅,阳光几乎可射透到海底,造成了海洋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又由于这里离陆地很近,从陆上河流不断送来大量的有机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所以,在这里繁殖着的海洋生物,远比深海区要多得多。大陆架的面积在整个海洋中占的比例虽不大,但水生生物竟为开阔深海区生物总量的15倍。

另外,大陆架保存生物遗体的条件比较好,也是这里易于形成油、气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深海中,生物尸体向海底沉降的路程漫长,在下沉途中常被氧化或被其他生物吞食,能沉到海底的所剩无几。但在大陆架浅海区,水深只有几米到200米左右,仅及深海的1/50~1/100,生物尸体可以较快地沉到海底,不致在途中被氧化或被吞食。同时,由于河流、风、冰川的作用,从陆地带来大量泥砂,会把生物尸体掩埋起来。例如我国的渤海,每年从黄河、海河、辽河注入的泥砂总量高达16.6亿吨左右;长江每年输入东海的泥砂也约5亿吨。而且携来的泥砂中还富含大量有机物,更为大陆架区域形成石油的原始材料锦上添花。泥砂的掩埋,使生物尸体与空气隔绝而不易被氧化,从而造成了有利于有机质分解变化的还原环境。所以,在大陆架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3%,而在深海中仅1%。

再者,大陆架地区贮油条件也十分优越。这是因为这里地壳长期以来下降的快慢不同,所以从大陆河流输来的沉积物在这里沉积的颗粒大小也随之变化。某一时期沉积了细小颗粒的黏土,它们会形成致密的难以透水的页岩或泥岩层,是良好的生油层,另一时期可能又会堆积粗粒砂,而成了孔隙众多的砂岩,构成了理想的贮油层。随着这里的地壳升降变化,地下也就形成了粗、细不同的岩层。

大多数大陆架是典型的“三层结构”,即表层、中层、底层。底层是大陆架的基底,它们都是古老的火成岩或变质岩,一般也把它叫做“岩盘”。表层是覆盖在上部并一直出露在海底的沉积物,多是近代的沉积,又不受高压,所以形不成岩石,仍是砂、淤泥、生物碎屑等松散物质。中层是覆盖在表层之下,座于岩盘之上的沉积岩层,油、气藏就在这层之中。这层主要是新生代的沉积层,有的地区也包括中生代的沉积层,这些沉积层由于受到上覆巨厚沉积物长期压力的作用,成为固结或半固结状态的岩层,如砂岩、页岩、泥岩、泥灰岩、石灰岩等等。世界上各地大陆架的中间层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取决于各大陆架地区地壳运动的情况。现代大陆架及其附近地区,又叫大陆边缘,它们的地质活动历史都可分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一种是稳定的,另一种是活动的。在长期稳定的大陆边缘地区,沉积物不多,中间层很薄,这里不大可能形成油、气和油、气藏。对于活动的大陆边缘,又有长期上升和长期下降两种情况。在那些长期上升、处于长期侵蚀环境、至近期地质时代才下降为大陆架的地区,常常中间层缺失或很薄,因此这里也难以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而那些长期处于连续下降的大陆边缘,中间层则非常厚,有的几千米,还有的达万米以上,由于轻微的构造作用,在这些中间层里又富有各种贮油构造。所以,这里是真正的“海底油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陆架区域不但有丰富的生物条件、良好的还原环境,还有理想的贮油构造,所以它得天独厚,蕴藏了大量的油、气。据分析,1立方千米的沉积物中所含的原油多者可到25万吨以上。由此可以推想大陆架区域油、气资源是何等丰富。在全世界大陆架中,沉积盆地占了1/2以上,约有1500万平方千米,其中有希望含油、气的面积有500多万平方千米,估计贮量占全世界石油总贮量的1/3以上。

上面只是大陆架的情况。在大陆坡区域,由于坡度较陡,条件不如大陆架优越,但是,从生物条件、还原环境、贮油构造等各方面看,大陆坡也是有希望的地区,并且,海上石油勘探的实践已证明,在这个区域确实有油、气存在。

综上所述,可知大陆架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油库。另外,如果和陆地的油、气藏相比较,海底油、气藏更有它特殊的优点。主要是油层厚度大,埋藏深度浅,岩性比较单一;又由于贮集油、气的多是比较新的中生代到第三纪的地层,所以比较疏松,宜于钻进;还由于形成贮油构造时,所受的构造作用力主要是海底扩大的张力而不是挤压力,因而地质构造也比较完整,受的破坏不大;更由于地表为海水所淹没,所以,油层能量一般较大。

2. 石油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2)海洋石油用什么材料扩展阅读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双重夹击,人类的资源被大大地利用开发,为了能够实现人类的最大欲望,自然界的资源正在逐渐的被侵蚀。人类已经预先使用了提供给子孙后代的资源,那么其中最大的代价就是未来人类子孙后代可能面临资源短缺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石油的使用。

科学家经过了长期的努力后发现,二氧化碳可以转变成石油,这种石油不是像天然石油那样是经历几千年的风雨形成的,而是在实验室中就可以形成。这个过程主要就是将二氧化碳经过催化、氢化,将二氧化碳转变成高烷基石油。

3. 什么是原油海底下怎么会有原油

原油:就是从地下或海底直接开采的未经处理、分硫、提纯的石油.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 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驮�闲灾剩�约坝扇饶芤�鸬谋浠��痰鹊南晗缸柿稀S纱酥肿柿霞茨芙�徊搅私庠�仙�镆藕≈鸾ザ鸦�钡幕肪匙纯觥?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2

石油是当今世界极其重要的工业能源,被称作“工业的血液”,素有黑色金子之称。石油这种黑棕色的,粘稠的液体,以前面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那么,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内容: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它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虽然它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所代替,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石油的日渐枯竭,必然走向衰败,而煤炭因为储量巨大,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煤炭汽化等新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煤炭必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无法替代的能源之一。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然化石,这就是煤炭的形成过程。
一座煤矿的煤层厚薄与这地区的地壳下降速度及植物遗骸堆积的多少有关。地壳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遗骸堆积得厚,这座煤矿的煤层就厚,反之,地壳下降的速度缓慢,植物遗骸堆积的薄,这座煤矿的煤层就薄。又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挤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较容易被人们发现。还有一些煤层相对比较薄,而且面积也不大,所以没有开采价值,有关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说法。
煤炭是这样形成的吗?有些论述是否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一座大的煤矿,煤层很厚,煤质很优,但总的来说它的面积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万年植物的枝叶和根茎自然椎积而成的,它的面积应当是很大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地球上到处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应当到处有储存煤炭的痕迹;煤层也不一定很厚,因为植物的枝叶、根茎腐烂变成腐植质,又会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复,最终被埋入地下时也不会那么集中,土层与煤层的界限也不会划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和依据,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家住在离城不远的乡村,每当盛夏雨季来临时,一场暴雨过后,村子中央就会出现一条湍急的“小溪流”,我们许多小朋友就会跑到那里面去嬉戏,那小溪流也会因暴雨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干涸。但在没有断流之前你会发现,很多水流处却被冲下来的木棍儿、杂草等漂浮物堵塞,形成一个个小的水坎儿。为了能让水流通畅,我们不时地把那些小水坎扒开,有的时候也会借此筑起一道小溪上的“堤坝”。既便是现在居住在城里,一场暴雨过后,街道上很多地方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漂浮物截住了水流,堵塞了下水道口,而且很多漂浮物又被集中地滞留在一个地方的现象。
小巫见大巫,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煤炭的形成可能与洪水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洪水那样强大的力量和搬运的功能,煤炭的形成绝对不会那么集中,也不会那么优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千百万年前的地质历史期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地面上生长着繁茂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的植物,那时的雨量又是相当的充沛,当百年一遇的洪水或海啸等自然灾害降临时,就会淹没了草原、淹没了大片森林,那里的大小植物就会被连根拨起,漂浮在水面上,植物根须上的泥土也会随之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带着须根和枝杈的大小树木及草类植物也会相互攀缠在一起,顺流漂浮而下,一旦被冲到浅滩、湾叉就会搁浅,它们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并且象筛子一样把所有的漂浮物筛选在那里,很快这里就会形成一道屏障,并且这个地方还会是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也会有许多动物的残骸)的地方。当洪水消退后,这里就会形成一道逶迤的堆积植物残骸的丘岭,再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座植物残骸的丘岭就会逐渐地埋入地下,最后演变成今天的煤矿。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1998年中国遭受的一场罕见的水灾,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很低,而且有森林的地方多在高海拔地区,在平原到处是粮田,几乎到了没有什么森林可淹的境地,只不过是淹没了一些农田的防护林,并且农田防护林的树木很稀少,而且树木的根须又十分的发达,抓地抓得十分牢固,短时间的浸泡、冲击不会造成多大危害。而森林中的树木就不同了,很多树木都挤在一起生活,它们为了吸食太阳的能量,拼命地往上长,根须并不发达,一旦一处树木被洪水连根拨起,就会连带成片的树木被洪水毁掉,就如同放木排一样,顺流漂浮而下,势不可挡,最后全部堆积在一个地方。
另外,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增强,抵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兴修水利,筑起坚固的堤坝,加固江堤、河堤,大大地减缓了凶猛洪水的冲击力,泛滥的现象少了,甚至乖乖地听从人类的召唤,并把凶猛的洪水变成了电能、动能、热能,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社会。
不仅洪水有搬运动植物这样的能力,而且潮汐、台风、海啸也具备这样的能力。由于地震、火山喷发等因素引起的海啸,可以使海浪掀起三、四十米还高,并且在顷刻之间把一个岛屿上的动植物扫荡一空;把海岸线附近的一切生物全部洗劫。
再者,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不可能永久的一成不变地等待着地球进行沉降运动的,而且地球表面上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循环流动着的。因此,“水灾说”是使煤炭形成得如此集中、优质,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是有说服力的,也是能够令人信服的。
煤炭千真万确是植物的残骸经过一系统的演变形成的,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细观察一下煤块,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有的煤层里还包裹着完整的昆虫化石。值得探讨的是它为何形成得如此集中,而且又是那么如此的优质呢?
由于古代的在植物大量沉积,被深深的埋在地层下,受到高压和高温,经过几亿年的时间,变成煤炭
煤矿和其它矿一样,是层状的,且不是到处都有,如果是地表植物积聚而成,则不会那么集中,应该到处都有,所以我认为,书上所说的不对。碳元素是地球故有的,地表的碳大部分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地心的碳以单质形式存在,地心的碳向地表喷出时,一部分为钻石,一部分为石墨,大部分为煤(不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物质),和其它大部分矿的成因一样。
植物当被压在地下,在长时间的缺氧高压的条件下便会形成煤。
石炭纪地球植物大繁盛,为煤的形成形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来的造山运动为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经过常年累月,便有了煤。

4. 海底石油和陆地石油有什么区别吗

海底石油和陆上石油的本质相同,都是烃类(有机物,主要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液态至半固态的混合物,但是形成条件和开发方法不一样。

1.海相石油的有机物组成和一些化学元素的比例与陆相石油不同,根据姥/植烷比,V/Ni等元素比以及各种地质学,地球化学指标可以分析得知原油形成时的环境,确定这些原油是在海洋中形成的还是在陆地的湖泊里形成的。

2.开采方面,陆地原油和海底原油的开采有所区别,常规的陆地原油比较容易开采,而海底原油的开采涉及的工艺技术比较复杂,包括建设平台,钻井,埋设管道等多个环节和陆地石油开采都不同。

3.陆地上的石油也有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之分,海相原油是远古海洋当中的有机质形成的,陆相原油则是在古代陆地上的湖泊中形成的,但是形成石油的地方,古代可能是海洋也可能是陆地,但地壳是会变动的,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海平面上升,陆地下降,就可能导致原来是陆地的地方。

现在是海洋(比如中国的渤海),或者原来是海洋的地方,现在是陆地(比如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4.把石油简单分成海洋石油和陆地石油,石油地质学更多的关心的是这些原油形成的时候(原油都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漫长形成过程),这个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科学的说法应该是海相石油和陆相石油,就是在海洋环境或者陆地环境形成的石油。

(4)海洋石油用什么材料扩展阅读:

海底石油是埋藏于海洋底层以下的沉积岩及基岩中的矿产资源之一。海底石油(包括天然气)的开采始于20世纪初,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仅发现少量的海底油田,直到60年代后期海上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才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近海进行油气勘探,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150多个海上油气田进行开采,海上原油产量逐日增加,日产量已超过10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25。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

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海底石油

网络--石油

5. 石油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严格地说,石油以氢与碳构成的烃类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种烃,全都是煤气。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其余为硫、氮、氧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一般天然石油不含烯烃而二次加工产物中常含有数量不等的烯烃和炔烃。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 。

(5)海洋石油用什么材料扩展阅读

原油的颜色非常丰富,有甚红、金黄、墨绿、黑、褐红、至透明;原油的颜色是它本身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决定的,含的越高颜色越深。

我国重庆黄瓜山和华北大港油田有的井产无色石油,克拉玛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庆、胜利、玉门石油均为黑色。

无色石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原苏联巴库、罗马尼亚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均有产出。

石油沿着工艺顺序流经各装置,在不同的温度、压力、流量、时间条件下,分解为不同馏分,完成产品生产的各个阶段。

一套装置可同时生产几种不同的产品,而同一产品又可以由不同的装置来生产,产品品种多。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在管理上需采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恰当安排不同装置的生产。

6. 海底有哪些矿产资源

海底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固体矿产、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可燃冰。

据估计,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55~28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

上世纪末,海洋石油年产量达3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我国在临近各海域油气储藏量约40~50亿吨。由于发现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五大石油生产国之一。

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

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海底,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的多金属结核。分布于海底山表面的富钴结壳和分布于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的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生活于深海热液喷口区和海山区的生物群落,因其生存的特殊环境,其保护和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现今主要发现于大陆边缘的天然气水合物,其总量换算成甲烷气体约为1.8-2.1X1016m3,大约相当于全世界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储量的两倍,被认为是一种潜力很大、可供21世纪开发的新型能源。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海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