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沈括《梦溪笔谈》中《石油》的现代汉语译文
是这个吗??
石油 宋•沈括
原文: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沈括《梦溪笔谈》)
解析:
本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篇介绍科技知识的笔记体小品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明地介绍鄜、延境内石油存在的基本形态,当地居民采集、利用石油的一般情况;第二部分,说明自己利用石烟制墨的盛况;第三部分,对时人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的状况表示惋惜。文中关于“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和石油制品“必大行于世”的科学预见,今天读来令人叹服。
写作手法方面:①本文行文散淡,而又极有条理。文中不论谈古论今,还是预测未来,不论叙事,还是描写,都是娓娓而谈,平实简洁,如话家常。②语言朴素凝练,不事雕琢。③文末以诗作结,情趣盎然。
谨梁碰
译文: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烧麻炬,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幕都变成了黑色。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于是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只是从我开始做它罢了。
推想那石油极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今天山东一带大片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地渣弊到太行山,河南、陕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区,生长松树的山大半都已经秃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烟的好处。
石油煤烟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戏作《延州》诗说:“陕西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上瑞雪飘飘,立即撑起毡帐学那边塞人过游牧的生活。衣裳全变黑了,可是冬天还没有过去,石油烟比洛阳车马扬起的烟尘还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注释: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祥谈一带。
②高奴县:故址在今陕西延安。脂水:油质的水,石油的一种名称。水际:水边。
③惘惘:涌流缓慢、时断时续的样子。
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沾,沾取。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沾取它。
⑤缶:陶瓷罐子。
⑥淳:同“纯”。清漆。
⑦麻:此处指麻炬。古代用麻炬照明。
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
⑨识文:标记文字。
⑩竭:尽、完。
11.石炭:煤。
12.墨:名词用作动词,熏染黑。
13:旋:立即。
14:卓:竖立,支撑。
15.素衣:白衣,或未染色的衣服
Ⅱ 沈括《梦溪笔谈》的“石油”古文翻译
石 油
鄜.延①境内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燃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⑩.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鄜.延:鄜(f))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zh@.野鸡,挹y@.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f%u:陶瓷罐子.⑥芦颤宽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⑩竭:尽.完.
[译文]
鄜陪亮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洞蚂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
Ⅲ 石油在古代叫什么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间钱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33岁到京城开封研究天文历法。王安石变法期间,被任命为负责观测天象、制订历法的司天监长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十二气历》比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还要合理,可惜未被采纳。
沈括在物理学方面建树很多。他通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办法,使针总是精确的指向南方。这是世界上关于如何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此后,他在用指南针定向时,发现磁针常向东偏,不指正南,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他对凹面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说明,对声音振动的实验,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不少贡献。他到浙江东部地区考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刷而成。他经过太行山麓,见山壁中间有一条由卵石螺壳组成的堆积层时,断定这里是古时的海边,并推论出“大陆都是混浊泥沙冲积形成”的。这些独到的见解,与现代科学结论有许多相通之处。
沈括晚年居住在润州(今镇江)的梦溪园,专门从事着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学巨着《梦溪笔谈》,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库。像活字印刷、磁针装置四法、水法练钢等重要成果,就是由这本书记录留传下来的。
Ⅳ 古代人把石油称什么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已经用“石油”一词了
《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杂志一,原文:“……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
Ⅳ 石油在古代又被称为什么,至少5个名称
石油在古代曾被称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脑油、石烛等等。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称,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Ⅵ 石油在古代又被称为什么,至少5个名称
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石油、雄黄油、硫黄油、地脂、泥油、石烛、火井油、火油、鄜延脂
http://www.tcmlib.com/zy/html47/showdetail-.html
Ⅶ 鲁迅 《好的故事》 第一自然段是什么意思怎么里面有石油还有什么老牌
交代了时代背景,营造了窒息,昏沉的意境,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凸显了主旨。石油即灯油,老牌的灯油质量好,用起来烟少。
鲁迅写的《好的故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出了鲁迅就是在在写文章的时候累了,然后在躺椅上就是休息了一下。然后在朦胧中进入了梦想,然后在这个梦想当中构造出了一个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的内容就是这个好的故事当中有那些江南水乡生活是作者向往的,希望能够得以光明,第三部分就是作者回到现实当中继续写作。
(7)石油在诗里叫什么扩展阅读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
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Ⅷ 化尽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阳尘。这是什么诗
石油诗
(北宋)沈括
二郎山下凳誉雪纷纷,
旋卓穹庐学塞人。
化尽素衣冬不老,
石油多似枣李段洛扰穗阳尘。
Ⅸ 石油在北宋时叫什么
北宋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中就已经把石油称作石油了。
不过一般都把石油称作火油,因为当时石油主要作用就是提炼出来用作军用的猛火油,用于放火或猛火油柜。
Ⅹ 《石油》文言文
1. 《石油》文言文翻译
【原文】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②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③,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采入缶⑧中。颇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注释】
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从陕西路分出一部分置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后升为延安府),即今陕西省延安市。
②高奴县:古县名,秦代设置,治所在正虚正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东汉末年废。唐代段成式所着《酉阳杂俎·卷十·物异》中载:“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文中“旧说‘高奴县出脂水’”疑即据此。
③水际:水边。
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样子,文中用来描写石油与地下水混杂涌出的样子。惘:在文中可以理解为通“汪”,形容液体聚积的样子。
⑤雉(zhì):鸟名,通称为野鸡。
⑥裛(yì):通“渑”(yì),沾湿,湿润,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
⑦用:连词,相当于“而”。
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类的器具。
⑨淳漆:纯漆。淳:通“纯”。
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烧。
麻:麻类植物的总称,古代专指麻的一种,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为麻烛。麻烛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烛,烛就是“火炬”的意思。古代没有蜡烛,把火炬叫做烛。
幄幕:帐篷。
煤:烟熏所积的黑灰,即烟尘。
松墨:即松烟墨,是墨的一种,用松烟尘和胶捣捶制成。
识(zhì)文:这里指墨上所标注的文字。识:标记,标注。
至多:很多。至:极,最。
齐: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
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兖州市东南至江苏省沛县、安徽省泗县一带,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些地区为鲁,今山东省简称为鲁。
童:秃顶,不长头发,也指山上不长草木,文中是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
造煤人:文中指用松烟灰制作黑墨的人。
【译文】
鄜、延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沙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羽毛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誉郑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作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2. 文言文《石油》全文翻译
原文: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
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译文: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
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举悔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烧麻炬,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幕都变成了黑色。
译文: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于是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
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只是从我开始做它罢了。 推想那石油极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
今天山东一带大片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地到太行山,河南、陕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区,生长松树的山大半都已经秃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烟的好处。
石油煤烟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戏作《延州》诗说:“陕西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上瑞雪飘飘,立即撑起毡帐学那边塞人过游牧的生活。
衣裳全变黑了,可是冬天还没有过去,石油烟比洛阳车马扬起的烟尘还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10)石油在诗里叫什么扩展阅读: 来源 本文来自《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着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梦溪笔谈。
3. 石油 文言文翻译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
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鄜、延境内有石油,从前说延水东岸有石脂水,指的就是这个.石油产 于水边,与沙石,泉水混杂在一起,缓缓地从地里冒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的 尾羽把它沾起来,采集后放进瓦罐里,很象纯漆.它燃烧的时候象麻一样, 但烟很浓,把帐篷都熏黑了.我想它的烟也许可以利用,就试着把它燃烧后附在物体上的烟煤扫起来,集中到一起用来制墨.没想到用它制出的墨又黑又亮,象漆一样,连松木烟灰制作的墨也赶不上它,于是就用它做了许多墨,在墨锭上以"延州石液"四个字作为标记.石油制品在今后一定会大大推广的,现在就从我做起吧.我认为,石油数量非常多,蕴藏在地下没有穷尽,不会象松木那样有时会枯竭.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做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4. 文言文《石油》全文翻译
原文: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译文: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烧麻炬,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幕都变成了黑色。
译文: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于是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只是从我开始做它罢了。
推想那石油极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今天山东一带大片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地到太行山,河南、陕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区,生长松树的山大半都已经秃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烟的好处。石油煤烟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戏作《延州》诗说:“陕西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上瑞雪飘飘,立即撑起毡帐学那边塞人过游牧的生活。衣裳全变黑了,可是冬天还没有过去,石油烟比洛阳车马扬起的烟尘还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10)石油在诗里叫什么扩展阅读:
来源
本文来自《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着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梦溪笔谈
5. 文言文 石油 作者 及翻译
石油 宋•沈括??
原文:??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
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予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沈括《梦溪笔谈》)????
解析:??
本文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篇介绍科技知识的笔记体小品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明地介绍鄜、延境内石油存在的基本形态,当地居民采集、利用石油的一般情况;第二部分,说明自己利用石烟制墨的盛况;第三部分,对时人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石油资源的状况表示惋惜。文中关于“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和石油制品“必大行于世”的科学预见,今天读来令人叹服。??
作手法方面:①本文行文散淡,而又极有条理。文中不论谈古论今,还是预测未来,不论叙事,还是描写,都是娓娓而谈,平实简洁,如话家常。②语言朴素凝练,不事雕琢。③文末以诗作结,情趣盎然。????
译文:??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烧麻炬,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幕都变成了黑色。我猜测这种烟可以利用,于是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广泛流行在世上,只是从我开始做它罢了。??
推想那石油极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今天山东一带大片的松林已经没有了,逐渐地到太行山,河南、陕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区,生长松树的山大半都已经秃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烟的好处。??
石油煤烟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戏作《延州》诗说:“陕西宜川县的七郎山与八郎山上瑞雪飘飘,立即撑起毡帐学那边塞人过游牧的生活。衣裳全变黑了,可是冬天还没有过去,石油烟比洛阳车马扬起的烟尘还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注释:??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高奴县:故址在今陕西延安。脂水:油质的水,石油的一种名称。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时断时续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沾,沾取。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纯”。清漆。??⑦麻:此处指麻炬。古代用麻炬照明。??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记文字。??⑩竭:尽、完。??11.石炭:煤。??12.墨:名词用作动词,熏染黑。??13:旋:立即。??14:卓:竖立,支撑。??15.素衣:白衣,或未染色的衣服。??
6. 石油 文言文翻译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鄜、延境内有石油,从前说延水东岸有石脂水,指的就是这个.石油产
于水边,与沙石,泉水混杂在一起,缓缓地从地里冒出来.当地人用野鸡的
尾羽把它沾起来,采集后放进瓦罐里,很象纯漆.它燃烧的时候象麻一样,
但烟很浓,把帐篷都熏黑了.我想它的烟也许可以利用,就试着把它燃烧后附在物体上的烟煤扫起来,集中到一起用来制墨.没想到用它制出的墨又黑又亮,象漆一样,连松木烟灰制作的墨也赶不上它,于是就用它做了许多墨,在墨锭上以"延州石液"四个字作为标记.石油制品在今后一定会大大推广的,现在就从我做起吧.我认为,石油数量非常多,蕴藏在地下没有穷尽,不会象松木那样有时会枯竭.现在山东一带的松林已经采完,就连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带有松树的山,现在大都也都光秃秃的了.制墨的人还都不知道石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对制墨有很大好处.石炭(一种烟煤)燃烧时发出的烟也很大,会把衣服熏黑.我高兴地开玩笑做了一首《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