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1)油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
国际上通常用“资源量”、“储量”、“可采储量”和“剩余探明储量”等概念来描述和界定油气资源的多少。油气资源量是指聚集在地下岩层中的油气总量,它会因发现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储量是指经过勘探证实了的并在现有条件下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可采储量则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从地下储层中开采出来的储量。剩余探明储量是总储量减去已开采出石油后的剩余量,通常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潜力。
根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200亿吨。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50亿吨,2020—2050年随着技术进步和领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有望再增加50亿吨,达到200亿吨。石油资源总量列世界第六位、亚洲第一位。我国天然气可采资源总量为14万亿~22万亿立方米,其中2020年前可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4万亿立方米,2020—2050年可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再增加8万亿立方米,达到2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五位。
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9亿吨,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3.1万亿立方米,油气资源探明率(已经勘探证明可采的储量占总储量的比率)分别为35%和14%。总体上看,我国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都不高。至2005年底,全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累计采出产量为44.7亿吨和4324亿立方米。
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6~1/5;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7~1/5,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在我国,油气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十分紧缺的战略资源。我国油气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目前石油勘探程度尚处于中期阶段,天然气勘探尚处于早期阶段。通过加大勘探投入和依靠技术创新,还可以获得新发现、增加新储量,油气工业的发展仍具有比较雄厚的资源基础。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中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1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近海天然气总资源量为8.1万亿立方米,海上天然气储量为4211亿立方米,占近海天然气资源量的9%。10个海上盆地大多集中在南海和东海,占总量的21.4%。
(3)石油生产处于稳定增长阶段,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工业十分落后,石油年产量仅12万吨,主要靠进口“洋油”维持国民经济发展。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20世纪60—70年代,又相继发现胜利、大港、辽河、华北和长庆等油田,石油产量迅速增长。2005年,我国石油产量 1.81亿吨,天然气产量500亿立方米,分别列世界第五位和第十二位。
经过50多年的勘探,一些整体性较好、易发现的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多数已经被找到,今后勘探发现新油田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但从我国油气资源赋存的地质特点和剩余油气资源潜力来看,2020年以前,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可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大体每年增加地质储量8亿~10亿吨,相当于增加可采储量1.6亿~2.0亿吨左右。天然气年增探明可采储量的规模大体在1800亿~2500亿立方米。
我国以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为代表的老油田,总体上已进入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产量递减在所难免。我国老油田现阶段石油产量的综合递减率大体为5%。如果没有新储量投入生产的话,我国每年都将会有一个近千万吨规模的大油田消失。要保持我国石油产量稳定增长,每年发现的新储量首先要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产量才能“爬坡”。实现这一目标是可能的,但并不容易。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今后15年内,我国石油产量可以实现稳中有升。如果石油产量大体以每年250万吨左右规模增长,到2020年,我国石油产量可保持在2.0亿吨以上。我国天然气工业是新兴产业,发展比石油约晚30年。21世纪前30年是我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时期,储量和产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全国天然气管网建设、市场完善和拓展,天然气产量也将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在1000亿立方米左右,2020年产量达到1200亿立方米以上。届时,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①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它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生物质能和海洋温差能等等。一次能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风力、生物质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洋温差能等,它们在自然界可以循环再生。而非可再生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它们是不能再生的,用掉一点,便少一点。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由目前的3%增至8%~10%。
(4)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石油需求迅速走过了由平缓增长到快速增长的过程。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到2.24亿吨,比改革开放前大体增长了一倍,平均增长速度为4%左右,以石油消费增长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
最近五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5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2亿吨,比2000年净增0.94亿吨,年均增长1880万吨,平均增长速度达7.3%。
从现在到2020年还有14年时间。这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仍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0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年份产量(万吨)13830.615004.416100.016000.016300.016395.916700.016960.0117587.3进口量(万吨)292.31709.02732.03661.47026.56026.06940.69102.012272.0对外依存度(%)2.110.2214.518.6230.1226.8729.3534.9241.09
近年来我国原油产量、进口量及对外依存度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6月。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节约潜力很大。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千米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0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 25%以上。
上述状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⑵ 油价持续上涨,对哪些行业的冲击最大
原油价格上涨对于上游开采行业的影响存在两条路径,一是直接受益于产品价格的上涨,开采业务的毛利率得到提升;二是受益于存货价值的升值,有丰富石油储备的企业受益更为显着。从申万石油开采板块企业的ROE来看,其与原油价格呈现明显的同步关系,当原油价格上涨时,企业ROE抬升明显,反之,当原油价格下降时,企业ROE往往也跟随下跌。
油价上涨对于油气服务和设备行业的影响相对间接,其传导路径是,油价上涨石油生产企业盈利改善带动开采、勘探等资本开支的增加提升油服和设备的需求进而使得油气服务企业盈利改善。从申万油气设备板块以及油服工程板块企业ROE来看,其变动与原油价格方向一致,但滞后于油价三个季度左右,例如2016年3月布伦特原油价格降至底部35.21美元/桶,此时油气设备企业ROE仍在加速下行,到了2016年12月份才正式确认底部,油服工程板块ROE也有类似特征。
⑶ 中原油田的企业现状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原石油勘探局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原石油勘探局(以下简称中原油田)是集石油工程、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总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石油工程在油田内部主要服务于东濮凹陷、普光气田和内蒙古探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在国内主要服务于中石化、中石油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主要战场;在国际市场主要分布于非洲、南美、中东、中亚、东南亚等重点区域市场,是阿美、哈里巴顿等国际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连续11年入选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50强,连续5年进入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 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装备实力雄厚,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石油工程品牌。现有专业化施工队伍548支,各类装备6695台(套。经过多年的攻关和创新,逐步形成了深井水平井钻井、高酸气田气体钻井和酸压射孔投产、沙漠及沼泽物探、复杂裂缝性储层测井、非常规油气藏多段压裂等系列配套技术,具备复杂地形地面工程建设、大型气体处理和炼化装置等设计施工能力。先后承钻陆上“1”字号重点井300多口,创国家高指标和新纪录20项,获国家级荣誉称号11个;创集团公司高指标和新纪录66项,获省部级荣誉称号21个。
中原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为中国石化西部勘探开发重大部署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国内市场,目前有268支队伍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从事工程技术服务,形成了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四个区域市场。国外市场,牢固树立“规范管理、互利双赢、扎根海外、长期发展”的理念,有124支队伍分布在15个国家作业,具备石油工程总承包和地面工程EPC总承包能力,形成了非洲、南美、中东、中亚、东南亚五大区域市场,是阿美公司陆上钻井第二大战略伙伴、道达尔全球主要钻井承包商、哈里巴顿中东首选合作伙伴。近年来,中东市场快速扩大,非洲市场稳定发展,中亚市场连片发展,地面工程EPC运作能力不断提升,市场结构进一步向高端高效市场优化,项目结构向技术配套方向优化。
中原油田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水平,初步打造了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维护稳定的平台和基地。构建服务标准、价格费用、成本核算、考核评价“四个体系”,探索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努力建设保障服务型、清洁绿色型、祥和平安型、特色文化型、宜居和谐型的“五型”社区。建成国家级优秀(示范)小区11个、中国石化文明和谐示范小区9个,获省部级文明小区、绿色小区等称号39个。
中原油田始终把完善运行机制、深化精细管理作为永恒追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坚持国内国外、技术服务、区域管理“三个一体化”,整合人才、技术、装备等资源,强化水平井、钻井液、欠平衡与气体钻井技术力量,大力推进非常规技术攻关,培育石油工程差异化技术竞争优势。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做精做优”的运作机制。逐步深化全员成本目标管理长效机制、投资成本预算长效控制机制,扎实开展全员绩效考核、改善经营管理建议等工作,着力完善内控、审计、监察、稽核、法律“五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生产经营运行效率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中原油田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活动,切实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探索建立“双建”工程管理体系,大力实施素质、环境、平安、繁荣、阳光、温暖六大工程,保持了生产稳定、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油田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目前,中原油田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油田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要求,深入实施市场开拓、科技兴业、绿色低碳、人才强企、国际化经营等战略,统筹把握精细管理与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的有序运作,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经济效益与职工利益的同步提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效率效益,推动石油工程提速提效、社会化服务做精做优,全面增强油田的持续发展能力。到“十二五”末,争取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石油工程总承包商和地面工程EPC承包商,其中海外市场实现100台钻机;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型社区;构建科学规范、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监督到位的运营机制。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原油田),主要从事勘探开发、油气化工、油气销售等业务,公司本部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主要勘探开发区域包括东濮凹陷、普光气田和内蒙古探区。近年来,油田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东濮老区效益开发、普光气田增产增效、内蒙古探区增储上产,形成了三个油气生产基地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累计生产原油1.31亿吨、天然气472亿立方米。2011年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257万吨,生产油气当量1112万吨,跻身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分公司实现收入269.45亿元。
东濮凹陷横跨豫鲁两省,面积5300平方千米,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93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365.02亿立方米。近年来,油田坚持以油藏经营管理为主线,深化复杂断块群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持续开展以井组为中心的精细注采调整,年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00万吨以上,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开发状况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具有保持年产300万吨油气当量的能力。2011年,积极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开发,致密砂岩油气藏评价开发取得进展,展示了拓展勘探开发领域的良好前景。
普光气田位于川东北,面积1116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122亿立方米,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海相碳酸盐岩高含H2S、CO2大气田。气田2010年6月全面投产,共建成39口开发井、16座集气站、6套净化联合装置和硫磺外输铁路专用线,形成年100亿立方米生产能力、120亿立方米净化能力和240万吨硫磺生产能力。2011年生产天然气80.49亿立方米、硫磺16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硫磺生产基地。
内蒙古探区共有探矿权区块21个,面积3.56万平方千米。近年来,大打内蒙探区勘探进攻战,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白音查干和查干凹陷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219.69万吨,低温超稠油热采试验取得突破,二连中康合作区块进展良好。探区已建成11万吨原油年生产能力,成为油田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战场。
炼油板块年加工能力120万吨,主要产品有四大类21种产品。2010年以来,建成投产25万吨/年催化汽油加氢、12万吨/年液化气后处理装置。现有常压蒸馏、催化裂化、特种油、轻烃处理、液态CO2等10余套装置,以及铁路专用线、成品油库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国内首家对催化烟气中CO2回收再处理,并应用于油田提高采收率试验。
中原油田所管理的东濮复杂断块油气田和川东北普光高酸性气田,许多勘探开发难题属于世界级课题。油田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推广应用、战略储备入手,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3项精细勘探技术系列、14项老油田精细开发关键技术系列。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四川盆地普光大型高含硫气田开发示范工程》,以及《东濮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增储领域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以长井段水平井钻完井、多段压裂为重点的非常规油气开发工程技术初步形成;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见到明显成效,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驱油先导试验进展顺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逐步完善。
中原油田始终把完善运行机制、深化精细管理作为永恒追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油藏经营管理五项运营机制、普光“油公司”管理模式,逐步深化全员成本目标管理长效机制、投资成本预算长效控制机制,扎实开展全员绩效考核、改善经营管理建议等工作,着力完善内控、审计、监察、稽核、法律“五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生产经营运行效率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中原油田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活动,切实打造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企业,探索建立“双建”工程管理体系,大力实施素质、环境、平安、繁荣、阳光、温暖六大工程,保持了生产稳定、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油田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目前,中原油田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油田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石化战略部署,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的要求,深入实施资源接替、科技兴业、绿色低碳、人才强企战略,统筹把握东濮老区与普光新区、内蒙探区的联动发展,精细管理与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的有序运作,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经济效益与职工利益的同步提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效率效益,推动东濮效益开发、普光增产增效、内蒙古增储上产、非常规形成规模,全面增强油田的持续发展能力。到“十二五”末,争取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000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400亿立方米,年产油气当量1300万吨,建成东濮、普光、内蒙古三个油气生产基地;实施炼油升级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型社区;构建科学规范、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监督到位的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