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何有科学家提出石油并不会枯竭,他们有什么依据
关于石油的形成目前准确的来说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很多人已经开始传石油枯竭是天大的谎言,是利益集团在操纵,我觉得这样的说法还为时过早。如果目前真有那么确定石油可再生的话,不管哪个国家都会偷偷加大生产力度好好捞一把,省的以后掉价了。
你可能会认为,说不定是各个国家已经都知道了石油可再生,但都达成了统一并且缓慢的生产,以防止石油掉价?但是纵观当今的世界,在各种利益冲突面前,很难保持这样的一致性。难免会有一些国家出来搅局的。所以石油可再生并没有达成共识。
下面就说下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现在的争议在哪?
但是在有机形成说中,也存在一些疑点,包括上文中说的一个疑点,随着开采深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在地球深处貌似存在石油和天然气的补给源,但是并不是很清楚石油的渗入是来自地球深处还是周围的含油层。所以这个疑点也被经常用来支持石油可再生的说法。还有就是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确实还在无生命的其他星球上发现类似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物质,但是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确实。不然早就推翻有机说了。
所以两个学说都不完整,都存在能被人挑出来的瑕疵。但是现在就急着说石油可再生简直就是在胡扯,就算最后证明的石油可以在地球的深处通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形成,并缓慢地往上渗透,但是这个碳循环也是相当缓慢的,不是说我们人类抽多少就能往上立马往上渗多少,毕竟这是一个自发的碳循环过程,并不是机器在地球内部合成。
❷ 地球上的石油用都用不完
从理论上讲,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如果照目前的挖掘、使用速度,在不久的将来会耗竭的。归根结底的原因,是因为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桶,少一桶。不像水资源,还能回收再利用。
但从实际角度出发讲,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是永远用不完的!一边人类开采石油使用石油,另一边,石油资源也在慢慢的产生囤积,只是目前石油生成的速度,没有挖掘使用的速度快。
如果你不太理解我说的这点。我们可以把石油资源当做一片土地上的小草。只要不把小草斩草除根,那么在这块土地上面放多少头牛羊,小草永远都吃不完。但可能存在牛羊吃不饱的情况。也就是人类不够用石油资源了。
所以目前世界大趋势,还是开发新能源。比如风能、水能、潮汐能、核能、太阳能等等。用石油的大户,汽车也开始转型为新能源汽车,用电池驱动。这些都是为了应对地球上石油、天然气资源未来会枯竭,做好的长期的计划。
❸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样的地质更有可能藏有石油
为什么你家后院挖不到石油?石油的形成,地质对石油的影响
形成油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一种富含碳氢化合物材料的烃源岩,其埋藏深度足以使地下热量将其煮成石油;
一个多孔和可渗透的储层岩石其中它可以累积;
一盖层(密封)或其它机构,以防止油漏出到表面上。在这些储层中,流体通常会像三层滤饼一样组织自身,在油层之下有一层水;在油层之上有一层气体,尽管不同层之间的大小不同。由于大多数碳氢化合物的密度低于岩石或水,因此它们通常向上移动穿过相邻的岩石层,直到到达地表或被上方的不可渗透岩石截留在多孔岩石(称为储层)中。但是,该过程受地下水流的影响,导致石油在被困在储层中之前,向水平方向迁移了数百公里甚至向下短距离迁移。当碳氢化合物在捕集阱中浓缩时,油田形式,可以通过钻井和抽水从中提取液体
这是一个时间极为漫长且形成条件苛刻的过程,所以石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挖到的。
❹ 石油及天然气是怎样形成和保存的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把少量的水洒到海绵上时,会发现水渗入海绵的孔隙中,且不会流出。与这种现象相似,石油和天然气是储存在有孔隙的岩石中的,储存油气的地层叫油气储层。储层中的油气很不稳定,往往会借助地下岩石孔隙相连而形成的通道,由压力大的地方向压力小的地方移动,只有遇到阻挡物时才会停止运移。在阻挡物处油气由少聚多,并且越聚越多,这种阻挡油气的地方一般称为圈闭。当圈闭像一个倒扣的锅时,专业人员称它为构造圈闭。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圈闭。如果这些圈闭正好被致密的、不透水的岩石所组成的地层盖住,油气从圈闭中流不走,也挥发不掉,使油气最终定居在这里,就形成油气田。
那么油气是怎样生成的呢?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有几种学说,占主导地位的有机生成学说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等)死亡后演变而成。一般认为,海洋或湖泊中生活的生物,死后沉入水底,与从陆地上随河流搬运来的沙石一起,在水底形成沉积物。由于这些沉积物与空气隔绝,不容易腐烂,这些沉积物便不断地一层一层地向上堆积,经过几十万年至几百万年,堆积厚度可达几百米至数千米。随着堆积厚度的增加,压力、温度也随之升高,沉积物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就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使有机质逐渐转化为深埋地下的油气,这些生成油气的地层就是生油岩。那么,深埋在地下、看不见又摸不着的石油和天然气,怎样才能找到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油气和它周围物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才能找到,也就是说用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用地震勘探技术才能找到。我们今天使用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在几十万年至几百万年前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油气真是来之不易,我们要注意节约。
油气储存在像倒扣的锅中,最上面为天然气,中间为石油,下面为水
❺ 为什么背斜能大量保存石油
因为石油是油,比较轻,背斜是向上拱起的把,所以背斜有石油了。这是通俗的说法,为了让你理解。专业点的就是背斜是岩石受到挤压后向上拱起的部位,这里由于岩层之间的相对滑动,在背斜的顶部,形成了比较大的空隙,可以储存石油天然气等.
❻ 怎么长期保存汽油
想屯多少?盖个油站够吗?或者先买辆油罐车?
如果你想投资的话还是办个油厂吧,赚的更多。而且也能实现你囤积石油的愿望。
要是怕油涨价才囤,劝你放弃吧。你屯的再多,也不可能用到石油落价的那一天。我看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油就开车。那天起有涨到开不起车了,咱就把车一卖,换辆自行车锻炼身体去!
天天整几十瓶子汽油搁家里,悬不悬呐?
❼ 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如果石油被人类用完了怎么办
使用其他能源,氢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等等。
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无油时代全球的能源问题。在近期,人们可以逐步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减少石油的消耗量。从长远来看,天然气,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利,生物能,甚至是地热能都可用于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
那是因为我们还可以找到更为廉价的石油,天然气,煤等不可再生能源。但当能源将近枯竭时,昂贵的开采成本和高昂的价格必然促使人们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方向去转变。ps:补充一点,潮汐能也算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❽ 石油没有保质期,成品油十年以后还能用吗
石油没有保质期,但是成品的汽油和柴油等是有保质期的,如果存放时间,其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大部分还是可以使用,但是对于发动机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问题,不同型号的成品油保质期不同,存放的环境也会影响成品油保存在状态,如果在不良状态存放时间过长,造成无法使用也是有可能的。
汽油过期后对汽车的发动机会有影响,越好的车影响越大,普通车辆对于过期汽油耐受度比较高,但是过期后的汽油燃烧不充分,动力性会大大减弱,长期使用过期汽油,就有可能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如果汽车长期没有使用,最好将其中的汽油排空。
❾ 中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力所能及的措施,保证自身的石油安全
1石油安全概念的基本内涵
由于各国情况不同,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不完全相同。对石油进口国来说,指的是能够长期稳定地以合适的价格取得石油供应,从数量和价格上满足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
1)石油资源的安全状况。一个国家有无油气资源分布及其蕴藏量的多寡,对其石油安全程度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80%以上分布在中东和美洲。
2)石油供应的安全状况。油气生产供应能力、供应数量及其满足国内需求的程度,是衡量石油安全程度的一条重要指标。从生产方面看,涉及到国内油气的生产能力、实际产量和机动生产能力,石油进口的接转能力,炼油加工能力和油品供销能力,在石油供应中断或严重短缺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等。从消费方面看,涉及到石油消费规模及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石油利用效率的标准或规范、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生产,节约使用油气的政策法规,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等。
3)石油市场的安全状况。涉及到政府对石油行业的监管机制,石油的资源政策与开发政策,石油市场的基本结构与竞争格局,石油市场对世界石油供需变化的应对能力等。
4)石油储运的安全状况。石油和天然气是易燃易爆物质,石油运输通道以及石油储存设施的安全程度,将直接关系石油供应的安全。对进口石油而言,还和进口资源的来源地和运输通道的安全情况有关。
5)石油价格的安全状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石油及石油产品的价格是否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会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二是石油价格的形成上,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应有相应的影响力,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由于国内已实行原油定价与国际接轨等改革,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及其石油价格形成过程也成为关系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2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内环境
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经从资本约束转变为资源约束。而相比于我国13亿人口,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对石油的长期稳定和安全供应构成威胁。
2)以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加之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我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加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使国家和社会对石油风险的承受力相对降低。创造相等的GDP,美国消耗的能源约为日本的2倍,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约为日本的8—18倍。
3)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较低、浪费严重,而目前节约用油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之成品油价格倒挂,客观上加重了石油供应的负担。
4)同世界其他石油消费国相比,我国降低石油消费、提高石油安全性的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3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因素
中国利用国际油气资源也面临一些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而这两个地区也正是地缘政治较量激烈区域,使石油进口的安全风险增大。
2)矿产资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石油资源的控制程度越来越高。经过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结构调整和国际性重组,美欧形成了“三超”(埃克森美孚、BP、壳牌)和“三强”(雪佛龙、道达尔、康菲)等6大跨国石油公司,它们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对资源、技术、市场和资金投向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国际石油资源的垄断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目前实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在海外寻找油气资源将面临相当大的风险。
3)我国进口原油来源地过分集中于中东、运输通道过分依赖马六甲海峡,对石油供应安全不利。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其海路运输必须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其运输也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也就是说,马六甲海峡是我国近80%进口原油的必经之地。诸如中东及周边的政治军事冲突、世界恐怖主义的猖獗、呈上升趋势的海盗骚扰事件,以及某超级大国对这一海峡的军事控制等等,都对我国进口原油的海上运输安全构成风险。在采取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时,开辟新的运输通道,应是防止发生进口石油海上运输中断的又一应急措施。
4关于石油价格的安全问题
石油是否安全主要体现在供应数量和供应价格两个方面。在当前世界石油基本态势是供需大致平衡的情况下,价格风险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一些。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屡创新高,已引起全球性的通胀压力。
我国原油价格在几年前就已经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基本是随着国际油价的涨落而调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随着我国石油消费量和原油进口量的增加而扩大。
5 由一些新闻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达60%的情况下,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多种方法,确保石油安全。
在具体运作上 ,发展国内石油生产 ,分散进口渠道 ,进口与“走出去”并举 ,通过运输多样化及石油管网构架 ,降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单一的风险。同时根据中国的国情 ,分时机、分阶段地进行适量储备 ,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以稳定供求关系 ,平抑油价 ,应对突发事件 ,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
❿ 中国石油能否长期持有,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建议长期持有,理由有如下:
1 该股总股本巨大,难于炒作,股性很差。
2 该股分红能力差,分红率远小于一些银行股,买中石油还不如买工行。
3 中国是贫油国,该股成长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