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俄沙石油战怎么开始的
扩展阅读
中国有多少生物资源 2025-07-01 08:39:19

俄沙石油战怎么开始的

发布时间: 2023-04-29 15:30:15

A. 俄罗斯与沙特石油大战,俄罗斯与沙特石油大战双方都做了哪些事情

他们把石油的价钱都降下去了。

俄罗斯这次不担心油价下跌,它必须有自己的计划。俄罗斯当然理解为什么沙特阿拉伯会这样做,但是即使美国落后于沙特阿拉伯,美国也会遭受苦难,但与俄罗斯对石油的依赖不同,美国依靠其他行业来赚钱。可以说,未来不可避免地会进行新一轮谈判,石油的下降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估计新的谈判将在几个月内开始,这次宣布增加产量只是口头上的。欧洲国家很高兴可以使用廉价的石油,但是这不会花费太长时间。

B. 12年后普京又访沙特,俄沙关系取得哪些实质进展

最近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时隔12年的时间之后,再一次访问沙特阿拉伯,与沙特的领导人讨论双边合作以及地区热点问题。在沙特石油近期设施遇袭,美国又抛弃了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的大背景之下,外界很多人都认为普京对于这一次的访问是耐人寻味的。

普京上一次访问沙特应该是在2007年,近几年来中东局势发生了握码很大的变化,而现如今看来俄罗斯好像成为了所有人的好朋友,俄罗斯是伊朗的盟友,在叙利亚支持徐总统,也批评沙特阿拉伯在也门的战争,这些都让普京的利亚德执行看起来相貌显得平衡术,但实际上这是俄罗斯政府基于共同利益蠢埋的一个务实举动。现在俄沙贸易额虽然仍比较低,但正在迅速的增长,2018年增长了15%,2019年到目前为止也增长了38%。

C. 中东的哪些战争是因为石油引起的 和对中东的影响

中东问题主要问题是:阿以冲突问题。阿以冲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石油毫无无关,但实际上每次的中东战争都与石油紧密相关。
1956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是因为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从英国人的手里收回苏伊士运河而引发,其根源在于石油。当时,英国等西欧国家经济对海湾石油严重依赖,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须经苏伊士运河运输。否则须绕过非洲好望角,当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声称:“没有苏伊士运河运入的石油,英国和西欧的工业便不能保持正常运转。”所以为了夺回运河,英法和以色列于当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这样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给予埃及坚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立即切断了输油管道,同时沙特停止向英、法供应石油。阿拉伯国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应中断给了英、法致命打击……通过这场战争,石油生产国体会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产国在伊拉克巴格达发起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这一组织在以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国宣布对美石油禁运。可阿拉伯人这次输掉了战争,蕴藏丰富石油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再次动用“石油武器”支援埃、叙等国。战争爆发不久,阿拉伯国家就一致决定立即实行石油减产计划,逐月减产5%。随后,阿拉伯国家纷纷对美实行石油禁运。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提高油价,各国还乘机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三大措施导致油价飞涨,从而导致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1980两伊战争
1980年,世界第三大产油国伊拉克和第五大产油国伊朗之间爆发长达8年的战争。伊拉克和伊朗本来就有尖锐的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价石油为两伊积累了庞大的石油财富,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称霸海湾的野心开始急剧膨胀,接着双双大量购买军火武器。此外,伊拉克还对与其接壤的伊朗胡齐斯坦省虎视眈眈,而该省的石油储量几乎占了伊朗石油储量的90%。战争期间,双方都竭力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轰炸产油基地。两个产油大国间的战争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和供应紧张,欧佩克油价一度涨至34美元一桶,从而酿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1990年海湾战争
1990年的海湾危机和其后的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不管是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还是美对伊动武,都与石油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老布什在国会为其出兵海湾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对美而言,海湾石油就是其“国家利益”。
海湾战争期间使伊、科石油业遭到严重破坏,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点燃,导致油价一路飞涨。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则突破了40美元,布伦特油价一度达42.10美元一桶。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几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对中东的影响

1、巴以问题仍难得到彻底解决,战争“后遗症”还是很多。增强了伊斯兰世界穆斯林对霸权国家的强烈不满和怨恨,而战争只会日益强化这一矛盾。没有看到西方国家所承诺的和平,只会有新一轮的冲突。随着美在中东反恐的深入和扩大以及强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将触动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传统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美阿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2、表面稳固的许多中东国家政权实际上非常脆弱,内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极其复杂,能否维持稳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些阿拉伯国家政权的稳定将可能面临来自国内民众反对的重大威胁。不仅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滋生的又一温床,而且也可能成为危及地区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根源。

D. 为什么说中东为石油而战

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上世纪70年代初,中东产油国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协定,将石油所得税率提高,终止了西方石油垄断资本单独定价的特权,原油标价从每桶约2美元提高到约3美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采取了减产、对美国等国进行石油禁运及抬价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4年,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协调石油进口政策,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1978年底,伊朗政局巨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加上西方石油公司竞相在现货市场抢购石油,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两国间爆发战争,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西方国家再次陷入经济衰退。

高油价促使石油消费国实施能源多样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世界其他地区的石油产量也在高价格的刺激下高速增长。所有这一切使国际石油市场开始供过于求。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6、7美元。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牵头组成多国部队发动海湾战争,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但到1991年1月油价又开始直线下跌。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这次油价飙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初,欧佩克油价跌破每桶12美元,当年年底国际油价再次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欧佩克达成新的减产保价协议,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油价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地缘因素再次左右能源市场,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受需求旺盛、投机活跃、美元贬值以及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航空公司暂未受冲击

上海证券报从航空业内获悉,国内航油一季度的销售价格刚刚于1月1日公布,较去年10月31日上调后并未调整。分析师指出,这至少意味着3月之前国内航空公司都不必担心国际油价的高企,不过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可能会在下一季度上调国内航油销售价格。

目前我国航油价格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航油出厂价、进销差价和2006年7月起增加的综合采购成本差价。从去年起,每个季度航油价格都将根据综合采购成本差价的调整而进行一次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以上个季度国际航油市场的变化情况。去年10月31日晚发改委宣布调高每吨航油出厂价500元,由此也带来销售价格上调,这也是截至目前国内航空油价的最后一次变动。据上海证券报了解,今年1月1日中航油公布的第一季度航油价格没有作出调整。

国信证券分析师李树荣昨日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航空公司绝大部分的航油还是向中航油采购,因此国际油价的变动不会对航空公司航油成本产生太多直接影响。从目前来看,国内航油价格可以保持到3月底,这也意味着,除了国际航线需要在海外加油,国内航空公司的大部分航油成本短期内将维持不变。不过她也指出,如果国际油价一直上涨,中航油可能会在4月初上调国内航油销售价格。

根据民航总局的数据,去年9月份国内各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已经占到了总成本的44%。中信证券分析师马晓立表示,根据其对2006年整体情况的测算,油价每上涨100元,东航将会减少净利润2.2亿元,南航减少2.5亿元,国航减少1.8亿元。不过李树荣指出,即使国内油价上调,航空公司也可以通过提高燃油附加费来抵消部分成本。 高油价带动煤价上涨

今年煤炭长协价格谈判很顺利,往年常见的“顶牛”不见了,煤企报价基本得到满足。在这背后,有油价高企的“功劳”。

2007年12月18日是重点煤炭合同汇总会结束的日子。此前一天, 2008年重点合同电煤基本签订完毕,主要电煤价格每吨上涨30至40元,涨幅在10%左右。煤炭价格正式放开,是在2006年,但2006年和2007年,原“计划煤”价格每吨都只上涨20元左右,而且谈判非常艰苦。2008年,是煤企谈判最顺利的一年。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副秘书长梁敦仕认为,除了供应偏紧之外,国际油价高涨也拉高了煤炭价格。国际上,按同等发热量,煤价与原油价格有1:6的关系,2007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70美元升至90多美元。煤炭作为替代能源,在可以替代的情况下,用煤、用电的经济性逐步显现,从而拉动煤炭需求的增长,并拉高煤炭价格。

另外,原油价格高企,还催生了包括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热。按照有关规划,我国将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石化行业冷暖不一

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石油企业,国际油价变动对中石油和中石化势将带来直接影响。“由于两大集团一直充当政府稳定国内油价的政策工具,因此在国际油价高涨之后,其所承受的压力也显着增大。”国都证券石化分析师贺炜对本报记者说。他表示,高油价给两家公司带来的冲击并不一样。对中石油来说,因其上游业务比较突出,受益将更显着;但对中石化而言,因炼油业务庞大,高油价会加剧其炼油亏损。

由于石油是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原材料,油价上涨对化工行业肯定会带来成本上升。银河证券分析师李国洪表示,化工行业不同产品价格向下游传递速度和幅度明显不同,有机化工原料、化肥、化纤、塑料原料等向下传递的速度快且幅度大,故下游价格承受力较强,而塑料成品、橡胶制品、农药等产品价格向下游传递的速度慢且幅度小,故下游价格承受力较弱。

“因此,油价上升对有机化工原料、化纤、塑料原料等企业较为有利,而对塑料成品、橡胶制品、农药等企业不利,故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分析。精细及日用化工由于位于石化产业链末端,油价的变化对其鞭长莫及。”李国洪说。

贺炜指出,对钾肥等化肥产品来说,国际油价上涨后的一大影响就是海运费用的上升。此外,油价与天然气价格具有联动关系,这也造成尿素等产品成本的攀升。

不过,并非所有行业都为此次油价破百感到悲观。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替代能源在油价高企后将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贺炜表示,煤化工等替代能源将从中获得极大的发展机遇。

“不仅替代能源本身,一些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也会受国际油价大涨的利好刺激。”贺炜说。

昨天,国内风电制造龙头企业金风科技涨停,报收于144.1元。而在美国市场上,油价触及100美元大大刺激了中国新能源股的表现。其中,林洋新能源结束近3个交易日的调整,急涨一成,至35.99美元;晶澳太阳能升7.53%,逼近历史高位;中电光伏涨7.2%,收至17.71美元的上市次高位;加拿大太阳能也涨了1.85%。

E. 战争打仗对原油有什么影响

石油是大国争夺的资源也是现代兵器的动力能源,石油给20世纪的世界和战争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现代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交战国军共消耗油料1300多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投人战争的人力物力数量更大,军用油料消耗达3亿多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多倍。而战后的高技术战争如英阿马岛战争, 海湾战争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科索沃战争,耗费的油料更是惊人。

F. 纳粹开战前有多少石油储备他们战前进行了几年的战略石油储备开战后历年产量有多少(包括合成)

先提供二战期间(1939—1945)德国的基本产能数据:钢铁1亿9000万吨、石油4800万吨、煤炭35亿吨、粮食1亿8000万吨、发电量4140亿千瓦时;

再具体说说石油。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石油供应减少,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100多万吨石油。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后罗马尼亚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国供油,1943年向德国提供了240万吨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轰炸严重破坏了罗马尼亚油田,8月份油田被苏军攻占,对德石油供应被切断,1944年罗马尼亚只向德国提供了约100万吨石油。

另外,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国闪电战击败波丹挪荷比卢法七国,从这些国家缴获了880万吨的石油储备。从表面上看收获颇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国家被德国占领后同样成为被英国的封锁对象,无法进口石油。德国要维持占领区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应,此后几年这些国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这批缴获的油德国净赚得并不多。不过这些问题最初还未表现出来,至少就当时而言,德国手上的石油储备大增,成为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资本。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德军又趁机缴获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吨石油储备。

下面是德国历年油料获得量(石油产量包括奥地利,石油进口量和缴获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内)
1939年:石油产量约90万吨,进口石油517万吨。
1940年:石油产量约160万吨,进口石油207万吨,缴获石油880万吨(包括1939年缴获波兰);
1941年:石油产量约180万吨,进口石油237万吨。
1942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420万吨,进口石油100多万吨。
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
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

PS:德国战争初期的石油消耗
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其中10万吨消耗在波兰战场,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发动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只是其估计必须花费的500万吨石油的四分之一。这还不包括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的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石油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

G. 石油战争深刻背景的战争还有哪些

1.一战中了凸显石油的重要,英国向地中海地区派驻了大量的军队并控制了大部分产油地区。德国和奥斯曼帝国战败,奥斯曼帝国被瓜分,盛产石油的中东落入英国控制之中。

但英国是依赖美国打赢这场战争,在经济上不得不开始受制于美国的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的伦敦逐渐被纽约取代。美国大力发展海运,开始同英国开始争夺控制石油资源。在第一-次大战之后的十多年里,面对苏联的巨大石油储备,英美想方设法破坏德俄之间的结盟。

英美联手,一方面以经济与军事手段压制德国,另一方面扶持希特勒上台以对付苏联的崛起。在1927年英美之间组建了石油卡特尔,从此在石油方面成为协作者,共同操纵世界石油资源。

2.二战后英美两国联手利用金融和石油开始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美国成为真正的世界霸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苏联的东方成为对立堡垒。1944 年西方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内的实际投票控制权在美国和英国手中,

建立了美元金本位体制。20世纪中叶,英美两国都遭受了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的困扰。戴高乐和阿登纳领导的法德联盟最终被美英联手扼杀。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60年9月,五个主要石油输出国联合成立“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其目的是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

3.1969 年后美国经济进一步衰退。 美国开始制造石油禁运,抬高石油价格,操纵大规模反核运动,制造经济增长极限的恐怖气氛,控制世界石油流通,获得石油溢价的巨额利益。美英精心设计的石油美元体系,席卷了世界各地的财富。

英美压制一切独立的发展力量:如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国家、欧洲的新生力量,围剿伊朗等。80年代,英美在金融外交上陷入困境,同时在经济上陷入危机,而且迫使第三世界陷入全面债务危机。伊朗的石油冲击引发石油危机,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借债弥补石油赤字,

而英美的高利率政策令,发展中国家外债聚升,不堪重负。1991 年为了石油美国发动了第一次伊拉克战争。美国正在建立所谓的“世界新秩序”。

5.随着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世界力量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维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国四面出击,压制和瓦解各种可能出现的新生力量:

日本经济的泡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苏联的瓦解、俄罗斯经济的休克、南斯拉夫的解体、搞烂巴尔干各国等都是在美国的精心策划之下进行的,一切新崛起的潜在力量都是美国的对手。政府与石油的深厚渊源,决定了美国经济与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石油。

在石油即将迎来产能极限之时,美国不惜一切代代价价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昭示了真实意图:竭尽所能地锁住每一个大石油产地,控制世界石油及操控价格实现新世纪的石油地缘政治。

(7)俄沙石油战怎么开始的扩展阅读


《石油战争》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石油战争》一书中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内为深奥的内在联系,

解析了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

H. 再次发动全球石油战俄罗斯呼吁沙特停战,别让美国巴西捡了便宜

来自俄罗斯方面报道称,俄罗斯联邦能源部负责人亚历山大·诺瓦克说,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已经恢复了90%,即达到了病毒大流行之前的水平。俄罗斯联邦能源部部长补充说,石油市场于2020年7月进入储量下降阶段。但是,俄罗斯联邦能源部亚历山大·诺瓦克强调,由于流行病持续加剧的威胁,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比预期的要慢。俄罗斯联邦能源部部长认为,为了维持需求,俄罗斯石油公司不应满足于减产所取得的成果,并不能满足欧佩克+协议的条款,而欧佩克+协议的条款又将继续监视石油市场,以防止所谓的“过热”并为了及时减产。

“欧佩克国家石油组织正在调节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如果不采取这些步骤,石油的价格将更加便宜,这可能会刺激某人获得更多的资源。”俄罗斯联邦能源部负责人亚历山大·诺瓦克说。随着病毒大流行浪潮的缓解,全球对石油需求出现了恢复。在欧佩克+决定增加产量的背景下,今年7月中旬,石油价格上涨。根据协议,这些国家将在八月将每天的资源产量增加两百万桶。布伦特原油9月期货价格变动0.9%,达到每桶43.38美元。美国WTI原油8月期货上涨1.04%,交易价格为每桶40.71美元。截至2020年8月20日,布伦特原油期货升至每桶44.97美元,乌拉尔原油期货升至每桶44.44美元,WTI混合期货达到42.49美元。疫情开始消退后,政府决定帮助经济并开始逐步放宽检疫措施。因此,这种行为也可以称为影响能源市场需求恢复的因素之一。

“如今,尽管全球需求有所回升,但全球石油市场仍要开始应对对病毒大流行强度增加的担忧。在许多开放边界的国家,疾病病例有所增加。随着焦虑的增加,需求可能会开始下降。”欧佩克组织发言人对外解释说。

欧佩克将继续监视市场,因为该协议的缔约方平均完成其配额的95%。俄罗斯在7月执行了OPEC +协议,交易量为97%,8月执行了100%。同时,由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科威特的石油生产进一步自愿减少,同时,伊朗,利比亚和委内瑞拉免于承担义务。

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在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上警告说,未来几个月石油产量需要增加。未参加欧佩克减产的搭乘便利的国家,如巴西或美国,挪威,这些国家拒绝对石油限产,这将使国际石油价格情况恶化。俄罗斯方面认为,俄罗斯要与沙特、欧佩克国家及时达成新的石油量产协议,防止新一轮石油战争发生。

I. 沙特阿美下月起增加原油日产,为何沙特开始“薄利多销”的原油价格战

沙特阿美之所以选择在4月1日开始增加原油产量开展价格战是因为早期与非欧佩克成员俄罗斯谈判,想要下调原油的产量,但是俄罗斯方面并不同意。欧佩克成员沙特阿美想要下调原油的产量是因为今年年初受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原油供需出现失衡,而且短期内可能没法缓解,导致原油的价格出现了下跌。

其实沙特阿美之所以敢选择薄利多销是因为沙特阿美他们开采原油的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他们可以承受低价格多销量来稳定营业收入,并且就目前的局势而言无法与俄罗斯谈拢通过压缩产量提高价格来维持稳定的原油销售收入,既然对方要增产,沙特阿美也觉得不能单纯的只靠他们减少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