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石油管理不再是国有化,而是私有化将会怎样
如果石油私有化,最可能的就是国内富豪们大量资金涌入石油行业,资本家的的本性是利益最大化!国内贫富差距会更大!
❷ 辽河油田退市了,现在是私有化,是国有还是私人
勉强算是国有。
辽河油田(000817)2007年注销工商登记并退市,原因是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市春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吸收合并协议》,春晖公司以要约价格8.8元人民币/股对辽河油田(000817)进行吸收合并。所以现在的辽河油田仅仅是一个中石油子公司的分部,已经不再独立。只能说凭借与中石油的从属关系,勉强可以算是国有。
❸ 民营的加油站汽油质量怎么样为何价格会那么便宜
如果把中国石油改成私有化,改成私营企业等三年扭亏为盈!
❹ 为什么说石油工业全球化发展进程加速将加剧市场竞争
石油工业全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趋向私有化和国际化、产油国向国际石油公司开放、国际石油公司通过兼并与收购在全球市场实现利润目标和经营的多样化等方面。
随着一些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其国家石油公司已逐步私有化并且开始对外国投资者开放部分资本市场,如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俄罗斯等。阿根廷在此方面已初见成效,提高了管理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
目前,大多数国家石油公司尚未私有化的产油国都已将上游部门向国际石油公司开放。这一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国际石油公司在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从国际石油公司那里获得资金支持,有时甚至可以得到更加优惠的借贷,以推动项目实施。
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国际石油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内部重组来削减成本以维持和扩大利润。如本书第一章中所述的世纪之交波及大石油公司的兼并浪潮,极大地提升了这些石油公司的经济规模和协同作用,同时使他们能够有效分散技术、经济、政治和环境方面的风险,使公司在分布全球的大量项目和地区中都能占有一席之地。
在石油公司经营多样化方面,随着天然气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已有10个左右的石油公司涉足英国天然气销售部门,一些公司准备购买电力公司的股票以保证其天然气的销售;同时英国天然气公司、法国天然气公司也在通过建立伙伴关系进入石油上游领域。
随着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活动领域的扩大以及国家石油公司趋于国际化,石油工业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市场经济法则越来越发挥作用。地缘政治因素仍很重要,经济因素比过去更具有决定性。石油工业的全球化降低了供应短缺及西方国家对中东依赖加重所带来的风险,而竞争的加剧也使各国能源部门更加注重相互的依赖关系,不断扩大合作。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在促进竞争、弥补储量递减和保护环境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❺ 中央企业象中国移动和中石油将来的前途会是怎样会不会私有化
我个人认为像中国移动和中石油之类比较关键的央企,是不会私有化的。
并非‘因为垄断,所以不能私有化’。而是‘因为这是命脉行业,所以需要垄断,所以不可能私有化’。
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遵循‘看不见的手’的规律进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过程。这个波动过程,很难抑制,但是很容易加剧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就比如说囤货居奇、哄抬物价之类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需求较为刚性,而且产出规模有限的行业,很容易被认为操纵从而出现大幅波动。而这种大幅波动会给整个市场造成恶劣的冲击影响,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为了长治久安,这些行业必须进行管制。于是在我国,这些关键企业就必须是国家持有并控制的,因此私有化不会出现。
另外,由于非垄断情况下行业内部会出现竞争,这种竞争也很可能会引发行业内‘价格-供应’的大幅波动,所以命脉行业需要垄断。虽然这样会出现垄断优势,会有超额的垄断利润,但是国家可以通过税收分红等政策,将这些垄断利润从别的渠道‘用之于民’。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将来垄断型央企其本身的前途很好,但是可能因为税率较高和内部管理腐败而出现报表层面的亏损。或者是说,其本身的盈利水平出色,但是在政府收取‘垄断税’之后,其盈利水平会大大下降,甚至低于市场的一般水平也是很可能的。
❻ 中石油私有化被叫停了么
分给每位职工吗?
❼ 问什么是“私有化”
以前我国不允许私有化,就连中外合资企业中方资产最少也要51%,但我国国企现在都是国家不给补贴自负盈亏,国家不再作为唯一的投资者,不能对国企绝对的掌握,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以前我国国企要交55%的所得税和30%调节税,现在国企和其他所有制形式一样统一交33%的所得税,不交调节税了,其次现在是市场经济,所以国家对国企的计划控制也不能实行了,最后关键一点是我国国企虽然表面上是国家所有,但并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去管理国有资产,企业又利润国家收缴,亏损时没有一个部门承担负责,所以90年代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但也只是摆饰而已,所以现在没有绝对的国企,教育现在都是产业化了,警察税务的属于行政单位不属于企事业单位所以也不是国企,国有银行现在都是国家股份制银行了.中国私有化比例已经超过公有了。
❽ 英国石油公司、德国电信公司在英德属于国有企业吗外国对于这些行业采取什么管理模式
这两家企业都不算是国有企业,因为国家持有的资产和股份都没有超过半数。
英国石油公司已经私有化了。英国政府从1979年到1987年分批将其持有的所有英国石油的资产出售
德国电信公司也已经实现了私有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直接持有31%的股份,另外通过德国重建信贷银行(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KfW)间接持有12%的股份。剩余的57%的股份(至2003年6月)为公开发行股票。
英国石油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常年亏损。所以英政府其持有的英国石油资产出售,实现私有化。但当外来势力尝试控制的时候(科威特投资办公室试图购买并获得英国石油控制权)。英政府又没有批准交易
而德国电信是一家由国有德国联邦邮政私有化后的电信部门分离出来的股份公司(AG)。德国政府直接和间接持有43%的股份。
❾ 国家石油公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国家石油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国有或国营石油公司,不仅是国家所有的公司,而且具有代表国家、维护国家权益、为国家总体利益服务的基本特征。各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的背景和目的各不相同,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发展中的石油出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是在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代表政府全面接管所有的外资石油公司,对其资产加以经营管理,并进而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为振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类,石油依靠进口的国家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打破外国石油公司对本国石油供应的控制和对本国石油市场的垄断,从战略上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
第三类,油气资源国成立国家石油公司,是为了代表政府同外国石油公司打交道,受政府委托经营管理石油资产,收回曾经被西方石油公司廉价占有的油气资源。
国家石油公司的作用趋向于发展并服从于当时政府具体政策的要求。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其经营活动常常是从石油工业的低技术领域,即销售部分开始;然后,延伸到相近的技术较复杂的领域中,如炼油;最后,进入最高技术领域的勘探与生产。这成为国家石油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几十年来,国家石油公司的自身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加强。这期间,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出于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的石油利益和解决自身投资不足等种种原因,国家石油公司出现了私有化和加强国家控制两种不同趋势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石油领域的私有化从欧洲兴起,波及了整个石油领域。英国带头领导了向私有化的转变,废除了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转向私营。私有化的倾向很快得到加速和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了雷普索尔公司、道达尔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新加坡石油公司、加拿大国家石油公司和秘鲁国家石油公司及意大利埃尼集团。
在石油工业私有化运动中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类似英国、阿根廷石油工业的私有化,是政府放弃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控制,国家资本退出石油工业,取消国家石油公司。另一种是石油资源国对本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私有化,反映的是对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石油工业的开放,旨在搞活国家石油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加快本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国家石油公司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石油工业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为政企分离,对国家石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使其提高效率和效益,但政府保持对国家石油公司的控制权。上游欢迎外资参与勘探和开发,由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维护石油资源的权益;下游开放油品市场,允许外国公司参与竞争,但国家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对石油进口和市场价格实行一定的控制,对一部分“包袱”性资产予以出售。种种迹象表明,世界范围的石油工业私有化仍将持续,但是,国家石油公司不但不会消亡,而且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拉美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厄瓜多爾尔尔等,为了振兴本国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经济,都逐步放宽或解除了对本国能源部门的垄断控制,推出一系列石油业开发措施,积极鼓励引进外资与对外合作。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的石油工业开始对外开放,为外国石油公司和资金、技术介入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甚至像沙特阿拉伯这样自20世纪70年代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就一直不允许外国石油公司进入本国勘探开发市场的中东产油大国也开始出现政策松动的迹象。上述国家放宽对本国石油工业的管制、开放本国石油市场的做法为国际大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国家的石油国有化呼声日益高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无疑是20世纪石油资源国为保护自身石油权益进行斗争的延续和升级。查韦斯领导下的委内瑞拉政府,不断调整石油投资政策,并通过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逐步实现国家对其石油产权的全面控制和石油资源国有化。玻利维亚、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也积极响应,不同程度的通过国有化加强了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
综合分析国家石油公司的成功案例,多数都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有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后盾。政府在外交、政策、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国家石油公司代表国家对本国的油气资源进行管理和经营,维护国家权益,利税上缴国家。
其次,都依托上游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实力大增。通常石油储产量是国家石油公司的最大优势。世界上拥有石油储量最大的10大石油公司都是国家石油公司。国家石油公司初创之时,下游非常薄弱。以前,国际大石油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开采石油,然后把原油运送到发达国家去炼制和销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虽然失去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油气田,却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不得不把原油卖给它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墨西哥、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下大力气发展下游业务。它们不仅在本国大力发展炼油和销售,而且还打入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业务。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国内拥有6座炼油厂,而且在国外拥有11座合营炼油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国、瑞典各有一家从事下游的合资公司。下游业务能力甚至超过了一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过20多年的奋斗,上述5家公司的原油加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998年在世界炼油能力最大的企业中分别居第8、3、10、13和15位。1998年OPEC成员国国家石油公司的炼油能力总计达5.2亿吨,油品销售量达6亿吨,彻底打破了跨国大石油公司把持炼油和销售的局面。
其三,以国际化经营带动公司快速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打破只在本国范围内“守摊”的局限,先后走出国门,到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竞争。在上游参与全世界油气资源的再配置,在下游争夺、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并以国际化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在这方面,科威特国家石油总公司(KP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如,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国际化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0—2000年,国际业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由零上升至31.3%,并以此带动公司的各项业务和整体实力的根本性改变与提升,在2006年度世界500强中排名第86位。
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发展,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凭借其资源禀赋优势,凭借其多年来在石油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和储备,凭借其在开展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中的丰富经验,已具备相当雄厚的实力,成为世界石油舞台上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国家队”。
面对未来,国家石油公司除了发挥其上游优势外,都在努力加快一体化进程和跨国经营步伐,调整和改革石油工业结构,增强自身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